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改革途徑探析

時間:2022-03-04 03:11:29

導語: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改革途徑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改革途徑探析

摘要:“云物大智”時代,高速發展的大數據信息技術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會計的外部生存環境發生巨變,會計改革創新勢在必行。如何將大數據信息技術融入專業教學成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三教改革”的重難點。以大數據戰略為背景,文章從課程體系建設、產教融合構建、教師塑造、豐富教材、創新教法等五個方面,剖析了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基于信息技術和“智能大數據“的教改途徑,以期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的改革提供一定思路和參考。

關鍵詞:大數據戰略;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三教改革

2020年6月,“信息技術賦能會計融合創新”高峰論壇暨2020年影響中國會計人員的十大信息技術評選結果會在上海隆重舉行。它標志著信息技術正在成為新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并將為會計的改革提供動能,推動會計理論和會計實踐不斷創新,以順利完成會計轉型。

一、大數據戰略下會計面臨改革與創新的新形勢

2016年10月,在認真總結全國會計管理工作取得的成就和經驗、深入分析“十三五”時期會計改革發展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的基礎上,財政部頒布并實施《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緊接著,2017年財政部《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第100號——戰略管理》也相繼出臺。在“云物大智”(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對新經濟深度滲透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知識型會計人員面臨巨大的挑戰和轉型。高速發展的大數據信息技術與各行各業正不斷融合創新,助力我國經濟新發展。會計作為經濟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物換時移中逐步向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邁進。大數據戰略下,會計人才不僅要精通會計專業知識,還急需具備信息技術思維方式,掌握信息技術數據處理、數據分析能力。傳統的封閉式會計核算環境逐漸轉變為業財一體的開放狀態,會計工作模式也正發生巨大變化,會計面臨前所未有的創新與改革新形勢。

二、大數據戰略下,高職會計專業“三教改革”是關鍵

(一)傳統高職會計專業教學的特點。目前的高職會計專業尚屬于傳統的會計專業教學,是非大數據時代的產物。它基于傳統的課程體系理念,構建了傳統的教師打造、教材配套、教法設計三位一體。相較于目前“云物大智”的時代背景,其日漸不適應當下大數據戰略對會計人才的發展新需求。大致表現如下:課程體系過于陳舊,人才培養目標已不匹配新經濟發展對會計人才綜合業務能力新需求;教學過程中,重財務輕業務,重理論輕實踐,產業行業與教學缺乏有廣度有深度的融合,教改探索流于形式;教學過程以教為主,學為次,重在知識灌輸,且教學手段與形式單一化,忽視學生個體差異,學生的專業學習自主性與實踐體驗性差;教師團隊沒有呈現跨專業跨學科的合作組建,信息技術與會計專業知識師資不能恰當整合。傳統的高職專業教學,無論是從課程體系的架構,到教師團隊及師資素養層面打造,還是從教材的配套豐富到教法的拓展優化程度,都已經無法勝任當下大數據信息技術融合行業產業所需的社會復合型會計人才的培養任務,高職會計專業教學亟待順勢改革[1]。(二)職業教育“三教”改革及其內涵。2019年2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標志著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啟動,職業教育進入新的發展時期。該方案中提出了關于職業教育“三教”(教師、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務,并指出“三教”改革,是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其目標是提升學生的綜合就業能力,培養適應行業企業需求的復合型、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這也是“雙高計劃”建設中“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的首要任務。高職院校在進行“三教”改革時,應把握好整體觀、目的性、方法論等三個核心問題。教師是根本,教材是基礎,教法是途徑,它們形成了一個閉環整體,解決教學系統中“誰來教、教什么、如何教”的問題?!叭獭备母锸遣豢筛盍训南到y工程,須統籌規劃;“三教”改革的目標是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三教”改革的方法必須從產教融合的角度找準突破口。當前,“三教”改革已進入落實攻堅階段,許多問題沒有現成答案。高職院校需要積極“賦能”教師以提升素養能力,“升級”教材以推動教材改革,“激活”教法以推動教學改革?!叭獭备母锸锹鋵崱奥毥?0條”根本要求、爭創“發展試驗區”核心要務,促進職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2]。(三)高職會計專業“三教改革”是大數據戰略時代的關鍵。隨著“中國制造2025”強國戰略的提出,以“云物大智”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時代飛速到來。高速發展的大數據信息技術與各行各業正在深度融合,會計賴以生存的外部環境已經發生巨大變化,社會各行各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出現了結構性轉變。但是,作為培養會計人才主力軍的高職會計專業,因教學過于傳統,已經無法滿足這一時代背景下的行業產業對會計專業人才能力的復合性需求。為了順應大數據戰略時代對新經濟發展的影響,會計必須要轉型,而教改是促進轉型的關鍵?;诖?,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育必須順應時代潮流作出相應變革,以應對大數據戰略下時代對會計人才的選擇。結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三教”改革任務的提出,高職會計專業“三教改革”已迫在眉睫。而將大數據信息技術融入高職會計專業“三教改革”既是關鍵,更是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三教改革”的重難點[3]。

