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全集范文

時間:2023-06-30 17:56: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醫基礎理論全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醫基礎理論全集

篇1

關鍵詞:新新貿易理論 出口 全要素生產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的出口總體呈上升趨勢,在1984年至1992年期間,總體呈下降趨勢,1993年至2005年總體表現為上升趨勢,而2006年至2009年呈現微幅下降趨勢(見表1)。而從中國國內市場結構看,出口企業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一帶,出口地區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和亞洲新興國,如果單從企業結構來看,國有企業的性質占比近年來有所下降,外商投資企業出口份額逐步上升,私營企業出口占比后來居上。自2007年以來,由于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出口影響較大,且仍在持續,比如貿易順差增長過快,貿易結構不合理等情況,主要是因為中國企業對出口的定義只涉及數量的增長,而忽略了質量的提高,這種方式易導致企業在國際市場中處于劣勢地位,對中國經濟的推動作用也是不明顯的。

企業出口與全要素生產率變動機理分析

企業在出口過程中,影響全要素生產率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勞動、資本等,但是歸根結底受三個方面影響最大,依次是規模效應、技術效應和制度效應。

(一)規模效應

隨著國外市場對中國企業產品需求量的增多,出口企業擴大了發展空間與經營規模,以此來推動生產邊界向外部移動,由此產生規模效應。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規模效應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經營規模的擴大,因出口擴大而帶來的規模效應使企業開辟了新的需求,帶動著附屬產品企業的經濟發展和閑置資源的有效利用。此外,各個產業之間形成產業鏈,生產要素實現互補,生產原料進行共享,生產總產值的提高必定帶動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生產成本的不斷減少。

規模效應的另外一個體現就是貿易不斷深化分工合作。世界全球化經濟貿易往來的實現歸功于國際分工的深化,世界各地經濟主體的不斷往來使各國之間聯系更加頻繁,從某種意義上增加了分工和規模經濟帶來的利益。

(二)技術效應

受要素投入邊際遞減規律作用以及要素配置效率有限性的影響,人均增長必須要通過技術進步以及相關專業知識的不斷積累而成,內生增長理論曾指出,技術進步是長期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量,若要抑制要素報酬的遞減,就需要通過注入新能量,注入新產品、科學的管理方法和新的生產過程等途徑來進行推動技術進步。同時,內生增長理論也將技術進步作為較關鍵的內生變量,技術作為附生品,只要其他變量增長,技術也會隨之一起增長。以往的經濟增長總是伴隨著資源浪費和高耗能產業的發展,而自從技術出現之后,各經濟體之間的貿易就出現了明顯的差異,一方是通過資源推動貿易增長,另一方則是通過技術進步推動貿易增長(邢延齡,2008)。

技術的進步除了推動貿易增長,同時也促進著各經濟主體出口企業不斷推陳出新,不斷創新。以廣東東莞手機殼制作企業為例,不同國家不同消費群體對手機殼的需求不同,從低廉到高端,國內外的市場需求就要求廠商雇用技能比較高的工人,同時需要收集不同國家、不同消費人群、不同時間段手機的使用型號,針對性進行生產。這種廠商自發的進行市場調查行為就是不斷在挑戰自己能力的過程。

(三)制度效應

各國經濟主體之間頻繁的貿易往來使出口企業接觸到國外企業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出口企業在進行經濟往來過程中,中國先進企業的進步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向國外優秀企業學習企業制度,然后讓自己的企業慢慢轉型。以公司制度為例,最早中國人通過魏源在《》中對外國公司制度的介紹,之后到1872年李鴻章等人學習國外公司制度創立中國第一家股份制公司,緊接著到清政府時期,以法律形式設立商部;后北洋政府頒布《公司條例》、20世紀初國外企業大規模入駐中國,再到近代民營公司制、股東會、董事會下的公司制企業在中國如雨后春筍發展起來,這些都歸于中國在不同時期發現了國外的先進公司管理制度,并引入中國。今天,我們倡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正是在這種制度效應下中國企業不斷適應世界潮流的過程(張秀英,2001)。

新新貿易理論指導下企業出口對全要素生產率影響實證分析

(一)數據選取

全要素生產率作為一定時期企業生產的社會效率,其來源主要包括組織創新、技術進步、以及專業化生產等,即本文在第二部分提及到的影響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規模效應、技術效應、制度效應等。為了研究全要素生產率中各因子對企業產品出口的影響情況,本文選取了國內10家大型出口企業在2012年的出口總額作為研究對象,其貿易出口額主要來自中國商務部網站及海關總署,以美元折算。由于上述10家國內公司貿易指標有所差異,所以本文在數據選取上選擇了面板數據,從而避免了單純使用截面數據或時間數據帶來的弊端。文章運用SPSS20.0,借助這些公司2007-2012年的出口額,利用廣義最小二乘法對建立的模型進行了回歸分析。

