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農戶扶貧開發調研報告
時間:2022-07-28 08:22:13
導語:貧困農戶扶貧開發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務院扶貧標準為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以下的農村戶籍人口為農村貧困人口。省農村貧困監測的調查對象為農民人均純收入2530元以下的所有農戶。為了解我區農村貧困戶的現狀,結合調查隊貧困檢測情況,對全區農村貧困人口進行了調研。
一、農村貧困農戶現狀
作為省級貧困縣(區),區農村貧困人口數量較多,貧困人口涉及全區25個鄉鎮,3個涉農街道辦事處,合計318個行政村。
從調查情況看,農村貧困農戶現狀較為復雜,造成貧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現從以下方面進行剖析:
㈠、農村貧困現象依然存在。從貧困農戶、人口總量及分類情況看,全區貧困農戶總戶數60972戶,占全區鄉村總戶數的17.0%;貧困總人數162127人,占全區鄉村人口的11.95%。其中:扶貧人口98371人,占貧困農戶總人口的60.674%;低保人口為49403人,占貧困農戶總人口的30.47%;扶貧低保人口7661人,占貧困總人口的4.74%;五保戶人口6692人,占貧困總人口的4.12%。從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占全區的比重看,貧困現象依然存在。
㈡、文化素質低的貧困人口所占比重比較大。從貧困人口勞動力文化程度看,貧困人口勞動力文化程度低的貧困戶中的勞動力占貧困人口的42.1%。其中文盲半文盲占勞動力的8.4%,小學文化程度占勞動力的23.3%,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占勞動力的59%,中專以上的占勞動力總數的8.2%。說明文化素質低也是造成貧困的因素之一。
㈢、相對貧困人口或者說低收入人口比較多。從貧困農戶年人均現金收入情況看:貧困農戶人均現金收入在700元以下的有514人,占貧困總人口0.31%;在700元—1000元的有1886人,占貧困總人口的1.16%;在1000—1200元的有4484人,占貧困人口的2.76%;在1200—2300元的貧困人口有136483人,占貧困人口的84.18%;2300元以上的占貧困人口的11.59%。這組數據反映了絕對貧困人口的比重不大,而相對貧困人口或者說低收入人口較多,他們在貧困的邊緣上生活,如遇到天災人禍他們將隨時進入絕對貧困范圍。
㈣、喪失勞動力和無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比較多。從貧困農戶勞動力的就業情況看,貧困戶中無勞動能力人數占貧困人口總數的25.5%;貧困戶中喪失勞動能力人數占32.4%,主要是鰥寡孤獨人口及殘疾人。喪失勞動力和無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占57.9%。
㈤、貧困人口中年齡偏大的人口比較多。從貧困人口的身體健康狀況和年齡情況看,在貧困人口中,60歲以上的貧困人口為大多數,年齡大、體弱多病、無勞動能力。
㈥、飲水不夠安全衛生的貧困人口占有一定比重。從貧困農戶飲水情況看,使用自來水的占總人數15.4%;貧困人口飲水使用深井水的占總人數62.2%;使用淺井水的占總人數22.4%。雖然不存在飲用江河湖海水及塘水的情況,但使用自來水的比重較小。由于農村化肥、農藥的使用以及其它方面的污染,使用淺井水作為生活的主要水源給身體健康埋下隱患。
二、枎貧開發的思考
為了加快的扶貧工作,促進農民早日脫貧致富,現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㈠、充分發揮政府在扶貧工作中的職能作用,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在扶貧開發中政府應發揮主力作用,可以通過制定有利于貧困鄉鎮、貧困村經濟開發的各項優惠政策,使利益向貧困鄉鎮適當傾斜,從而激發貧困鄉鎮的經濟活力和貧困人口的脫貧愿望,為貧困鄉鎮、貧困村脫貧提供政策保障。要加大扶貧資金的投放力度,并建立相應的監管約束機制,以防止扶貧開發資金的滲漏。要發揮政府的政治引導優勢,進一步動員全社會力量能夠出錢出物,幫助和支持貧困鄉鎮、貧困村的開發建設,為區脫貧提供社會保障。
㈡、以發展特色經濟為基點,使區如期實現穩定脫貧。區雖然經濟發展滯后,但區域特色明顯,資源優勢獨特,不但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可開發,而且有豐富的農副產品獨具特色。依托資源發揮優勢,以發展區域特色經濟為基點,是穩定脫貧的必由之路。
㈢、加快勞動力轉移是增加農民收入、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為了進一步扭轉多數農民沉淀在有限耕地上生存的局面,把剩余勞動力從傳統農業中轉移出來,轉入二、三產業,通過就業結構的調整帶動農民收入結構的調整,力爭通過勞動力輸出人數的增加,帶動農民收入的增長。
㈣、要采取措施徹底解決貧困戶沒有享受低保的問題。從調查的情況看,有的村存在享受低保的農戶為非貧困戶,也有的戶住著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房屋,家里很富裕也享受低保,這些問題需要解決,要讓真正的貧困戶享受低保,要堅決落實《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堅持開發式扶貧、開放式扶貧、開拓式扶貧的方針,著力實施以“整村推進”、“雨露計劃”、產業扶貧、以工代賑、移民扶貧等為主要內容的專項扶貧,積極發揮行業扶貧作用,大力推進社會扶貧,實現對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人口立體式的“大扶貧”,爭取實現扶貧對象盡快穩定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