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綜合管理范文

時間:2023-10-19 17:10: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老年綜合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老年綜合管理

篇1

方法:建立分層監控管理制度及流程(護理部壓瘡管理組,大內科護士長、造口及慢性傷口小組、科護士長、科壓瘡質控組長、主管護士),明確各級職責;應用PDCA循環管理壓瘡的護理,保證壓瘡防治措施的落實,進行動態、實時管理,加以持續改進;信息化壓瘡上報(難免壓瘡登記表、壓瘡發生登記表及壓瘡轉歸登記表),進行動態、實時管理等。

結果:實施綜合管理模式前(2011年)后(2012年)住院老年患者壓瘡發生情況比較,實施后難免壓瘡發生率為0.9%,壓瘡好轉/治愈率為95.2%,壓瘡上報率為100%。

結論:綜合管理模式使壓瘡管理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有效預防治老年患者壓瘡的發生,提高基礎護理質量,確保患者安全。

關鍵詞:綜合管理 老年患者 壓瘡 分層監控 PDCA循環 信息化上報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6-0200-02

壓瘡即壓力性潰瘍,在住院的老年患者中,發生率為10%~25%,發生壓瘡的老年人較無壓瘡的老年人死亡率增加6倍[1]。壓瘡作為評價護理質量的主要指標之一,一直是臨床護理管理的重點和難點。如何對壓瘡實行全面、系統、科學、有效的監控,降低壓瘡發生率,是護理質控與管理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我科自2012年1月開始對住院老年患者實施壓瘡綜合管理模式,建立分層監控管理制度及流程,住院第一天主管護士即進行壓瘡風險評估,對Braden評分符合高危危險因素的患者,應用PDCA循環管理壓瘡的防治,壓瘡信息化上報等,取得了顯著效果,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科2011年同期出院老年患者678例(申報難免132例,男78例,女54例),2012年同期出院老年患者656例(申報難免102例,男68例,女34例),年齡60-98歲,平均年齡72.38歲。

1.2 方法:對我科自2012住院老年患者117例實施綜合管理模式:分層監控管理,PDCA循環管理和信息化上報,每月進行資料分析、整理、統計,與實施綜合管理模式前(2011年)進行觀察、對照比較難免壓瘡發生率,壓瘡好轉/治愈率,壓瘡上報率。

2 結果

實施綜合管理模式后(2012年)難免壓瘡發生率明顯降低,壓瘡好轉/治愈率顯著提高,壓瘡上報率為100%。2011與2012住院老年患者壓瘡情況比較見表1。

3 結論

壓瘡綜合管理模式。

3.1 分層管理制度及流程。分層管理能很好地開發人力資源,增加護士對壓瘡的監控管理熱情,提高護士的管理意識,對壓瘡高危病人和帶入壓瘡病人進行科學管理等一系列管理措施,使住院患者得到及時、安全、專業的壓瘡護理。為此我院建立各級監控小組、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及評價標準,明確各級職責,對壓瘡管理實施前、過程、終末控制,為臨床護士提供明確的壓瘡護理指引,實行無懲罰呈報及層級管理制度。操作流程:“責任護士評估-科室上報或申報-科護士長審核、指導-造口及慢性傷口小組會診指導-上報大內科護士長-上報護理部-科室監控-科護士長督查評價-反饋護理部、壓瘡管理組”。

3.2 PDCA循環管理。PDCA循環即管理循環,是計劃、實施、檢查和處理的英文縮寫,這個循環包括質量保證系統活動,不停地周而復始地運轉,具有完整性、統一性和連續性的特點。我科不斷實踐PDCA循環,建立壓瘡護理效果跟蹤表,對護理措施進行持續改進等,降低了難免壓瘡的發生,壓瘡好轉/治愈率得以明顯提高。科室采用“五早五到位”預防壓瘡,包含:早評估、早報告、早落實、早指導、早督查;同時做到落實到位、評估評價到位、指導督查到位、培訓到位、持續改進到位。對存在有風險的患者進行預防性管理,建立壓瘡報告制度、會診制度。老年患者住院第一天即進行篩查,Braden評分≤12分符合高危患者,由主管護士填報壓瘡評估及難免壓瘡申報表、壓瘡監控記錄表,上報科壓瘡質控組長、科護士長,大內科護士長,請造口及慢性傷口小組會診指導監控。造口及慢性傷口小組每周下科室進行監控、指導兩次,并填寫監控記錄。患者Braden評分≥16分時科室上報造口及慢性傷口小組審核,通過后停止監控。患者出院/死亡/轉科后3日內主管護士記錄壓瘡轉歸情況,完成后交醫院壓瘡管理組,另復印一份留在科室。具體干預措施包括:床頭懸掛“防壓瘡”警示標志,向病員及家屬講解壓瘡發生的原因;建立翻身卡(注明翻身時間、執行人)、正確搬運病人;操作時避免拖、拉、推病人;給予減壓用具(氣墊床);保持床單元及衣物平整,干燥和無渣屑,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加強營養;局部創面用藥、貼保護貼;每班交接,評估等。

3.3 信息化上報。壓瘡上報流程與監管系統的應用是實現壓瘡防治與監控管理的有效手段,而壓瘡上報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可以為壓瘡防治與監控管理提供依據。新入院高危患者當天上報,會診后每周兩次下科室監管指導,科室壓瘡質控小組每月向護理部及管理小組上報難免壓瘡登記表、壓瘡發生登記表及壓瘡轉歸登記表的具體數據,出院后3日內交壓瘡評估及難免壓瘡申報表、壓瘡監控記錄表。科室上報率為100%。

綜上所述,充分說明綜合管理模式在老年患者壓瘡防治中是行之有效的科學管理辦法,實現壓瘡防治與監控管理的有效結合,強調的是壓瘡預防管理的及時性、有效性,充分發揮臨床護士在壓瘡預防中的主要作用和病區護士長,造口及慢性傷口小組在壓瘡預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更準確了解臨床患者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做到動態監管、及時介入,有效預防壓瘡的發生,使壓瘡好轉/治愈率顯著提高,壓瘡上報率為100%,從而整體提高醫院基礎護理質量,確保患者安全。

篇2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是威脅老年人生命最常見的疾病,其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和遠期死亡率分別是6%和12%〔1,2〕。老年人ACS冠脈病變常為多支血管病變,且復雜,慢性閉塞病變也較多,社會、經濟、患者、醫院等因素影響老年ACS患者治療的決策,還有部分患者存在介入禁忌證,無法實現血管重建。本研究旨在探討未接受血運重建治療而采用藥物治療的高危患者進行強化隨訪管理后的效果,以通過長期管理及二級預防,使其能夠達到與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患者相近的臨床預后。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老年住院患者80例,年齡65~88〔平均(70.5±2.8)〕歲。排除合并腦血管疾病、腹主動脈瘤、周圍動脈病、伴有意識及理解障礙、語言表達及交流障礙、肢體障礙者。干預組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對照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兩組治療方案和用藥相同。兩組年齡及性別構成比無顯著差異。

