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縣城鄉文化建設調查匯報
時間:2022-05-23 09:26:00
導語:全縣城鄉文化建設調查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是全國文明縣城、全省文化先進縣,是全省、全市的工業大縣和經濟強縣,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形勢下,如何統籌城鄉文化建設,為的科學發展、轉型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撐。為此,我們對全縣文化建設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對當前全縣統籌城鄉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進行了認真分析疏理,有針對性提出了一些加快城鄉文化建設步伐的措施建議。
一、全縣城鄉文化建設基本情況
近年來,縣按照建設“生態文化山城、綠色能源之都”的奮斗目標,不斷加大投入,探索路子,突出特色,樹立品牌,推進改革,全面推動了城鄉文化的繁榮發展,為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增添了內涵,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2005年,“曲子戲”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縣文化市場稽查隊被、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評為“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工作先進集體”。2006年,縣文化市場稽查隊再次榮獲“全省文化市場管理工作先進集體”。2007年,鎮文化站被、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評為“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工作先進集體”。2008年,縣文體局榮獲“全省農家書屋建設先進單位”。
一是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城鄉文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文化陣地建設深入推進。近年來,縣上多方籌資5800萬元,啟動實施了大型公益性文化基礎設施工程“四館兩中心”(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展覽館、青少年活動中心、老年活動中心);投資3000萬元,建成了縣影劇院;投資120萬元,建成了文化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和99個村級服務點;投資260萬元,建成114個農家書屋,在全市率先實現農家書屋行政村全覆蓋。投資216萬元,新建安口、東華、策底等1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鄉鎮文化站室實現了全覆蓋。97個村級建有中心文化室,26個機關企業單位建有文化活動室,有18個民辦文化藝術團體,14個文藝宣傳隊,有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新聞工作者、攝影、戲劇、體育等8個協會,現有農村電影放映隊5支,每年放映電影近1400多場次。
二是群眾文化與文藝創作健康發展。以元旦、春節、五一、國慶等重大節日為重點,堅持舉辦系列群眾文化活動和專場文藝演出活動,城鄉群眾文化生活由最初的輔導、送文藝下基層等形式逐步擴展到立足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點,以節慶文化、鄉村文化、社區文化、廣場文化、民族文化、民間文化和文藝創作為主體的模式上來。社火、秧歌、晚會、藝術團等活動遍布城鄉,城鄉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日趨豐富。充分調動廣大文藝愛好者的創作積極性,編排創作了一批主題突出、風格新穎、內容豐富、富有特色的文學藝術作品,全縣有30多部(件)作品先后在省、市獲獎,《千年的黃土謠》、《山村喜事多》等作品榮獲敦煌文藝獎,標志我縣文藝創作取得新的成就。
三是文物挖掘保護工作扎實有效。投資150萬元,完成博物館文物陳列布展和安防設施安裝,博物館實現對外免費開放。目前,全縣共有館藏文物902件,其中珍貴文物100件,已登記不可移動文物點106處。有上關石拱寺石窟、元代建溝石佛群遺址、宋代麻庵古銅礦遺址、宋代安口古瓷窯遺址和明代盤龍寺石塔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7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2處。有元代鏤空花瓶、金代瓷虎枕、金代瓷扁壺、文廟明柏、隍廟古槐、儀州古城墻等一大批珍貴文物。
