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意識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6 23:03:2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權利意識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校生權利意識的實證剖析
作為公民意識的核心內涵,權利意識指的是社會主體對權利的認知、情感和意志等的總和,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社會主體對自身權利的知曉、理解和把握;二是社會主體對他人權利的知曉和尊重。權利意識具有物質制約性、時代性、階級性和獨立性等重要特征。大學生的權利意識狀況是公民意識的重要指示器,也是不斷推進依法治國的基礎,筆者以st學院為對象,調查其權利意識,并進行相關分析。
調查對象為大學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學生,采用無記名問卷方式進行,共發放問卷878份。其中,文科類專業623份(2006級299份,2007級324份),理科類專業2007級255份,實際有效回收855份,其中文科類605份(2006級290份,2007級315份),理科類250份;小計2006級290份,2007級565份,總有效率達97%。
大學生整體權利意識不強,對自身應享受的權利了解不夠,但對事關切身利益的權利關注強烈。表1—表3反映,大學生整體對權利意識的認知程度不高,無論是自身的評價還是對同學的評價,無論是大一新生還是二年級學生,無論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均無顯著的區分度,完全了解的不到2%,而且2007級比例文理科相當,同時隨著年級的提高,學生的權利意識在增強,從表3可看出2006級比2007級高l0個百分點。
2.個人和集體權利意識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計劃經濟時代那種政治高于一切,集體先于個人,“為集體而可以犧牲個人利益”的觀念正在改變。現在的大學生重視集體的權利,重視為集體服務,具有奉獻的意識,但也反對完全忽略個人的權利。
從表4可見,前兩項相加達90%,說明大學生非常重視集體利益,并能非常理性地對待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但不容忽視的是,完全看重個人利益的學生平均接近7個百分點,反映出當下社會中一些不良風氣對大學生也有不小的影響。
小議大學生權利意識的實證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權利意識;調查;分析
論文摘要:現代大學生的權利意識狀況,是公民意識的重要指示器。對某學院大學生權利意識的問卷調查顯示,現代大學生自我主體意識比較強,特別關注與自己切身利益攸關的權利,重視維權,也能正確處理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
作為公民意識的核心內涵,權利意識指的是社會主體對權利的認知、情感和意志等的總和,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社會主體對自身權利的知曉、理解和把握;二是社會主體對他人權利的知曉和尊重。權利意識具有物質制約性、時代性、階級性和獨立性等重要特征。大學生的權利意識狀況是公民意識的重要指示器,也是不斷推進依法治國的基礎,筆者以st學院為對象,調查其權利意識,并進行相關分析。
調查對象為大學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學生,采用無記名問卷方式進行,共發放問卷878份。其中,文科類專業623份(2006級299份,2007級324份),理科類專業2007級255份,實際有效回收855份,其中文科類605份(2006級290份,2007級315份),理科類250份;小計2006級290份,2007級565份,總有效率達97%。
大學生整體權利意識不強,對自身應享受的權利了解不夠,但對事關切身利益的權利關注強烈。表1—表3反映,大學生整體對權利意識的認知程度不高,無論是自身的評價還是對同學的評價,無論是大一新生還是二年級學生,無論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均無顯著的區分度,完全了解的不到2%,而且2007級比例文理科相當,同時隨著年級的提高,學生的權利意識在增強,從表3可看出2006級比2007級高l0個百分點。
2.個人和集體權利意識
淺析法意識與維護自身權利關系研究
摘要:畢業生在擇業就業過程中勞動權益受到侵害,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缺乏維權意識、合同意識、平等意識及法制意識這四種基本的法律意識。文章通過對四種法律意識的分析解讀,剖析出其中所蘊涵的各種法律權利內容.