1.2 干預方法 強化隨訪管理包括標準電話訪問管理和定期門診復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管理,增加隨訪次數。標準電話訪問管理是以護士為主導的措施,簡便易行且成本較低,可以產生積極效果〔3〕。兩組患者均在出院前1天接受病房的康復指導,對干預組ACS高危患者進行危險評估(采用TIMI危險分層方法分析心血管事件發生率、GRACE評分、出血評分),制定標準的健康教育計劃,出院后第1個月每周進行電話隨訪1次,第2個月每2周進行電話隨訪1次,第3~6個月每月進行電話隨訪1次,同時每1、2、3、6個月門診復查1次。該訪問與醫生同步完成,涉及治療內容與醫生協商后再對患者進行指導。對照組出院后研究者不進行電話隨訪,只有醫生在其出院后1 w進行電話隨訪1次,但研究者鼓勵其來電咨詢并回答相關問題。該研究中兩組患者均在知情并積極參與下協助完成。

1.3 評價指標與方法 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包括性別、文化程度、家庭照顧情況、醫療付費方式和臨床資料。電話訪問的效果觀察指標包括:與疾病相關的知識水平、心理壓力與應對能力、居家藥物治療和定期復診情況;門診復查觀察指標:心電圖,血常規、凝血四項、血生化等實驗室檢查。

1.4 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以x±s表示,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t和χ2檢驗。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的一般狀況 共完成76例患者全部資料的收集,其中干預組39例,對照組37例。1例因其去外地居住失訪,2例由于發生心肌梗死死亡,1例因通訊問題跟蹤2個月后無法繼續訪問。兩組一般資料在干預前均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2.2 兩組6個月后認知水平的比較 出院6個月后,干預組疾病相關知識的平均得分〔(8.49±1.56)分〕明顯高于對照組〔(6.51±1.28)分〕(P

2.3 兩組6個月后心理壓力及應對能力的比較 出院6個月后,干預組心理壓力及應對能力明顯好于對照組(均P

2.4 兩組6個月后居家藥物治療和定期復診情況比較 干預組39例口服藥漏服累計總次數為52次;完成定期門診復查156次,因藥物不良反應復診5次,提示有出血傾向3例;對照組37例口服藥漏服累計總次數為306次;完成定期復診98次,出現心臟惡性事件2例。兩組口服藥漏服累計總次數有顯著差異(P

2.5 兩組6個月后門診復查指標的比較 出院6個月后,干預組和對照組在門診復查時檢測三酰甘油、總膽固醇、心肌酶、血凝四項等化驗指標,干預組血脂、血凝四項指標達到臨床治療標準,有27例(69.23%)心電圖有明顯改善;而對照組有14例(37.83%)血脂、血凝四項控制不理想,心電圖STT改變幅度低于干預組。

3 討 論

我國人口老齡化嚴重,而在老年人中心血管疾病多見,社區機構缺乏高學歷人員,相比國外豐富多樣的健康教育形式及健康教育實施者〔4,5〕,目前大部分省市沒有完善的心臟康復機構,而院外的隨訪主要是出院后的短期教育,對老年ACS高危患者無法實現長期干預計劃和健康行為的監督管理。有研究證明,長期健康教育已經證明能夠有效降低危險因素水平,降低發病率和病死率〔6〕。 通過對老年ACS高危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的強化隨訪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的認知水平,干預組心理壓力減輕,應對能力提高,達到隨訪的預期目標,幫助老年人解決有關自我護理、自我監測、控制致病因素、癥狀識別和正確的應對措施,所以本研究提示,對老年ACS高危患者進行長期健康教育干預具有重要意義。

對老年ACS高危患者電話隨訪指導用藥和定期復診是控制病情發展和盡早發現疾病惡化的重要措施。梁巖等〔7〕研究顯示,隨訪期間藥物治療,特別是口服抗凝藥、抗血小板藥物、硝酸酯類及調脂藥物的應用可減少死亡,延長生存時間。ACS強化降脂治療目前已廣泛接受并應用于臨床,另外對老年ACS高危患者首選藥物治療,而抗血小板和抗血栓治療常選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和血小板GPⅡb/Ⅲa受體拮抗劑,增加了老年ACS患者居家治療的風險。本研究顯示干預組遵醫行為好于對照組。電話隨訪可以有效地指導患者正確服藥和提醒患者及時復診,為臨床醫生制定有效的治療計劃提供支持,降低治療風險確保治療計劃實施,有利于病情惡化征兆的觀察和及時就診以免延誤治療時機,預后好,患者獲益。多種生化指標的監測在我國目前社區中無法全部完成,必須在復診時由具有大型生化檢驗設備醫療機構完成,這樣不僅能夠合理有效的利用醫療資源,還可以通過強化隨訪進一步觀察老年ACS高危患者的檢驗指標。本研究提示,強化隨訪管理可以提高醫生對患者實驗室檢查的滿意率,更有效地執行二級預防。

強化隨訪管理能夠提高老年ACS高危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居家治療風險和心臟惡性事件的發生率,同時可以大幅度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是一種可行的院外護理形式。本研究為有效地執行二級預防提供了依據,還可以擴大樣本量及將低中危患者納入研究,同時可以考慮社區共同參與管理。

參考文獻

1 胡大一,馬長生.心臟病學實踐2008規范化治療〔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28.

2 胡大一.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識2008〔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25.

3 Benatanr D,Rondmass M,Ghitelman J,et al.Outcomes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J〕.Arch Intern Med,2003;163;34752.

4 Cobb Stephanic L.Effective interventions for lifestyle change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or coronary artery revascularization〔J〕.AANP,2006;18(1):319.

5 Watson K.Managing cardio metabolic risks:an evolving approach to patient care critical pathways in cardiology〔J〕.EBM,2007;6(1):514.

篇3

【關鍵詞】 慢性支氣管炎;老年;治療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266-0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前來我院就診的48例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列為研究對象。年齡60-80歲,病程為8-15年。將其隨機平均分成兩組,即對照組和研究組,其中對照組24例,研究組24例。兩組間年齡、病程、體重指數等差異無統計學差異(P>0.06),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24例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采用常規的對癥治療,包括用氨溴索化痰,用青霉素、舒巴坦、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頭孢哌酮等進行抗感染治療。研究組24例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采用綜合治療,包括用氨溴索化痰,用青霉素、舒巴坦、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頭孢哌酮等進行抗感染治療,止咳,必要時用沙丁胺醇氣霧劑進行平喘,最重要的是保持呼吸道通暢。

1.3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氣喘、咳痰減輕、咳嗽消失、血常規結果示無急慢性炎癥、日常生活能自理、6個月之內無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情況發生;好轉:氣喘、咳痰稍有減輕、咳嗽基本消失、血常規結果無急性炎癥,但仍有慢性炎癥存在、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幫助、3個月之內無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情況發生;無效:氣喘、咳痰無明顯改善、咳嗽未改善、血常規結果示急慢性炎癥仍有存在、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他人協助、1個月之內即有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情況發生。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采用X2檢驗。P

