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部德育工作方案
時間:2022-11-06 02:57:00
導語:初中部德育工作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在我校從小到大,逐漸發展成為全市一流中學的情況下,我們需要繼續努力,加大德育工作力度,切實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此特制定本規劃。
一、德育工作的指導思想。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堅持“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幸福奠基”的辦學理念,認真搞好“三愛”教育,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合格接班人。
(一)初一學年:
1、認識目標: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了解祖國的版圖自然環境和資源的有關知識、了解《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初步了解健康的心理品質的內容,初步了解與學生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
2、行為目標:能尊重、愛護國家標志,能用《守則》《規范》《校紀校規》規范自己的言行,做一個合格的中學生,生活自理,積極參加校內外生產公益活動、知法、守法,具有初步的是非分辨能力。
3、情感目標: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壯麗山河,具有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誠實、愛父母、愛同學、愛他人、愛集體。
(二)初二學年:
1、認識目標:了解祖國的發展歷程,基本制度和人民的經濟生活,明確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重要性,了解青春期心理衛生有關知識,正確認識自我,認識社會,了解學生實際密切相關的法律常識。
2、行為目標:能主動接觸社會,保護生存環境,學會合理消費,能正確處理男女同學之間的關系,能根據自身特點,有意識地培養良好性格,為集體服務,初步養成自覺遵守法紀的品質,能拒絕不良人群,不良行為的誘惑。
3、情感目標:熱愛和平,維護民族團結,熱愛中國共產黨;尊重勞動者,具有奉獻精神,有恒心、有毅力。
(三)初三學年:
1、認識目標:初步了解祖國在國際中的地位和影響,明確良好的心理素質在學習中的重要性;掌握道德常識,了解與公民生活相關的基本常識。
2、行為目標:關注時事,主動參加社會有益實踐活動;學會自我約束,自我教育做一個好公民;正確理智的對待父母,老師的期望和同學間的競爭,具有基本的防衛技巧,遇事沉著。
3、情感目標:樹立為祖國而努力學習的人生觀,具有自信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講科學、不迷信、敢于創新。
(四)初四學年:
1、認識目標:了解祖國在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明確科學文化知識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2、行為目標:積極參加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注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尊重父母、老師意見和教導,懂得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權利。
3、情感目標:培育民族精神,培養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了解社會,具有適應社會的能力。
三、初中各學年德育內容
(一)初一學年:
1、政治教育:新中國偉大成就的愛國、愛社會主義教育;祖國壯麗河山,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教育;著名民族英雄,愛國志士,革命先驅的愛黨教育;
2、思想教育:本地史志,人文景觀,家鄉變化的愛家鄉教育;愛班級、愛學校,正確看待集體與個人關系的集體主義教育;尊重、關心、團結集體成員,言行舉止文明,知行統一等文明行為習慣的教育;生活料理常識,以校內生產勞動和社會公益勞動為主,對學生進行勞動實踐和勞動習慣的培養和教育;初步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和教育;以文化名人成長經歷為主進行學習目的、方法教育,分辨美丑、善惡、是非能力的培養和教育。
