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在糧食生產區建設現場會講話
時間:2022-05-07 03:38:00
導語:市長在糧食生產區建設現場會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們:
經市政府研究,今天召開全市現代農業園區和糧食生產功能區“兩區”建設現場會,主要是貫徹落實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和全省農業“兩區”建設現場會精神,進一步統一思想,交流經驗,對全市“兩區”建設工作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落實。剛才,我們實地考察了市山里河馬場、糧食生產功能區和峽口現代農業園區等現場,市和區分別作了典型發言。下面,我再強調三點意見:
一、深刻分析形勢,切實增強“兩區”建設重要性的認識
農業問題關系國計民生,農業穩則天下穩。農業始終是一個朝陽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必須把“兩區”建設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切實抓緊抓好。
作為傳統農業大市,近年來現代農業雖然發展較快,但大而不強、大而不穩、大而不精的狀況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具體表現在:大而不強,是指我市的農產品數量雖然龐大,但競爭力不強,附加值不高,農業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強,三次產業的融合度不夠;大而不穩,是指我市農業的抗風險能力較弱,柑桔產業一旦遇到市場波動,就會遭受較大損失;大而不精,是指我市雖有不少農產品獲得“中國特產之鄉”稱號,但真正在市場上叫得響、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很少,特別是缺乏國內知名的農產品品牌。
圍繞不強、不穩、不精的現狀,我們如何破解農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難題,走出一條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子?可以說“兩區”就是突破口。首先,“兩區”是我市農業轉型升級、加快農業強市建設的主戰場、主陣地。“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新農村建設”三大任務是三位一體的關系,我們在加快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決不能忽視農業的發展。今年以來,省里提出“四大建設”,即“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落實到農業發展當中,就是要把“兩區”作為大平臺,有了這個大平臺,才能容納、承載農業轉型升級需要的空間,現代農業才可能發展成為一個大產業,從而使農業龍頭企業有更好的依托并成長為大企業,也才能引進更多的農業大項目。其次,“兩區”建設是一次新的農業生產方式改革。“兩區”和以前的、局部單干、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局部的土地流轉一樣,體現了不同階段農業發展方式、發展理念的轉型升級。第三,“兩區”是落實市委新農村建設工作會議精神、實現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兩區”建設有利于促進城鄉要素互流、工農產業聯動,加快城鄉之間的要素、產業、市場融合,是加快統籌城鄉發展的載體和平臺,我們必須像抓工業園區一樣把“兩區”建設謀劃好、實施好,從而推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兩區”建設的關鍵是主體,特別是在建設的前期,起主導作用的是政府。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著手制定了我市“兩區”建設的五年規劃,爭取用5年左右時間,在全市建成100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100個現代農業園區,總面積65萬畝,約占我市耕地面積的四分之一。如果五年后我們能夠實現這一目標,那么我市農業就會發生根本性變化。為此,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兩區”建設的重要性,切實履行好“兩區”建設的引導者、推動者和組織者的責任。
二、優化資源配置,扎實有序推進“兩區”建設
開展“兩區”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如何把“兩區”謀劃好,在五年內建成“雙百”基地,全市上下要花大力氣,下大決心,著力解決“兩區”建設的關鍵問題。
(一)堅持資源整合,拉高農業“兩區”建設標桿。要樹立精品意識,拉高建設標桿,加大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統籌整合,高起點、高品位、高標準建設“兩區”。各地要統籌農業和農村項目、資金、人才等要素,整合優化產業發展、中低產田改造、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節水灌溉、科技成果轉化、生態環境建設、循環經濟發展等項目,引導項目優先在“兩區”實施,使“兩區”成為我市現代農業建設的精品工程、示范樣本。
