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老師的詩歌范文
時間:2023-03-24 14:35: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寫給老師的詩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甘肅省西和縣稍峪鄉九年制學校 石愛雄 郵編 742100
在黝黑貧瘠的高原上,
開墾荒蕪的原野,
播下期望的種子。
任憑塵埃的沐浴和洗禮,
卻依然不懈地耕耘。
用汗水澆灌,
用智慧施肥,
用執著追求理想!
累累碩果回收在壓縮的衣囊,
成為五彩繽紛的縮影。
在圣潔肥沃的園林中,
接種科學的嘗試,
收獲喜人的佳績。
任憑歲月的輪回和旋轉,
卻不改圣神的使命。
用心靈洗滌,
用師德陪襯,
用信心創造奇跡!
顆顆桃李遍布在宇宙的空間,
篇2
開場:
尊敬的校領導、敬愛的評委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上午好!
彈去五月的風塵,迎來六月的時光,我們的心像怒放的花朵,蕩起歡樂的海洋。
炎炎的夏日,似我們心中的激情熱烈而奔放。
菁菁校園,在彩旗的映襯下更顯風光。
今天,我們陶醉在詩海里,感恩祖國,贊美生活。
1、白:中國,一個傳奇的國度;
中國,一個有著五千年文華的禮儀之邦。
如果有人問我是哪里人?
我會驕傲的說:“我是中國人!”
下面請欣賞三(5)班帶來的詩歌《我驕傲,我是中國人》。
2、白:我為是一名中國人而驕傲,我還為擁有一顆感恩的心而自豪。
感恩父母,給予我們寶貴的生命。
感恩老師,帶我們品嘗知識的瓊漿。
學會感恩,就會體驗生活的快樂,擁有美好的未來。
下面請欣賞三(1)班帶來的詩歌《常懷一顆感恩的心》。
3、白:是的,我們會擁有快樂、擁有幸福、擁有美好的未來,這也是幾代人真誠的期待,今天的紅領巾將是未來的主宰。
下面請欣賞三(2)班帶來的詩歌《紅領巾相約中國夢》。
4、白:紅領巾相約中國夢,
這是我的夢,這是你的夢,是我們大家共同的夢。
是藍色的航天夢,是紅色的奧運夢,是綠色的和平夢……
下面請欣賞三(6)班帶來的詩歌《中國夢》。
5、白:啊!中國夢是五彩斑斕的!
這是祖國母親的夢。
攀爬過歲月的脊梁,滄桑印證著她求索的腳步。
九十余載的風雨,六十多載的崢嶸。
正是祖國母親哺育著億萬炎黃子孫,
我們要為她祝福!
我們要為她歌唱!
下面請欣賞三(4)班帶來的詩歌《寫給祖國母親的歌》。
6、白: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有了一個最好的朋友,它的名字叫書。
每天書之舟載著我們駛向知識的海洋
下面請欣賞三(8)班帶來的詩歌《我愛讀書》。
7、白:捧一把泥土,掬一簇浪花,撫摸祖國的脊梁。
翻開《四庫全書》的塵封,彈一曲《高山流水》的悠揚,
傾聽祖國的心香……
下面請欣賞三(3)班帶來的詩歌《我的祖國》
8、白:我的祖國容光煥發,
我的祖國培育我成長,
我們是祖國的花朵,
是東方剛剛升起的朝陽。
張開那自信的翅膀,
我和祖國一起飛。
下面請欣賞三(7)班帶來的詩歌《我和祖國一起飛》
結束:激情澎湃,抑揚頓挫的朗誦,展現了雛鷹對天空的憧憬。
斗志昂揚、鏗鏘有力的詞句,表達了同學們心懷感恩、勵志、奮進。
中國的山有夢,撐起浩瀚的蒼穹,
篇3
在一次活動上,孫見喜老師深情十足地朗誦――“大風吹過山梁,是誰/正走在回家的路上/風啊 你若從我的故鄉吹來/請告訴我 村口的老槐樹下是否/站著我老娘/大風吹過山梁,是誰/跪倒在回家的路上/風啊 倘若你能一路吹到我的故鄉去/別忘了先替我喊一聲娘”。這是央視播過的慧瑋短詩《行者》,當時我坐在臺下鼻子猛烈一酸。
那是第一次見到慧瑋,不見其人先聞其聲,一個真誠而活潑的人,嬉笑怒罵,天真可愛,與他淳樸(并不妥貼)的詩風截然不同,一種對不上號的別扭感覺。其實這樣就對了,詩人首先應該是一個活靈活現的人。作為一個敏感的讀者,我渴望讀到他更多的作品。近日有幸拿到《月光之妖》,詞和詞、句子和句子又一次觸動了我內心熟悉又陌生的情感,“月光之妖”、“風,數著籬笆上的喇叭花”、“寫給莊稼的情書”、“長翅膀的土疙瘩”、“組詩回放:甜蜜的事業”,慧瑋的詩歌給我們提供了黯然神傷而又閃耀著樸素和天真的溫情之床,只想睡下來,安靜地看一看天空,想一想大地上活著的人們,那是如此真實的場景,傳達給我們生命力的美好,是草叢里兩只白蝶在芳香中閉上了眼睛,是大雪紛飛時鼻翼呼出溫熱的氣息,是孤獨一人行走在安靜的旅途,是稗子和谷子,是一縷新鮮的炊煙,是一只鳥的姿勢。慧瑋的世界是豐沛、睿智、樸素的,也是深沉、疼痛的,有著生命流轉的傷感和孩童般天真的翅膀。
