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思考

時間:2022-06-17 09:01:00

導語: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思考

以為總書記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自黨的*以來就提出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最近又決定在全黨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本人通過前一階段的深入學習和長期的觀察與思考,針對我市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就如何促進我市經濟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談一點個人的看法。我認為:要促進我市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在當前應特別解決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全面提升總體規劃水平,實行規劃硬約束。可以說,通過規劃實現的節約是最大的節約,而規劃短視所造成的浪費是最大的浪費,這種浪費大家經常可以看到,卻很少有人去關注,具有很強的隱蔽性。這里的規劃包括發展戰略規劃、產業布局規劃、城鎮建設規劃、社會事業發展規劃等,通過規劃來協調處理區域間、部門間的建設和利益問題,徹底解決“今天建、明天拆,明天建、后天再拆”規劃短見、浪費嚴重的現象。比如,在城鎮建設中的“三線入地”,涉及到市政、綠化、供電、廣電、電信等多個部門和行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路剛修好,就有人在那里攔路挖溝,然后再修好,這難道不是浪費嗎?它不僅浪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寶貴資源,而且也妨礙了正常交通和城市管理,唯一的好處是增加了GDP。我們經常走的丹趙路剛建好三年多時間,現在已是第二次開挖入地工程了,在建設之初為什么就沒有考慮到這些問題呢?如果我們在城市建設規劃工作中能夠真正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嚴格做到科學規劃、長遠規劃、科學管理、整體協調,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馬路隔三差五被開膛剖肚,這樣的規劃算不算節約?再比如,前些年各縣(市)都進行了農村義務教育達標創建,建設了大量的村級小學,現在還有多少仍在使用、有多少被廢棄不用?這難道不是規劃上的短視嗎?還有各種教育資源的規劃與整合問題,這里面的重復建設也非常嚴重。現在,我們正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通村公路建設、新城建設等,一定要提高規劃的水平。有位學者曾說過:什么是發達國家?那就是今年去看是那樣,明年去看還是那樣;什么是發展中國家?那就是今年去看是一個樣,明年去看又是另外一個樣,年年去看,年年不一樣。這很值得我們深思。

第二,全面提升地方特色產品的自有品牌建設水平。目前,各縣(市)的主要地方產品品牌的突出特征就是:小而多。我市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比如,我們的重要農產品柑桔,總產量還不到20萬噸,已經先后注冊了“水都”、“丹江”、“武當”等多個品牌;我們的茶葉,20*年、20*年和20*年的產量分別只有120噸、132噸和140噸,不知道有多少個品牌,幾乎是每個茶場都有自己的品牌;我們的汽車配件,也是一個廠一個牌。品牌小而多的后果是,品牌力量單薄,不僅缺乏市場競爭力、難以提升品牌附加值,而且還容易形成區域內的不良競爭,不利于品牌資源整合,也不利于品牌的成長壯大等。因此,我們必需對各類產品的品牌進行整合,最好是一類產品主打一個品牌,在這方面竹溪縣的茶葉品牌整合、宜都市的柑桔品牌整合等做法很值得我們學習。

第三,全面提升工農業生產的科技水平,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縣級地區基本上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高科技企業,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對科技的追求。我們可以通過增加產品中的科技含量、可以通過對初級產品進行深加工等增加其附加值,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新技術推廣應用、增加產品附加值方面,我們的農業、農產品可以說是走在工業的前面。

第四,切實提升產業結構水平,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我國三次產業目前的現狀是:農業基礎薄弱、工業大而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后、三次產業結構不合理,與發達國家產業結構水平相比,差距非常大。而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第三產業的比重已達到60—70%以上,甚至更高,第一產業的比重已下降到5%以下,美國只有2%多一點,別人用了不到總量3%的農業GDP,不僅養活了本國的人民,還有大量農產品出口。從國際經驗來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趨勢是:由“一、二、三”型結構(對應的是農業社會)逐步演進為“二、一、三”型結構(對應的是工業社會初期),再演進為“二、三、一”型結構(對應的是工業社會中期),最后演變為高級階段的“三、二、一”型結構(對應的是后工業化社會)。當前,我市的產業結構是“二、三、一”型結構,比如,從2002年到20*年間,產業結構狀況基本沒有得到改觀,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呈停滯或下滑狀態,呈現出增長乏力的勢頭,三次產業結構由20*年的14.2﹕46.2﹕39.6下滑為20*年的14.5:45.7:38.0。而一個國家和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關鍵要看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能不能達到較高水平,因為第三產業在能耗和環境保護上比第二產業更加優越。因此,我們必須要下大力氣推進我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重點應該放在旅游業、現代商業和物流業的發展上。雖然我們現在還缺乏能拿得出去、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產品和品牌,但是只要我們認真搞好區域內的旅游資源的整合、開發與推介,緊緊抓住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機遇,還是有極大潛力可挖的。

第五,切實加強急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切實加強急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就是要向科技、向管理要效益。目前,我市的企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水平農業技術人才比較缺乏,特別是企業,近年來引進的大學生很難留住,目前主要的技術力量是80—90年代分配進去的中專畢業生、技校生。如何培養、引進、留住各種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做到引得來、留得住,很值得有關政府部門和企業認真思考。

第六,全面落實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目前,在我國經濟生活中“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現象十分普遍,我國的能源總利用率在33%左右,主要礦產品、石油對外依存度在50%左右,經濟增長所付出的能源、資源代價實在太大,這是不爭的事實。20*年,我們消耗了世界54%的水泥、30%的粗鋼生產出了世界5.5%的GDP,由此可見我們的資源利用率有多么低、粗放程度有多高、代價有多么大。我市作為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工業生產中的“三高一低”現象更是普遍,所面臨的節能減排任務還是非常艱巨的,那些耗能大戶、污染大戶同時也是我們的稅收大戶,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兩難”選擇。但是,無論如何,我們一定要完成節能減排任務,這是國家的要求,是廣大人民的要求,也是子孫后代對我們的要求,最終真正實現把我們的城市建設成為“山水園林風格的宜居城市”,真正打響“中國水都”這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