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打造交流
時間:2022-11-24 03:21:00
導語:開放打造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開放30年,昆山初步實現了由單一農業向農業、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協調發展的轉變,由依靠外資帶動向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轉變,由分散布局向集中布局推進集約發展、節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轉變,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向共同富裕、和諧進步的轉變,由城市規模擴張向城鄉協調發展的轉變,由粗放型增長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的轉變。
昆山是“蘇南模式”的一個縮影,“昆山之路”雄辯地說明,只要轉變發展方式,快速度也可以有好質量,工業化也可以有好生態,城市化同樣可以實現城鄉統籌。只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密結合當地實際,搶抓機遇,創造性地開拓發展思路,就能逐步探索出以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為主要特征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之路。
一、創造了輝煌成就
昆山位于上海和蘇州之間,歷史上素稱江南魚米之鄉,是**的東大門。滬寧鐵路、滬寧高速公路、312國道貫穿東西。市域總面積92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65萬,下轄10個鎮和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境內有良渚文化遺址,公元前221年秦在此建婁縣,南朝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改名為昆山縣沿用至今,1989年撤縣建市。30年前,昆山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農業人口占89.6%,人均耕地面積1.6畝,經濟總量在蘇州當時8縣中排名末位,人稱“小八子”。30年后,昆山在**率先基本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2005年起綜合經濟實力在全國縣(市)中排名首位。主要變化:
——綜合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地區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2.4億元增至2007年的1**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年均遞增18.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466元(277美元,當年匯率)增至171061元(23418美元),按可比價計算年均遞增17.5%;財政收入從0.35億元增至202億元,年均遞增24.6%。進出口總額由1990年的4251萬美元增至2007年的534億美元,年均遞增52.2%。2006年,昆山以全國0.01%的土地,聚集了1.7%的外資和1/9的臺資,創造了2.4%的進出口總額。
——經濟結構實現重大轉變。1978年到2007年,三次產業比由51.4∶28.9∶19.7轉變為1∶66∶33。所有制結構由公有制經濟占100%轉變為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經濟比為7∶93。2007年末本地戶籍人口與外來暫住人口比為1∶1.3。
——社會事業全面繁榮。1992年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目前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7.8%,高等教育入學率達61.7%,所有鎮成為省教育現代化建設先進鎮。建成城區醫療、鄉鎮醫療、社區醫療有機結合的醫療服務體系,市民平均期望壽命、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三大健康指標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近年來,先后獲得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生態市等榮譽稱號。2007年通過中國人居環境獎考核驗收。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85年的813元增加到2007年的21927元,年均遞增17.3%(按可比價計算為10.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201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68元,年均遞增**.2%(按可比價計算為9.4%)。城鄉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分別從1983年的8平方米和24.4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38.5平方米和72平方米。全市實行統一的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障和低保標準,社會保險綜合覆蓋率99%。