在現代詩受到西方意識形態的深重影響下,一些詩已經淪為意識形態的奴隸,慧瑋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他的詩不是在黑暗中完成,而是在生活這個大舞臺中完成,沒有聚光燈,有的只是煙火和灰燼。“扯一縷最新鮮的炊煙/把雨水系住/把陽光系住/我喜歡把每一個春天/都打扮得跟記憶中的妹妹一模一樣/當她蹦蹦跳跳地從塬上走過/我就在心里悄悄地說:妹妹啊/我知道你沒有死/你只是跟著那一年的春天,越走越遠了”。在《扎羊角辮的春天》一詩中,詩人把春天打扮成記憶中妹妹的模樣,情感流淌,仿佛淚水蕩滌過后的銳痛,仿佛傷逝后彌漫的堅韌。這血肉之情連結著一個時代的命運。他把對命運的理解和個人的遭遇糅在一起,創造了深沉、厚重又有生機的精神鏡像。
慧瑋的詩歌理念其實是向內的,他的表達來自敏銳的思考和對世界的觀察,同時他的筆觸并沒有伸得很遠,關于倫理、歷史、身份、哲學、記憶、觀念、情感、疼痛等命題的構寫在慧瑋的筆下完全是向內的。有人說過詩歌是性情是氣息,具有高超語言天資的人會在作品中釋放某種神秘的氣息,而慧瑋恰恰相反,他的詩沒有神秘的氣息。讀了他的《月光之妖》二百多首,很顯然,他不是不能“釋放某種神秘的氣息”,而是他不愿意,他絕對不會把他的“美”,告訴別人。這也是我感動于《月光之妖》的理由。
(《月光之妖》,慧瑋著,陜西出版集團太白文藝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定價:26元。)
篇4
今天到校后,我真希望時間過得快一點,因為下午們要裝飾教室。盼呀盼,終于到了下午,教師上罷課剛一出教室,我們就忙開了。胡霞她們一班人在扎紙花;邵長城和幾個高個兒男生忙著掛燈籠,貼紙鶴;王升和趙維幾個人正忙著審閱大家寫給教師的詩歌和祝福語。我和王姍幾個人用彩色粉筆在黑板上描出了“教師節快樂”這幾個字,簡單的五個字我們可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呀,是寫了擦,擦了寫,反反復復,幾經琢磨才定局的。字寫好后,我一看整個黑板只有幾個單調的字,很不協調,我靈機一動,在左右和下面空白的地方畫上很多笑臉,以此祝老師們笑口常開……再看看大家都忙得差不多了,現在真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啊!
課外活動時間,我們分頭邀請了賀校長和我們的任課教師。等到晚自習,班會活動就可以開始了。
清脆悅耳的晚自習鈴聲響了,教室里飛揚起《每當過老師的窗前》的歌聲。歌聲一落,校長和全體任課老師便神采奕奕地走進了教室,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他們坐在我們早已備好“嘉賓席”上。主題班會就在這掌聲中開始了。我激動地站起來,面帶微笑,隆重地宣布——“六(1)班慶祝教師節主題班會現在開始——”首先由邵長城等同學用自己美好的回憶表達對教師的感激之情;接著是胡攀為老師獻上贊美的詩歌。
“下面請蔡洋同學代表全班同學為老師獻上自己親手制作的禮物。”我話音一落,只見蔡洋手捧一張精美的賀卡大步流星地走到前面,先向教師行了個隊禮,再向老師們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對著老師指著賀卡激情滿懷地說:“這張賀卡上我們畫了四個月亮和四十八顆星星,這四個月亮代表我們的任課老師,四十八顆星星就是我們全班48個同學。月亮的光芒會永遠照耀著閃閃發光的星星”蔡洋獻禮完畢,教室里爆發出一片熱烈的掌聲。
接著,王升也上來了。她手里拿著一只大大的千紙鶴,一邊走一邊說:“我們一共折了49只千紙鶴,小的我們早已將她貼在了教室的墻上了,這只大千紙鶴也代表著我們的所有任課老師,我們衷心祝福這只大千紙鶴會帶著48只小千紙鶴在蔚藍的天空中飛得更高、更遠!”說完,教室里又一次掌聲雷動。坐在前排的老師顯然是激動不已,個個臉上都綻開了幸福的花。
篇5
我們下午來上課時全體同學都穿著白色的衣服,黑板上寫上這么幾個大字“沉痛哀悼5.12遇難同胞”,有心的同學把5.12寫在一個心形圖案上。同學金天玉主持,她簡單的訴說了5.12的事件,因為我們天天看新聞,電視,網絡,知道了太多的心酸的事情。任明煜同學朗誦了短文《默哀汶川》,她有感情的朗讀著,聲音漸漸放大,我邊聽邊想,真是又傷心又擔心,怕我們這兒也發生地震。張國慶同學讀了一封寫給四川同學的一封信,他鼓勵四川的同學們一定要堅強,勇敢地面對困難,刻服困難,頑強的活下去。接下來我和李晗同學合作朗誦了一首感人肺腑的詩《媽媽,我去了天堂》,這是我們從網絡上找到的,讓我們淚流滿面的詩!不知道是誰寫的這么傷心,又配上那么多的慘照,真是讓我們無法朗讀呀!
