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時間:2022-08-23 04:21:00

導語: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近年來,**市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以科技創新為動力,科技進步成效顯著,全市農業生產明顯升溫,農業經濟增長迅速。**年,全市農民人均收入7021元,同比增長14.6%,出現了少有的增長勢頭,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

一、著眼全局,依靠科技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

(一)構建多元化投入體制,不斷增加科技投入

重視科技投入,初步形成了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的多渠道科技投入體系。據市有關部門提供的數據,**年全市科技經費投入總額為205711萬元,相當于上年的145%,增長幅度在全省各市中居第二位。全市農業科技經費投入1427.2萬元,占科技經費總投入(8749.3萬元,不含市級高新專項資金)的16%,其中市級農業科技經費投入414.5萬元,占市級科技經費投入(1865.3萬元,不含高新專項資金)的22%。同時,企業和社會對科技投入的積極性高漲。**年企業技術開發經費支出比上年增長50.7%,比全省各市平均高7.3個百分點。

(二)加強科技項目攻關,提高農業科技輻射力

以科技攻關,提升農村科技水平、增強農業綜合競爭力。**年**市新上國家、省、市農業科技項目91項,其中省級以上37項(重大項目3項),市級53項。農產品加工、農業信息化方面的一批共性關鍵技術列入省市重大科技專項,水稻新品種選育成效顯著,雜交水稻的研究跨出了實質性步伐。市農科院的6個品種(組合)通過浙江省品種考察審查,選育成功新的雜交組合已進入省、市和國家區試,畝產試驗最高達725公斤?!傲濉币詠恚傻乃酒贩N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稻區已累計推廣3.5億多畝。

(三)建設科技載體,發揮科技對經濟的支撐作用

浙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成效顯著,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不斷提高。四年來,國家農業園區在土地面積減少3萬畝的情況下,農業產值卻增加了51%,這主要是科技對經濟強有力推動作用的結果。據統計,**年全區(園區)農業總產值18.31億元,比上年增長11.7%,比**年增長51.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075元,比上年長15.2%,比**年增長54.5%,成為改革開放以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

以農業科技園區、科技示范基地等建設為載體,加強農業科技的集成、示范和成果的轉化應用。**年全市新增和擴建29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面積達1.46萬畝,同時,基本建成7個農產品加工園區,面積達1.1萬畝,已投入資金2.5億元,其中基礎設施投入近0.5個億,入園企業26家。年經營總額6415萬元,實現利稅516萬元。建成農業科技示范場65個。各類載體由純糧型轉向名特優新經濟作物為主,涉及幾乎所有產業,在全市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重要的示范帶動作用。

(四)推廣應用先進科技成果,促進農業增效

加快先進適用技術和推廣應用和科技成果轉化。**年,全市新組織實施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3項,新組織實施星火科技計劃項目41項,引進和選育動植物新品種1000多個,良種覆蓋率提高到95%以上。**年驗收的8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顯示,項目執行期內產品銷售收入累計達22980萬元,凈利潤達2438萬元,繳稅總額707萬元;開發動植物新品種4個,新產品6個,新材料3種,新技術、新工藝6項;建立試驗示范區(基地)3個,建立中試線5條,建立試驗示范區2900畝,建立生產線12條。項目實施效果明顯,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積極調整農業結構,農民種養積極性高漲,農業基礎產業升溫?;ɑ苊缒镜雀咝Ы洕魑锩娣e持續增加,豬、羊等主要畜牧業產量創歷史新高,水產養殖業效益回升。**年糧食播種面積達到267.4萬畝,增長2%,總產量125萬噸;全年肉類總產量31.9萬噸,同比增長3.5%,全市生豬出欄460萬頭,其中年出欄生豬5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戶)出欄量約占總量的四分之三;果蔬類種植面積基本穩定;花卉苗木種植面積繼續擴大,達到14.6萬畝;奶業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全市牛奶產量達到了5698噸,同比增長了50.2%;漁業養殖總面積37.8萬畝,其中名特優水產品養殖面積占55.3%。

(五)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打造現代生物技術高地

與中科院遺傳所、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等合作,增強農業技術創新能力。以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龍頭企業技術中心、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業科技企業研發中心、農業科技企業等為載體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構架開始形成,農業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取得了新進展,為生物技術高地建設奠定了基礎。至**年,認定國家星火計劃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示范單位4家,認定省級農業科技企業13家,認定省級農業科技企業研發中心4家,認定市級區域農業科技創新服務中心9家,成為重要的民間科技推廣力量,加速了科技推廣主體創新,提高了科技服務水平。

