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委依法行政調查報告
時間:2022-04-13 05:53:00
導語:建委依法行政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依法行政是指各級國家行政機關必須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履行職責、既不失職,也不越權,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本文就依法行政中存在的問題做些粗淺的分析,并就社會反映出的一些問題提出些個人的意見。
一、目前地市級城市依法行政的現狀、問題和原因剖析
改革開放以來,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一直處在全省的領導地位,在打造法治政府、創建政治文明方面,也走在全省的前面,哈市率先在全省舉行改革發展環境的大會,出臺了文件,要求在全省成為審批最少,批項目最快,辦事效率最高的城市;打造了法治政府,依法治市,在全市慰然成風。但是,通過調查,我們發現一些單位和機關,在依法行政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如: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職責;違法定程序;主要證據不定或失實;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等等。(1)某區拆遷,市拆遷辦與拆遷戶就拆遷補償事宜未能達成協議就強行拆遷,拆遷戶強烈不滿,相關部門拖延履行法定職責遲遲未妥善處理,導致拆遷戶到市、進省、進京數次上訪,并到處寫標語,申訴違法強拆,一時在全市造成強烈影響。(2)某企業一投資項目效益不錯,政府某單位為了引進項目,超越職權,濫用職權,強行要該企業將受益項目低價轉讓給投資商,使企業蒙受重大經濟損失。(3)公安、檢查機關,在主要證據不足或失實的情況下,仍然逮捕和拘禁,犯罪嫌疑人被錯判,錯抓。等等,以上依法行政中出現的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客觀現實的原因,當然更有“人為的原因”。一是執法人員法律意識和個人素質不高時依法行政的瓶頸。據了解,當前,我市基層35歲以上行政執法工作人員中,極少有從全日制大專院校畢業的人員,而大量的干部都是通過后續教育取得的大專以上文憑,他們在個人素質方面相對欠缺,對法律知識的學習也僅限于短期的培訓班,而法律是成系統、成體系的博大精深的知識,僅僅依靠短期的突擊培訓難以吸收、消化和具體操作的。這樣,自身素質的不足,加上客觀學習深度不夠,造成了執法主體“依法”行政的先天殘缺,暴露出了行政執法人員尤其是基層行政執法人員法律意識不足。同時,一些執法干部大擺“官老爺”架子認為自己就是“通判”,遇事不分青紅皂白,唯我獨尊,我行我素,奉行“順我者榮譽,逆我者倒霉”,充分顯露了個人素質的欠缺,導致違法行政、土法行政的事例屢見報端。二是一些單位的“紅頭文件”對現行法律法規的違背,削弱了群眾對“依法行政”的認同度。一些單位和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有很大一部分在內容上是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但是他們往往為了解決某一時期的突出問題或給予推進某一方面的工作,不是統籌兼顧,而是拍腦袋、求政績出臺一些新措施,其結果,往往是“文件”出臺之日,就是一部分去中立于受損害時,然后群眾強烈反對,最后文件只好草草廢止。三是現在法律法規的“依法打架”,從法律本身對依法行政增加了難度。我國的立法體制應該是“一元制”的,從法理上講,不會存在法律之間打架現象,但是由于我國規定了不同層級的立法制度,加上立法者本身法律素質的欠缺,在現實中還是經常會發生現行有效法律體現中國層級或上下層級之間法律法規的“打架現象”。如行政主管部門下文對下屬事業單位收取管理費,明顯與稅法相違反,但主管部門仍然強辭“我的下屬單位敢不服管”.四是法律體制的不完善,依法行政不可能順利實施。當前,我國正處于政治體制改革時期,法律的“立,改,廢”,在客觀上造成法律層面的許多空白。例如,新婚姻法規定,個人婚前財產在婚后仍是個人財產。這樣,夫妻雙方在離婚時,用現行婚姻法判決,一方可能處于無房,無處居住的境地,而法律又無規定出相應的離婚補償規定,這樣的法律的空白,造成了社會的新的不穩定因素,等等。
二、切實推進依法行政工作的對策
一要注重“以人為本”,切實加強執法人員的道德修養和法律業務知識培訓;提高行政管理相對人的法律意識。
