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的思政教學和生涯教育探討
時間:2022-07-07 09:58:15
導語:鄉村振興的思政教學和生涯教育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國家政策指向持續聚焦“三農”工作。隨著從“鄉村振興”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維度的躍升,人才振興成為鄉村振興戰略落地實施和鄉村建設改頭換面、蝶變新生的重要“變量”。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人才振興是“三農”工作的支撐和鄉村振興的基礎。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場域,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如何為鄉村發展培養更多“知農愛農”的新型人才,保證農業農村現代化人才活水不斷,是當下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議題。
為了更好地滿足鄉村振興的人才需求,高校從多個方面、多個維度進行了人才培養的若干思考。其中,也不乏一些高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真干實干為實踐指向,為鄉村培養了一批辛勤“耕耘者”和專業“建設者”。然而,囿于鄉村“貧窮守舊、偏僻落后”的刻板印象和“離開農村、走出大山”的傳統思想,鄉村人才流失十分嚴重。再加上大城市機會多、平臺廣逐漸成為大學生的“社會共識”,鄉村人才“引進難、留不住、用不好”等問題更加突出。在上述因素共鳴、累積及遍在效應的作用下,高校大學生鮮少愿意走進鄉村、投身“農門”,就連涉農專業學生也“談農無言”“談農色變”。
在有關大學生服務鄉村振興意愿的調查中,影響大學生服務鄉村振興意愿的因素主要有專業方向、鄉土情結及政策引導。在對問卷進行歸因分析后,我們可以看到高校大學生服務鄉村振興意愿程度較低,主要受以下 3 個方面因素的限制。一是專業認同不足,職業規劃模糊。職業規劃對于很多高校大學生來說還是一個空白的認知區域,很多人還只停留在“找工作”“找好工作”這樣的基礎層面,完全沒有上升到職業規劃與發展的高度,更沒有從個人事業發展的方向去布局。二是缺乏清楚認知,參與動力不足。許多愿意投身鄉村建設的高校畢業生往往秉持深厚的鄉土情懷,他們生于鄉村、長于鄉村,“父母在不遠游”就是其鄉土情懷的深切踐履與經典表達。但對于絕大部分高校大學生而言,他們對鄉村了解不夠、認知不足,學農愛農知農的意愿較低,難以對鄉村振興事業產生共鳴,對于投身鄉村振興事業更無熱情和興趣。因此無論是志愿服務,還是就業意向,都鮮有大學生將鄉村作為首選地。三是缺乏政策了解,參與渠道受限。問卷調查顯示,大多數大學生主要通過課堂學習了解鄉村發展政策,信息渠道過窄,無法緊跟時事。此外,在鄉村參與的渠道方面,也僅停留在“三下鄉”社會實踐和鄉村支教等層面。從上述歸因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職業規劃模糊、鄉村認知缺乏還是政策了解不夠,這三塊“短板”均與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緊密相關。此外,中國人民大學和智聯招聘聯合發布的《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顯示,在畢業生未獲得 offer 的原因中,“太迷茫,無方向,沒經驗”高居榜首,“走一步是一步”成了大學生的未來職業規劃,這也從側面顯示出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的缺位和低效。而在畢業生獲得 offer 的原因中,“求職目標明確”“實習經驗豐富”較為靠前,這兩者都與明確的職業規劃密不可分,也可見職業規劃對于大學生求職就業的重要性。如何構建系統、有效的職業生涯教育,促進學生的職業發展和鄉村的人才賡續,需要從兩個維度著手。一是思政育人,涵育全維度學農愛農知農氛圍;二是生涯領航,構建全周期職業生涯教育體系。這二者不僅缺一不可,還須相互融合,只有思政教學與生涯教育同向并行,才能建起聯結高校教育與鄉村振興的橋梁紐帶,強化高校大學生服務鄉村振興的意愿,拓寬高校大學生服務鄉村振興的渠道,真正做到“思政課程引領,生涯教育花開,人才振興得力”。思政教學和生涯教育看似是兩種理念、兩個方向、兩個版塊,但兩者其實同源。必須厘清思政教學與生涯教育兩者之間的耦合機理和作用機制,才能充分認識思政教學融入生涯教育的必然性,切實推進思政教學與生涯教育的融合研究。一是思政教學錨定生涯教育的指導方向。思政教學是一種教育理念和實踐創新,更多以“課程觀”的形式呈現,本質上是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最大化。生涯教育作為大學生課程學習的最后一關,是學生從校園邁入社會的重要一站,關系著大學生能否順利完成培養鏈條的關鍵一環。