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創新工作調查
時間:2022-05-25 08:52:00
導語:農業科技創新工作調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因素,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是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迫切要求。當前市正處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只有加快農業科技進步,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才能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大幅度提高農村生產力,增強農民致富能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廣大農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
一、市農業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市大力實施“科教興農”,開展農業科技攻關,積極推廣先進農村適用技術,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科技水平。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農業科技體制不完善
與全國各地一樣,市的農業科技體制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建立與發展起來的,形成了資金上以財政撥款為主,運行上以事業單位為主導的行政型農業科技體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純粹或過多地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幫助,農業科技進步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如農業科研與生產活動脫節,影響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科研機構、高校和涉農企業、農民之間缺乏優勢互補的環境和協調機制,造成科技資源的浪費等;農業科研計劃項目組織缺乏統籌安排,無法通過項目實施有效整合科研資源,難以在重大自主創新方面實現大突破等。
(二)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健全
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橋梁和紐帶。目前,市的農業科技推廣運行機制仍然有待完善,部分基層特別是鄉以下農業技術推廣系統不夠健全,農技推廣服務組織管理不夠嚴密,推廣網絡基礎落后。一些農技人員只注重抓具體農業技術措施的推廣應用,忽略了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發展,從客觀上制約了農業推廣體系建設和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
(三)農業科技投入不足
農業科技投入是農業科技創新的必要條件。近年來,雖然全市農業科技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但是多元化投入體系尚未健全,科技投入明顯不足,財政科技投入波動較大。同時,在農業科技投入結構上還存在著一些不合理之處,農業基礎研究投入比重偏低,農業科技儲備不足,導致農業應用研究和科技開發缺乏后勁,農、牧、漁等不同行業間農業科技投入分配比例不夠合理。
(四)農業專業技術人才匱乏
農業專業技術人才是農業科技創新的承擔者,是農業科技進步的直接推動者,其數量、結構和質量直接關系到農業科技創新水平。目前,市缺乏外向型、復合型、高科技頂尖人才,尤其是現代農業發展中亟須的農業生物技術、農產品加工、農業經濟、農業法律、農業貿易、農業質量標準等領域的人才。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缺乏、學科結構失衡的格局,對促進市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極為不利。
二、提升市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對策
(一)構建有活力的科技創新機制,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第一,圍繞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為主線,解決農業科研領域長期存在的資源分散、低水平重復、分工不明、協作不力等問題,高效整合科研力量,提高農業科技創新系統的整體功能和效率。
第二,圍繞市場需求,在機構設置、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經營管理等方面進行改革,將科研機構辦成開發型、效益型、產業型的研究院所。同時深化科研機構內部體制改革,以“學科調整、結構優化、機制轉變、制度創新和提升能力”為重點,建立“職責明確、評價科學、開放有序、管理規范”的現代科研院所制度。
第三,以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為核心,充分利用各級科研資源,建成布局合理、聯合協作、優勢互補、科研推廣相銜接、面向現代農業發展、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合學科資源,組建市級研究中心,培育新的優勢學科。
(二)建立高效多元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
第一,改革基層農業推廣機構,打破現有的按行政區域建立推廣機構的做法,根據農業產業布局重點,分別建立各具特色的推廣機構與服務機構。
第二,鑒于農業技術的特殊性,對農業技術進行分類,不同類型的農業技術由不同的農業推廣組織承擔,形成分工明確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
第三,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產業技術協會等民間組織,支持有條件的專業技術協會向經濟實體方向轉化,成為具有一定職能的行業協會。
(三)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投資體系
第一,發揮政府投入的杠桿作用,加大政府對農業科技事業的投入力度,引導社會資金投入農業科技領域。農業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究、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及成果轉化項目應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農業科技計劃項目應向優勢特色產業、農業產業鏈的薄弱環節、高科技農業傾斜,保證各級財政支出的科技三項費用和科學事業費穩定增長。
第二,確立企業的科技投入主體地位,高效產業技術的開發和轉化項目應以企業投入為主,大力扶持企業辦科研,發展多種經濟成分的科技企業,實現科研主體多元化,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
第三,吸納外資。運用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政策,加大農業科技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國內外的企業和個人興辦農業科技企業或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基地。
(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進農業科技進步
第一,根據學科發展的需要,有計劃地引進農業科技進步急需的人才。當前,應盡快引進市最缺乏的農業資源環境人才、農業生物技術人才、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等人才。
第二,建立科學、和諧、高效的人才管理機制,創造公正、平等的用人環境,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堅持按崗定酬,按績取酬,擴大知識、資本等在收入中的分配比例。
第三,由政府牽頭,科研院所、企業等多方面參與,廣泛開展農民技術培訓,在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的同時,進一步拓展培訓領域,加強對農民的農業生產管理和市場營銷等知識的培訓,有針對性地培養各類實用型農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