(六)以農業標準研究,推動出口加工業發展

加速設施農業的發展,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圍繞出口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究、國際標準制定等技術攻關,加快農業標準制修訂,制定農業生態規劃,大力發展農業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加快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年全市已制訂各類地方農業標準約300余項,各類設施栽培面積已達20萬畝,通過論證的各類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84個,面積達60萬畝,67個農產品通過了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提高了農業發展的綜合效益。

農業對外開放度不斷擴大,鼓勵農業企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自營出口,不斷提高農產品及加工品的檔次,爭創名牌,擴大出口創匯。在畜牧、蔬菜等主導行業,提高一批外向型農業企業科技附加值,培育若干家外向型加工出口的“龍頭”,促進全市外向型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外向型農業企業科技層次不斷提高,**年全市農產品出口額6億美元,同比增長11%。

(七)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推進科技信息的宣傳和普及

科技傳播手段的改進和裝備水平的提高,加速了科技普及和信息的傳播。**市農村科技(星火)信息網納入了**科技網的整體建設中,成為其子網站,并與省和各地市農科技(星火)信息網做了相應鏈接。網上技術市場工作成效明顯,**年**網上技術市場市場累計上網企業3956家,新增技術難題1458項,簽約成交項目233個,合同金額18776萬元,其中農業新增技術難題189項。據不完全統計,各類媒體每年宣傳**科技工作的新聞和專題超過200多篇(次)。**年全市組織科技下鄉等大型科普活動219次,參加技術人員931人次,到場農民達10萬人次,印發各類技術資料16.14萬份,接受咨詢人數達5.3萬人次,激發了人們學用科技的熱情。

(八)都市農業的發展,拓展了農業發展空間

注重區域特色資源開發,發展生態產業等區域特色優勢產業。農業功能得到拓展,現代農業休閑觀光園受到青睞。近年來,在不斷提高農業生產功能的同時,努力向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供觀光、休閑、度假場所的方向發展,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游業——觀光休閑農業悄然興起。全市建設觀光休閑農業園區28個,占地面積2.58萬畝,規劃投入資金4.86億元,實際已投資金2.93億元。從產業看,既有花卉、苗木等種植業的農家樂休閑觀光園區,也有垂鉤、捕獲、水上運動等漁家樂的休閑觀光園區,更多的是集種植、養殖、餐飲、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休閑觀光區。

強化技術集成、企業孵化,農業產業化和龍頭企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建立了多部門農業科技協商機制,對農業科技重大問題進行協調。堅持農業科技管理統一規劃、共同實施原則,由科技、農業、計劃、財政、金融、林業、水利、環保、氣象等多部門協調農業科技發展、產業技術集成配套應用、人力資源開發等。各縣(市、區)的農產品加工基地全面啟動,農業招商平臺建設取得新突破,**市名優特新農產品展銷會在上海成功舉辦,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穩步提高。**年全市龍頭企業220余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骨干龍頭企業10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87家,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有14家。

二、立足現實,客觀分析農村科技問題

(一)科技投入體制有待完善

科技綜合實力和發展水平還滯后于經濟發展,科技作為先進生產力在推動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轉型方面作用還不明顯。農業的投入體制在金融、保險、擔保等社會性融資渠道方面沒有取得有效突破,農業新經濟組織(龍頭企業)投入力度有待提高,財政對農業科技投入力度需進一步加大。

從近幾年的投入情況看,雖然**市全社會科技經費投入量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年全社會科技經費投入達20.57億元,其中全市財政性科技支出19360萬元,比上年增長23.9%,屬地方財政當年安排的支出為16785萬元,比上年增長33.45%,其中R&D經費支出7.81億元,比上年增長45.5%,然而,**市科技投入的絕對水平還較低,只有紹興的60%,寧波的1/2。

(二)農業科技創新不足

農業產業鏈不長、資源利用率不高、農業面源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農產品安全等存在許多薄弱環節,阻礙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業高科技園區示范、帶動、輻射作用有待提高,農業高新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示范、應用上存在問題;農業高技術產業發展與應用速度還不夠快;區域科技創新能力還比較薄弱,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較少,農業科技創新后勁不足。農產品加工與流通不發達。農副產品以出售低級原料和初級產品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農產品加工水平低,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不大,加工檔次較低,儲運能力不強,即使是龍頭企業,其經濟實力也不強,農業企業參與國際競爭能力弱。

