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建設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4 04:38: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工業化建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領導在工業化建設會發言
同志們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把我縣趕超發展推向新的階段,一年之計在于春。經研究決定,今天召開全縣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工作會議,目的就是動員全縣上下立即行動起來,迅速掀起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新高潮。剛才,寶欽副書記傳達了全市2011年度總結表彰暨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市建設工作會議精神,建昌鎮、上唐鎮、萬坊鎮、建設局、工業園區、國土局、招商局等部門負責同志就如何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作了一個很好的發言。等會,江書記還將作重要講話,請大家認真領會,抓好貫徹落實。下面,先講幾點意見:
一、統一思想。搶抓機遇科學趕超
全面貫徹落實省、市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市建設工作會議精神的重大舉措,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也是積極融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重大舉措,更是把握時機,快速推進我縣新一輪經濟和社會趕超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必須對當前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形勢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搶抓機遇,狠抓落實,實現我縣進位爭先、科學趕超的目標。
乘勢而上。剛剛過去的2011年,一方面要肯定成績。新世紀以來我縣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也是縣干部群眾加壓奮進、共克時艱的一年,通過全縣上下共同努力,經濟社會取得了顯著成績,這一點,元月份召開的全縣經濟工作會議和人大、政協會上進行了全面總結,總的來說是亮點增多、形勢喜人。獲得了全省扶貧移民工作先進縣、全省出口創匯先進縣、全省果業生產十強縣、全省漁業工作先進縣、全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目標管理綜合獎等榮譽稱號,還有不少單位獲得了國家部委、省政府、省直單位以及市委、市政府、市直單位的表彰。前天市里召開了全市2011年度工作總結表彰暨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市建設工作會議,縣在全市目標管理考評中分別獲得“城區建設”第一名、農村農業工作”第一名、綜合治理”第二名、園區建設”第三名,項目建設百日大決戰中分別獲得“重點城建項目”第二名、重點工業項目”第三名。這些成績的取得不僅為我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更加激發了全縣廣大干部群眾同心協力、干事創業的激情,也增強了進位爭先、趕超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順勢而為。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另一方面要搶抓機遇。既符合中央和省、市的精神,更是縣加快趕超發展的需要。當前我縣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主要面臨五個方面的難得機遇:一是中央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等一系列舉措,這為我縣項目融資提供了難得的政策機遇。二是今年省委、省政府決定開展創業服務年活動,提出繼續堅持把抓項目、擴投資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努力保持投資高速增長。這為我縣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政策支持。三是全市以超常舉措助推“兩區”建設,用項目建設推動全局工作,其中我縣2011年已有40個項目重點工業項目14個、城建項目26個納入了市級重點項目建設,因此,項目建設推動力進一步增強。四是近年來,隨著我縣項目帶動戰略的深入實施,經濟和社會得到長足發展,尤其是六個一”工作機制的建立和完善,為我縣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和制度基礎。五是縣工業園區已初具規模,天井源第四期工業園區建設已經啟動,全縣交通條件更加優越,這些都為項目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和環境。機遇稍縱即逝,全縣廣大干部必須進一步強化機遇意識,搶抓機遇,用好機遇,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進程。
新型工業化建設調研報告
[內容提要]黨的十七大強調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三個轉變。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之路,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把*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放在*工業的歷史中加以考察,歸納一些*新型工業化發展過程中的特征,同時展望*新型工業化發展的趨勢。
[關鍵詞]新型工業化歷史進程
一、*工業歷史概況及評價
(一)*工業歷史概況
*
六是輕、化、紡織工業方面,主要有印刷、棉花加工。其中印刷:1958年—1990年,從業144人,產值188萬元。棉花加工:1955年——1990年,4家企業,年加工皮棉7700多噸,從業350人,產值4412萬元。另外還有肥皂制造、造紙、芒硝生產、紡紗、織布、地毯加工等加工業。
信息化與工業化建設意見