三、大數據戰略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改革途徑探析

借鑒我國會計專業改革學者的一些新思維、新理念,本文以大數據戰略下的信息技術為背景,結合目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的特點,圍繞著課程建設這一改革綱領,本著教師是根本、教材為基礎、教法是途徑這一系統化理念,擬從課程體系構架、產教融合構建、教師塑造、豐富教材、創新教法等五個方面探討教學改革,以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新高地為首要任務,致力于提升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的綜合就業能力,培養出適應新經濟發展、適應行業產業需求的復合型、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一)以大數據環境為背景,以課程建設為綱領,堅持“三教”改革的系統性。第一,課程體系是教學內涵,教改要以課程建設為綱領。作為“三教”改革的核心點,課程建設是“三教”改革的綱領。高職會計專業改革也要以會計專業課程建設為改革綱領,系統化地實施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改革。會計作為經濟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物換時移中逐步向信息化、數字化邁進,會計工作模式已然發生巨大變化,傳統的封閉式會計核算環境逐漸轉變為業財一體的開放狀態。眾所周知,要想順利進入會計行業,必須具備過硬的會計專業知識與技能。而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會計行業進入全新的時代。在大數據環境下,會計信息最顯著的特征是數字化、智能化。無論是在會計信息的收集層面,也或是會計信息的處理及其報告層面,都趨向于信息化發展。與此相適應,會計人員所需要具備的知識體系也不斷更新迭代。在行業產業融合大格局之下,社會要求會計人員在熟悉基本會計核算知識的基礎上,熟練掌握財務運營與控制、預測與決策、業務經營與籌劃、戰略部署與實施等管理會計的多元化知識,同時還要具備利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最大化挖掘數據內涵、探索數據價值,深入參與到企業的業務和管理決策中去。上述對會計人才的社會性行業產業需求,必將推動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的綱領性建設。高職會計專業改革只有站在課程建設的這一制高點上,才能深入有效地開展“三教”改革。第二,借助大數據環境的支撐,將高職教育與普通教育從教育類型上區分開來,建設類型不同的課程體系。推進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教學改革,并及時將行業與產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準則等作為內容模塊,融進高職會計教師素養里、體現到教材中,貫穿至教法上。這既是“三教”改革的價值所在,也是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改革的意義所在。第三,重定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基于大數據戰略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云物大智”時代處處體現了“科技賦能”的企業創新,故新經濟發展下的高職會計專業教育,理應是是信息技術思維與會計能力并重的教育,將云物大智的新科技充分賦能于高職會計專業新教育?,F在與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條件是“信息+會計+管理”的復合式,這個復合式里的地源參數可以是跨專業、跨行業、甚至是跨校門、跨國家。基于此,在大數據戰略背景下,重新構建課程體系,更意味著對高職會計專業培養目標進行重新定義。比如可以定義如下:以全方位服務行業產業經濟發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新經濟秩序的建設需要為導向,以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通識學科科學理論基礎知識為前提,深入培養掌握會計學基本理論和方法等會計學專業知識,熟悉會計法、稅法、經濟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掌握較強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信息技術拓展能力、具有高度創新思維、人文素養和職業操守,并能勝任各類行業企業組織的會計實務、會計鑒證、會計咨詢及相關經濟管理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性專門人才。該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突出“應用性與拓展性實踐能力”的培養,強調“會計趨向信息化、趨向管理化”方向的應用型高級專業人才的培養[4]?!霸莆锎笾恰睍r代下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以大數據為背景,側重會計信息化管理化方向。在學生的每個學習階段都嵌入信息技術知識:具體來說將計算機基礎知識,C++編程設計、辦公軟件高級運用、信息系統開發與維護等信息技術知識分階段、分層次、全環節地嵌入會計專業的課程學習中,讓學生逐步形成專業學習的大數據觀,培養出既能梳理業務流程,又能處理業務信息;既通曉會計核算,又熟練戰略管理和統籌運營的新經濟時期復合型高技術技能人才。(二)以大數據環境為支撐,構建產教融合新格局,打造產教融合平臺,引領高職學生從“就業導向”轉入“產業需求導向”。第一,“三教”改革的目標是提升高職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為實現這一目的,筆者認為大致可分三步走:首先是培養出學生的崗位職業勝任力;繼而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最后是培養學生綜合發展能力,以此來促進提升高職學生面向行業產業的全面綜合職業能力。上述三步驟循序漸進,目的明確,可以引領高職學生從“就業導向”轉入“產業需求導向”。第二,要實現上述三步走,必須以大數據環境為支撐,以產教融合為改革的著力點,構建產教融合的新格局、新平臺。通過融合平臺的開放共享,全方位、全過程地實現校企互動交流與合作,協同育人。