城市公共建筑文化藝術性探討

時間:2022-10-12 15:41:08

導語:城市公共建筑文化藝術性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公共建筑文化藝術性探討

近年來,中國城市建設正在從規模建設向質量建設轉型,從“功能性”城市向“文化性”城市邁進。但是,和硬件設施建設推進不同,文化形成與積淀并非一日之功,這是一個全員互動、共同創造、綜合發展的過程,不能一味追求速度。當下,文化城市新形象標志每每以公共建筑形式呈現,其狀態令人深思:一方面,城市管理者、投資人、有話語權的建筑師、藝術家通過具有歷史文化傳承感或者未來創新感的設計,盡可能以具有號召力的公共建筑形象表達城市個性;另一方面,公共建筑的使用者和作為文化傳播受眾的普通民眾通過網絡空間回應對公共建筑作為城市文化標志的評價,在凸顯自由關注的同時,制造出網紅效果。近年來,社會公眾對于網紅建筑的追求熱度從未停止,并且從底層民眾的自發表達上升為社會各界關注并追求的目標。城市公共建筑也因為在網絡空間受到的各種評價而獲得最大限度的傳播效應,甚至化身為網絡化的城市文化形象符號。網紅作為一種特殊的輿論力量,給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力,隨著具體對象、內容變化而持續更新,其實質是人們對于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追求最直接的表達。具有個性與文化特色的城市,一直是網紅現象追逐的對象。比如,近年來通過小視頻火爆的網紅城市前三甲:具有山地魔幻色彩的重慶、唐風文化濃郁的西安、媒體與創意之都長沙,都以具有城市個性的公共建筑空間凸顯特色,在帶動旅游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體現了公共建筑藝術最大的邊際效應。應該說,網紅化的城市公共建筑評判實際上是公眾對于城市建筑文化的一種自發追求,是城市大眾文化審美在網絡世界的野蠻生長。這種對城市設計中公共建筑的文化性與藝術性的關注,無疑將推動新一輪的城市文藝復興。

城市網紅公共建筑文化藝術發展力量溯源

2001年,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約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曾預言影響人類21世紀的兩件大事:一是中國的城市化;二是以美國為首的新技術革命。同時,他也指出,“城市化也將是中國在新世紀里面臨的第一大挑戰”。我國經濟發展推動快速城鎮化,城鎮化的挑戰成為當今中國城市必須面對的現實。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建設,國內大小城市在基礎設施硬件方面基本都有了較為徹底的改觀,城市之間的差距在迅速縮小,城市形象也越來越標準化。影響城市80%的基礎功能性建設完之后,主要基建任務變為持續的常態化調整更新和穩步運行維護,而決定城市個性核心靈魂的20%的文化性打造,將是城市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的任務所在。雖說是“倉廩實而知禮節”,但城市發展的進程并非簡單的技術進步,而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生態的綜合體,是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文化形象緊密結合的。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和量的積累,城市發展新階段正在經歷的質變新過程主要在于以地域優勢、個性特色為主的文化比拼,這是一個更為復雜的建設過程,畢竟經過基建快速發展之后的國內大小城市,在面對文化建設推進時遇到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以往以經濟為核心的政策指引下,托賴工程技術支撐發展,標準化設計打造使得“千城一面”,模式化的國際范式城市建筑空間冷漠剝奪人們對于傳統文脈和自我意識的深層聯系,都市生活中的人們都在變成自己城市的陌生人。快節奏的城市日常生活已經很難再擁有傳統的詩意,熟悉的煙火、人情味和溫度感。經濟創造財富,卻也讓人在物質自由之外變得疏離,文化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但現代城市空間在傳統文化缺失之外也造成心靈的麻木。其實,從古至今,人們對于宜居的最理想標準都沒有改變過,那便是藝術化的生存、詩意的棲居,如果有所改變,則是對于藝術的審美標準和具體內容對象的差異而已。以往傳統城市道法自然,尊重自然環境,“天人合一”理念指引下的地域差異背景下的城市地域文化已經大量被摧毀,獨特的文化品性被現代建筑抹殺。所以,對于任何傳統或者新穎的空間、人物、事件,都能在虛擬世界引發較多的關注,成為受到追捧的網紅,這是公眾對于標準化模式的城市生活的逆襲,是追求人情味與個性化的自發反應。當然,網絡走紅也是審美觀的熔爐,會對公共審美自由狀態下的潮流進行過濾和淘澄,并將最終促成主流審美的完成。隨著公眾價值觀與審美意識的自覺和水平提升,網紅的標準和認知也將走上更為深入階段。對城市公共建筑的評判和追捧行動極大地影響著包括建筑設計在內的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并將推動城市文化形象的打造最終朝著整個城市文化品格提升的方向前行。