一、充分認識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加快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市信息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信息產業成為重要支柱和先導產業,2008年實現銷售收入732億元,軟件產業規模占全省的61%,國家信息通信國際創新園(CIIIC)等國家級產業園區相繼落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信息高速公路體系,移動電話用戶505.5萬戶,寬帶網用戶88.7萬戶。信息技術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傳統產業改造成效顯著,電子商務迅速發展,電子政務穩步推進,社會信息化步伐不斷加快,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逐步加強,信息化已成為全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但是,對照黨的十七大關于加快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的新任務,對照省會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我市信息化建設仍存在較大差距。主要是:信息產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本地化產品配套能力較弱;信息化體制機制尚需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建設相對滯后;基礎網絡整合和信息資源共享步伐不快,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信息化人才結構不盡合理,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短缺等。
大力推進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是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是應對當前復雜經濟形勢挑戰的有效措施,是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實現省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信息化推進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開創我市信息化工作新局面。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和自主創新,把大力推進信息化作為加快省會現代化建設的戰略舉措,圍繞建設區域信息中心城市的發展目標,以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為核心,以體制、機制、技術創新為動力,大力發展信息產業,深入推進信息技術應用,加快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省會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基本原則。
發展農村生產建設工業化的計劃
(一)發展城郊型農村經濟,著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依托城市,服務城市,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在壯大農、林、牧、漁等傳統產業的同時,優先在交通便利、生態條件好的地區發展以旅游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等為代表的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1、發展的主要產業
(1)糧油生產。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優化品種,合理布局,大力推廣優質專用小麥、特種玉米和雙低油菜,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到2010年糧油面積保持6萬畝,糧食總產穩定在2萬噸,油料總產穩定在400噸,優質專用糧比重占到90%以上。
(2)蔬菜生產。繼續發揮我區蔬菜生產的優勢,在以八魚鎮為主的臺塬專業蔬菜區積極推廣設施化生產8000畝,在塬區和沿河道有水源條件的地方發展新建菜田3000畝,實施標準化生產,建成無公害蔬菜基地,到“十一五”末全區蔬菜面積發展到1.7萬畝,總產量達到7萬噸。
(3)果業生產。結合我區地形和氣候特點,突出基地建設,發展果業生產。“十一五”期間以八魚鎮等為重點,發展優質葡萄4000畝;以廟坡等村為重點,引進名優品種,完成獼猴桃品種更新換代;以趙家莊等村為重點,發展優質鮮桃3000畝;以上甘溝、下甘溝為主,發展櫻桃2000畝;以晁峪鄉為重點,建立萬畝優質花椒產業帶;以山區村為重點,建立5000畝優質干雜果示范基地,發展板栗等干雜果2.8萬畝。繼續壯大獼猴桃、葡萄、藥材、設施蔬菜等農業產業科技示范園,提升我區農業科技含量和知名度,創建我區農業品牌。
工業化進程促進城鎮化建設的思考
實現工業化、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經過程。工業化反映了傳統農業經濟向現代工業經濟的轉變,城鎮化反映了傳統鄉村社會向現代城市社會的轉變。我縣原是一個農業縣市,通過近年來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強化經營城市意識,人均gdp達到了1905美元,城鎮化率超過了32%,從一般規律上說,已經具備了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基礎和條件。“十一五”期間,我縣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搶抓中東部產業梯度轉移的機遇,加快推進工業化初期階段向中期階段邁進,逐步實現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過渡轉型。
一、工業化和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1、工業化和城鎮化是一對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共同體。工業化可以帶動城鎮化,城鎮化又反過來可以推動工業化,工業化與城鎮化相輔相成,互為促進。城鎮化是工業化的必然要求,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基礎,城鎮化的推進有賴于工業化水平的提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經驗表明,城鎮化不能離開工業化,同樣,工業化也離不開城鎮化。只有把作為經濟過程的工業化與作為社會過程的城鎮化結合起來,整體推進,才能實現區域經濟的快速健康協調發展。
