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思:尋找對后進生教育改造的缺撼

時間:2022-03-18 02:15:00

導語:教育反思:尋找對后進生教育改造的缺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反思:尋找對后進生教育改造的缺撼

常遇到或聽到以下幾件尷尬事,值得為人師者反思:

日前,一位畢業才一年的學生特地來校看望他以前的教師,老遠就親熱地向我打招呼:“張老師,你好!”我一時愕然,這是誰呀?怎么這么眼熟?是我教過的嗎……面對滿臉茫然的我,學生很知趣地自報家門替我解圍。我尷尬地回應著,學生則自我解嘲地笑道:“難怪老師不認識我了,我那時是個差生。”他沒有接受我到辦公室好好聊聊的邀請,只簡單地問候我幾句就借故先走了。但我分明讀懂了他那滿腹委屈的眼神和未盡的腹誹之言!

一位曾經被認為是差得無可救藥的頑劣生,畢業后僅四年工夫就成了市建筑公司優秀的質檢員,但他在背后評論自己所受到的初中教育時如此激言:“有些老師簡直就是誤人子弟,根本不負責任。”

一位中途輟學的學生,因不良行為受到司法機關處理,問及其犯錯誤的思想根源時,他憤然說:“在學校里老師管我一下,我也不至于這樣。”

為什么有時我們的教育會讓社會不滿意,甚至招致滾滾罵名來?筆者個人的看法是,我們的教育存在很大的缺憾,尤其是在教育改造后進生方面頗為不力。我們在教育改造后進生方面到底有哪些紕漏?

反思一:淺嘗輒止與簡單冒進式的改造觀。

1、急功近利式的改造方式。可以說,教師們都不曾完全放棄對后進生的教育轉化,都曾有過一定要改造好他們,要讓他們從學習進步中感受求知的快樂的決心,并懷著這種美好的愿望給他們加壓和期待,問題是這種期待很可能是一種苛求。一旦愿望沒能在短期內實現,再加上他們時有反彈的陋習刺激,很容易放棄。有兩個體育故事說,一位跳高運動員比賽落后時,教練就鼓動說:“你只要多跳過2厘米,房子就到手了。”美國跳水名將洛加斯帶傷最后一跳時,教練激勵他說:“放心去跳完最后一次,然后你就可以回家吃你媽媽做的小餡餅了。”結果前者失敗后者成功。一味地要求他們一下子就得到“房子”,而沒有在意那最易得的“小餡餅”,結果只能是大相徑庭。

2、畏縮不前的思想作怪。后進生改造少有成功的原因在于錯誤地認為教育轉化后進生如同是砍倒一大片森林,得到的卻是一小塊木炭,從而不愿過多地付出熱情和智慧,也不樂意耗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更罔論迎難而上傾力改造之。這種畏難情緒并非個別現象,它是大多數班主任普遍具有的一種心理狀態。

3、改造后進生的理論支撐不足。理論知識的貧乏導致改造形式的單一、改造效果的孱弱。捫心自問,我們對后進生真正了解多少?除了表象性的東西外,深入了解過他們內心世界嗎?對后進生做過全面的調查研究嗎?潛心研讀過有關教育改造后進生方面的書籍嗎?分析過形成他們學力基礎薄弱和學習習慣不良的諸多原因嗎?深入研討過后進生的心理障礙表現及矯治對策嗎?我們許多教師熱衷于對教材教法的鉆研探討,對改造后進生的辦法卻少有涉及,所有這些,非不能為,而是不愿為。

反思二:教育思想的紕漏。

1、教育思維的惰性。環顧我們的教育環境,必須得承認,對后進生的教育改造的深度與廣度常受一個學校大環境的牽制。看到某些老師不甚盡力就盲從于人,并且因循怠惰。比如,我們常耳聞目睹了某些教師同仁一些默許成規的做法:對待后進生,只要上課不吵不鬧就萬事大吉,課可以不聽,作業可以不寫,考試可以不動筆,睡覺也行,看課外書消遣也可以。這種觀念很容易蔓延并被效仿。

2、缺乏理智的主觀能動性。受思維局限性,在實際工作中先入為主地給后進生“蓋棺定論”:他們什么都差、要改造好難于上青天、他們是不值得重視的、多弄出幾個優良生同樣名聲在外。受這種教育理念驅使,就懶于動腦子,不積極想辦法去因人而異地有針對性地教育好后進生,而是不分對象籠統地以一招對付之。

3、評價方面的定勢思維和刻板印象。幾乎每個班主任在拿到新班級名單時,總是習慣性地先“關注”名單上的最后若干位,并不分青紅皂白地視之為差生,先入為主地烙上刻板印象:沒用的垃圾、扶不起的劉阿斗和不成型的爛泥巴。可想而知,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后進生的處境會如何?這種一差百差的教育觀念誤人不淺。

反思三:教學觀念的片面性與短視性。

1、過分注重目標教學,忽略后進生的利益。長期以來,我們奉行的是以絕大多數學生掌握知識目標、形成能力、開發智力為目的的目標教學模式。加上屈從于教學質量考核的壓力,在教學過程中,十分注重扶持優良生,把主要時間和精力都用在擇優汰劣上,厚此薄彼,親疏分明。變教育功能為單純的選拔,這就直接導致后進生對教學方式方法接受不了,內容聽不懂,練習做不來,最終厭學,而厭學又是學生變壞變差的肇端。殊不知,當我們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都傾注于精英教育時,那是搞教育資源的不公正分配,是漠視弱勢群體;當我們津津樂道于曾教出若干個優秀生的榮耀背后,又有多少心靈被埋沒扭曲;“一將功成萬骨枯”,當我們歧視性對待那些認為是永不可翻身的后進生時,我們是以犧牲大多數人的可持續發展為代價的。