(二)模型檢驗及結果分析

首先對全要素生產率影響因子(規模效應、技術效應、制度效應)進行相關性分析,通過觀察各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檢驗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通過檢驗發現,各變量之間的相關性比較?。ㄒ姳?)。

接下來需要分析全要素各因子對于我國企業產品出口的影響,分析結果如表3、表4所示。

通過上述模型分析可以發現,在加入制度效應/規模效應/技術效應等全要素因子之后,這些因子與貿易出口額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其中可調整的R2為0.887,這說明模型的擬合效果特別好。F值為28.378,可以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原假設,這表明一國制度越健全、企業規模越大、企業技術越先進,企業的產品出口貿易額也就越大。通過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企業的制度效應、規模效應、技術效應與企業出口額成正相關關系,即企業制度越健全、企業規模越大、企業技術越先進,則企業的出口規模也就越大,出口額相應增加(潘輝,2005)。

在經歷了金融危機的波動后,針對我國企業出口出現的種種問題,許多國內學者也對其出現的問題進行一系列研究思考,指出在這種背景下,要評價中國的出口,需要引入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概念,它指的是除了要素投入以外所有因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數值,這個概念客觀的指出中國企業的出口與全要素生產率之間的關系(陳君君,2005)。

出口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影響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第一,從外部環境來看,國際市場的激勵競爭對促進國內企業出口以及相對應的產業提高效率、改善公司管理制度、提高人力資源管理等。第二,由于國際貿易是技術外溢的主要途徑之一,除了會影響國家的經濟增長,還會使貿易伙伴國吸收因技術擴散帶來的世界先進技術,以此來提高本國的技術水平。絕大多數企業出口之前都不會注重企業的技術開發和研究,但是隨著國際貿易的增長,出口國外的利潤提高,企業不得不提高技術研發投入費用,以此來加快對外出口的速度(張鳴,2006)。第三,中國有能力出口的企業大多都是具有較高生產效率的企業,能夠應付短時間大訂單的要求,這就要求企業具有較高的全要素生產率,出口的不斷擴大會使生產要素等更多的集中在這些效率高的企業中,通過企業高效率的驅動,整個經濟的全要素生產率都進行了改進。第四,企業出口部分與國內部門在大多數情況下會同時出口,這將加速國外技術水平的蔓延,同時,也促進了相關資源行業的國內企業進行優化配置,不斷提高生產技術水平。第五,國外市場對于國內企業的產品需求量較大,以致國內出口企業大多是以規?;M行生產,這可以給企業帶來規模經濟,能夠降低企業生產的單位成本,同時也能夠合理有效的配置人力、物力、財力資源。

我國出口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建議

(一)增強技術溢出效應

技術溢出不是簡單的模仿國外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更多的是要靠我們在國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技術外溢,如人力資源,可以為國內企業吸收出口而進行人力積累。我國應當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國內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提供豐厚的優惠政策吸引出國留學人才回國創業。同時,增強技術溢出效應的另一個方面就是完善金融支持體系。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起高效的多渠道的現代金融體系,傳統的融資體制和方式不能滿足高技術產業高風險、高收益的資金需求。在中國企業出口不斷擴大的同時,國內相關部門機構要建立健全融資體系,為資金供給方和高技術企業建立橋梁,把融資的成本降到最低。

(二)為出口企業提供政策和服務

首先,政府可以建立專項資金,由金融部門貸款擔保風險補償、拓寬融資渠道和財政補貼等多個方面,并由金融部門來接受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業務。其次,政策性銀行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支持企業在資本市場上通過發行企業債券、股權、信投產品等形式進行融資。再次,政府部門根據出口企業的企業類型出臺相對應的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提高自身的自主創新水平,比如可以對某些正在從事技術開發的企業實現減免營業稅等等。最后,在出口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時,應積極開通綠色通道,簡化出口的審批手續,建立企業出口的服務體系。