關鍵詞:法律意識畢業生勞動權益擇業就業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的擇業就業勞動權益問題越來越受關注,畢業生一邊整天懷揣簡歷高喊就業壓力大、工作不好找,另一邊卻頻繁跳槽、動輒“毀約”,這些現象的背后一方面折射出用人單位與畢業生之間比較緊張的勞動關系,另一方面也體現出畢業生在擇業就業過程中缺乏法律意識。這里討論的擇業就業勞動權益是指有勞動能力的畢業生在擇業就業與勞動關系建立、存續過程中自由支配自身勞動力,并要求國家、社會與用人單位為其提供公平對待、體面就業、和諧發展的權利。
一、畢業生擇業就業缺乏的四種法律意識
畢業生在擇業就業過程中應具備維權意識、合同意識、平等意識及法制意識這四種基本的法律意識。但在實踐中,畢業生表現出來的以上四方面的法律意識卻不盡如人意。
(一)維權意識淡漠
民工權利意識顯性化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調查方法:范圍、方式和內容;農民工的基本情況;農民工權利實現及權利意識狀況;改善農民工權利狀況的對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農民工是我國特定環境下產生的特殊群體、選擇農民工比較集中的建筑工地、企業、飯店、火車站等為調查點、關于農民工年齡的調查結果顯示、關于農民工從事行業的調查、就業渠道、農民工外出找工作的渠道很多,但主要還是通過熟人介紹等比較原始的方式、農民工勞動權利保障狀況的調查、農民工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工資相對低、農民工工資克扣、拖欠時有發生,仍然困擾著農民工群體、勞動用工行為不規范,勞動合同簽訂率和社會保險參保率低、農民工在工作中受歧視嚴重、加強農民工就業與勞動權益保障、改善農民工文化生活,將其納入城市文化生活體系、建構體系化、系統化、常規化、制度化的農民工培訓制度、加強宣傳、教育,在城市社區增加農民工權利實現的制度空間等,具體請詳見。
農民工是我國特定環境下產生的特殊群體。他們為城市經濟、社會的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由于歷史、制度等因素,農民工在城市中沒有獲得相應的待遇和尊重。本項研究是以石家莊市為個案,通過實證調查,考察農民工權利意識和權利保障的現狀,思考相關政策的合理性,為提高農民工權利意識和更好地實現農民工權利,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議。
一、調查方法:范圍、方式和內容
本次調查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調查共發放問卷342份,回收342份,有效問卷328份。有效率為93%。調查采用整群隨機抽樣,選擇農民工比較集中的建筑工地、企業、飯店、火車站等為調查點。
調查數據處理用spss16.0軟件,對相關數據給出表格統計數據描述或圖形描述。
調查的主要內容:城市農民工權利現狀,包括勞動就業、勞動報酬、社會保障、文化生活;權利意識情況,包括參政意識、維權意識、法制意識。
探索權利意識在法治社會的重要性
摘要:實現法治國家,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培養公民的權利意識,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十六大報告所提出的黨在21世紀的奮斗目標:發展民主政治,建設法治國家。提高權利意識的途徑:一是要求介民及其它社會主體展行其義務,二是規范政府權力的行使。
關鍵詞:權利權力法治法律價值
在20世紀的最后20多年,中國的改革和面向國際社會的開放加快了民主法制建設的步伐,真正啟動了中國邁向現代法治社會的歷史進程。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政治上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經濟上要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黨在21世紀的奮斗目標。
然而,中國公民權利意識的淡薄,國家權力對公民權利的侵犯,已成為制約中國法治進程的巨大障礙。
一、權利意識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
權利意識是指每一個公民不論存在多大差別,都具有同等的尊嚴和政治、經濟和社會權利,并按照法律規定行使自己的權利,依照正當的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
權利意識是法治社會的基礎透析
