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患者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8 09:00: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急診患者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急診患者

急診創傷骨科患者護理研究

急診創傷骨科患者的病情一般比較急,且導致患病的原因較多而復雜,尤其是近年來交通業的快速發展導致交通事故發生率也越來越高,而疼痛是該類疾病的主要臨床癥狀,許多患者由于劇烈的疼痛而導致其血壓升高、心率加快等,部分耐受性較差或身體身體素質較差的患者,還可能因為創傷性疼痛威脅到生命安全[1]。所以,加強創傷骨科患者的疼痛治療與護理技術,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促進護患友好關系的升溫發展,避免發生醫療糾紛,促進患者快速康復[2]。本文通過分析強化疼痛護理對急診創傷骨科患者疼痛程度和滿意度的影響,探討更佳的疼痛護理方式。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納入患者的標準:(1)年齡小于60歲;(2)住院治療,且沒有發生中途轉院的情況;(3)不存在較為嚴重的精神類疾病,能自主配合醫院的治療與護理[3]。根據研究的目的及患者的納入標準,對筆者所在醫院2017年8月-2018年7月接收的98例急診創傷骨科住院治療患者進行研究,所有患者都滿足創傷骨科臨床診斷標準。采取隨機數字分配的方式將49例患者納入對照組,另外的49例納入觀察組。對照組年齡19~57歲,平均(34.68±6.19)歲;男26例,女23例;普通摔傷4例,交通傷29例,器械傷5例,重物創傷6例,高空墜落傷5例。觀察組年齡18~55歲,平均(34.71±6.03)歲;男27例,女22例;普通摔傷6例,交通傷28例,器械傷4例,重物創傷6例,高空墜落傷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性較好。所有患者均了解研究的意義,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協議,本次研究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的認可。1.2方法。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疼痛護理與基礎護理,其中主要包括病情觀察、創傷處置、藥物鎮痛等措施。觀察組中的患者采取了強化疼痛護理與基礎護理,主要的內容如下:(1)采取心理護理干預。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熱情接待患者及家屬,通過積極與患者家屬交流來提升護患的友好關系,從而便于采取語言安慰與鼓勵,交流過程中適當的肢體語言及為患者提供能力范圍內的幫助都能促進護患關系的和諧,并聯合病房與社會的支持與鼓勵的聲音,來增強患者對抗疾病的心理素質,使得患者心理上的疼痛應激反應得到充分降低[4]。(2)優化護理操作技術。在進行相關的護理操作過程中,一定要動作輕柔,且嚴格進行消毒殺菌處理,遵循無菌操作原則,防止患者的創面或創傷發生感染,與此同時,給予患者更多的關心與愛護,通過語言的方式來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從而降低患者對護理操作可能造成的疼痛擔憂[5]。在對患者的創面或傷口進行接觸性護理時,應輕柔、有序地進行,盡可能降低護理操作給患者帶來的疼痛,例如在進行傷口的清洗與包扎、改變體位、病床用品的更換等過程中,都應該動作輕柔,控制好著力點與力度[6]。(3)疼痛感轉移法。正確應用疼痛感轉移法,能夠較好緩解患者的疼痛感,比如,通過在病房內播放舒緩、悅耳的音樂,與患者聊天或者播放患者喜歡的電視節目等,來緩解患者的注意力,從而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受[7]。(4)科學使用鎮痛藥。在患者能夠承受的范圍內,鼓勵患者盡量不使用鎮痛藥物,但是對于疼痛過于劇烈,患者難以忍受的情況時,可使用適量的止痛藥來降低疼痛感;另外,用藥時,應嚴格按照藥物使用機制用藥,防止出現濫用止痛藥的情況出現,給患者的身體造成其他損傷[8]。(5)開展疼痛教育。向患者介紹疾病知識與鎮痛知識,促進患者形成正確的鎮痛觀,并指導患者學習疼痛評估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疼痛時的自我調節與控制技巧,告知患者急診創傷性骨疾病應注意的事項[9]。兩組患者出院前1天,調查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患者住院期間的疼痛程度進行綜合評價。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主要的觀察指標是患者的疼痛程度與護理滿意度。其中,疼痛程度采取視覺模糊評分法(VAS)進行評價,評價得分越低,說明其感受到的疼痛程度越輕。護理滿意度采用醫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調查,調查表總分100分,由患者自主填寫,根據患者最終得分來評價其對護理的滿意度,得分超過80分的評價為非常滿意,得分為60~80分的評價為基本滿意,得分低于60分的評價為不滿意[10]。護理滿意=非常滿意+基本滿意。1.4統計學處理。將研究所得數據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疼痛程度觀察。干預前,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疼痛程度評分(3.28±0.94)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01±1.19)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價。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97.9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6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查看全文

