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患者管理范文

時間:2023-10-19 16:07: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慢性病患者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慢性病患者管理

篇1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慢性非傳染性疾?。╪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NCD,以下簡稱慢性?。┮殉蔀槲:θ藗兘】档念^號“公敵”。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慢性病正成為致殘的主要原因和衛生資源的主要消耗所在[1]。文獻報道全球40%的醫療資源用于慢性病[2]。國內研究也顯示,我國慢性病死亡占總死亡的比例在持續上升[3],2000 年已達80.9%;更為嚴重的是與慢性病相關的風險和患病率仍然持續上升。因此,慢性病的防治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慢性病健康管理正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也成為政府的關注點。

1 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概念

健康管理最早起源于20 世紀50 年代的美國,是指一種對個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監管的過程。我國中醫記載“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其實就是對健康管理的認識?,F代醫學認為健康管理是基于個人健康檔案基礎上的個性化健康事務性管理服務,是建立在現代生物醫學和信息數字化管理技術模式上的,從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實現對每個人進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務,主要是根據個人的健康狀況,進行健康與疾病的風險評估,提供有針對性的健康咨詢和指導,促使他們采取行動來改善健康。美國的健康管理研究成果表明,依靠這種強有力的措施可保持或改變人群的健康狀態,使人群維持低水平的健康消費。

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大家都能接受健康管理的概念。當前比較完整的定義是:對個體或群體的健康進行全面監測,分析,評估、提供健康咨詢和指導以及對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干預的全過程。健康管理的宗旨是調動個體和群體及整個社會的積極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來達到最大的健康效果。簡單的來說,所謂健康管理是一種對個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管理的過程。它是基于個人健康檔案基礎上的個性化健康事務管理服務,是建立在現代生物醫學和信息化管理技術的模式上,從生物、心理、社會的角度對每個人進行全面的健康保健服務,協助人們有效維護自身的健康。以減少或消除危險因素,保證良好的健康狀態的過程;健康管理包括健康咨詢、健康體檢與監測、健康教育、健康危險因素干預和健康信息管理等[4]。

2 社區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方法

社區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應當根據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不同經濟條件、不同文化背景建立相應的健康管理方法。國內外有著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技術與方法也在不斷創新,目前常用的方法有:

2.1 建立健康檔案

一般來講,慢病病人的健康檔案包括個人健康檔案和部分家庭健康情況。個人健康檔案的內容主要是記載有關服務對象健康的系統資料,主要分為4 個部分:① 個人的一般情況(人口學資料);② 健康行為與既往史; ③家庭生活史和生物學基礎資料;④危險因素。為了使慢病的健康管理行之有效,也有學者認為在收集和建立慢病健康檔案的同時,還應包括服務對象對健康的各種需求、期望以及家庭的一般情況。目前我國正在政府引導下將逐步建立個人電子健康檔案,這將為社區健康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2.2 進行健康評估和疾病風險評價

根據慢性病患者的健康信息,對患者進行健康評估和疾病風險評價。陳建勛等[10]在對慢性生活方式疾病的健康危險因素評價中,按代謝綜合征及其高危人群的診斷標準和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的預測模型,分別進行個體和群體的健康危險因素評價,并且強調對群體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評價,充分利用群體監測資料,以便于對群體進行干預。也有學者認為根據健康評估中得出的疾病危險因素應結合出院醫囑的內容,對病人現存和潛在的健康問題做出診斷。

2.3 制定健康干預與促進方案

健康干預與促進(又稱健康改善) 是在前兩步的基礎上,幫助個人采取行動,矯正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險因素。與一般健康教育不同的是健康管理中的健康改善是個體化的,即根據健康評估中得出的疾病危險因素,由醫生進行個別指導,并追蹤效果。根據健康評價的結果,做出健康計劃并對不同健康狀況的個人給予不同的健康管理干預。由于每個人具有不同的危險因素組合,因此個人健康計劃會針對個體危險因素篩查出個人健康管理處方,使每個人都能更有效地針對自身的危險因素采取相應的措施,幫助其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降低危險因素,從而有效地控制疾病并改善自身的健康。

倪延梅等[5]根據病人不同的情況,為17 例不同慢性病患者調整膳食,通過配帶能量監測儀來量化運動,對所患疾病給予個體化的指導。經過1 個月的管理,17 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并且增強了醫院的服務信譽。呂書紅等[6]對274 例高血壓病人進行管理,通過慢病俱樂部,舉辦防治知識講座,指派責任醫生進行隨訪和開展自我管理。結果顯示,管理組病人對血壓的判定標準、每日合理攝鹽量、卒中的前兆、規范合理服用藥物和定期監測血壓是控制血壓的措施等知識的知曉率明顯高于非管理組病人。