2 結 果

對照組24例采用對癥治療的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患者中有9例達到治愈,7例好轉,8例對癥治療無效,治愈率為39.13%;研究組24例采用綜合治療的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患者中有14例達到治愈,6例好轉,4例對癥治療無效,治愈率為60.87%。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 論

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是呼吸內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多連續發生2年以上,每次持續2個月以上的咳痰、咳嗽或氣喘的癥狀。早期癥狀輕微,多在冬季發作,春暖后緩解,晚期炎癥加重,癥狀長年存在,不分季節,病情進展后可發展為肺源性心臟病的器質性慢性疾病。其主要發病因素為:

3.1 空氣污染 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氧化氮、氯等氣體,對支氣管粘膜有刺激和細胞毒性作用,其他如二氧化硅、煤塵、棉屑、蔗塵等也刺激支氣管粘膜,并引起肺纖維組織增生,使肺清除能力遭受損害,為細菌入侵創造條件。

3.2 吸煙 現吸煙被公認為慢性支氣管炎的主要發病因素,吸煙能使支氣管上皮纖毛變短、不規則,纖毛運動發生障礙,降低局部抵抗力,削弱肺泡吞噬細胞的吞噬、滅菌作用,又能引起支氣管痙攣、增加氣道阻力。

3.3 過敏 主要對于喘息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來說,變態反應使支氣管痙攣、收縮,組織損害和炎癥反應,繼而發生慢性支氣管炎。

3.4 感染 可加重慢性支氣管炎的發生發展,目前認為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莫拉卡他菌是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的主要病原菌。

3.5 氣候變化(尤其寒冷空氣能引起粘液分泌物增加,支氣管纖毛運動減弱,在冬季,患者病情波動與溫度和溫差有明顯關系),營養(缺乏維C,降低機體對感染的抵抗力,增加血管通透性;缺乏維A,使支氣管粘膜的柱狀上皮細胞及年末的修復機能減弱,溶菌酶活力降低),遺傳等也可引起慢性支氣管炎的急性發作。主要病理生理過程為非感染(遺傳、過敏、吸煙、空氣污染)和感染因素的長期存在引起支氣管、氣管粘膜發生慢性炎癥,使氣管、支氣管粘膜分泌大量粘液。慢性支氣管炎患者臨床表現主要為:①咳嗽,可能是支氣管。氣管粘膜慢性炎癥及氣管、支氣管慢性炎癥后分泌的粘液刺激氣管、支氣管產生的。②咳痰,可能是支氣管、氣管慢性炎癥后粘膜分泌大量粘液引起的。③喘息,可能是支氣管、氣管粘膜慢性炎癥后粘膜分泌大量粘液但未排出,導致支氣管、氣管管腔縮小,氣流通過不暢引起的。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如未及時治療、控制,會發展為肺源性心臟病、肺動脈高壓、阻塞性肺氣腫等慢性疾病,影響患者的其他臟器的功能,導致患者其他臟器功能減退甚至衰竭,患者日常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等。

篇4

老年患者由于老齡各臟器生理功能均下降,再者存在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等多種基礎疾病,當出現急性大面積腦梗死后易誘發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死亡率增高,為提高護理質量降低死亡率,回顧性分析46例老年大面積腦梗死并發MODS患者護理經驗,進行總結分析,具體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4年9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神經內科46例住院患者,納入標準:①大面積腦梗死經CT或MRI檢查發現梗死灶可明確診斷[1];②MODS診斷符合機體遭受感染或非感染因素的嚴重打擊(24 h)后循序出現2個或2個以上器官功能障礙,并達到各自器官功能障礙的診斷標準[2]。均于發病當天至3 d內入院。③其中男34例,女12例;年齡65~89歲,平均78.5歲;急性大面積腦梗死前無明顯器官不全表現。 本組病歷符合上述標準,并排除入院后24 h死亡的病歷。

1.2 臨床表現 46例患者中累及2個以上器官功能不全者21例,累及3個以上器官功能不全者15例,累及4個以上器官功能不全者10例。35例合并呼吸功能不全;32例合并心功能不全;25例腎功能不全;18例合并應激性潰瘍出血;肝功能受損10例;7例合并DIC 。器官功能不全的順序為: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應激性潰瘍、腎功能不全。臨床轉歸:救治存活15例,好轉率32.61%;死亡31例,死亡率67.39%。

1.3 護理措施 采取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治療護理原則。加強急救及預見性護理。

1.3.1 原發病的觀察與護理 有效救治急性大面積腦梗死,及時有效降低顱內壓,嚴密觀察病情,采用多功能監護儀,進行多系統綜合監護,包括呼吸、循環及意識、瞳孔、肢體活動情況的變化、生命體征等監測。如觀察到患者出現劇烈頭痛、頻繁嘔吐、意識障礙加深、血壓急劇上升、脈搏變慢或出現一側瞳孔散大,對光反射遲鈍等腦疝前驅癥狀,立即通知醫生搶救;對有肢體活動障礙或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加強基礎、生活、安全護理,協助翻身,預防壓瘡,及時更換被污染的床單,衣物,保持床單元整潔,設床欄防墜床;禁食的患者予靜脈補液,必要時予留置胃管行鼻飼以保證營養的供給。

1.3.2 呼吸道支持與管理 觀察患者呼吸的頻率、節律、深淺,有無呼吸暫停。進行持續無創指脈氧監測,定期檢驗動脈血氣分析。根據病情予鼻塞或鼻導管吸氧,糾正、改善低氧血證和或CO2潴留。一般氧濃度在30%~35%。保持氧飽和度大于90%。老年人肺部感染并發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率高[3]。因此要改善通氣,保持呼吸道通暢,促進排痰預防肺部感染。本組患者多為意識障礙不能自行咳痰者,且痰液黏稠不易排出,予0.9%氯化鈉注射液10 ml+鹽酸氨溴索粉針30 mg或10%氯化鈉注射液10 ml,2~3次/d氧氣超聲霧化吸入20 min后叩背進行不定時電動吸痰護理。注意觀察痰液的性狀、顏色及量如發現痰液增多且伴體溫上升趨勢,應考慮有呼吸道感染,應及時報告醫生及時處理。

1.3.3 循環系統監測 予24 h心電監測和動態血壓監測。急性期為保持腦灌注,一般血壓維持在150~180/90~120 mmhg,過高考慮顱內壓增高,過低可能出現休克。觀察心率、心律及血壓的變化及時發現心律失常、血壓異常報告醫生及時處理。及時準確采集送檢血常規、電解質、心肌酶譜。必要時行CVP監測等,以了解病情動態變化指導搶救。根據病情有計劃地安排每日輸液序,控制靜脈輸液速度,一般30~40滴/分。準確記錄24 h出入量,注意保持出入量平衡,減輕心肌負荷,避免緊張、興奮、進食過飽、感染、用力排便等。

