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的策略

時間:2022-12-31 04:06:15

導語:數學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的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學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的策略

一、為創新打好基礎

創新不是一聲口號,更非無端的發明。它是一種累積,是知識存量的再創造。作為知識的傳遞者,要為學生發揮創造力提供必要的量性累積。知識匱乏的創造屬于或然率,知識累積的發明是必然的。我們教育新一代,并非是一種知識的延續,而是知識的延伸和創造。

首先,基礎知識的掌握是基本功,教師應該扎實傳授選編的教材之中的知識點,讓學生掌握必要基礎知識的量和擁有豐富思維的量,讓他們理解和貫通教材的基本內容,配合個人的生活閱歷、知識存量和興趣愛好,發揮符合邏輯的想象,對所學知識加以充分運用;

其次,教師通過自身閱歷和知識的累積,延伸教材面以外的相關知識,拓展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熱情。只有對一種事物產生愛好,從而激發探索的執著精神,才能不斷深入思考,隨時聯想,這也是素質教育提倡的“學為用服務”的宗旨。熟能生巧,是知識技能累積到一定程度的升華,積累和創造也是如此,若沒有對所學知識有充分地理解和運用,也就沒有創新之說。因此,打好基礎是創新的前奏。

二、努力營造數學學科中創新教育的氛圍

氛圍,即周圍的氣氛和情調,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能潛移默化地產生影響,促使人與人之間達到某種狀態。營造有利于培養創新能力的氛圍,是培養能力的關鍵,它能將學生帶入創新的境界。

1.數學教師自身要具有創新精神,這是數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形成,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教師本身所具有的創新精神會極大鼓舞學生的創新熱情。因此,應該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新精神,努力提高創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創新性、更靈活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不斷豐富和提升自己。

2.擺正師生間身份的關系。師生間不平等的知識與能力上的差異,其實質是先學與后學的差異,社會閱歷不同的差異,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愛學生、信任學生、鼓勵學生,使其充滿自信,充滿奮進的勇氣和力量,這樣能輕松愉快地進入狀態,有利于激活思維,有利于發揮其主動性、能動性、創新性。

3.擺正師生間教與學的關系。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轉變過去提倡“教”和學生“學”并重的模式,實現由“教”向“學”過渡,創造適宜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活躍的課堂氣氛,從而形成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健康發展的寬松的教學環境。

三、培養創新能力

1.引導學生善于質疑。學生不但要敢于質疑,還要善于質疑。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敝挥刑岢?a href="http://www.shenyi95511.com/lunwen/jingjilunwen/zsjjlw/201312/564293.html" target="_blank">新的問題,才能為探討研究提供新的對象,每個人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同、角度不同,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把自己最感興趣、最想弄清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允許說錯。教師要善于設問,挑起爭端,誘導學生去爭論、探討,發現新的問題。

2.拓展學生思維空間。創新能力強的人,其思維具有很強的跳躍性,考慮問題往往不局限于某一時間、某一空間、某一事物的本身,而是跨越時空,由此及彼,縱橫馳騁。廣闊的思維空間,有利于產生靈感的頓悟、知識的飛躍,從而發現新的問題。

3.鼓勵學生敢于猜想。猜想是在已有知識和事實的基礎上,對未知的事物及其規律做出假設或提出矛盾的看法。它具有推測性、求異性。猜想能引出新的研究,進而產生新的獨到的見解。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不滿足于現成的結論,善于經常從背景材料中引發新念頭,大膽提出猜想或假設,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設法驗證。

4.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綜合即對經過分析取得材料進行組合,構成新的思維活動,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有利于抽象概念,有利于異中求同,產生出乎意料的發現。在講解應用題時,師生除共同討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外,還應討論本題有哪些解法,并從幾種解法中找出最佳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借助“一題多解”或“一題多變”的形式設計問題,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四、進一步完善教學評價標準

傳統教學評價偏向以課本知識為標準,往往十分細碎,偏重速度和熟練,很少鼓勵創新。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評價要鼓勵拔尖,鼓勵專長,鼓勵創新。教師在講評作業或試卷時,對有創新的學生要提出表揚,使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形成班風乃至校風,促進全體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顯成效的,它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在教學中必須循序漸進,長期堅持,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取長補短。只有這樣,才會取得預期的成果。

作者:李明單位: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歸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