3 社區慢性病健康管理存在的問題

社區衛生服務是被WHO 公認的控制慢性病的有效舉措,但我國社區衛生服務對居民健康貢獻并不理想。主要問題有:居民的健康觀念落后,缺乏相應的健康知識與技能;居民生活方式普遍不科學,飲食結構不合理;醫療機構不能針對慢性病特點提供特色化的優質服務以滿足社區群眾需要;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大多依靠政府財政補給,但由于資金不到位,大多數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施簡陋,影響了業務的順利開展。

4 我國社區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前景

衛生部于2004 年10 月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報告表明,中國居民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超過6 億人處于非健康狀態。研究表明[7-10],在慢性病形成的諸多因素中,遺傳因素占15%、社會因素占10%、氣候因素占7%、醫療條件占8%,而個人行為生活方式占60%。也就是說,人們對慢病發病率上升諸多原因的分析,揭示了個人生活方式習慣是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病、糖尿病、脂肪肝、高血脂等慢性病發生的決定性因素,并且是可管理和可控制的。通過有效的主動預防與干預,健康管理服務的參加者按照醫囑定期服藥的比例提高50%,其醫生能開出更為有效的藥物與治療方法的幾率提高了60%,從而使健康管理服務的參加者的綜合風險降低了50%,醫療成本降低了30%。

社區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最終的目的是要改善人們的健康意識、健康行為、降低疾病的發病率,增進人們的健康水平。同時,控制不斷上漲的醫療費用,完善我國的健康保障體系。健康管理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和行業,一方面存在著許多問題和不足,需要不斷地完善和發展;另一方面,健康管理的出現應對時代的需要,體現出蓬勃的生命力,擁有廣闊的前景。

我國的健康管理作為后來者,與國際水準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把與國際接軌作為發展目標的同時,應該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健康管理”,依托祖國傳統醫學文化,豐富健康管理服務的新內涵、創新服務模式與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服務在中國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ATKINS R C. The changing patterns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the need to develop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 relevant to different regions and countries[J].Kidney Int Suppl,2005,(98):83-85.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th Report 2004: Changing History[S]. Geneva, Switzerl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4.

[3] 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R].中國慢性病報告,2006.05.

[4] 陳君石,黃建始.健康管理師[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7:12-24.

[5] 倪延梅,杜春平,溫蓮玲“飲食、運動、平衡”促健康服務模式在慢病管理的應用及體會[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3,17(1):68-69.

[6] 呂書紅,李曼春,田本淳,等.寧波海曙區高血壓社區管理模式效果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6,4(3):222.

[7] 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中國衛生服務調查研究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分析報告[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4.11.

[8] Hegele RA.Monogenic forms of insulin resistance: apertures that expose the common metabolic syndrome[J].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003,14:371-377.

篇2

【關鍵詞】 健康管理;慢性病;高血脂;控制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0.092

慢性疾病是指包括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及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 以及糖尿病等, 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致殘率及死亡率, 已成為當前危害人類健康最主要的疾病[1]。隨著人口老齡化現象日益顯現, 不僅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影響, 而且給衛生保健服務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因此, 慢性疾病已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2]。有關研究表明, 對慢性疾病患者實施健康管理, 能夠有效調動多方面的積極性, 利用有限的資源達到最佳的健康效果[3]。本研究通過回顧分析2015年3~9月本院內科收治的137例慢性病患者的臨床資料, 旨在探討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應用健康管理的控制效果?,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2015年3~9月本院內科收治的137例慢性病患者的臨床資料, 其中高血脂45例、高血壓53例、糖尿病39例。本組病例中男43例, 女94例, 年齡42~78歲, 平均年齡(53.79±8.62)歲。所有患者均能配合治療, 排除有運動系統疾患者、精神疾病患者。

1. 2 方法 137例患者均給予健康管理方法:①建立健康檔案:對于前來本院接受治療的慢性病患者均給予較全面的檢查, 對患者的健康狀況進行評估, 并對相關情況記錄在案。②健康知識宣教:請有關專家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 向患者介紹疾病的癥狀、危害、監測方法, 疾病的預防知識, 并囑咐患者定時定量服藥[3]。③心理健康干預:患者會出現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 醫護人員應積極耐心的與患者進行交流, 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 針對性的指導患者, 可通過心理咨詢、音樂療法、催眠療法等鼓勵患者樹立正確的治病觀, 積極配合治療。④飲食習慣指導:醫護人員應指導患者少食辛辣、油膩、油炸、刺激等食物, 限制鹽的攝入量, 應以清淡食物為主, 多食新鮮水果、粗糧等, 并且合理安排膳食, 一日三餐應規律。⑤生活方式指導:醫護人員應指導患者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 包括戒煙、戒酒, 已通過良好的生活方式維護體能, 同時加強體育鍛煉, 增強體質。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健康管理前后血脂、血糖、血壓控制情況, 慢性病知識和非藥物治療知曉情況。并比較管理前后心理狀況、飲食情況及鍛煉狀況改善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健康管理前后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137例患者實施健康管理后與管理前相比, 疾病控制良好, 相關知識知曉率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健康管理前后生活方式指標比較 健康管理后患者的心理狀況、飲食習慣、鍛煉情況與管理前相比均明顯改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8.7726、59.8243、41.8846, P

