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建設工作計劃

時間:2022-03-26 09:59:00

導語:三農建設工作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農建設工作計劃

各鎮(工業區)農技服務站、委各單位、各科室:

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中發〔〕1號)精神,年,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鞏固完善強化強農惠農政策,夯實農村基層基礎,積極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解決農村民生問題,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一、總體要求

堅持做精、做優、做強現代農業,推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業基礎建設,促進農業再上新水平,進一步增強農業的影響力和帶動力;堅持共建共享和諧社會,扎實推進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的新農村建設;堅持減少數量、優化結構、提高素質、增加收入,著力培養新型農民,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努力構建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繼續“聚焦廊下”,以推進農產品加工區和農家樂項目建設為重點,加快現代農業園區開發建設;大力推進“三個產業帶”和“一個集聚區”建設,努力實施“1135工程”。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加快推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

二、工作目標

一是確保完成18萬噸糧食生產任務;二是以調優調活夏熟茬口為主,新增有市場、有效益的經濟作物和特種水產面積2萬畝;三是實現土地畝均產出比上年增長6—8%;四是開展農村非農就業職業培訓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6000人次,新增非農就業崗位10000個;五是確保農村居民純收入突破萬元,比上年增長10%以上。

三、主要措施

(一)努力做到“五個圍繞”:

一是圍繞建立特色規?;r業基地,努力推進“后花園”建設。年6月12日,習到調研時要求“建設百里花園、百里果園、百里菜園,成為的后花園”,為我區“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為了加快我區特色規模農業的發展,重點建設“三個產業帶”(即沿漕廊公路建設高科技農業生產產業帶;沿金石公路和朱呂公路建設經濟果林產業帶;沿金廊公路建設蔬菜產業帶)和“一個集聚區”(即現代農業園區),以發展規劃為切入點,實施推進方案,進一步凸現農業的經濟功能、生態功能和服務功能。

二是圍繞提高農業組織化工作程度,加快實施農業“1135工程”。認真貫徹落實區人民政府《關于開展農業“1135工程”的實施意見》(金府〔〕7號)精神,堅持“點上抓聚焦,面上抓特色”的方針,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組織化生產,計劃用三年時間在全區實施農業“1135工程”(即以提高科技文化素質和致富能力為抓手,培育扶持1000名新型專業農民;以加快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的發展為目標,培育扶持10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以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為重點,培育扶持30家農產品加工營銷和農業旅游開發龍頭企業;以促進農業產業化、標準化生產為核心,培育打造5個全國或市級知名農業品牌),并抓好工作措施的細化和落實,以實行錯位競爭和提高我區農業的組織化、產業化、專業化、市場化水平。年內,計劃培育扶持新型專業農民300-400名;培育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30個左右;培育扶持農業加工、營銷企業和農業旅游開發龍頭企業8-10個;培育打造全國或市級知名農業品牌1-2個。同時,鼓勵糧食規模經營,發展以每戶經營面積100-200畝為主的家庭農場。加大農業標準化的宣傳普及力度,依靠科技不斷提升農業標準化水平,促進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

三是圍繞建立農民持續增收新機制,確保農民有效增收。認真貫徹落實中共區委、區人民政府《關于區年促進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金委發〔〕3號)精神,在四大板塊(即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政轉移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的基礎上,積極采取措施,把年內要發展的產業項目、提高農民素質的培訓、解決農民就業的崗位、特色產業的發展進程、促進農民增收的幅度和農民保障機制的建立等工作抓好,確保農民有效增收。

四是圍繞社會公共服務安全,確保各項生產有效運轉。要牢固樹立農業標準化理念,加強農產品從生產源頭到消費各個環節的質量安全控制和管理。進一步完善區、鎮(工業區)、村安全監管網絡。堅持從生產源頭抓起,把好市場經營關,確保全區不發生因農殘超標造成的中毒事故和因農殘超標影響出口的事件。要始終把對重大動物疫病的防控作為畜牧獸醫工作的頭等大事來抓。認真落實農業公共植保措施,按照對水稻病、蟲、草“預測準確、防治措施正確、防治技術到位、農藥配送服務優質,并以村級農業綜合服務隊為主體實施統防”的總體要求,進一步完善對糧食生產規模經營戶的植保配套服務,為農業生產起到保障作用。

五是圍繞聚焦政策,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繼續實施“聚焦廊下”的戰略,以開展各類支農資金整合試點為契機,進一步理順體制、機制,充分發揮“鎮區合一”的優勢,爭取市、區各級涉農部門的支持、扶持,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和新農村的建設。按照現代農業園區的功能定位,在做強、做精現代農業,提升農業經濟功能、生態功能、服務功能的同時,發揮農業在一、二、三產業中的聯動作用,著力發展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食品工業,大力發展融現代農業展示、農耕文化體驗、新農村參觀學習、學生學農實踐和鄉村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現代農業服務業和鄉村休閑旅游業。

(二)著力突出“三個抓”:

一抓調整,進一步優化農業結構。以調活調優夏熟茬口為主,發展有市場、有效益的經濟作物和特種水產。其中,以呂巷蟠桃、楓涇黃桃為主的經濟果林4000畝;以“銀龍”蔬菜為龍頭的設施菜田建設4000畝;以光明乳業奶牛場青飼料基地為主的各類特色玉米3000畝;以楓涇苦瓜基地為主的特色瓜果2000畝;以蠶豆、紫云英等為主的各類經濟綠肥3000畝;以漕涇特種水產養殖基地為主的各類水產養殖3000畝;以廊下中民村非洲菊基地為主的花卉1000畝。同時,新發展食用菌10萬平方尺。

二抓建設,進一步加快設施農業發展。計劃建設設施糧田3.7萬畝、設施菜田5630畝、農業綜合服務站20個,改建標準化生態畜禽養殖場7家、標準化水產和健康養殖場6家。

三抓基礎,進一步提高服務農業水平。完成50個區農業信息服務站和20家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同時,完成9個鎮、1個工業區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的改革任務。

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神圣職責,是黨和人民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年,一定要進一步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上級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熱忱關心和市農委的悉心指導、大力支持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振奮精神,真抓實干,不斷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