四是文化市場不斷繁榮。建國初期,全縣只有個別中央和省屬企業有工人俱樂部和影劇院,其它大眾化的文化經營場所基本空白。經過幾十年的培育和發展,現已基本形成了門類齊全,經營規范,經營和消費層次多元化的文化娛樂市場新格局。止目前,全縣共有各類文化經營場所192家,從業人員達500多人,文化市場投資總量年均保持50%以上的增長率,全縣文化事業呈現出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
二、統籌城鄉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文化基礎設施薄弱。縣、鄉鎮、村三級公共文化設施、服務體系還不完善,與群眾的實際需求相距較遠。縣級圖書館有近4.6萬冊藏書,但補充更新不足,品種數量少,很難吸引讀者。大部分鄉鎮的文化活動經費不足,部分鄉鎮文化站和村級文化場所活動不正常,鄉村文化站前沿陣地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
二是文化專業人員匱乏。縣鄉文化機構健全,但鄉鎮文化管理人員大多數是非專業人員兼職,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對文化工作陌生,難以專心從事文化工作。從事文化藝術工作的專業人才不足,特別是創作人員、舞蹈編排、演出方面的人員匱乏,文藝精品力作少之又少,導致文化事業發展步伐滯后。
三是文化產業發展緩慢。現行文化運行體制和傳統文化活動方式缺乏對群眾實際文化需求的調查分析,文化活動基本上是根據上級部門的指示去辦,廣大群眾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文化產品比較少,輸送到農村的更少。同時,文化經營方面的領軍人物很少,文化產業質弱量小,文化產品稀少,城鄉文化事業建設基本上處于起步階段,公共文服務體系建設總體上還不能滿足廣大人工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是遺產保護挖掘力度不夠。全縣共有2處國家級、5處省級和27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由于自有經費短缺,爭取的省市資金十分有限,致使文物保護規劃和方案難以落實,多處文物古跡在進一步風化、損毀,如上關鄉的北魏石拱寺、河西鄉建溝村的北魏石佛群等。有些極具文化內涵的旅游景點,如蓮花臺等受困于資金困難,開發步伐緩慢。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項目曲子戲、陶瓷工藝、打樂架、蘆葦畫等也無力開展更進一步的整理挖掘和開發。
五是市場監管有待加強。文化市場經營單位普遍結構松散,規模小,投入少。經營非法音像制品和出版物的違法現象時有發生,網絡有害信息依然存在,“黑網吧”禁而不絕,網吧超時營業、違規接納未成年人現象屢禁不止,毒害青少年的淫穢色情卡通、畫冊、“口袋書”依然存在于校園周邊,文化娛樂場所管理還存在很大難度。
三、對策措施
文化建設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多元化社會思潮的重要陣地,擔負著培養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構建小康和諧社會的重要職能。統籌城鄉文化建設,就是要用科學發展觀來統領城鄉文化建設,真正把握好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實現城鄉文化協調發展。
一是統籌城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城鄉文化建設一體化新格局。文化陣地是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基礎和平臺,同時又能體現群眾文化的發展水平。要堅持政府主導,進一步加大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投入,完善現有文化體育基礎設施,推進縣鄉村文化站室(中心)、廣播網絡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確保實現人均公益性文化活動設施面積達到0.12平方米和“縣有文體活動中心、鄉鎮有文體活動站、村有文體活動室”的建設目標。完善提升“四館兩中心”功能,使之盡快成為城鄉群眾享受學習、活動、休閑、娛樂、健身等公共文體服務的最佳場所,提升文化建設水平和形象。
二是統籌城鄉文化建設資源,營造全社會參與文化建設的良好環境。充分發動社會組織和團體積極支持和參與群眾文化活動,大力營造政府組織、單位支持、群眾參與的“三位一體”、整體聯動的文化建設良好環境。積極探索文化建設的新途徑,設立政府文化建設專項基金,綜合運用政府投資和市場經濟的手段拉動社會、企業和個人對文化的投入,形成常態化、制度化、多元化的投資體制。政府應更多地承擔起農村文化建設的重任,加大投資規模和扶持力度,全面推進基層文化設施標準化建設,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均衡發展。進一步制定完善優惠政策,扶持壯大各種民間文化社團組織發展壯大,通過政府引導扶持,力爭在3至5年內,使文化產業成為豐富群眾生活、刺激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型產業,努力形成多渠道、多領域、多層次建辦文化的社會環境。