摘要:實現法治國家,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培養公民的權利意識,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十六大報告所提出的黨在21世紀的奮斗目標:發展民主政治,建設法治國家。提高權利意識的途徑:一是要求介民及其它社會主體展行其義務,二是規范政府權力的行使。
關鍵詞:權利權力法治法律價值
在20世紀的最后20多年,中國的改革和面向國際社會的開放加快了民主法制建設的步伐,真正啟動了中國邁向現代法治社會的歷史進程。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政治上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經濟上要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黨在21世紀的奮斗目標。
然而,中國公民權利意識的淡薄,國家權力對公民權利的侵犯,已成為制約中國法治進程的巨大障礙。
1權利意識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
權利意識是指每一個公民不論存在多大差別,都具有同等的尊嚴和政治、經濟和社會權利,并按照法律規定行使自己的權利,依照正當的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
深究權利意識是法治社會的基礎
摘要:實現法治國家,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培養公民的權利意識,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十六大報告所提出的黨在21世紀的奮斗目標:發展民主政治,建設法治國家。提高權利意識的途徑:一是要求介民及其它社會主體展行其義務,二是規范政府權力的行使。
關鍵詞:權利權力法治法律價值
在20世紀的最后20多年,中國的改革和面向國際社會的開放加快了民主法制建設的步伐,真正啟動了中國邁向現代法治社會的歷史進程。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政治上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經濟上要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黨在21世紀的奮斗目標。
然而,中國公民權利意識的淡薄,國家權力對公民權利的侵犯,已成為制約中國法治進程的巨大障礙。
一、權利意識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
權利意識是指每一個公民不論存在多大差別,都具有同等的尊嚴和政治、經濟和社會權利,并按照法律規定行使自己的權利,依照正當的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
繼續教育群體公民權利意識教育的重要性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部署,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不僅要依靠黨的正確領導和政府依法行政,人民群眾積極而廣泛地參與也是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能夠順利推進的重要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整體素質高低,其中公民權利意識認知度的高低,成為影響我國現代化治理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培育公民的權利意識,擴展對公民權利意識的宣傳和教育顯得尤其重要,只有通過各種切實可行的途徑充分保障公民權利,使公民從內心對依法治國產生一定的認同和信仰,并逐步形成一種普遍的權利意識。如何切實提升公民權利意識,成為擺在我黨面前亟待研究解決的重大歷史命題。
1我國公民權利意識淡薄的根源
1.1受封建“官本位”和“人治”思想的長期束縛
長期封建的中國是“人治”大于“法治”的“人治”社會,人們的“法治”思想觀念非常淡薄,中國占統治地位的是“官本位”和人治思想。人們對通過“打官司”等正當地維護自己權利的途徑避而遠之,不能通過正當的法律手段來維護個人的權利。這主要由于我國缺乏公民,公民意識、公民權利意識的基本條件不具備。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公民的權利意識正逐漸被喚醒,維護自身合法權利自覺意識逐漸增強。但是目前廣大群眾的權利意識個體之間的發展還存在很大的差異,還普遍存在淡薄的現象,不能正確了解自己的權利有哪些及怎么維護權利,當前我國公民權利意識還遠遠落后于當代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和法治建設的需求,制約著我國法制化建設的進程,因此加強我國公民權利意識教育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1.2當前公民權利意識缺乏理性,偏重個人權利的實現