急診科高危患者安全轉運探討

【摘要】目的探究急診科高危患者應用改良早期預警評分(MEWS)評估與院內安全轉運、無縫對接模式的實施效果。方法選取我院急診科接受院內轉運交接的高危急診患者70例入組,對照組選用常規院內轉運模式,觀察組選用MEWS評估與院內安全轉運、無縫對接模式,對比并評估組轉運工作質量。結果在轉運交接時間、專項護理質量評分、轉運滿意度三項指標比較,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急診科高危患者院內轉運時,經MEWS評估后實施院內安全轉運與無縫對接模式,可使轉運質量大幅提升,推廣價值高。

【關鍵詞】急診科;MEWS評估;院內安全轉運;無縫對接模式

急診危重癥患者經搶救后需要轉運至監護室或病房接受下一步的監護與治療,但是院內轉運過程中,患者隨時會出現病情變化,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改良早期預警評分(NEWS)是臨床院前急診成人危重癥程度評估系統,操作簡單、快速,可對潛在危重癥病人進行早期預警,實現急診快速分流,在院內轉運中實施,可提升轉運處理速度與質量,最大程度提升急診危重癥患者的安全性[1]。因此,我院急診科危重癥患者在MEWS評估下實施院內安全轉運與無縫對接模式,獲得滿意轉運效果。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選取我院急診科高危患者70例入組,入選時間為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根據轉運管理模式不同分為兩組,每組各35例,對照組年齡區間在25~78歲,平均年齡為(54.66±5.18)歲,女性17例,男性18例,疾病類型:消化系統8例,嚴重創傷8例,心血管系統疾病7例,呼吸系統疾病7例,神經系統疾病5例;觀察組患者年齡區間在22~76歲,平均年齡為(53.27±4.95)歲,女性15例,男性20例,疾病類型:消化系統7例,嚴重創傷9例,心血管系統疾病8例,呼吸系統疾病5例,神經系統疾病6例;未見統計學差異,P>0.05。1.2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急診科診斷,初步搶救后,開展常規病情判斷,將需要進一步接受檢查、手術、住院或轉入ICU監護患者進行轉運,轉運期間由1名醫師或護士陪同。轉運期間將急救設備、搶救藥物與物品準備齊全,保證患者靜脈通道通暢,及時應對生理功能紊亂等問題,做好急救處理;急診科與接受科室做好詳細交接工作。觀察組實施MEWS評估,開展院內安全轉運與無縫對接模式,具體實施方法:(1)NEWS評估:利用MEWS評分表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評估項目包括心率、呼吸頻率、意識、收縮壓、體溫、SPO2評估,以3級評分法評估,總分18分,0~5分者由低年資護士負責轉運,6~8分者由管床護士、護工共同承擔轉運工作,攜帶轉運急救箱;評分≥9分者由護工、護士及管床護士共同負責轉運工作,攜帶急救箱、轉運儀器等[2]。(2)院內安全轉運:轉運前做好搶救藥物與儀器準備,做好病人準備,檢查各導管的通暢性,保持呼吸道通暢,注意保暖,針對躁動患者做好鎮靜或約束肢體,外傷包扎固定等處理。(3)無縫對接:提前與相關科室做好溝通,告知患者信息,使轉運接受科室做好迎接病人準備,認真填寫轉運通知單,轉運后由急診科與接受科室負責人簽字確認。1.3觀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的轉運交接時間,以問卷法對兩組的轉運專項護理質量評分與患者對轉運滿意度進行評估,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越佳[3]。1.4統計學處理。以SPSS20.0軟件處理數據資料,計量資料:以t值檢驗,(x±s)描述;計數資料:以x2值檢驗,以百分數描述;P值<0.05,可判斷具備統計學差異。

2結果

查看全文

疼痛護理對急診創傷骨科患者的影響

摘要目的:觀察在佛山市中醫院急診創傷骨科患者護理中使用強化疼痛護理方法對患者疼痛程度和滿意度的影響。方法:選取于2020年1-12月在佛山市中醫院急診科中接受治療的80例創傷骨科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0例。常規護理法用于對照組,強化疼痛護理法用于觀察組。比較兩組疼痛評分、護理滿意度及心率和收縮壓水平。結果:護理前,兩組疼痛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兩組心率及收縮壓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心率及收縮壓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急診創傷骨科患者護理中使用強化疼痛護理方法,有助于減輕患者的疼痛感,促進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提升,穩定患者的心率及血壓指標,疾病護理效果顯著。