(三)提高產品自主研發水平

在擁有政府和相關部門政策優惠之下,出口企業應當把握機會,積極進行新產品、新專利產品的研發和實驗。在資金投入和研究人員的科研水平來看,我國與西方大國還存在著很大差距,我國對出口企業研發水平的投資力度還不夠,尤其是針對高技術產品的支持力度。加強科技出口創新基地的建設,改變傳統依賴資源生產的產品,利用政府資源進行產、學、研的合作。此外,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并擴大宣傳,可以鼓勵企業和民眾進行知識開放和創新,也提高了生產者和使用者的積極性(馬鳳鳴,2011)。

參考文獻:

1.邢延齡.理性認識國際貿易中的技術性貿易壁壘[J].財經理論研究,2008(2)

2.張秀英.近代中國公司制度的發展歷程[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6)

3.潘輝.論FDI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05

4.陳君君.對外貿易與區域全要素生產率―以溫州為例的研究[D].浙江大學經濟學院,2008

5.張鳴.出口貿易對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分析[D].復旦大學,2006

篇2

關鍵詞:五行;五材;相生;相克

相生相克是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之一,中醫用它來說明五行之間以及運用五行分類的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相生是指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資生的作用,其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是指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約的作用,其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1]。人們對五行的相生相克關系存在兩種解釋:一種是根據木火土金水這五種物質本身屬性來解釋五行的生克關系,如金屬可以砍伐樹木是金克木[2]。另一種是從季節的相生相間關系來說明五行的相生相克,如四季輪轉、從春(木)到夏(火),故木生火[3]。這兩種解釋哪一種更適合中醫的五行學說呢?筆者認為,從時令季節角度解釋五行的相生相克更貼近中醫的精髓。

1五材的起源及五材的生克關系

五材是指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等五種物質或材料。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生活和生產實踐中逐步認識到木火土金水這五種物質的重要性,如《尚書·大傳》載:“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是為人用?!辈⒄J識到這五種物質是不可缺少的,正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所說:“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而且古人進一步認識到木火土金水是構成世界萬事萬物的物質來源,《國語·鄭語》中說:“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這說明古人已開始試圖把木火土金水作為構成世界的五種基本材料或元素來把握世界的整體聯系。

這種建立在樸素、感性的實踐認識基礎上的五材說使人很容易根據木火土金水這五種物質本身屬性來解釋五行的生克關系。如在《白虎通》記載:“木生火者,木性溫暖,火伏其中,鉆灼而出,故木生火?;鹕琳?,火熱,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潤而生,聚土成山,山必生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陰之氣潤澤,流津銷金,亦為水,所以山云而從潤,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潤而能生,故水升木也?!笨梢姡宀南嗌年P系是古人在長期生活實踐中觀察總結出來的,是人們在開荒墾林過程中,燒荒后土壤變肥是火生土,水滋潤土壤使農作物生長是水生木等。五材相克關系,如同相生關系一樣,也是古人在長期生活實踐中觀察總結出來的。因為水可滅火是水克火,火可讓金屬軟化是火克金等。五材說來源于人們的生活生產實踐,融入了人們生活實踐中的一些直觀體驗,生動、直觀、易于理解,故人們在解釋五行的相生相克關系時更喜歡從五材本身來說明。

但這種根據木火土金水這五種物質本身屬性來解釋五行的生克關系卻存在內在的邏輯矛盾[4],如按照五材說觀點,“木生火”是因為鉆木取火,同理火也可燒木,就可得出“火克木”??梢姡梦宀膩斫忉屛逍械纳岁P系存在許多無法自圓其說的地方,這就使中醫的五行理論難以讓人信服[5]。

2五行與四季相配合的生克關系

另一種解釋五行的生克關系是從季節的相生、相間來論述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說:“天地之氣,合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比相生而間相勝也。”意思是說,由于天地之氣的運行,有了陰陽,才有了四季,有了四季,才有了五行。五行之間以季節相鄰的次序相生,以季節相間的次序相勝,也就是相克。春、夏、秋、冬依次交替,沒有春的生發,就沒有夏的蕃莠、秋的收獲和冬的收藏;同樣,沒有冬的潛藏,也沒有春的生發,這是四季的相生關系。四季輪轉,不可能一個季節在一年中常在,是因為有了秋的收斂,才能制約春的過度生發;有了冬的寒冷,才能抑制夏的一味暑熱,這是四季的相克關系。同時,相生與相克是密切結合的,相生與相克相結合,就叫做制化,這是保持事物正常發展變化的必不可少的兩個方面的條件。正如《類經圖翼》所說:“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边@樣既生又克,就能維持事物之間的動態平衡,防止太過和不及。用四季的相生相克來理解五行的生克關系,更好地體現出相生與相克的密切關系。

