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現狀及納稅情況調查報告

時間:2022-04-12 04:52:00

導語:企業現狀及納稅情況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現狀及納稅情況調查報告

隨著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力度的加強,各地越來越熱衷于建立自己的工業園,以推動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據統計,全省目前已經設立縣級工業園102家,工業園的成立,不僅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廣開了稅源,而且解決了當地資源利用以及就業壓力等難題,成為許多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因此,了解掌握園區企業生存狀態、抓好園區企業稅收征管具有特殊的意義。那么,在縣級工業園,企業生存狀態如何?企業稅負如何?以及企業納稅情況又如何?我們試著從被稱為“經濟發動機”的工業園的調查中尋求答案。

一、園區企業生存狀態如何

工業園于2002年經區政府批準成立,園區位于區鎮東南方向三公里處,面積3平方公里,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具有典型的工礦區特征。現有紅耐金屬材料有限公司在內的36戶企業,絕大多數企業為浙江客商,主要經營金屬回收加工、塑料加工、造紙、制藥、化工等行業。據統計,2011年園區實現GDP4.6億元,較上年增長21%,占區GDP的26.4%;園區實現稅收1171萬元(含增值稅,下同),較上年增長32%,占全區財政收入的24.3%,因此,說工業園是經濟發動機毫不為過。

(一)據調查,企業規模呈現兩極分化。投資額超過500萬元的有6戶,2011年實現GDP3.2億元,實現稅收862萬元,占園區的70%。投資額在100萬元以下的有30戶,2011年實現GDP為1.4億元,稅收收入為309萬元。

(二)污染嚴重且耗能高。園區企業借助螺灘水電站的電力能源優勢,大力發展金屬回收加工、塑料加工、造紙、制藥化工等行業,這些企業都是污染嚴重及耗能大戶行業,而這些正是國家限制發展的。據調查,園區企業的耗能比是國家標準的3.7倍,園區企業只有藥業一戶通過省級環保檢測,2005年,附近村莊就發生過因水體污染引發家畜死亡的事件。

(三)中小企業受市場影響波動較大、金屬加工利潤薄,效益普遍低下。園區中小企業經營的塑料加工、制藥行業屬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要求低。2011年,園區有31家企業實現贏利,利潤327萬元,利潤率僅為7%,低于省測定的平均利潤率3個百分點。

(四)地方政府優惠政策多。由于工業園是地方政府的“金娃娃”,因此,地方政府出臺很多保護性優惠政策。例如,稅收減免返還、未經政府批準執法部門不得入戶檢查、土地低價出讓等等。

二、園區企業納稅透視

2011年,工業園稅收收入首次突破1000萬元大關(增值稅1105萬元,地方稅收入66萬元),2012年上半年累計實現稅收1532萬元,這說明園區企業對區財政的穩定增長起到了關鍵作用。但是,在調查中也發現一些問題:

(一)納稅大戶的納稅意識遠遠高出規模小且稅額少的納稅人。在稅收例行檢查中我們發現,園區規模大、納稅多的納稅人財務制度比較健全,少報或漏報稅額相對少,主要涉及印花稅等小稅種,這主要得益于他們在原浙江發展時積累的納稅觀念。而一些小規模納稅人不但財務制度混亂,而且偷稅現象比較普遍。

(二)企業納稅極不均衡。大企業不一定是納稅大戶。據調查,園區投資額在千萬元的企業有四家,占企業數量的10%,但實際繳納稅款不足一成。在2011年的納稅中,金屬回收加工企業納稅人占90%,說明高投入、高耗能的金屬加工行業對稅收增長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個別企業納稅貢獻率更是達到了60%以上。如園區某銅加工企業,2012年1-8月累計實現地方稅收145萬元,占園區稅收的70.8%。

(三)土地使用稅、房產稅普遍未開征。由于工業園區的特殊性,一般設在城郊,而且距離城鎮較遠的地方。按照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條例規定,只有城市、縣城、建制鎮和工礦區的企業才是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的納稅人。這樣,園區既不屬于建制鎮范圍,也不屬于條例規定的工礦區,因此不能開征土地使用稅、房產稅,成為稅收的盲區。

(四)企業所得稅總量偏小,印花稅普遍未按規定申報。大多數工業園區成立時間較晚,按照總局[2002]8號關于劃分企業所得稅征管范圍文件精神,絕大多數企業的企業所得稅在國稅部門征收,由于各種原因,企業所得稅一直成為工業園區稅收征管的軟肋。2011年,工業園合計征收企業所得稅21.3萬元,占稅收總量的2%。從檢查結果來看,園區自行申報印花稅的企業僅有一戶。

