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茶園優質高效綠色生產技術模式
時間:2022-07-18 08:57:51
導語:生態茶園優質高效綠色生產技術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婺源縣按照全國茶葉標準園建設要求,以有機為導向,推廣種植國家級茶樹良種,示范應用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簡要介紹了婺源縣“頭上戴帽,腰間系帶,腳下穿鞋”的生態茶園優質高效綠色生產技術模式的實踐經驗。
關鍵詞:生態茶園;優質高效;技術模式
婺源縣按照全國茶葉標準園建設要求,以有機為導向,實施“頭上戴帽,腰間系帶,腳下穿鞋”的生態茶園建設模式。推廣種植“鄣科1號”“上梅洲種”“婺綠1號”等茶樹良種,提高良種率;示范應用燈光誘殺、信息素誘捕和生物農藥綜合防控技術,實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減少化肥、農藥施用次數;在產品結構上采用名優茶和出口茶生產相結合,提高茶園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實現茶園綠色優質高效。
1模式適宜區域與基本條件要求
婺源縣生態茶園建設模式適宜區域為贛東北茶葉產區。園地基本條件要求:一是園地應為空氣清新、水質純凈、土壤未受污染、土質肥沃、周圍自然植被豐富、生態環境優良,具有生物多樣性的平坦地、緩坡地和山地,并與交通干線、工礦企業、垃圾場和城鎮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二是周圍及上風口無污染源,環境空氣質量符合GB3095—1996中二級標準。三是周圍沒有金屬、非金屬礦山或農藥的污染,土層深厚,有效土層達60cm以上,土壤質地疏松,通氣性良好,不積水,耕層有機質>1.5%,pH值5.5~7.5。土壤環境質量符合GB15618中的二級標準。
2建園技術
2.1園地生態建設
山頂上栽植固定水土的遮蔭樹,山坡中間配環山帶,山腳設置防護林帶或隔離帶。一是在園地四周或茶園內不適合種茶的空地植樹造林,茶園的上風口營造防護林;在人行道、主渠道、陡坡和水土易沖刷的地方種植綠化樹。二是在有機和常規生產區域之間設置有效的緩沖帶和物理屏障。
2.2品種選擇
選擇抗逆性強、適制性廣、適宜婺源當地環境栽培的茶樹良種。目前婺源茶區最適宜栽種的本地茶樹良種有:上梅洲種、婺綠1號、鄣科1號等。適宜引種栽植的有:龍井43、烏牛早、浙農117、鳩坑早、安吉白茶、中茶108等。要根據品種的適制性、抗逆性、生物特征、發芽遲早以及當地制茶種類、茶季勞動力調配、土壤條件、茶園面積等因素綜合考慮品種搭配。一般情況下,茶園面積13hm2以上,宜種植2個品種;面積33hm2以上,宜種植3個以上品種。
3生產管理技術
3.1測土配方施肥
在施肥過程中堅持“重施基肥,適施追肥,追肥少量多次,氮、鉀搭配,控制磷肥”的原則。基肥一般667m2施有機肥或餅肥200kg,配施一定的礦物源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結合茶園秋挖開溝深施,深度20cm以上,施后覆土。追肥結合茶園鋤草每年進行2~3次,每次施入經無害化處理的有機餅肥或經有機認證的商品有機肥600~1125kg/hm2。春季追肥在開采前30~40d開溝施入,溝深10cm左右,施后覆土。
3.2病蟲草害綠色防控
