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有趣的實驗范文

時間:2023-03-31 14:39: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一次有趣的實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一次有趣的實驗

篇1

今天上午,我在做寒假作業時,看見了一個實驗

這個實驗的名字叫做“再現指紋”。

我看了一遍需要準備的材料,把這些材料都找出來,然后仔仔細細的看了一遍實驗過程,就要開始做這次實驗。

我心想:如果直接用手拿著鐵盒一定很燙,不如把兩個杯子分開放,再把鐵盒放到這兩個杯子的正上方。

對,如果這樣做,實驗一定會很成功!

我先按照我想出來的辦法放好鐵盒,然后往鐵盒里加了一些碘酒。拿了一根點燃的蠟燭,用一只手一直把蠟燭放在鐵盒下方,然后用另一只手在白紙上使勁按了幾個指印。

篇2

人物,再見了,母校,家鄉的變化,感恩父母,我最敬佩小一次有趣的實驗匆爛

金燦燦的朝暉,漸漸染紅了東方的天際,高高的黃山主峰被燦爛的云霞染成一片緋紅。一次有趣的實驗匆爛

暗藍色的高空中閃耀著一顆白亮耀眼如鉆石的星星——啟明星。青蛙碧綠的身體上布滿了墨綠色的斑點,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過了氣,一鼓一鼓的。劑網購電話:

夏天,雨點嘩啦啦。天上的雨點像篩豆子似的往下直掉,打碎了如鏡的湖面,嚇跑了原本想跳上水面看看雨景的小魚兒。這時候,一個高個子青年人匆匆忙忙 地朝了鋼口跑去。他頭上戴著鴨舌帽,鴨舌前吊著一副藍色的眼鏡,滿臉通紅,流著汗水,腳穿帆布襪子和厚鞋,手上戴著帆布手套。生交通安全知識,我喜歡的風味

篇3

四年級周日下午班祝滇君

今天是星期日,我興高采烈地來到了歡樂谷作文班。聽毛老師說今天要寫關于鏡子的作文,我不知道老師會做什么樣實驗?真期待大開眼界一番。

上課了,老師叫我們說說生活中有哪些鏡子,分別有什么作用?大家紛紛舉手發言,老師叫了姜銘軒來回答,他說:“生活中有平面鏡,它的用途是能幫助我們查看自己的妝容,以免在他人面前出丑;也有哈哈鏡,哈哈鏡的用途是幫助我們尋找生活中的快樂!還有汽車上有后視鏡等等。”

老師說:“生活中有許多種鏡子,它們的作用都不一樣。下面我們來玩二個有趣的鏡子游戲,大家想不想玩?”

我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好的。”

老師拿出兩面鏡子,說:“我邀請一位同學上了做實驗,誰愿意?”

大家都把手舉得高高的,嘴里不停喊著:“我,我。”

老師請了一位男同學上去,說:“我把一個東在他的后面,看看他能不能用鏡子看出后面是什么的。”結果,這個同學非常聰明的利用了鏡子的反射照出了后面的東西。

篇4

上課鈴響了,我們迅速跑進教室里端端正正地做好。雖然大家表面上顯得非常平靜,但還是掩飾不住心中的喜悅之情。因為,祝老師告訴我們今天要做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

只見老師端著一個白色的塑料盒子,快步走進教室。她把盒子輕輕地放在講臺上,變戲法似的從里面拿出了一個三腳架、一張石棉網、一盞酒精燈、兩只紙船、一盒火柴和一杯清水之后,又轉過身在黑板上寫下了“燒紙船”三個大字。我一看實驗題目,不禁愣住了:老師的腦子沒短路吧,要知道紙船可是用普通的紙做的,被火這么一燒,豈不成了一堆灰燼?一大堆的問題從我的腦海中源源不斷地冒了出來。大家也不禁竊竊私語起來,我們便帶著滿腹的疑問看著老師開始做實驗。