(三)科技資源整合不夠

各級科研機構主體單一、定位不明確。與科研院所合作有待加強,區域協作尚未形成,科研資源浪費嚴重。高素質人才和科技領頭人物缺乏,從事創新研發的一線科技人才的比例與周邊地區相比還偏少,從事農業一線的農技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的整合度還有待提高。近年來,雖然全市人才總量在增長,但由于企業改制和效能建設等影響,農業科技人才數量反而有所下降。據市有關部門統計,**年全市人才資源(中專以上)總數為23.6萬人,占全省人才資源數的7.69%,比**年的14.2萬人凈增9.4萬人。然而,**年全市地方企事業單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數47535人,比**年的56837人減少9302人;其中**年全市農業技術人員1497人,比**年的1667人減少170人。**年全市有農技員3萬人,農業科技示范戶1.1萬人,農村種養大戶2.3萬人,農產品營銷人員0.6萬人,經技能培訓實現農民轉移的有3.7萬人,農村非農化進程緩慢,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能人才占總人口的比例不高。

(四)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不適應

農業區域科技創新服務組織欠缺,產業帶建設滯后。農業科技隊伍難以適應農業結構戰略調整的需要,農業結構調整缺乏科技人員的指導和服務,不能給農民帶來理想的經濟收入。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力度不大,中介機構提供的服務太少,農業所需的共性科技產業目標不明確、研發重點不突出,成果轉化率低。

三、積極創新,合力增強農村科技實力

(一)落實科技強市戰略,營造良好的農業科技環境

加大宣傳力度,加強各級領導干部的科技意識和科技素質,不斷提高科學指導工作的水平,加強對科技工作的統一領導和組織協調,積極組織開展科技活動,進一步深化科技強市戰略,把經濟建設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服務體系,著力構建源頭創新、成果轉化、科技服務三大平臺,不斷提高服務“三農”、推進“四化”的能力和水平,為加快農村全面小康建設提供科技支撐,積極參與和支持科技工作,形成創建科技強市合力。

(二)加大投入力度,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認真落實財政對農業科技投入的有關規定,加強政府科技投入的金融創新,提高政府科技投入的效率。優化各類專項資金結構,科技三項費用、技術改造專項、支農專項等,提高農業科研經費占市科技三項費用投入中的比重。鼓勵引導企業等對農業科技的投入,積極利用社會資金發展科技事業,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積極推進政府科技管理制度改革,轉變科技管理職能。逐步改變重審批輕管理、重立項輕實施、重項目輕培育的狀況。積極調整科技經費投向,按照“突出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調整各類科技計劃結構與功能,改變科技計劃之間相互重疊、資源配置效率低的格局,進一步優化科技計劃體系,深化科技項目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公平、公開、競爭、擇優、實效的原則,完善科技項目追蹤問效制,建立健全科技信用制度,加強科技信用管理。

(三)建立區域科技協作機制,構筑現代生物技術高地

推行多元化科技研發體系,密切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關系。努力解決農業區域、共性、關鍵、瓶頸技術,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為重點的農業高新技術,加速技術跨越,推進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聯合開發,發揮優勢,共筑現代生物技術高地。積極發揮市農科院與中科院遺傳所共建農作物高新技術育種中心的作用,實現優勢互補。利用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基礎研究理論、實驗材料、實驗條件優勢與市常規育種優勢相結合,促進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高基層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使**成為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長三角地區農作物高新技術育種技術中試和成果轉化基地。

(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促進農產品加工與產業化經營的發展

積極進行科技創新研究,發展產后加工與流通服務業。以工業的方式,商業的理念,經營農業,發展農村。從產業化經營的角度,開發農業,延長產業鏈,實現產業的全面提升。為此要加快農業科技園區和特色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設,培育一批地方優勢產業和農業科技型企業,提高農業產業層次,推動農產品加工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加強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建設,增強孵化服務功能,努力形成科技孵化網絡體系,提高區域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開展重點實驗室建設試點工作,提高區域科技原始創新能力。進一步加大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繼續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努力開發新興產業。積極培育創新主體,堅持農業體制創新,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大力發展都市農業。選擇一批重點特色產業,建設集研發、信息、檢測、展示、推廣、培訓等功能為一體的服務中心,重點解決行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積極鼓勵和扶持科技中介等各類科技服務機構加快發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現產業的增值增效。

(五)強化生態市建設,確保食品安全

抓好農業和生態科技研究,促進可持續發展。堅持城鄉一體化的工作思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加快生態**建設。把依靠科技進步放在生態農業建設的突出位置,大力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科技成果,增加環境保護和生態農業建設的科技含量。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緊密合作,進行科技攻關,為**市控制農業面源污染與生態農業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農業生態建設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創造了條件,打響安全農產品品牌。積極制訂優勢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業標準示范基地和標準示范園區,加大農業標準示范、推廣、應用力度。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體系建設,健全農產品檢測網絡,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和責任追溯制度。充分了解貿易中“綠色技術壁壘”歷史與現狀,有目標地大膽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加快普及農產品安全與標準化生產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帶動千家萬戶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