近幾年來我國公民的權利意識雖有一定的提升,但是,目前我國公民的權利意識認知程度還不完全適應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制、治理能力的綜合要求。部分公民即使已經充分認識到所擁有對應的公民權利,卻沒有樹立正確的權利和義務相對應的觀念,也沒有充分認識到履行義務是為了更好地行使其權利,從而缺乏實現公民權利的積極性、主動性。主要表現在:一是缺乏對公民權利的理性認識。目前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缺乏對公民權利和義務之間對應關系的理性認識,缺乏實現公民權利的理性認識,對履行公民義務是為了更好地行使權利的認知缺乏充分認識。二是忽視他人的合法權利,過度強調自身權利。公民的權利意識是基于自身和他人權利的認知,不但要保障自身權利的實現,而且也必須充分認可和尊重他人的合法權利,履行自身的權利前提以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權利為基礎。三是信任傳統的上訪行動而不相信法律的公正。雖然我國目前市場經濟的主體地位已經完全確立,但計劃經濟的遺留毒害仍然對廣大人民群眾的觀念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我國公民缺乏對法律公正的必要尊重與信仰,還只相信通過政府的權力集中方式解決行使公民權利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在公民權利受到侵犯時,還是習慣于通過信訪的方式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懷疑法院執法的客觀公正。
探求公民法制教育問題及新理念的貫徹論文
摘要:傳統意義上的公民法制教育強調公民對義務的遵守,強調公民守法,在法制教育過程中存在一定的誤區,甚至流于形式。公民法制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將公民意識、公民權利作為公民法制教育的核心。同時還應該重視政府守法的表率作用以及公民在社會管理中的參與。總之,公民法制教育的理念必須創新,需要從“義務型法制教育”轉變為“權利型法制教育”。
關鍵詞:公民法制教育公民權利公民義務理念創新
公民法制教育對于培養高素質公民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在改革開放后注重法制建設,強調對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促進了全民法制觀念的提升。在歷史上,我國是中華法系的發源地,古代法制具有較強的權力屬性,權利的觀念并不存在,這也導致了我國公民權利意識的薄弱。歷次普法運動對公民法制意識的提高所產生的積極意義不能否認。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傳統意義上的法制教育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的需要,最為典型的就是歷次普法運動并未降低犯罪率,相反犯罪率還在不斷的上升趨勢中。這就需要對我國公民法制教育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檢討與審視,以進一步推動我國法制教育目的的實現。
一、公民法制教育目的探討
(一)傳統意義上法制教育之目的
傳統意義上的公民法制教育其日的在于宣傳法制觀念,促進公民法律意識的提升,從而降低違法亂紀的行為,促進社會的長治久安。如有學者指出,“法制教育主要體現為指引、教育、預測、評價、保護、威懾、穩定、激勵、信仰等九大功能。”盡管指引、預測、信仰等也被列為公民法制教育的目的,但是從總體上來看,傳統的法制教育日的乃是促進公民守法,威懾、震懾等功能居于首要地位。這一目的是在社會綜合治理理念的基礎上形成的,其基木思路是通過法制教育,實現公民守法。在法律的運行中,大部分情形下法律都是由于被遵守而得到了實施,因此不可否認,公民守法對于法律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公民精神與民主政治分析論文
公民精神的內涵和對民主政治的重要影響
公民精神的內涵十分豐富,與民主政治關系緊密的主要有三要素:公民的權利意識、規則意識和責任意識,且三者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和制約。