——改革創新成效顯著。1983年率先創辦了家庭農場。1998年全面開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積極探索和推進農用地有序、合理流轉。2001年率先在全國組建農村富民合作社,目前各類合作社累計261家,農戶從中直接收益近1億元。園區功能創新加速,全市60%以上的財政收入、80%以上地區生產總值、90%以上注冊外資和工業產值、98%以上進出口總額來自園區。全市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75%,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2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5家,各類產學研聯合體近300家,省級高新技術產品317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在規模以上工業中的比重達34.2%。
——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城市化率從1978年的10.5%提高到目前的68.7%。2007年,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為0.64噸標煤,5年平均下降5.8%,環境質量綜合指數達到88。近5年先后勸阻和拒批各類高能耗、高污染建設項目200多個。建成污水處理廠23家,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70%以上。年均新增綠地**00萬平方米左右。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完善,公路里程從73公里增加到1950公里。
二、走出了特色道路
改革開放30年,昆山初步實現了由單一農業向農業、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協調發展的轉變,由依靠外資帶動向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轉變,由分散布局向集中布局推進集約發展、節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轉變,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向共同富裕、和諧進步的轉變,由城市規模擴張向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轉變,由粗放增長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協調推進的轉變,走出了一條令人矚目的“昆山之路”。
(一)以外向帶動為特征走出一條獨特的昆山之路
昆山發展之路可以分為4個階段:
1.上世紀80年代是奠基階段,實現了“農轉工”的歷史性跨越。1983年在中央支持發展社隊企業的政策激勵下,大力發展鄉鎮工業。1984年自費創辦開發區,提出“東依上海、西托三線、內聯鄉鎮、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思路,上海的一些產業轉移昆山,部分三線企業遷至昆山,通過借助外力奠定了工業發展的基礎,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農業比重由1978年的51.4%下降到1992年的12.5%。
2.90年代中前期是開創階段,實現了“內轉外”格局性轉變。以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為動力,大力實施外向帶動戰略,充分利用浦東開發開放效應打時間差、空間差,以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迅速形成以開發區為龍頭,帶動鄉鎮工業小區的開放格局,引進外資年均增速超過50%。外資開始成為昆山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3.90年代中后期是拓展階段,實現了“散轉聚”階段性變化。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引進臺資戰略成效顯著,在全國利用外資普遍滑坡情況下,保持了一枝獨秀。5年中,合同利用外資5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9億美元。同時,鼓勵民資全方位參與配套協作,推動經濟發展由外資單輪驅動向外資、民資雙輪驅動轉變。產業由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拓展,企業由分散向園區聚合,開始步入以電子信息、精密機械制造等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新階段。
4.新世紀以來進入提升階段,開始呈現“低轉高”發展新態勢。以“兩個率先”為目標,大力實施民營趕超戰略和服務業跨越戰略,著力提升產業層次。工業總產值2003年突破1000億元,2007年突破4000億元,目前筆記本電腦產量已占全球40%,平板顯示產業產能全國最大,成為國內電子信息產業重要生產基地。更加注重科學發展和改善民生,堅持將客觀評價與主觀感受有機結合,不簡單以平均數代替大多數,不斷提高中等收入戶比重;不單純以統計數字代替直觀感受,不斷提高全面小康公認度,努力建設一個不含水分、人民群眾得實惠、老百姓認可的全面小康。200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全面小康社會主要指標。
