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電力工業發展的環保思考
時間:2022-04-10 09:59:40
導語:新疆電力工業發展的環保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清潔電力所占比重低,電力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新疆豐富的煤炭資源決定了其以煤炭為主,水電、風電為輔的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預計到2020年左右,煤炭仍將是新疆最主要的能源資源。截至2010年底,新疆全區發電裝機總容量16069兆瓦,其中火電裝機11655兆瓦,占72.53%;水電裝機3046兆瓦,占18.96%;風電裝機1368兆瓦,占8.51%。電力結構不盡合理。受煤炭賦存條件決定,火電電源分布集中在北疆,其發電裝機容量占全疆的80%以上,火電占全疆的85%以上。哈密、準東、伊犁三大煤炭基地賦存煤炭資源,火電分布相對集中。南疆煤炭資源缺乏,電源裝機小,電力薄弱。電力布局不盡合理。新疆大規模發展煤電有其可能性和條件根據全國第三次煤炭資源預測與評價結果,新疆在垂深2000米以淺、面積76394平方千米范圍內,煤炭預測資源量2.19萬億噸,占全國預測資源總量的40%以上,位居全國首位,在全國戰略布局中地位重要。截至2010年底,全區查明資源量2433.3億噸。全疆已利用資源量154.43億噸,未利用資源量為1188.58億噸。煤炭資源以動力煤為主,動力煤中以中低變質的長焰煤、不粘結煤為主。煤質優良,具有低灰、特低硫、特低磷、高中發熱量的特點。新疆豐富的煤炭資源為其以煤電為主導的電力工業提供了大規模發展的條件和可能性。新疆電力工業“十二五”發展總體思路“十二五”期間,新疆提出了在保證電力供應總體平衡的情況下,有序開發水電、優化發展火電,積極開發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積極推進分布式電源的發展目標。充分利用新疆獨特的一次能源資源優勢,在優先滿足本地區電力需求的同時,逐步建立準東煤電基地、哈密煤電基地和伊犁煤電基地。以特高壓直流外送電為主要內容,以送電代替送煤,擴大新疆電力市場,支援全國經濟建設。
區域水資源總體稀缺,生態系統較為脆弱“十二五”期間,新疆擬重點開發煤炭資源豐富的準東、哈密和伊犁三大煤電基地,其中哈密和準東基地水資源匱乏。基于正常來水情況分析,哈密和準東基地區域多年平均水資源量分別為12.5億立方米和69.5億立方米,2010年水資源分別虧缺約1億立方米和2億立方米。經初步估算,“十二五”期間,哈密、準東煤電基地規劃火電電源水資源消耗量2015年分別達到0.87億立方米和0.8億立方米,2020年將分別達到1.5億立方米和1.9億立方米。為進一步保證“十二五”期間電力工業的發展,需通過調整用水結構,進行農業和工業用水的置換,騰出用水指標。因此水資源對燃煤電力發展的制約作用較為突出。區域環境空氣質量較差,無環境容量2010年新疆全區空氣首要污染物為PM10,大部分城市冬季呈煤煙型污染,八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存在不達標情況,其中尤以烏魯木齊的問題突出。烏魯木齊市冬季灰霾天氣日益增多,并跨境與昌吉、阜康等周邊城市構成相互關聯的區域性大氣污染帶,PM2.5成為其新的污染問題。如區域不積極有效進行大氣污染治理,規劃準東煤電基地發展所帶來的污染貢獻,將在一定程度上加劇區域環境空氣污染。總量控制和污染物減排壓力較大根據《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國發[2011]26號)文件要求,新疆2015年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總量指標與2010年排放量持平,“十二五”期間做到零增長。新疆自治區進一步提出了對烏魯木齊及周邊大氣環境重點控制區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別進一步削減40%和20%的要求。經初步估算,“十二五”期間,新疆規劃建設火電機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放量分別達到約9萬噸/年和10萬噸/年,其中準東煤電基地新增火電機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放量分別達到3.6萬噸/年、3.8萬噸/年。為確保新疆電力工業“十二五”的發展滿足國家和地方的污染物減排要求,必須通過對現役機組和小鍋爐實施淘汰和環保改造騰出環境容量,污染物減排壓力巨大。
