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資產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9 20:17: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不資產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加強財務制度周轉銀行不資產
濟A公司通過完善財務管理,活化銀行不良貸款的案例
前言:
中國農業銀行山東省分行營業部為加強對大額貸款企業的信貸管理,建立新型的現代銀企關系,於1999年初,對部分企業集團實行了信貸服務派駐制,即由信貸管理部入駐企業,充分發揮機構的職能優勢,以加強信貸管理為基礎,優化貸款投向和客戶結構;以防范風險為中心,大力清收盤活不良貸款本息,一年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工作中,我們發現,在企業的各項管理中,財務管理處於中心地位,企業的生產管理、經營管理、品質管制、技術設備管理、隊伍管理等等,都需要以財務管理為紐帶。加強企業財務管理,并以此為基礎,協助企業搞好經營管理,是我們信貸工作取得成績的關鍵所在。貸款企業A公司便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一、企業基本情況
濟南市A公司是以經營汽車改裝業為主體業務的綜合性企業,系我行重點支持企業。94年2月20日由該公司出資和德國考格爾車輛股份公司合資組建了“濟南A�B汽車製造有限公司”。該公司研製生產的“微機自動計量輕質燃油運輸加油車”和“新型多功能半掛車”分別於96年和97年獲國家級星火計劃專案,同時該公司被列入濟南市重點骨干企業,并被山東省農業銀行確定為銀企聯手重點單位。截止98年底,A公司在我行貸款10297萬元,其中有8976萬元投資於A�B公司;A�B公司在我行貸款10671萬元,簽發銀行承兌匯票1295萬元。
由於合資企業籌建初期,可行性研究不到位,投資核算缺乏對市場的準確性分析,盲目注入大量資金,農行絕大部分流動資金貸款被用於固定資產投入,攤子鋪得過大,負債包袱過於沉重,公司生產設計能力強卻達不到預期生產能力,產品也不被國內市場接受,國此公司自投產以來,一直處於生產�虧損�再生產�再虧損的惡性循環之中。
提高單位財務管理運作銀行不資產
前言:
中國農業銀行山東省分行營業部為加強對大額貸款企業的信貸管理,建立新型的現代銀企關係,於1999年初,對部分企業集團實行了信貸服務派駐制,即由信貸管理部入駐企業,充分發揮機構的職能優勢,以加強信貸管理為基礎,優化貸款投向和客戶結構;以防範風險為中心,大力清收盤活不良貸款本息,一年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工作中,我們發現,在企業的各項管理中,財務管理處於中心地位,企業的生產管理、經營管理、品質管制、技術設備管理、隊伍管理等等,都需要以財務管理為紐帶。加強企業財務管理,並以此為基礎,協助企業搞好經營管理,是我們信貸工作取得成績的關鍵所在。貸款企業A公司便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一、企業基本情況
濟南市A公司是以經營汽車改裝業為主體業務的綜合性企業,系我行重點支持企業。94年2月20日由該公司出資和德國考格爾車輛股份公司合資組建了“濟南A�B汽車製造有限公司”。該公司研製生產的“微機自動計量輕質燃油運輸加油車”和“新型多功能半掛車”分別於96年和97年獲國家級星火計劃專案,同時該公司被列入濟南市重點骨幹企業,並被山東省農業銀行確定為銀企聯手重點單位。截止98年底,A公司在我行貸款10297萬元,其中有8976萬元投資於A�B公司;A�B公司在我行貸款10671萬元,簽發銀行承兌匯票1295萬元。
由於合資企業籌建初期,可行性研究不到位,投資核算缺乏對市場的準確性分析,盲目注入大量資金,農行絕大部分流動資金貸款被用於固定資產投入,攤子鋪得過大,負債包袱過於沉重,公司生產設計能力強卻達不到預期生產能力,產品也不被國內市場接受,國此公司自投產以來,一直處於生產�虧損�再生產�再虧損的惡性循環之中。
二、公司財務狀況分析
金融企業抵債資產稅收流失探析
金融企業抵債資產稅收流失探析
近年來,金融企業抵押貸款的業務量不斷增大,在清收不良資產時,以物抵債的情況非常普遍,處理以物抵債資產的涉稅問題也較為復雜。由于企業對有關政策掌握不準或重視性不高,極易造成以物抵債環節稅收流失嚴重,應引起各級稅務機關的高度重視,并切實加以解決。
一、抵債資產稅收流失的具體表現
(一)金融企業收回抵債資產,不做相應的賬務處理,而是將抵債資產做帳外經營。金融企業收回抵債資產,應沖減投放資金的本金和應收利息,并將清算所得計入當期經營利潤。但我們在檢查中發現,很多企業在處理以物抵債業務的過程中,一方面不及時結算已收回利息,漏交營業稅;另一方面不以公允價格結轉經營成本,甚至長期以不良貸款或呆滯貸款掛賬,造成經營成果失實,偷逃企業所得稅。
(二)收回的抵債房屋不繳房產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房產稅暫行條例》的有關規定,對于金融企業收回的抵債房屋,包括居民住宅和生產辦公用房,除房產閑置不用或納稅確有困難的,可以向房產所在地主管地稅機關申請減免稅。除以上兩種情況外,均應以抵債價值作為房產原值,按照自有房產申報繳納房產稅。但是,多數金融企業收回抵債資產的帳務處理是列入“其他資產”科目,不在“固定資產”帳核算,導致偷逃房產稅。