3 討論

慢性疾病具有起病隱匿、病程長且遷延不愈等特點, 主要包括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及惡性腫瘤等疾病[4]。國內外研究表明, 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均能夠通過健康管理進行預防和控制, 而且患者的血壓、血糖均能夠控制在正常水平, 從而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5-7]。健康管理就是運用信息和醫療技術, 在健康保健、醫療的科學基礎上, 建立完善、個性化的服務程序, 針對個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管理的過程, 其目的是調動個人及集體的積極性, 使患者從社會、心理、營養、生活方式及運動等多個角度得到全面的健康維護和保障服務, 達到控制疾病的發生或發展[9-11]。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及其危險因素具有可干預性, 健康管理通過系統檢測和評估可能發生疾病的危險因素, 使患者在疾病形成前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性干預, 以達到阻斷、延緩、甚至逆轉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進程, 實現維護健康的目的[12-14]。

本研究結果表明, 對患者實施心理健康干預、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指導、及健康宣教等健康管理措施后, 本組病例的疾病控制良好、服藥依存性良好, 并且患者的心理狀況、飲食習慣、鍛煉情況均明顯改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對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患者采用健康管理措施, 能夠通過改善患者生活習慣和健康宣教, 從而達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田莉, 王洪才, 鄧玲玲, 等. 健康管理對控制高血脂等慢性病的效果分析. 海南醫學, 2012, 23(2):109-110.

[2] 曾祥娟. 健康管理對控制高血脂等慢性病的效果分析. 湖北科技學院學報(醫學版), 2012, 26(6):529-530.

[3] 馬海燕, 許亮文, 高斌. 社區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及影響因素分析. 健康研究, 2010, 30(2):112-116.

[4] 姜燕, 魯翔, 公丕裕, 等. 高血壓人群的社區健康管理效果評價與分析.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 2011, 25(8):35-37.

[5] 金曉濤, 李伯京, 王世平, 等. 228例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效果觀察. 寧夏醫科大學學報, 2015, 37(9):1068-1071.

[6] 師正坤, 孫玫, 黃重梅, 等. 動機性訪談在國內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應用現狀. 護理雜志, 2016, 33(15):15-19.

[7] 謝昀昀, 萬曉光, 王大紅. 慢性病控制中社區健康管理的應用效果分析. 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 2016, 31(7):741-775.

[8] 謝延, 袁芹, 張麗, 等. 健康管理在社區老年慢性病防治中的應用與效果評價. 實用預防醫學, 2013, 20(12):1517-1518.

[9] 張碧艷, 黃昱. 社區慢性病健康管理及效果評價. 中國藥物經濟學, 2016, 11(8):187-190.

[10] 趙鳳英. 健康管理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護理干預. 內蒙古中醫藥, 2013, 32(1):105-106.

[11] 馬曉俐. 社區慢性病患者衛生服務利用影響因素研究. 青島大學, 2014.

[12] 劉紅兵. 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評價. 醫藥衛生:文摘版, 2016(3):00204-00204.

[13] 張雁賓. 健康教育在社區高血壓預防控制中的應用效果評價. 中國實用醫藥, 2016, 11(4):273-274.

[14] 縱蒙蒙.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效果評價. 東南大學, 2015.

篇3

[關鍵詞]社區; 老年高血壓; 健康教育; 護理干預 ; 慢病管理

[中圖分類號] R54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10-196-02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目前我國高血壓病人已達1.6億,且每年以350萬人的速度遞增。但患者對高血壓病的知曉率僅為25%,合理治療率為12.5%,有效控制率僅為3%,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1]高血壓病不僅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嚴重的還會引起腦卒中、心肌梗塞等心腦血管并發癥[2],甚至死亡。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地不斷提高,和我國社區醫療衛生事業的深入開展,社區人群對健康知識的需求日益增長,高血壓作為社區慢性病管理的其中之一,為探討社區高血壓患者對健康教育的需求和管理模式,旨在提高高血壓患者的治療率,降低致殘率,減少醫藥費;我從健康教育和護理干預以及慢病管理方面調查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在社區相關部門配合下,于2005年5月至2007年4月對徐州市彭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轄區內鐘鼓樓、青年、彭城、開明4個社區內符合WHO高血壓診斷標準60歲以上853例高血壓患者由經過培訓的社區醫護人員進入社區進行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和護理干預,建立慢病檔案;其中男性469例,女性384例,年齡60~82歲,平均71.2歲,病程5年以上。有各種并發癥的651例,單純高血壓167例。吸煙者231例,飲酒者198例。文化程度;小學及文盲123例,初中289例,高中及中專328例,大專及以上113例。

