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內部審計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6 11:03: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企業內部審計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企業內部審計制度
第一條
為了促使企業建立科學的內部管理制度,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定義)
本規定所稱的企業內部審計制度,是指企業運用審計方法,客觀反映和監督本企業以及所屬經濟實體的財務收支狀況以及與財務收支有關的經濟活動,為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維護企業合法利益服務的內部管理程序和規則。
第三條(適用范圍)
本市的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導地位的企業,應當建立內部審計制度,其他企業可以根據需要建立內部審計制度。
企業內部審計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目的和依據)
為了促使企業建立科學的內部管理制度,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定義)
本規定所稱的企業內部審計制度,是指企業運用審計方法,客觀反映和監督本企業以及所屬經濟實體的財務收支狀況以及與財務收支有關的經濟活動,為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維護企業合法利益服務的內部管理程序和規則。
第三條(適用范圍)
小額信貸企業內部審計
一、小額貸款公司內部審計必要性分析
(一)小額貸款公司的產生和發展
1.小額貸款公司的產生。小額貸款公司作為一種民間金融組織的創新,產生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自從默罕默德•尤努斯在孟加拉國創辦了孟加拉農業銀行試驗分行,小額信貸模式開始逐步形成。[1]我國的小額信貸在20個世紀的80年代就已經出現了,但由于這些小額貸款主要是政策性扶貧性質,沒有實現真正的自主經營;加之政府當時嚴格控制金融業,使這些小額貸款公司無法取得合法身份,致使其中大多中途夭折。
2.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2005年,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在四川、貴州、山西、陜西和內蒙古五個省(區)開展民間小額信貸試點工作,提出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由自然人或企業發起的小額貸款組織。同年12月,在曾經的金融中心、票號故里———山西省平遙縣,第一批小額貸款公司“晉源泰”和“日升隆”正式掛牌成立。其后幾年,銀監會和央行相關文件,引導各類資本到農村地區投資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尤其是2010年3月2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興辦金融機構,這意味著民間金融組織有望取得合法地位。在政策的引領下,山西小額貸款公司發展尤為迅速。據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調查,截至2010年12月31日,山西省共有小額貸款公司288家,注冊資本156.26億元。288家小額貸款公司2010年實現利潤為3.2億元,貸款余額為82.8億元,不良貸款比率2.54%,對“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為58.33億元,占全部貸款余額的66.5%;成為“三農”和微小企業獲取資金的強有力的補充。
(二)小額貸款公司內部審計目標和意義
1.小額貸款公司內部審計的涵義及目標。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2001年)修訂本指出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保證工作與咨詢活動,它的目的是為機構增加價值并提高機構的運作效率。鑒于此,本文認為小額貸款公司內部審計是小額貸款公司為實現經營目標,由專職機構和人員實施的,采取系統化、規范化的方法來對風險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進行評價以確保經營活動順利進行的保證和咨詢活動。小額貸款公司的總體目標是增加企業價值、提高運作效率,具體目標可以分為減少信息不對稱成本,防范經營者的道德逆向選擇;保證和提高財務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強化內部控制有效性;提高風險防范意識等等。
現代企業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研究
摘要:企業內部審計和企業內部控制及其相互關系,長久以來都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而在現代企業中,伴隨著科技迅猛發展,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否會產生變化?本文通過對企業內審,企業內控概念的辨析、發展歷史的概述,討論了兩者對企業正常運營的重要性以及相互間的關系,并通過分析,向企業管理層提出了改善企業內審內控的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內部審計;內部控制;現代企業;相關性
現代企業經濟迅猛發展和企業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張既從正面促進著企業會計、審計業務的發展,也同時要求著傳統的內部審計、內部控制必須進行改革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新環境,隨著近年來國家對企業財務狀況加大監督力度,提高對企業內部控制監管的重視程度,企業的審計和內控工作變得愈發重要,那么企業內審與企業內控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關系呢?