3、道德教育:尊敬師長,孝敬父母,勤勞儉樸等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教育;愛護公物,遵守公共秩序,愛護環境等社會公德教育;愛護公物,遵守公共秩序,愛護環境等社會公德教育。
4、法紀教育:《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校規校紀》教育,《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與學生相關的法律條款的宣傳與教育;知法守法,增強自身維護權意識的教育。
5、心理教育:中學生健康心理標準的教育;自尊自愛,誠實勇敢,積極上進的教育;與老師、同學正常交往的人際關系教育;公正客觀認識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和教育。
(二)初二學年
1、政治教育:中國近代史、現代史、國防等常識教育;尊重兄弟民族,團結的教育。
2、思想教育;為集體服務,維護集體榮譽、集體責任感的教育;矯正自身不良行為習慣,尊重、理解他人的教育;主動參與家庭、學校、社會生產勞動的教育;進行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和教育;艱苦樸素,珍惜勞動成果,樹立合理消費觀念的教育;分辨是非能力,抵制不良思想,行為影響的培養訓練。
3、道德教育:關心體貼父母,艱苦樸素等傳統道德教育;自學遵守,維護公共秩序,揚善疾惡等社會公告教育;自覺保護環境的環保意識教育。
4、法紀教育:《憲法》《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障法》等法律中對公民的權利、義務、責任的教育;自覺知法守法,用法律保護自我的教育。
5、心理教育:自信、樂觀、開朗、寬容等良好性格的培養,吃苦耐勞、克服困難、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的培養訓練;青春期心理衛生,性道德、男女同學間正常交往,真誠友愛的教育。
(三)初三學年:
1、政治教育:初步國家安全、和平的教育,初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常識教育。
2、思想教育:關心他人,關心社會,為家鄉社會公益活動而奉獻的初步公民責任感教育;以社會實踐初中和社會調查活動進行適應社會能力和創新的培養和教育。
3、道德教育;培養理解,寬容父母,教師的感情,謙讓、見義勇為等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的教育;初步的職業道德教育。
4、法紀教育:了解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勞動法》《繼承法》、《婚姻法》等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的一些基本法律常識的教育;基本的防衛技巧,用法律保護自己及周圍人僉權益的教育。
5、心理教育:實事求是,自信、自強、自立的教育;對學生進行調整自我情緒的培養訓練,敢于自我批評,自我約束能力的培養訓練;戰勝困難,承受挫折壓力等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和教育;正確處理男女同學之間的友誼,團結協作的教育。
(四)初四學年:
1、政治教育:初步社會主義階段黨的基本路線,初步國際形勢教育,維護國家主權、維護和平教育。
2、思想教育:正確對待升學、就業的教育。具有敢于競爭,善于拼搏,勝不驕、敗不綏的競爭意識,進行競爭品格的培養和訓練。
3、道德教育:自覺遵守社會公德,自覺維護公共秩序,愛護校園的一草一木,愛護國家財產和公物。
4、法紀教育:自覺遵紀守法、護法,做一個好公民的培養和教育。《憲法》、《刑法》等法律中對公民的權利、義務、責任教育及《環境保護法》相關法律條款的宣傳與教育。
5、心理教育:健康的生活情趣和發展特長的教育,注意優良品質培養,樹立勇于戰勝各種困難的勇氣,培養積極向上的健康的心態。
四、構建德育網絡框架,探索實踐德育工作新思路。
(一)為進一步適應新形勢下的德育工作。努力探索德育工作新模式。
1、以行為養成為目的嚴格管理模式。
2、以學生為中心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模式。
3、以學生獻愛心為基礎的情感育人模式。
4、以爭先創新為目的激勵育人模式。
5、以系列活動為載體的寓教于樂模式。
以上各種模式的探索,既以某一個方面展開,又互相聯系,構建成網絡,形成一個整體,達到增強德育工作實效性、全面提高德育工作水平的目的。