1.2 方法

1.2.1評估患者基本情況: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身高、體重、婚姻、職業、性格、文化程度、社會背景、經濟狀況、等,以便更好地進行健康教育、護理及管理。見表(一)

1.2.2 生活方式及自我保健情況:內容包括是否吸煙、酗酒、飲食結構、服藥情況、血壓監測、是否堅持鍛煉、是否了解疲勞、情緒波動、飽餐等對高血壓的影響、高血壓的控制等。

見表(二)

2 健康教育

根據上述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的情況調查情況,制定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的健康教育、護理指導計劃,對患者及家屬和其他社區居民進行多種形式的、廣泛地宣傳、示范、講解,并發放宣傳資料,必要地進行個別輔導;健康教育內容為:什么是高血壓及其診斷標準,血壓正常值范圍,正確測量方法及定期測量的意義,血壓高對人體有哪些影響,高血壓病的原因,發病機理,如何防控高血壓,高血壓藥物治療的注意事項,高血壓的危險行為主要有哪些,如何識別和防止高血壓并發癥,如何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等。

3 管理指導

3.1飲食 高血壓患者應進低鹽、低脂肪、低膽固醇、富含維生素的食物。應少食多餐,避免暴飲暴食,多食含鉀、鈣的食品,盡可能多食綠色蔬菜、新鮮水果,如芹菜、卷心菜、西紅柿、蘋果、西瓜等。要嚴格控制鈉鹽的攝入,每日鹽的入量應低于5g,因過多攝入鈉鹽可引起體內水、鈉潴留,加重心、腎負擔,使血壓升高。高血壓患者還應戒煙限酒,因煙中尼古丁可引起全身小動脈痙攣、血壓升高;大量飲酒不僅可引起血壓升高,也是腦出血的誘發因素之一。高血壓病人要多食粗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以防止因用力排便產生的不良后果。

3.2 運動研究表明,體力活動是獨立的降壓因素,具有鞏固藥物降壓效果的作用,適當的體育鍛煉和體力勞動,不但能增強體質,還能達到減肥和維持正常體重的目的??蛇x擇適當的有氧運動,如散步、打太極拳、跑步、登山等運動,要循序漸進,開始每天1次,每次半小時,以后可每天2次,每次半小時,患者可按運動前后脈搏變化及自我感覺來調整運動量,運動時心率一般控制在102~126次/分或運動后心率增加不超過運動前的50%為宜。

3.3心理 老年患者較孤獨,易出現焦慮、緊張、抑郁、悲觀等不良情緒;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身心醫學的發展,社會心理因素與各種疾病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因而,鼓勵并開導社區老年患者要日常生活規律,情緒穩定,保持平衡心態,減輕精神壓力,遇事要冷靜、平靜,切忌生氣暴怒、焦慮憂郁、悲觀恐懼等不良情緒的刺激。鼓勵他們多參加社區內外各種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娛樂活動,如下棋、書法、繪畫、音樂、打太極拳等。在參加活動時要量力而行,不要過于勞累,以免加重病情。

3.4藥物對各類老年高血壓患者,要細致耐心地指導他們一定要遵從醫囑按時按量堅持長期服藥,切忌隨意增、減、停藥物,以免發生不良事件;另外,盡可能教會他們學會自測、互測血壓,以便隨時了解血壓控制情況,隨時向社區醫生匯報或到醫院就診。

4 結果

經過2年系統地健康教育指導與管理,雖因患者年齡、文化程度、社會背景、經濟條件等的不同,對健康教育方法的選擇、教育內容的需求存在差異性,但通過健康教育、護理干預、慢病管理后,絕大部分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有了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病情得到控制與改善,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降低,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5 討論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并導致患者死亡前三位之一的非傳染性疾病;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諸多危險因素中最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我國現有高血壓患者約1.6億人,且仍保持不斷升高的趨勢[1]。高血壓及其并發癥不僅給患者的健康、家庭的幸福造成不幸,同時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隨著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區衛生事業的發展,大力開展社區慢性病管理已成為基層醫療機構醫務人員的重要工作。高血壓病是慢性病,是因不良生活習慣等諸多因素致病,對其采取的治療方法亦應是綜合性的。飲食治療、運動治療、藥物治療和防治知識教育及心理治療是高血壓的必要手段,采取以社區為范圍對高血壓等慢性病進行綜合管理,是行之有效的模式。

