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申論熱點之生態文明建設
時間:2022-04-17 05:24:00
導語:公考申論熱點之生態文明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請到天涯海角來,這里四季春常在……”這首人們熟悉的優美歌曲,唱出了人們對海南優美環境的贊嘆。從2014年9月開始,海南省推動以“建設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培育生態文化”為主題的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截至2014年4月,共建成文明生態村7774個,占全省自然村總數的33.4%.當地農村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民收入增加,文明程度提高,瓊島處處盛開生態文明之花。海南省抓住良好的生態環境這一發展的突出優勢和長期依托,堅持生態立省,把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位置,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
黨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確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提了出來,強調要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反映了黨和政府對于建設生態文明的高度重視,表達了廣大人民群眾分享生態文明的迫切愿望,必將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產生重大影響。
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生態問題是人類社會必須高度關注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建設生態文明關系到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既影響著發展的全局,也決定著發展的可持續;建設生態文明關系到人類的命運,既影響著人類的現在,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
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過程中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輝煌的中華文明與長江、黃河流域的生態狀況息息相關,而印度河流域的宜居環境則塑造了古印度文明。人們也不會忘記,曾經盛極一時的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等等所經歷的由繁榮走向衰敗的悲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地區人與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銳,導致生態破壞和環境惡化,使得文明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前車之鑒,要時刻牢記。當代世界的發達國家,在其工業化初期和中期階段,無不走過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工業化發展道路。如今的倫敦環境優美,但它曾經被人們稱為“霧都”。19世紀50年代,倫敦是一個被各種工廠包圍的城市,煙塵籠罩在城市的上空,工業污染嚴重,集中體現了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特征。長期以來,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在人類物質生產取得巨大發展的同時,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消費為特征的工業文明,對地球資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圍,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人類對自身與自然關系的反思和認識日益深刻。1972年,聯合國發表《人類環境宣言》鄭重宣示,人類在開發利用環境的同時,也承擔著維護自然的義務。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綱領性文件先后問世,標志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理念逐步成為世界共識。
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是當代中國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在經過了近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后,13億中國人的生活正在逐步走向富裕,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的生態形勢仍然十分嚴峻。一方面,我國人均資源緊張,人均耕地、淡水、森林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資源的人均擁有量也明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國沙化土地面積為173.9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8.12%;水土流失土地的總面積已達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7.1%;平均每年農田受旱面積近4億畝,受澇耕地面積1.5億畝,損失糧食100億公斤左右。另一方面,由于長期實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我國承受著傳統發展模式給資源環境帶來的壓力——在大多數經濟指標基本完成的情況下,“十五”計劃規定的環境指標沒有如期完成。要完成“十一五”期間將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等涉及資源環境的規劃指標,任務十分艱巨。
歷史與現實都警示我們,必須超越傳統工業文明的發展模式,擺脫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給老百姓一個美好的生活家園,讓天更藍、水更清,給子孫后代留下藍天白云、綠水青山,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