祝老師先把石棉網放在三腳架上,再把紙船給放上去,將一大杯的清水慢慢地倒進船里。接著老師又把酒精燈點燃,將其推到了三腳架下面。淡藍色的火苗開始貪婪地舔著紙船的底部,仿佛馬上就要把小船給吞噬了。但奇怪的是平時很怕火的紙船此時卻像練就了金剛不壞之身似的,一點也不怕火,這使得我百思不得其解。過了幾分鐘后,紙船上隱隱約約地冒著幾絲水汽,裊裊地上升。慢慢地,水汽也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明顯,空氣中也隱約傳來一絲燒焦了的氣味。這時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站了起來,踮著腳尖,眼睛瞪得大大的,緊緊地盯住紙船,生怕一不留神,就會漏掉其中最精彩的部分。

由于時間的關系,老師把酒精燈熄滅了,接著又把剩下的水倒進杯子里,原來很多的水,現在就只剩那么一小點了,大家都驚叫起來:“哇噻!水怎么只剩這么少了!”老師又把紙船內部給我們看,船身還完好無損,不過底部已經有點焦了。同學們情不自禁地發出了一聲聲驚嘆,都百思不得其解,不明白這其中的奧秘。最后還是祝老師給我們揭開謎底:“船燃燒需要一定的溫度,紙船里的水能吸收熱量,所以盡管酒精燈的火很旺,可是仍然無法達到紙船燃燒的溫度,所以紙船無法燃燒。但如果紙船里面沒有水或水已經燒光了,那么火的溫度就會全部集中到紙船上,紙船就一定會被火燒成灰燼了。”“怪不得呢!原來是這樣一回事啊!”聽了老師的講解后,大家這才恍然大悟。

篇5

那天下午的科學課上,老師向我們宣布:“今天,我要和大家做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耶!”話音剛落,同學們一陣歡呼。“是不是把硬幣投入水中的實驗?”一個同學未卜先知。“沒錯!你們身邊誰有硬幣?”“我!我!我有!”同學們個個爭先恐后,紛紛“上交”了自己的硬幣。

實驗開始了,老師向滿滿的水杯中投硬幣了,我擠在前面,睜大眼睛,緊緊盯著水杯,惟恐錯過了哪個細小的環節。“一個、兩個、三個……”一枚枚硬幣相繼“跳”入了水杯,水面也在升高。老師突然停住了,問:“同學們,猜猜看,接下來會出現怎樣的情況?”“水會溢出來唄!”同學們異口同聲。“錯!讓我們接著往下看吧!”“誰還有硬幣?”老師又在同學身上“搜”出六枚硬幣,小心翼翼地把他們一個個放入水中,最后一枚硬幣“撲通”跳下水后,像訓練有素的潛水員,在水中旋轉了360度后,才安安穩穩地落入杯底。

此時,同學們驚奇地發現:水面竟然超過了杯口,而且足足有半厘米!同學們隨即把老師團團圍住,詢問這是什么原因,老師卻買了個關子,反問我們:“你們說呢?”我們個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在同學們的再三詢問下,老師終于開了“金口”,神秘地說:“這是水面的張力,是這股無形的力量支撐住水面超過杯口,而不溢出來的。”原來是這樣!我們終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這次實驗,讓我們懂得:凡事都不能武斷地下結論,要勇于探索和實踐,才能揭開謎底。大自然中,還有許多的秘密,我相信,只要不斷去探索,我們就能解開很多的謎團。

指導老師:吳琰

篇6

劉老師先端來一個藍色的盆子,里面裝著一大半盆水。然后,劉老師又拿來一個黃色的乒乓球,乒乓球浮在水而上。劉老師說:“誰能讓乒乓球沉到水底?”同學們冥思苦想,終于有同學知道了。劉老師問這位同學,他說:“把水倒完了,乒乓球不就沉下去了。”劉老師說:“不對!”劉老師又請李曉帆,李曉帆說:“把鋼筆的蓋子粘在乒乓球上,乒乓球就沉下去了。”劉老師說:“這個有點道理,但是還不對。”說去說來,沒一個是對的。劉老師又再請王敖佳,她說:“拿手把它按下去。”可如果把手放了乒乓球會怎么樣?乒乓球又浮起來了。劉老師又問:“誰能不用手讓它乖乖地沉到水底?”教室里沒有一人舉起手來。“居然這樣我就告訴你們吧。”

劉老師從抽屜里拿出一張報紙,里面包一個玻璃杯,她把玻璃杯拿出來。同學們紛紛議論,為什么劉老師要拿一個玻璃杯呢?劉老師叫了一聲:“停,看我來做!”