改革開放30年來,昆山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大力實施外向帶動戰略,以敢為人先、開拓創新的精神,搶抓機遇,加快發展,以經濟國際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推動城市化,成為“蘇南模式”(“三為主、兩協調、一共同”,即以工業經濟、集體經濟、市場經濟為主,工農、城鄉協調,實現共同富裕)的一個縮影。近幾年來,昆山圍繞率先發展、率先實現全面小康兩個目標,與蘇南其他城市一起逐步探索形成以科學發展為特征的“新蘇南模式”。其主要特征為“一個目標、兩手并舉、三創精神、四大超越”,即堅持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目標,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兩方面作用,傳承和發揚艱苦創業、勇于創新、爭先創優三大時代精神,逐步在產權結構、產業發展、社會結構、發展格局四個領域改革發展內涵上實現新超越。以昆山為代表的蘇南經濟發展說明,只要轉變發展方式,快速度也可以有好質量,工業化也可以有好生態,城市化可以實現城鄉統籌,率先發展可以和科學發展相統一。昆山30年改革發展歷程,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有益探索和成功實踐。
(二)以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為特征不斷創新發展理念
30年來,昆山市委和市政府團結帶領干部群眾,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密結合本地實際,創造性地開拓發展思路,逐步探索以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為主要特征的全面小康建設發展思路。
一是解放思想,搶抓機遇。昆山發展每一次大的突破,都是解放思想的結果。堅持把發展作為永恒的主題,樹立“大發展,小困難;小發展,大困難;不發展,最困難”的理念,推動昆山經濟不斷跨上新臺階。改革開放之初,昆山人從全國各地大力發展鄉鎮工業的浪潮中驚醒過來,破除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小農經濟意識,抓住上海國有企業向外拓展、“大三線”軍工企業轉產民品的機遇,積極開展橫向經濟聯合,邁出工業化發展的重要一步。上世紀80年代中期,緊緊抓住國家實施沿海開發開放戰略的機遇,以非凡的膽識自費創辦開發區,創立了全省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有償出讓第一塊土地,在全省縣市中率先走出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第一步。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以后,搶抓浦東開發開放、沿江重點發展、昆山開發區獲國家批準三大機遇,開創了外向型經濟基本格局。面對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通過“臺資擴張”抓住了新的發展先機。進入新世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貫徹國家宏觀調控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新機遇,改招商引資為招商選資,推動經濟社會進入科學發展軌道。正是由于昆山在發展的每一個轉折關頭,能夠不斷解放思想,立足實事求是,捕捉發展機遇,搶占發展先機,做到醒得早、跑得快、干得實,推動經濟發展隔幾年就上一個新臺階。
二是開拓創新,優化服務。創新要有承擔風險的勇氣和精神,更要有排除風險的膽識和能力。通過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將政府職能與市場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從依靠行政推動為主轉變為政策調節為主,從直接投資轉變為招商引資,從扶持企業發展轉向營造投資環境。創業初期,大力倡導“硬件不足軟件補,政策不足服務補”的理念,整合行政資源,創新管理體制,營造“零障礙、低成本、高效率”的投資創業環境,形成“親商富商安商”的濃厚氛圍。隨著國際產業加快轉移,率先創辦了出口加工區,首批進行出口加工區拓展保稅物流功能試點,開發建設**首個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產業的省級開發區。通過在全省較早實行機關效能評估和末位淘汰制、率先建設綜合行政電子監察平臺、實行行政問責制和責任追究辦法、設立部門創新獎等一系列創新舉措,建立了一個高效服務的政府工作機制。昆山有區位優勢,有環境優勢、人才優勢、產業優勢、服務優勢,但都不是昆山獨有的,而是昆山人開拓創新、挖掘塑造出來的。
三是堅持開放,提升優勢。昆山地處沿海,資源、市場兩頭在外,實施外向帶動是發揮比較優勢、形成發展特色的理性選擇。昆山堅持把外向帶動作為發展主戰略,盡管主要領導干部不斷更替,這一主戰略始終沒變。大力引進外資時期,明確提出“昆山就是開發區,開發區就是昆山”的理念,形成了以開發區為龍頭的全方位開放格局。承接產業轉移時期,圍繞電子信息、精密機械等主導產業,大力實施外向配套,促進民營經濟迅速起步。隨著國際產業轉移向高端環節推進,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國際服務外包業,將開放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將先進制造業優勢轉化為現代服務業優勢,形成經濟國際化發展新格局。