關鍵詞:急診創傷骨科;強化疼痛護理;疼痛評分;滿意度;心率;收縮壓

醫院中收治的創傷骨科患者大多為急診患者,患者病情較為危急,發病原因復雜,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1]。急診創傷骨科患者的身體會出現明顯的疼痛感,從而導致心率加快,血壓水平明顯升高,一些病情嚴重者還會死亡[2]。為了能夠減輕患者的疼痛感,提升疾病預后治療效果,應結合患者病情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護理,以提升患者疾病預后[3]。現階段,倡導在急診創傷骨科患者護理中使用強化疼痛護理方法[4]。本文將于2020年1-12月在醫院中接受治療的80例急診創傷骨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強化疼痛護理方法所取得的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選擇佛山市中醫院急診創傷骨科80例,治療時間為2020年1-12月,采用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24~83歲,平均(56.8±2.8)歲。觀察組男18例,女22例;年齡23~84歲,平均(57.2±2.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對照組行常規護理法,護理人員定期進入病房,以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當發現患者出現異常情況時,應立即對患者進行干預,以改善患者疾病預后治療效果。觀察組行強化疼痛護理法,包括幾下幾方面:①開展疼痛教育:護理人員應詳細為患者介紹急診創傷骨科患者疾病知識及鎮痛知識,增強患者對鎮痛工作的重視度,告知患者疼痛緩解方法,疼痛工具如何正常使用,并指導患者一些緩解疼痛感的小技巧。護理人員在執行護理操作期間,應嚴格做好消毒殺菌處理,并堅持無菌操作原則,以避免患者的創面部位處出現嚴重的感染。傷口及創面護理需有序及輕柔,避免操作不當而引發患者出現較大的疼痛感,應確保動作的輕柔性,并對力度及力點進行控制。根據創傷骨折部位采用不同體位或肢體擺放,使用丁字拖,夾板,三角巾或繃帶包扎固定,用傷科黃水紗濕敷骨折部位,以緩解患者的疼痛感,確保患者的骨折部位處能夠快速愈合。②環境干預:若環境舒適度不好,會導致患者的疼痛感加重。為了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感,促進患者身體舒適度的提升,加強對患者進行環境護理尤為重要。護理人員需要將清創室內的溫濕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以保證病房內環境的干凈、安靜、溫馨、清潔及舒適,使患者的身體疼痛感得以明顯減輕。③心理護理:若患者存在焦慮和抑郁心理情緒,將不利于患者疼痛感的緩解。因此,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當患者進入到醫院之后,應給予患者安慰、鼓勵和疏導,以促進患者疾病治療自信心的提升。另外,應確保患者能夠充分認識到疼痛是創傷骨折患者中的一種常見癥狀,在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處理之后,有助于緩解患者的疼痛感。另外,還可采用為患者播放電視節目、與患者聊天的方式來轉移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的疼痛感得以減輕。④輕柔操作:在對患者行體位變換及創面包扎等護理操作期間,護理人員應保持輕柔的動作,以防止刺激到患者的創面,而導致疼痛感加重。⑤用藥護理:當患者出現疼痛感時,若使用非藥物干預方法將無法緩解患者的疼痛感,應給予患者鎮痛類藥物。在此期間,要求患者應嚴格按照醫囑要求進行服藥,以促進患者疾病治療依從性的提升,確保患者能夠充分認識到合理使用鎮痛藥物的必要性,以防止患者藥物成癮。觀察指標:①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5]評估患者疼痛感,得分越低代表患者的疼痛感越輕,重度疼痛度評分為≥7分,中度疼痛評分為4~6分,輕度疼痛評分為1~3分。②觀察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分為滿意(80~100分)、一般滿意(60~79分)、不滿意(<60分),滿意度與得分呈正比例關系[6]。③觀察兩組護理前后心率及收縮壓水平。統計學處理:本研究數據應用SPSS26.0軟件處理,VAS評分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護理滿意度用[n(%)]表示,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查看全文

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安全論文

【關鍵詞】急診室醫院危重患者轉動護理

急診危重患者經過急診科搶救、復蘇、早期處理后,因診斷與治療的需要,常需轉至檢查科室、手術室或病房,途中雖然只有幾分鐘到十幾分鐘,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對患者病情不利,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安全隱患,如嘔吐物致呼吸道梗阻,突然心跳呼吸驟停,靜脈輸液管路、氣管插管等各種管道脫出,氧氣供給不足,內臟二次出血等。有文獻報道,院內轉運能增加重癥患者的并發癥,轉運患者的死亡率比正常高出9.6%的危險[1]。因此,成功轉運對降低危重患者的病死率及傷殘率有著積極的意義。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解放軍第148醫院急診科共對156例危重患者實施院內轉運。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本組156例中男92例、女64例,年齡3~76歲,顱腦損傷患者32例,腦血管意外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例,胸腹部外傷21例,刀砍傷患者8例,急性中毒11例,心力衰竭患者12例,慢性支氣管炎、呼吸衰竭患者26例,其中院內轉運需要機械通氣支持者26例,需2個通路以上靜脈輸液者48例,15例在轉運過程中病情加重,1例在轉運過程中突發呼吸心搏驟停,4例在手術臺上呼吸心搏驟停,2例在入院后1h內死亡。