具體實施分三個層面:首先是借助大數據構建產教融合的格局與理念,將會計教學納入業務財務共享平臺,實現產教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其二,基于產教融合平臺的可持續性效用,還需要制定利于維護產教融合平臺的標準化管理系統,以保證其在協同育人模式上的效用化;其三,適時更新并優化產教融合平臺,創新高職會計專業育人機制,讓產教平臺的育人流程接地氣。(三)以大數據環境為依托,構建復合型知識體系的教學團隊“教師”改革,既是作為“三教”改革中的核心。一環,也是整個“三教”改革的根本。如果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是生產關系,則會計專業教師如同生產力。而在大數據戰略背景下,高職會計專業教學與專業教師的關系更具有大數據挖掘的內涵。會計,其產業與行業特征極為明顯。相應地,作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教師”,其角色不應該局限于僅僅由學校專業老師擔任。在產教融合教改新格局、新平臺下,“教師”這一角色,需要融入大數據技術、產業與行業等多種元素。比如可以通過實施“雙流向雙融通”模式,院方與企業或行業的業務專員、大數據技術人員互相兼職互相聘用。通過跨行業跨專業引入信息技術、企業運營、會計實操等方面的專家,打造高職會計專業的最強師資。如此多方流向多方融通之下,既能帶動培養出會計專業教師的專業素養、實踐教學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又能構建出適應高職會計專業的結構化師資團隊。歸納起來,對教師的改革,首先從重新定義高職院?!敖處煛苯巧胧郑M而組建成復合型知識體系的教學團隊。這個改革進程,不僅是教師自我升華的過程,更是教師本身知識結構的重構過程。(四)以大數據環境為依托,創新高職會計專業教材形態“三教”改革下,教材改革是基礎,它首當其沖解決的是教什么的問題。高職會計專業教學中,必須改革傳統單一的紙質化教材,借助大數據環境,依托產教融合新平臺,不斷創新高職會計專業教材新形態。而教材的改革,本著創新教學大綱、完善教學內容,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高職會計教材理實配套化。將理論教材與實訓教材相配合,理論教學為基礎,實訓教學環境仿真。將兩者相配合,可以打破理論教學的本位束縛,加強與行業產業的聯系,強化高職教育的應用性與實踐性,強化實踐教學的重要性。第二,高職會計教材職業體系化。比如適應龔曉利大數據戰略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改革途徑探析社會行業與產業的需求,體現職業要求的進階性,從初級會計到中級會計,進而到高級會計;或者從小微企業會計核算監督,到中型企業、集團企業、跨國企業的預算、決策;從體現單純的會計業務核算,到著眼管理會計的視野等等。又如向下聯合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向上聯合本科院校,開展會計專業分層分級培養計劃,構建“中—高—本”的分層分級教材體系,合理拓展課程廣度,適當提升課程難度。借助大數據環境,體系化的教材可以更好的從不同維度展示出會計專業本身的博大精深及其行業產業特性,為培養復合型、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服務。第三,高職會計教材互聯網資源化。比如開發與維護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互聯網平臺+”的新形態一體化教材體系;推廣在線數字化課程,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的需求。通過建設網絡資源化的教材體系,能及時將行業產業的新規范、新準則等內容模塊融入到教材教學中,從而更便捷、有效地服務于高職會計專業職業教育的需求,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性。(五)以大數據為依托,創新并完善高職會計專業教法形式“教法”改革是“三教”改革的途徑。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務必以大數據環境為依托,創新并完善高職會計專業教法形式,形成多樣化的教學風格,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在此過程中,會計專業教師不僅要明確信息技術在專業教學中的意義,還要通過拓展應用大數據信息的程度來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專業教學中的價值。轉變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方法、豐富專業課堂,從整體上來提升會計教學的質量與效果。1.以大數據環境為依托,借助產教融合新平臺,將企業經營運作與會計業務核算相融合會計的對象是資金及其運動。會計操作時,既要進行會計業務核算,還要將企業經營運作與會計業務核算相融合,還原出經濟實質,這既是對會計專業教師的能力挑戰,也是對會計專業傳統理論教學的創新突破。它需要教師最大限度地了解行業生存背景,熟悉企業運營流程與環節,挖掘行業產業的經濟利益流向,將行業產業運營實體的價值鏈活動與會計核算緊密融合。同理,在會計操作中,學生不能僅僅滿足于完成經濟事項發生后的會計核算,而應知道自己為什么要這樣核算?還可以如何核算?信息技術下怎樣提高核算效率、現有的核算需要哪些數據來支撐、可以形成什么數據結論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必須從原有的業務核算追溯至核算的經濟源頭——即經濟活動的本質。相應地,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理應從基于大數據戰略下的行業產業及其經濟活動入手,以大數據環境為依托,借助產教融合新平臺,將企業經營運作研究與會計核算教學相融合。2.以大數據為依托,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比如問題式研究性教學、資料庫平臺化教學、仿真演示型教學、影像式教學、任務驅動式教學、項目模塊化教學等方式。教師要掌握不同教學方法的優勢,結合教學內容、教學場景、學生素質水平等因素靈活變通地選擇,以為學生呈現出優質的教學課堂,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教學質量。3.實施項目化教學,以產業項目對接具體會計流程或任務將專業課程回歸經濟業務的本質,剖析產業項目,以產業項目對接具體會計操作流程和會計任務。借助大數據環境,有針對性地將產業項目的對接內化為會計專業教學課堂中的重難點和知識要點,進而形成教師教案中的若干任務清單。