社會老齡化的加速,高齡老人比例的增大,老年高血壓患者相應增多。經濟條件、行動不便等原因,大部分老年高血壓病患者在社區或家庭治療。文獻報道,老年人對高血壓相關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有偏差、誤差, 男女高血壓患者遵醫囑服用抗高血壓藥物者僅為 25.6%~48.9%,而對非藥物治療的依從率為60%[2],對高血壓帶來的危害認識不深刻。我國高血壓患者具有高發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及低知曉率、低治療率、低控制率的特點[3],這一特點在老年高血壓患者中體現得更為突出。因此,我們深入社區,步入老年人家庭,通過健康教育,促進老年高血壓患者對高血壓相關知識的正確理解和掌握,提高高血壓相關知識的知曉率,使高血壓得到有效控制,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

近年來,心理因素與心腦血管等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已逐漸被認識,高血壓病的發生發展與社會心理應激所引起的過度緊張、焦慮、驚恐、悲傷、抑郁等情緒改變相關密切。因此在對社區老年高血壓病患者的治療中,應采取綜合管理聯合用藥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讓患者了解高血壓的病因,情緒等因素對血壓的影響,要日常生活規律,情緒穩定,保持平衡心態,減輕精神壓力,低鹽飲食和適當鍛煉,提高降壓效果。

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過程,在對社區居民慢性病的管理中,應對不同的患者人群采用多種形式和方法,循序漸進地開展健康教育,在管理上要充分體現人文關懷,滿足患者對健康教育知識的需求。讓患者共同參與到防病、治病、自我保健與護理中來,同時要建立良好的醫患、護患關系,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和醫囑遵從性的效果,逐步改變不良行為和習慣,培養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發展,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楊遇春,林治國,戴欽舜,等.高血壓、腦出血及腦梗死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1995,1(3):3.

[2] 李立明.中國原發性高血壓社區防治的進展[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0,21(4).

篇4

關鍵詞:安全目標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生存質量

中圖分類號:R54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1)04-0129-03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多數為老年慢性病人,由于生理機能的退行性改變和疾病遷延,均成為影響老年住院期間安全的因素。針對疾病及個體實施安全目標管理為患者營造一個安全的住院環境已成為目前護理工作的重要部分?,F將我科2007-2009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住院患者安全危險因素的分析及護理對策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07年全年收治的45例,全為男性,年齡50~73歲±3.2。2008年全年共收治39例,男性38例,女性1例。年齡57~92歲±2.3。2009年全年共收治43例,全為男性,年齡61~91歲±2.8。均根據X線攝片確診為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三組病人間差異無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2007年沒完全實行患者安全目標管理,2008年對全科患者實行總的安全目標教育與管理。2009年逐步將安全目標教育與管理細化到病人與病科,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肌梗塞等,特別是肺心病這種慢性高風險疾病,其住院時間長,并發癥多?,F將具體的安全管理措施介紹如下。

2 安全管理的護理措施

2.1 預防患者跌倒的安全護管理措施

患者因心肺功能不全、缺氧致活動無耐力,且多為老年病人,患者均存在骨質疏松情況,一旦跌倒多造成骨折,引起嚴重并發癥,以致死亡。所以預防跌倒顯得極其重要。首先要進行跌倒高風險評估[1]。根據評估結果確定患者存在的危險因素,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和干預,指導患者正確使用助行器,在患者行走時有家屬或護士陪伴,有需要時按床頭鈴等,在容易發生跌倒的地方掛警示牌[2];地面不可過濕,物品擺放整齊,走道有扶手;對一些有高風險的不良習慣、動作行為應及時進行糾正。在晨、晚間、進餐時段及夜間0~5點加強對跌倒高風險患者的巡視,在需要時及時提供幫助,在鍛煉過程中更要確保安全。對患者實施防跌倒干預后還需認真觀察患者是否已改變了自己的不良行為,是否加強了安全防范意識。如果依從性仍差者,須進行深入了解,找出原因,及時修改方案,加強措施的落實,反復深化指導。