事實上,在《內經》中將五臟、五行與季節的配屬關系(肝-木-春、心-火-夏、脾-土、肺-金-秋、腎-水-冬)是一以貫之的。如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言養生應順應四時生長收藏之道?!端貑枴に疅嵫ㄕ摗吩疲骸按赫吣臼贾危螝馐忌恼呋鹗贾危臍馐奸L……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冬氣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可見,《內經》一直是把肝、心、肺、腎四臟與春夏秋冬四時、木火金水四行分別對應的。

為了更好地把五行與四季相配合,人們又在四季中加一“長夏”。唐·王冰在《素問·六節臟象論》注釋中說:“所謂長夏者,六月也?!痹陂L夏,暑熱未去,氣候悶熱潮濕,草木枝端已開花結果,正在化育種子和果實,此時正是夏秋之交由陽轉陰的轉折過渡期,按取象比類的方法,長夏與土性的生化、平穩相應,故長夏屬土[6]。這樣,五行正好與季節相對應,隨著季節的自然更替,五行也就有了以季節次序排列的相生關系;同時由于陰陽作用,季節之間又存在彼此抑制、制約的關系,呈現出一種以季節的相間次序的相克關系。見圖1。

圖1季節一五行生克關系示意圖

3五行從季節角度理解生克關系更貼近中醫精髓

3.1五行從季節角度理解生克關系符合中醫“天人相應”理論中醫把自然界看成一個整體,人是自然界的產物,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自然界的各種變化必然會影響人體,從而引起人體的相應反應,這種主張人與自然界息息相通的思想就是“天人相應”自然觀[7]。這種天人相應思想的產生是以天地陰陽和人之陰陽彼此相應為基礎的,如《素問·天元紀大論》中提出“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天為陽,地為陰,人亦應之”?!鹅`樞·刺節真邪》亦提出: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故可為解”?!端貑枴毭握摗愤M一步論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這些都體現了人隨自然界四時陰陽的運動而變化,故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就是建立在“天人相應”的基石上,將人體與自然界相類比,以探求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秲冉洝氛J為隨著四時氣候的寒暑更易,人體的脈象、氣血也相應地發生升降浮沉的調節性反應。如《素問·脈要精微論》所說:“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余;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說明春夏陽盛,人體之脈隨之而浮大,氣血也隨之趨向于表;秋冬陽氣內伏,人體之脈隨之而沉小,氣血也隨之趨向于里。由此,《內經》提出“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和于陰陽,調于四時”的命題,強調人類應主動地適應自然界的變化而養生??梢?,在解釋五行生克關系時把五行與時令季節相配更能體現中醫的“天人相應”的觀點。而且在《內經·四氣調神》中也體現出對季節更替次序為準的相生思想。它提出如果春不養生則“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如果夏不養長則“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如果秋不養收則“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如果冬不養藏則“春為痿厥,奉生者少”,在這里四季表現為一種依次更替的相生關系,五行也以這樣的次序排列,相生的思想是很明顯的。

3.2基于時令季節的五行觀念是對中國農業文明的一種體現我國歷史上是以農業為本的國家,在靠天吃飯的時代里,按四時五行時令節氣進行生產被古人奉為最高準則[8]。將五行從時令季節角度理解比從五材說解釋要更符合中國的歷史文化,這可從《尚書》兩處關于五行的文獻中得到有力佐證。一處是《尚書·甘誓》中夏啟討伐有扈氏的誓辭:“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如果說五行就是五材,顯然說不通。因為對這五種東西,誰也無法“威侮”它們,要將其作為夏啟討伐有扈氏的理由更讓人難以信服。同樣在《尚書·洪范》有:“鯀矱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如果將其理解為五材也讓人難以理解。但是如果將五行從時令季節角度理解則能夠很好理解。前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是說,有扈氏作為一個重要的部族首領不遵從天地自然之道,不按四時五行時令節氣祭祀天地、施政治國、指導農業生產,因而嚴重怠慢天地自然之神。這在今天不是什么大問題,但在當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虔誠自然圖騰文化時期,違背天人一體、天人相應的自然法則,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忤逆和大不敬行為,所以“天用剿絕其命”,夏啟要“潛天行道”,故“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后句“鯀矱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是說,鯀治水不懂天地自然四時五行的生克之道,不能根據時令季節雨量特點進行合理疏導治理,因而久治無功,最終震怒天帝。