1.3.4 加強胃腸功能的保護防治應激性潰瘍 應激性潰瘍是腦卒中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臨床以嘔吐咖啡樣物或解柏油樣便,胃液或大便潛血試驗陽性者,均可診斷為應激性潰瘍[4]。在護理上要嚴密觀察患者的血壓及嘔吐物性質、量、顏色,如發現患者嘔吐咖啡色液體或解黑便時,則提示并發有潰瘍出血,應立即報告醫生。嚴密觀察血壓、尿量、脈搏、皮膚與甲床色澤;必要時予持續胃腸減壓,冰鹽水洗胃;作好定血型交叉配血、輸血準備,防止失血性休克。

1.3.5 注意監測腎功能和加強泌尿系統護理 觀察并準確記錄尿量,定時監測尿比重,肌酐、尿素氮、血滲透壓與血鉀的變化。有腎功能不全時,控制入量,加強利尿,改善腎功能。留置導尿管者按醫囑進行膀胱沖洗。加強會陰和尿道口的護理;定期采集送檢尿常規及培養;以了解有無泌尿系感染。注意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應用甘露醇時,應警惕急性腎功能衰竭(ARF)的發生,發現其他原因不能解釋的少尿血清肌酐升高時,即提示出現腎損害的表現,應立即停用甘露醇,改用其他脫水劑,同時熱敷雙側腎區[5] 。

1.3.5 肝功能的保護及監測 觀察患者意識、生命體征的變化和顏面、鞏膜有無黃染,肝區有無壓痛;有無腹水。定期監測肝功能變化,提示出現肝功能損害時及時采取護肝措施:靜脈應用護肝藥物;清潔胃腸道,使用抑制腸菌生長的藥物,減少氨的產生。

1.3.6 其他

預防壓瘡及營養支持,予使用氣墊床,定時翻身拍背加強基礎護理,有效預防壓瘡。通過胃腸內、外營養支持保證足夠的能量供應,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長期完全胃腸外營養支持易引起靜脈導管感染,應加強導管護理,配制、更換液體時要嚴格無菌操作;除禁食的患者予靜脈補液完全靜脈營養外,均盡早予留置胃管鼻飼進行胃腸內營養以保證營養的供給,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鼻飼者加強口腔護理。糖尿病患者須同時防治高血糖,予胰島素控制并動態監測血糖水平。行每兩小時或三餐前、后微量血糖監測。

2 體會

大面積腦梗死通常由頸內動脈主干、大腦中動脈主干閉塞或皮質支完全性卒中所致,表現為病灶對側完全性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及向病灶對側凝視麻痹[1]。老年患者因由于老齡、各臟器生理功能均下降,再者存在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等多種基礎疾病,一旦出現大面積腦梗死容易出現呼吸、循環泌尿等系統功能障礙,即出現MODS,加之卒中后往往會出現意識、語言障礙,使患者與醫務人員交流障礙,早期一些癥狀容易被忽略。因此對著類患者護理人員一定要掌握如何去觀察病情變化,掌握重要監護儀的使用及各項生理指標的監測數值,力爭將各種危險因素消除在萌芽狀態,減少MODS的發生率。老年大面積腦梗死患者并發MODS患者,病變十分兇險,變化極快,病死率高,治療護理難度非常大。患者死亡與衰竭的臟器數目密切相關,衰竭的臟器數目越多,病死率越高[6]。本組病歷病死率與患者年齡,受累臟器功能不全數目呈正相關。在護理老年大面積腦梗死并發MODS患者時,護士只有具備系統扎實的神經專科及重癥急救知識,才能在護理過程中提高責任感和警覺性掌握病情,進行預見性護理,及時為醫生提供可靠的病情信息做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對急性大面積腦梗死患者,在積極治療原發病及基礎病的同時,應采取對肺臟、心臟、胃腸道、肝、腎臟器功能的保護及監測;加強病情觀察及時做好專科護理基礎、生活、安全心理護理,可有效地預防和糾正MODS,減少急性大面積腦梗死并發MODS的發生,降低急性大面積腦梗死并發MODS患者的死亡率。

參 考 文 獻

[1] 賈建平,崔麗英,王偉.神經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178-180.

[2] 宿英英.神經系統急危重癥監護與治療.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466.

[3] 楊雪梅,楊杰,劉茜.重癥腦卒中合并肺部感染致多臟器功能衰竭臨床分析,海南醫學,2007,18(10):68.

[4] 于雙弟,秦慧群.腦出血并發應激性潰瘍的觀察和護理.華夏醫學,2007,20(2):365.

篇5

老年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常合并多項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同時老年患者多有伴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腎功能不全、腦血管疾病等,這些因素使老年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療效不佳。75歲以上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不適合溶栓治療[1-2]。近年來,筆者應用丹紅注射液治療高齡老年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32例,取效較好,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我院2003年5月~2007年10月確診的高齡老年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80例。所有病人隨診1年,對于1年內不能堅持治療的患者和死于非心臟原因的患者均未入選在內,對有出血性腦卒中、消化道出血史以及其他嚴重出血史患者也未入選在內.隨機分兩組:丹紅組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齡75~82歲,平均78.47±2.26歲;對照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齡74~83歲,平均79.06±1.84歲。兩組一般資料有可比性(P>0.05)。

2 治療方法

常規治療(硝酸酯類藥物、β受體阻滯劑、腸溶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他汀類藥物等)兩組相同,丹紅組住院期間采用山東荷澤步長制藥有限公司提供的丹紅注射液30ml加入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250ml(糖尿病者除外)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2周后每月連續用丹紅注射液5天,方法同上。治療時間為1年。

3 治療結果

3.1 出血并發癥比較:

見表1。丹紅組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血痰各1例,對照組消化道出血、血尿各1例,兩組均無顱內出血以及其他嚴重出血并發癥,兩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3.2 心血管事件、死亡率比較:

見表2。丹紅組慢性心率衰竭和1年死亡率均較對照組低(P

4 體會

近年來有臨床研究表明,斑塊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脈綜合征的主要發病機制,其中斑塊破裂是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發生中最重要的始動環節[3]。丹紅注射液是由中藥紅花和丹參提取精制而成,主要成分為紅花黃素,丹參酮如丹參酚等多種化合物,為純中藥制劑。研究發現丹紅注射液有抗動脈粥樣硬化、抗血栓形成、調節血脂、抗氧化、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穩定斑塊、增加血流量的作用[4]。本觀察也表明,對于老年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丹紅注射液能得到更好的療效。

5 參考文獻

[1]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委會.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療法參考方案[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6,24(5):328-329.

[2]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循環雜志編輯委員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2):710-725.

[3]張遠,陳文強.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癥的發病機制[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8,28(1):3-4.