媽媽,別哭,我去了天堂
隨著地動山搖的一聲巨響
我看見你跌坐在嘈雜的操場
撕心裂肺的呼喊還在我的耳旁
媽媽,別哭,我去了天堂
漫天的星星可都是你的淚光
黑夜里我不是孤獨的流浪
同學們手牽手嘶啞地歌唱
媽媽,別哭,我去了天堂
老師說那邊再沒有鳥語花香
所以我戀戀不舍回頭張望
綠水青山卻是一片蒼涼
媽媽,別哭,我去了天堂
只是我舍不下曾經的夢想
幫我把漂亮的書包好好收藏
我聽見廢墟里姐姐的書聲郎郎
媽媽,別哭,我去了天堂
可惜我等不及看到綠色的軍裝
我還想寫完老師布置的作業
留戀著黑板書本和課堂
媽媽,別哭,我去了天堂
不再淘氣也不愿讓你心傷
我會牢牢記住你微笑的模樣
來世還要依偎你溫暖的胸膛
媽媽,別哭,我去了天堂
有燈光生活總就有希望
睜開眼睛我要看你生活得堅強
你的愛永遠把我的路照亮
篇6
一次,我在無意中閱讀到《媽媽,你辛苦了》、《親愛的媽媽》作文。閱讀后,我被兩位小作者的懂事、善良和孝順感動。是啊,現在的很多孩子,由于父母給予他們太多的呵護,導致一些孩子過于依賴父母,體會不到父母的艱辛,不理解父母的苦心和愛心,不懂得體諒、孝敬父母,甚至覺得父母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生活條件而不辭辛勞是天經地義的,在他們的腦海里已經很難找到“感恩”這個字眼了。
5月12日就是母親節了,這不是一個“感恩教育”的良好契機嗎?5月7日的班會課,我組織召開了“感恩母親”的主題班會。
活動過程如下:
一、教師講述母愛系列故事
1.一只老鹿和小鹿被一群兇猛的獵豹追逐到了一個峽谷前,那峽谷的寬度太大,超越了鹿的跳躍極限,但老鹿毫不畏懼地跳了。結果大峽谷前出現了這樣一幅壯烈場面:老鹿起跳后小鹿也飛身起跳了,到了峽谷中間,就在老鹿即將墜落谷底的剎那間,小鹿落在了老鹿的背上,并以老鹿的背為支點,成功地實現了第二次起跳……老鹿犧牲了,小鹿躍上了峽谷彼岸,存活下來。
2.一天深夜,一場突如其來的特大泥石流吞沒了小山村。次日,當救援人員循著哭聲刨開泥土,掀開屋頂,發現一個光著身子蜷縮在屋梁下的兩三歲小女孩竟然活著。救援人員趕緊將小女孩抱出來,可她死活不肯離開,邊用小手指著邊哭喊起來:“媽──!”救援人員沿著隱約露出的一雙泥手小心翼翼地往下刨,眼前現出一幅驚心動魄的畫面:一個半身的女人,呈站立姿勢,雙臂高高舉過頭頂,仿佛一尊舉重運動員的雕塑……女人竟是一個盲人,身體早已僵硬。而她的身下,又刨出一個昂首挺立的半裸男人!女人正是站在男人的肩上,雙手高舉小女孩,小女孩才奇跡般地成為這場泥石中惟一的幸存者!
學生動情地談體會:
動物也罷,人類也好,惟有父母之愛是默默奉獻,不求回報的。生死攸關的時候,他們總是義無反顧地舍棄自我,把生的希望留給后代。當初,老鹿如果停蹄不跳,它和小鹿毫無疑問都會成為獵豹們的戰利品。關鍵時刻,老鹿選擇了做小鹿的跳板,用自己的生命換取小鹿的生命。而盲人父母舍己救女的壯舉更是愛的力量的最好詮釋。
二、學生朗誦關于母愛的詩歌、名人名言
如:《游子吟》、《媽媽的愛》。
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
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羅曼·羅蘭)
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米爾)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親才是真的,永恒的,不滅的。(印度)
三、自編自演“母愛”情景劇
四、演唱《燭光里的媽媽》、《世上只有媽媽好》歌曲
五、演講:我眼中的媽媽
六、特邀佳賓(母親代表)談感受
七、拓展:寫給媽媽的話
“母愛”的主題是永恒的,是共同的。但每個人從母親那里感受到的“愛”是各不一樣的,能不能把你自己感受到的母愛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出來呢?可以寫首詩,可以唱支歌,可以說幾句話,也可以制作一份小禮物……
5月8日,我閱讀了班上孩子寫給自己媽媽的話。這些話語樸實、真摯,感動了我,也讓孩子父母感動。我摘錄部分話語如下:
張云霞同學這樣寫道:媽媽,你知道嗎?你為我付出了很多很多,我們在鄉下的時候,家里沒有錢,是你賣了糧食供我上學……(媽媽的話:讀了這篇我女兒寫給我的信,我真想哭,因為我知道我的女兒懂事了,所以我很高興。)
李忝浩同學的媽媽這樣寫道:看到你健康快樂地成長,媽媽付出的一切都值得。
彭玲玲同學的母親寫道:看了女兒寫給我的信后,心里無比激動,無法用語言表達我的女兒真的懂事了,謝謝老師、學校的培養。
羅俊杰同學的母親給兒子回了這樣的信:兒子,媽媽每天都叮囑你上課一定要聽老師講課,千萬不要在下面搞小動作,老師講時認真聽講,老師布置的作業一定要按時完成。媽媽知道,你很頑皮,其實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只要認真做了,你肯定會成功的,努力吧,孩子!(課上,我讀了媽媽的回信,羅俊杰同學哭了。)
姚敏同學在信中說:我是一個學習成績很不好的同學,可是我真的不想聽到別人說“姚敏是一個樣樣都不好的同學”。家長會就要到了,媽媽,你就讓爸爸去給我開這個家長會吧!我保證以后再也不調皮了。
張堯同學說:媽媽,雖然您沒有給我榮華富貴,但是您給了我平凡而又踏實的生活……母親節就要到了,女兒沒有給你準備什么禮物,您不會怪我吧?我愛您,我偉大而又平凡的母親。(媽媽感言:謝謝女兒送的這份簡單而又不尋常的禮物,爸媽永遠愛你。)
謝如新的媽媽寫道:能夠體會媽媽的辛苦,就是媽媽最大的安慰,希望你在學習上多用功,努力,加油!