四是自立自強,艱苦創業。艱苦創業是昆山精神的基石,勇于創新是昆山精神的靈魂;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干部創事業是昆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寫照;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在昆山找到了現實的實踐路徑。昆山人在獨辟蹊徑中求創新,在全面發展中求創新,在破解難題中求創新。從創辦自費開發區到興辦出口加工區再到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從外向帶動到民營趕超再到服務業跨越,從“親商安商富商”到“親民安民富民”,從“契約式服務”到“新昆山人工程”,從招商選資到土地集約利用,從實行片區規劃到打造總部經濟,都是以創新促發展、以創新求突破的真實體現。
五是以人為本,強市富民。樹立開放為民、發展富民的理念,把富民優先作為第一導向推進富民工程。建立了產業富民、創業富民、就業富民、事業富民、保障富民等推進機制。從低保開始逐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2008年城鄉居民低保標準統一提高到每月350元。把促進群眾持續增收、共同富裕,提高生活質量、幸福感受作為改善民生的主要目標,在更高層次上體現以人為本。作為**“兩個率先”的樣本示范區,通過建立土地產出率、單位能耗、生態環境、產業升級等方面的倒逼機制,努力實現科學發展。率先達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標后,積極開展“補短、補缺、補軟”工作,努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群眾增收、生態環保、城區交通、社會治安等突出問題,鞏固小康成果,提高小康質量。
六是統籌城鄉,和諧發展。堅持“工業化致富農民、城市化帶動農村、產業化提升農業”總思路。牢固確立城鄉統籌理念,以城市化引領新農村建設,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傳播,城市生活要素向農村輻射,形成城鄉規劃全覆蓋。按照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小城市和特色鎮、新型社區、自然村落5個層面推進整體規劃,重大基礎設施做到城市和農村統一布局。集中實施了一大批交通和水、電、氣、生態環保工程,實現了城鄉居民生活用水的統一供應,污水管網基本覆蓋農村區域。農村垃圾實行“村收集,鎮集中轉運,市處理”,做到“一個爐子”焚燒發電。行政村實現村村通公交,戶戶通有線電視,2007年完成數字電視整體轉換。牢牢把握利益關系和諧這一核心,從解決土地征用、城鎮拆遷、單位改制、工資支付、權益保障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問題入手,正確處理好黨群干群關系、政商關系、勞資關系、新老昆山人關系、發展穩定關系、人與自然關系。建立社會治安、社會穩定、社情民意等快速反應機制和公共安全應急機制。全面完成社會治安路面電子監控系統,增強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連續3次榮獲省“社會治安安全市”稱號。深入開展文明城市創建活動,大力弘揚和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昆曲、江南絲竹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不斷把“和諧昆山”建設推向新境界。
(三)以昆山精神為特征逐步形成昆山發展的獨特優勢
解放思想抓機遇,勇于創新敢為先。昆山人在30年發展中創造了“昆山奇跡”,充分體現了自身優勢和昆山精神。
第一,充分利用和發揮好區位優勢。昆山東依上海,交通發達,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上海的“郊區”。由于在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方面具有相對比較優勢,通過承接來自或轉自上海的大批傳統產業和外資項目,充分利用上海的人才和技術優勢,打造和形成昆山城市品牌。
第二,永遠保持爭當第一的激情。爭先創優是昆山精神的價值取向。上世紀80年代末,提出“學、趕、超”口號,經濟實力迅速提升。進入新世紀,提出3年超先進目標,一躍成為中國“百強縣”之首。“十一五”時期,又提出學習發達國家先進發展理念,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不斷立足新目標,實現新追求,爭創新優勢。
第三,視每一次挑戰為發展機遇。昆山人的敢為人先具有鮮明的特色。昆山的一位老書記說,我們冒著犯錯誤的風險,通過不同方式利用內資外資自費開辦了開發區,為昆山經濟起飛掘了第一桶金。昆山人永遠視挑戰為機遇。在亞洲金融危機和政策緊縮時期,善于揚長避短,困境為昆山經濟的發展壯大打開了另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門。
第四,在對外開放中不斷推進改革創新。以臺資為主體的開放型經濟是昆山特色。把外向帶動與創新驅動緊密結合起來,積極探索開放條件下的自主創新之路。通過利用外資,為自主創新提供技術、制度、產業、主體、市場等基礎支撐,著力構建科技創新、產業集聚、人才支撐和可持續發展四大平臺,推動“昆山制造”向“昆山創造”轉變,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
第五,統籌推進城鄉全面一體化。昆山實施城鄉一體化的特點在于全面一體化。一是統籌總體規劃,二是統籌產業布局,三是統籌資源配置,四是統籌基礎設施建設,五是統籌公共服務,六是統籌就業保障,七是統籌生態環境,八是統籌社會管理。在走訪農民家庭時農民明確表示,現在農村生活條件與城里沒啥兩樣。