而思政教學集理想信念、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于一堂,恰好可以作為學生職業教育的基礎和先導,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弦”,減少大學生職業規劃中的不穩定性或不確定性。思政教學與生涯教育目標具有內在一致性,二者頂層設計的契合,使得思政教學的融入有助于生涯教育發揮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的引領、疏通作用。二是思政教學提升生涯教育的育人效能。生涯教育主要是向大學生傳達職業規劃的理念、意識、方法,幫助大學生梳理優勢強項、樹立職業理想、確定生涯目標和制定行動路線。思政教學的融入,可以充分拓展生涯教育的邊際效用和內涵建設,提升生涯教育育人效能。思政教學中倡導國家民族的“大我”,生涯教育倡導個人發展的“小我”,前者使后者有了廣度與厚度。此外,思政教學中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能為生涯教育中的就業觀、擇業觀、創業觀提供有力的道德根基和正向的價值引領。三是思政教學彌補生涯教育的缺漏之處。我國高校的職業規劃課程并不是近幾年才興起的新鮮事物,早在 10 余年前就開始了課程的初步構建。經過若干年的探索,高校生涯教育建立起了一套相對完整的課程體系,但其教學內容過于模式化、程序化,重理論輕實踐,使得學生課程獲得感普遍較低。思政教學融入生涯教育,可以凸顯生涯教育課程的育人底色和價值使命,賦予生涯教育課程更多生命力、吸引力及感染力。此外,思政教學對理想信念、家國情懷等內容的強調,可以從更高視角解讀生涯教育的社會意義,彌補以往生涯教育的視野窄化導致的缺漏,拔升生涯教育的層次和境界。綜合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思政教學與生涯教育的融合是必然也是應然。但思政教學與生涯教育的具體融合路徑還有待進一步探究。目前,基于鄉村振興的思政教學與生涯教育融合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思路。一是教學理念的融合。
高校必須將思政教學和生涯教育置于同一高度,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與職業生涯教育理念相融合,將“育人”和“育才”相結合,在思想政治課程中為學生書寫投身鄉村建設的種種可能性,在生涯規劃課程中堅定學生“踐行為民宗旨,真誠服務社會”的初心使命。二是課程內容的融合。思政教學與生涯教育不是兩個學科,也不是兩堂課程,兩者的教學內容是相互貫通的。在大學的不同階段,思政教學與生涯教育的內容都必須結合起來、相互對應。如,將思政教學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敬業”“誠信”與生涯教育中的職業道德結合,將思政教學中的理想信念教育與生涯教育中的職業理想結合,都可作為二者融合并進的有效途徑。三是育人載體的融合。課堂教學、校園活動、社會實踐是大學思政教學與生涯教育融合的主要契機。在課堂教學上,可在思政教學中融入學生職業規劃、職業理想等內容,引導學生在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中尋求平衡;可在生涯教育中融入理想信念、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理想,做一個“大寫的人”。在校園活動中,可依托于各種社團開展思想教育類和生涯規劃類活動。
在社會實踐中,可借助政企平臺,幫助學生適應生涯角色轉變、聚焦未來職業。四是師資隊伍的融合。對于思政教學和生涯教育而言,學生是主體,教師是關鍵。要促進思政教學與生涯教育的融合,專業化、職業化的師資隊伍建設十分緊要。一方面,思政教學教師須加強對職業規劃課程的學習;另一方面,生涯教育教師也應不斷夯實思想道德、堅定政治立場。對于大學生而言,思政教學和生涯教育是認識自己、發現自己、挖掘自己、塑造自己、成就自己的方式,思政教學與生涯教育融合只有起點、沒有終點。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時代變遷和社會進步必然會催生新的思考和行動,思政教學和生涯教育的融合將永遠是“進行時”話題。經福建教育出版社于 2021 年 8 月出版的《鑄魂育人—思政教學與生涯教育融合課例》一書,可稱得上思政教學與生涯教育融合研究的經典之作。全書共 4 個專題,從思想政治課喚醒生涯意識、思想政治課引導生涯探索、思想政治課優化生涯體驗、思想政治課描繪生涯愿景等維度剖析了思政教學與生涯教育的融合課例。課例中,編者對設計理念、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參考的論述層層遞進,闡釋得當,對于我們研究思政教學與生涯教育的融合大有裨益。
作者:申蓓陽 單位:運城職業技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