課程講授中,以該任務清單內容為目標導向,要求學生課前、課中、課后深度學習,逐一自主地完成任務清單的內容并通過考核。這樣既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內容,達到教學目標,又能逐漸內化成學生綜合職業能力,與行業產業緊密聯系。4.繼續創新并不斷完善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相配合理論教學鋪墊能力基礎,實訓教學打造環境“夾逼”。將兩者相配合,可以打破理論教學本位束縛,不斷加強與行業產業的聯系,體現高職教育的應用性與實踐性。理論教學有深度,有維度,著眼于會計功底扎實;實訓教學可真實、可仿真,體現出產業環境塑人。比如在專業核心主干課程的仿真實訓中,引入情景化,實施情景化仿真教學。讓學生扮演基于不同層面、不同環境、不同類型的會計專業適用角色,例如會計實務類角色:會計、出納、經費人員、主辦會計、CFO等;經營運作類角色:采購員、銷售員、生產計劃員、CEO等;政府主管類角色:稅務專員、財政專員、企管專員等。課前學生對角色觸及的產業行業展開情景調研;課中實施情景創設、展開情景演練;課后總結歸納環節演繹,既體現了情景教學法在會計課程中的應用,更可以有效運用行業產業環境倒逼學生的專業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明確高職會計專業教育中學以致用、用而須學的宗旨。而有大數據環境為依托,在理實配合的課堂教學得以開放,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及時學習會計領域發展的前沿與新規,掌握“業財稅”一體化理念,另一方面增加學生的會計視野與素養,善于發現會計操作中的問題并有效解決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創新性思維的養成,不斷深化學生的會計高素質技術技能能力[1]。5.實施信息云技術教學,構建會計專業云平臺其一,大數據戰略下,云技術作為信息技術的數字體系,是信息服務的技術規范,也是未來業務數字化的發展趨勢。而會計具有理論體系專業化、數字化、實踐操作規范化等特征,使得云技術在會計領域的應用具有了模式化場景。對教學而言,利于構建會計專業云平臺。隨著大數據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云技術在會計領域的應用仍然圍繞“資金流、業務流、信息流”,從傳統地主要服務企業集團,轉向面向中小企業提供基于“會計+業務+稅務”三位一體融合的交互式定制服務。基于這一特性,通過構建會計專業云平臺,得以實現信息云技術教學,開啟會計教學與大數據互聯互通、數據共享、智能化專業教育新時代。其二,將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方法有機融合,組合并優化配置各種傳統教學方法,將傳統教學方法與新經濟發展中的信息技術適用性充分融合。同時,在上述的融合中,還需要緊密結合專業教學內容的特點、充分考慮學生專業學習習性,構建出適應新環境下的會計專業云平臺,開設專業云課堂,比如云班課、阿里釘釘等。同時還能借助云平臺與更多先進優秀的會計專業教師共享優質資源,將共享資源帶進課堂,拓展學生的知識寬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其三,可以利用智能終端設備,依賴互聯網,開展線下線上相互融合,實施信息化技術型教學。比如現階段比較流行的“智慧職教”、“MOOC(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等平臺模式。通過移動互聯既方便教師進行備課、上課(課前整理與組織教學資源、課中互動激發專業探討、課后及時有效評價),也能利用大數據技術,及時形成學生學習報告。以大數據作依據,可以在報告中詳細記錄學生學習過程,及時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形成學習效果評價,最終對學生學習輔之以目標導向。同時完善碎片化學習,激發出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6.推進“1+X”的模塊化教學模式大數據環境下,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與各行各業正在深度融合,推動著商業模式、經營理念發生劇烈變革。在日益變快、信息充斥和距離弱化的社會化環境中,創新務實能力、跨界平衡思維、商業敏銳洞察能力在商業經濟價值判斷、經營分析決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會計人員想得到進一步提升,就必須擁有靈敏的系統化信息思維、創新務實能力、精準的宏觀分析和微觀運作能力,既能協助企業管理者優化配置企業資源、又能規劃出適應行業企業長期發展的財務戰略,最大化地提高整體運營效率。也因此,社會針對會計人員的行業與產業準入提出了“1+X”證書的需求,這就要求推進“1+X”的模塊化教學模式進入高職會計專業的課堂?;凇?+X”的會計能力考核范疇,有必要涵蓋系統化的智能會計課程內容,比如融合業財稅智能機器人+項目會計+管理會計等,打造出1+X的功能性課程模塊:例如智能化建賬、智能化會計確認、智能化經濟業務審核、智能化會計記賬、智能化財務分析等模塊。針對開發的功能性課程模塊,展開多元模塊化教學,每個模塊均可以借鑒計算機中的兼容原理組建一個跨專業的結構化教師團隊,有效實現專業與專業之間、課程與課程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協同共進。并在此基礎上定期不定期開展實施關于“1+X”發展創新的教學研討,展開教師合作等[5]。7.改革教學考評模式在大數據戰略下,為了完善教改,高職院校還需要探索出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考試評價模式,內容應該涵蓋對學生的考試方式、對教師的教學評價。對會計專業教師的評價,既要注重教師會計專業本位知識的熟練及提升,也要引入信息技術運用及與專業本位知識融合程度的評價。對會計專業學生考核同樣需要進行相應的改革,比如除了加強對學生的會計專業知識體系考核,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還需將學生對信息技術、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的相關操作能力納入考核范疇。同時,必須注重過程化、多元化考核會計專業學生的綜合業務能力,而不是單一化地用專業理論知識考試的某一分數來片面評價學生課程掌握實力,否則評價結果會因不系統、不全面而無效。而且,通過過程化、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更能激發學生對信息化、大數據、智能化的興趣和關注度。