2轉運的目的

進行CT、X線片、急診手術以及運送到病房進一步治療。

3轉運的要求

查看全文

急診危重癥患者救治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提升急診危重癥患者救治效果的價值。方法納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進行常規急救護理的57例急診危重癥患者,將其設為參照組;納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進行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的57例急診危重癥患者,將其設為整體組。比較兩組的綠色通道停留時間合格率、預檢分診準確率、救治成功率、病情確診時間、急救時間、急救費用、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跌倒墜床發生情況以及護理前、護理1周后的護理服務滿意度。結果整體組綠色通道停留時間合格率、預檢分診準確率、救治成功率均高于參照組(P<0.05)。整體組的病情確診時間、急救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參照組,急救費用少于參照組(P<0.05)。整體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跌倒墜床發生率均低于參照組(P<0.05)。護理1周后,整體組的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評分高于參照組(P<0.05)。結論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應用于急診危重癥患者中的整體搶救效果更佳,能夠更有效地提高救治成功率和護理服務滿意度,降低并發癥、墜床等不良事件發生率。

關鍵詞: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急診危重癥患者;搶救成功率;護理服務滿意度

急診科是收治危重癥患者的重要科室,能在最快時間內使患者得到專業、科學的救治[1]。鑒于危重癥患者病情嚴重、復雜、易變[2],給急診科急救護理工作帶來了一定的考驗。常規急救護理中的急診急救流程不夠規范、標準,急救消耗的時間較長,易使患者錯過黃金救援時間,引發不良后果[3-4],而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可以避免上述問題,因此,我院抽取開展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前、后的急診危重癥患者各57例進行本次研究,旨在探討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的效果,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納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進行常規急救護理的57例急診危重癥患者,將其設為參照組;納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進行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的57例急診危重癥患者,將其設為整體組。參照組男30例,女27例;年齡42~79歲,平均(52.19±9.26)歲;呼吸系統疾病20例,中毒10例,腦血管疾病10例,多發性創傷17例。整體組男35例,女22例;年齡43~82歲,平均(52.33±9.33)歲;呼吸系統疾病18例,中毒12例,腦血管疾病12例,多發性創傷15例。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納入標準:①我院急診科收治的危重癥病例;②年齡≥18歲;③收治時尚有生命體征。排除標準:①依從性差;②伴有精神疾病;③入院后24h內死亡;④存在認知、聽力障礙。1.2方法參照組采用常規急救護理。患者收治到急診室后,由醫生快速進行病情評估;遵醫囑對患者進行計算機斷層掃描、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學檢查,檢測血壓、心率、脈搏等生命體征;聯系相關科室醫生進行會診并確定治療方案,協助醫生進行搶救;急救結束后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觀察或送至病房。整體組采用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①積極與急救中心溝通協作。獲取危重癥患者的基本資料,預先掌握患者的病情,評估120急救車輛到達急診室的時間,做好搶救醫療設備(如便攜式呼吸機、喉鏡等)、搶救設施、藥品等準備工作,備好搶救床、轉運滑板、氧氣以及推車,與急診科搶救醫生于急診大廳提前等候。②及時分診處理,落實健康教育、心理疏導。采用5級國際預檢系統開展分診護理工作,對患者的病情嚴重情況進行分級,落實家屬健康教育、心理疏導工作,做好醫患溝通,促使其積極配合。迅速判斷患者的病情,針對Ⅰ級患者,應立即開通綠色通道,送至搶救室開展緊急搶救;針對Ⅱ、Ⅲ級患者,應開具檢查單,協助患者進行檢查,以明確病情;針對Ⅳ級患者,由護理人員進行排號,逐一為其進行護理;針對Ⅴ級患者,應協助其進行專科檢查,沒有問題后辦理出院。③急救搶救護理。急救過程中醫護人員應爭分奪秒,提高責任心和風險意識,嚴密觀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做好應急準備,確保患者呼吸道通暢。專人進行搶救藥物配比,并做好搶救記錄。④搶救后護理。增加查房頻率,對患者病情進行記錄,嚴格按照無菌規范實施各項護理工作,做好患者各類管路的保護與檢查工作,嚴密防止不良事件發生,如有異常,及時匯報給主治醫生。同時與患者家屬保持密切溝通,耐心、細致地回答患者及其家屬的疑問,做好心理疏導工作。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1)比較兩組的綠色通道停留時間合格率、預檢分診準確率、救治成功率。由護理質量控制管理員負責采集數據,以護理組為單位上報,每月5日提取上月信息。