(三)金融企業收回的抵債房屋自用,長期在“其他資產”科目掛帳,不及時轉入“固定資產”科目,不繳房產稅。目前,金融企業收回的抵債房屋,多以借貸雙方簽訂的書面抵債協議為轉讓依據,而產權轉移的確權手續卻不能及時辦理或者因故不予辦理,當金融企業將收回的房屋作為營業用房時,常常以產權未確定為由長期在“其他資產”掛帳,不及時增加固定資產,不申報繳納房產稅。同時,對于這部分房產的裝修改造費用,大多記入“待攤費用”或“遞延資產”,同樣造成少繳納房產稅。此外,由于攤銷期較折舊期短,也影響了金融企業當期損益,少繳了企業所得稅。
非貨幣性交易準則問題論文
一、關于基本概念
(一)預付帳款是不是非貨幣性資產?根據準則指南關于定義的說明,非貨幣性資產的“最基本特征是,其在將來為企業帶來的經濟利益,即貨幣金額是不固定的或不可確定的”。對照定義,預付帳款首先必須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其次這種利益表現為貨幣在金額上是不固定的。那么,預付帳款能不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所謂經濟利益,對企業來說可以是收益,也即在耗費成本基礎上的增值額。之所以能產生經濟利益,原因之一在于該要素的稀有性;其二是它的有用性,即可以提供經濟利益。預付帳款從根本上說屬于往來款的性質,它在未來能國企業帶來是的等價交換產生的其他資產,并不會直接產生收益。另外,預付帳款也不具備產生經濟利益的本質原因。所以,筆者認為不應將預付帳款劃為非貨幣性資產。
(二)待售資產與非待售資產的區別。準則將待售資產定義為“為出售而持有的非貨性資產”;非待售資產“是指待售資產以外的非貨幣性資產”。準則指南指出,“二者區分的主要依據是企業持有資產的目的不同”。筆者認為,以企業持有非貨幣性資產的目的作為區分標準似是而非乎有些主觀,比如,非貨幣性資產中的半成品,企業既可以自用,也可以銷售,實際工作中怎樣判斷?準則應該對該類介于銷售和自用的資產予以進一步說明。
二、關于損益的確認
準則依據穩健的會計原則,將非貨幣性交易劃分為同類和非同類交易,同類交易中以低價確認資產,盡量不確認收益;非同類交易按照換出資產的公允市價與帳面價值間差額確認損益。這樣處理對于限制非貨幣性交易的發生、防止人為地虛增資產與收益有一定的作用,但其中有些問題:其一同類交易與非同類交易間區分標準容易被人為操縱,使得利潤不實失去可比性;其二,如果同類交易不確認收益,那企業應不應該為此交納所得稅?準則中對于稅的問題一采取滿足納稅的要求,比如增值稅,無論企業非貨幣性交易屬于哪種類型,涉及的增值稅都需按照交易的公允價值計繳,增值稅是對“銷售貨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以及進中貨物”等行為片收的稅金,對非貨幣性交易征收增值稅顯然是將其視為銷售活動,既然如此,就應按昭交易的公允價值與交換資產的帳面價值差額視同為銷售利潤征收所得稅,那么,準則實際上把交換損益看作“永久性差異”。誠然,會計與稅法間允許存在這類差異,然而,筆者傾向于盡量減少該種差異,因為這顯然會使實際工作變得復雜化。因此,筆者認為對于所有非貨幣性交易都可視同銷售確認損益,在住處披露中把這部分損益予以單獨列示。這樣做的好處在于能夠使實際操作工作變得簡潔,同時損益的計算也有一個統一標準,增強可比性。
三、關于資產價值確認
關于非貨幣性交易準則的幾個問題
一、關于基本概念
(一)預付帳款是不是非貨幣性資產?根據準則指南關于定義的說明,非貨幣性資產的“最基本特征是,其在將來為企業帶來的經濟利益,即貨幣金額是不固定的或不可確定的”。對照定義,預付帳款首先必須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其次這種利益表現為貨幣在金額上是不固定的。那么,預付帳款能不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所謂經濟利益,對企業來說可以是收益,也即在耗費成本基礎上的增值額。之所以能產生經濟利益,原因之一在于該要素的稀有性;其二是它的有用性,即可以提供經濟利益。預付帳款從根本上說屬于往來款的性質,它在未來能國企業帶來是的等價交換產生的其他資產,并不會直接產生收益。另外,預付帳款也不具備產生經濟利益的本質原因。所以,筆者認為不應將預付帳款劃為非貨幣性資產。
(二)待售資產與非待售資產的區別。準則將待售資產定義為“為出售而持有的非貨性資產”;非待售資產“是指待售資產以外的非貨幣性資產”。準則指南指出,“二者區分的主要依據是企業持有資產的目的不同”。筆者認為,以企業持有非貨幣性資產的目的作為區分標準似是而非乎有些主觀,比如,非貨幣性資產中的半成品,企業既可以自用,也可以銷售,實際工作中怎樣判斷?準則應該對該類介于銷售和自用的資產予以進一步說明。
二、關于損益的確認
準則依據穩健的會計原則,將非貨幣性交易劃分為同類和非同類交易,同類交易中以低價確認資產,盡量不確認收益;非同類交易按照換出資產的公允市價與帳面價值間差額確認損益。這樣處理對于限制非貨幣性交易的發生、防止人為地虛增資產與收益有一定的作用,但其中有些問題:其一同類交易與非同類交易間區分標準容易被人為操縱,使得利潤不實失去可比性;其二,如果同類交易不確認收益,那企業應不應該為此交納所得稅?準則中對于稅的問題一采取滿足納稅的要求,比如增值稅,無論企業非貨幣性交易屬于哪種類型,涉及的增值稅都需按照交易的公允價值計繳,增值稅是對“銷售貨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以及進中貨物”等行為片收的稅金,對非貨幣性交易征收增值稅顯然是將其視為銷售活動,既然如此,就應按昭交易的公允價值與交換資產的帳面價值差額視同為銷售利潤征收所得稅,那么,準則實際上把交換損益看作“永久性差異”。誠然,會計與稅法間允許存在這類差異,然而,筆者傾向于盡量減少該種差異,因為這顯然會使實際工作變得復雜化。因此,筆者認為對于所有非貨幣性交易都可視同銷售確認損益,在住處披露中把這部分損益予以單獨列示。這樣做的好處在于能夠使實際操作工作變得簡潔,同時損益的計算也有一個統一標準,增強可比性。
