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經營模式小析

時間:2022-01-28 04:02:57

導語:現代農業經營模式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現代農業新型經營模式的類型

(一)自主經營型自主經營型一般包括農業大戶、家庭農場和生產型合作社,土地使用權由農民承包和流轉獲得,農業設施自建,自主經營,自產自銷,自負盈虧。這類模式中,農民掌握生產經營的主動權,投資成本較高,而且市場、技術的風險很大,面臨人才、資金、管理三大瓶頸,特別缺乏“能人”帶動。(二)雇傭經營型雇傭經營一般指農業企業通過土地流轉獲得土地使用權,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和農業設施;自主經營決策,產品統一品牌、包裝,自建銷售渠道;農民被雇傭參與農業生產,獲得工資報酬。這種模式中,農民成為農業產業工人,企業投資成本巨大,土地、技術、資金、管理、勞動力、市場、人力資本的壓力都非常大,同時雇傭工人的勞動生產率低下問題一直難以解決,目前中層管理人才和中堅技術人才的缺乏也是農業企業面臨的較大問題。(三)租賃經營型租賃經營一般由政府或農業企業通過土地流轉獲得土地使用權,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和農業設施;投資主體不進行生產和經營,只是將建成的農業設施(如大棚、養殖場等)出租給農民生產和經營,通過收取租金回收成本和產生效益;農民承租農業設施,繳納租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這種模式中,農民掌握部分生產經營的主動權,承擔一定風險;投資主體投資成本巨大,但是風險由農民部分承擔,投資回收期較長;政府作為投資主體建設,是推進區域農業產業化、規模化、設施化較好的途徑。(四)承包經營型承包經營一般指農業企業提供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提供技術指導和生產規程或標準,將勞動外包給農民(如需設施由農民自建)并回收產品的模式。這種模式中,農民保留土地使用權,只提供勞動,無需承擔風險,農民基本不掌握生產經營的主動權,可以理解為農業產業工人的一種形式;農業企業一般有較好的品牌和市場占有率,銷售渠道暢通;企業的投入主要是生產資料,承擔市場、技術等的風險,同時面臨著對農產品質量難以控制、農民違約轉賣產品的巨大壓力。(五)訂單生產型訂單生產一般由農業企業下生產訂單,交付一些定金,農民承接農業生產的整個過程(如需設施由農民自建),產品由企業收購。這種模式中,農民保留土地使用權,農民基本不掌握生產經營的主動權,承擔企業違約的風險;農業企業自主加工、經營、銷售農產品或接受訂單,企業的投入主要是定金,承擔市場風險或轉移風險,同時面臨著對農產品質量難以控制、農民違約、買方違約的問題。近些年,出現的CSA(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SupportAgriculture)也可以歸類為訂單模式。在有些區域,這些模式不是單一出現的,而是組合出現的。這些模式各具優勢,在現代農業建設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各類型經營模式的比較分析

通過分析上述五種現代農業中常見的新型經營模式,我們發現,土地使用權、設施建設、農民自主性、勞動力關系、產品去向、風險承擔等是各模式的主要要素。按照類型和要素列表重新排序后,我們發現,對于企業來說,勞動力關系與風險承擔正相關;對于農民來說,勞動力關系與風險承擔負相關。這就是說,勞動力關系越緊密,農民承擔的風險越低,企業承擔的風險越高。

3、案例分析

谷里現代農業示范園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谷里街道,2007年開始建設。園區先后獲“南京市現代農業園”及“省級高效園藝示范創建園區”稱號,被評為全市重點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累計獲得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認證6個、綠色食品8個、有機食品12個,成為南京最大的綠色蔬菜生產基地。目前,該園區核心區面積已達到22000畝,其中設施蔬菜面積達到12000畝,高標準良田8000畝,年總產值超過2.64億元,利潤達12600萬元,設施蔬菜平均畝效益9800元,谷里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8000元。該園帶動農民增收的效果非常明顯,農民收入每年平均以18%的速度遞增,其具體做法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成立農業發展公司從2007年起,谷里街道轉變發展思路,探索新型的農業經營模式,以政府為主導成立谷里農業發展公司。目前,公司注冊資金已達到3500萬元,年底將進一步增資到5000萬元,公司下設五部一室(即辦公室、財務部、農業部、林業部、工程部、招商部)和四個子公司(南京靚綠農副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南京靚綠園林綠化有限公司、南京靚綠水利工程建設有限公司、谷里風波茶葉有限公司)。2011年,公司被市政府評為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在園區管理辦公室的領導下,該園通過公司化運作,廣泛采取合作招商方式,全面推進園區各項建設。(二)土地統一流轉為使農民增收得到持續可靠保障,街道以社區為單位積極探索,成立了農民增收土地股份合作社,對入股農戶實行“保底分紅”,農民土地流轉收益每年以12%的速度遞增。(三)設施統一建設園區土地由幾家分公司分別承擔土地平整、水利、道路、綠化和設施大棚等建設,實現“八通一平”。集中新建連片鋼架大棚達8000畝,建成華東地區單體面積最大的有機葉菜防蟲網200畝,陸續建成10000m2連棟溫室育苗中心、1000m3蔬菜保鮮冷庫和包裝配送中心以及農資聯鎖超市,建立完備的蔬菜田頭生產電子檔案和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四)設施分租為提高效益和運作水平,街道將示范區內的所有設施大棚分租給80余戶農戶承包種植,其中本地農戶占1/3,街道靚綠公司負責引種示范、繁育種苗、技術指導及農產品銷售等環節的全程服務。(五)農民多種選擇土地流轉后,該區域農民可以有多種選擇,收入渠道也相應增加。農民可以選擇租賃設施大棚種植,土地流轉收益和租賃補貼可以抵消租金,經營風險大大降低;農民可以選擇為農業企業雇傭,獲得工資收入;農民也可以選擇參加園區子公司提供其他工作;農民更可以自己成立農業公司或合作社,承包租賃大量設施大棚生產經營。在基礎設施、農業設施齊備,產業化成熟的園區,農民沒有投入的風險,沒有銷售的困難,沒有技術的壓力,增收是必然的結果。

4、結論

筆者認為,新型的經營模式屬于農業生產關系的范疇,只能部分反應農業生產關系,但是具有生產關系的特性,即由農業生產力水平變化帶來的階段性的生產關系的表現模式。農民增收是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現代進程的根本目的,也是解放和發展農業生產力的根本目標。新型的農業經營模式都是階段性的產物,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經營模式會應運而生,推動生產發展的經營模式會延續并壯大,不適應甚至影響生產力發展的經營模式會消亡。

作者:李宗芳單位:江蘇省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