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質量經驗和學習體會

時間:2022-08-13 11:50:08

導語:審計質量經驗和學習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審計質量經驗和學習體會

審計質量是審計工作的生命線,如何控制審計質量是審計管理的重要課題。在實際工作中,充分運用審計方案有效控制審計質量,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審計目標,有效防范審計風險,全面提高審計監督在國家經濟運行中的“免疫系統”作用。現就總結歸納的幾點體會淺談如下,供大家參考、借鑒。

一、在審計準備階段控制審計質量,認真做好審前調查工作

審計實踐表明,加強審計項目質量控制,必須搞好審前調查,提前摸清家底。國家審計要適應新形勢和解決新問題,必須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及時更新、調整審計理念,轉變原有的審計思維定式和方法。而審前調查階段的一些習慣做法已不適應形勢發展的,如部分審計人員對審前調查認識模糊,準備不充分,沒有充分收集與項目相關的基礎資料,審計方案編制簡單粗放、針對性不強、可操作性差;審前調查蜻蜓點水,流于形式,忽視計算機審計在審前調查階段的充分應用。勢必增加審計階段的工作量,不利于確定審計工作重點,發現大案要案線索。

筆者深深體會到,凡是審計效果比較突出、審計質量比較高的審計項目,都進行了充分的審前調查。審前調查不僅是一個必須完成的審計程序,更是日常工作中就應當密切關注的量的積累過程。因此,加強對審計方案編制前的審計前期準備的審查非常必要,這一階段主要審查審計組審前準備是否充分,是否編制調查方案,所調查的內容是否與審計方案所規定的審計目標相符,是否認真參考以前年度的審計資料確定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薄弱點,是否充分利用媒體報道和互聯網等信息時代的先進技術了解被審計單位所處行業情況及特點,是否利用計算機技術,分析確定審計重點,是否利用審計署開發的《現場審計實施系統》中“審計抽樣”功能,對被審計單位數據進行抽樣,依據調查情況和分析結果,從審計范圍、內容、方法和步驟以及業務分工等方面為細化審計實施方案重點側重于實施方案的可操作性提供必要的第一手資料,是否組織審計人員在審前準備階段再次對被審計單位所處行業的審計知識進行強化學習,同時廣泛收集該行業的法律法規,為實施審計過程中對查出問題定性準確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從審計總體目標角度控制審計質量,對審計方案的編制進行實質性審查

審計方案是對審計項目實施的全面規劃,是整個審計實施工作的行動指南。審計方案包括審計工作方案和審計實施方案,審計機關統一組織由不同層級審計機關或多個審計組參加的行業審計、專項資金審計或者其他統一審計項目時,應當編制審計工作方案。相關審計組具體承辦審計項目時,應當編制審計實施方案。也就是說,由多個審計機關或者審計組共同完成一個審計項目的,統一組織的審計機關要編制審計工作方案,具體承辦的審計機關或者審計組要編制各自的審計實施方案。

審計方案在審計質量控制體系中起到“龍頭”的作用,是落實審計任務確保審計項目計劃、檢查考核審計項目質量的重要依據,是指導審計作業的重要措施。詳細周密的審計方案能夠有效控制審計項目進度,保證審計人員有條不紊地進行審計查證,完成審計計劃所確定的審計任務,保障審計工作質量。

審計方案編制質量直接影響審計實施的質量,應當切實加強對審計方案的審查,從審計實施的總體目標上控制審計質量。審查審計方案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對審計方案所反映的被審計單位基本情況的審查。主要審查其收集的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是否完整、真實,特別是工作職責、業務范圍是否清晰,其使用的財務會計制度政策及變動情況是否敘述清楚,與財政財務收支有關的內控制度建立健全情況是否調查到位,是否了解清楚關鍵控制點及其內控薄弱環節等。

(二)對審計目標、內容、重點線索的審查。主要審查其編制的審計目標是否明確而具體,審計內容是否符合審計目標的要求,時間范圍和具體事項范圍是否準確,審計重點是否突出等。

(三)對初步分析性復核,確定的重要性水平和審計風險評估進行審查。

1.對初步分析性復核的審查。對審計方案編制人根據審前調查所掌握的信息,運用其了解的被審計單位基本情況,揭示其財政、財務收支中可能存在的重要錯誤所進行的初步分析性復核要進行認真審查。主要檢查其是否掌握并取得了相關的資料,如同行業資料、被審計單位前期同類資料、被審計單位的計劃、預算、定額等資料、審計人員根據職業判斷估計的數據資料等,對被審計單位相關財政財務收支、經濟指標研究分析和對重大支出項目予以重點關注的審計方法是否恰當。

2.對確定重要性水平的審查。審計重要性指被審計單位財政、財務收支及相關會計信息錯弊的嚴重程度,未被揭露的錯弊信息是否影響信息使用者的判斷或決策以及審計目標的實現。一般來說,重要性水平是指會計信息漏報或錯報的嚴重程度,其表現形式是金額額度。重要性水平的高低會影響審計工作質量,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的審計證據越多,審計工作量也越大,重要性和審計風險之間存在反向的關系,重要性水平越低,審計風險越高。審計人員在編制審計實施方案時,還應當利用審前調查的結果,確定審計項目的重要性水平,以決定審計測試的性質、時間和范圍。