一、現代企業內部審計簡述
(一)企業內部審計的定義
根據《中國內部審計準則第1101———內部審計基本準則》規定,我國的內部審計即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其通過運用系統的方法來審查和評價組織(企業,政府機關等)的業務活動,內部控制的風險管理的適當性和有用性,促進組織完善治理,增加價值和目標。傳統意義上的企業內部審計指企業通過建立內審部門,對企業日常會計工作、經營工作進行監督和檢查的一種獨立客觀的監督和評價活動。其目的在于保證企業財務管理在符合法律的前提下,高效、穩定地運行。伴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步入大數據時代以來,企業內部審計的功能也不再受到局限,除了傳統意義上對財務活動的監督檢查,還可以對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乃至于對整個企業運營管理制度進行客觀的監督,對企業管理者進行決策提供幫助,更好地開展相應管理工作。
淺談企業內部控制及其內部審計
企業
內部控制作為現代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手段。筆者愿就“內部控制及其內部審計”這一課題,與審計同仁展開探討,以資共勉。
一、企業應加強內部控制的建設
從近幾年的審計實踐看,有相當多的企業在建立健全內部控制方面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從而出現了會計信息失真、漏交稅金、私設“小金庫”、決策失誤、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等問題。筆者認為,企業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已迫在眉睫。
(一)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環節
——控制環境建設薄弱。控制環境是內部控制的基礎,控制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企業內部控制的貫徹執行和企業經營目標及整體戰略目標能否實現。企業負責人往往比較重視某些基本的內部控制操作,但是疏于內部控制制度建設;重視產供銷環節的程序控制,忽視內部控制結構的整體協調;重視對實物的控制,忽視對行為者的控制。另外,組織機構設置不合理。當前大多數企業除了法人結構形備而不實之外,普遍存在機構臃腫、管理層次多、工作效率低的問題。而且在機構設置中,比較重視縱向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而對橫向間的協調缺乏足夠重視,導致同級部門之間缺乏必要的交流,信息溝通不靈敏,協調性差。
企業內部審計外部化研究論文
內部審計外部化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首先要結合企業的發展需求對內部審計外部化進行決策分析,然后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形式
我國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企業風險意識的增強,使得內部審計在企業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一方面企業對內部審計“內向性增值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對絕大多數企業的內審部門而言,無論在硬件設施還是在人才、技術、管理等軟件條件方面都無法滿足現代企業對內審的要求,這種矛盾的日益激化直接威脅到了企業內部審計的發展。
內部審計外部化是指組織將其內部審計職能部分或全部通過契約委托給組織外部的機構執行。上世紀90年代,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做法在西方國家就已屢見不鮮,這為解決我國企業內部審計存在的瓶頸問題,提高我國內部審計部門的綜合業務能力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企業內部審計現狀堪憂
筆者曾向上海市國有企業發出100份調查問卷,對其2006年的內部審計情況進行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49份。通過分析,發現企業內部審計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是內部審計機構設置不夠完善。有48家企業都設立了內部審計機構并配備了專職內部審計人員,只有1家未設置內部審計機構,說明上海市國有企業認識到了內部審計的重要性。但只有17家設立了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僅占總數的35%,其他的32家與紀檢監察部門或者財務部門合署辦公,這是機構改革、縮編人員的結果,并非從內部審計制度職能需要考慮。另外有5家企業建立了審計委員會,僅占總數的10%。
中小企業內部審計外部化研究
一、內部審計外部化理論概述
我國大多數的中小企業要么剛剛成立,要么處于高速成長的階段,這時的企業發展更多地傾向于利用自身的優勢大力發揮其核心競爭力,開拓市場新渠道,注重內部建設等,往往忽視了財產物資的安全性和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缺乏風險意識等。這種矛盾可以通過采用內部審計外部化的途徑來解決,一方面能使企業更專注于自身經營發展,另一方面內部審計的實效性也能夠得到保障。
(一)內部審計外部化的涵義
內部審計外部化,顧名思義,其是中小企業通過尋求外部資源的協助對自身的經濟活動和內部控制,進行審查和評價的一種咨詢與保證活動,它是將中小企業的內部審計職能全部或部分的分離開來,交由外部獨立的審計組織來履行的方式,內部審計外部化是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分工細化的一種必然結果,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內審的作用,以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
(二)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優勢