三、關于資產價值確認
小議資產評估增值的稅務及其辦理
隨著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企業無論是整體改制,還是合并、分立改制,按國家現行規定都應對企業資產進行評估。而對企業在改組改制中資產評估增值的稅務與會計處理,雖然國家都有相關的明文規定,但由于有些規定的不合理及前后不一致,以致實務處理中,會計審計人員有著無所適從的感覺。筆者擬結合國家對企業改組改制中資產評估增值的有關稅務、會計處理規定及企業改組改制實務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資產評估增值的稅務處理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對企業改組改制中資產評估增值的相關稅務處理文件有: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資產評估增值有關所得稅處理問題的通知》(財稅字[1997]77號)、《關于企業資產評估增值有關所得稅處理問題的補充通知》(財稅字[1998]50號),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改組改制中若干所得稅業務問題的暫行規定》(國稅發[1998]97號)、《關于固定資產評估增值計提折舊有關企業所得稅問題的批復》(國稅函[1999]574號)。其中國稅函[1999]574號批復中指出,根據企業所得稅法規的規定,納稅人的各項資產轉讓、銷售所得應并入應納稅所得,依法繳納企業所得稅。企業以實物資產交換股權,從稅收角度應該分解為資產轉讓和投資兩項交易。根據這些文件的規定要求,企業改組中涉及的資產轉讓不確認實現所得,不繳納企業所得稅;接受資產的企業也不得按評估確認后的價值確定其計稅成本;企業已按評估確認價值調整有關資產成本并計提折舊或攤銷費用的,在申報納稅時必須進行納稅調整。2003年4月24日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執行<企業會計制度>需要明確的有關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3〕45號)中有關企業改組的規定提出,符合《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股權投資業務若干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0〕118號)第四條第(二)款規定轉讓企業暫不確認資產轉讓所得或損失的整體資產轉讓改組,接受企業取得的轉讓企業的資產的成本,可以按評估確認價值確定,不需要進行納稅調整。
筆者認為,上述文件精神不符合《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的規定,同時有違稅法的剛性和顯失稅負公平原則。
首先,根據《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規定,企業應當就其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繳納企業所得稅,體現了誰所得、誰納稅的原則。企業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對其整體或部分資產進行評估,并按其評估價值折合股本,而在按企業評估價值折合股本時,則表明企業資產(產權)轉讓交易過程的實現,也代表企業納稅業務的實現,因此應對企業資產評估增值部分依法交納企業所得稅,而納稅主體應為原改組企業股東。如果不確認實現所得,不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則不符合《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規定,同時亦給企業逃避納稅義務留下空間。
其次,如果2003年1月1日前改組企業按照有關文件規定對資產評估增值不確認實現所得,不繳納企業所得稅,改制后的企業也不得按評估確認后的價值確定調整有關資產成本。按理說應該很公平合理,然而從以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這又是不公平的。假設原企業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改組企業以其評估價值(評估后凈資產價值)投入股份有限公司并折合為股份有限公司股本,則股份公司應以資產評估價值記賬,而增值部分記入資產成本并計提折舊或攤銷費用,按上述規定要求必須進行納稅調整。而此時納稅調整的主體為改組后的股份公司減少了股份公司的權益,相應地減少了股份公司改組后新加入股東應得的權益,損害了該等股東的利益,因此對其他股東是不公平的。而這在實務中往往是不引人注意的。