3.2.1生態調控根據害蟲取食特性,通過分批及時多次采摘或修剪枯枝等措施,摘除小綠葉蟬、茶蚜、茶橙癭螨、茶炭疽病等病蟲危害的芽葉,抑制病蟲種群發展;勤除雜草,可減少土壤水分蒸發,促進茶樹生長,并清除很多害蟲、病菌的發源地或潛伏場所;茶園秋挖可將表土和落葉層中越冬的害蟲,如茶尺蠖、茶黑毒娥等的蟲蛹以及多種病原菌深埋入土,又可將深土中越冬的害蟲暴露于地面,使其受不良氣候影響或遭天敵侵襲而死亡。3.2.2理化誘控對于體形較大、行動較遲緩、容易捕捉或有群集、假死習性的害蟲,如茶毛蟲、茶蠶、衰娥類、茶麗紋象甲等,均可采用人工捕殺的方法;春季成蟲發生期安裝帶誘芯的黃色粘板誘殺黑刺粉虱和茶蚜等害蟲;成蟲發生始峰期打開太陽能殺蟲燈,誘殺茶尺蠖、茶毛蟲等鱗翅目害蟲;使用性信息素誘捕器誘殺灰茶尺蠖和茶毛蟲。3.2.3生物防治注意保護茶園中的瓢蟲、蜘蛛、捕食螨、獵蝽和寄生蜂等有益生物;推廣使用植物農藥和微生物農藥,用苦參堿或Bt制劑防治茶尺蠖等鱗翅目害蟲;在相對濕度較大的春秋季節可選用白僵菌制劑防治假眼小綠葉蟬;宜選用礦物油防治茶橙癭螨。
3.3各生育期管理措施
3.3.1栽苗期、休止期10月中旬至次年2月下旬均可栽苗,但須避開秋旱和寒冷天氣;高山茶園安排在10—11月或推遲到次年3月栽苗,以減少凍害。這期間,春季主要是采取施追肥、定型修剪等管理措施,及時關注田間害蟲動態;10—12月主要進行秋挖(避開秋旱),結合施基肥,采用石硫合劑封園。3.3.2撫育期、采摘期3月下旬—9月,主要進行淺耕、鋤草等田間管理,并進行殺蟲燈、性信息素、生物源農藥等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防治病蟲害。
4配套措施
一是修訂發布了《婺源綠茶———江西省地方標準》八個新標準。新標準由《婺源綠茶有機茶質量要求》(DB36/T494—2018)、《婺源綠茶有機茶管理體系》(DB36/T495—2018)、《婺源綠茶有機茶標識與銷售》(DB36/T496—2018)、《婺源綠茶有機茶種植技術規程》(DB36/T497—2018)、《婺源綠茶有機茶加工技術規程》(DB36/T498—2018)、《婺源綠茶種植技術規程》(DB36/T499—2018)、《婺源綠茶加工技術規程》(DB36/T500—2018)、《婺源綠茶質量要求》(DB36/T501—2018)等八個標準組成。標準針對不同等級分別從種植技術、加工技術、質量要求、管理體系、標識與銷售等方面通過實施全程標準化管理,規范婺源綠茶全過程中各要素環節,使各項工作活動規范化、科學化、程序化,建立起種植、加工、經營的良好秩序。二是出臺了《婺源縣2018—2020年茶產業發展獎勵辦法》,同時計劃出臺《婺源縣加快茶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及《婺源縣2021—2025年茶產業發展獎勵辦法》,以全域有機、茶旅融合為發展理念,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龍頭帶動、科技支撐,突出質量興茶、綠色發展,通過夯實基礎、品牌打造、創新驅動、融合發展,推進婺源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5效益分析
通過實施“頭上戴帽,腰間系帶,腳下穿鞋”的生態茶園建設模式,推廣種植國家級茶樹良種,應用茶園病蟲害綠色防控、測土配方施肥、化肥與農藥“雙減”等技術,婺源茶葉產量、產值提高10%以上。按有機農業要求進行生產管理,禁止使用化肥、農藥等化學合成品,整個茶園環境得到改善,有利于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婺源縣生態茶園優質高效綠色生產技術模式的推廣也進一步加強了與基地農戶的聯系,在提高茶葉產量和質量的同時,有效解決了茶區周邊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
6推廣潛力分析
在山頂上栽種遮蔭樹,在茶園主干道旁栽種行道樹,在茶園山腳下建設防護林帶,這種“頭上戴帽,腰間系帶,腳下穿鞋”的生態茶園建設模式,不但成為婺源生態文化旅游的一道靚麗風景,并且成為全國生態標準茶園建設的示范樣板,建設模式已在全國茶區推廣。
作者:陳麗珍 程琳 汪菁佳 單位:婺源縣農業農村局
精品范文
10生態旅游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