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用戶運營策略范文
時間:2023-06-28 17:41: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電商用戶運營策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VoWiFi VoLTE 切換
1 引言
VoLTE可以提升無線頻譜利用率、降低網絡覆蓋成本、降低網絡運維成本、提升用戶基礎通信體驗等,同時基于IMS架構,可支持多種新型業務。這些優勢成為全球運營商部署VoLTE的強大驅動力,使得VoLTE已經成為未來語音發展的必然趨勢。VoWiFi可以使用戶在沒有LTE網絡覆蓋的區域通過Wi-Fi接入EPC網絡,從而享受無差異的IMS業務。特別是VoLTE部署初期以及室內LTE信號質量較差的情況,VoWiFi能很好地彌補VoLTE覆蓋的不足,提升用戶體驗。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運營商已經部署并商用VoWiFi,終端和芯片廠商也積極推動VoWiFi的進程。作為VoLTE的補充,VoWiFi的商用使得VoWiFi+VoLTE的語音策略會帶給用戶更好的通話體驗。這就要對二者的協同互操作進行進一步研究,包括協同的關鍵技術,VoWiFi與VoLTE的切換策略等。
2 VoWiFi的產業鏈現狀及部署策略
2.1 運營商商用VoWiFi現狀及部署策略
根據最新統計,目前全球已超過15個運營商部署了VoWiFi,具體商用情況如表1所示。
運營商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定制不同的VoWiFi策略。如Verizon LTE網絡覆蓋較好,最初僅利用Wi-Fi分流高數據量的視頻業務。2015年11月在三星S6/S6e兩款終端上商用Wi-Fi Calling,用戶通過下載軟件更新的方式,可在家中、辦公室及旅行途中通過Wi-Fi接入EPC進行語音及視頻的呼叫業務。呼叫US號碼全部免費,呼叫美國以外的號碼按國際長途收費。目前Verizon在高端機(三星S6/iPhone)上進行認證測試(包括VoWiFi與VoLTE的無縫切換),后續也會在更多的終端機型上進行測試。據悉Verizon在VoWiFi和VoLTE的切換策略上采取VoLTE優先的策略來保證用戶的通話質量。
T-Mobile USA由于LTE覆蓋相對較差,在2011年即商用Wi-Fi Calling,2014年9月在全球首先推出基于ePDG架構的VoWiFi業務,終端使用iPhone 6/iPhone 6 Plus,支持VoWiFi與VoLTE的雙向無縫切換。而ePDG架構本身開放性較強,可以通過任何Wi-Fi AP接入T-Mobile的EPC核心網,彌補了VoLTE覆蓋不足的問題。由于針對VoWiFi的標準沒有完善,如Wi-Fi接入下的緊急呼叫、ePDG接入的用戶位置上報、IP Can變化后用戶位置上報、接入域選擇、被叫域選擇等,因此T-Mobile USA當時推出的VoWiFi功能對終端、IMS網絡有大量的定制化要求,特別是對終端定制化要求較高。
Sprint在未部署VoLTE的情況下已經商用VoWiFi來實現過渡,其已經為美國多家機場提供了VoWiFi服務,同時也通過與合作伙伴合作的方式,實現了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VoWiFi通話,這也使其綜合競爭力得到了大幅提升。EE、Vodafone等歐洲運營商也已經商用VoWiFi;AT&T 2015年10月商用VoWiFi,目前也在高端機上進行測試驗證。和歐美相比,亞洲運營商VoWiFi工作開展相對遲緩,韓國、日本運營商暫未部署VoWiFi;香港和記電訊2015年6月推出了VoWiFi服務;中國電信處于測試階段;中國移動RCS融合通信中的“新通話”中包含VoWiFi模塊,其VoWiFi業務能否同步開展還有待觀望;據了解,中國聯通采用APP的方式實現了VoWiFi商用。
2.2 芯片廠商及終端廠商對VoWiFi的支持情況
芯片方面:高通8974/8926/8928/8916/8939/8994/8992/8909/8929/8952/8996/9x25等均支持ePDG架構,后續的芯片也都支持;海思計劃2016年支持VoWiFi和VoLTE的切換;MTK有MT6735/MT6753來支持。
終端方面:終端側有著不同的VoWiFi實現方式,三星基于自己的方案在AP層實現了VoWiFi功能,D2/Summit Tech/Taqua等軟件商提供了APP或是native的VoWiFi功能,主流的仍是基于芯片BP層實現VoWiFi。三星、LG、摩托羅拉等在北美均支持VoWiFi。
目前,雖然芯片、終端硬件基本支持ePDG架構,但終端實現VoWiFi及與VoLTE的切換仍需滿足多項技術標準。如三星、LG、摩托羅拉等在北美均支持VoWiFi,但國內仍需推動軟件側支持VoWiFi的終端版本。
3 VoWiFi與VoLTE協同關鍵技術分析及
策略建議
終端實現Wi-Fi上的語音通話有多種形式。終端通過已有接口接入存量的MSC完成業務處理。終端通過SBC的方式直接連入IMS核心網,這種方式易于部署,早期T-Mobile即采用此種方式商用Wi-Fi Calling,目前一些終端軟件方案解決商仍采用此種形式。基于S2a接口的形式標準和產業鏈支持程度較低,不支持Wi-Fi和LTE的無縫切換。傳統OTT的方式,如微信、Skype等,此種形式語音通話質量較差且不支持VoLTE和VoWiFi的無縫切換。由于標準成熟度、產業鏈成熟度、互通性、可擴展性等因素,目前國際上商用VoWiFi的運營商均采用基于S2b接口的ePDG方案。GSMA國際標準組織更是明確了基于S2b接口的ePDG方案作為VoWiFi的主流方案。終端通過S2b接口方式接入EPC核心網,此時EPC網絡將WLAN接入視為不可信接入,則必須通過ePDG接入EPC,終端和ePDG之間采用IPSec隧道承載數據,使不可信網絡的網元無法感知數據傳輸,從而保證數據傳輸的安全性,再通過P-CSCF接入IMS實現VoWiFi功能。
3.1 VoWiFi與VoLTE的切換流程
(1)VoLTE切換至VoWiFi
終端進行VoLTE呼叫,當終端檢測到LTE信號強度與Wi-Fi信號強度達到切換門限時,IMS PDN切換至Wi-Fi,VoLTE呼叫切換至VoWiFi。具體如圖1所示。
UE通過LTE網絡接入EPC網絡,S-GW與P-GW間建立GTP隧道,通過P-CSCF接入IMS核心網,終端進行VoLTE業務。UE檢測到Wi-Fi信號,同時LTE信號和Wi-Fi信號達到切換門限,終端發起切換。UE對Wi-Fi網絡進行鑒權以及Wi-Fi網絡對終端進行授權。Wi-Fi網絡鑒權和授權成功后,觸發附著流程。UE向ePDG發送IKE_AUTH request消息,發起認證請求,ePDG向3GPP AAA Server請求UE切換前連接的PDN相關信息及用戶簽約信息。ePDG根據切換前的P-GW地址選擇P-GW,向P-GW發送Create Session Request消息,建立PDN連接。P-GW將自身的標識和APN信息發送給AAA Server服務器,并從AAA Server服務器上獲取鑒權信息,更新用戶信息。P-GW向ePDG返回Create Session Response消息,ePDG將P-GW分配給UE的IP地址傳給UE,完成附著流程。UE和ePDG之間的IPSec隧道建立成功,ePDG和P-GW間的GTP隧道建立成功,UE可以通過Wi-Fi網絡發送和接收IP數據報文。P-GW發起3GPP EPS Bearer Release流程,釋放切換前LTE網絡的EPS承載資源。當終端切換到Wi-Fi網絡后,UE向P-CSCF發起重注冊,刷新當前用戶注冊狀態。終端在Wi-Fi上完成IMS注冊,完成VoLTE至VoWiFi的切換。
(2)VoWiFi切換至VoLTE
UE通過ePDG接入EPC網絡,P-GW通過S2b接口與ePDG建立GTP隧道,通過P-CSCF接入IMS核心網,終端進行VoWiFi業務。UE檢測到LTE信號,同時LTE信號和Wi-Fi信號達到切換門限,終端發起切換。UE向MME發送PDN Connectivity Request消息,完成鑒權附著流程后,MME發送Modify Bearer Request消息給S-GW請求更新承載。P-GW向S-GW返回Modify Bearer Response。S-GW將Modify Bearer Response消息轉發給MME,消息中攜帶EPS Bearer Identity,通知MME發生從Wi-Fi網絡到LTE網絡的切換。UE和S-GW之間的專有承載建立成功,S-GW和P-GW間的GTP隧道建立成功,UE通過LTE網絡進行數據報文的接收和發送。P-GW通知3GPP AAA更新P-GW地址。P-GW發起Non-3GPP EPS Bearer Release流程,釋放切換前Wi-Fi網絡側EPS承載資源。當終端切換到LTE網絡后,UE向P-CSCF發起重注冊,刷新當前用戶注冊狀態。終端在LTE上完成IMS注冊,完成VoWiFi至VoLTE的切換。
3.2 VoWiFi與VoLTE的切換策略
目前國際標準對VoWiFi和VoLTE切換的具體策略沒有明確要求,運營商可根據自己的網絡覆蓋、用戶量等定制符合自己需求的切換策略。
(1)基于用戶選擇的切換策略
VoLTE相對于VoWiFi有著更好的語音質量保障,而免費Wi-Fi已經培養了用戶的使用習慣,免費的VoWiFi同樣有著強大的吸引力。終端上可設置Wi-Fi優先或LTE優先供用戶選擇,這就要求終端對應不同設置有不同的切換策略。當用戶設置Wi-Fi優先時,用戶應當在Wi-Fi和LTE覆蓋均較好的網絡下優先發起VoWiFi電話,在Wi-Fi信號強度較差或者丟失的情況下切換至VoLTE,在Wi-Fi信號強度較好時,切換至VoWiFi。當用戶設置LTE優先時,用戶應當在Wi-Fi和LTE覆蓋均較好的網絡下優先發起VoLTE電話,在LTE信號強度較差或者丟失的情況下切換至VoWiFi,在LTE信號強度較好時,切換至VoLTE。空閑態時的IMS PDN切換規則和通話中保持一致。基于用戶的選擇在終端實現上較為繁瑣,同時不利于運營商對VoWiFi的戰略部署。
(2)基于運營商要求的切換策略
運營商可根據自己商用VoWiFi以及VoLTE的戰略部署定制符合自己的切換策略。此時需考慮終端是否開放給用戶進行網絡優先的選擇,因為運營商定制的切換規則直接反映了網絡優先的策略。如運營商保障用戶的通話質量,將VoWiFi作為VoLTE的補充,彌補部分地區及室內覆蓋的不足,可設定切換規則為:在Wi-Fi和LTE覆蓋均較好的網絡下發起VoLTE電話;在LTE信號強度較差或者丟失的情況下切換至VoWiFi;在LTE信號強度較好時,忽略Wi-Fi強度,直接切換至VoLTE。若終端無網絡優先選擇設置,則空閑態時的IMS PDN切換規則和通話中保持一致;若終端仍有網絡優先選擇設置,則空閑態和通話中的IMS PDN切換規則相對獨立以避免沖突,用戶選擇的設置反映空閑態IMS PDN的優先策略,控制呼叫建立的網絡,而運營商仍可控制通話中的切換策略,雖然此種策略能兼顧運營商及用戶的需求,但會提升語音的切換率,影響用戶體驗而且會增加網絡負荷。
綜上所述,建議運營商基于自己的需求設定切換策略,同時避免用戶進行網絡選擇。
3.3 VoWiFi與VoLTE的切換門限
終端發起VoWiFi與VoLTE的切換流程離不開切換門限的制定。切換門限可根據切換策略設定不同的值。如LTE高門限、LTE低門限、Wi-Fi高門限、Wi-Fi低門限等。高低門限的差值可根據運營商自己的配置及策略設定。建議通過語音質量、不同的切換場景等測試設定具體的門限值。
3.4 VoWiFi與VoLTE協同的其他問題
終端在數據連接態時VoLTE通話與VoWiFi通話的無縫切換(LTE數據業務連接態特指終端在無VoLTE通話時的LTE RRC_Connected狀態),評估語音對數據的影響以及數據對切換的影響,在不同終端進行VoWiFi與VoLTE的兼容性,VoWiFi與VoLTE的切換時延及用戶感知等,建議針對這些VoWiFi與VoLTE的協同問題進一步研究驗證以提高用戶體驗。
4 結束語
隨著國內外運營商VoLTE及VoWiFi的商用,運營商實現VoWiFi與VoLTE的協同互操作需定制符合戰略需求的切換策略,二者的協同技術需進一步研究與測試。相信未來VoWiFi與VoLTE協同的語音策略能給用戶帶來更好的語音體驗。
參考文獻:
[1] GSMA IR.51. IMS Profile for Voice, Video and SMS over Wi-Fi[S]. 2015.