2、工業化是推動城鎮化進程的根本動力。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和基礎,城鎮化最初是由工業化引起和推動的。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提高,拉動了對勞動力、資金、土地、基礎設施等生產要素的需求,從而帶動了人流、物流、資金流的相對集聚和滾動擴張,提高了城市的競爭力,為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創造了條件。離開工業的發展,城鎮化必定失去經濟的支撐,進而導致城市自我發展能力的缺失和城鎮化進程的遲滯。
3、城鎮化是工業化的重要載體。城鎮化是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主要表現為生產要素特別是勞動力和資本等從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城市規模的擴大、數量的增多和功能的不斷完善,以及經濟增長方式、生產組織形式、生產形態等方面的轉換。因此,城鎮化與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互促共進的,工業的發展也迫切需要城鎮化的支持與響應。城市日益提高的綜合承載能力為工業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生產要素資源,其支撐作用和集聚效應,為加快工業化進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總體而言,在城鎮化水平高的國家和地區,人均gdp和產業結構層次也高。
4、經濟的現代化必須以工業化和城鎮化為基礎。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證明,只有通過工業化、城鎮化的同步推進,才能實現地區經濟的現代化。當前,我國工業化剛剛達到工業化中期水平,而城鎮化水平不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欠發達國家平均水平。沒有工業化就沒有現代化。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縣市的競爭就是城市經濟的競爭。對于我縣這樣一個深居內陸、自然條件艱苦的縣份來說,提高工業化、城鎮化水平是一個十分緊迫的任務。
強化工業化發展促進城鎮化建設
一、突破“一根甘蔗”財政。
主要表現在結構性矛盾突出,縣縣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滯后。直接體現為“一根甘蔗”財政,財政收入和農民收入過于依賴蔗糖業。隨著中國加入wto和蔗糖市場的放開,這根甘蔗還能支撐多久?去年糖價下跌造成的經濟回落已敲響了警鐘。只有大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才能為縣縣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和動力支撐。
縣境東與鹿寨縣接壤,縣縣地處廣西中北部。西與羅城、宜州毗鄰,南與柳州、柳江交界,北與融安、融水相連。全縣轄9個鎮5個鄉和2個農場,行政區域面積212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43萬公頃,2003年末人口40.68萬,其中農業人口34.54萬人,近70%財政收入依靠蔗糖稅收,個典型的農業縣。談農民,一整天,談工業,一袋煙”這是對縣工農業發展倒掛的經濟現狀的生動概括。縣要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就必須突破產業結構單一、農業比重大、過于依賴蔗糖業的怪圈,新的發展坐標上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建設,打造經濟騰飛的雙翼”
縣縣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縣縣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問題分析
1、結構調整緩慢,難以形成產業化、規模化。近10多年來,蔗糖價格穩中有升,農民種蔗積極性高漲,至2002年,縣甘蔗種植面積達46.54萬畝;進廠原料蔗達278萬噸,農民人均有蔗達7.56噸,分別居廣西第三、第二位;財政和農民收入近70%依賴蔗糖業。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縣也意識到必須打破甘蔗一枝獨秀的格局,走多元化經濟發展之路,并于1998年提出了產業結構調整思路。但由于種蔗基礎較好,管理相對粗放,特別是投資少、見效快,因此對甘蔗帶來的短期效益欲罷不能。從1990至2000年間,與制糖業迅速發展形成反差,其他工業產業幾乎全線萎縮。老的產業如制藥、化冶、機械、食品加工等逐步衰退,新的產業如繅絲、烤煙等培育不起、難成規模,縣經濟逐步步入“一根甘蔗”怪圈。由于結構單一,市場風險系數大,經濟發展不能實現快速、健康、穩定增長;而且農民過于依賴土地,大量開發荒山荒地種蔗,一方面引發了很多土地糾紛,誘發了社會不穩定因素,2003年全縣農村糾紛53.77%為土地糾紛;另一方面使土地資源分散,難以形成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不利于為工業化、城鎮化提供生產要素的集聚。
新型工業化建設科學發展觀工作總結
一、××市當前工業化階段分析
工業化,通常指一個國家(地區)由農業國向工業國(地區)轉化的過程,即國民經濟結構從以農業為主的經濟轉化為以工業為主的經濟的發展過程。同時,工業化又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是實現現代化不可逾越的發展階段。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如果離開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綜合經濟實力就缺乏重要支撐,現代化建設就會受到嚴重制約。為此,黨的十六大把基本實現工業化,作為我國在本世紀頭二十年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明確提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黨的十七大又進一步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這些新概念,新思路,反映了我國工業化理論的新發展,在經濟工作中突出了科學發展觀,是指導我們加快推進工業化、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方針。××市目前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落后于疆內發達縣(市),更落后于內地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在當前的現實條件下,充分利用后發效應和后發優勢,盡快縮小與發達地區差距的唯一出路就是抓住歷史機遇,全面快速推進我市新型工業化進程。