劉老師先把杯子倒拿著,然后,再把杯子快速向乒乓球蓋去。乒乓球被杯子蓋了以后,就沉到水底!真叫人不能相信!

這個實驗讓我知道了乒乓球是不可能自己沉到水里的。

篇7

記一次有趣的的小試驗

今天上語文課時,老師拿了許多噴水壺來到教室。全班同學議論紛紛,有的說:“老師拿噴水壺干什么呀?” 有的猜測:“老師是不是要我們去做環保綠化隊,給小花小草澆水呢?”只見老師笑瞇瞇地問:“同學們,你們看見過彩虹嗎?雨后,有時在天空中會出現一條赤、橙、黃、綠、青、藍、紫的弧線,那是美麗的彩虹!今天我們要做一個“人造彩虹”的試驗。” 啊,我欣喜若狂,我只見過一次彩虹,還是在電視機上收看到的。彩虹非常罕見。

我和同學們一起跟著老師來到了操場。今天,陽光明媚,天空非常晴朗。老師拿起噴水壺,一邊向天空中噴出一條弧線一邊為我們講解:“噴水的人必須背對著陽光,觀察彩虹的同學必須順著太陽光。下面兩個同學一組開始實驗。”我和玲玲一組,她迫不及待地拿起裝滿水的噴水壺往天空中噴灑。“一邊揮手臂一邊噴。”我指揮著玲玲。 “啊,成功了,成功了。”我觀察到了彩虹,樂得大叫起來。雖然彩虹只是在天空中劃過,一瞬間就消失了,但那相當難得的場景卻令我難忘 —— 彩虹真迷人。

彩虹為什么會形成呢?試驗結束,老師仔細講解了彩虹形成的奧秘,原來,彩虹是太陽穿透雨的顆粒形成的。當光按照一定的角度照射到其中的小水滴上時,會發生色散現象,這就是彩虹。

這真是一次有趣的小試驗!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大自然的無窮奧秘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去發現。

篇8

新時期以來,中國魯迅學史已獲得豐碩的成果。徐妍教授40萬字新書《新時期以來魯迅形象的重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版)的新意在于,以“魯迅形象的重構”這一新的視角,對新時期以來的魯迅研究作了細致的梳理和整合,并借由這面“鏡子”,深入地考察了新時期以來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因此,徐著不是單一意義上的魯迅學史的重構,同時也是對新時期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心靈史的考察,是一次深入而又有趣的雙向“重構”。

魯迅形象重構和知識分子主體建構的獨特視角,是首先要提到的新穎之處。該著的意圖不是指向“研究之研究”的學術史描述,而是將新時期以來魯迅形象如何被重構及其時代話語背景作為考察的重點所在。

該著當然繞不過魯迅重構的基點:魯迅是誰?為此,作者將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魯迅形象的重構概括為“集體性魯迅”和“個體性魯迅”。作者認為:在新時期初期撥亂反正的大環境下,知識界與國家意識形態基本上享有一致的價值取向和立場,即“魯迅形象不約而同地從一段傷痛的歷史記憶中走出,成為經由集體記憶共同構筑的英雄神話。”隨著上世紀80年代中期思想文化的多元化,知識分子對魯迅的重構也開始趨向多樣化。在上世紀90年代復雜的語境中,知識分子結束了80年代夢幻期的集體理想主義而轉向個人化訴求,魯迅形象由同一性的英雄神話走向多元混雜,民間魯迅、學者魯迅、世俗化魯迅、思想者魯迅和各種質疑魯迅的聲音并置在一起。而作者所有對于新時期以來魯迅重構脈絡演變的梳理,都是為了表達這樣的魯迅觀――“魯迅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原型意象”。