危重患者綠色通道平均停留時間合格判斷標準:綠色通道平均停留時間≤60min[5];預檢分診準確率=預檢分診準確例數/預檢分診總例數×100%;救治成功率=救治成功例數/被抽查總例數×100%。(2)比較兩組的病情確診時間、急救時間、急救費用、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及跌倒墜床發生情況。跌倒墜床發生率=跌倒墜床例數/總例數×100%。(3)比較兩組護理前、護理1周后的護理服務滿意度。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ewcastleSatisfactionwithNursingScales,NSNS)評估,該量表共包含19個測試項目(護士為您所花的時間;護士的工作能力;當您有需要時,總會有護士在您身邊;護士對您護理情況的了解程度;當您呼叫護士時,他們到來的速度;護士對待您的方式讓您有賓至如歸的感覺;護士為您提供的疾病和治療的信息量;護士巡視病房的次數;護士所提供的幫助;護士為您解釋問題的方式;護士讓您的親戚或朋友放心的程度;護士對他們自身工作的態度;護士為您提供的疾病和治療的信心類型;護士在護理過程中對您的尊重程度;護士傾聽您的煩惱及您所關心問題的方式;在遵守規章制度前提下,在住院期間,護士給您的自由程度;護士對您的要求做出回應的樂意程度;護士對您隱私的保護程度;護士能了解您的需求)。采用1~5分5級評分量級進行評價,其中1分代表非常不滿意;2分表示不滿意;3分表示一般滿意;4分表示滿意;5分表示非常滿意。總評分0~95分,評分越高,代表滿意度越高。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急診手術患者手術室護理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急診手術患者20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納入標準:年齡在18~75歲之間者,有正常理解能力與溝通能力者,患者或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住院<3d者;有嚴重心、肝、腎等疾病者。觀察組男67例,女33例,平均年齡(52.5+7.8)歲,對照組男65例,女35例,平均年齡(50.7+8.3)歲,兩組的一般資料無比較差異(P>0.05)。1.2臨床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手術室急診護理,觀察組給予優質手術室護理干預。1.2.1術前。一是盡量安撫患者家屬,告知手術治療的重要性,并認真解答家屬提出的疑問,避免家屬情緒激動。二是要盡快安撫患者,促使患者理智的接受手術。同時對患者解釋手術的必要性,術中可能出現的不適以及需要患者配合的注意事項等,使患者對整個手術流程有大致的了解。1.2.2術中。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過程中,優質護理措施如下:①做好手術的安全護理,做好三方安全核查,正確使用各種手術治療儀器設備,熟練配合醫生對患者實施麻醉和手術。②做好患者的體位護理,協助醫生快速擺好患者的手術體位,體位擺放需遵循在不影響手術的情況下盡量保持患者功能位置的原則。③做好患者的保溫護理,將手術室的溫、濕度保持在適宜狀態,沖洗液與輸注液做加溫處理,避免術中低體溫。④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術中要避免患者不必要的身體部位暴露。對于特異性感染疾病的患者,術中不能談論、泄露患者病情。⑤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舒適護理,對于術中清醒者給予持續的心理、情感支持。一旦遇到患者出現生命體征異常的情況,護理人員要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沉著冷靜的處理,在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切忌大聲、焦躁說話,避免給患者帶來緊張[2-3]。1.2.3術后。①術束后,護理人員與麻醉師對患者各種導管進行妥善固定,做好各項生命體征變化監測及清潔、保暖護理。患者醒來后,簡單告知手術已順利完成,回病房后,詳細告知患者術后注意事項,并做好與臨床護士的交接。②術后對患者的一般情況進行仔細詢問,觀察患者的精神狀態,了解患者術后的主訴感受,針對患者術后出現的一些不適證及并發癥,及時向患者解釋出現原因以及防范對策,并與臨床醫生積極溝通后制定有效方案處理。1.3臨床觀察指標。(1)采用SAS評分和SDS評分對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理變化進行評估;(2)對比兩組護理方式下患者對護理的滿意情況。1.4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2.0進行分析,其中以(x±s)形式對計量資料進行表示,并采取t檢驗對其進行對比分析,其計數資料的分析則采取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干預前后心理變化情況對比。觀察組干預后與對照組相比,其SAS評分和SDS評分均顯著降低(P<0.05)。見表1。2.2兩組臨床護理滿意度對比。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6.0%高于對照組84.0%(P<0.05)。見表2。

3討論

對于急診手術患者來說,由于其發病急驟,病情進展迅速,往往會導致患者在面對手術治療時產生較大的恐懼和不安,會對急診手術的順利完成造成直接的影響。因此,為緩解急診手術患者的不良情緒,促進手術的順利完成,給予科學、合理、有效的護理措施也是臨床一直關注的重點。本院通過實踐認為,對急診手術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干預措施,較傳統護理模式而言,前者對患者生理、心理方面能起到更加積極地影響,從而為手術治療效果與預后打好基礎。在術前優質護理干預中,通過護理人員對患者的術前訪視和心理護理,一方面能夠使護理人員快速的掌握患者的病情資料,有助于護理人員更好的落實手術室護理措施;另一方面安撫了患者及其家屬的不良情緒,促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態完成手術治療。