[2] 3GPP TS 23.402. Architecture enhancements for non-3GPP accesses[S]. 2014.
[3] 3GPP TS 33.402.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Services and System Aspects; 3GPP 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 (SAE); Security aspects of non-3GPP accesses[S]. 2014.
[4] GSMA IR.92. IMS Profile for Voice and SMS[S]. 2013.
[5] GSMA IR.94. IMS Profile for Conversational Video Service[S]. 2013.
[6] 3GPP TS 24.312. Access Network Discovery and Selection Function (ANDSF) Management Object (MO)[S]. 2014.
[7] 3GPP TS 29.198.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Core Network and Terminals; Access to the 3GPP Evolved Packet Core (EPC) via non-3GPP access networks; Stage 3[S]. 2014.
[8] 3GPP TS 23.261 V11.0.0. IP flow mobility and seamless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 offload; Stage 2[S]. 2012.
篇2
對此,業內普遍認為,4G手機正式獲得入網許可意味著4G正式商用的一大“設備瓶頸”已經得到了解決,4G正式商用將越來越近。
更快的網絡速度,更加靈活的計費機制,更令人激動的體驗,這一切都那么令人向往。
設備瓶頸已解決
距離3G的已經過去了4年,在國人感嘆3G網絡帶來的高速無線上網體驗時,國外早已經實現了4G的普及。
在國家信息中心的最新測評報告中,2012年我國的固定寬帶普及率雖然已經達到12.2%,但是網速仍明顯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在國外的調查統計中,中國的網速排名一直在中下游徘徊,不要說與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相比,即使與一些發展中國家都存在差距。更何況目前3G網絡的普及尚不完全,尤其是中國移動由于缺乏相應的終端,3G用戶的比例并不是很高,因此在3G方面未能占據優勢,發展4G較其他運營商更顯迫切,寄望通過4G扭轉現狀。
4G是第四代移動通信及其技術的簡稱,是集3G與WLAN于一體的技術產品。4G可以100Mbps的速度下載,比撥號上網要快2000倍;而上傳的速度也能達到20Mbps,幾乎能滿足用戶對于無線服務的要求。
自2009年有兩家運營商率先推出LTE網絡以來,到2011年年底達已達到47個。據全球移動供應商協會預測,到2012年年底, LTE商用網絡將達144個,分布在59個國家和地區。這一事實表明,全球LTE商用網絡的部署正在不斷升溫。
據工信部電信研究院院長曹淑敏介紹,過去終端一直是4G商用的瓶頸,不但沒有智能手機,而且數據類的終端也不是很成熟。目前已有大量數據類的終端,比如在中國移動4G擴大規模實驗上已經完成了10款數據類終端的測試;隨著4G手機的正式推出,4G商用的步伐也將加速。曹淑敏還介紹,中國移動從去年至今已采購了27萬部4G手機,到今年年底將達到100萬部,從終端角度看4G已經具備了規模商用的基礎。
廠商蓄勢待發
“4G牌照發放后,由于網絡普及的問題,未來兩年內將出現2G、3G、4G手機混合使用的局面,而兩年后將會迎來一股‘換機潮’,對智能手機廠商而言是一大利好。”智能終端設備分析師徐維勝表示。事實上,國內外眾多智能手機廠商已經瞄準了“換機潮”中的商機。目前,國內的酷派、華為、中興等廠商都在積極研發和測試4G手機,小米剛剛推出的小米3手機同樣支持我國自主的4G網絡;而在國外廠商一邊,除了索尼、三星外,蘋果推出的iPhone 5C和iPhone 5S兩款手機同樣支持我國自主4G網絡,并有望和中國移動達成合作。
而根據路透社的報道,華為高管近日也表示,隨著中國和歐洲等全球電信運營商擴大網絡,公司預計今年4G設備銷售收入將超過20億美元。
華為LTE業務副總裁周躍峰指出,LTE智能手機價格仍高于不使用LTE技術的手機,這很正常。他介紹說,目前全球有1億4G LTE用戶,占移動用戶總數的比例不大。到2016年,使用4G的用戶數量將達到10億,占移動用戶總數的一半還多。
“我們預計到2015年左右,包括LTE的多模式智能手機的價格將和普通的智能手機差不多;到那時,LTE智能手機所占的比例將大幅增加。”他說。
研究公司IHS iSuppli稱,受益于中國、日本和德國等主要市場的網絡擴張,2013年4G LTE基礎設施支出將達到243億美元,接近2012年87億美元支出的三倍。
華為無線網絡營銷副總裁蔡孟波表示,去年華為LTE營收無足輕重,但是今年上半年迅速增加至10億美元。2013年全年,LTE營收有望超過20億美元。
中國將擁有更多話語權
面對即將到來的4G時代,中國也將擁有更多話語權。
在3G時代,雖然由中國倡導的TDSCDMA被國際電信聯盟列為國際標準之一,但在海外接受程度并不高,一些國家和地區只是建設了試驗網絡,只有中國移動一家進行了大規模部署。
而在4G時代,中國倡導的TD-LTE將擺脫唱“獨角戲”的尷尬。TD-LTE標準從提出以來,在國際標準和產業的引領作用不斷加強,產業陣營也聚集了系統、芯片、終端、儀表等領域的50多家國內外主流企業,并不斷發展壯大。
在近日召開的“第十四屆中國無線技術與應用大會”上,工信部電信研究院通信標準所所長王志勤介紹,目前已有9家系統設備商獲得了電信設備進網試用許可。此外,從今年8月份開始,TD-LTE啟動了終端的進網檢測,目前已有20多款終端正在進行測試。
此外,由中國移動參與的TD-LTE第一階段擴大規模試驗也進展順利。王志勤表示,該試驗歷時4年,先后經歷了從室內到室外、從單模到多模的階段。TDLTE工作組認為,參與試驗的系統設備功能已比較完善,達到了可運營、規模應用的水平。同時,在芯片和終端方面,也實現了多廠家供貨的產業發展環境,而從產品本身來看,也已達到面向商用的條件。
接受度尚待提高
反觀用戶的角度,至少從目前來看,普通消費者對4G網絡的熱忱度并不太高。雖然運營商大肆宣傳推廣號稱3G網絡已經普及,但是事實上目前國內3G滲透率才將近三成,絕大多數的手機用戶并沒有享受到3G網絡的便利性。
有業內人士稱,一方面是3G網絡的資費要更昂貴一些,用戶不太輕易能夠接受;另一方面限制于客觀因素,比如市場中支持TD-SCDMA的終端較少,這就直接導致了現有移動用戶使用3G網絡可選的產品不多,尤其是在中低端市場,倘若大規模升級至4G網絡之后,手機的價格能否降下去成為關鍵。
根據美、韓、英等國的經驗,如果4G資費水平過高,即便是4G擁有速度上的優勢,普通消費者也很難選擇使用。目前,我國3G資費仍處于較高水平,因此市場擔憂4G正式商用后,較高的資費水平可能會讓消費者望而卻步。
篇3
【關鍵詞】TD-LTE 多模多頻 芯片 終端
中圖分類號:TN929.5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010(2013)-13-0056-04
1 引言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全球信息通信產業日益呈現移動化、寬帶化、融合化的發展態勢,大量無線數據用戶帶來流量的爆炸式增長。而憑借高速的數據速率及靈活的無線資源管理能力,LTE技術贏得了全球越來越多運營商和制造企業的青睞。
截至2013年5月,全球共有70個國家完成175個LTE商用網絡的部署,126個國家的424個運營商參與投資LTE產業,LTE用戶數量超過7 000萬。預計到2013年底,將有248張LTE網絡實現商用,用戶規模超過1億。而在LTE產業至關重要的終端環節,全球目前已有97家企業了821款LTE終端,其中包含智能手機261款[1]。
同時,因在頻譜利用率方面的突出優勢,TD-LTE同樣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目前已啟動16個商用網絡服務并開通63個試驗網絡。但相比于LTE FDD,TD-LTE產業鏈仍然有待進一步完善,特別是針對TD-LTE核心芯片及終端環節,合理的終端發展策略將快速有效地推動TD-LTE產業的發展成熟。
2 LTE多模多頻終端市場需求及技術復雜度
目前,全球2G移動通信系統仍然擁有眾多用戶存量,3G技術的產業化和商用化已取得初步成功,國際環境中2G/3G/LTE等多制式的通信網絡將呈現的發展態勢。針對未來全球漫游的需求,考慮到全球各國家和地區通信制式的多樣化以及TDD/FDD融合組網的發展態勢,支持GSM/GPRS/EDGE、TD-SCDMA、WCDMA、CDMA2000、TD-LTE和LTE FDD多模多頻將成為核心芯片及終端發展的必然趨勢。
然而,多模多頻的產品需求無疑會提高LTE終端的技術復雜度,全球核心芯片及終端企業都將面臨較大的技術挑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全球各國家和地區規劃使用的LTE頻段不統一,TDD/FDD兩種制式的兼容加劇頻段的分散化,同時考慮到對2G/3G系統的支持,終端射頻部分的技術難度大大提高[2];
(2)高達20MHz的頻譜帶寬以及多天線MIMO、載波聚合CA[3]等技術進一步提高了LTE設備的技術復雜度,同時雙模雙待、CSFB、SRVCC等語音方案的實現也將增加產品的開發難度;
(3)多模多頻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LTE終端的續航能力,因此核心芯片的功耗及終端的集成度都需進一步改善。
目前,LTE終端產品架構主要分為雙芯片及單芯片兩類,以LTE手機為例,兩種解決方案分別如圖1、2所示。雙芯片方案能夠有效利用2G/3G已有芯片產品,但會導致終端功耗的提升,影響用戶體驗;單芯片方案能夠彌補雙芯片方案中功耗大的缺陷,但2G/3G/4G的集成芯片需進一步投入研發及生產資源。而無論采用何種方案,多模多頻都將提高產品的復雜度,導致研發周期的延長及成本的提高。
3 國際LTE多模多頻終端發展策略
縱觀全球市場,目前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LTE網絡發展迅速,用戶集中度較高。伴隨著國內TD-LTE擴大規模試驗的不斷深入,中國LTE市場將逐漸步入商用階段,因此積極借鑒國際LTE先行者的成功經驗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美國Verizon Wireless