建立經濟發展新體系管理行政單位固定資產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日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強化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的對策建議兩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家底不清,賬實不符,造成國有資產潛在流失、擅自處置,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管理制度不健全、報廢、變相處置,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暗箱操作,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監督機制不健全、抓緊研究新的固定資產管理的規章制度、通過預算管理、政府采購以及政府收支分類統計手段、加強固定資產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加快固定資產管理信息化建設、加強對固定資產的日常管理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具有非生產經營性的特點,其固定資產使用后形成的消耗不可能從其固定資產使用的結果中獲得,而只可能來源于財政的事業經費預算支出。因而在使用、管理中存在一些賬實不符、資產串用、資產利用效率不高和制度不健全等弊端。抓緊建立適應經濟發展變化的資產配置、使用、調配、處置等諸環節加強管理的新制度,通過預算管理、政府采購以及政府收支分類統計手段,強化對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管理勢在必行。
關鍵詞:經濟管理;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
目前,行政事業單位普遍存在著重投入輕管理、重錢輕物的思想。雖然,行政事業單位進行了清產核資工作,使資產從制度上、管理上逐步走上規范化軌道,但資產流失問題相當嚴重。
一、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日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家底不清,賬實不符,造成國有資產潛在流失。一是不少單位對固定資產不按規定核算,有總賬,無明細賬、無卡片賬,存在賬賬不符。二是增加資產不能及時、正確地賬務處理,如新購的固定資產只作經費支出,減少現金或銀行存款,不增加固定資產和固定基金,使其資產直接在賬外,失去控制。三是減少的資產,該核銷的賬不核銷,淘汰報廢設備,拆除的房屋,出售的資產不辦相關核銷手續,長期掛在賬上,名存實亡,造成有賬無物,相關人員誰也說不清楚有多少資產,導致固定資產賬實嚴重不符。
行政事業資產管理強化論文
摘要: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具有非生產經營性的特點,其固定資產使用后形成的消耗不可能從其固定資產使用的結果中獲得,而只可能來源于財政的事業經費預算支出。因而在使用、管理中存在一些賬實不符、資產串用、資產利用效率不高和制度不健全等弊端。抓緊建立適應經濟發展變化的資產配置、使用、調配、處置等諸環節加強管理的新制度,通過預算管理、政府采購以及政府收支分類統計手段,強化對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管理勢在必行。
關鍵詞:經濟管理;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
目前,行政事業單位普遍存在著重投入輕管理、重錢輕物的思想。雖然,行政事業單位進行了清產核資工作,使資產從制度上、管理上逐步走上規范化軌道,但資產流失問題相當嚴重。
一、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日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家底不清,賬實不符,造成國有資產潛在流失。一是不少單位對固定資產不按規定核算,有總賬,無明細賬、無卡片賬,存在賬賬不符。二是增加資產不能及時、正確地賬務處理,如新購的固定資產只作經費支出,減少現金或銀行存款,不增加固定資產和固定基金,使其資產直接在賬外,失去控制。三是減少的資產,該核銷的賬不核銷,淘汰報廢設備,拆除的房屋,出售的資產不辦相關核銷手續,長期掛在賬上,名存實亡,造成有賬無物,相關人員誰也說不清楚有多少資產,導致固定資產賬實嚴重不符。
2.擅自處置,造成國有資產流失。部分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意識不強,在國有資產售出時不按規定程序處置,未委托評估機構評估,未經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審核備案批準,僅經單位領導同意后,擅自出售國有資產,擅自定價,隨意性較大。一些單位交通工具,房屋不做國有資產價值評估,也不報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批準,就擅自變賣,有的將國有資產變現收入轉入“小金庫”,變為單位小團體利益,致使資產失去監控,存在嚴重的資產流失隱患,易產生違紀及腐敗現象。
論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