1.權利意識。包括對自己權利的認知和對他人同樣權利的認同。國家權力來自于公民權利,是公民將部分天賦權利轉讓于國家,委托國家來行使以求更好地保護自身的權利。正因國家的權力不是天然具有的,是由民眾授予的,所以國家及其政府就有義務忠實履行這一委托而不可濫用公權力,否則公民可隨時收回委托,另擇賢能。另外就是在堅守自身權利的同時也承認他人有同等的參與政治、表達利益訴求的權利,哪怕他們與自己意見相左,是公民中的少數或弱勢群體。公民自覺而理性的權利意識既可通過參與政治有效建構和維系民主制度以選擇和監督國家的管理者,又可履行與權利對應的政治義務,服從自己所選擇的權力信托者的合法管理,同時寬容地對待政治上的少數派或異端,承認并保護其應有的基本權利。這些都是民主政治的題中之意。而專制政治中的臣民是沒有權利意識的,他們或接受君權神授思想,奴化自己,跪著仰視同類,或認同“成者為王敗者賊”的“叢林原則”,否定政治對手的基本權利而走向另一極端,這就是專制政治的思想和社會基礎。可以說,社會成員是否普遍地具有自覺而理性的權利意識是民主政治和專制政治的界碑,因為這是構成兩種政治形態重要的思想與社會基礎。
2.規則意識。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民主政治就是由一系列公認的運行規則維系的。民主和自由主要在規則的制定中體現,一旦規則制定并獲得通過就必須執行。民主政治是多數人參與的政治,各利益集團乃至每個人的權利和訴求都有表達的機會,這種情況下若沒有一定規則是無法有序運作的。其中政治運行的程序就是重要的規則,包括議事程序、立法程序、選舉程序、決策程序、職位任免程序、利益表達程序等。公民的規則意識就是指對這些規則的尊重和遵守,如對規則不認同可以通過政治途徑在更高層界的程序框架內謀求改變規則,如對規則認同或不能依法改變規則那就得遵守,而不可以以自己利益之得失決定是否遵守既定規則。尊重和遵守規則是民主政治的基礎,否則政治秩序就會混亂,因為沒有了規則也就沒有了標準,人人都各行其是,民主政治就會崩潰。專制政治是不講規則的,也沒有穩定程序,一切都以專制者的意志為轉移。因此與專制政治相應的臣民也就沒有真正的規則意識,就像一群在牧羊者鞭子下哆嗦的羊,完全依據牧羊者的脾性決定行為,躲避懲罰和獲得利益是唯一考慮的因素。可以斷言,公民規則意識的有無或強弱是考量社會政治形態的重要依據,也是判斷一個社會的民主政治是否成熟的標準。
3.責任意識。包括對自己政治行為的責任和對行為所體現的特定價值堅守的責任,前者是指具體的政治行為,后者是指堅守對社會和政治價值信仰的責任。民主政治是公眾參與的政治,也是公開的政治,需要每個公民承擔相應責任,因為每個公民的政治行為都可能因彼此互動而成為推進或阻礙民主政治的影響因素,因而民主政治也可視為責任政治。在倫理學意義上責任與義務有所不同,義務是外加的,而責任是內生的,是自覺意識到并成為內在需求的義務。民主政治需要公民的責任意識支撐主要有兩條理由,其一,政治是影響社會大局和公眾利益的事務,必須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之,否則是危險的。印度國父甘地曾說過,有七樣東西可以使人毀滅:沒有道德觀念的政治,沒有責任感的享受,不勞而獲的財富,沒有是非觀念的知識,不道德的生意,沒有人性的科學和沒有犧牲的崇拜。[1]無獨有偶,法國學者路易斯.博洛爾在《政治的罪惡》一書中引用了拉貝萊名言:“學術無良知就是靈魂的毀滅,政治無道德就是社會的毀滅。”[2]政治上的無道德顯然包括了責任意識的缺失。其二,與專制政治不同,民主政治是通過人們參與政治時尊重并自覺遵守既定規則維系的,這就需要政治參與者的責任意識支撐。一旦規則被破壞,民主政治便會陷于混亂,因此公民的責任意識比在專制政治體制中顯得更為重要。專制政治中的責任意識至多由少數政治精英承擔,且多在威權之下被遏制或瓦解,而在民主政治中則囊括了所有的政治參與者。除了政治行為以外,責任意識還包括對特定的社會與政治價值堅守的責任,這是更高層次的責任。將民主政治作為價值信仰,并堅守這一信仰便意味著對阻礙或破壞其價值偏好的專制行為或規則的反對和排斥,無論這種反對和排斥是否需要付出代價。如果公民能達到這樣的責任意識層次,那么民主政治便可固若磐石,什么力量也無法將其摧毀。因此公民是否具有自覺的責任意識,也是判斷一個社會的民主政治是否成熟的標準。
以上三個要素是相互關聯的。權利意識能促進規則意識的生長,沒有規則或不遵守規則,個人的權利便無法實現。這是因為在一個相互關聯的社會中,每個人的權利實現都需要他人的相應義務來保障,從而使每個享有權利者也必須履行相應的義務以保障他人的權利,因此一定的規則就顯得十分重要。意識到規則的重要性自然會促進對規則的尊重和遵守,使人們的規則意識得到生長和強化。這是很淺顯的道理。同樣,規則意識也促進了責任意識的生長,因為有尊重和遵守規則的意識必然會約束自己履行相應義務,這種約束經常化則必然有助于將義務內化為責任感。而責任意識的生長則又有助于規則意識的強化,因為責任意識是將對規則的遵守義務內化為了自身需要。從三個要素的相互關系看,人的權利意識無疑是首要推動力,處于互動的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