篇6

1老年ACS 的臨床特點

1.1高齡者病死率高。

1.2老年人身患多種疾病易發生并發癥:易并發肺、腎、腦等其他重要器官的功能不全, 心性猝死及住院死亡率高。

1.3老年人心血管病理生理的改變: 老年人血管硬度增加,使心臟后負荷增加,心排血量減少, 左心室舒張功能不全;老年人血管再生功能下降,側枝血管形成不良;老年人對B-腎上腺刺激反應減弱,使交感神經系統在急性心肌損傷維護心臟功能中代償作用減弱;老年人多存在冠狀動脈多支病變。

1.4對造影劑、抗血小板及抗凝等藥物耐受較差,易出現惡心、嘔吐、上腹不適、消化道出血、血細胞減少等。

1.5術后壓迫穿刺局部易形成下肢血栓、淤血、迷走神經反射及假性動脈瘤。

1.6由于下肢靜脈曲張發生率高及術前長期臥床者較多, 術后易發生肺梗死。

1.7老年人常常有前列腺肥大易發生排尿困難。

1.8老年人發生ACS會不同程度的產生各種不良的心理反應,如恐懼、思想顧慮重重、失眠、焦慮、抑郁、易怒、自卑、固執、依賴性強、自我中心意思、要求苛刻等。

2護理

2.1心理護理 李夢芳等的研究表明對于老年冠心病接受PCI 治療的患者給予有效的心理護理,能使其主動配合診療和護理,這對改變患者的心態增加治療信心,從而延長壽命,以及提高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2.1.1術前心理護理 及時向患者說明手術目的、意義、方法、術式及預后效果,防止因擔心而引發焦慮。做術前準備時, 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講解手術配合的注意事項。

2.1.2術中心理護理 對嚴重精神緊張、恐懼、焦慮的患者術中護士除與患者溝通交流外,還可囑患者深呼吸減輕焦慮,輕輕握住患者的手或輕輕拍拍患者的額頭以減輕恐懼和焦慮。

2.1.3 術后心理護理 對于憂郁的患者,護士應針對負性情緒進行解釋性心理治療,并配合松弛療法和生活指導。對偏執易怒的患者,應幫助其意識到必須改變自身的行為方式,學會控制情緒,減少心理因素對疾病的影響,注意調整心態,正確處理各種應急事件的方法,增強心理防御能力。

3圍手術期的護理

3.1術前急救

3.1.1迅速評估高危險度的ACS 必須迅速地評估患者是否有高度危險的ACS,根據老年患者的主訴、病史、心電圖準確評估,對臨床癥狀不典型的老年患者,除急查心電圖外,更應加強血清心肌酶學、肌鈣蛋白等相關指標的監測,在獲得檢查數據和醫生做出診斷之前,選擇必要的緊急處置措施。

3.1.2快速處理和有效干預 高齡是ACS死亡最強的預測指標之一。高齡也增加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房顫動和心肌穿孔的危險。一旦老年患者明確了ACS 的診斷,快速和有效的干預即迅速開始。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盡早建立有效靜脈通道;持續的心電監護;止痛、鎮靜。

3.1.3術前準備 急診PCI支架置入術必須在患者急診入院后90~ 120 min 完成,應迅速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一般選擇左上肢或左下肢的靜脈置入留置針,立即心電監護,吸氧,給予鎮靜、止痛。予腹股溝和會備皮,導尿。AM I 患者通常在入科30 min 左右入導管室行急診PCI,部分心源性休克患者于床旁置入主動脈內囊反搏術后入導管室,或于急診室置入臨時起搏器及IABP 后直接入導管室,由CCU 病房醫生及護士連接好除顫儀、攜帶急救藥品護送至導管室。

3.2術中搶救

3.2.1準備搶救儀器、藥物;嚴密觀察病情。

3.2.2配合插管、擴張 當引導管或擴張管插入冠狀動脈時,很可能因機械刺激冠狀動脈導致痙攣,而引起心肌缺血,誘發心律失常時,給予相應的抗心律失常藥物護理。

3.2.3術中及時肝素化,當放置引導管后,立即靜脈推注肝素6000U~8000U,如手術時間超過1h,應每隔1h靜脈注射肝素1000U,防止血栓的形成。注意患者有無因冠狀動脈血流被短暫中斷引起胸悶、氣短、心前區疼痛,一旦出現,即按醫囑給肌肉注射度冷丁50 mg 或靜脈推注嗎啡稀釋液。

3.3術后護理

3.3.1 術后一般護理 患者回CCU 病房,嚴密心電監護,監測激活凝血時間,嚴密觀察有無術后心絞痛、穿刺局部有無出血、淤血、血腫、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外周血管并發癥較為常見,包括血管損傷、出血及血腫、動靜脈瘺以及血栓性并發癥等。血管并發癥可能導致永久的損傷和致殘甚至發生死亡,因此,應引起臨床的重視。

3.3.2心血管并發癥的護理 嚴重心律失常是老年急診PCI 術后死亡的重要原因;PCI術后易發生低血壓,應動態觀察血壓變化。急性冠脈閉塞是最嚴重和最常見的并發癥,術后應經常了解和觀察患者有無胸悶、胸痛癥狀,并動態觀察心電圖表現,如有異常變化,立即通知醫生。

3.3.3造影劑反應的護理:造影劑過敏所致的過敏性休克,也可能在應用造影劑幾小時后發生。告知患者對比劑對腎臟有損害,早期適量多飲水,勤排尿,可減少造影劑在腎臟內的儲積。

3.3.4穿刺局位及鞘管的護理 行股動脈入路的患者應保持平臥位,穿刺術肢自然伸直或微微外展,防止鞘管扭曲或斷裂。密切觀察鞘管處有無滲血,發現滲血及時處理。

3.3.5抗凝、抗血小板治療期間的護理 老年急診PCI 患者血管脆性增加,易發生出血,因此要注意患者有無出血傾向,如有異常及時與醫生聯系,調整術后抗凝藥物的劑量,同時還要確保抗凝、抗血小板藥物應用到位,防止急性或亞急性血栓形成。

3.3.6 生活護理 對于老年急診PCI 患者術后應給予舒適臥位。床頭可搖起20~30b,術側下肢自然伸直或外展,可適當側臥,但避免暴力性屈伸動作。為防止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可于術后做下肢活動操飲食方面應予以低鹽、低脂飲食,進食不可過飽。有糖尿病及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更應調整好飲食。

3.3.7康復指導 向患者說明繼續服藥和定期復查的重要性,介紹植入血管支架和抗血小板治療可減少再狹窄及血栓形成。抗血小板治療目前采用的治療方案有: 服用波立維75 mg,1次/d,要1a左右;長期服用, 阿司匹林0.1g~0.3g ,1 次/d,每月復查APT T1次。囑患者如發現有出血征象及其他不適及時到醫院就診。

參考文獻:

