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鋼琴課程教學改革新思路

時間:2022-06-15 03:09:27

導語:高職鋼琴課程教學改革新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鋼琴課程教學改革新思路

在目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鋼琴教學中,由于學生的素質良莠不齊以及鋼琴的基本功比較薄弱,鋼琴教師必須要及時地結合具體教學主體特點,從學生的基礎技能方面,綜合多元化地進行教學。學生不僅需要扎實的基本技能以及正確的練琴習慣,還要深入地分析樂曲作品的思想內涵,體會作品的藝術情感等等,因此進行一些改革是當前高職院校鋼琴教育所必須的。

一、鋼琴教學的具體現狀

高職院校的學生因地域、生源、教學條件等方面的差距,導致學生鋼琴基礎知識和技能參差不齊。部分學生考入高職院校主要以聲樂或其它器樂方向為主,他們的鋼琴基礎不扎實,為高職院校音樂教育鋼琴課程的教學帶來較大的困難,影響鋼琴教學目標與任務的達成。在高職鋼琴教學中,學生只關注彈奏,將大量的精力集中在技巧、指法、句法,忽視了作品的內涵及情感表現;也存在著教學內容脫離實際應用的現象,一些學生在畢業時可以彈大型的較高難度的曲目,但如果要求他們給一段簡易的旋律進行伴奏,學生無從下手,缺乏實踐能力。為了更好的在三年之內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鋼琴教師必須要對教學理念進行革新。演奏、視奏、賞析、伴奏是鋼琴課程體系內容。由于一些老師的教學方式單一老套,教學內容貧乏枯燥,隨著時間的流逝,學生對練琴缺乏興趣。對于一些基礎技能比較薄弱的學生,很難真正地提高鋼琴演奏的水平[1]。

