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城市規劃建設研究

時間:2022-09-27 08:32:50

導語:衢州市城市規劃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衢州市城市規劃建設研究

【摘要】本文通過對當前衢州在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借鑒國內外在低碳城市規劃建設領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提出一些建設性的、可操作性的想法,藉此為低碳城市規劃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關鍵詞】低碳;城市規劃;產城融合

1衢州市城市規劃建設現狀

鑒于衢州自身優越的地理區位,衢州市提出了加快發展成為長三角經濟區、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節點城市,浙江經濟內陸拓展橋頭堡,承東接西,借力發展;完善功能,輻射周邊;工業立市,要素集聚;保護環境,持續發展;綠色生態,休閑宜居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

2衢州市低碳城市規劃建設研究探索

2.1產城融合

衢江、烏溪江等天然水系屏障及浙贛鐵路、杭長高鐵、高壓走廊等人工屏障將城市劃分為多個組團,每個組團功能單一,組團間人流車流量較大,整個城市處于低效高負荷運轉。產城融合的理念能使城市內部、組團與組團之間更加的緊湊,減少出行,緩解交通壓力,達到低碳發展的目的。

2.2綠色產業集聚區規劃

綠色產業集聚區應立足周邊山水資源條件和低丘緩坡特色,找到適合自己的城市生長形態,避免“攤大餅”式擴張,堅持組團式發展(如圖1所示),各組團之間用森林、綠地等自然銜接。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城市發展路子,起到區域性示范作用。組團式發展的特點:在空間上建構綠廊,生態包裹,以組團為單元,空間靈活,便于有序推進彈性拓展;在功能上優勢互補、功能完備、設施齊全,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有機融合。

2.3交通系統規劃

根據城市發展走廊和實際交通需求,規劃衢州市城市軌道交通線網形態將形成以放射線的基本構架。結合規劃客流走廊,兼顧現狀形成的客流通道和綠色產業集聚區,規劃設想遠景衢州建設三條軌道交通線路,總長度約53.4km。預留與長三角城際軌道線網銜接的擴展線路,應對區域擴張和一體化城市發展。

2.4生態環境保護與綠地系統規劃

結合衢州城市綠地現狀,適應城市發展的要求,確定衢州應建立綠量適宜、結構均衡、生物多樣、景觀優美、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的城市綠地系統。在城市規劃區內沿衢江、烏溪江、爛柯山等自然山水空間形成區域級大型生態綠廊,通過引廊造綠形成城區幾個組團級生態綠帶,組團內部沿生態綠帶布置契型綠園,共同構建棋盤式綠色網絡。并將規劃區內綠地系統細分為三類,組團內部的面狀公園和帶狀街頭綠地;沿鐵路、高壓走廊的防護綠地;沿自然山水的生態綠地。

2.5低碳技術的運用

2.5.1“雨水花園”建設

“雨水花園”是通過人工挖掘或自然形成的淺洼綠地,用于匯聚并吸收來自地面或房屋頂的雨水,經沙土、植物的綜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凈化,并使之逐漸滲入土壤,涵養地下水,或使之補給景觀用水、廁所用水等城市用水,它是一種低碳環保、生態可持續的洪水控制與雨水利用措施。“雨水花園”在衢州低碳城市建設中的應用:(1)通過滯蓄削減洪峰流量、減少雨水外排保護下游管道、構筑物和水體;(2)充分利用徑流雨量涵養地下水,也可對處理后的雨水加以收集利用,緩解水資源短缺;(3)經過合理的設計及妥善的維護能改善小區的環境,為鳥類、蝴蝶等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地,達到良好的景觀效果。

2.5.2淺層地熱能利用

建設淺層地熱能是指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圍(一般為200米以內),溫度低于25度,在當前技術條件下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地球內部的熱能資源。淺層地熱能是綠色清潔能源,具有綠色低碳、清潔環保、可再生、分布廣、開發利用成本低、潛力大等特點。衢州位于地熱資源分布帶上,運用前景廣泛。夏季,通過地源熱泵吧市內的熱量取出來,釋放到地下巖土體中,對建筑物降溫;冬季,通過地源熱泵吧地能中的熱量取出來,提高溫度后,供室內采暖。利用地源熱泵的調節作用,從而減少空調的使用量。

2.5.3工業余熱發電

據調查,各行業的余熱總資源約占其燃料消耗總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熱資源約為余熱總資源的60%。主要包括可燃廢氣廢液、化學反應余熱、高壓流體余壓、高溫產品和爐渣余熱、冷卻介質余熱、高溫廢氣余熱和廢料余熱以及廢汽廢水余熱等七種。工業余熱發電不僅節能、利于環境保護和降低能源碳排放量,還解決地方的能源瓶頸,緩解衢州的用電壓力,提升整體產業結構,為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總之,低碳城市建設作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一條新途徑,響應了國家建設節約型社會、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引領著世界范圍內生態文明發展模式的興起,為城市居民創造了和諧幸福的人居環境。這種不以犧牲生態環境和能源的可持續的新型城市化,能充分發掘衢州自身的優勢,激活衢州的區位潛力,明確衢州未來的發展導向,在今后日益激烈的城市競爭中占有先發優勢,為衢州在四省邊界城市中率先崛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作者:李挺 單位:衢州市綠色產業集聚區規劃管理所

參考文獻

[1]林伯強.中國城市化應走“低碳城市”之路[N].世紀經濟報道,2009,05:25.

[2]張泉,葉興平,陳國偉.低碳城市規劃一個新的視野[J].城市規劃,2010(2):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