作者并沒有停止在魯迅觀的層面,而是從魯迅觀出發來探討新時期以來知識分子的精神變遷。這使得新時期魯迅形象重構的學術史,與知識分子的心靈史合轍。作者注意到,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代氛圍中,知識分子在重構“集體性魯迅”的同時,試圖實現主體性的集體回返。由此,喚醒在“”時期被禁錮的自我意識。為了考察得更為集中,作者將目光聚焦在王富仁和錢理群這樣有代表性的魯迅研究者身上。作者認為:王富仁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出發提出了自己對魯迅的想像――“文化巨人”;錢理群則從獨立精神的角度闡釋“精神偉人”的魯迅;雖然二者的重構都建立在“回到魯迅那里去”的基礎上,發出了自己獨立的聲音,但其初衷都是試圖讓作為思想資源的魯迅參與到知識分子的主體性建構中來。在下篇對上世紀90年代知識分子的精神演變的描述中,作者繼續跟蹤了二位魯迅研究者的思路變化,錢理群的魯迅觀由“精神偉人”深化為“思想者”,王富仁的魯迅觀則從“文化巨人”深化為“文化守夜人”。這種轉換意味著知識分子已經獲得了獨立的主體意識。此外,其他對于新時期以來魯迅重構有重大推進的魯迅研究者,如汪暉、張夢陽、孫郁等,也以專門的章節進行了考察。由此,揭示了新時期以來人文知識分子由“集體性回返”到個體性生命的心路歷程。這種通過對魯迅形象重構的梳理,反觀新時期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心靈構成的路徑,體現了作者自覺的當代意識。

該著對結構的巧妙駕馭,亦能體現一個研究者的深度學術理路。此書在結構上,以時間為線索,以新時期以來魯迅研究史的重大事件為考察對象,既對八九十年代知識分子的心靈演變進行探勘,又交叉敘述,頗富匠心。在具體操作上,除了選取有代表性的魯迅研究者及其論著,該著還囊括了新時期以來魯迅研究中的重要紀念活動、學術會議等,填補了新時期以來魯迅研究中的一個被忽略的內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該著所考察的諸多重大事件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處于文化史、學術史和精神史的發展鏈條中。這種寬闊的研究視閾使得該著既有“歷史”的深度,又具有“批評”的品格。

篇9

今天,老師笑盈盈的走進了教室,說:"今天,我們來做一次有趣的小實驗.我們先把筆拿出來,用筆桿在頭發上磨擦,再吸小紙片,看看有什么神奇的事發生!"我非常想知道老師嘴里那"神奇的事"所以拿出筆,用筆桿在頭發上快速磨擦起來,磨擦了大約十多秒,便拿起了小紙片吸了起來,沒想到,小紙片竟然像一個聽話的孩子吸在筆桿上,老師叫夏雪瑩來解釋這種原理,夏雪瑩說:"筆和頭發磨擦的時候,筆桿上的負電子跑到頭發上,頭發上的正電子跑到筆桿上,紙片的負電子多,根據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小紙片也自然吸在一起啦!"同學們這才恍然大悟.

沒過多久,一位同學又提問了:"為什么筆桿磨擦完頭發過了一會兒,筆桿就吸不上小紙片了呢?老師叫我回答這個問題,我回答說:"筆桿剛磨擦完頭發的時候筆桿的正電子還是聚集在一起的,后來正電子慢慢飄走,吸引力極小,小紙片也吸不上來啦!"

我們繼續做實驗,有人發現用迷尺磨擦頭發吸小紙片可以吸上,有人發現用筆桿磨擦衣服可一吸上小紙片,我發現用筆桿磨擦皮膚也可以吸上小紙片.

叮鈴鈴,下課時間到了,這次實驗真有趣,希望下次還有更有趣的小實驗在等著我們!