全球LTE商用部署首先從美國拉開序幕。作為全球最大的CDMA網絡運營商,Verizon選擇LTE FDD作為4G演進技術,并于2010年12月宣布正式啟動LTE服務。經過兩年多的經營,目前其LTE網絡可覆蓋486個城市,接近全美面積的90%,覆蓋人口達2.6億。同時,Verizon的合約用戶月平均消費額達145.42美元,ARPU值得以迅速提升。Verizon的LTE大規模商用計劃,引發了美國市場的“鯰魚效應”,也促成了全球LTE商用的星火燎原之勢。
Verizon在LTE運營方面的成功與其靈活有效的終端策略密不可分。為兼容3G階段所采用的CDMA EV-DO網絡,Verizon選擇CDMA/LTE雙模雙待技術方案,聯合主流芯片和終端合作伙伴,積極推動各類數據終端及智能手機的研發及產業化。雙模雙待方案在多模互操作、LTE語音方案等方面降低了終端產品的技術難度和復雜度,使得Verizon能夠快速推出商用化終端產品,從而帶動了LTE用戶的快速增長。
(2)日本軟銀
2012年2月,日本第三大電信運營商軟銀在東京、名古屋、大阪等城市正式推出TD-LTE商用服務。截至2013年4月,軟銀TD-LTE用戶數已突破100萬,網絡規模增長迅速,用戶體驗良好。
軟銀在TD-LTE各發展階段采用了不同的終端策略。在TD-LTE商用初期,考慮到日本國內密集的人口分布及龐大的數據流量需求,軟銀將單模MiFi作為主打終端,成功實現了3G網絡流量的分流。隨著商用進程的推進,軟銀積極拓展終端銷售渠道,引入多樣化終端以完善TD-LTE產業鏈。2012年10月,軟銀在秋季會上宣布聯合華為、摩托羅拉、夏普、富士通和京瓷等,推出6款GSM/WCDMA/TD-LTE 3模智能手機,多模智能終端的推出顯著驅動了用戶的高速增長。
(3)韓國SK電信
LTE技術在韓國的用戶接受程度很高,目前用戶數已突破2 000萬,約占全國人口的40%。其中,發展最快的SK電信于2011年7月正式商用LTE FDD,截至2012年4月其LTE用戶數已經超過1 000萬。依靠國內三星、LG等終端企業的支持,SK推出了多款LTE終端,以支持GSM/WCDMA/LTE 3模為主,包括25款智能手機、5款平板電腦、2款USB Modem和1款支持LTE功能的相機。同時,SK積極拓展LTE高清電影下載、視頻通話等業務應用,并聯合手機游戲公司上市網絡游戲,吸引了眾多年輕用戶。
通過Verizon、軟銀和SK電信的例子可以看出,國際領先的LTE運營商在發展LTE網絡時均根據用戶的實際需求和產業的發展情況,選擇雙模、3模作為過渡階段LTE終端多模多頻的技術要求,通過平衡技術難度與市場需求兩方面因素,促進LTE生態系統的快速發展。
4 TD-LTE多模多頻終端發展策略
截至2013年5月,全球共TD-LTE終端166款,僅占全部LTE終端的20.2%,并且主要仍以CPE、MiFi、數據卡等數據類終端為主,手機類終端發展緩慢。而目前國內產業鏈多以5模13頻作為LTE終端的唯一發展目標,過高的多模多頻要求并不利于TD-LTE終端的發展。
(1)芯片及終端環節面臨較大的技術挑戰
LTE多模多頻對芯片的工藝、功耗和終端的集成度提出了巨大考驗。相比國際企業,國內核心芯片企業開發技術及經驗積累仍有不足,在設計、研發和生產制造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國內企業的優勢主要在TDD領域,在WCDMA/LTE FDD等方面基本處于技術和市場的雙重劣勢。
另一方面,5模13頻的產品需求也相應地提高了終端開發的技術復雜度,增加了終端整機相關設計及生產環節的壓力和負擔,導致產品開發周期的延長和市場參與門檻的提高,因而打壓終端企業投入產品開發的積極性,并影響TD-LTE終端快速進入市場。
(2)多模多頻導致芯片及終端成本劇增
一方面,考慮到技術復雜度及客戶需求的緊迫性,企業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多模芯片及終端的開發,特別是WCDMA等制式的開發工作量較大,大量的成本開銷無可避免。
另一方面,若需支持WCDMA等制式,國內芯片及終端企業需要向高通等公司繳納高額的專利費用。這無疑將在相當程度上提高企業的產品成本,最終削弱芯片及終端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3)短期內用戶規模及需求有限
盡管近年來TD-LTE發展迅速,但目前全球范圍內LTE網絡仍以熱點或區域覆蓋為主,產業仍處于不斷發展上升的過渡階段。從長遠來看,支持5模甚至6模制式十分必要;但考慮到目前的國際漫游大都以語音業務為主,數據業務漫游的需求比例較低,因此在短期內,支持5模以上產品的用戶需求和規模十分有限。
參考國際LTE發展的前期經驗,考慮到5模13頻芯片與終端開發過程中所面臨的技術難度、成本開銷等壓力,以及TD-LTE產業鏈的健康持續發展,建議國內產業鏈優先引入雙模、3模等手機終端作為國內TD-LTE市場多模終端發展的過渡產品,而將5模、6模手機作為長期的產品發展目標。
這樣建議的原因是:第一,過渡產品可減輕芯片及終端企業的研發壓力,縮短TD-LTE產品的開發周期,提高企業的資金滾動效率,帶動企業投入的積極性;第二,過渡產品技術指標的相對降低將促進產品價格的適度調整,進而有利于TD-LTE終端的快速上量;第三,過渡產品可在TD-LTE市場啟動初期避免知識產權糾紛、降低專利風險,從而為TD-LTE產業的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 GSA. Evolution to LTE Report[R]. 2013.
[2] GTI. Multi-Mode Multi-Band Device Requirements and Architectures[R]. 2012.
[3] 王映民,孫韶輝. TD-LTE技術原理及系統設計[M]. 北京: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0: 22-24.
篇4
【關鍵詞】移動終端“伙伴式”模式 “家長式模式 “導師式”模式
1 國內運營商針對移動終端的現有策略分析
在1999~2001年這段時期內,電信運營商基本不介入移動終端環節,國內移動終端市場主要以終端廠商自行研發/生產終端并組織銷售的開放模式為主。當2001年中國移動開通了GPRS網絡并持續加大新業務開展力度時,發現終端廠商對運營商新業務發展的支持滯后嚴重,特別在MMS業務上問題尤為突出,MMS業務甚至在同一廠商的不同型號終端上都無法互通,而且在MMS商用大半年后這個問題仍沒有得到明顯改善。這表明過去單純的開放模式已不適應新形勢下運營商的業務發展需求,中國移動也在此背景下決定通過定制方式有重點地介入移動終端環節。中國聯通經營CDMA網絡初期也曾嘗試依靠開放模式解決CDMA終端的供應問題,但運營兩年后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開放終端模式難以為繼,最終不得不通過建立終端公司的方式介入終端的商業化運作。
目前,新一輪電信重組后形成的三家運營商都以不同的方式介入了終端環節,但由于不同制式終端的產業特點、運營商實力等因素差異,不同運營商的移動終端策略各有側重。
(1)中國移動:GSM終端采取“伙伴式”合作策略,TD-SCDMA終端則采取“家長式”模式牽引產業鏈發展
中國移動GSM終端策略的特點主要體現在終端定制程度及定制終端運營模式兩方面。中國移動一般選擇市場上較熱銷的GSM終端型號進行較淺層面的定制,定制內容主要包括運營商Logo、菜單和快捷鍵等方面,終端廠商往往只需要修改模具、終端軟件而不需要大幅度改動硬件平臺。由于定制終端型號與非定制的相同型號差異有限,這兩類終端往往在市場上同時銷售,并通過跟運營商套餐捆綁等提供給不同用戶選擇從而實現區隔。而中國移動也出于減輕資金壓力并提升終端運營效率等目的,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后目前主要通過商完成定制手機的采購、鋪貨、組織銷售等。在這種合作模式中,運營商與終端廠商之間體現出“伙伴式”的合作關系,終端廠商通過跟中國移動的合作增加了終端銷售并提升了市場影響,而中國移動通過終端定制加大了對終端產業鏈的影響而有利于自身新業務的發展,據賽諾咨詢的數據,2008年市場上銷售的中國移動定制手機已占全部手機市場的21%,中國移動定制終端已成為國內移動終端市場的重要力量。
與自身的GSM終端發展策略相比,現階段中國移動對TD-SCDMA終端采取的是“家長式”的發展策略,這是中國移動面對TD-SCDMA終端產業化較弱現實的選擇。中國移動在TD-SCDMA終端產業鏈中扮演“家長”角色,這可以體現在運營商直接進行資金扶持以及介入采購等方面。2008年中國移動對TD-SCDMA終端進行了數次集采,穩定了TD-SCDMA試商用階段的終端供應。2009年5月,為了吸引產業資源加入從而加速TD-SCDMA終端發展,中國移動向3家芯片廠商和9家終端廠商合作的11個產品項目方案合計發放了6億元人民幣的TD-SCDMA終端專項激勵基金。在中國移動加大力度介入的情況下,TD-SCDMA終端的發展有所提速,在TD-SCDMA終端商用成熟度整體落后于WCDMA和CDMA2000的情況下,中國移動能夠領先競爭對手推出支持自有手機平臺OMS的TD-SCDMA手機就可以體現出這點。
(2)中國電信:利用“導師式”模式持續推進終端社會化
中國電信面臨的終端發展形勢與中國移動有所差異:一方面,CDMA終端商用成熟度較高,即使最新商用的EV-DO Rev.A版本終端也不存在技術發展瓶頸;另一方面,國內CDMA用戶市場份額較少影響了終端市場的規模,CDMA終端產業鏈較封閉并且產業上游處于壟斷狀態增加了終端成本,過去幾年CDMA發展較停滯也影響了產業鏈的信心,廠商追求中短期利益的心態較明顯。因此,CDMA終端有一定的發展潛力,但目前缺乏的是產業鏈的信心、現實的市場規模與利益。在這種產業環境下,如果單純采取“伙伴式”策略容易使終端供應出現波動,而“家長式”策略也并非必要,因此中國電信最終選擇了扮演“導師”的角色來介入終端環節。
現階段中國電信移動終端發展舉措主要體現在撮合產業需求以及組織商進行終端集采等方面。為了撮合產業需求并向業界自身的終端需求(包括終端需求規模、終端產品線設想、主推終端產品以及業務產品對終端的要求等),中國電信不定期跟產業鏈進行溝通以及較定期召開產業終端大會,以促使終端產業鏈進一步明確方向并增強信心。另外,中國電信還不定期組織商集中招標和采購移動終端,并通過跟產業鏈各方合作不斷推進CDMA終端的社會化進程,2009年8月中國電信組織商集中采購了近400萬部3G手機,由于需求規模得到一定保證,最低采購價的3G手機已經不足600元,3G手機進入入門價位所產生的鯰魚效應將有利于3G業務在國內的加速普及。
(3)中國聯通:無論GSM終端還是WCDMA終端都采取“伙伴式”發展策略
在2007年以前,中國聯通對GSM終端采取完全開放的策略并主要依靠開放市場滿足手機終端發展需求。隨著2007年GPRS網絡開通以及新業務發展提速,中國聯通開始準備介入GSM終端的定制,但由于中國移動對GSM終端產業鏈的強大影響,中國聯通的GSM終端定制遇到較大阻力。例如,一旦某款手機型號被中國移動選擇作為定制手機后,廠商往往迫于中國移動的影響力而不愿意將該款手機作為中國聯通的定制型號。2008年,出于加強新業務終端支持以及應對電信重組等考慮,中國聯通正式介入GSM終端定制,并采取跟中國移動定制手機型號相區隔的方式降低合作阻力。