(二)創設校園文明志愿者聯合會,豐富校園德育工作組織系統。
1、由學生處指導,由校團委、團總支主抓建立校園文明志愿者(工作委員會)聯合會。
2、思路:初中生剛剛摘下紅領巾,離開少先隊,但由于年齡狀況、心理特征及認知力程度等因素影響,他們對共青團的先進性認識不足,感知不深,加之受共青團員標準約束,很長一個時期,很多初中生流離于組織之外,建立校園文明志愿者聯合會可填補這個空白。
3、借用國際、國內志愿者組織的思想,以“三自覺、三主動”為條件,培養學生自覺主動做好事、自覺主動幫助別人、自覺主動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
4、要求學生自愿中請加入這組織,并自覺主動用國際、國內志愿者組織的思想指導自己的言行,努力為他人、為學校做貢獻。
5、每學期對加入組織的學生進行總結、評比,對優秀成員給予表彰獎勵。
(三)為提高班主任整體工作水平,建立班主任工作校本培訓制度。
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是學校教育決策、計劃的執行者、是班級各科教育、教學的協調者,是學校、家庭、社會的溝通者,是學生美的心靈、健康人格的塑造者。擁有一支熱愛學生、愛崗敬業、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又懂得科學管理的班主任隊伍,是完成學校各項教育、教學任務的根本保證。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給學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戰。所以要加強對班主任的培訓工作,以利于適應不斷發展的新形勢的需要。
1、建立班主任教本培訓領導小組。
2、聘請校領導、初中部中層干部、優秀班主任代表為培訓教師。
3、培訓的主要方面:
(1)師德師風建設。
(2)培訓班主任,使其具備洞察力、親和力、感染力、創造力、發展力。
(3)各地各校先進經驗、案例。
4、培訓以集中培訓與自學相結合,經驗交流與論壇相結合。
5、建立初中部學生處德育工作網頁。設立上級文件、法律法則、學校文件、學生處工作材料、活動安排、比賽結果、獲獎名單、外地外校經驗、本校經驗、論文、案例、法制天地、心育驛站、師生心語、班主任寄語、班主任工作方法交流平臺等欄目,班主任培訓可以在網上進行。
五、建立完善德育系統,逐步實現德育工作的系統化、科學化。
(一)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組織系統,完善德育工作的指揮體系。
1、初中部設學生處、團委、學生會、家長委員會、社區工作委員會、校園文明志愿者聯合會。
2、學生處主任統一指揮學生處副主任、學年主任,并指導團委、學生會工作。
3、團委書記指揮學年團總支書記、班級團總支書記,并指導校園文明志愿者聯合會工作。
4、學生處主任統一協調家長委員會、社區工作委員會的工作,學校德育活動基地的學生活動安排及各次工作會議的召集。
(二)建立分層次、分階段的系列活動系統。
1、市、教育局、學校的活動:
(1)參加市關工委、教育局關工委組織的讀書系列活動。
(2)參加教育局各部門組織的各項德育活動。
(3)參加市教育學院心育、德育部組織的各項活動。
(4)參加學校組織的“慶祝教師節”、“藝術節”、“體育節”等活動。
2、初中部學生處組織的系列活動。
(1)初一新生的軍訓活動。
(2)初一、初二學生的校規校紀、《守則》、《規范》教育活動。
(3)初一新生學生會競選活動。
(4)初三、初四學生的法律教育活動。
(5)各學年的讀書演講比賽、綜合知識競賽。
(6)優秀主題班會比賽及觀摩活動。
(7)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社區服務活動。
(8)班級板報比賽。
3、初中部學生處與體育組組織的體育活動
(1)各年級拔河比賽。
(2)春季越野比賽。
(3)火炬接力賽。
(4)各年級的跳繩比賽。
(5)乒乓球、籃球、足球、排球比賽。
(6)廣播操會操比賽。
4、初中部學生處與音樂組、美術組組織的文藝藝術活動。
(1)各學年的歌詠比賽。
(2)獨唱、獨奏、獨舞比賽。
(3)開展校園藝術節活動,組織各學年文藝匯演。
(4)慶“六·一”、慶元旦書法繪畫比賽。
(5)卡拉OK歌手大獎賽。
5、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革命節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國際性節日,以及民間傳統節日和重大歷史事件(如“一二·九”等),舉行形式多樣的系列活動。
六、初中部德育工作的具體措施。
(一)加強和改進班主任工作。
1、在開學初要開好班主任會議,落實班主任的目標責任,安排好學期的班主任的各項工作。