查看全文

急診創傷骨科患者護理療效分析

疼痛是急診創傷骨科患者最主要的癥狀,由于肢體骨骼和肌肉受創,會導致患者出現持續且劇烈的疼痛感;并且疼痛還會導致患者出現血壓升高、心率過快等一系列癥狀;而此時患者心理情緒波動幅度較大,因此會對治療效果產生不良影響,從而影響其術后整體恢復。由此可見實施相關疼痛護理干預至關重要[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納選病例起止時間為2018年1月~2019年5月,選取本院急診創傷骨科患者132例為納選主體,依不同模式分為對照和觀察組。對照組67例,男42例,女25例,年齡29.5~66.5歲,平均區間(46.19±11.40)歲。觀察組65例,男40例,女25例,年齡28.5~65歲,平均(46.13±11.42)歲。臨床選取的病例資料對比后的結果不具備顯著差異,P>0.05。1.2方法。對照組:常規護理:熱情接待患者完善各項檢查,在監測生命指標的基礎上對其病情進行加強觀察。觀察組:強化疼痛護理:①心理干預:入院后熱情接待,積極交流從而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通過語言安慰與鼓勵患者;要求護理人員在實際護理中盡自己最大能力幫助患者,增強患者治療積極性和自信心,充分降低心理疼痛應激反應;②優化操作技術:動作輕柔進行相關護理操作,并嚴格執行消毒殺菌處理,避免創面發生感染。在進行操作時可以通過語言來轉移患者注意力,降低疼痛感。護理創面或傷口、清洗與包扎傷口時動作輕柔;③痛感轉移法:教會患者使用正確的痛感轉移法來緩解治療帶來的痛苦;可以在睡前播放輕音樂來緩解注意力,降低疼痛;④藥物鎮痛:若患者劇烈難忍,必須遵醫囑來給予止痛藥。1.3觀察指標。1.3.1分析對比兩種措施下兩組患者疼痛情況和睡眠質量情況。[2];其中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Score,VAS),分值0~10分,評分越高疼痛越劇烈。評價睡眠質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分值0~21分,分值和睡眠質量成反比,得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1.3.2對比護理滿意度:滿意度量表分值。100分,非常滿意(≥90分),基本滿意(70~90分),不滿意(≤70)。1.4統計學方法。計算軟件:SPSS22.0版本,連續性變量資料:t計算以(x±s)表示。定性數據:x2核實后以百分比形式(%)表示。P<0.05,證實兩組所產生的全部數據資料在統計學上存在顯著差異。

2結果

2.1闡明兩組疼痛、睡眠質量。數據顯示:觀察組VAS評分、PSQI評分較低(較對照組)(P<0.05)。見表1。2.2對比護理滿意度。數據顯示:對照組護理滿意度77.61%,觀察組92.31%,P<0.05。見表2。

3討論

查看全文

急診科護士情緒對患者滿意度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急診科護士情緒管理、工作投入現狀及對患者滿意度的影響。方法: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選取我院急診科護士及同期患者各96名為研究對象,采用一般資料問卷、情緒管理量表、工作投入量表、患者滿意度量表分別進行調查。結果:急診科護士情緒管理、工作投入得分分別為(48.62±4.75)分、(37.45±8.35)分,患者滿意度為(42.67±7.88)分。年齡、月收入、工齡、職稱是情緒管理得分的影響因素(P<0.01);年齡、學歷、月收入、工齡、職稱是工作投入得分的影響因素(P<0.05)。納入情緒管理后,患者滿意度增加了22.2%(P<0.05);再納入工作投入后,患者滿意度增加了26.2%(P<0.05)。結論:提升護士情緒管理能力和工作投入狀態,有利于提高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急診科護士;情緒管理;工作投入;患者滿意度