……
篇7
關鍵詞:教學;心靈;課堂;生活化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mpathy with the living standards
——"If life deceive you," life of teaching practice
Zhang Qin
Abstract: According to standard course requirements, scheduling excavation materials profound inten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life summed up the author, "If life deceive you,"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Carrier for students with reading into the text, with the main line for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perception of life, with music links cultivate sentiments of students, students with parodies personality to expand publicity and reach of teaching and empathy, and living standards of classroom teaching objectives.
Key words: teaching; mind; classroom; life
九年級語文(下)“吟唱詩樣年華”單元的編排,旨在讓學生認識詩歌的形式和詩人情感的豐富性,訓練學生通過個性化的閱讀,獲得獨到的情感體驗。這個單元我最鐘愛的文章是俄國大詩人普希金的詩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它包含了無比豐富的人生哲理,極利于指導學生坦然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我帶領的班級一路風風雨雨,我便借此讓學生感悟生活,歷練心智,同時循著前人的指引,尋回遺失的那管狼毫,點燃屬于學生的詩的華章,達到教學的最終目標:教學和心靈相通,課堂與生活接軌。
為此,我采用“一石四路”五環節教學思路,即投石(導入新課)——尋路(整體感知)——辨路(領悟哲理)——走路(遷移拓展)——延路(品讀升華)。
一、以誦讀為載體,走進文本。
詩歌的學習如果缺少了誦讀,就如同一部優美的舞劇缺少了音樂,誦讀是解讀詩歌的敲門磚,只有對詩歌進行反復誦讀才能真正走進解讀詩歌的藝術殿堂。這節課我精心設計“誦讀”,“誦讀”能讓學生走進文本,能在誦讀過程中整體把握和感知詩歌,為此,我循序漸進采用“八讀” 訓練誦讀:領會聽讀——體會仿讀——聽悟范讀——體驗自讀——互評生讀——原文填讀———角色朗讀——識記誦讀。
課堂上,我特別加強了“指導誦讀”這個環節,主要是讀出感情、讀準語速、讀準語調等。朗讀技巧教學必須在范讀、模仿的前提下鼓勵學生對朗讀進行“探索”,引導學生漸入佳境。在老師范讀的影響下,學生有的學著老師的腔調,讀得如癡如醉,有的進行創造性朗讀,展示著自己的個性。這樣,朗讀給學生創設了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從語言的節奏、韻律中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瑯瑯的讀書聲回蕩在課堂上,在誦讀中體味涵詠文章的哲理,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在朗讀時,我還有意識地創設一些問題情境:在學生的朗讀中,讓學生自己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在別人朗讀時大膽地糾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探索熱情并鞏固了朗讀技巧,同時培養和提高了學生誦讀和理解文章的能力,培養了學生鑒賞的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并能促美育、促個性、促創新,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將要結束整堂課的時候,設計一個背誦環節,讓同學們帶有感情的誦背這首詩歌,再次用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來勉勵我們自己,也把它送給正在遭遇困難和挫折的朋友,從而產生“登高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審美感動,激勵學生坦然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
二、用體驗作主線,感悟生活。
感詩意重在初步讀懂詩歌,對詩歌的藝術概括、思想感情、語言藝術等作初步的理解。這個環節,教師的引導和過程設計是尤為重要的。
開課揭題,直入情景。如果說你精心設計的導語只是引發學生的贊嘆,那你只成功了一半,那另一半的成功在哪里?在于非常迅速地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語境,進入詩歌的情景。我這樣設計互動式問題鏈:你在考試中有過失敗嗎?與同學交流發生過矛盾嗎?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想法干預沒有?那你當時的心情怎么樣呢?同學們有同感嗎?老師:我也能真切的體會到同學們的心情,但請同學們不要傷心和難過,因為今天我們要認識俄國的一位大師普希金,請大家看大屏幕,一起讀起來(齊讀有關作者的內容),可以說這對他的打擊相當大,面對種種困難和挫折,他是怎樣克服的呢?他寫給鄰居家的小女孩的一首小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將告訴你答案。