在3G手機發展策略方面,由于中國聯通是國內唯一的WCDMA運營商,而全球累計上市的WCDMA/HSPA手機已超過500款,這些手機型號中相當部分經過漢化等適配后就可以較好地支持聯通的3G網絡及業務產品;另外國外部分WCDMA手機本身就能夠直接支持聯通的基本3G業務,水貨也成為了聯通3G手機產品線的重要補充。概括來看,中國聯通面臨的3G終端發展形勢是最為樂觀的,因此中國聯通在3G手機發展策略上也選擇了“伙伴式”模式,在iPhone引入問題上,聯通沒有接受Apple公司提出的分成模式就可以體現出這樣的策略思路。在定制終端商業運作方面,目前中國聯通通過華盛公司采購并組織銷售部分入圍的定制WCDMA手機,這跟當年聯通CDMA終端運作模式比較類似。
2 電信運營商未來移動終端策略走向展望
由于終端運營并非電信運營商的主營業務,介入終端環節只是運營商加強終端對業務支持的手段而非最終目的,面對終端產業環境與市場競爭形勢的變化,運營商需要在不同階段對終端發展策略作出必要的調整。以日本為例,過去為了降低終端的購買價格來吸引用戶入網,日本移動運營商普遍對終端實行高額度的補貼,但這種策略在實現加速發展用戶的同時也給運營商帶來了較大的財務壓力,因此在進入2008年后,針對移動電話市場進入飽和期的現實,用戶市場份額領先的運營商DoCoMo率先調整了終端策略,其把過去的終端補貼改為以業務資費補貼為主,雖然這種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終端的銷售,但卻改善了運營商的利潤水平,DoCoMo的策略也得到了市場挑戰者KDDI的跟進。目前,國內3G正處于商用起步階段,但隨著網絡的逐漸完善,3G業務必定會提速發展并對原有的用戶市場格局與終端產業發展產生影響,這也將促使運營商對原有的終端策略作出相應調整。
(1)中國移動:未來相當時期內基本維持現有的終端發展策略,但介入會更聚焦于重點領域
在2G市場保持絕對優勢但3G業務需要追趕競爭對手,這將是中國移動未來相當時期內面臨的競爭場景。在2G市場已初步成熟但新業務仍需要持續推出的情況下,通過“伙伴式”模式保持對終端產業的影響應是中國移動針對2G終端的優先選擇。TD-SCDMA短期內要在產業成熟度、市場規模等方面趕上WCDMA和CDMA2000難度較大,這決定了中國移動仍需要以“家長”的角色去牽引產業鏈的發展,但隨著TD-SCDMA終端發展逐步改善,中國移動的介入力度有可能逐漸減弱并最終爭取向“導師式”模式轉變。另外,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日益興起,未來中國移動介入終端的方向將更加聚焦到信息化及互聯網領域,例如支持OMS的終端等。
(2)中國電信:持續推進終端社會化并爭取向“伙伴式”模式轉變
嚴格來說,目前CDMA終端社會化程度還比較低,這是多年來CDMA終端產業鏈封閉、用戶市場規模有限、原CDMA運營商策略等多種復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要在短期內完全打破這種僵局并不現實。由于運營商大規模介入終端存在著成本和效率問題,因此切實提升社會化程度并促進終端產業的自我良性發展能力就理應成為CDMA終端的長遠發展目標。在推進終端社會化的過程中,運營商需要以中立、開放的態度加強跟終端產業鏈的合作。例如,針對現階段CDMA終端由于價格高、品種少從而難以在開放市場跟GSM終端競爭的問題,運營商應主動出臺政策扶持CDMA終端在開放市場的發展,如通過代金券等方式使開放市場的CDMA終端也能享受運營商的優惠與補貼。另外,針對CDMA終端產業上游較集中的特點,運營商可以加強跟芯片廠商的合作來把運營商的需求更多地體現在對終端芯片支持上,然后通過從產業鏈上游向終端廠商和軟件廠商傳遞,以降低終端社會化過程中終端對運營商新業務支持能力被明顯削減的風險。
(3)中國聯通:維持現有終端發展策略模式,但可能有重點地實施緊密合作以加強3G優勢
鑒于在2G市場上中國移動已取得的絕對性優勢,中國聯通要在GSM終端領域取得優勢性影響力的難度較大。但在3G市場上,中國聯通所具備的WCDMA終端國際產業鏈優勢則有望保持甚至進一步強化,因此中國聯通沒有必要全面深入介入3G終端,而在未來整體上維持現有“伙伴式”終端發展模式的可能性較大。然而,在話音業務持續低值化而數據業務日益成為主要競爭領域的背景下,如果能夠依靠3G有效提升市場地位,中國聯通將順勢建立起更遠大的企業戰略決心,出于強化自身在數據應用與新業務領域的競爭優勢,中國聯通將可能嘗試在重點領域跟終端產業的優質資源開展更緊密的合作,如行業終端和支持未來網絡升級/演進的HSPA+終端研發等。
【作者簡介】
李儉偉:工程師,現任職于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廣州研究院無線通信研究部,從事移動通信市場的跟蹤與研究,曾在國內外的報刊雜志上發表多篇關于移動通信市場的學術文章。
篇5
國內的3G牌照發放仍在萬眾矚目中。2007年4月,我們的近鄰俄羅斯終于邁出了3G部署的第一步。俄羅斯的3G規劃是怎樣的?它們的運營商在思考和遇到了哪些問題?
2007年4月,俄羅斯宣布頒發三張3G牌照,分別給MTS、VimpelCom和MegaFon三大移動運營商。這三家運營商在俄羅斯的通信市場占據著領先地位,總共占有俄羅斯移動通信85%的市場份額。3G牌照爭奪大戰落定之后,人們的關注目光開始轉向勝利者們的3G實際部署策略。
3G部署規劃
根據規定,MTS、VimpelCom和MegaFon三家運營商分別獲得了1.935~1.980GHz、2.010~2.025GHz、2.125~2.170GHz的頻段,需要在兩年內推出商用服務。俄羅斯的電信監管部門還要求三家運營商在未來三年內必需要部署至少2000個3G基站。
VimpelCom公司CEO Alexander Izosimov曾經在公開場合表示,要達到這樣的要求對運營商來說一點也不困難。作為俄羅斯第二大運營商,VimpelCom公司的2G基站部署速度大概是每年4000個基站。也就是說,俄羅斯的3G運營商擁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根據自己對市場潛力的判斷來規劃自己的3G部署速度。
Izosimov透露,VimpelCom公司的3G投資計劃是到2008年年底前共投入3億~3.5億美元,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和Novosibirsk建成3G網絡并投入運行。
MegaFon公司則宣布,將在3G上投資10億美元,不過要到2008年才開始建設3G網絡。
作為俄羅斯最大的移動運營商,MTS的3G部署策略似乎最為積極。MTS公司CEO Leonid Melamed宣布,將在三年內投資10億美元建設3G網絡,到2010年以前在俄羅斯境內全部86個地區開通3G服務。第一步,MTS將在包括莫斯科、圣彼得堡在內的15個大城市率先推出3G服務;接下來,再增加20個城市。最值得注意的是,MTS公司計劃在2007年年底就推出商用3G服務,這比排名第二的VimpelCom公司計劃推出3G商用服務的時間要早出整整一年。
3G帶來的幾大難題
清理頻段
在思考用戶對于3G服務的接受度之前,MTS公司首先需要面臨的問題是清理頻段。雖然俄羅斯運營商們獲得的3G許可頻段和全球許多國家使用的3G頻段一致,但是這個頻段曾經被頒發給俄羅斯軍方。要把這個頻段清理出來用于民用,需要牽涉到很多方面、很多機構,所以要用多長時間也很難說清。對于計劃率先推出3G服務的MTS來說,第一批15個城市的部署就將受到影響。
頻段清理工作還將增加3G部署的成本。據VimpelCom公司預計,用于頻段清理的費用將達到1000萬~5000萬美元。電信咨詢公司Analysys的分析師預計,全俄羅斯境內的頻段清理工作將耗費2億美元,和各運營商的3G計劃投資金額相比,這可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也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俄羅斯政府沒有采取西歐國家高價競拍的形式,而是收取了比較低的牌照費用,每張3G牌照僅收取了10萬美元,也沒有要求運營商上繳3G運營利潤。
發展用戶
MTS公司預計,到2010年俄羅斯的3G網絡上將擁有4700萬用戶,占俄羅斯人口的三分之一。
行業分析師們的看法相對保守些:莫斯科的J’Son&Partners公司預計,2010年俄羅斯的3G用戶將達到850萬戶,2012年將達到1450萬戶;MForum的分析師認為,即便業界大肆推廣3G新業務,到2009年俄羅斯的3G用戶僅能達到500萬戶。
不過要注意的是,“3G用戶”和“3G網上用戶”不是一個概念。MTS可以向用戶提供2G/3G雙模手機,如果一個用戶只使用3G網絡的基本話音業務和低速數據服務,而不使用能為運營商帶來更高收入的3G數據服務,那么他只能叫做“3G網上用戶”,而不是真正的“3G用戶”。
對于MTS這樣的老牌運營商來說,已經擁有2G移動網絡,需要利用3G上馬的契機改進移動互聯網接入服務,并且提高話音容量,在一些城市,高峰時段蜂窩網絡的容量已經接近飽和。當前通過3G UMTS技術提供話音服務的成本已經低于2G網絡了。
鑒于運營商推出業務的需要,雙模手機的市場正在啟動。據MForum公司統計,2006年下半年俄羅斯市場上有160萬部2G/3G雙模手機,并且最終有127萬部手機售出。當然,這個數字對于俄羅斯目前的1.5億手機用戶來說,并不是太多。
根據西歐3G市場的發展情況來看,原有的2G用戶一般不會在3G上馬后立刻趕著去購買價格相對高昂的3G手機,淘汰原有的手機。為了刺激3G市場的發展,西歐運營商一直大力采取手機補貼的方式來促進用戶使用3G手機。不過在俄羅斯,運營商們恐怕不大會這樣做。
J’Son & Partners的分析師認為,俄羅斯的運營商們沒有進行手機補貼的傳統,2G時代它們就沒有采用這樣的市場推廣方式,3G恐怕也不會。對于俄羅斯運營商來說,低ARPU值、用戶拿到3G手機后違約離網的風險,使手機補貼的方式成本大大增加。
觀察家們還質疑更高的話音容量、更低的呼叫成本是否就是進行3G大規模投資的充分理由。事實上,迫切需要提高網絡話音容量只是人口密集地區存在的問題,對于MTS計劃建設3G網絡的很多地區來說,這個問題目前并不突出。3G更高的頻譜效率所能帶來的成本降低,也不能與建設一張全新的3G網絡所需花費的成本相抵。分析師們認為,把話音業務從原有的2G網絡遷移到新的3G網絡上,可以幫助運營商們提供更好的服務質量,但是運營商在3G上的投資不可能太快收回。
推廣數據業務
俄羅斯用戶對于3G數據業務的接受能力究竟如何?不同運營商對此有不同的看法,這也決定了它們3G早期部署策略的不同。
MTS的看法比較樂觀,因此其3G策略比較積極,已經開始討論3G的增強技術HSDPA,討論視頻會議、手機電視這類新業務;VimpelCom則相對保守一些。
在一些移動市場已經飽和的國家,3G上馬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提高近年來連續下滑的ARPU值。2006年年底,俄羅斯手機用戶的ARPU值平均為7歐元,其中94%的用戶為預付費用戶。專業人士質疑:在俄羅斯這樣一個平均購買力低下的國度,昂貴的3G數據業務是否能夠被市場大范圍接受?