2.2 呼吸道的安全管理措施

2.2.1吸氧的安全管理:合理吸氧,以改善組織缺氧引起的癥狀和缺氧性肺血管的收縮。采取持續、低流量、低濃度給氧的原則,以防吸氧不當造成呼吸抑制。做好患者吸氧過程中的安全操作教育工作。告知患者吸氧時應先開流量開關,再開總開關,調節好流量后再插鼻導管入鼻腔。停止吸氧時應先拔出鼻導管,再關流量開關。操作時先行示范,再看病人自行操作,直至患者能完全掌握為止,但一般情況均由醫護人員給予操作。在吸氧過程中注意四防等用氧安全,定時按要求每日更換濕化的蒸餾水,每周更換吸氧管、濕化瓶并進行消毒,以免引起吸入性呼吸道感染。夜間患者入睡后仍需多巡視,以防吸氧管脫落造成缺氧。

2.2.2 患者痰多粘稠而不易咳出時,因氣道分泌物多,有造成窒息的危險,應給予翻身拍背等,使附著于氣管和支氣管壁的痰液脫落而咳出,多飲水以濕化痰液,以免痰液阻塞引起窒息而加重感染。痰液粘稠常誘發頑固性咳嗽加重呼吸衰竭,給予平喘、祛痰及霧化吸入,霧化吸入時注意安全操作,如:霧化器不可抬得過高以免藥液流入口腔;使用一次性氧沖霧化吸入器時注意氧流量,不可開得太大,使用減壓器以免引起不安全的事故;用電動霧化吸入器時不可將藥液和水潑灑在吸入器上以免電路短路引起危險,流量大小要適中并做好消毒工作。正確采集標本,如痰標本、血氣分析標本等。

2.3 藥物治療過程中的安全管理

患者如使用噴霧平喘劑時應教會患者按要求正確使用。靜脈輸液時應注意控制滴速,因患者多為心、肺功能差或有心衰情況,所以輸液速度應嚴格控制以免引起急性循環負荷過重。輸注氨茶堿類的解痙平喘藥物時應按要求控制滴速,以免引起心律增快等反應。應用呼吸興奮劑時更應嚴格按醫囑執行并注意觀察用藥后的反應,多數口服藥會引起胃腸道反應[3],無特殊要求者應飯后服藥,如有不適及時報告醫生,及早處理。

2..4 皮膚安全管理

多數患者活動障礙被迫加之缺氧、水腫使皮膚抵抗力降低,容易引起皮膚并發癥,應積極主動做好患者的皮膚護理,每日給予熱水擦澡,骨突出處給予活血、化瘀藥物涂擦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給予氣墊床,局部加墊軟枕等皮膚減壓措施。

2.5 保持大便通暢

因為便秘,排便用力易引起氣喘、氣促,加重心肺負擔,使組織缺氧加重,保持大便通暢很重要;讓患者多食蔬菜水果等粗纖維食物,仍便秘者可行潤腸通便措施,切忌費力排便。患者因胃腸道淤血及活動減少致飲食不佳,易引起營養不良而致抵抗力下降,所以多給予易消化、優質蛋白等富含營養的食物,可少食多餐。

2.6 做好外出檢查的安全工作

患者外出檢查時準備充足的氧氣供檢查過程中使用,并注意運輸工具的安全。氣喘、氣促明顯者采用輪椅坐位較合適,但應系好安全帶,推輪椅應緩慢,以防意外。

2.7 防止院內感染

此類患者由于呼吸道粘膜已被破壞及其他各種因素如基礎疾病、激素的應用、營養不良等,造成抵抗力降低,最容易引起感染[4],所以病房每日至少開窗通風三次,保持空氣流通,但避免空氣直接吹向患者,以防著涼。氣候變化時及時增減衣物,病房物品擺放不可過多,定時行紫外線消毒和空氣培養等監測。

2.8 密切觀察病情

有無神經系統癥狀,有無心衰體征,有無消化道出血、酸堿失衡情況并注意觀察尿量,及早發現并發癥,及早預防和處理,以防病情進一步加重。

3 結果

4 討論

通過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實施病種與病人的個體化安全目標管理后,患者的不安全因素得到及時的控制,意外事故及并發癥明顯減少,讓患者逐步進入了良性循環,這樣極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命質量。

參考文獻

[1] 宋明萍,王靜.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J].臨床老年保健,2003,6(1):64.

[2] 周君桂,李亞潔,鐘小紅.老年病??谱o士預防跌倒的工作模式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3):249-251.