摘要: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具有非生產經營性的特點,其固定資產使用后形成的消耗不可能從其固定資產使用的結果中獲得,而只可能來源于財政的事業經費預算支出。因而在使用、管理中存在一些賬實不符、資產串用、資產利用效率不高和制度不健全等弊端。抓緊建立適應經濟發展變化的資產配置、使用、調配、處置等諸環節加強管理的新制度,通過預算管理、政府采購以及政府收支分類統計手段,強化對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管理勢在必行。
關鍵詞:經濟管理;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
Abstract:Thefixedassetsofadministrativeinstitutionshavethecharacteristicsofanon-productionandoperation.theconsumptionaftertheuseofitsfixedassetscannotbeobtainedfromtheresultsofitsuseoffixedassetswhichcanonlybederivedfromtheexpenditurebudgetforthecause.Thustheuse,management,insomeaccountsitisinconsistentwithstringassets,assetutilizationefficiencyisnothighandthesystemisnotperfect,andotherdefects.Weshouldestablishandadapttochangeintheeconomicdevelopmentofassetallocation,useanddeployment,thedisposalofvarioussectorstostrengthenthemanagementofthenewsystem,adoptionofthebudgetmanagement,governmentprocurementandgovernmentstatisticsonincomeandexpendituremeasures,tostrengthenthemanagementofadministrativeunitsinfixedassetswillbeinpotential
keywords:economicmanagement;administrativeunits;fixedassets
目前,行政事業單位普遍存在著重投入輕管理、重錢輕物的思想。雖然,行政事業單位進行了清產核資工作,使資產從制度上、管理上逐步走上規范化軌道,但資產流失問題相當嚴重。
一、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日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論文
摘要: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具有非生產經營性的特點,其固定資產使用后形成的消耗不可能從其固定資產使用的結果中獲得,而只可能來源于財政的事業經費預算支出。因而在使用、管理中存在一些賬實不符、資產串用、資產利用效率不高和制度不健全等弊端。抓緊建立適應經濟發展變化的資產配置、使用、調配、處置等諸環節加強管理的新制度,通過預算管理、政府采購以及政府收支分類統計手段,強化對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管理勢在必行。
關鍵詞:經濟管理;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
目前,行政事業單位普遍存在著重投入輕管理、重錢輕物的思想。雖然,行政事業單位進行了清產核資工作,使資產從制度上、管理上逐步走上規范化軌道,但資產流失問題相當嚴重。
一、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日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家底不清,賬實不符,造成國有資產潛在流失。一是不少單位對固定資產不按規定核算,有總賬,無明細賬、無卡片賬,存在賬賬不符。二是增加資產不能及時、正確地賬務處理,如新購的固定資產只作經費支出,減少現金或銀行存款,不增加固定資產和固定基金,使其資產直接在賬外,失去控制。三是減少的資產,該核銷的賬不核銷,淘汰報廢設備,拆除的房屋,出售的資產不辦相關核銷手續,長期掛在賬上,名存實亡,造成有賬無物,相關人員誰也說不清楚有多少資產,導致固定資產賬實嚴重不符。
2.擅自處置,造成國有資產流失。部分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意識不強,在國有資產售出時不按規定程序處置,未委托評估機構評估,未經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審核備案批準,僅經單位領導同意后,擅自出售國有資產,擅自定價,隨意性較大。一些單位交通工具,房屋不做國有資產價值評估,也不報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批準,就擅自變賣,有的將國有資產變現收入轉入“小金庫”,變為單位小團體利益,致使資產失去監控,存在嚴重的資產流失隱患,易產生違紀及腐敗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