昆山30年的發展變化,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昆山的生動體現。30年實踐的深刻體會是,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必須始終堅持以解放思想為先導,以科學發展為路徑,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共同富裕為目標,以黨的建設為保障,把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充分體現在各項工作中,充分落實在各項實踐上。
三、描繪了美好遠景
建設昆山美好未來,要更加自覺、更加全面、更加有力地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解放思想,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又好又快發展,牢固樹立率先發展、優化發展、創新發展、開放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實施富民優先、經濟國際化、自主創新、城市化和可持續發展五大戰略,不斷鞏固全面小康建設成果,進一步強化領先優勢。以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現代化城市格局、現代化公共政府構架、現代化人才和干部隊伍為先導,全面提升綜合競爭力、社會和諧度,又好又快推進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到202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奮斗目標是:率先基本建成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一個經濟結構合理、產業特色鮮明、綜合競爭力強的現代工商城市;率先基本建成現代化城市格局,建設一個富有現代氣息和江南水鄉特色的園林旅游城市;率先基本建成現代化社會服務體系,建設一個極具人文魅力的文明城市;率先基本建成現代化人居環境,建設一個最適宜創業發展、工作生活的生態宜居城市;率先基本建成現代化公共政府構架,建設一個開明開放、公平公正、規范高效的法治城市;率先基本建成與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人才和干部隊伍,建設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創新型城市。
為實現昆山現代化目標,實施“三步走”戰略:
第一步,經過3—5年努力,主要發展指標達到中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水平。到2010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在2006年基礎上翻一番;到2012年,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達到200億元,服務業增加值超過1000億元,占比達到4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接近2萬元。
第二步,到20**年,總體發展水平趕上中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率先達到基本實現現代化指標。
第三步,到2020年,主要發展指標達到發達國家和地區水平。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服務業比重45%以上;進出口總額超過3000億美元;全口徑財政收入突破100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萬元,年均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5萬元,年均增長8.6%,使昆山成為一個經濟充滿活力、科教繁榮發達、社會穩定和諧、民主法制健全、文化特色鮮明、生態環境優美、人民生活幸福的現代化新昆山,努力在實現科學發展、共建和諧社會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前列。
為實施“三步走”戰略,重點完成四大發展任務:
一是昆山已進入發展優化期,要在繼續增強綜合實力的同時,優化發展結構。按照建設高水平小康社會的要求,扎實做好補短補缺補軟工作。不斷優化空間規劃、產業結構、城市布局、社會建設、人居環境,率先實現由重點發展向優化發展的轉型。
二是昆山已進入工業化后期,要在保持發展速度不慢的同時,加快經濟轉型升級。
三是昆山已進入國際化提升期,要在提高外向帶動水平的同時,全方位推進擴大開放。堅持外向帶動,推進內外資競相發展、融合發展。將引進與創新結合起來,推進開放條件下的自主創新,將經濟國際化與城市國際化、人才國際化結合起來,把昆山建設成為國際化城市。
四是昆山已進入城市現代化關鍵期,要在提升城市硬實力的同時,加快提升城市軟實力。既重視提高經濟、產業發展水平,又重視提高社會、文化發展水平,努力在長三角城市群中扮演重要角色。
當前要緊緊抓好6項重點工作:
一是加快轉型升級,堅持制造業立市、服務業強市,強化園區帶動作用,著力提升產業競爭力。
二是加強自主創新,扶大扶強科技企業,做精做優創新載體,引進培育創業人才,著力提升科技競爭力。
三是推進城鄉統籌,優化城鄉發展布局,強化城鄉功能內涵,加強城鄉社會管理,完善城鄉公共服務,著力提升城市競爭力。
四是堅持環保優先,落實節能減排任務,嚴格保護水源水質,加大綠化建設力度,著力提升生態競爭力。
五是加強文化建設,構建思想文化建設載體,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繁榮發展群眾公共文化,塑造昆山文化特色品牌,著力提升文化競爭力。
六是改善民計民生,推進自主創業,保障基本生活,協調利益關系,維護社會穩定,著力提升社會和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