三是統籌開展城鄉文化活動,掀起城鄉聯動的群眾性文化活動新高潮。深入開展廣場文化、節慶文化和民俗文化,突出主題,在做好“規定動作”的同時,注重“自選動作”的創新。大力扶持發展以曲子戲、打樂架、花兒、皮影戲等為代表的民俗文化,凸顯文化地方特色,堅持辦好一年一度的春節曲子戲調演。按照管理有組織、活動有隊伍的要求,建立充實社區業余文體骨干隊伍,積極開展合唱、秧歌等多種形式的社區文化活動,吸引更多居民參與群眾文化活動,打牢群眾文化基礎。深入開展文化進城和文化下鄉活動,通過逐級下送、各地互送、志愿參與等形式,增加活動數量,提高活動質量,使城鄉群眾在互聯互動中享受更多的文化精品。加快發展校園文化、企業文化、家庭文化等基層文化,繼續辦好一年一次的“校園文化周”和“家庭才藝表演”大賽,形成生動活潑、源于群眾、貼近生活的濃厚社會文化氛圍。制定激勵政策,充分發揮博物館、圖書館、村級文化資源共享工程服務點等縣、鄉、村文化陣地作用和攝影家協會、書法家協會、戲劇家協會等社會團體作用,讓文藝人才走進社區和農村,激發他們參與群眾性文化的熱情,最大限度滿足社會各階層文化娛樂需求。在規范管理的基礎上,多方鼓勵民間團體和人士創辦各種文化娛樂節目。
四是統籌做好挖掘與保護工作,努力使傳統文化在保護中得到新發展。認真做好文物保護和第三次全國文物大普查的鞏固提高工作,按輕重緩急,有計劃地對石拱寺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保護性開發。組織社會力量和專業人士挖掘整理曲子戲、打擊樂、瓷板畫、碑刻石雕等史料和傳統工藝,大力培養文化專業人才和具有鄉土氣息的民間藝人,保持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人文血脈,使民俗文化得到進一步升華。依據歷史對皇甫山和華尖山進行系列開發,修建“華尖山亭”、“唐塔”,打造山城文化旅游景點。大力挖掘“隴山文化”和“先秦文化”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資源,恢復山寨花兒會,開展皮影戲創收演出等等。
五是統籌政府服務與管理職能,確保文化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實施文化精品工程,加強優秀文藝作品創作,充分發揮縣“蓮花臺文學藝術獎”的激勵作用,鼓勵文藝工作者多創作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和貼近群眾生產生活、喜聞樂見的曲子戲、歌曲、小品等藝術作品,為文化市場不斷注入新鮮血液。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堅持經常性的文化市場專項整治活動,深入開展“掃黃打非”專項行動,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加強對盜版音像制品地查處,確保文化市場的健康有序,為優秀文藝作品傳播掃清障礙。
四、幾點具體建議
1、建議縣上出臺《關于進一步支持文化、廣電、體育事業發展的意見》,縣財政每年列支專項資金,作為支持文化、廣電、體育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從根本上解決文化事業發展諸如圖書添加、文物保護、文化獎勵等所需經費。
2、建議完善制定蓮花臺文藝獎評選辦法并付諸實施,開展全縣十佳書法名人、十佳攝影名人、十佳文學名人、十佳戲劇名人、十佳歌手、十佳體育名人等文化名人評比活動,并給予一定物質獎勵,以此提高文化專業人才的創作水平,調動其創作激情。
3、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上關石拱寺作為北魏時期開鑿的石窟,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建議縣上配套資金,通過爭列項目,進行旅游重點項目開發,探索文化與旅游有效融合的渠道。以全國非遺保護項目“曲子戲”為依托,策劃編排秦皇祭天、三仙姑建功、義犬救母、絲綢古道儀州城等大型文藝節目,反映改革發展的影視劇,力爭能夠走出在各地進行巡回演出。
4、建議組建縣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機構改革后,文廣局既有文化出版(文物)市場稽查執法職能,又有廣播影視稽查執法職能,建議將現有的縣文化市場稽查大隊、縣廣播影視稽查隊的執法職能統一整合,組建縣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對全縣文化市場、廣播影視市場實行統一執法。
5、建議成立縣文化發展研究所,與縣文聯合署辦公,人員上采取專兼職結合的方式,負責全縣文化發展史、文化公益事業發展、文化新型產業開發研究;大型文化活動銜接策劃;文化政策與決策咨詢;文化發展評估;高層次專業文化教育培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