新疆電力工業“十二五”發展環保對策建議
鼓勵發展綠色電力,積極優化電力結構遵循優先發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原則,積極擴大綠色電力在新疆電源結構中的比例,優化電源結構;鼓勵發展清潔、節能的大容量、高參數火電機組,積極淘汰單機容量5萬千瓦及以下、逐步淘汰單機容量在10萬千瓦以下的常規小火電機組,按照《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223—2011)的要求,對保留現役火電機組實施環保改造,優化燃煤火電結構。鼓勵實施熱電聯產,實現區域集中供熱熱電聯產具有節約能源、改善環境、提高熱質量、增加電力供應等綜合效應,熱電廠建設是城市治理大氣污染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重要措施。在已建成和規劃建設的熱電聯產集中供熱項目的供熱范圍內,已有的分散燃煤鍋爐應限期停運,不得再建設燃煤自備熱電廠或永久性燃煤鍋爐房;盡可能避免化工、鋼鐵、冶煉企業各自為陣,在新上建設項目的同時,分別配套建設小規模企業自備熱電的情況發生;鼓勵在沒有實現區域集中供熱的區域,企業自備熱電承擔區域集中供熱的功能,對其供熱范圍內小鍋爐予以替代。嚴把項目審批關,嚴格項目環境準入盡快制定嚴格的火力發電電源準入要求,建議可從工程設計、污染防治措施、清潔生產等主要方面,細化準入條件。并在建設項目審批過程中,嚴把項目審批關,對于不利于新疆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火電建設項目,堅決不予審批。擬批準的火電建設項目應采取有效的脫硫、除塵、脫硝措施,確保排放的煙氣污染物滿足《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223—2011)標準中“新建火力發電鍋爐執行表1排放限值”的要求;從節水的角度出發,根據煤質情況,探索節水型脫硫措施;火電電廠水源優先采用城市中水、禁止采用地下水、適度使用地表水,原則上建設大型空冷機組,采用干式除灰、除渣系統為主;廢水應分類收集處理、階梯使用,降低新鮮水的消耗,并減少對外環境的污染。嚴格執行污染減排政策,總量控制予以適當傾斜充分考慮新疆地區社會現狀發展的滯后性和“十二五”發展的緊迫性,鼓勵熱電聯產項目的實施。對于熱電聯產項目二氧化硫總量指標的分配方式,給予適度寬松政策,以解決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為根本宗旨,充分考慮新疆經濟現狀和供熱條件的限制,供熱二氧化硫總量控制指標可考慮實施適度替代政策;對疆內資源就地轉化項目、疆電東送等服務于全國的基礎能源建設項目和清潔能源基地的建設項目,在滿足環境功能區要求的前提下,可通過排污交易給予總量控制政策的支持。允許開征生態補償費,建立環境污染聯合治理基金試點新疆擔負著疆電外送的能源供給與保障的職責。本著“誰污染,誰付費,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學習山西等其他省份的經驗,建議從國家層面支持對哈密、準東和伊犁三大煤電基地的疆電外送開征生態補償費。費用由用戶端支付,按照單位發電量產品比例計入成本,納入自治區財政管理。同時建議盡快設立專項課題研究,確定合理的補償費征收標準。鑒于“十二五”期間,新疆電力工業規劃電源50%的裝機容量用于西電東送,建議借鑒2011年財政部、環保部啟動的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試點工作經驗,建立新疆自治區試點環境污染聯合治理基金,用于資源就地轉化的環境保護與治理,由資源轉化受益方給予新疆自治區一定的環境保護治理基金。
作者:蔡春霞王麗孫漢坤工作單位:環境保護部環境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