情緒是個體對外界刺激所產生的生理和心理感受,是情感及其獨特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狀態及一系列行動傾向[1],情緒分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情緒管理是通過對情緒進行有效認識、協調、疏導,使個體產生駕馭情緒的能力,從而保持良好的積極情緒狀態[2]。工作投入是個體心理上對工作的認同,并將工作績效視為其價值觀。Xanthopoulou等[3]指出,工作投入是個體與工作角色相結合的動態過程,反映了護士對工作價值的認同。急診科屬于醫院重癥患者最集中、病種最集中、搶救和管理任務最重的科室,要求護士必須在短時間內、信息有限的情況下作出正確判斷。在這種高壓、工作節奏快的環境下,護士極易出現消極、倦怠等不良情緒,直接影響護理服務質量及患者滿意度。本研究通過調查急診科護士情緒管理、工作投入現狀及對患者滿意度的影響,旨在為醫院制定相關管理策略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選取我院急診科護士及同期患者各96名為研究對象。護士納入標準:(1)急診科工作時間≥1年;(2)在崗臨床護士,具有護士執業證;(3)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護士排除標準:參加過情緒管理培訓課程者。患者納入標準:(1)收治時間>2h,且留觀時間<72h;(2)意識清楚,理解、聽說能力正常,且具備完全行為能力;(3)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患者排除標準:急診搶救或轉科者。1.2方法1.2.1調查工具(1)一般資料:采用自行設計的一般資料問卷,收集護士性別、年齡、工齡、職稱、學歷、婚姻、月收入等信息。(2)情緒管理:采用付偉等[4]編制的護士情緒管理量表,該量表包括情緒覺察、情緒表達、情緒調整及情緒運用4個維度,共18個條目。條目均采用Likert5級正向評分(1~5分),1分為“完全不符合”、5分為“完全符合”,總分90分,得分越高表明情緒管理能力越強。該量表重測Cronbach'sα系數為0.861。(3)工作投入:采用工作投入量表[5],該量表包含活力、奉獻、專注3個維度,共17個條目。條目均采用Likert5級正向評分(0~4分),0分為“非常不同意”、4分為“非常同意”,總分64分,得分越高表明工作投入狀態越好。該量表重測Cronbach'sα系數為0.867。(4)患者滿意度:采用患者滿意度量表[6],該量表包括醫療信息質量和護士日常工作質量2個維度,共16個條目。條目均采用Likert5級正向評分(1~5分),1分為“非常不滿意”、5分為“非常滿意”,總分8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滿意度越高。該量表重測Cronbach'sα系數為0.919。1.2.2調查方法由經過統一培訓的調查員向護士、患者一次性發放所有問卷(若患者不方便填寫,則由家屬代為填寫),采用中性的語句解釋問卷條目,然后現場一次性匿名形式收回。共收回護士問卷96份、患者問卷96份,問卷有效回收率均為100%。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或單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分層回歸分析情緒管理、工作投入對患者滿意度的影響。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便攜式呼吸機在急診危重患者安全的效果

內容提要:目的:分析便攜式呼吸機在急診危重患者院內安全轉運中的積極效果。方法:本研究共82例研究對象,均為2018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急診危重癥院內轉運患者,依照呼吸機方式進行分組,將接受簡易呼吸器治療的41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另外41例行便攜式呼吸機治療的患者列為實驗組。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轉運前后心率、血壓和血氧飽和濃度,統計氣管插管移位情況。結果:在心率、血氧飽和濃度與血壓上,實驗組優于對照組(P<0.05)。在氣管插管移位發生率上,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便攜式呼吸機用于急診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的價值高,安全可靠。