城市網紅公共建筑文化藝術的矛盾表現

作為城市文化形象代表的網紅公共建筑往往具備一些共同特征,如通常處于城市的重要節點位置,對所在區域的整體形象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比如,原重慶朝天門廣場位置新建的來福士廣場和連結上下半城的十八梯改造,特殊的山地自然環境賦予的地理紅利和長期城市文化情結的凝集,讓公眾的關注幾乎還在建設期間就沒有停止過,必然被置于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下,城市中心和文化C位的顯著位置注定其必然網紅。其次是公共建筑形象塑造需要結合城市文脈和所在區位的特征,通過自身的品質來彰顯或提升城市空間獨有的文化個性。如果符合空間文化特征,則必然得到廣泛認同;如果有所違背,則往往引發網絡空間的群體討論甚至攻擊。所以對重慶來福士廣場的討論自始至終未曾停止,它也一度被評為全國“最丑建筑”,十八梯改造開街當天就被眾多市民網絡圍觀之后群嘲,“回不去的十八梯”成為重慶母城長大的網友共識,二者原本期待得到的認同反而因為負面評價意外成為網紅。網紅的評價顯然已經揭示過去僅僅依靠硬件建設解決城市布局、功能和提供高樓大廈就算完成任務的時代已經終結,這只是金字塔的底部,能夠帶給城市居民愉悅感和幸福感的靈魂精髓是城市中最柔軟的文化品格。世界競爭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就曾指出:“基于文化的優勢是最根本的,是難以替代和模仿的,是最持久和最核心的競爭力。”[1]文化軟實力在當下已經是經濟政策的重要內容,這種軟性的文化品格不是浮于表面的裝飾,在當下的經濟環境中正以最硬的數據指標引發更多的關注。文化政策決定經濟發展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具有獨特文化精神的城市在與其他城市共存的環境中明顯更具有競爭優勢。經歷了長時間高歌猛進的基建時代,當下城市建設已經養成高速發展的慣性思維,但文化建設恰恰與之相反,需要的是長時間的緩慢積累才可能真正形成有品質的優秀文化。就此而言,網紅是把“雙刃劍”,在將公共建筑納入不受限制的自由討論之余,也催生了追求表面化的“快餐式”裝點城市的觀念,并直接影響公共建筑技術表現手段。由于傳統文化已然斷層,新生文化弱小而蒼白,對城市文化發展影響不足,急功近利的快速建設無疑將走向畸形發展道路。現代建筑在公共文化性方面究其表現,學界也有很多討論。正如學者殷雙喜所言,最突出的問題首先是精英主導設計觀念,其次是視覺專制[2]。在精英主導的公共建筑設計活動中,官方或者投資方決定建筑設計理念及其實施過程,公眾只有被動接受,而缺乏事前參與的話語權,對公共建筑的最終落成無法產生作用,只能以網紅討論方式進行后續評判。由領導、商家和專家組合的少數社會精英層面控制的公共建筑,使得原本應當作為公眾福利的公共空間由于群眾參與的缺位,往往無視最具人性化的部分,只突出上層利益訴求,無疑是導致眾多表面精英實際庸俗化的公共建筑出爐的主要原因。偽精英、實庸俗的專制是近年來造成城市文化缺失、審美下滑的元兇。如重慶來福士廣場不僅被行業內詬病為“對城市天際線的最大破壞”,社會大眾則對以“來福士”取代“朝天門”傳統地名表達了最為強烈的不滿,斥責為“只見賣兒賣女,沒見過賣地名”,其實質是建筑舶來文化不僅沒有帶來社會對新城市地標的文化認同,反而給地方民眾情感造成了極大傷害。在外部評鑒尚可的背景下,來福士始終沒有得到本地民眾認可。事實上,在重慶城市更新過程中,這樣的網紅案例比比皆是。自2000年后解放碑市中心本地原住民生活環境基本被徹底改造,原本富有山城特色的公眾夜生活方式被標準化的都市建筑符號驅逐。近期完工的重慶解放碑—朝天門步行大道改造,進一步將市井煙火元素全部去除,讓位給商圈和車行(圖1、圖2)。城市核心區域徹底淪為“外地人的解放碑”,再也找不到城市舊有的文化痕跡。所以,近年來形成“主城居民不逛解放碑”的現象,越來越喜歡“找感覺”的本地人顯然不再熱衷為現代化模板式“象征性經濟”買單。商圈人氣暴跌,公共建筑環境的失敗改造難辭其咎。“視覺專制”是追求城市文化速成的突出表現,過度強化視覺效果和立面美化,只求“博眼球”,往往會造成建筑華而不實。有的為了滿足立面外觀效果表現造成功能單一、實用功能不足;有的為了凸顯自身形象而罔顧周邊環境文化、生態環境問題;有的缺乏對綠色環保、節能關注,日常維護費用過高造成浪費;有的只重表面形態忽略工程建設質量(圖3),等等。這些都是對城市公共環境和公眾體驗的傷害,伴隨這些公共建筑的落地,負面“網紅”評價也將接踵而至,受到輿論的重點攻擊。