篇7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6-197-01

老年冠心病是老年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較高對患者身體危害相對較嚴重,在接受臨床治療的同時需要配合優質的護理干預以促進患者盡快康復。老年冠心病患者在接受護理時,使用綜合心理護理能夠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幫助患者盡快恢復健康,從而提高生活質量水平[1]。為詳細分析綜合心理護理對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以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本文選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43例,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進行研究,具體內容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43例,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其中觀察組患者23例,女性9例,男性14例,年齡60―90歲,平均年齡(714±23)歲;對照組患者20例,女性9例,男性11例,年齡60―90歲,平均年齡(706±25)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沒有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患者入院后對患者進行常規健康宣教,按照醫生的囑托對患者進行常規的用藥指導以及病情監護,為患者營造良好的修養環境,保證病房的整潔衛生,對患者出現的各種并發癥情況進行預防和有效的護理[2]。

122觀察組觀察組常規護理內容與對照組一致,患者接受綜合心理護理干預:①分析心理狀態。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首先需要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分析,護理人員應當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交流,通過健康宣教、用藥指導等日常交流,積極的了解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的感受以及心理負擔,分析并總結患者的性格,根據患者學歷、經歷等身份背景為患者制定相應的心理護理方案[3]。②針對性心理護理。根據不同患者的心理狀態以及性格特點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對于性情沉穩多疑的患者,在進行心理護理期間要注意心理護理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以及案例講解時要格外注意措辭準確,避免讓患者產生質疑,影響患者對護理工作的信任[4];對性格較為感性,理解能力較差的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應當盡量從感性角度著手,增加經典案例和實例的介紹,增加患者的治療信心,同時注意鼓勵患者積極的接受治療,提高患者治療信心[5]。③其他方面心理調節。護理人員在進行心理護理的全過程都要注意自身的態度和措辭,保持溫柔和藹的護理態度,避免過度嚴肅或者態度惡劣等情況,不要將自身的負面情緒帶入心理護理工作當中。在進行病房內環境維護、飲食搭配等工作時應注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按照患者的喜好布置,幫助改善患者的心情。

13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情況,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選擇健康測量量表SF-36進行評估,滿分100分,得分越高患者生活質量水平越高[6]。

14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數據用SPSS180軟件進行處理,并以x2檢驗,若P

2結果

21心理狀態觀察組患者SAS評分(424±58)分,SDS評分(416±73)分;對照組患者SAS評分(583±62)分,SDS評分(574±75)分。觀察組患者的心理狀態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數據差異顯示統計學意義(P

22生活質量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中PF(821±43)分、RP(598±92)分、BP(734±75)分、GH(703±123)分、VT(684±164)分、SF(718±124)分、RE(804±112)分、RE(816±223)分、MH(584±104)分、HT(723±113)分;對照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PF(732±53)分、RP(423±101)分、BP(586±83)分、GH(534±112)分、VT(416±142)分、SF(557±112)分、RE(553±212)分、RE(566±194)分、MH(442±103)分、HT(564±107)分。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數據差異顯示統計學意義(P

篇8

【關鍵詞】急性腹膜炎;老年患者;并發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

【中圖分類號】R473.59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4-0268-01

隨著我國老齡化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老年急性腹膜炎是外科常見的急腹癥之一,該病臨床表現不典型,易于出現漏診,沒有及時對患者進行治療,造成多發性腹內臟器的病變,甚至出現死亡[1]。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對其臨床資料作回顧性分析,具體說明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選擇我院于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共100例,其中男性占有60例,平均年齡72.4歲,女性有40例,平均年齡68.7歲。這些患者臨床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脹、發熱、身體不適、腹部壓痛、停止排氣等,病因為急性闌尾炎、急性膽囊炎、繼發性腹膜炎、腹內臟器穿孔、腹內臟器急性感染、絞窄性腸梗阻、原發性腹膜炎等。

1.2 一般方法

對這100例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重點觀測其病因、臨床表現、治療及并發癥等。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上述治療進行數據的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檢驗標準為α=0.05,P

2結果

3結論

老年急性腹膜炎癥狀不明顯,若不稍加留意,容易出現漏診的情況,在對此類患者進行診斷的過程中,應對其作出全面的檢查,根據檢查資料對其癥狀作出判別。本組選擇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100例,其中存在典型腹膜刺激征的患者僅43例,患者臨床表現以腸鳴音減弱為主,體征發熱患者有39例,白細胞數上升患者有64例,中性粒細胞數超標者有62例,腹穿可抽吸氣體、液體者有14例。100例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中存在14例漏診,會出現此種情況時因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組織、細胞出現退化或變異,身體機能不足,炎癥反應相對低下,其各方面癥狀不突出,在患者診斷時囑其作腹腔穿刺、腹部X線片或透視等,可為進一步診斷疾病提供參考依據[2]。本組73例行手術治療的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病死率為8.21%,非手術治療患者病死率為18.51%,兩組患者病死率、并發癥發生率進行比較后,觀察到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行手術治療效果更佳。

隨著時代與醫學的不斷發展,麻醉技術、監護技術日益提高,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應在可行手術的時期,就立即進行手術治療,從而徹底解決疾病的困擾,幫助其延長壽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還他們一個健康、幸福的晚年。腹腔鏡下手術是治療老年急性腹膜炎最佳的手術方法,早期對該病進行診斷,可減少病死率的發生,也可最大限度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幾率[3]。當老年人各項器官、組織、身體機能不足時,盡早行手術治療,易于術后治療效果和恢復,有利于保障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因此,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應在早期就對其進行診斷和治療,進一步控制疾病的發展,有助于降低該病病死率、并發癥發生幾率,提高術后治療效果,幫助老年人治愈疾病、恢復健康,促進其壽命的延長,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為他們創造更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蔣燕萍.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及護理對策[J].甘肅省衛生學校,2004(22):22

篇9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12-0147-03

Application and effect evaluation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rtificial hip arthroplasty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

KANG Zhimin1 SUN Qicai2

1.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 Shaoxing City Center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Shaoxing 312030, China; 2.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 Zhejiang Hospital, Hangzhou 31124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in the elderly femoral neck fracture patients with artificial hip arthroplasty(THA), to provide a reference value for clin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Methods All 46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23) and observation group (n=23),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model,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8 h, 24 h, 48 hVAS score, preoperative and after postoperative 4 months, 12 months, Harris score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 of VAS score, Harris scor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preoperative (P>0.05);VAS scores in observation group at 8 h, 24 h and 48 h after ope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Femoral neck fracture;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