據統計,移動增值業務目前對MTS公司ARPU值的貢獻僅為13%,占VimpelCom公司ARPU值的16%,占MegaFon 公司ARPU值的13%。從2G、2.5G的發展來看,很難說俄羅斯手機用戶對于移動互聯網、移動email有多濃厚的興趣。
篇6
2014年中國移動4G基站數達到70萬個
LTE-A系統漸成主流路徑 ; 做好網絡優化保障用戶體驗
繼續推動LTE-A演進工作
關鍵詞 1網絡建設優化100萬站
本報記者高超
一年70萬個基站,比原定目標多了20萬個,中國移動在2014年達到了近似于“恐怖”的4G網絡建設速度,但是當時光來到2015年,情況將發生改變,中移動也順勢做出了調整。
據了解,中移動2015年的工作從全力建設4G網絡過渡到重點保證4G建設投入,全力做好4G網絡優化,積極引領4G演進發展。中國移動很早就表示,2015年將是大規模投資4G的最后一年,而其今年的工作計劃也印證了這一點,即全年建設約30萬個基站,今年的工作以網絡優化為主。
事實上,經過了2014年的超速建設,中國移動擁有一張全球最大的TD-LTE網絡,但網絡覆蓋廣并不意味著網絡質量高,在完成規模浩大的網絡建設后,中國移動還有很多網優工作待完成。
相比基站建設,網絡優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業內專家表示,在日常4G網絡優化過程中,工程師可以通過OMC網管、信令跟蹤、優化工具等發現問題。可需要注意的是,網絡優化的前提是做好數據的采集和分析工作.數據采集包括路測數據和話務統計數據采集等。顯然100萬個基站的建設和維護量并不是簡單的任務。
網絡優化工作可以保證用戶獲得較好的上網體驗,然而這僅僅是基礎工作。對于中移動而言,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推進4G技術的演進。
據國外媒體報道,全球移動設備供應商協會(GSA)日前的報告指出,到目前為止,共有15個國家和地區的20家運營商推出了速率高達300Mbps的6類LTE-A服務,另有31個國家和地區的49家運營商推出了下載速度較低(介于110Mbps和300Mbps之間)的商用LTE-A載波聚合服務。該協會指出,目前澳大利亞、日本、阿聯酋等國家正在進行9類技術系統的部署、測試。根據第三代移動通信合作計劃的規范規定,9類技術是指理論下行和上行峰值速度分別達450Mbps和50Mbps的系統。LTE-A系統漸成主流。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移動盡管目前大規模商用的TD-LTE網絡速率仍然停留在lOOMbps,但一直在推動LTE-A演進工作。據了解,中國移動于2014年與華為合作在杭州、深圳、北京等多個城市現網中部署了小規模的雙載波聚合網絡,并在同年的亞洲移動通信博覽會上驗證了應用F頻段+D頻段95MHz帝寬進行的五載波聚合,最高下行速率超過1Gops。
盡管系統端和芯片終端廠商基本都已經做好TD-LTE載波聚合商用部署的充分準備,但是中國移動真正實現商用部署還需時日
L關鍵詞2產品創新融合通信商用
本報記者田園
2014年年底,中國移動終于將融合通信從概念落到實地,在其合作伙伴大會上了主打“新通話、新聯系、新消息”的“三新”手機,揭開了蓋在融合通信業務頭上的神秘面紗。在2015年中國移動工作會上,中國移動更是提出了全面實現融合通信商用的目標,將一大發展重點直指融合通信。
艾媒咨詢CEO張毅在接受《通信產業報》(網)采訪時表示,中國移動加速推動融合通信發展是大勢所趨,在微信等互聯網OTT借免費通話功能搶食運營商語音業務的趨勢下,電信運營商必須讓通信管道更加智能化,以期在通信市場繼續唱主角。
而資深電信分析師馬繼華在接受《通信產業報》(網)采訪時指出,中國移動推融合通信商用,有應對互聯網OTT沖擊的成分,但主要原因還是通信技術的迭代下,以求更好發展的自我革新。
關鍵詞3互聯網轉型推進數字化服務
本報記者田園
在2015年工作會上,中國移動董事長奚國華表示,傳統話音進入加速衰退期,流量經營迎來黃金期,數字化服務發展面臨窗口期,改革創新處于攻堅期,這是中國移動發展的新常態。
中短期內,流量經營仍然是運營商最實質性的增長領域。從長遠發展看,培育第三條增長曲線――數字化服務成為中國移動2015年的重要工作之一。奚國華更是表示,“價值鏈中利潤最豐厚的部分開始轉向數字化服務,拓展數字化服務關乎中移動的未來。”
國際上很多運營商都提出了所謂的三波增長。大量的創新型產品和解決方案都被歸為所謂的數字服務。有業內專家表示,運營商在從話音向移動寬帶轉型的過程中網絡效應正在減弱。網絡效應的來源是“用戶網絡”,通常與“業務網絡”相伴隨而非“物理網絡”,這也正是運營商受到OTT劇烈沖擊的根源所在。
背景 ; 互聯網OTT的沖擊
通信技術的不斷迭代
路徑:
逐步下調流量資費
以用戶補貼帶動其使用積極性
以終端補貼推動終端成熟和多樣化
在全球運營商營收普遍下滑的情況下,流量經營成為運營商的業務重點,移動增值業務更成為運營商撬動市場的另一個支點。
張毅表示,融合通信能幫助中國移動將自有的基礎通信管道與移動增值業務入口打通,將用戶以往通過互聯網OTT上獲取的內容通過“三新”功能實現,比如閱讀新聞、查詢位置等,從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避免被單純地管道化,僅為他人做嫁衣。
毋庸置疑,在龐大的用戶基數下,中國移動推動融合通信有著先天的優勢。但不能忽視的是,實現融合通信商用憑借中國移動一家的力量是不夠的,馬繼華表示。如果只有一家運營商推出融合通信業務,對用戶使用習慣上的影響和改變很有限。此外,三大運營商一同推動融合通信,能夠盡早催生新的通信標準的誕生,運營商整體都將從中受益。
對于中國移動如何更好地推動融合通信的發展,張毅表示,有兩方面的工作可以做。
第一是對用戶進行補貼。融合通信將傳統的語音按分鐘收費、短信按條數收費變為按流量計費,這種轉變不僅是對用戶使用習慣上的改變,按流量計費在價格上是否能夠被用戶所接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用戶使用與否的決策。因此,在逐步降低流量資費的同時,考慮通過適度的補貼,帶動用戶使用融合通信業務的積極性是有必要的。
第二是通過對終端廠商進行補貼。在發展初期,“三新”手機在合作品牌和數量上都有限,不僅技術方面有待加強,而且留給用戶選擇的余地小。對終端廠商進行補貼,可以推動“三新”終端的成熟和多樣化,為全面實現融合通信商用奠定基礎。
背景 ; 流量經營仍是營收主力
數字化服務被視為未來重要的增長點
路徑 ; 清晰的業務發展規劃
從內容和服務上打好基礎
以開放的姿態引入外部優質資源該網絡的用戶節點數的平方成正比。用戶加入網絡,該用戶和運營商不需要做任何額外的動作,但在網的潛在用戶看來,這張網絡對它的吸引力和價值都提升了。這種沒有伴隨著任何成本發生而價值得到提升的現象,就被稱為網絡效應。
2G時代,中國移動就是憑借語音業務的網絡效應瞬間成長為國內移動通信的巨無霸。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消費是為了使用相關的互聯網服務,在某種程度上,OTT業務正如運營商在話音時代一樣受益于梅特卡夫定律。
在野村綜研(上海)電信行業研究副總監陶旭駿看來,在過去的黃金發展期,中國移動錯過了投資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從業務運營商向投資集團轉型的寶貴時間窗口――如今,這一話語權,正陸續轉移到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手中。
獨立分析師付亮在接受《通信產業報》(網)采訪時表示,數字化服務可以簡單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內容,二是服務。在數字化服務拓展過程中要清醒認識自己能力,進行良好的規劃。有些業務不需要第三方介入,中國移動可以自己來做,而有些需要第三方介入的業務則需要中國移動能真正以開放的姿態,積極引入優質的第三方資源。在數字化服務的推動上,運營商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國移動需要帶動產業鏈的共同發展。
陶旭駿表示,未來數字化服務必然是一個產業鏈各方分食的市場,不會如10年前一般像個完全由運營商主導的“帶有圍墻的花園”。是否要將數字化服務的所有領域所有環節全部做遍?又能否將這些都做到極致?中國移動的出發點必須明確,這將決定投入何等的資源規模以及采取何種做法。
在全球電信運營商轉型探索中,中國移動能否通過數字化服務的積極拓展迅速培育第三條增長曲線,實現企業的快速發展,迎來下一個“黃金十年”呢?
