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思考

時間:2022-04-10 04:57:00

導語:林業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林業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思考

為進一步推進自然保護區建設,把握自然保護區管理與落實科學發展觀之間的關系以及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局圍繞上述問題進行了調研,獲得了一些初步的認識和體會。

一、落實科學發展觀與自然保護區建設的密切聯系

1、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通過開展森林資源保護工作大力推進生態建設和資源環境的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十七大提出的戰略要求,森林資源是生態建設的基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首先要打好基礎,做好最基本的資源保護工作,基礎性工作是謀求發展的根本,也是科學發展觀之“科學”的著力點和落腳點。任何忽視基礎、急功近利、盲目冒進的做法,都是不科學的,因而必然是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實踐證明,什么時候基礎性工作扎實了,什么時候單位戰斗力就發展進步;什么時候忽視了基礎工作,什么時候就要走彎路,就會出問題。發展是在牢固基礎上的發展,打基礎就是謀發展。

2、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通過開展基礎建設工作堅決維護群眾利益。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以人為本,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相信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了解群眾疾苦,反映群眾呼聲,把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各項工作抓緊抓好。聯系自然保護區建設工作的實際來看,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堅持改善基礎設施,關心職工疾苦,推進民生建設,執政為民,堅決糾正損害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把人民群眾的利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

3、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通過產業發展保障自然保護區健康發展。科學發展觀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本,以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為目的,要求在現代化建設中,正確執行和全面落實黨和國家各項關系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法規、決定,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聯系自然保護區的實際來看,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開展綠色環保的產業發展模式,積極參與藍天碧水工程建設,開發生態旅游,保障可持續發展政策正確地落到實處。

二、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要解決的問題

1、思想觀念紀律作風問題。一是部分職工是擺不正工作和生活的問題,將工作中的分岐帶到生活中,將生活中的矛盾帶到工作中,政治表現不成熟。二是受社會道德危機的影響,以自我為中心,貪圖享樂,不愿吃苦已成為普遍現象,“天老大,我老二”,集體主義觀念不強,缺乏奉獻精神,使單位的凝聚力下降。三是教條主義仍然存在,對處理突發事件和危機的能力過分依賴書本,預案,缺乏實踐經驗和辦事能力。四是紀律作風執行不到位,獎罰不分明,存在自由散漫現象和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弊端。五是知識落后,更新不及時,不全面,形成人員素質相對較低的現象,對工作的要求不高,沒有活力。六是民生待遇還有待提高,送溫暖等方面還有差距,職工工資和福利都不是很高,得不到社會平均水平,單位經濟實力不強,對于職工隊伍的穩定和發展存在隱患。七是工作作風還存在差距,還有辦事拖拉和服務不到位的現象,單位形象有待提升。這說明我們的工作還有差距,管理還不完善,思想認識還有偏差。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就必須對以人為本的理念有正確有認識,我們所講的人,是以廣大的人民群眾為本,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個人,某些人,而是我們所有的職工、群眾。我們既要重視人的需要,鼓勵員工為主,又必須注重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要在單位內部開展科學發展觀大討論,解放思想大討論,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關心的良好人際關系,樹立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建立關注和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體制機制,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提高人的教育水平,文化品位,精神追求和道德修養,要改進工作作風,促進黨群之間,干部職工之間關系的和諧發展,對存在的自由主義,自我獨立的不良習氣進行教育和幫助,用科學發展觀改造我們的政界觀,將以人為本落實到發展的每一項措施中,貫徹到改革的每一個行動中。全面提升自然保護區建設水平。

2、開拓思路創新發展問題。一是我局科研僅僅局限在完成日常的動植物資源上且監測內容還需進一步改善,科研工作開展內容單一,層次不深,實用性不強。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生態建設,就是為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按照自然規律發展現代林業,其中科技興林是重要的技術支持。從自然保護區的角度理解生態建設,就是深入細致地對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珍稀瀕危動植物進行生物學特性的觀察和研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擴大其種群,減緩其滅絕步伐,為子孫后代保留更多的生物多樣性。需要我們一、二期工程建設基礎上,科學、全面、系統地提出三期工程規劃。在保護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基礎性研究,探索獼猴的生活規律,開展珍稀保護植物和鄉土經濟樹種的繁育培育工作,維護營造適宜的棲息環境和群落生態環境,努力將自然保護區建設成為生態和諧的典范。二是生態旅游的發展還需改進,勿庸置疑,選擇生態旅游路子是目前發展的最佳途徑,國內許多著名的風景區都在嘗試這一條路,太多的教訓告訴我們,生態旅游是一把雙刃劍,至今沒有哪一家能夠做到完美無缺。大多數過度開發都造成環境破壞和資金浪費,長白山開發形成的環境污染,生活垃圾,花四年時間才逐步清理,九寨溝過多的人為的建筑用三倍于投資的資金資去拆除,但是人為的嗓音與空氣污染等因素引起潛在的隱性的生態環境的逐步退化并沒有好的辦法根除,引起有識之士的憂慮。蟒河處在初始的發展之中,我們就必須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考慮人與自然的和平共處,來找尋利用與保護的結合點,在開展建設的過程始終圍繞保護第一、合理利用的理念,利用太陽能、風能等節能型清潔能源,實施區內旅游區外服務的大旅游戰略,減少生活垃圾的污染,最重要的要嚴格控制環境容量,改變觀光型、度假型的模式,突出生態主題和意義,從生態安全的教育入手,倡導生態和諧,從分散型的游覽模式入手,創造精品生態旅游的目的地,爭取達到少走彎路的發展,堅決摒棄先破壞,后整治的無知理念。在林下資源野生食物的利用上,既要體現山野綠色特點,還必須搞好可及資源調查,嚴格控制利用規模,大力提倡營造人工綠色替代產品,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

3、區域經濟發展問題。區域經濟的發展是我們的外在條件。是實現規模化橫向發展的基礎和動力,在區域發展中尋找新的發展機遇和渠道是實現林區增收和和諧的必不可少的途徑,在發展中既要瞄準大市場,更要注重身邊的各個因素的變化,在以往的發展中,我們往往只是注重走出去承攬工程,在社區共建、社區共管方面無暇顧及,也無資力去協作,08年我們在防火道路維修、管護站引水方面和當地社區進行了協作,投資20萬元,收到了良好的效益,既解決了我們的實際問題,又幫助百姓辦了實事,為干部贏得了政績。但是從合作的方法上看,還存在手段單一,可融性不強的缺陷。在新農村建設當中,國家傾注了大量的物力和優惠政策,而林業建設也正是新農村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農村、農業、農民密不可分的伙伴,應該積極地參與進去,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當中,宣傳我們的產業優勢和技術優勢,將新型農業和新型林業結合起來,將生態園區的建設與多元化的農產品結合起來,將荒山的利用與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很有可能出現新一輪的生態農業、生態林業園區建設高潮結合起來,這就需要我們科學地分析市場,抓住當地產品和市場的優勢,發揮我們的技術能量,為林農提供技術支持,為自己贏得市場份額。同時積極爭取優惠政策,利用優惠政策,通過“減免稅收、優先低價使用清潔能源”等方式,和農民打成一片,互利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