這樣的設計一方面給學生爭取到更多品味詩歌的時間,用通俗化的教學接通新知的學習與經驗的對接,將教學的起點放在學生的腳下,從學生生活體驗入手導入新課,讓學生在通俗的語言中與人文對話,實現師生人文多向交流,給教師提供了詩意設計思考的機會,同時讓“課始”這個環節顯得簡潔、精練。最關鍵的是這樣的設計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一開始就在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進行心靈與心靈的碰撞,調動了學生情緒,引起感情共鳴,在此一并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可謂一舉兩得,真正達到了課堂與生活接軌。
精巧設問,品味詩意。課堂上老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以學生為主體演繹著課堂文化。在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表達中,一些個體的感悟突顯了出來,能為課堂生成多姿多彩的精神文化,學生自主學習的感悟,點燃了課堂合作的契機,互動的感悟交流生成了智慧和情感的磁場,產生了對學生有激勵、振奮作用的思想感悟和快樂的情感體驗。誦讀的過程中有學生個體的感悟和表達,全班多向交流,活動形式豐富,教師的主導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從多維度提問,有對學生個體提問,有對學生群體提問,有對學生過去經驗提問,有創設情景之后提問,并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作隨機應變的點撥,將學生的認知引向深入,思維引向廣處,達到了課內課外信息量的廣泛交換。在詩歌理解中有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如“必須”的“須”能否換成“需要”的“需”?在詩歌表意上的分析,有對最后兩句話的理解和把握,還有對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等。
在此環節中有學生的自主表達,也有學生的合作探究,課堂氣氛相當熱烈,我反思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問題不僅僅是對詩歌內容的把握,關鍵是學生在談自我。特別是在談對“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成為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的理解時,我談了自己作為班主任的感受:“初二是我們不平靜的一年,遭遇全市第一例甲流,同學們打預防針的兩千多元錢不翼而飛,當時我特別特別難過,覺得天都快塌了。同學們,是你們的緊密團結和用人世間最溫暖的話語,幫老師走出困境,使我有了前進的動力,它將成為我人生中一段美好而又深刻的回憶。”這是他們確確實實經歷過的,不少同學聽到這段話后都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三、引音樂搭鏈接,陶冶情操。
讓音樂感動讀者,對于理解詩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將流行音樂融入詩歌教學,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而且能使學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并能使詩歌潛入心扉。整節課學生思維很活躍,無論是賞詩,還是評價同學和談自己的感受,都能讓我感受到這一點,在學生談詩歌的啟示后適時的插入歌曲《隱形的翅膀》,全班同學齊唱這首歌,在歌詞結束音樂未斷時,我又插入一段畫外音:生活并非天天是良辰美景,也并不總是風和日麗,相反,生活它會捉弄人,當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請不要悲傷,要鎮靜,相信快樂不久就會登場,也希望同學們在初三這艱苦的學習生活中,永遠積極樂觀,永遠做生活的強者!這段話不但是對詩歌本身的感悟,更是老師對學生的諄諄告誡,且聯系到初三生活,更有鼓動性和啟發性,連聽課的老師也都被這一環節所感動。詩歌的教學是需要創新的一種活動,這不僅需要教學者要用詩一樣的語言,更需要用詩一樣的手段,創設詩一樣的情感。音樂這種藝術手段,運用到詩歌教學中豐富了氛圍,讓學生在情境中玩味詩,在體驗中升華個性,它無疑為詩歌的生動教學開辟了又一途徑。
四、增仿寫求拓展,張揚個性。
篇8
心中常懷想;
舊日朋友豈能相忘,
友誼地久天長。
――摘自蘇格蘭民歌《友誼地久天長》(鄧映易譯配)
在地球的各個角落,在親朋的離別或是會議的告別儀式,人們以各種不同語言齊唱《友誼地久天長》(Auld Lang Syne,又名《驪歌》),朋友們緊緊挽著手,歌唱永不相忘的友誼。它驅走了人們離別的哀愁,使人們滿懷激情各奔前程。這首家喻戶曉的蘇格蘭民歌的詞作者,即是著名的民族詩人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
彭斯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以租地耕種為生。幼時在蘇格蘭家鄉附近上小學。不久校長離去,父親請老師來家教學。老師認為彭斯兄弟不比年長的同學差。父親晚上教他們文法及神學。12歲時彭斯二兄弟又輪流去離家四英里的村落上學,14歲在學習英語之余,開始學習法文。
