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效果提升的路徑思考

時間:2022-05-06 02:56:46

導語:法制教育效果提升的路徑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法制教育效果提升的路徑思考

一、法制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社會調節機制是社會正常運行的先決條件,而道德和教育是提高社會調節機制中的重要因素。道德和法律在調整和規范人的行為方面都具有互補性:道德為法律提供社會的支持,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守法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但是如果離開了人類基本的道德行為準則,法律將失去存在的價值。可見,法律和道德互相影響、互相支持、互相促進。在2001年被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曾經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并樹立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理想,也就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這里面提到的“愛國守法”就是我國最根本的、最主要的道德規范,可見“德”中有“法”,“法”中有“德”,德育中包含法制教育。而在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的規則中,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問題。它旨在進一步明確大學法制教育的德育性質,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幫助大學生們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拓展高校德育工作的內涵。

二、高校法制教育現存問題的原因解讀

(一)把法律素質排除在素質教育內容之外

素質教育盡管已經開展多年,大學教育改革也在持續進行當中,但是當前高校教育的重心仍然還是停留在學歷教育上,而并非是我們所認識到的素質教育。盡管“重學歷”的情況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變,但是仍然沒有達到重素質的理想狀態。正是由于教學觀念沒有改觀、教學思路沒有變化、素質思維沒有形成,高校教育中的法制教育也并沒有得到長足發展。在高校法制教學過程中,他們只是在認識上承認了“法律意識”的重要性,但是并沒有真正注重到法律對于學生的實用性在哪里,也并沒有認識到法律意識在大學生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更沒有關注大學生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培養法律素質和運用法律知識。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忽視了實踐中對學生的法律素質培養。另一方面,也沒有從深層面認識到法律在高校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教學的法律素質教育理論研究領域未能得到長足發展,不僅僅沒有提出明確的關于法律素質的準確概念,也沒有分析和研究過養成法律素質的途徑和方法。

(二)法制教育環境的不完備

法制環境主要包括社會環境、學校教育環境等。在當今人際關系較為復雜、社會價值觀多元化的當今社會,大學生心理、視覺上都受到了很多新的影響和發展。這些多元化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都沖擊著學生們的心靈,并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行為和生活。雖然大學生在法律上已經屬于成年人了,但是多數大學生在擺脫高中高壓力的學習之后,開始走向了自我發展、自我釋放的階段。在這個期間,一些大學生可能會因為自身自制力的問題,思想放松、精神疲憊、容易忽視道德和法律的約束。另一方面就是一些高校沒有組織完善的法制教學的師資隊伍和濃郁的法律知識學習環境。由于法制教育屬于理論性、知識性、實踐性、政治性十分強的綜合性的教育科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要有規范性的內容和穩定性的途徑,最終達到增加法律知識、提高法律素質的教學目的。而很多高校沒有重視這一部分的發展,缺乏具有一定實踐經驗具有高水準理論水平的高校法律教師隊伍。而就現有的法制教育的師資隊伍,我們會發現其還需要有更多的優化空間和規范方法。第三,教學過程中,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時間安排也不十分合理,往往沒有貫穿到整個學習的過程當中,而是主要集中在某段時間內進行學習,這就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參加法制活動的時間,無法增強大學生學習法律的時效性。

三、推進高校法制教育發展的建議

(一)增強對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各個高校需要認識到法制教育對社會、教育以及人的發展的重要性,加強法律素質、法律理論的研究。在認識重要性的同時,我們還要對法制教育進行合理的定位。法制教育主要是在于發揮教育性的作用。在一個屬于法制教育本身的體系內,大學生需要能夠以道德要求自己,以法律約束規范自己,從而做一名適宜社會發展需求的公民。

(二)充分發揮高校法制課堂的教育作用

大學時期,是一個人形成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重要時期。而課堂則是大學時期培養大學生精神氣質、人文觀念以及法律意識的一個重要平臺。因此,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增強法律知識就要充分利用高校課堂,讓課堂成為進行法制教育的主要陣地和主要渠道。在這個課堂中,教師需要按照全面落實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以及健全社會法制的要求,將法制教育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結合起來,并融合社會主義公民意識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讓大學生能夠通過法制課堂,了解法制、深入法制、運用法制并最后弘揚法治精神。另外,法制教育的課堂也不能僅限于大學的課堂之中,而應該走向更為深刻廣泛的社會環境之中。將整個社會當做自己實踐的舞臺,將大學課堂中的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在社會實踐之中學會運用法制知識、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并幫助他人進行維權,從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法制素質。

(三)優化法制教育師資力量和教學方式

各個高校的法制教師不僅僅要熟悉大學生的階段心理、成長規律以及大學教育的階段,而且也需要有很深的法律理論修養,比如說需要具備比較高的法律素質和較為完備、系統的法律素質。一方面學校可以在全校范圍內開展法制課程,讓法制教育走進學生之中,也能走進教師之中。在開設、講授法制課程的前后,不同學院的學生可以吸收到很多法制知識,同時也使教師隊伍都能夠接觸到法制知識,提高自身的法制素質,最終為高校培養出一批可靠的法制教育后盾,為高校法制教育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另外,高校法制教育師資力量的提升,也必將促進高校法制教育方法的改進。一些高校會采用模擬法庭的形式代替之前的黑板教學,讓學生置身于案件之中,運用案件模擬、角色扮演等方式,在一系列民事、刑事、經濟等仿真案件當中,進行法理辯論、深化法理規范、評論法制事件,以此培養法律思維、提高法律素質。還有一些高校利用節假日走進田間地頭,走進街頭巷尾,進行法律宣傳,傳播法律知識。這些活動不僅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待人接物的能力和態度,也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法律規范的理解,并逐步從守法的階段邁向護法、用法的階段。

本文作者:胡琴工作單位:順德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