四、結語

推進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大數據戰略化的教學改革,涉及眾多層面,是一項集大數據、云技術、智能化、大物流等信息技術和會計理論、會計實踐于一體的復雜的綜合工程,其核心是課程體系建設、教師改革、教材改革、教法改革。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改革一定要符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宗旨,將“三教”改革作為一個持續的系統工程進行統籌規劃。堅持教師為根本、教材為基礎、教法為途徑的系統閉環意識,牢牢把握會計專業教學改革的目的性和方法論。以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新高地為首要任務,致力于提升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的綜合就業能力,培養出適應行業、產業需求的復合型、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大數據戰略下,信息技術如同高職會計專業教學的一雙羽翼,為“誰來教、教什么、如何教”做出全新的詮釋。

參考文獻:

[1]王曉月.“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法改革路徑探析[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0(11):238-239.

[2]李忠華.淺析“三教”改革的三個核心問題[N].中國建設報,2020-04-08(5).

[3]李敏,陳蕾沖,張慶萍.“云物大智”背景下職業院校會計專業升級改造研究[J].財會學習,2020(33):177-178.

[4]趙春艷,毛臘梅.大數據戰略下地方高校會計學專業金課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20,29(12):116-120.

[5]肖剛.“互聯網+”時代會計專業教學方法探討[J].科技經濟導刊,2020,28(14):162.

作者:龔曉利 單位:四川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與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