內部審計外部化在現實工作中能夠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專業的技術和服務,以提高審計質量,也可減少中小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的招募成本、相關培訓費用等的支出。再加上外聘人員可以較為客觀、獨立、直言不諱地闡述問題,也使得審計結論更受到中小企業管理層的關注,審計職能能夠實事求是地發揮出來。由于會計師事務所大多數工作人員都具有特別扎實的專業性知識和豐富的工作經驗,外部審計人員在內審外包業務中,可以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通過審計對企業財務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審計意見,有助于中小企業會計基礎工作進一步規范、財務管理能力進一步提高,也可以使企業的會計人員從中學到最新的專業知識,了解最新的稅收政策動向。另外,內部審計外部化具有靈活性,企業可根據自身的需求,更具彈性地選擇外部服務公司的相關資源,還可以使企業更加集中精力專注于核心業務的發展,從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淺談企業內部審計外部化
一、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定性
傳統的內部審計一直被認為是組織內部設置的內部審計部門或人員開展的活動。我國內部審計基本準則關于內部審計的定義:組織內部的一種獨立客觀的監督和評價活動,它通過審查和評價經營活動及內部控制的適當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來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發展,外部化和內部審計外部化儼然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客觀現象。理論因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內部審計的定義也應該建立在最新實務成果的基礎之上。內部審計作為一項客觀活動,并非必須在組織內部設立。所謂“內部”的含義已經不再單指“內部設置”,而應是“向組織內部報告”。因此內部審計外部化并不改變內部審計向組織內部報告的本質屬性。
二、我國企業實行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可行性分析
在我國實行內部審計外部化有著現實的可行性,因為我國內部審計在角色定位和自身能力上存在缺陷等原因,導致企業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很難完全實現內部審計的職能,難以滿足管理者對財務審計和各種管理審計的需要。
1、理論依據。根據理論,會計是對受托責任的履行過程和結果的反映,審計是在會計提供的各類受托責任報告的基礎上,對受托責任的履行過程和結果進行重新評價。主要服務于公司內部各個利害關系人或各個委托人,審查內部受托責任的審計,稱為內部審計;主要服務于公司外部各個利害關系人或各個委托人,審查外部受托責任人的審計,稱為外部審計。企業內部審計是因問題而產生,其目的是使企業價值最大化。內部審計在一個企業內部擔任“參賽者”和“裁判者”的雙重角色。所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的委托關系下形成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唯有把內部審計外部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問題。因此,從理論上看,內部審計外部化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由于企業外部的各個委托人往往采用已確定的標準來評價公司最高管理當局履行受托責任的情況,檢查其是否值得信賴。所以,企業最高管理層也會依據這些“委托人標準”來評價其下屬各部門受托責任的履行結果,這樣最高管理當局對外是受托人,對內是委托人。這種“身兼兩任”的現實說明了內部受托責任是外部受托責任向公司內部的延伸。這種內、外部受托責任的一致性,使內部審計外部化成為可能。
企業內部審計風險及其防范策略
摘要:現階段,隨著社會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所有的組織機構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風險環境。這種環境的不斷擴展給我過企業內部審計管理與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與此同時,我國企業的決策者對內部審計風險的管理有了不同的要求。本文正是對我國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的現狀進行分析,并總結歸納出適合的防范措施。
關鍵詞:內部審計;審計風險;防范措施
當下,我國企業的管理環境日益復雜,尤其是企業風險越來越多。為了提高企業的內部管理工作,早日實現企業的目標,我國各企業在風險管理時對內部審計的工作越來越關注。我國企業內部審計工作既是企業自身所建立的獨立評價制度,又是對企業的所有經濟項目考察與評價的工作,對企業在今后的管理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的因素
(一)客觀因素
我國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的客觀因素之一是,由于我國企業內部的審計工作的內容是相對獨立的,因此在審計工作的實施中存在很多問題。我國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的客觀因素之二是,會計工作與審計工作存在時滯性差異,會計在進行信息記錄時的用時要多于經濟業務的處理,少數的審計內容又是在事后審計的,二審計工作的用時又多于會計在進行記錄信息時所用的時間,這樣就使會計工作與審計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出現時滯性差異,進而企業內部的審計也就存在一定的風險。我國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的客觀因素之三是企業內部審計工作存在特殊性,我國企業內部的審計部門屬于企業中的職能部門,目的都是為了實現企業的管理目標,因此,企業內部的審計部門無法自主選擇工作,這就是企業內部審計的特殊性。
現代企業內部審計制度探究
一、概述
(一)什么是內部審計
企業內部的審計是基于企業組織發展客觀需求的一種具有獨立評價權利的活動組織,通過合理的評價描述統計監控企業的活動經營狀況,確定企業內部財務的真實性效果,依據合法標準完成對企業綜合組織情況的數據分析,從而實現企業內部綜合建設的管理。
(二)內部審計的職能
企業內部的審計需要具有基本的監管職能,企業經濟水平的綜合評價職能,項目管理的綜合管控職能。在企業內部審計過程中,加強企業的監督管理過程,保證企業會計核算職能,對企業的財務經營狀況進行監督管控,實現企業內部自審的評價職能。職能評價是內部審計的基本,合理的評價和總結可以有效的提升,良好地審計職能控制管理可以對企業的經營發展進行徹底的檢查和分析,以公正的角度客觀的對企業財務進行管理控制,從而有效的提高其經濟效率,實現企業最終經營目標。
(三)內部審計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