可以這樣講,新型工業化建設是××市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推進富民強市、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召開以后,我們緊緊抓住中央賦予××的特殊政策和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加速實施以市場為導向的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通過大力調整工業經濟結構,逐步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不斷培育新的工業經濟增長點,工業經濟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總體呈現出增長快、規模大、效益好的良好趨勢。一是工業體系日益完善。企業所有制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國有、私營等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競相發展;工業布局從無到有,逐步從粗放型向集約型過渡,礦業和乳業已成為拉動全市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和農牧民持續穩定增收的重要渠道。二是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堅定不移的實施大企業、大集團戰略,以優勢資源為紐帶,把最有吸引力、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和最好的項目、最好的資源拿出來,吸引有能力、有實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參與全市經濟發展。培育壯大了一批骨干企業,大大加快了全市工業化建設進程。三是重點產業蓬勃發展。堅持把礦業作為第二產業的支柱產業來培育,不斷加大對優勢礦種的勘探開發力度和對重點企業的技術改造力度,推動了工業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
總體上看,我市工業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從人均gdp水平、產業結構水平、工業化率和城市化率等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工業化發展水平的最基本指標來看,××市仍處于工業化的初期階段。
二、××市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可能性分析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突出實踐特色,努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近幾年,我市工業化建設呈現出加快發展的良好趨勢,工業經濟對gdp的貢獻在逐年加大。但以科學發展觀的理念思考,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全市新型工業化建設還面臨許多問題,要求我們認真加以研究并妥善解決。一是工業基礎仍然薄弱。2008年,全市二產比重占gdp的
新型工業化建設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
一、××市當前工業化階段分析
工業化,通常指一個國家(地區)由農業國向工業國(地區)轉化的過程,即國民經濟結構從以農業為主的經濟轉化為以工業為主的經濟的發展過程。同時,工業化又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是實現現代化不可逾越的發展階段。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如果離開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綜合經濟實力就缺乏重要支撐,現代化建設就會受到嚴重制約。為此,黨的十六大把基本實現工業化,作為我國在本世紀頭二十年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明確提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黨的十七大又進一步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這些新概念,新思路,反映了我國工業化理論的新發展,在經濟工作中突出了科學發展觀,是指導我們加快推進工業化、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方針。××市目前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落后于疆內發達縣(市),更落后于內地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在當前的現實條件下,充分利用后發效應和后發優勢,盡快縮小與發達地區差距的唯一出路就是抓住歷史機遇,全面快速推進我市新型工業化進程。可以這樣講,新型工業化建設是××市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推進富民強市、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召開以后,我們緊緊抓住中央賦予××的特殊政策和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加速實施以市場為導向的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通過大力調整工業經濟結構,逐步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不斷培育新的工業經濟增長點,工業經濟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總體呈現出增長快、規模大、效益好的良好趨勢。一是工業體系日益完善。企業所有制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國有、私營等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競相發展;工業布局從無到有,逐步從粗放型向集約型過渡,礦業和乳業已成為拉動全市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和農牧民持續穩定增收的重要渠道。二是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堅定不移的實施大企業、大集團戰略,以優勢資源為紐帶,把最有吸引力、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和最好的項目、最好的資源拿出來,吸引有能力、有實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參與全市經濟發展。培育壯大了一批骨干企業,大大加快了全市工業化建設進程。三是重點產業蓬勃發展。堅持把礦業作為第二產業的支柱產業來培育,不斷加大對優勢礦種的勘探開發力度和對重點企業的技術改造力度,推動了工業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