股骨頸骨折是一種常見的骨折類型,占全身骨折的2%~6%,而且隨著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活動范圍增大,股骨頸骨折的發生率呈逐年增加趨勢[1,2]。人工髖關節置換是目前治療髖關節疾病有效的方法之一,其療效已經得到越來越多骨科醫生的肯定。隨著人們對該技術的不斷深入了解,也促進了技術的進步和發展,但是由于手術后患者不能立即下床活動,因此相對易引起患者術后包括脫位、松動、撞擊、感染、骨溶解、金屬過敏、神經麻痹、疼痛甚至是死亡等各種并發癥[3,4]。圍手術期的護理質量可直接影響THA的療效,因此老年股骨頸骨折THA的圍手術期護理受到臨床的廣泛關注[5]。本研究中筆者通過對23例股骨頸骨折THA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并與常規護理的23例患者對照,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8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行THA治療的股骨頸骨折患者46例,男17例,女29例;年齡61~76歲,平均(69.5±9.4)歲;致傷原因:滑倒傷36例,車禍傷7例,墜落傷3例;其中左側股骨頸骨折21例,右側25例;34例(73.9%)有骨質疏松,19例(41.3%)合并高血壓、冠心病等基礎性疾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23)和觀察組(n=23),均無意識、精神或智力障礙,能與護理人員很好溝通并配合康復訓練,無嚴重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對照組男9例,女14例,年齡61~74歲,平均(68.15±9.82)歲;觀察組男8例,女15例,年齡63~76歲,平均(68.25±10.54)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兩組均采用骨科常規護理,觀察組成立綜合護理干預小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心理干預:入院時責任護士熱情接待,耐心與患者溝通,對其病情表示同情、理解,并給予安慰,鼓勵患者傾述以了解其心理需求,對其心理需求盡量給予滿足,交流過程中應面帶微笑,語言要和藹、親切,以初步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向患者介紹手術醫生的技術水平,消除其心中的疑慮,以緩解患者緊張焦慮情緒。②加強健康宣教工作:根據患者的年齡和接受能力,采用恰當的形式介紹THA治療股骨頸骨折的相關知識,闡明THA治療的必要性和優勢,介紹麻醉和手術的基本步驟,強調良好心理狀態與功能鍛煉對髖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使患者以良好的形態接受手術。③術前指導:指導患者床上早期進行患肢功能訓練、訓練、深呼吸訓練、習慣床上大小便、術前禁食水等各項術前準備。④家庭支持:做好患者家屬思想工作,鼓勵其參與患者的護理,向家屬講解患者不良情緒對預后的影響,要求家屬盡量在患者身邊陪伴,并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鼓勵患者。⑤術后疼痛護理:病房溫度、濕度適宜,光線柔和,為患者營造舒適環境,減少不良刺激引起疼痛;及時告知患者手術非常成功等積極信息,積極解答患者術前擔心的問題;通過播放患者感興趣的電視節目和音樂、聊些患者感興趣的話題等方式轉移其注意力,減輕和緩解其疼痛程度,對疼痛難以忍受者可遵醫囑給予止痛藥物。⑥術后護理:患肢保持外展30°的中立位,不能過度屈曲或伸直,不能盤腿或側臥,仰臥時可將軟枕或厚墊置于兩大腿之間。⑦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為了恢復正常的關節功能,延緩退行性改變,常需做各種功能鍛煉,主要有慢下蹲運動及快、慢步交替行走等。并且在進行這些鍛煉時,患者要心態平和,不能急躁,注意先慢后快、先輕后重的原則。尤其是老年患者,其關節生長功能較年輕人更弱,因此一定要保持足夠的耐心。給患者制定合理可行的鍛煉方案,幫助其身體機能盡早康復。鼓勵患者按計劃進行恢復。訓練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由弱到強”及“活動范圍由小到大”的原則,不可操之過急。⑧預防并發癥護理:患肢術后2w內應保持直腿外展20°、內旋5°以預防假體脫出;鼓勵患者咳嗽、咳痰,定期幫助拍背、翻身,按摩受壓部位,以預防肺部感染和褥瘡;術后患肢采用彈力繃帶包扎,并適當抬高,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除早期肢體訓練外,幫助患者按摩患肢,加強其被動活動,注意觀察肢端顏色、有無腫痛等情況,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⑨出院指導:向患者發放本研究小組編寫的THA院外康復訓練指導手冊,幫助患者制訂出院康復訓練計劃,向患者及其家屬強調長期堅持康復訓練對髖關節功能恢復的重要意義,由責任護士負責出院后定期電話隨訪,指導和解答康復訓練中出現的問題,囑患者定期來院復查。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3.1 術后疼痛評價標準 應用VAS量表進行評級,疼痛程度由輕至重0~10分。

1.3.2 髖關節功能評價標準 采用Harris評分法于術前、術后4個月和12個月從日常活動能力、步態、疼痛、關節活動和關節畸形5個方面評價患側髖關節功能,滿分為100分[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術后8 h、24 h和48 h的VAS評分比較

觀察組術后8 h、24 h和48 h的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

2.2 兩組術前、術后4個月和12個月的Harris評分比較

兩組術前的Harris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術后4個月和12個月觀察組的Harri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

表2 兩組術前、術后4個月和12個月的Harris評分比較(x±s,分)

注:與對照組相比,*P

2.3 兩組術后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3.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9.1%,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注:與對照組相比,*P

3 討論

髖關節置換術是利用髖關節假體植入物取代原來損傷的髖關節的外科手術[6]。置換手術包括完全置換和部分置換[7]。關節置換術的目的是減輕關節炎的疼痛或修復嚴重的身體關節損傷,是髖部骨折治療的一部分[8]。髖關節置換術目前是最常見的骨科手術,雖然患者短期和長期的滿意度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別。隨著材料科學的進展、制造工藝的改進以及醫療技術的提高,髖關節置換術已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髓關節病變的臨床外科治療中。而圍手術期的護理對于手術療效的保障尤其重要[9,10]。

疼痛是術后最常見的癥狀之一,亦是一種極為復雜的生理和心理活動,可降低患者對術后功能訓練的依從性,有研究報道微笑和語言可緩解疼痛,如護士向患者微笑10 min,患者疼痛程度可減輕幾小時,若進行5~10 min的語言溝通,疼痛緩解可持續18 h[11],本研究中護士及時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疼痛程度,并采用音樂療法、放松療法等轉移患者對疼痛的注意力,術后8 h、24 h和48 h觀察組的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心理支持、語言交流及轉移注意力等方法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感,增加舒適感。

篇10

【關鍵詞】冠心病;意大利;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綜合康復訓練;心理治療;運動耐量

The effects of composit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psychotherapyon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Italia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fter 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

OU Jianying,LI Zhijun,YANG Yanjie.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isity,Guangdong,519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Observe the effects of composit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psychotherapyon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italia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fter 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Methods Choose twentytwo cas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The patients were given routine medical treatment,such as Po nitrate esters 、enteric coated aspirin 、CEI ect.Entire treatment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the professional psychotherapy.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3 days,the patients started stag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After 3 staged,observed the patients’ heart rate,blood pressure,changes in ECG during treadmill exercise,as well as the frequency of any angina episodes.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eatment prolong total exercise time(P

【Key words】Coronary heart disease; Italia; 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 Composit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sychotherapy;Exercise tolerance; Treadmill exercise test.