3.對評估的審計風險的審查。審計風險是指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存在重大錯弊而審計人員沒有發現,作出不恰當審計結論的可能性。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評估的審計風險,一方面成為設計符合性測試和實質性測試程序的直接根據,另一方面,用以指導審計人員開展抽樣審計。對評估的審計風險的審查主要檢查方案編制人是否將審計風險評估的結果寫入審計實施方案,審計風險評估的評估是否合理,評估的數據采集是否準確、充分等。

(四)對審計實施方案的編審程序與內容的審查。編審程序的審查主要反映審計實施方案是否由審計組具體負責編制,是否進行集體討論、審議,是否有主管領導審批,方案調整是否經過批準等。對審計實施方案內容的審查主要審查下列審計方案必備的內容是否健全:編制的依據;被審計單位的名稱和基本情況;審計目標;重要性水平的確定和審計風險的評估;審計范圍、內容、重點以及對審計目標有重要影響的審計事項的審計步驟和方法,審計程序應當能夠切實指導審計人員實施審計,最大限度的地減少審計人員的隨意性。預定的審計工作起止時間、審計組長、審計組員及其分工及編制的日期等其他相關內容。

(五)對方案所列審計人員適當性的審查。主要審查審計人員是否配備具有專門技能和相當業務水平,并考慮審計的范圍和復雜性、審計人員的資格和專業特長、有無需要回避的人際關系和審計人員的定期輪換等。還應當在明確審計目標、內容和相關審計程序后,審查審計組成員個人能力差異和審計工作事項的客觀要求是否進行合理分工。

三、在審計的實施過程中控制審計質量,全程跟蹤審計方案的落實情況

審計實施過程的質量控制是保證審計質量的關鍵環節。加強對審計方案實施情況的跟蹤監督,對保證審計工作質量、降低審計風險、促進審計目標全面實現具有重大作用。這一階段主要審查審計組是否按審計方案所規定的審計內容實施審計,該實施的所有審計程序是否完整無缺地實施等。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

(一)檢查審計組是否按審計準則的要求,確保審計實施方案所定的審計程序、審計內容實施到位;

(二)檢查審計組當實際情況與審計方案產生差異時,是否圍繞審計目標及時做出相應的對策,并辦理編制調整方案并上報方案審批人審批等相應的手續等;

(三)檢查審計人員的審計工作底稿是否及時、規范編制,違規事項是否逐項編寫底稿,對違規事項的取證是否合法、充分、完整,事實是否清楚,定性是否準確,適用法律、法規是否適當等;

(四)檢查審計組是否建立健全內部的指導、檢查與監督制度,對審計組質量是否采取完善的控制措施,是否及時研究解決審計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審計組長、項目主審是否對其他審計人員的審計過程進行及時、有效、充分地指導、檢查與監督,是否形成審計組會議記錄等;

(五)檢查審計組是否建立健全分級復核制度,檢查一般審計人員編制的審計工作底稿是否有審計組長或具有較高技能的審計人員復核并簽署意見,審計人員編制的審計工作底稿是否有審計項目主審人員復核并簽署意見,整個審計項目的全部審計工作底稿是否有審計組長或項目主審人員復核并簽署意見,對復核人員簽署要求補充審計程序的審計事項是否進行補充審計等。

全程跟蹤審計方案的實施情況,可以采用反饋控制、前饋控制、同期控制等方式進行。通過運用多種控制方式對多項有關審計質量的內容進行檢查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審計目標的實現。

四、從審計的結果角度控制審計質量,對審計方案實施的結果進行系統性復核

主要審查審計組提交的審計報告、審計工作底稿、審計證明材料是否真實、可信,邏輯性是否嚴密,是否存在取證材料與問題定性之間相互矛盾,是否按審計方案規定的內容有效實施審計,是否存在審計方案和審計報告“兩張皮”的現象等。同時對補充審計程序進行再審查,主要審查對審計組未按審計方案實施的審計事項要求其重新補充審計程序,并對編制的審計工作底稿、審計證明材料進行復核審查等,以此來促進審計目標的進一步實現,進一步規避審計風險

五、從嚴格審計紀律的角度控制審計質量,對審計方案的實施進行實質性審查。

這一階段主要運用專業判斷對形式上按審計方案實施但可能存在弄虛作假、徇私舞弊行為進行審查。為審不廉必然導致審計舞弊行為,審計舞弊必然導致審計質量低劣。通過對審計組提交的審計報告、審計工作底稿及審計證明材料等進行嚴格審查,運用專業判斷結合平時對有關審計單位掌握的相關情況從中篩選并發現審計舞弊行為,采用抽調其他審計人員交叉到被審計單位復審、突擊到被審計單位抽查、組織專人進行專項檢查等,有效遏制為審不廉,審計舞弊等行為,切實做到全面控制審計質量,從源頭上控制審計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