另外,五行與天文歷法范疇的時令節氣的密切聯系也可從其它許多文獻中得到佐證?!抖Y記·月令》:“某日立春,盛德在木”;“某日立夏,盛德在火”;“某日立秋,盛德在金”;“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妒酚洝v書》:“蓋黃帝考定星歷,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余。”從這些文獻中可以看出從時令季節角度理解五行學說要更符合中國農業文明歷史的真實。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計算尼羅河水漲落期的需要,產生了埃及的天文學”[9]一樣,基于時令季節的五行說的產生,也是我國農業生產的需要。之所以在認識確定四季時令過程中還要進一步創立五行學說,是因為四季時令的確立只不過是對一年當中自然界客觀物候變化的外象描述,沒有在根本上涉及到四季形成的內在機制及其形成根源的詮釋。這種僅對表象的局限認識仍然極大的限制著人們對自然物候現象發生規律的準確把握,因此他還不能主動、前瞻性的指導農業生產、預防自然災害等。從人們切身的生存需要出發,非常有必要進一步探討四季物候產生形成的內在機制,以及形成根源,以便不僅“知其然”,而且還知其“所以然”。五行學說正是基于社會生產力客觀發展的需要所產生形成,它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闡釋四季物候變化的內在機制,以便前瞻性的把握天地的自然未來變化趨勢。故我們認為五行學說是古人基于四季的認識而逐步形成的,從季節角度理解五行的生克關系更貼近中國的歷史。

3.3“五材”與“五行”的辨析五行說來源于五材說,五材說是五行學說的最初萌芽的形態,二者有著密切的關系。但五行說不等于“五材”,五行是基于“五材”而高于“五材”的。所謂“基于五材”,是說五行的特性是根據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某些性質概括出來的,如《尚書·洪范》所說:“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彼^“高于五材”,是說五行的特性已從具體物質抽象化,并引申運用,實際上已超越了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本身,有了更廣泛的內涵。五行學說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出于農業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需要,五行學說在“天人相應”自然觀的指導下,結合天文歷法范疇的時令節氣的變化來闡釋四季物候變化的內在機制和根源[10]。五行之間的動態生態關系是在“五材說”之后慢慢形成的,這可從《洪范》中得到證明。因為五行的相生相克在《洪范》中并沒有提到,而且其中五行的排列順序是水、火、木、金、土,與五行說體系中的五材排列順序不同,既非五行相生的順序木、火、土、金、水,亦非五行相勝的順序土、木、金、火、水,《洪范》之闡述又只言及五行各自單獨的屬性和功用,而對于五行各要素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沒做任何說明,這說明“五材”說并不能解釋五行之間動態的生克關系,五行的生克關系是在后期歷史發展與四季物候變化相結合而慢慢形成的。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正是借用這種五行觀念來解釋人與自然的關系,詳細闡釋人體生理、疾病與自然息息相應的關系的,故從時令季節角度理解五行生克關系要更合理。

當五材發展到五行時,木火土金水這五個字已由具體的五種物質或材料升華到能代表這五大類事物屬性的抽象哲學概念;已由形而下的水平上升到研究萬事萬物普遍規律的形而上的水平,也就是由“器”的水平上升到了“道”的水平。如果在解釋五行的生克關系還停留在“五材”階段,用木火土金水本身屬性的關系來解釋五行的生克關系,那就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火能使金軟化是火克金,但火能燒木也可推出火克木”這些無法自圓其說的邏輯矛盾的問題。超級秘書網:

綜上所述,從時令季節角度解釋五行的相生相克比從五材本身屬性的關系來解釋更貼近中醫的精髓。

【參考文獻】

[1]王新華.中醫學基礎[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1:40.

[2]趙棻.中醫基礎理論詳解[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21.

[3]郝萬山.關于五行的討論[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16(1):10.

[4]譚春雨,方力行,陶御風.淺析3種常見五行本源認識論的邏輯矛盾[J].時珍國醫國藥,2006,17(12):12.

[5]方芳,粟明,王棱霞,等.五行學說內在邏輯矛盾[J].遼寧中醫雜志,2008,35(7):1018.

[6]方力行,譚春雨.歷代五行學說中土與長夏相配及五行順序的探討[J].河南中醫,2006,26(12):8.

[7]申秀云.論“天人相應”與“天人合一”觀之異同[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4,21(1):10.

[8]譚春雨,方力行,陶御風.五行與四時的文化相關性探考[J].遼寧中醫雜志,2006,33(12):1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