二要牢固樹立勤政“為民”的思想理念。要十分明確依法行政的關鍵是依法治官而非治民,是依法治權而非治事治民,是依法治權而非治事。由于受封建社會“刑不上大夫,禮不施庶民”觀念的影響,一些領導甚至很多群眾一提到法治,就自覺不自覺地首先想到是治理老百姓,而很少想到治官、治權。
三要樹立領導干部帶頭學法制度。中國現行體制下,領導干部,尤其是“一把手”樹立牢固的法律意識及其重要。同志就特別強調“廣大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一定要帶頭學好法律知識”、“學習法律知識要形成制度”。
四要加大群眾普法力度。我國的普法已經入了第五個五年普法階段,但作為依法行政中處于行政相對人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仍十分局限。因此,必須加大普法力度,大力推行“送法下鄉”等活動。切實增強群眾的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知識。
堅持“以法為綱”,嚴格作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必嚴、違法必究。關于依法行政的“法”,在法律界有不同的定義范疇。有的主張只能依據憲法、法規行政;我國著名的行政法學專家應松年教授指出:依法行政的“法”指的是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也有的主題依據憲法,法律、法規、規章,還有執政黨的政策行政。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是依法執政的主體,而政府只能是依法行政的主體。黨的政策,只有通過法定的程序形成法律文件后,才具有強制執行力。因此,黨的政策不是依法行政的“法”的范疇。在明確了依法行政“法”的范疇后,當前,最重要的是行政執法部門必須得到有效的遵守。其次,是必須建立健全行政法律體系,但是不應該草率立法,草率立法的結果是人們對法律信心的喪失,其結果是比沒有法律造成的負面影響更大。其三,是執法必須平等,不畏權、不畏情,嚴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強化“執法監督”
沒有監督的政府,最后只能是專制政府,沒有監督的執法,最終也只會淪落為“無法無天”的境地,我們的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我們的行政權力,只能來自人民,終極目的也只能是為人民服務。因此,必須強化執法監督,使權利為民所用,利民所需。目前,在我國法律規定的層面上,并不缺乏各類監督。如人民的監督、政協及派的監督、司法機關的監督、人民群眾的監督、輿論的監督以及黨的監督,但是,在現實社會中,缺乏的還是各類監督能否真正落實到位。因此,強化監督,不在于有多少種監督,關鍵是要強化監督主體的法律意識、法律責任、賦予他們行使法律監督的保障權利,使他們能夠有能力監督,有責任監督,有權利監督。
四、突出“程序優先”原則
在我國的法律責任傳統中,重實體輕程序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行政主體在執法過程中也往往重結果輕過程。其實,程序是執法公正的基本保障,著名的“蛋糕法則”就有力的驗證了這一點:有一位母親買了一個蛋糕,她對兩個兒子說誰切蛋糕都可以,但是切蛋糕的人不能先拿蛋糕,先拿蛋糕的人不能切蛋糕。這個規定使兩個兒子不敢把蛋糕切成一大一小,而是力求“一樣啊”。我們的法律程序正是力求公正執法的法則。因此,我們必須按程序辦事,用程序來制約行政執法人員。一些執法人員法律素質業務知識欠缺,尤其有必要用程序來規范他們的執法行為。必須使他們牢固樹立“試題處理正確,程序的違法,其結果意思行政的違法”的意識。依法行政作為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行政執法人員作為依法行政的“第一道防線”,其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對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實行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雖然依法行政難點的解決不是朝夕之間的事,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我們必須要正確面對問題、剖析問題,循序漸進的逐一解決問題,我們的依法行政事業就一定能夠越走越寬,越走越快,依法治國的大目標就一定能夠最終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