關鍵詞:急診危重癥;院內轉運;便攜式呼吸機

急診科是醫院搶救急診患者與診治危重癥患者的場所,由于大部分危重癥患者的病情具有危急性、復雜性、突發性等特點,常常需要進行院內轉運至相關科室進行后續治療。在轉運過程中,需要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治療,而簡易呼吸器屬于傳統呼吸支持方法,其主要通過人工捏呼吸器球囊來為患者提供氧氣,臨床效果不理想[1]。近期臨床發現,便攜式呼吸機能夠及時給予危重癥患者吸氧治療,具有操作簡單、安全可靠等優點,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2]。基于此,本文選取本院收治的82例急診危重癥院內轉運患者進行分析,總結簡易呼吸器與便攜式呼吸機的使用方法,試探討二者對患者的應用價值,詳細報告見下文。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將本院2018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82例急診危重癥院內轉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照呼吸支持方法隨機分為對照組(n=41)與實驗組(n=41)。對照組男23例,女18例;患者所處年齡范圍為12~80歲,平均(48.53±13.47)歲;疾病類型:呼吸衰竭18例,顱內出血15例,嚴重多發傷5例;中毒3例。實驗組男22例,女19例;患者所處年齡段為13~80歲,平均(48.74±13.58)歲;疾病類型:呼吸衰竭16例,顱內出血13例,嚴重多發傷7例;中毒5例。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具有可比性(P>0.05)。納入標準:(1)82例患者家屬同意加入研究并簽字;(2)本次研究符合本院醫學倫理會標準,并經過委員會同意。排除標準:(1)轉運途中死亡的患者;(2)一般資料不全或不愿參與研究的患者。1.2方法兩組患者均接受院內轉運,具體措施為:(1)做好轉運前期準備。患者入院后經氣管插管進行機械通氣治療,同時監測患者的各項體征,觀察呼吸道情況,進行呼吸道護理,遵醫囑給予對癥支持治療,由醫生判斷是否進行轉運,并做好相關解釋工作。在轉運前,詳細了解患者的病情與特殊性,及時與護送的醫生進行交流,制定合理有效的轉運方案,并評估轉運的安全性;根據患者的病情做好轉運物品準備,包括建立靜脈通道給藥、清理呼吸道、確認氣管插管刻度等,準備好相應的應急措施;通過電話通知相關科室做好準備,并在出發前再次進行確認,告知患者預計到達科室時間,保持與科室的聯系,以便隨到隨做。(2)做好轉運安全管理。轉運途中醫生負責氣道安全、評估患者病情;轉運途中上好平車護欄防墜床,維持平穩車速,避免出現顛簸情況。到達科室后做好交接工作,確認氣管插管刻度,再次監測和記錄各項體征。在院內轉運過程中,對照組接受簡易呼吸器進行呼吸支持治療,氧流量設為10L/min,由護理人員均勻擠壓呼吸氣囊,頻率為12~18次/min,直至胸廓有起伏。實驗組則接受便攜式呼吸機治療,通氣模式選擇同步間歇指令通氣,通氣頻率設為12~18次/min,潮氣量設為8~12mL/kg,氧濃度設為50%,呼吸比設為1:2。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轉運前后心率、血氧飽和濃度和血壓的改善情況;記錄兩組患者在轉運過程中氣管插管移位情況。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1.0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經t檢驗,計數資料經χ2檢驗,以%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急診科宮外孕患者人文關懷應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討急診科宮外孕患者人文關懷與心理護理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間在我院急診科接受治療的90例宮外孕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其中對照組實施常規的護理干預,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人文關懷與心理護理干預,分別比較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治療依從性和護理滿意度。結果經比較,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依從率與護理總滿意度分別為98.67%和100.00%,對照組的治療總依從率與護理總滿意度分別為81.34%與87.41%,兩組間患者治療依從性和護理滿意度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經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焦慮與抑郁得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結論人文關懷與心理護理可以有助于降低急診宮外孕患者的焦慮及抑郁情緒,提高急診科宮外孕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與護理滿意度,促進護患關系。

【關鍵詞】急診科;宮外孕;人文關懷;心理護理

在育齡婦女中宮外孕是一種常見的急性癥狀。育齡婦女宮外孕胚胎發育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其著床位置的影響往往會導致育齡婦女出現腹腔內出血或早期流產等疾病,一旦未進行及時診斷和對癥治療,可能引起出血性休克,嚴重者會導致患者死亡[1]。目前,臨床中針對急診宮外孕的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值得注意的是,多數患者在急診接診時由于疾病帶來的一系列生理變化易于出現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同時也會降低患者治療的依從性[2]。基于此,筆者從人文關懷理念出發,對收治患者在治療基礎上配合人文關懷和心理護理,旨在降低患者的焦慮及抑郁情緒同時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間在我院急診科接受治療的90例宮外孕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經B超和HCG確診為宮外孕;(2)宮內無妊娠表象;(3)溝通無障礙,且無精神類疾病等。同時排除生命體征異常、流產和腹腔大出血等。將符合上述標準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其中對照組的平均年齡為(28.44±5.20)歲,停經時間為(38.02±8.10)d;觀察組的平均年齡為(29.21±5.30)歲,停經時間為(36.42±8.04)d。經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的急救護理干預,患者入院后進行抗休克處理,補充血容量以及呼吸系統護理等;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人文關懷與心理護理干預,將人文關懷理念引入護理干預中,再結合心理護理干預。即先評估患者的身心狀態,再將心理危機干預、團體輔導以及定期的帶教培訓等措施作為計劃干預內容,具體為:(1)新入院的患者因突遇疾病,故而易拒絕配合護理工作。故通過健康手冊、廣播、海報等方式對患者進行宣教,介紹壓力和不良情緒的癥狀和后果,讓患者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情況,并引導其在出現心理問題時及時需求幫助。再經過評估患者身心狀態、開展心理需求為主的干預內容,搭建院內心理專家的平臺。(2)與患者以及其家屬進行全方位溝通,將患者的具體病情和治療情況告知患者家屬,并指導患者家屬當患者出現不良情緒時,應該及時予以鼓勵,讓患者可以安心配合治療。另外,在操作時,應保證患者的隱私,進行適當的遮擋,避免患者出現不良心理。1.3觀察指標分別比較兩組患者的焦慮及抑郁情緒、治療依從性和護理滿意度。其中依從性標準:(1)患者遵醫囑按時服藥和完成檢查即完全依從;(2)患者無法完全達到按時服藥和檢查為不完全依從;(3)患者無法達到上述標準即不依從。總依從率=(完全依從+部分依從)/總例數×100%。焦慮及抑郁情緒采用焦慮抑郁調查量表進行評估。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4.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率(%)表示,組間比較應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