關鍵詞 ; 4運營管理降本增效
本報記者高超
背景 ; 央企改革等政策要求
國資委要求大幅削減營銷費用
利潤下滑路徑 ; 削減營銷費用、下調終端補貼
創新機制、優化流程等
“降本增效”成為央企近一年來改革的重點工作之一,更是成為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移動在2015年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的工作任務之一。
據了解,中國移動要全面推進運營管理方式轉型。具體內容是,要順應變化,從網絡發展方式、營銷模式、服務方式、渠道管理、支撐體系等方面全力推進轉型,著力構建面向客戶的低成本高效運營體系。
2014年,國資委要求三大運營商營銷費用削減20%。據估算,三大運營商一年削減的營銷費約400億元。與此同時,移動互聯網蓬勃發展,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通過各種業務和應用向電信運營商施加壓力,使得后者傳統通信業務受到嚴重威脅,利潤進一步下滑,加之去年6月實施的營改增又令運營商利潤降低三成左右,削減營銷費用、下調終端補貼額度成為三大運營商的必然選擇。
但是僅僅削減營銷費用、下調終端補貼并不夠,運營商需要從多方面降低運營成本。對此,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錦認為,央企在生產領域,要從創新機制、優化流程、優化資源配置、創新建設方式等方面人手,而在非生產領域要抓銷售成本、財務成本等幾個環節,進行降本節支工作。
對于運營商而言,降本節支僅僅是一個方面,如何增加效益也是今年的工作重點。國資委對國企2015年工作的要求,除了進一步做好降本節支工作之外,就是全力以赴保增長。
篇7
【關鍵詞】3G WLAN LTE 業務分布規律 演進策略
工業和信息化部、發改委以及財政部于2008年5月聯合《關于深化電信體制改革的通告》以及工業和信息化部于2009年1月發放3張第三代移動通信(3G)牌照,標志著我國移動市場跨入3G時代。3G牌照分別為中國移動獲得基于TD-SCDMA演進的3G牌照,中國電信為基于CDMA2000 1x的3G牌照,中國聯通為基于WCDMA演進的3G牌照。由于各種3G演進技術、產業鏈成熟性以及市場占有率之間的差異,因此各運營商為了應對市場競爭,提高網絡容量,疏導熱點數據流量,改善用戶體驗,其3G無線網絡在向LTE演進過程中有必要引入吞吐量更高、產業鏈更成熟的無線寬帶技術。
1 移動業務發展趨勢及分布規律
從移動業務開展最早的美國三大運營商(SPRINT、Verizon和AT&T)近年移動業務收入結構來看,移動數據業務收入持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長,收入占比不斷提高,移動語音業務已經飽和。歐洲移動數據業務從2007年初占比不足50%上升到2008年7月的80%以上,移動數據業務發展迅猛。對于國內電信市場,三大電信運營商2008年的年報透露出,我國移動業務市場也呈現出語音業務逐步飽和,移動數據業務卻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長,非話業務對收入貢獻逐年增大的局面。據CNNIC報告,在2009年6月底,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1.55億,占網民總數的45.9%,半年內增長32.1%,手機網民快速增長。上述數據均表明,移動數據業務是3G業務競爭的關鍵。
根據日本NTT DoCoMo統計,2G網絡的室內話務量占比超過70%,香港SUNDAY統計的3G網絡的室內話務量占比高于50%。由于移動數據業務主要發生在室內,3G數據業務在室內的占比將會更高。因此,3G網絡將面臨熱點高數據業務流量的壓力。
通過對東部沿海發達城市的3G網絡及WLAN網絡數據業務流量的分析表明,3G網絡數據業務流量的分布具備以下規律:一是移動數據業務在時間分布上與語音業務的不同,其忙時一般在22:00;二是移動數據業務流量分布在地域、基站、扇區以及用戶之間極不均衡。移動數據業務在地域上主要分布在密集市區、發達市區等區域,尤其是密集市區的CBD、商業中心、辦公區域以及年輕人集中的校園等;移動數據業務主要分布于熱點區域的部分基站和部分扇區,20%基站承擔了70%以上的數據業務流量,少數基站的負荷超過60%;一個基站的某個扇區忙時數據流量可超過幾百兆,而在另一個扇區的數據流量卻為0;激活用戶和連接的忙時平均數據流量都在100MB~500MB之間,高話務基站的流量大多來自少數幾個用戶。由于我國3G網絡建設和業務發展都還處于初期,3G用戶規模較小,統計的數據無法確切反映用戶群的行為,3G業務規模發展之后,對熱點網絡容量的要求將會更高,包括吞吐量、并發用戶處理能力以及網絡對干擾的抑制能力等。
WLAN網絡數據業務的分布規律與3G數據業務的分布規律相同。80%以上的數據業務集中在1%熱點上;在地域上則分布于密集城區、城區,市郊流量少;高價值的熱點以政企樓宇、連鎖餐飲、賓館酒店、校園以及高檔樓盤為主,熱點功能區域主要集中在會議室、校園宿舍、候機廳等客戶停留時間較長的區域。
23G、WLAN及其演進技術的性能比較
目前,無線寬帶技術包括3G及其演進技術、WiMAX以及802.11g/n等。WiMAX包括固定WiMAX和移動WiMAX,我國僅開展了少量固定WiMAX應用,移動WiMAX未分配頻率,因此,移動WiMAX在國內未得到應用。在3G及其演進技術中,TD-SCDMA演進路徑與HSPA基本一致,即HSDPAHSPAHSPA+,CDMA2000 1X的演進路徑則為EV-DO Rev.A(以下簡稱DOA)EV-DO Rev.B(以下簡稱DOB),國內運營商都已宣布3G網絡將向LTE演進。WLAN演進路徑為802.11g802.11n。3G、WLAN及其演進技術的性能如圖1所示。
全球已大規模商用的3G技術包括TD-HSDPA、DOA、HSPA均為蜂窩移動通信技術,在研發階段就對移動性(如切換、尋呼、漫游、注冊等)、覆蓋能力、接入安全性以及組網能力等進行了詳細研究。因此,在移動性、覆蓋能力、安全性、組網能力以及服務質量(QoS)等方面,3G顯然優于WLAN,如在密集市區、市區,3G覆蓋范圍為500~1000米,WLAN僅為50~100米,一般不超過50米。WLAN使用頻段為2.4GHz和5.8GHz,其中,2.4GHz頻段為開放頻段,劃分為13個信道,為避免信道之間的相互干擾,一般僅使用CH1、CH6和CH11等三個信道;5.8GHz頻段有5個可用信道(20MHz)。單信道的吞吐量在20Mbps(802.11g),因此,每個AP忙時吞吐量約為70Gb。在實際商用環境中,忙時吞吐量約為30Gb~40Gb,仍然遠高于3G吞吐量(例如,一個S111的DOA基站忙時吞吐量約為13Gb~20Gb,每載波平均吞吐量取1.2Mbps~1.8Mbps)。在基站中心區域范圍內(
3G演進技術的性能與系統所用的關鍵技術(包括高階調制、MIMO、多載波捆綁、干擾抑制等)密切相關。多碼傳送的HSPA峰值速率為14.4Mbps,使用高階調制和2×2 MIMO技術的HSPA+峰值速率分別為21Mbps和28Mbps,若同時采用高階調制和2×2 MIMO技術,則峰值速率可達42Mbps。Phase I 3xDOB的峰值速率是DOA的3倍即9.3Mbps,Phase II 3xDOB(高階調制)的峰值速率則為14.7Mbps,最多支持捆綁15個DOA載波,而采用2×2 MIMO和高階調制技術的4xDO的峰值速率可達32Mbps。從頻譜效率來看,DOB的頻譜效率與DOA相比并無質的提高,其單載波性能與DOA相同,但是3xDOB能帶來較大的多用戶增益,從而改善用戶對高速數據業務的體驗。采用OFDM、2×2 MIMO以及20MHz帶寬的LTE峰值速率可達300Mbps。802.11n采用了多載波綁定、OFDM、MIMO、短保護間隔、幀聚合等技術,性能得到了大幅提高,如采用MIMO技術20MHz帶寬的802.11n峰值速率超過100Mbps,采用40MHz帶寬、2×2 MIMO和保護間隔為400ns的802.11n吞吐量可到600Mbps。因此,雖然WLAN在大規模組網能力、無線資源控制、安全性以及QoS控制等方面有待改善,但是從吞吐量及用戶對高速數據業務的需求來看,802.11g/n是解決熱點區域3G網絡容量不足的重要手段。
3 3G、WLAN及其演進技術的成熟性
雖然各種3G及演進技術的性能相近,但是各種技術的研發進程和商用部署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下面從終端供應商、網絡設備供應商、運營商、應用開發商等的數量和實力以及用戶在市場所占份額等等來考察各種無線寬帶技術的成熟性。
3G、WLAN及其演進技術的發展情況如表1所示。根據GSA和CDG的數據,WCDMA/HSPA在全球120個國家中有近300個運營商,200多家制造商,用戶2.84億,占3G市場72%;DOA在全球有65個商用網絡,37個在建網絡,共計102個網絡,由于DOA專利技術都掌握在高通公司,業者進入門檻極高,使得DOA產業鏈的發展步履維艱,含EV/DO Rev.0的市場占有率低于30%,并且主要集中在亞太和北美地區;TD-HSPA則得到了中國最有實力運營商中國移動的支持,由于起步較晚,中移動公布的2009年中報顯示,3G用戶不足100萬。WLAN進入門檻低,產業鏈最為成熟。近幾年,WLAN不僅成為中小企業、家庭等作為有線寬帶解決最后50米接入的重要手段,被各大運營商廣泛應用于解決熱點區域網絡容量瓶頸,而且還廣泛應用于電子消費產品,包括數字電視、機頂盒、數碼相機、筆記本電腦、移動上網設備、游戲機以及移動手機等,WLAN已成為中高端手機的標準配置,在2008年帶WLAN的移動手機數量達到5600萬部,增長52%;筆記本、移動上網設備等達到1.44億部,增長23%;相機、音樂播放器等便攜消費電子產品達到7100萬部,增長33%。據ABI公司預測,配置WiFi的移動終端在2009年將達1.41億部,2014年可達5.2億部。
在3G演進技術中,性能相近的DOB版本的研發及商用進度都遠落后于HSPA,這與CDMA專利僅掌握在一家公司中并據此收取高額專利費提高業者進入門檻不無關系。支持DOB的芯片CSM6800和CSM6850則未量產,其中CSM6800僅支持2載波捆綁,CSM6850支持4載波捆綁。DOB制造商(主要是終端廠家)更少,商用終端款式更是鳳毛麟角,全球CDMA運營商中僅中國電信計劃開展DOB試驗,KDDI僅表達了意向;意大利TIM宣布于2009年下半年部署峰值速率達28Mbps的HSDPA+;從產業發展歷史來看,一個運營商的力量無法推動一個產業的快速發展,更何況3G業務還處于起步階段。
WLAN從802.11g演進到802.11n,雖然802.11n規范還處于草案階段(預計2009年下半年完成規范制定),并且正式版本兼容草案規范。市場有大量款式的終端支持(629款),英特爾芯片也已支持802.11n,商用部署遠快于DOB,產業鏈也更為成熟。
LTE則在未來演進中受到了主流運營商、制造商的熱烈追捧,投入了大量的研發資源并且進展迅速,Verizon宣布于2009年8月14日在LTE試驗網上成功進行了基于分組的語音呼叫。因此,雖然LTE達到商用水平還需要完成大量工作,但是如果各大運營商、設備及終端提供商能夠潛心研發,LTE大規模商用部署時間仍可能于2012年進行大規模商用部署。
4 3G網絡的演進策略
根據上述分析,移動數據業務在時間、地域、不同用途建筑以及在建筑物內的功能區上的分布是極不均衡的。時間上主要分布于晚上,在地域上主要分布在密集市區、市區等地域的校園、辦公樓宇、賓館酒店以及連鎖餐飲等建筑內,并且業務流量大多集中在會議室、候機廳和學生宿舍等范圍較小的區域。高吞吐量、小覆蓋范圍的WLAN技術非常適合解決這些熱點網絡容量不足的問題。