篇5

關鍵詞:肺心病 并發癥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1-0116-01

慢性肺胸疾患的肺毛細血管床破壞使血管床面積減少,氣流阻塞引起的缺氧和呼吸性酸中毒可致肺小動脈痙攣,慢性缺氧所致的繼發性紅細胞增多和血黏稠度增加等因素,均可導致肺循環阻力增加、肺動脈高壓,右心負荷增加,發生右心室肥厚擴大,發展為肺心病。呼吸衰竭是引起肺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為提高療效,降低病死率,需要對患者進行大量、全面的護理工作。筆者結合實際護理工作經驗談談體會。

1 嚴密觀察病情,及時發現和防治并發癥

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由于存在缺氧狀態,加之老年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腦動脈硬化,因而常常出現意識障礙。如果患者出現明顯的頭痛、嗜睡、躁動不安、缺氧及紫紺加重、神志恍惚、抽搐或者性格改變、夜間興奮、白天多睡,常常是肺性腦病的先兆。血氣分析若二氧化碳分壓進行性增加、氧分壓下降,亦提示肺性腦病即將發生。如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并紫紺加重,應考慮自發性氣胸或廣泛痰栓阻塞,應立即通知醫生緊急處理。呼吸深長、快等,可能有酸中毒情況發生。由于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可引起血壓升高、心動過速、心律不齊,繼而出現脈搏緩慢、血壓下降,有可能出現循環衰竭或心跳驟停,應及時匯報醫生處理。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晚期常出現多系統、多臟器的功能損壞。尿量提示腎功能狀態,應準確記錄24h出入量;觀察大便顏色,防止消化道出血。

2 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積痰

由于肺部感染及張口呼吸,水分蒸發過多,使呼吸道分泌物粘稠,不易咳出,必須及時清除分泌物,確保呼吸通暢[1]??刹扇∫韵路绞剑荷裰厩宄呖山o予化痰藥,鼓勵患者咳嗽排痰,并協助患者變換,輕拍背部,將痰液吐出。對痰液粘稠不易吐出者,給予超聲霧化吸入,每日4次,保持氣道濕潤,有利痰液咳出。對衰竭患者可配合叩擊排痰。操作者五指并攏,掌心稍凹,自后背部胸壁外側徐徐向內叩擊,再自背下端徐徐向上叩擊,側臥者可反復翻轉身體叩擊數遍,每天3-4次,通過叩擊震蕩背部,使附著在肺泡周圍及支氣管壁上的痰液松落,隨氣管的纖毛運動排出。對危重患者可用吸痰器吸痰,必要時可用氣管鏡在直視下吸痰。常規吸痰效果不佳時,可進行氣道灌洗。用生理鹽水80ml,慶大8萬單位,α-糜蛋白酶10個單位配成的氣管滴注液5ml,快速滴入氣道引起病人嗆咳,然后快速吸痰。灌洗前需加壓給予高濃度氧吸入5-10min,以預防氣道灌洗誘發低氧血癥??蛇B續灌洗2-3次后,間隙4-6h重復進行,效果良好。

3 正確合理氧療

持續而嚴重缺氧是引起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重要因素。因此,凡是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病人都應吸氧。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以Ⅱ型呼吸衰竭最為常見。吸氧原則為低流量及低濃度持續吸氧。吸氧濃度過高會導致肺性腦病甚至出現二氧化碳麻痹狀態而危及生命。因此,氧流量應由醫務人員掌握,應向患者及家屬說明缺氧程度與吸氧流量不成正比,不能自行調整流量或停止吸氧。同時給予呼吸興奮劑,加強巡視,嚴密觀察患者神志、精神、呼吸頻率、節律。定期監測血氣分析,采取標本時嚴防血液與空氣接觸和凝血。吸氧有效的判斷指征有:血氣值正常,呼吸困難及紫紺明顯改善,血壓、脈搏正常,意識障礙減輕。

4 嚴格控制感染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誘發心肺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肺心病患者大多病程長,機體抵抗力差,反復多次發作,而長期應用抗生素導致感染菌種復雜、耐藥菌種增多,使抗感染藥物選擇困難,治療效果差,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控制感染的有效措施?;颊呷朐汉髴⒓锤鶕t囑早期、足量、聯合靜脈持續應用抗生素。同時合理選擇溶媒,現配現用,發揮藥物的治療效果。嚴格無菌操作,加強病房管理,病室定期開窗通風或安裝醫用空氣消毒機定時消毒,每日3次,每次1h。用消毒液拖地,每日2次,防止交叉感染。

5 加強營養及支持療法

肺心病患者因長期臥床、活動少,加之右心衰竭,體循環淤血,導致食欲不振或消化不良、飽脹等,因此加強營養及支持療法對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健康十分重要[1]。向患者及家屬講解飲食選擇的知識,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水腫者給予低鹽飲食,不能進食者用胃管鼻飼流汁或靜脈滴注營養物,以保證足夠的水分、熱量和各種營養物質的供給。肺心病患者病程長,反復發作逐年加重,加上長期治療家庭經濟負擔過重,常有焦慮煩躁、生不如死的感覺,因此不配合治療。對這些患者我們要耐心疏導,講解疾病的防治知識,減少發病的次數。如有不適,及時就診,穩定病情,提高生活質量,幫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要做好出院指導,如堅持呼吸功能鍛煉,增強體質,改善環境衛生和勞動條件,禁煙酒及刺激性食物,積極防治呼吸道感染等。