公共文化服務意識引領網紅導向

不論精英還是網民,在涉及公共領域相關事務,都比較喜歡扛“以人為本”的旗幟。近現代西方人本思想在改革開放后隨著物質經濟基礎完善而逐漸得到關注和接受,但實際上中國社會自古就有“以人為本”的傳統。春秋時期,管仲就曾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顯然,這里強調的“以民為本”突出的是社會性的“群體人”,與西方人本主義突出個體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有所不同。傳統觀念中的人本主義思想受到儒、道、墨、法各家思想滋養,具有更多家國情懷內容和責任感,具有層級感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生態與精神內涵[3],所以注定中國傳統文化立場與擔當和西方本能的個性張揚有涇渭分明的差別。現實情況是,精英和網民都以個人理念為本,都認為自己擁有尊重人性的出發點和立場。然而,在公共建筑成為建筑商品化利益指向對象的當下,看似“以人為本”,實則難以擺脫“資本為本”的桎梏。公共建筑僅在物質層面提供滿足功能需求的空間,無法提供文化內涵,更談不上精神統領,而網絡空間的網紅評價來自大眾眾多個性的綜合,對網紅的塑造出發點各自不同,由此注定造成差異化審美之下各種利益觀念分崩離析,難以形成共識。所幸,我國“以人為本”思想面對西方人本主義沖擊,依然對家國情懷內容有所保留,更為看重代表主流社會群體的“人本”。在此前提下,我們堅持以人民為本,在關注歷史文脈傳承基礎上追求滿足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最高層次文化。當下,眾多淺層次文化審美層出不窮,偏好視覺效果,愉悅感官,將城市文化元素加以表面化的機械拼貼,甚至以商品化的形象販賣,是目前網紅的通行做法。所以,提倡對城市歷史文化的挖掘與體現,在傳統中尋找符合國人價值觀與審美的內容與表現形式,無疑是對生吞活剝西方現代主義思想并制造若干新奇怪異事物淺薄網紅的最好對抗。當然,值得強調的是,網紅現象在反映現實空間文化之時,也在照見自己。這種現象對于客觀世界的關注,其實是以虛擬世界的觀念孵化現實審美,進而激活現實空間的創造和更新。公共建筑是文化力量的外在表現,通過營造公開使用的場域影響周圍環境和在其中活動的人群,甚至潛移默化影響人們的思想和價值觀,可以帶動城市的發展,有助于重塑城市的形象。設計師、建筑師不論承認與否,他們的作品都將個人思維通過自己的作品給人們帶來一些東西。迎合網紅還是以有內涵的文化思維影響網紅話題,將是對精英的挑戰。當未來既不確定又不可預知,注定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被重復有效使用時,有責任感的社會精英既能俯身從網紅中汲取能量、關注個體,又能兼顧經濟與文化的融合,導入正確的價值理念,以文化空間的塑造引領大眾文化藝術走向。不同時代,城市發展有不同側重點。201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指出,城市發展需要尊重歷史文脈,塑造各具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模式。關注城市質量和文化提升,關注公共建筑及其空間從實體到網絡的形象塑造與傳播,無疑將是文化城市建設不可忽略的內容之一。現代國際主義建筑大師沙里寧曾經說過:“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從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負。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城市能教育人,什么樣的城市就能培養什么樣的文化個性。文化藝術在定義城市性格之時,更體現城市的溫度、品格、文化訴求和人文關懷。網紅現象傾向于追逐獵奇新鮮話題,不斷變換對象,顯得并無常性,而文化需要長遠的影響以形成持續的力量,二者是相互矛盾的。追求短時間的網紅必然帶來浮夸不實的表面化作風,城市文化建設作為長期任務,需要慮及千百年。借快速的網紅可以透視個體當下需求,但更要穿過社會與時代宏大視角尊重主流群體,在長期的歷史、環境、生態發展的進程中度量社會發展大勢。以關注城市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引領網紅最終走向,賦予短期網紅長遠的生命力,方能接近最高層面的文化審美。

參考文獻

[1][美國]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M].陳小悅.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2]殷雙喜.設計與民主[J].美術學報,2002(2):9-12.

[3]張洪興.從傳統走向現代——中國文化中的人本主義[N].光明日報,2020-10-31(11).

作者:舒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