目前,已商用的3G及其演進技術無法滿足熱點的業務發展需求。3G及其演進技術通過多載波捆綁、高階調制以及MIMO等技術提高吞吐量,性能的提升需要更多的頻率資源,但是3G頻率資源非常有限,如CDMA網絡可用于EV-DO網絡的載波不超過3個。從多年移動網絡運營情況來看,通常高語音業務的區域也是數據業務熱點,因此,在熱點區域,頻率資源更為緊張。若啟用多個頻段,則影響終端的研發(多頻、多模),網絡部署更加困難(不同頻段覆蓋能力不同、異頻切換等),從而影響業務的發展和推廣。3G基站吞吐量不足以應對移動數據業務需求,如一個S111基站(DOA)的忙時吞吐量僅為13Gb~20Gb,目前商用網絡中某些基站忙時負荷已經超過60%。3G演進技術由于研發進度的影響,短期內無法滿足熱點容量需求。如DOB無論在性能上還是研發進度上都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3x DoB基站(S111)吞吐量和覆蓋能力與9x DOA基站(S333)相當,雖然其多用戶增益可以改善用戶體驗,但是DOB并未提高每個載波的頻譜效率,物理吞吐量沒有提升,更加致命的是DOB在市場上應用者寥寥,高門檻使得終端研發者望而卻步。因此,從DOA到DOB的演進既分散了運營商有限的可以投入DOA運營的資源,也縮窄了產業空間,把運營商從產業鏈的“一級公路”引向了“鄉間小路”,非常不利于移動數據業務的發展。綜上,引入DOB缺乏技術和市場的雙重驅動力。
TD-SCDMA雖然演進路線與HSPA基本相同,但是由于目前所占市場份額較小,產業鏈還在培育之中,研發進程也落后于HSPA。所以,對于獲得基于TD-SCDMA和CDMA2000技術的3G牌照的運營商,如果不引入其他技術手段,僅僅依靠DOA、TD-HSPA顯然無法與WCDMA/HSPA競爭,而DOB、HSPA+等3G演進技術提升性能的主要手段是高階調制、多載波捆綁和MIMO,其成熟性還有待檢驗,商用網絡部署也將面臨很大的挑戰。此外,我國3G網絡建設處于剛剛起步,覆蓋廣度、深度以及網絡質量都有待投入大量的資源進行完善和優化,3G業務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短期內引入3G演進技術(DOB、TD-HSPA+、HSPA+)缺乏技術和市場雙重驅動力,低成本的成熟的WLAN技術成為運營商的必然選擇。
中國移動宣布在2010年開展TD-LTE試驗,Verizon宣布于2009年8月14日在LTE試驗網上成功進行了基于分組的語音呼叫等,無不預示著LTE商用部署進程的不斷加速,因此,無論是性能、技術成熟性、市場需求、產業鏈開放性以及保護投資等方面看,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應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3G精品網絡的建設及業務發展上,引入高吞吐量、小覆蓋范圍、低成本和產業鏈成熟的WLAN網絡作為3G網絡補充,實施跨越式發展,跳過3G演進技術(如DOB、TD-HSPA+和HSPA+)階段,全力推動LTE商用進程,盡快向產業鏈更為開放的LTE演進,是運營商保持市場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對于HSPA網絡,引入高階調制的峰值速率達21Mbps的HSPA+也是一種值得考慮的選擇,此時則不一定引入WLAN網絡。國內運營商3G網絡演進策略建議如圖2所示,其中,3G網絡用于支持廣泛而連續的中高速數據業務的廣覆蓋,WLAN網絡作為3G網絡的補充,重點解決熱點的網絡容量瓶頸,以提供熱點高速數據業務的深度覆蓋。
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雖然技術處于不斷演進發展之中,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各種無線寬帶技術處于共存狀態,多種接入方式將成為未來的主流接入方式,終端則以多模方式接入的網絡。如CDMA2000 1X、DOA、WLAN(802.11g/n)將同時存在,在未來向LTE演進時,2G/3G技術將與LTE共存。4G是否能在無線寬帶技術方面一統天下,取決于4G商用時市場需求和市場參與各方的利益博弈,但可以預見的是,即使4G技術成熟,多種接入方式仍將共存相當長的時間。
5 結論
移動數據業務的分布在時間、地域、基站以及用戶之間的分布都是極不均衡的。由于技術成熟性、產業空間等原因,TD-HSPA、DOB無論在研發進程、商用化進程、性能等方面都遠落后HSPA,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并且由于3G頻率有限,每載波的吞吐量有限,使得3G網絡無法滿足在密集市區、發達市區、校園以及大型公共場所等數據熱點區域的容量需求,因此,運營商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進一步完善優化3G網絡(DOA、TD-HSPA和HSPA),在向LTE演進過程中引入WLAN網絡作為3G網絡的補充,以3G+WLAN混合組網解決熱點3G網絡容量不足和高速數據業務體驗的問題,從而促進移動數據業務的發展。運營商應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完善3G網絡和發展3G業務上,實施3G網絡的跨越式發展,跳過TD-HSPA+、DOB和HSPA+等3G演進技術階段,以WLAN網絡作為補充,直接向產業鏈更為開放的LTE/TD-LTE演進,并合力推動LTE商用進程。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 第2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 2009.
[2]CDG. CDMA2000 Market Statistics[R]. 2009.
[3]GSA. GSM/3G Market Statistics[R]. 2009.
[4]Wi-Fi Alliance and In-Stat. WiFi Market Statistics[R]. 2009.
[5]Qualcomm. HSPA+ R8 and R9[S]. 2009.
[6]Qualcomm. LTE Release 8 and beyond[R]. 2009.
[7]Qualcomm. EV-DO Rev. B[R]. 2009.
篇8
盡管市場對電信行業重組的預期持續了多年,但這個在證券市場和通信行業的“大動作”在2008年中期才終于“塵埃落定”。這正好印證了劉軍在去年年末的行業策略報告一《2008通信行業孕育重大變革》中的預測。
回首過去的一年,“重組”和“競爭”兩個詞成為通信行業投資中兩個最重要的主題詞,前者主導了上半年通信行業明顯強于大盤的行情,后者則推動了下半年通信行業的集體大幅下跌。那么2009年通信行業投資的主題詞是什么呢?
對此劉軍認為,在運營商重組已經基本完成的背景下,2009年通信設備行業的投資將進入一個相對平靜的時期,重組的喧囂將被理性投資的平靜所代替,個股的投資機會主要來自于實質性業績增長的推動。換句話說,2009年通信設備行業將缺乏轟轟烈烈的整體性、行業性機會,畢竟重組之后運營商大規模投資的預期已經深入人心,而3G商用及其效果也尚待觀察,暫時也不存在3G之外的其他技術熱點,更不用說新的投資熱點。劉軍表示,在重組之后3G商用在達到一定規模之前,其間將會存在1年左右的相對平靜期,因此我們投資者很難挖掘到2009年通信設備行業新的主題詞,或者說新的主題詞就是“平靜”。
當然,由于2009仍是3G建設大規模進行的年度,總體上大多數通信設備類上市公司都將或多或少受益。所以劉軍預期,部分基本面較好的主要公司都將取得業績增長,在不考慮估值變化的情況下仍然會有一些公司由于業績增長而存有一定的表現機會,因此我們投資者還是應該重點關注其間可能存在的投資機會。
市場預期已被透支 個股機會并不多
盡管劉軍相信明年投資會繼續快速增長,但他同時表示,市場對此已有充分預期,行業整體不會有驚喜。正如他在去年的年度策略報告中所討論的那樣,由于3G以及重組進程持續落后于預期,造成了05年以后3個年度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放緩,實際上07年全年電信固定資產投資僅僅與03年持平,而在這個期間電信收入增長了接近60%。受此影響,電信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和收入之間的比例持續下降,從03年的48.1%下降到07年的31.3%。而今年中期電信行業重組啟動,運營商格局和3G路線的明朗推動了運營商開始恢復投資,TD―SCDMA和CDMA建設也事實上啟動。截至今年lO月,固定資產投資已經達到1850.5億元,同比增長9.9%,這是近年來最高的增速。按照以往四季度投資加速完成的慣例,劉軍預測,今年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將達到2527.7億元的規模,全年實際同比增長將達到10.9%的水平。
我們知道,今年下半年僅僅是3G投資的開始,而明年3G建設將以更大規模進行。假設明年電信收入增速有所下降,從今年的12%下降到10%,但投資收入比將從今年的31%上升到32%,那么明年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將上升到2870.1億元的規模,比今年市場預測的2527.7億元提升342.4億元。不過,雖然樂觀看待明年電信固定資產投資將有13.5%的增長,明顯高于2004――2007年度的增長幅度,但劉軍提醒,我們應該知道這種預期在電信行業重組之后已經深入人心,或者說證券市場對此已有充分的預期,因此他并不認為這種投資增長將對通信設備行業的個股股價產生重大影響。
通信行業主要業務發展趨勢不會出現重大變化
通信行業主要用戶數量情況顯示,今年移動、固話、小靈通和寬帶的發展趨勢繼續延續過去幾年的狀況。因此劉軍預計,明年也不會出現新的重大變化。
數據顯示,今年移動用戶繼續保持穩定的增長,增速與過去幾年保持基本穩定,維持在18%的水平,截止10月末,全國移動用戶已經達到6.27億戶的規模,是普通固網用戶的2.3倍。但剔除了小靈通用戶的普通固話用戶首次出現凈減少,很顯然越來越多的家庭用戶已經放棄使用普通固話。
通信行業主要業務總量的數據也顯示,今年各主要業務總量的發展趨勢繼續延續過去幾年的趨勢,固話本地和長途仍在衰退,而移動本地和長途則繼續保持增長,移動短信也在增長。與過去的年份有些不同的是,所有的業務總量的增速都明顯低于過去的年份,其中固話長途在近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對此劉軍認為這很顯然與今年初以來實施的移動漫游資費下調有直接聯系,移動替代現象愈演愈烈。
運營商格局演變及3G商用前景有待觀察
重組之后,通信行業最值得關注的變化將是運營商競爭格局的演變,而在這個演變過程中,3G商用吸引力到底有多大是決定競爭格局的最關鍵因素。不過劉軍認為,運營商格局的演變以及3G商用吸引力的情況至少要到明年下半年才會有初步的結論,短期也不太可能對證券市場產生重大的影響。
在2G時代,中國移動以移動市場70%的市場份額雄踞運營商之首,其業績遠好于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這是2G時代的既成事實,短期也不可能有太大的變化。而重組之后,中國電信開始運營CDMA,憑借中國電信的實力,CDMA在中國移動市場上的份額有望提升,但提升的幅度能有多大需要觀察。但更重要的一點是明年中國3G將開始正式商用,其中TD―SCDMA已經事實上開始商用,但放號效果并不理想,全國目前放號量應該仍在十萬量級以內;中國電信CDMA憑借升級的便利,有望成為最早的大規模商用3G網絡;而中國聯通WCDMA的正式商用需要等到明年下半年才有希望,預期三季度開始商用的可能性較大。
3G正式商用將在何種程度上改變運營商的競爭格局將是我們需要關注的焦點。也就是說,3G開始商用之后,有多大比例的2G用戶會選擇使用3G,其中多大比例的用戶會選擇TD-SCDMA、WCDMA抑或是CDMA2000將是決定運營商長期競爭格局的最關鍵問題。但劉軍表示,以現在的數據還無法準確地來回答這個問題,其效果還需要時間來觀察。
3G之外不會出現其他新的技術熱點和投資熱點