彭斯15歲時成為父親身邊主要的勞動力,駕馭馬匹在土墩及洼地上耕作。勞動極為艱辛。雖數次更換土地租耕,因土地貧瘠,收獲仍然不佳。勞動之余,彭斯愛讀蘇格蘭詩人申斯通(Shenstone,1714-1793)、蒲柏(Pope,1688-1744)及弗格森(Fergusson 1750-1774)的作品,也瀏覽蘇格蘭小說家麥肯齊(MacKenzie,1745-1831)的書。他希望能成為蘇格蘭艾爾郡(Ayrshire)的詩人,歌唱故鄉的山河。
1784年他的父親去世,全家遷去莫斯吉爾(Mossgiel),耕作收獲并無好轉。幸而他的主要用蘇格蘭方言寫的詩集得以出版并迅即獲得成功,愛丁堡的出版商又很快為之再版。編輯文學雜志的麥肯齊在評論中稱贊這位莊稼漢是位詩歌天才。
于是在愛丁堡,彭斯穿起深色大衣、淺背心、皺邊的襯衫,足登鹿皮鞋或長靴,過起出入文學集會及酒館的雙重生活。
彭斯在愛丁堡生活及游歷蘇格蘭一段時期后,仍回鄉務農。1788年他考取稅務局職員,除了在農田干活外,還要每周在馬背上馳騁200英里去上班。執法時,他不放過大魚,但對貧窮者則手下留情。他為了全力做好稅務局的工作,1791年放棄農活遷往鄧弗里斯(Dumfries),在那兒度過了他的最后的歲月。
彭斯寫了大量的抒情詩,還寫諷刺詩及敘事詩。他也喜愛歌曲,有敏銳的音樂耳朵,對節奏有良好的反應。他把最后十年的精力,主要放在為二個叢刊的整理及收集民歌上,使瀕臨失傳的三百多首民歌得以保存下來。
1796年他患了風濕性關節炎及心臟病,于同年7月21日英年早逝。前來送葬的多達二萬人。
當年彭斯出生并度過了七年童年的茅屋,位于艾爾郡的阿洛韋鎮(Alloway),現由彭斯紀念碑信托基金機構管理。與茅屋相連接的紅瓦頂、前面為長廊及花園的博物館,為信托機構理事會于1920年所擴建。1994年該理事會重鋪稻草屋頂,再建18世紀的菜園及石堤。這就是現在世界著名的彭斯茅舍。
彭斯雕像位于艾爾市中心。從市中心附近坐開往杜恩河老橋(Auld Brig O’Doon)的公共汽車,在終點老橋前一站下車,即見到茅草頂的白色平房,木制的門窗是深棕色的。門上方的黑色紀念板上寫著“彭斯茅舍”,接著是“羅伯特?彭斯―艾爾郡詩人”及他的生卒年月。進門后先是谷倉,然后是牛棚及馬廄。依稀傳來牲畜的叫聲,蠟制的耕牛旁還有幾只母雞在啄食谷粒。起居室中以蠟像布置一家人當時融洽的情景。父親在燭光下讀《圣經》,母親抱著妹妹坐在對面,弟弟坐在一邊,彭斯則光著腳站在一旁專心聽講。一個小妹妹躺在搖籃里。廚房里熏黑的爐灶還生著火,彭斯出生的床即在廚房內。布置一如當年。幼年時母親在這里教孩子們唱蘇格蘭民歌,姨母則介紹給他們大量有關鬼怪神仙的故事和歌曲。“彭斯茅屋”對崇拜彭斯的人來說是圣地,但也是當年貧苦農家家居生活的寫照。
彭斯長期生活在農村,從事繁重的農活。地主的剝削,加上土地的貧瘠,欠收、負債、遷居……使他常常過著沒有溫飽的生活。但他熱愛生活,對勞動人民有深厚的感情。在《兩只狗》這首詩里,通過兩只分屬貧富人家的狗之間的對話,描繪了地主家的驕奢逸。貧窮的佃戶雖然耕作及勞動辛苦,但同歡共樂聚在一起。而這兩家的狗能夠融洽相處,成為人類不公平生活的鮮明對照。
詩人也理解農民對牲口的深厚感情。他在《新年早晨老農向老馬麥琪致辭》一詩中,回顧了老馬一生的辛勞后,寫道:“我將在留下的麥地上面,把你的韁繩系好,不用費大力氣,你就在那邊舒舒暢暢吃個飽。”
與彭斯茅屋相通連的彭斯博物館,收藏了彭斯珍貴的手稿、他的包括早期版本的作品、有關的畫像等,有些收藏品來自美國、加拿大甚至南非。
大展覽室介紹他一生的勞動、寫作和生活。以圖片的形式,配合他的詩句、信件或日記,生動地敘述了他當年的經歷。這里還展出了他的懷表、記事本、墨水瓶、鼻煙壺,兩把柄上刻有“R.B.”的手槍,以及當稅務員測酒用的長棒,也展有1786年版的主要用蘇格蘭方言寫的詩集。筆者自然記得尋找《友誼地久天長》的原稿,它原來出自彭斯于1788年寫給友人的一封信中。
第二室展出數幅著名的油畫。《羊雜宴》描繪彭斯夫婦款待客人的場景。彭斯喜歡這種熱鬧場面。另有一組四幅的版畫,描繪他的作品《湯姆?奧桑特的故事》(Tam o’Shanter),彭斯這部根據民間傳說寫的長詩,講的是湯姆深夜回家途中遇鬼的故事。他去除了傳說中迷信的成分,以喜劇形式講魔法,寓有深意。同時,它也把兒時聽到的傳說,與故鄉阿羅韋他幼時熟悉的界標、陳舊的教堂、古老的石橋和石冢等聯系起來,具有滄桑感和神秘感。
離開這里步行一里,抵達老杜恩河橋,彭斯紀念碑即位于附近的山丘上。這座希臘式建筑由愛丁堡著名建筑師設計,1823年完成,耗資3247鎊。登上這座臺式紀念碑,可眺望杜恩河及卡里克山(Carrick Hill)的優美景色。紀念碑的基座建有展覽室,展出15種外國文字的彭斯著作。在附近花園里,還建有一個雕像室,內有三座《湯姆?奧桑特的故事》中的人物雕像,真人大小,造型風趣。
歸途中于老杜恩河老橋公共汽車站,見到一家大百貨公司,里面的多種商品以彭斯命名。如果時間合適(回到艾爾的公共汽車每小時一班),還可看一看介紹彭斯的記錄影片。
在他住過的基爾馬諾克(Kilmarnock)及鄧弗里斯也建有彭斯博物館、雕像或紀念碑,歐文(lrving)也有他的雕像。甚至遠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也有他的紀念碑。位于蘇格蘭首府愛丁堡的“三作家博物館”介紹了彭斯、司各特(Walter Scott,1771-1832)及斯蒂文森(Robert L.Stevenson, 1850-1894)的生平,也值得一去。
在彭斯的故鄉蘇格蘭,有數千個彭斯聯誼會,蘇格蘭各地每年都慶祝他的生日。
如此廣受故鄉人民愛戴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不多見。因為除了長期生活在農村并寫出描繪故鄉及樸直人民的詩歌外,身受民族壓迫的他十分熱愛蘇格蘭,并熱情歌頌民主及自由。
在彭斯的青年時代,先后爆發了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他關心世界政治及蘇格蘭祖國的命運。他寫的《華盛頓將軍生辰頌》,贊揚美國人民的獨立斗爭。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他寫了《自由樹》和《蘇格蘭人》兩首著名長詩。《自由樹》聲言有了法蘭西這棵自由樹,人類將變得平等,世界將獲得和平。《蘇格蘭人》重溫歷史, 以頌揚早年民族英雄華萊士等人的事跡來激勵人民:
誰愿為蘇格蘭國君和法律,
奮力把自由之劍拔出?