(五)土建及固定資產安裝未申報納稅。按照稅法規定,企業在平整土地、廠房建設、固定資產安裝時必須進入在建工程,待項目竣工取得地稅發票后轉入固定資產。在實際工作中,企業一般自購原材料,請當地村民建設廠房,采用白條入帳或不進行項目結算等方式逃避國家稅收。

另外,稅務機關對企業監管手段不夠完善,政府干預稅務機關正常工作也是導致稅收征管力度偏軟的重要原因。

三、加強對工業園區的稅收征管,充分發揮稅收的職能作用。

稅收是國家的經濟命脈,沒有稅收,一切無從談起。國家最近一系列針對工業園的政策,就是要加強對土地、環境、能耗和稅收監管。作為政府的重要職能部門,稅務機關應該繼續加大征管力度,充分發揮稅收的經濟杠桿作用。從本地實際來看,我們認為,加強對工業園區稅收的征管,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有針對地加強稅收政策宣傳力度。長期以來,許多人有一種招商引資的外地客商不須繳納地方稅的思想,還有一些人認為外來企業都可以享受所得稅減二免三的政策,有的還以此作為招商引資的條件,這其中包括一些地方黨政領導。事實上,現在稅收減免權都集中在中央、省政府,設區市以下政府不具備減免稅審批權。稅收宣傳一要強化對納稅人的宣傳,努力提高外來客商的納稅意識,提高稅法的遵從度;二要強化對地方黨政領導的宣傳,一些領導一味強調招商引資環境,忽視依法治稅,時常干預正常的稅收工作,削弱了稅法的剛性和嚴肅性,只有地方黨政領導的依法納稅意識增強了,才能更好地支持稅收工作。

(二)將年納稅額在一定數額以上的納稅人、重點稅源行業納稅人作為被稅務機關鎖定的“重點納稅人”,實行特殊管理和監控,做到“抓住重點、鎖住龍頭”。對于納稅額的界定可采用兩種方法:第一,以省、市局公布和要求的納稅額作為監控標準;二,按照園區企業數量的10%為依據,換句話說,將當地園區具有代表性的企業作為重點納稅人進行監管。

(三)全力推進信息化建設,與有關部門建立健全納稅信息共享。國稅、地稅要信息共享,逐步建立工業園區企業納稅信息庫,實現各稅種聯網查詢。地稅部門還要加強與工商、銀行、土管、房產、海關的協調聯動,構建固定的信息傳遞渠道,通過信息共享建立起協查護稅的網絡。

(四)抓住大案、典型案件,重拳出擊,保證稅法的剛性和嚴肅性,震懾偷逃稅分子。縣級工業園,情況復雜,企業的納稅意識參差不齊,有的借口招商引資政策拒不納稅,有的隱蔽收入做假帳大肆偷逃國家稅收,侵蝕國家稅基。因此,必須依靠稅務稽查的力量重拳出擊,依法打擊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維護稅法的剛性和嚴肅性,為其他企業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

(五)盡快確立各縣級工業園區的工礦區地位,為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的征收提供法律依據。當前,由于縣級工業園的地理特殊性,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基本上都未開征。實際情況是,一些工業園已經具備工礦區條件,只是因為未納入規定范圍,才導致目前這種尷尬局面,因此,盡快確立確立各縣級工業園區的工礦區地位勢在必行。

(六)開展日常檢查和納稅評估。利用“一戶式”儲存信息資料和行為稅負及相關信息,進行評估分析。全面開展案頭評估分析。對嚴重偏離指標參數的企業,長年微利、零稅負申報的納稅異常企業進行重點納稅評估和檢查。企業年度匯算清繳結束后,應按照《省地方稅務系統納稅評估管理實施辦法》,開展企業所得稅等稅種的納稅評估,通過對同一戶企業歷年縱向對比從和同一行業企業稅負橫向分析,掌握重點管理企業的稅收負擔。

(七)因地制宜,設立行業管理機構,對工業園區稅收進行專項重點管理。對工業園區企業這種特定納稅人的稅收管理,采取設置專門的征管機構實行行業管理是比較科學合理的。由于園區企業大多來自江浙等發達地區,具有豐富的稅收經驗,財務管理水平相對較高,高素質的管理對象需要高素質的管理者。在傳統的粗放式管理下,一個管理員既負責個體稅收,又要承擔企業管理,難以實現新時期下科學化、精細化和規范化管理。行業管理能發現企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從而有效堵塞征管上的漏洞,減少偷漏稅現象的發生,達到管深管透的目的。

加強工業園區稅收征管對于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落實資源能源利用水平、增加國家財政收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要把工業園區稅收征管當作一項政治任務來抓緊抓實抓好,把各項政策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