二、具體的教學改革方法

鋼琴教學作為高職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將技術性、理論性、科學性與實踐性融為一體的學科,學生應具備比較全面而且扎實的基本功。但是目前在高職院校的鋼琴課程教學中,往往忽視基礎技能訓練,在教學的過程中過于拔快教學進度,沒有結合學生自身的彈奏水平及條件,影響鋼琴教學質量。針對這種具體的現象,教師應該加強對基礎鋼琴課程以及具體教學方法的相關改革,使學生具有非常扎實的相關鋼琴演奏能力[2]。(一)重視基礎技能訓練。鋼琴演奏是比較科學、系統的,需要學生的肢體進行高度的協調。演奏時,學生的手指關節要站穩,肩膀手臂放松,并協調身體的力度,這樣可以自如地演奏。對于學生來講,扎實的演奏技巧是學習鋼琴的重要基礎,也是高職院校鋼琴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教師應注重基本功訓練,并引導學生在彈奏曲目之前,先練習手指基礎訓練,從而可以使學生能夠清晰地設定正確的學習目標。教師必須要求學生每天練習相應的音階、琶音、和弦。可以通過分手、合手,同向、反向,等具體的訓練。音階練習要求每個音的力度均勻一致,使手指得到平衡發展,并提高控制手指、運用手指的能力,幫助學生熟悉鍵盤的位置。琶音是和弦的一種形式,練習琶音的過程也就是熟悉各個調性、調式的各種和弦的位置、和弦的不同色彩的過程。彈琶音時,由于手位迅速轉移,其難度比彈音階要大。其中,關鍵又在于手腕靈活的協調配合。所以,琶音練習可以幫助獲得良好的感覺和狀態。彈好琶音,也離不開手指的積極主動。而且,手指是在比彈音階時更大的范圍里運動,必然對手指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彈琶音,也就是訓練手指的靈敏和活力。在速度方面也可以和彈音階一樣,先慢后快。相比而言,練習琶音的速度可略慢于音階。但最終掌握技術之后,并不存在于兩者之間的差別。這些基礎訓練應貫穿整個練琴過程,比如在彈練習曲、樂曲之前或之后,增加練習的次數,讓練習的效果達到最佳。(二)重視樂譜內容的認知與理解。在鋼琴教學中教師簡要地介紹作曲家的生平和創作背景,或引用生動的故事,實踐證明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諸如柴可夫斯基的《少年曲集》、門德爾松的《無詞歌》、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簡易小品》、李斯特的《青年練習曲》等等。在彈奏前,教師指導學生分析作品的寫作背景及曲式結構,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把握作品的風格特征,深刻地表達作品的藝術內涵。教師也可以借助圖片、故事引導學生了解樂曲與作者,使他們將自身對樂曲的理解融入到演奏當中。另外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習的內容布置一些問題,引導學生課后查找相關資料,并大量聽賞經典作品。長期堅持這種做法,能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正確讀譜除了分析作品風格、了解作者,還許多重要的標記,也影響對樂曲的理解、表現。如:音樂術語,包括樂曲情緒、表情、音樂的性質、速度等。這些術語提示學生,樂曲是歡快的還是抒情的,是快板還是慢板。力度標記,從pp到ff間的不同力度層次。這些具體的力度標記,同樣關系到作品的音樂表現。速度的標記,如:慢板(Lento)、漸慢(Ritardando)、逐漸加快(Stringendo)等等。識譜訓練在鋼琴基礎教學中是至關重要的,它關系到學生自主學習、全面學習、持續學習的能力和毅力。這將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它必須依靠教師耐心的引導和深入淺出的教學以及學生持之以恒的努力,從而有效的提高學生演奏和理解音樂的能力。(三)重視聽覺能力的培養。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演奏技巧,更要注重對學生聽覺能力的培養。一方面,要注重實音聽覺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另一方面在實音聽覺能力的培養與訓練的基礎上,形成鋼琴音樂內心聽覺能力。實音聽覺即視唱練耳教學中的聽辨音訓練。視唱練耳主要分為視唱和練耳兩大部分,視唱單聲部、二聲部及多聲部,為學生提供了聽覺實踐及鍛煉機會,增強了他們對多聲部音樂的感受、理解和表達能力,尤其對復調、和聲及其織體的感受能力培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練耳的教學內容是單音、音程、節拍、節奏、和弦、旋律的聽辨、模唱以及各種速度、力度及不同調式調性的聽辨訓練等,通過音樂要素的感性和理性認識,讓學生掌握內心聽覺技能。內心聽覺是指內在聽覺想象對內心音樂形象的把握。注重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通過“傾聽”記憶好的音色、音質,鼓勵學生多聽優秀演奏家的音樂會或唱片,聽聽葉夫根尼.基辛演奏肖邦,瑪莎•阿格里奇演奏莫扎特、貝多芬等等,不僅聽他們對作品的具體處理,更重要的是牢記他們演奏的表現力又獨具特色的聲音。這樣才能建立起良好的音色、音質概念,才有可能喚醒正確的內心聽覺。內心聽覺要有豐富的想象力。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形式,是通過演奏者的聯想、想象與情感產生共鳴,再以音響的方式表達出來的。只有豐富的想象,才能引發對新音色、新聲音的追求。(四)重視即興伴奏的訓練。鋼琴即興伴奏的重要性,體現在其社會應用的廣泛性上。高職院校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是切合社會需求,社會需求是教育培養的基本方向。實踐證明:學生畢業后,大多數是向基層服務,從事音樂基礎教育或者基層的社會音樂活動,鋼琴即興伴奏的應用較為廣泛。如:器樂鋼琴伴奏(獨奏伴奏、重奏伴奏)、聲樂鋼琴伴奏(獨唱伴奏、重唱伴奏、合唱伴奏)、舞蹈伴奏等。首先要求學生熟練彈奏二十四個大小調的音階、琶音,熟悉二十四個大小調在鍵盤上的位置,為學習即興伴奏打好基礎。學會為作品選配恰當的和弦,在鋼琴鍵盤上迅速的彈奏出各個調的和弦就必須進行和弦連接訓練,這也是學習鋼琴伴奏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可以從基本的I~IV~V的連接開始訓練,在上述訓練熟練之后,可以加入副三和弦,重屬和弦等進行連接。鋼琴即興伴奏與《基礎和聲》這門理論課聯系緊密,注重鍵盤和聲的學習,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練習和弦連接,彈奏時要傾聽、記憶音響,培養和聲的內心聽覺能力,訓練和聲思維,實際上也就是對和聲音響的想象力與和聲語匯的組織能力。

三、結語

總而言之,高職音樂教育專業鋼琴課程教學改革對于保證教學質量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教學現狀,可以通過重視鋼琴基礎技能訓練、樂譜認識與理解、培養聽覺能力、訓練即興伴奏等提升教學水平。只有認識到教學改革的重要性,才能促進高職音樂教育專業學生鋼琴演奏水平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吳磊.鋼琴教學:審美心理的流動過程[J].蘇州大學學報(工科版),2002,(06).

[2]薄曉楠,李文華.對音樂院校《鋼琴教學法》課程的探討[J].音樂生活,2007,(05).

作者:林佳妮 單位:汕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