總體上看,我市工業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從人均gdp水平、產業結構水平、工業化率和城市化率等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工業化發展水平的最基本指標來看,××市仍處于工業化的初期階段。
二、××市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可能性分析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突出實踐特色,努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近幾年,我市工業化建設呈現出加快發展的良好趨勢,工業經濟對gdp的貢獻在逐年加大。但以科學發展觀的理念思考,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全市新型工業化建設還面臨許多問題,要求我們認真加以研究并妥善解決。一是工業基礎仍然薄弱。2008年,全市二產比重占gdp的
全省工業化匯報會書面匯報材料:加快交通建設步伐
全省工業化匯報會書面匯報材料
加快交通建設步伐
服務全省工業化進程
湖南省交通廳
一、堅持科學定位,加快交通發展
推進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特別是加速推進工業化,是省委省政府的戰略決策。交通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先導性和基礎性產業,應如何服務于全省工業化進程?我廳經過認真研究,認為:一,交通應成為推進工業化的“銜接鏈”。重點是突出抓好影響經濟全局的公路主骨架、水運主通道和港站主樞紐建設,通過公路、水路和站場的連通,把全省主要經濟區銜接起來,構建與湖南工業化發展相一致的交通運載體系。二,交通應成為推進工業化的“輻射場”。就是要圍繞“一點一線”、“長株潭一體化”和“湘西地區開發”等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努力增強交通基礎設施的輻射功能,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促進全省東、中、西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三,交通應成為推進工業化的“加速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對于國民經濟相關產業具有直接的拉動作用,我們應充分發揮交通的先行作用,使交通發展適當超前,為實現“物暢其流,人便于行”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
我國新工業化發展論文
一、中國21世紀總體發展戰略的確立
(一)為什么要研究中國21世紀發展戰略
我們國家已經制定了21世紀的近中期發展戰略。近期發展戰略是:21世紀前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工業化,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中期發展戰略是: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當時的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對于這一近中期發展戰略,還必須有更深入更具體的認識和把握,即不僅要看到經濟的增長,而且要看到其背后復雜的社會發展內容尤其是新舊支撐科技、新舊主導產業的演變與更替。
此外,還有更深刻的背景要求我們必須對21世紀的整個百年發展戰略(相對而言即長期發展戰略)有一個完整的設想與把握。簡單地講,這就是正在興起的世界范圍的新工業革命向我們提出的要求。在《文明的演進與新工業革命》、《論新工業革命》、《關于新工業革命的對話》(載《光明日報》2002年4月11日、5月11日、8月6日)等文章中,我已就人類文明演進的規律與歷程、工業文明的危機與新工業文明的興起做了較詳細的論述。大量事實表明,工業生產方式已陷于嚴重危機之中,新工業革命已在全球興起,特別是新工業文明范疇的新科技革命、新產業革命正在蓬勃發展,人類文明將在21世紀實現向新工業文明的轉變。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正是在新工業革命興起的時代大背景下展開的,決不可忽視新工業革命的時代大潮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影響。所以,從新工業革命的視野深入全面地研究中國21世紀發展戰略已成為一項重要而又緊迫的任務。
(二)中國21世紀總體發展戰略的確立原則
第一,確立中國21世紀總體發展戰略,必須始終堅持正確的發展觀和歷史觀。大自然的進化在本質上是物質形態的進化,物質形態的進化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場、基本粒子及其群體形式彌漫物質的物理物質;二是原子、分子及其群體形式恒星、行星的化學物質;三是細胞、機體及其群體形式生物圈的生命物質;四是人及其群體形式社會的人類。物理物質、化學物質、生命物質和人類,形成了物質世界的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四個物質層次。人類直接誕生在生物層面,并直接依賴于生物層面而生存和發展。人類文明的演進在本質上是由淺入深地不斷推進對自然物質層次的認識與改造,不同文明形態的根本標志是不同層次的物質生產力和生產方式。按照唯物史觀來思考人類文明的演進歷程,人類大體要經歷三個大的歷史階段,這就是:對生命物質的認識與改造階段→對化學物質的認識與改造階段→對物理物質的認識與改造階段,即生物文明階段、化學文明階段和物理文明階段。每個階段又可分為初級與高級兩個小階段:在初級階段,人類活動主要是對天然存在的某類物質形態(層次)的采集和利用;而在高級階段,人類則能夠生產該類物質形態,這時人類活動主要是人工生產和利用該類物質形態。這樣一來,三個大階段又可分為六個小階段或小時代,具體地說就是:天然生物時代與人工生物時代、天然化學時代與人工化學時代、天然物理時代與人工物理時代。我們把這六個時代的文明演進線索與通常講的采獵時代、農業時代、工業時代相對照時就可發現:采獵時代實際上就是天然生物時代(采集漁獵天然存在的動植物),農業時代實際上就是人工生物時代(人工種植植物和養殖動物),工業文明則實際上就是天然化學時代(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學物質)。工業文明之后的新文明,理所當然的就是“人工化學時代”即“人工創造和利用化學物質的時代”,由于從大時代的劃分看它與工業文明都屬于“化學文明”,因此,與工業文明相對應又可以稱它為“新工業文明”或“新工業時代”(表1)。事實表明,只有堅持正確的發展觀和歷史觀,才能正確地把握人類文明演進的軌跡,才能深入地認識當代工業文明的危機及其內在演變趨勢,也才能合理地揭示人類新文明形態的本質和進一步確立正確的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