生為自由人,死為自由魂,
篇9
(1)能在生活和其他學習領域中,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
(2)在語文應用中開闊視野,初步認識自己學習語文的潛能和傾向,根據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愛的方
面有所發展。
(3)增強文化意識,重視優秀文化遺產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對文化
現象的剖析,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
(4)注重跨領域學習,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通過廣泛的實踐,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雖然"課程目標"沒有明確指出應用與拓展之間的關系,但是筆者認為二者有著密切的聯系和迥然的差別。
應用是此,是里,是腳下,是根干枝葉,是前提基礎,是讀后實踐,是積累再現;拓展是彼,是外,是云
端,是繁華碩果,是衍生遷移,是預設發現,是生成創新;
應用是針,拓展是線;穿針方可引線,應用才能拓展;飛針為了走線,應用服務拓展;
應用的關鍵在"用",要用得實,用得妙,用得有效;拓展的關鍵在"展",要展出新,展出彩,展出個性;
應用需要實事求是,掌握知識,實踐運用,百煉成鋼;拓展需要異想天開,遷移聯想,大膽想像,開拓創
新。
我們的語文教學的一項重任就是如何穿針引線繡出花,應用拓展比翼飛。
但是現實的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與拓展卻存在著比較突出的問題,如不針對性應對解決,既影響語文教學的
順利進行,又影響學生對語言的運用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問題1、學生積累了很多的文言詞句,但是只會用于答題或者做試卷,沒有考慮到或者是嘗試過把它們運
用到實際的生活交流表達當中去。
問題2、學生掌握的語言知識能力能夠在語文課上面運用,在其他學科上面就不能用。
問題3、應用與拓展的教學方法單一。老師沒有嘗試過要在生活中樹立一種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意識,缺
乏一種跨學科或者是培養綜合的語文素質能力的設計。
問題4、運用與拓展的教學效率不高,缺少完整的構思和設計,活動設置比較隨意缺少具體的評價。
這些典型問題的出現確是事出有因的。
原因1、應付考試,尤其是高考;缺乏學以致用,學為生活的意識;
原因2、單軍作戰,為學語文而學,缺乏綜合運用的能力和意識;
原因3、死教死學,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缺乏聯系實際的意識;
原因4、為教而教,徒有其表,缺少深挖精思和目標明確的意識。
由此可以看出,應用與拓展問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高考指揮棒的影響,有師生功利心的驅使,有學習
惰性的作祟,有認識能力的局限,還有責任心和個人能力的因子,但是最關鍵的我認為是缺乏一種意識,
一種教學的意識,一種為何教為何學、如何教如何學的意識。
要想改善這些現象,我們需要明確語文課程的性質和目標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中這樣界定語文:"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其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
文性的統一。""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
美能力、探究能力。"
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這樣要求:"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
展。"
基于此,我認為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根據教學內容做這樣的拓展:
一、 打造底色,服務生活。
所謂"打造底色",就是讓學生多積累--萬針萬線千層底,千里之行日月累——通過聽說讀寫;
所謂"服務生活",就是讓學生樹意識--面壁十年圖破壁,胸中萬卷要躬行——學以致用,學為生活。
二、穿針引線,培養能力。
所謂"穿針引線",就是"飛針走線鋪與導"--教師用心地鋪墊和引導;就是"拋磚引出金玉來"——學生積極
地發現和創新。
所謂"培養能力",就是"千教萬教為不教,一生一世思中學"--讓學生學會遷移和發散,學會聯想和想像;
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三、 精雕細磨,捕捉細節。
所謂"精雕細磨",是指"千針萬線皆用心,反復琢磨苦思忖"--教師要精心預設,完整構思,推敲問題的價
值;
所謂"捕捉細節",就是"慧眼識賢插縫針,引出金玉擲地音"--教師要及時捕捉學生生成的閃光點,因勢利
導;
四、目標明確,評價精良。
所謂"目標明確",要求教師"針線皆為納鞋用,找對紋理落好腳"--必須明確課堂預設重點、難點,問題導
向和生成的落腳點,正確高效引導學生;
所謂"評價精良",就是在學生的語言應用和拓展后,教師要"一針刺中要害處,獨線引出興趣來"--及時精
當地作出評價,以激勵學生的興趣。
那么,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和發展學生語文應用與拓展能力呢?
一、 聯系生活。
于漪老師說:"變語文自我封閉性為開放性,開發語文教育空間,面向生活,面向社會,面向活潑的中學
生,不用機械訓練消磨學生的青春。"
1、要讓語文學習生活化,走向親切和自然,貼近生活。如寫給環保部長的幾點環保建議;寫給大熊貓的
一封信;為自己的班級,學校以及家庭命名,擬班規,寫校訓,寫春聯等
2、要讓語文課堂生活化。如陳玉老師在教授月的意蘊時,讓學生擬一條手機短信,給自己的親朋,既讓
學生深刻理解并牢牢記住相關的詩句,又將學生的情感和生活緊密掛鉤,可以讓學生長久地回味和靈活地
運用所用的內容。
二、 學會聯系。
1、讓學生和生活聯系。如上面的例子。
2、將知識進行橫向聯系。如讓學生積累與"月"相關的詩句,可以橫向聯系一些景物如柳、花、酒等相關
的詩句,進行積累。
3、將活動進行縱向聯系。如讓學生讀《水滸》,進而開展"講水滸故事比賽""水滸人物點評""水滸中的細節描寫""水滸歇
后語"等等。
4、將內涵進行深入挖掘聯系。比如從寫月詩歌中挖掘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通過學生的應用,滲透到他
們的思想中,是更大意義上的文化傳承的教育。
三、 創設情境。