2、忽視后進生的情商教育和持續發展教育。我們現在最應該反思的是,我們在放棄后進生智商教育的同時,也拋棄了對其進行情商教育。既然教不會學生知識與技能,為什么不教會他們學會做人,提升他們的情商?有資料表明,智商僅決定人生的20%,情商主宰人生的80%,而我們恰恰忽視了后進生的非智力因素的開發與培養,致使他們在校時就落后一步,畢業后因自卑更是難以成器。文化成績可以讓人不敢恭維,但我們可以“文明其精神”——良好的行為習慣、健全的心志、踏實的作風、堅韌的毅力、強烈的自信心、不屈的品質同樣是事業增值的資本!努力做到這些又何嘗不是在育人?

反思四:人際關系上的不公正。

1、態度上的迥異。教育態度決定教育行為。平心而論,我們真心誠意、客觀公正地對待過他們嗎?和他們說話的語氣盡量做到和優良生一樣嗎?即便是提問,對優良生,我們的眼里充滿期待、鼓勵、贊許,對他們呢?往往是在看到他們在做小動作時,才猛然提他們一問,有時明擺著讓他們出洋相,窘迫地下不了臺,這難道不是心理懲罰嗎?還有對于同樣的錯誤,我們總是不問明是非就對他們妄加呵斥,而對優良生則睜一眼閉一眼。

2、用人上的勢利。對待后進生大多是勢利的用人觀,用得著時就對你厚愛有加,用不著時就棄之如雞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大凡學校舉辦校運會時,那些成績雖差,但體育素質良好的后進生一時都成了香餑餑,班主任總是不遺余力地傾心鼓勵、關心、指導、壓重擔、定指標,事成后待之又如何呢?還不是打入“冷宮”!

3、待遇上的不公。教育是國民一種普遍性待遇,可我們并沒有做到“賞不遺遠,罰不阿近”。暫且不說在諸如評優等與榮譽利益沾邊的事情上讓后進生望之興嘆,就是最常見的編排位置這樣的微小待遇上,也時常依據個人的喜惡,不計后進生高低近視與否,毫無商量地要么把他們放在最后,要么放在最前。放在最后圖的是眼不見心不煩;放在最前,不是照顧,而是刻意把他們暴露在老師的眼皮底下,使之不敢輕舉妄動。這種貼標簽式的做法何嘗不是心理虐待,以致其人格異化!

反思五:價值定位的偏差。

1、沒認識到后進生對于教師認識自身價值的可貴。我們教育者一直在漠視后進生存在的價值。后進生是什么?他們是一臺精準的天平,可以稱量出教師教育價值的含金量;他們是一塊試金石,可以檢測出教師的人格魅力有幾何;他們是一面鏡子,可以折射出為人師者的道德色彩;他們是一塊實驗田,可以檢測出教師耕耘教育的成果。我們許多人似乎不愿直面他們,并以此來排檢出自己教育行為中的缺撼,著實可悲。

2、忽視后進生潛在的發展價值。很多老師心目中,對后進生的認知還停留在班級里的點綴、累贅、垃圾這一層次上!甚至狹隘地認為,后進生就是成績差,行為習慣非懶即饞、思想品德上非刁即滑,卻沒想到,很多所謂的后進生僅僅是成績的一時不如意,假以正確對待,也是能成大器的。文化智商不盡如人意,卻有可能是個經商天才,運動健將,操作高手,所以這些都未必可知,豈能因文化成績差而草率地蓋棺定論。

反思六:人文人性心理關懷的缺失。

1、缺少足夠尊重,“冷暴力”待人。由于對后進生了解的淺薄與無知,無知到甚至一個學期(年)仍叫不出他們姓氏名誰,叫得出來的也多半是與愚昧落后劃等號!無知就無尊重可言,如不尊重理解他們的心理訴求;不尊重他們異于常人的行為背后的動機;不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而隨意處罰;不尊重他們受教育的權利而隨意趕出教室;不尊重他們對自己意愿的自由表達;稱呼學生用綽號外號等。不尊重的背后就是“冷暴力”待人,即長期有意漠視某一個或某一群學生的存在,校園內的這種“冷暴力”做法由來已久,它致使此類學生孤僻、不自信、喪失活力與創造力,甚至是性格變態。拷問師德,豈能無愧!

2、缺乏道義救濟,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后進生幾乎在老師身上都是動輒得咎,原因很簡單,對于他們,我們時常吝嗇諄諄教導與道義救濟。看到他們在校內外學壞,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看到他們學習困難,難伸援助之手;看到他們遭遇挫折,很少給予精神慰藉;看到他們沒來校,最普遍想法就是“沒來最好”,少有人問明其去處,以至于學生外出兩三天才能感覺出苗頭不對,釀出不少事端。

孔子“一日三省”方成為圣人,筆者尚無此能此德,以上所寫,只是個人粗陋的小結,可能掛一漏萬,也不排除因視聽閉塞所造成的片面性和狹隘性。但是,這些值得反思的現象在“我”及“我們”的身上可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寫出來,可能會有自揭傷疤的苦澀與難堪,但還是希望它能為廣大教師同仁提供一點可資借鑒的參考,能借此重新審視自己、發現自己、升華自己,知恥而后勇,變教育遺憾為育人的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