作者單位:519000珠海,中山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康復科

冠心病由于其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嚴重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從而被稱作是“人類的第一殺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不斷增多,如何控制老年人冠心病的發生發展及如何改善老年人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成為當今社會越來越重視的問題。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都在嘗試用各種有效的方法去治療冠心病患者,國內常用的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外科介入治療、中醫治療及各種運動治療。那么國外的醫院又是用什么方法治療?其療效又如何?本文就想大家介紹一下意大利某康復醫院他們對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后患者的治療方法及其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按WHO冠心病診斷標準,確診為冠心病并成功進行了首次PCI的患者22例,男13例,女9例;年齡55~70歲,平均(62.7±5.3)歲;其中穩定型心絞痛19例,不穩定型心絞痛3例;合并原發性高血壓16例、糖尿病9例、高血脂癥10例。所有患者除外一個月內發生或急性心肌梗死或進行了再次冠狀動脈血管重建術者;除外嚴重心率失常、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及其他有活動平板運動試驗禁忌者;除外肺心臟病、心肌病、心肌炎、青光眼、肝腎功能異常者等。入選患者分別在入院前及3個階段治療后行心電圖活動平板運動試驗及心理測試。

1.2 治療方法 患者除行PCI治療外臨床上均采用常規的藥物療法與國內相似(口服硝酸酯類、腸溶阿司匹林、轉換酶抑制劑等)。心理治療于入院時就開始貫穿整個治療期間,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每天進行心理指導、心理治療及飲食指導。綜合康復訓練于PCI術后第3天開始,每次訓練均給予心電、血壓監測,運動強度以最大心率的70%~80%作為靶心率。康復訓練分為三個階段三個運動療程。

1.2.1 第一階段(術后1~2周)訓練地點:病房總運動時間:20~30 min/d。

①床上訓練:腹式呼吸訓練;②緩慢步行,每次5~10 min。靶心率小于癥狀限制性心率的50%,以間歇運動為主。

1.2.2 第二階段(術后3~8周)訓練地點:康復治療室 總運動時間:4060 min/d。

②臥位心臟訓練操,每次5~10 min,2次/d;②專用心臟病術后耐力訓練治療器訓練,每次20~40 min,1次/d,靶心率小于癥狀限制性心率的80%~90%;

1.2.3 第三階段(門診4周)訓練地點:康復治療室 總運動時間:60~100 min/d。

①站位心臟訓練操每次5~10 min,1次/d;②專用心臟病術后耐力訓練治療器訓練,每次30~45 min,1次/d,靶心率小于癥狀限制性心率的80%~90%;③雙上肢、胸部、背部各肌肉耐力訓練,每次20 min,1次/d;④步行訓練,每次15~30 min,1次/d。

患者完成三個階段治療后行心電圖活動平板運動試驗,采用改良Bruce方案,運動量為次級量,終止試驗的指征[6]:(1)絕對指征:1)達到目標心率或運動量。2)出現心血管系統癥狀:中重度心絞痛或心絞痛進行性加重,發紺、蒼白、皮膚濕冷。3)出現神經系統癥狀:頭痛、頭暈、眩暈、視物不清,跛行、運動失調、下肢極度疲乏。4)收縮壓較基礎水平下降>1.33 kPa(10 mm Hg),伴其他缺血證據,或血壓急劇升高,收縮壓≥29.3 kPa(220 mm Hg),舒張壓≥14.7 kPa(110 mm Hg)。5)心電圖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壓低≥0.2 mV,無病理性Q波的導聯ST段抬高≥0.1 mV(V1、aVR導聯除外)。6)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7)受試者拒絕繼續運動。(2)相對指征:1)出現輕度胸痛、氣短、胸悶、耳鳴、疲乏。2)收縮壓較基礎水平下降≥1.33 kPa(10 mm Hg),但不伴其他缺血證據。3)心電圖出現電軸偏移,多形性室性早搏,短陣室性心動過速,室上性心動過速,傳導阻滯,心動過緩。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以(x±s)表示,用SPSS軟件包對數據進行t檢驗、方差分析等處理。

2 結果

表1

運動至心絞痛時間

Paired Differences

MeanStd.DeviationStd.Error Mean95% Confidence Interval of the Difference

LowerUpper

tdfSig.(2tailed)

Pair 1 x1x22.41318.31498.067152.55284

2.2735335.93521.000

在α=0.1檢驗水準下,治療前后運動至心絞痛時間的差值服從正態分布(ShapiroWilk檢驗:P=0.353),采用配對樣本的t檢驗:t=35.935,ν=21,P

表2

最大運動耐量

Paired Differences

MeanStd.DeviationStd.Error Mean95% Confidence Interval of the Difference

LowerUpper

tdfSig.(2tailed)

Pair 1 x1x22.02227.42934.091542.212631.8319122.09321.000

在α=0.1檢驗水準下,治療前后最大運動耐量的差值服從正態分布(ShapiroWilk檢驗:P=0.883),采用配對樣本的t檢驗:t=22.093,ν=21,P

表3

運動時心率

Paired Differences

MeanStd.DeviationStd.Error Mean95% Confidence Interval of the Difference

LowerUpper

tdfSig.(2tailed)

Pair 1 x1x29.272738.641991.842485.4410813.104375.03321.000

在α=0.1檢驗水準下,治療前后運動時心率的差值服從正態分布(ShapiroWilk檢驗:P=0.987),采用配對樣本的t檢驗:t=5.033,ν=21,P

表4

總康復運動時間

N

Percentiles

25th50th(Median)75th

x12238.750040.000045.0000

x22265.000065.000065.0000

在α=0.1檢驗水準下,治療前后總運動時間的差值不服從正態分布(ShapiroWilk檢驗:P=0.013),采用配對資料的Wilcoxon秩和檢驗:n=22,T=253,P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日益增多,心血管疾病成為現代醫學發展的重點,而心臟介入性治療又是現在高速發展的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心臟病的康復也由傳統的心肌梗死后的康復發展到心臟介入性治療后的康復。本文也主要觀察意大利心臟介入術后患者康復訓練后療效。研究發現[3,4],系統的康復訓練有助于改善缺血的心肌,提高患者的運動耐力,有助于延緩或阻止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再配和予心理治療及飲食治療有效得控制甘油三酯的水平,緩解因精神壓力引起的各種不良癥狀,使患者重新回歸社會、家庭生活及工作。本實驗通過觀察患者康復訓練時的心率、心率血壓雙乘積、總康復運動時間及活動平板運動試驗來觀察系統康復訓練配合心理治療對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后患者運動耐量的影響,結果顯示,治療后患者運動時心率較治療前有所下降,總康復訓練時間有明顯延長(P

參 考 文 獻

[1] 崔芳,任雨笙,王惠芳,等.康復訓練對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后的運動耐量的影響.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6,28(3):177179.

[2] 勵建安.高血壓病運動治療進展.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0,22:168171.

[3] Hambrecht R,Walther C,MobiusWinkler S,et al.Percutaneous coronary angioplasty compared with exercis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 randomized trial.Circulation,2004,109:13711378.

[4] 陳良龍,沈成興,葛均波,等.慢性冬眠心肌血運重建后室壁運動功能恢復程度的觀察.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03,1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