(二)堅持統籌推進,提升“兩區”建設水平。“兩區”建設涉及農業產業的各環節、各領域、全過程。各地要按照“經營規模化、生產設施化、技術高端化、產品精品化、農民組織化”的要求,認真落實各項工作措施,扎實推進“兩區”建設。一是著力在促進土地流轉上下功夫。建設“兩區”,實際上就是把農田集中起來搞規模經營,做好土地流轉工作是基礎。我市土地流轉的空間還很大,我們要把土地流轉的政策宣傳到位,動員更多的農民參與到土地流轉中來。同時還要不斷完善土地流轉服務機制特別是加強交易平臺建設,加快土地資源要素的集中,提高規模經營水平。二是著力在提升建設標準上下功夫。“兩區”本身就是現代農業的示范和樣本,因此必須要向精品化、設施化、集聚化發展。近年來,我市有些地方開展廢棄園地改造的經驗很成功,既節約集約用地,又騰出了發展空間,一舉多得,但在發展過程中要特別注重提高建設標準。三是著力在強化科技支撐上下功夫。“兩區”發展能否成功,農業科技至關重要。各級農技部門要集中技術力量向“兩區”集中,要健全“三位一體”基層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加強與國內特別是省內農業科研院校的戰略合作,特別是要借助省里“雙服務”活動下派農業科技指導員的力量,切實把農業科技及時傳遞到“兩區”。四是著力在加強管理保護上下功夫。農業部門要加強指導,對“兩區”要采取編號、分類管理和電子化管理,不斷提高“兩區”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水平。
(三)堅持內培外引,培育“兩區”建設新型主體。各級政府既要積極扮演“兩區”建設組織推動者的角色,更要積極培育、扶持“兩區”發展的骨干力量,即廣大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現代職業農民等各類新型農業主體。特別是要根據糧食生產功能區與現代農業園區的主體差異性,做到各有側重。其中,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必須堅持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建設機制。縣級人民政府是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的責任主體,要做好規劃編制、任務落實、資金籌措以及功能區的驗收認定和管理保護等工作。同時,還要積極鼓勵發展規模經營,培育一批影響力大、服務能力強、帶動范圍廣、示范作用大的糧食生產專業服務組織、種糧大戶等規模經營主體參與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而現代農業園區必須要有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現代農業主體投身建設現代農業園區。一方面要立足當地,培育一批示范性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現代職業農民和農業種養大戶。同時還要加強與市場對接,發展一批適銷對路的農業主導產品。另一方面,還需要廣泛開展農業招商,借力發展。要充分利用我市地處“長三角經濟區”和“海西經濟區”節點的區位優勢,按照“誰投資、誰建設、誰受益”的原則,研究制訂農業招商引資政策,引導市外資本投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
三、加強組織領導,為“兩區”建設提供堅強保障
“兩區”建設任務艱巨,各地要將其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整合資源,統籌規劃,合力推進。
一要落實工作責任。要把抓好“兩區”建設作為各級政府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民生工程,切實履行好政府的領導責任。政府“一把手”要親自抓,要層層分解落實責任。要加強考核,嚴格落實兌現相關獎懲政策。
二要強化政策保障。“兩區”建設重點是加大投入。要通過財政專項安排一點、土地出讓金切出一點、支農資金整合一點、上級資金支持一點“四個一點”的辦法,籌措“兩區”建設資金。市財政將進一步增加對“兩區”建設資金的投入。各縣(市、區)政府也要切實加大對農業“兩區”建設的財政資金投入。同時要積極向上對接,爭取更多的上級資金投入到“兩區”建設中來。
三要形成工作合力。“兩區”建設不僅是農口部門的事情,要建立健全由政府領導牽頭的“兩區”議事協調機構,積極發揮綜合組織、工作協調、督促檢查的職能。相關部門也要各負其責:農辦要把“兩區”建設納入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發改部門要牽頭編制農業發展規劃,將“兩區”建設列入農業發展規劃和“十二五”重點項目建設計劃,并做好與其他專項規劃的銜接。財政部門要進一步增加投入,積極籌措和安排好“兩區”建設資金。農業部門要切實加強行業指導,落實“兩區”日常管理工作,及時把“兩區”建設的進程及存在問題向黨委政府反映并提出建議。林業、水利部門要切實加強對園區建設的行業指導、管理和服務,特別是水利部門要加強農田水利、周邊河道疏浚和水閘、機埠等設施的配套建設,農田水利建設資金優先支持“兩區”建設。國土資源部門要負責糧食生產功能區耕地的占用審批和管護,落實園區建設及配套服務設施的農業用地政策。科技部門要積極支持“兩區”的科技開發。交通部門要指導糧食生產功能區周邊公路網的規劃建設和維護。電力部門要做好“兩區”農電網建設,包括輸電線路架設、變壓器配置以及日常維護等,確保農業用電安全。糧食部門要確保優先與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種糧農民簽訂糧食訂單,要通過政策引導,使糧食生產也像工業一樣向園區集中。金融、保險等有關部門要積極支持“兩區”建設,促進我市現代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同志們,“兩區”建設任重道遠。各地要將之作為加快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抓手,切實履行好職責,扎實有序地推進“兩區”建設,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努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