2、每月召開一次班主任會議,總結前月工作,布置下月工作。
3、改進班主任的工作方法,不斷探索班主任工作的新經驗、新方法,并及時推廣優秀班主任的先進經驗,從而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級的工作藝術。鼓勵班主任多從關心愛護學生的角度出發,多做細致的思想工作,善于引導和幫助學生,克服冷、生、硬和挖苦學生的情況發生,禁止體罰和變相體罰,禁止隨意給學生停課,禁止對學生家長使用訓斥的語言。促進班級形成一種勤奮學習、奮發向上的班級集體。
4、班主任要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日常行為教育,鼓勵先進,幫助后進學生,使每名學生都能夠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
5、班主任要各級配合好學生處和學年工作,對學生處和學年安排的各項工作要認真貫徹落實,每天要做好班級管理工作,認真組織好班會和各項活動,不得利用管理時間做其它的工作,嚴禁利用班會時間講題和變相講課,防止顧此失彼。
(二)加強德育工作,做好五項教育。
1、一是開學初在全體學生中進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讓學生對日常行為規范熟知熟會,牢記在頭腦中。二是針對不同學年的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教育形式,如對初一學年的學生做好一日常規的教育,培養他們模范遵守校規校紀,為今后養成良好的習慣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對初二和初三的學生要做好法制紀律教育,要進行好人生觀教育,同時要注意克服塌腰的情況;對初四的學生要重點進行理想,前途教育和刻苦學習意志的磨練,為中考做好準備。
2、在全體學生中開展公民道德建設教育和文明禮儀教育,開展文明創建活動,把這項活動和學校的雙文明創建活動結合起來,通過班會和宣傳板報等形式開展教育活動,達到潛移默化的目的,由此逐步提高學生的文明程度。
3、加強法制紀律教育和心理教育,定期進行法制紀律教育的宣傳和案例分析,把學生的違紀降低到最低程度。初中部要建立心理咨詢室,安排心理教育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好心理咨詢,解決學生的心理負擔和心理疾病,促進學生的學習。
4、開展社區教育活動,學生處定期組織學生代表深入機電廠、煤氣廠等及武警支隊進行參觀學習,搞好社會實踐、社區服務活動。
5、利用班會、板報、演講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愛國、愛校、愛家教育,如國慶節和一二·九運動等活動組織各種活動進行宣傳和教育。
(三)以文明競賽為動力,推動德育工作全面進展
1、制定文明競賽方案,開展“文明學生”、“文明班級”、“文
明學年”三級文明競賽活動。
2設立學生處主任、學年主任、學生處干事,、學年干事、值周學生組成的文明競賽考評組,實行日檢查、周評比、月總結的考評方法。
3、考評組對各班級紀律、衛生情況、規范化教室情況、班主任工作情況、各項德育活動情況等內容進行重點檢查評比。
4、獎勵:對每月評出的先進班級給以頒發流動紅旗,對學期末評為文明班級、紀律、衛生優勝班的班主任給以表彰獎勵。
(四)認真落實崗位責任制、制定完善各項規章制度,保證德育工作順利完成。
1、全面貫徹落實學校制定的學生處主任、學年主任、學生處
干事、學年干事、班主任崗位職責。形成上一級對下一級德育工作的檢查考評機制。
2、制定升國旗制度、德育工作例會制度(如定期召開學年大會、學生處工作會、學年工作會、班主任工作會、學生干部工作會、家長會等)班主任培訓制度、學生干部培訓制度、學生獎懲制度、優秀主題班會評比制度等。同時還制定學生處主任、付主任工作細則、學生處干事工作細則、班主任工作細則、學年德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細則以及學生處日常管理方案、各項活動;如演講、主題班會評比、軍訓、間操、體活評比、校服管理等方案,形成系列管理制度及工作方案,使初中部的各項德育活動健康、有序進行。
3、發揮學校、家庭、社會德育教育綜合網絡作用。定期召開家長會、家長理事會、社區工作委員會,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家長對學校的要求,向家長反饋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狀況、思想行為表現,開拓學生在社會的活動空間,使社區成為學生開闊視野、了解社會,參加社會實踐、社會服務活動的第二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