篇10

化學這門課是初三才開設的新課,化學之所以初三開設,其原因在于這門課需要有一定的生活常識、一定的數學知識、一定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作基礎,但也并不意味著這是一門深奧的學科,很多學生一聽到實三才開設化學課,首先從心理上懼怕這門才開設的化學課,排斥這門學科,為了消除學生對化學懼怕的心理陰影和不良情緒,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正所謂“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能實現化學這一科目的“開門紅”,那么如何上好化學開門課呢,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刺激學生眼球——做有趣的實驗,化學這門課的第一印象對學生非常重要,印象越深,興趣趣大,好奇心也越大,調動學生好奇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有趣的實驗,吸引學生的眼球。首先,我在化學課上的第一句話是:同學們,認識劉謙嗎?他可以變魔術,今天開始,我們學習了化學后,我們也可以變魔術,也可以成為魔術師,下面我首先給同學們展示幾個魔術;第一個魔術是“白酒變紅酒”展示無色的氫氧化鈉溶液和無色的酚酞溶液,然后將二者混合在一起,可以看到無色變成紅色。第二個魔術:“清水變牛奶”展示一瓶氯化鈉溶液和一瓶硝酸銀溶液,然后將兩種溶液混合在一起,可以看到清水變成了牛奶,第三個魔術:“清水變汽水”展示一瓶鹽酸溶液和一瓶碳酸鈉溶液,將這兩瓶溶液混合在一起,可以看到產生大量的氣泡,這就是汽水。同學們會被這些有趣的實驗吸引,同時在告訴學生們,任何魔術的東西都有其科學依據,那么這些實驗我們以后不僅會做,而且還會知道他們的原因的。這樣可以大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的。

第二,刺激學生的大腦——講有趣的故事;在第一堂化學課上除了可以做有趣的實驗,還可以給學生講解有趣的化學故事吸引學生,增強興趣。比如可以給學生講講金屬鋁的故事:鋁在我們現在是非常普通的金屬,而在100多年前,金屬鋁的價格遠遠高于黃金的價格,貴族家里因有鋁制品而自豪,直到1886年,23歲的美國青年霍爾提高了冶煉鋁的技術,使得鋁制品能夠普及。霍爾霍爾在奧伯林求學,1885年在那里畢業。他很象珀金,年輕時就對化學發生了強烈興趣,還有一點也象珀金那樣,由于受到老師一次偶然間談話的鼓勵,使他在一生中作出了重大發現。在介紹一些關于鋰的知識,鋰是一種柔軟的銀白色的金屬,別看它的模樣跟有些金屬差不多,性格特點可不同一般哩!首先它特別的輕,是所有金屬中最輕的一個。其次它生性活潑,愛與其他物質結交。例如,將一小塊鋰投入玻璃器皿中,塞上磨砂塞,里邊會通過反應很快耗盡器皿內的空氣是它成為真空。結果,縱然你使上九牛二虎之力,也別想把磨砂塞。顯然,對于這樣一個頑皮的家伙,要保存它是十分困難的,它不論是在水里,還是在煤油里,都會浮上來燃燒。化學家們最后只好把它強行捺入凡士林油或液體石蠟中,把它的野性禁錮起來,不許它惹事生非。鋰被人發現已有170多年了。在他出世后的100多年中,它主要作為抗痛風藥服務于醫學界。直到20世紀初,鋰才開始步入工業界,嶄露頭角。如鋰與鎂組成的合金,能像點水的蜻蜓那樣浮在水上,既不會在空氣中失去光澤,又不會沉入水中,成為航空,航海工業的寵兒。此外,鋰還在尖端技術方面大顯身手。例如,氘化鋰是一種價廉物美的核反應堆燃料;固體火箭燃料中含有51-68%的鋰。不過,專家們認為,鋰的才能目前沒有得到全面的發揮,它的潛力還大著呢!通過以上的介紹,可以幫肋學生增強學生學習化習的興趣。

第三,講解化學的重要性,聯系化學給我們人類社會各個方面帶來的優越的條件,為社會的進步做出的卓越的貢獻。我們可以給學生以下介紹:今天,人類的健康及人類生存所需要的全部食物、衣著、建筑和培育作物、全部信息手段等各個領域,到處都留下了化學研究的足跡,享受著化學發展的成果。可以說人類生活和活動的全部領域都離不開化學。正如二百多年前,英國著名化學家、氧氣的發現者普利斯特里所說的“化學是為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服務的一門科學”。世界上近20%的發明專利是發給化學領域的發明和創造的。在當今世界上的化學實驗室里,每天都能合成近200種新的化合物。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化學決定著現有一切物質生產領域和整個國民經濟、科學技術發展的速度。人類的一切希望都與化學的進一步發展聯系在一起,明天的世界將是化學的世界!

當然上好化學開門課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但學好化學,還需要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加強自身功底,想方設法的保持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