技術是推動通信運營向前發展的原動力,3G相對于2G而言是革命性的進步,很顯然未來至少2~3年的時間內中國通信行業都將圍繞著3G發展來進行。相應的除了3G之外,也不會出現其他新的技術熱點,也不太可能出現其他的有如此大規模的投資熱點。
篇9
全球的3G發展正在提速,截至2008年5月,全球3G用戶已經超過6.7億戶,3G商用網絡的數量也高達470個。3G不僅為用戶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更為運營商創造著巨大的價值。
美國AT&T:
積極向3G網絡演進
AT&T是美國最大的移動運營商,擁有7140萬移動用戶。
2005年,AT&T率先在全球實現了HSDPA大規模商用。HSDPA的最高理論數據傳輸速率可達14.4 Mbps,不僅能提供出色的移動寬帶體驗,還可降低數據傳輸成本。AT&T最初推出的服務主要針對大城市,以后逐步向郊區擴展。目前,其3G服務已覆蓋美國大多數城市地區。該公司計劃到2008年年底將3G服務范圍擴展到全美350個主要城市。
AT&T采用1900 MHz和850 MHz混合頻段,其中850 MHz頻段的3G是卓越性能與出色覆蓋的完美結合,隨著AT&T的3G網絡向人口稀少、ARPU值較低的鄉村地區推進,這種頻段組合在成本效率方面的巨大優勢將逐漸顯現。為了提供無處不在的連接和無縫覆蓋的服務,AT&T一直努力確保其3G網絡和終端同時支持上述兩個頻段。
與其他美國的運營商一樣,AT&T最初是通過數據卡和USB調制解調器來開拓3G企業市場的,隨后該公司迅速擴大產品范圍,開始提供PDA、手機和內置3G模塊的筆記本電腦。
AT&T提供廣泛的3G應用和服務,包括全時長視頻和音頻下載、游戲以及增強型2G/2.5G服務,如文本和圖片信息的傳送等。據美國媒體報道,移動視頻下載業務尤其受到美國用戶的歡迎,其中HBO、MTV、ESPN和CNN等電視內容的下載為用戶帶來了卓越的觀賞體驗。HSDPA網絡將極具吸引力的內容、合適的價格與增強的用戶體驗相結合,幫助AT&T成為最成功的移動視頻提供商之一。AT&T的旗艦業務MEdia Net提供不限流量的數據業務套餐,可以使用戶隨時隨地接入移動互聯網,同時使用語音、信息、流媒體播放和其他服務。
2006年7月,AT&T在美國率先推出視頻分享服務。這種基于HSDPA網絡的服務使3G用戶能夠在進行語音呼叫的同時發送現場視頻流。此類服務只有通過HSDPA等高速無線網以及分組核心網才能實現。
目前,AT&T仍在不斷地推出各種各樣的創新服務,其中最受矚目的是近期基于高通MediaFLO技術推出的移動電視服務,該服務已經在2008年5月4日正式商用。
3G促進了AT&T數據業務ARPU值的快速增長,并提高了AT&T的用戶忠誠度。2007年第四季度,AT&T的數據業務ARPU值同比增長了57.5%。AT&T目前的數據業務收入達到20億美元,約占AT&T移動業務總收入的20%;用戶流失率則持續下降,從2006年第四季度的1.5%降低到了2007年第四季度的1.2%。
在3G網絡演進方面態度積極的AT&T近日又宣布,將在2008年中期完成網絡向HSUPA的升級。作為3G自然演進過程中的下一步,HSUPA可以顯著提升上行的數據傳輸速率,并支持VoIP和互動游戲等對時延敏感的應用。此外,AT&T還透露,計劃在未來將其3G網絡進一步升級到HSPA+和LTE技術,這將再次印證該公司對3G未來演進的承諾。
日本KDDI:
創新與差異化
日本不僅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無線市場,也是世界上最領先的移動數據業務市場。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下,運營商更需要為市場引入創新,并提供差異化服務。可以說,KDDI成功地運用了這一策略,CDMA2000和EV-DO幫助KDDI不斷推出創新服務,為其迅速崛起提供了極大支持。
2003年,KDDI以“WIN”的品牌推出了EV-DO版本0服務。由于日本的筆記本電腦滲透率比其他成熟市場要低,KDDI采取了不同的市場策略來發展3G――將重點放在手機,而不是筆記本電腦上。KDDI不但要使手機具備寬帶接入功能,還必須對移動應用和服務進行開拓創新。在這樣的情況下,客戶細分自然成為KDDI的首要目標。
KDDI通過種類豐富的3G業務來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通過EZ Movie業務,用戶能夠使用各種視頻內容,包括電影、音樂、動畫和體育節目;通過EZ Chaku-uta業務,用戶可以使用手機鈴聲;通過EZ Chaku-uta Full業務,用戶可以進行整首歌曲下載;通過EZ FM和EZ TV業務,用戶可以觀看廣播和電視節目;EZ Navi則是一種實時的位置服務,為車輛和行人提供導航服務。
此外,KDDI的游戲門戶網站提供大量在線游戲,滿足各種玩家的需要。KDDI還提供寬帶上網服務,其互聯網接入速度快、覆蓋范圍廣,數據傳輸速率可達3.1 Mbps。
KDDI在應用3G推出BCMCS(廣播組播業務)方面也是業界領先者。BCMCS不僅可以使運營商利用3G既有設備推出組播多媒體服務,而且還可以通過高速緩存廣播將網絡閑置時間轉化為價值。KDDI的EZ News Flash和EZ Channel Plus業務采用的就是BCMCS技術:EZ News Flash全天按小時提供新聞和天氣預報,而EZ Channel Plus則是一項獨特而經濟的廣播內容服務,提供包括音樂、音頻和視頻短片等流行內容預覽及排行榜信息。用戶可以免費預覽這些內容,但下載完整的節目則需要支付少量的費用。
BCMCS技術充分利用3G網絡,幫助KDDI降低了成本。對用戶來說,EZ Channel Plus服務也具有較高的經濟性,因為該服務的收費低于通過單播訪問相同內容所需的費用。
KDDI還成功運用了多級的資費策略。目前,該公司針對不同數據流量有多種資費,可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
篇10
2008年年初,1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鼓勵數字電視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出臺,其中關于三網融合的政策極大地鼓勵了包括IPTV在內的相關產業;與此同時,廣電部門也開始在不同的場合表示會推動IPTV的發展。CCBN2008展會期間,廣電總局副局長張海濤重點強調要積極主動的推動三網融合,并將廣電網建設成為數字化全業務網絡,使之“與通信網沒有任何區別。”顯然,政策上的松動跡象表明,IPTV乃至三網融合即將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
走向融合
三網融合過程中,電信、廣電之爭并非中國獨有,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這個現象,只不過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國外政策性的壁壘逐漸被打破,為電信與廣電相互間的業務滲透提供了相對自由的空間。21世紀之后,全球通信業整體上進入了緩慢發展階段,急需尋找新的增長點,而視頻、電視業務無疑是一個最佳選擇;與此同時,有線電視市場也趨于飽和,運營商們開始積極涉足通信業務。整體環境的變化為三網融合和IPTV的發展創造了現實的驅動力。
目前,IPTV正受到全球眾多電信運營商的追捧。美國大多本地運營商已經在提供基于DSL網絡和光纖網絡的IPTV業務,Verizon、AT&T等世界電信巨頭則在近期透露了涉及IPTV的大規模投資策略。AT&T將從2008年開始展開大規模網絡升級,使數據傳送速度達到現在的4倍,希望到2010年擁有3000萬的IPTV用戶;Verizon也計劃到2010年投資230億美元建設IPTV光網。歐洲的法國電信、英國電信、意大利FastWeb等已實現IPTV商用,還有幾家運營商在進行IPTV商用實驗。亞洲的新加坡電信、日本軟銀、香港PCCW等也在提供IPTV商用服務。根據市場研究機構預計,到2011年全球IPTV用戶數將會達到5500萬。盡管這與全球12億電視用戶相比相差很遠,但考慮到IPTV短短幾年的商用歷史和巨大的拓展空間,其未來幾年的增長速度和長遠前景還是很樂觀的。
面對三網融合趨勢,諸如愛立信等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廠商正在積極調整戰略以應對市場變化。愛立信已將三網融合提升到公司重要戰略層面,并樹立了更遠大的目標:提供個性化的互動電視解決方案,即不將眼光局限于IPTV,而是更強調提供涵蓋手機電視、IPTV以及互動數字電視等全面的、端到端的整體解決方案。愛立信希望,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為廣電和電信行業之間搭建一座自由、互通的橋梁,從而實現三網融合之下的共贏局面。
連串并購打造拳頭產品
幾年前,愛立信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一家移動通信制造商,可是在過去3年中,愛立信以令人吃驚的速度完成了11次收購,將馬可尼、Redback、Entrisphere、TANDBERG、西班牙HyC等陸續收入旗下,成功擴展、優化了自身的產品線,可以為全網絡運營商提供完整的頂級設備和服務解決,愛立信正成為寬帶、多媒體和固定通信市場中的一個重要參與者。
Redback是一家美國路由器制造商,多年來在提供有線網絡多媒體數據業務領域一直處于領導者的地位。2007年1月加入愛立信以后,通過與愛立信全業務寬帶產品系列的整合,已經與十幾家移動運營商簽署了新的合同,其中包括巴西、中國、匈牙利、黎巴嫩、羅馬尼亞、西班牙、土耳其及英國的多家移動運營商。Entrisphere也是一家美國公司,主要提供光纖接入產品和服務。并入愛立信之后,Entrisphere的GPON技術被應用于愛立信與AT&T簽署的一項光纖到節點項目。業界的評論認為,并購Marconi、Redback和Entrisphere,使得愛立信在固網寬帶接入市場占據了穩固的地位。
TANDBERG和HyC都專注于視頻與電視技術。其中HyC是西班牙領先的電視咨詢服務和系統集成商,TANDBERG的名氣更大,在視頻頭端、編碼和壓縮技術以及MPEG-4領域都具有雄厚實力,在高級視頻壓縮技術領域更是具有世界一流的水平,主要面向有線和衛星電視市場,以及不斷增長的電信業務。
將上述收購串起來――固網核心設備、固網多媒體業務平臺、高速光纖接入技術、電視系統集成商、視頻與電視技術,加上原有的移動通信整體解決方案――很明顯,愛立信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向客戶提供最佳組合的一攬子融合通信拳頭產品,并強化相關服務能力。
凝聚差異化競爭優勢
愛立信的系列收購增強了整體競爭力,目前在全球有超過180個IPTV商用案例都能看到愛立信的身影,這使得愛立信成為IPTV領域,在市場運營、架構建設和系統實施方面經驗最豐富的廠商之一。
在瑞士,Swisscom是一家移動和固網電信運營商,身處市場高度開放、大型運營商林立的西歐,其生存和發展難度可想而知。為了應對艱苦的競爭,Swisscom堅持投資IPTV,短短一年間就發展了6萬多IPTV用戶。而面對歐洲大型運營商步步緊逼的IPTV策略,Swisscom不久前再一次升級了IPTV前端系統,為用戶提供圖像質量更高的IPTV服務。這套系統由愛立信旗下的TANDBERG提供。為了讓圖像更加流暢,Swisscom還一直在升級其寬帶網絡,希望將最高下載速度提升至30Mbps,并增加新的頻道,以滿足更多用戶的需求。目前Swisscom的IPTV產品BluewinTV擁有120多個電視頻道、80多個廣播頻道和500多部視頻點播電影。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電商行業市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