1、觀聽相關的音像,影片,讓學生目睹耳聞,如汶川地震的悲慘情景,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和比賽現場等
。
2、即興表演。讓學生根據文本或者題目提供的內容,展開想像,小組分工,進行表演。
3、野外寫生,校內訪談。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生活;讓學生關注身邊,關心時政,觀察細節。
4、對話交流。演講比賽、辯論比賽等,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思辨能力。
四、 捕捉細節。
學生在學習中生成的閃光點,教師要及時捕捉,適當評價,促發學生更大的對語文應用和拓展的興趣。如
平時少言寡語的學生發言了;如平時基礎較差的學生答對題了;如某生表達準確流暢,口辯超常;如某生
語出驚人,妙筆生花等等。一句適時精當的激勵的話語,一次學生作文當堂的宣讀或展覽,一個溫柔的眼
神,一次輕輕地頷首……也許就造就了未來的魯迅,茅盾,郭沫若。
五、趣味運用。
讓學生對應用和拓展的對象發生濃厚的興趣,并加以適時的引導和必要的示范,必將激發學生對應用和拓
展的濃厚興趣。如為班級的成績之星,德育之星,體育之星,衛生之星等致頒獎詞(可提供感動中國十大
人物頒獎詞);如同學姓名串串燒;如動物名稱趣譯等等。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在繁雜莫測的課堂生成中,要讓學生對語文應用和拓展的興趣得以充分的激發,
篇10
關鍵詞:教師激勵;同伴互動;家園同步
幼兒的發展是建立在適宜挑戰下的生活和學習基礎上的,是在自身原有水平上的發展。教師對幼兒進行表揚、獎勵作為一種積極強化的教育方法,是以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個體差異為依據,是多樣化與個性化相互統一的體現,通過各種表揚方式與策略給予幼兒支持與肯定,強化正確行為,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幼兒的潛能。
1 教師激勵策略
要對幼兒進行合情合理的評價,教師必須關注所運用的策略。幼兒的表現形態多姿多彩,必須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幼兒,不失時機地給予幼兒評價。在集體活動和日常生活中,教師的激勵可以通過很多的表揚方式,如擁抱、握手、轉圈、大拇指等,在使用口頭表揚的同時加上肢體表揚,教師的情感投入要真切,表情豐富,語言親切,使幼兒真正感受和強烈體驗到自己被教師所喜愛,才能深深地感染幼兒,拉近彼此的距離,讓幼兒的成功感最大化,從而使其產生積極的教育效果。
1.1 個體化激勵
有的幼兒個性比較張揚,喜歡集體面前的表揚;有的較內斂,在集體中不愿意太多地表現自己;也有的喜歡教師私底下以一種單獨的、面對面的方式表揚。這就需要教師了解每位幼兒,更多地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關注。如丁晉比較靦腆,但為人熱心,看到同伴不會拉拉鏈,就主動幫忙。在表揚時,教師不拘形式,根據個體特性進行激勵。丁晉喜歡做值日生,就以照顧自然角的植物作為獎勵形式。這樣針對個體特性進行表揚,可以使幼兒的身心得到愉悅和滿足,自信心、自尊心、上進心得到增強,有助于幼兒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保證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1.2 游戲性激勵
把表揚和激勵變成游戲,可增加活動的趣味性,使幼兒的思維更活躍、行為更積極。如在小班語言《小老鼠的魔法棒》中,教師針對幼兒興趣延伸到日常活動中,在表揚幼兒時采用道具輔助,獎勵幼兒玩“魔法師”的游戲。又如大班語言《量詞歌》,教師利用“摸獎”的方式給予幼兒表揚,獎品有“跟老師抱一抱”、“和好朋友抱一抱”、“大聲對自己說我真棒”、“和同伴、老師擊掌”……還有一個“獎品”是幼兒心目中的大獎――自己想要的“獎品”,如有位幼兒需要的“獎品”是“跟老師親一親”,后來她很自豪地和同伴說“我得到大獎啦!老師還和我親了一下,我真開心!”可見,這種采用摸獎的游戲形式極大地激勵了幼兒,幼兒在摸獎過程中不但感受到了神秘感,又得到了滿足、自豪、成就感,讓幼兒更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
2 同伴互動策略
幼兒對表揚的主動需求,以及在表揚方式與受表揚情感需求的橫向聯系,在幼兒更多祈盼同伴關系或是在幼兒這樣一個小群體中被同伴認可的現象越來越突出。
2.1 團隊慶祝
在活動中有時需要小組合作,幼兒根據能力差異選擇適合自己的分支任務。如創編詩歌時,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幼兒討論新的詩歌內容,表演能力強的幼兒配上好看的動作……我們采用的表揚以團體為基準,支持幼兒通過組內喊口號或肢體碰觸的形式,這樣的鼓勵方式不僅有利于他們在活動中全面提高主動探究、互相學習、團結合作的精神,而且充分調動每位幼兒的積極性,增強集體榮譽感。
2.2 同伴認可
在活動中,有些幼兒會更愿意找同伴來認可自己。因此,在幼兒有了一些好的表現時,可以詢問:“你這么棒,想要誰來表揚你?”這樣的方式讓表揚的主動權轉移,掌握在幼兒手中,用他們特有的方式進行自主表揚,滿足需要,對幼兒的情感、社會性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3 家園同步策略
讓家長學會與參與鼓勵教育,是促使幼兒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催化劑。教師和家長達成一致,對幼兒進行觀察,認可、賞識。這一過程既要適宜于年齡,又要適宜于個體的以兒童為本的評價觀,重視通過評價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綜合發展。
3.1 牽手小紙條――探尋均等的細節
家長把幼兒在家的表現細節以小紙條的形式記錄,教師進行反饋,并根據具體情況在集體面前閱讀。如涵涵的媽媽寫:涵涵晚上8點不到就乖乖地睡覺了。我在集體面前表揚涵涵早睡早起后人很精神、長高了,還特別說明了早睡早起的好處,鼓勵大家向她學習,此后,從家長的反饋可以看出,幼兒晚睡覺的現象消失了。從日常細節的探尋,為每位幼兒提供共同進步的平臺。
3.2 家園聯系單――追蹤均等的方式
每月的家園聯系單,追蹤幼兒的表揚事項。傳統的模式是教師以寫給幼兒的口吻反饋給家長,家長以向教師匯報的形式回應,如:寶寶在家愛畫畫,她畫畫時比較細心。這樣的內容留于形式,聯系單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發揮。經過溝通,教師和家長達成一致:內容都是寫給幼兒,且具體生動,由教師和家長分別讀給幼兒聽,在增強師幼感情的同時,親子感情也得到升華,幼兒更容易受到激勵。
3.3 現代網絡――實現均等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