6 小結

肺源性心臟病,絕大多數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并發肺氣腫的后果,因此積極防治這些疾病是避免肺心病發生的根本措施。應講究衛生和增強體質,提高全身抵抗力,減少感冒和各種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對已發生肺心病的患者,應針對緩解期和急性期分別加以處理。本病易反復發作,使病情日益加重,但肺心病病程中多數環節是可逆的,如能及時積極控制感染,改善心、肺功能,對病情的轉歸具有積極的意義。緩解期間宜采用中西醫結合的綜合措施進行防治,如鼓勵患者進行呼吸鍛煉,耐寒鍛煉,提倡戒煙等,防止或減少、減輕急性發作,延緩病情的進一步發展。近年提倡家庭長期氧療,能改善預后。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呼吸衰竭是臨床重癥,死亡率高,作為護士只有細致的觀察和精心護理,才能提高治愈率、預防并發癥和減少死亡率;同時做好患者的口腔護理、皮膚護理,把握好患者每日活動量有著重要的作用。

篇6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自發性氣胸 護理體會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具有氣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進行性發展[1],常因肺泡壁變薄肺泡腔擴大形成肺大泡,而當肺大泡發生破裂后,氣體將從肺泡進入胸腔產生自發性氣胸。自發性氣胸是COPD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患者常表現為突然加重的呼吸困難并伴有明顯發紺,應及時行胸腔穿刺抽氣或置胸腔閉式引流,否則必然加重患者的病情,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及時的病情觀察和精心護理至關重要,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科從2009年2月至2011年9月共收治88例CCPD并自發性氣胸病例,其中男79例,女9例,年齡在49一90歲之間,平均69. 5歲。所有病例均符合COPD的診斷標準。有3例是復發,合并液氣胸7例,雙側氣胸1例,肺壓縮20%-90%。

2 護理措施

2.1一般護理:

保持病室溫度在1 8- 2 0℃,濕度在5 0%- 7 0%,定時開窗通風,保持病室空氣流通,床單位清潔,防止交叉感染。協助患者取舒適,臥床休息盡量減少活動和搬動,從免增加患者的耗氧,做好口腔及皮膚清潔護理,防止口腔及皮膚感染和壓瘡等并發癥發生。

2.2病情觀察:

嚴密觀察呼吸頻率、節律、深淺度、胸痛、紫紺及呼吸困難的程度,觀察患者的反應,注意有無胸悶氣促,氣管是否居中,兩肺呼吸音是否對稱,以及生命體征等情況。

2.3飲食護理:

囑患者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素飲食,多飲水,注意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避免用力排便致氣胸加重,必要時使用通便的藥物。對于呼吸極度困難者予暫禁食,建立靜脈通道輸注全腸外營養液,以提高機體抵抗力。

2.4氣道護理:

患者常有支氣管肺感染,氣道分泌物較多,常因害怕疼痛及肺大泡破裂而不敢用力咳嗽,影響排痰,可采用a經氧氣驅動霧化吸入支氣管擴張劑,用0.9%氯化鈉2ml沙丁胺醇2ml異丙托溴胺2ml霧化吸入2-3次/天,有利于緩解支氣管痙攣及痰液的排出。b輕咳以加速胸腔內氣體及痰液排出,使肺早日復張,禁止用力扣背,從免導致肺大泡破裂。

2.5氧療護理:

吸氧是糾正COPD缺氧和促進肺大泡破裂組織愈合的有效方法,指導患者正確接受氧療,根據病人缺氧的嚴重程度選擇適當的吸氧方式和吸入氧流量,保證病人SaO2>90%[2],吸氧后動脈血氧分壓在6 0`mmHg以上,二氧化碳分壓不超過5 0mmHg,即達到了基本要求,吸氧時必須保持氣道通暢,及時排痰,注意吸入氧的加溫和濕化。

2.6胸腔閉式引流護理:

2.6.1妥善固定并保持引流管的通暢與密封,嚴防引流管扭曲、打折、受壓和脫落而影響引流。妥善固定引流管各銜接口。導管末端位于水封瓶液面下1-2厘米,使胸腔壓力保持1-2厘米水柱以下[3]。

2.6.2觀察水封瓶的水柱是否有波動,保持引流裝置無菌,水封瓶不得高于穿刺點,預防引流液倒流引起逆行感染。觀察并記錄引流瓶內液體的量、顏色,單純氣胸,引流出氣體,引流瓶內液體為無色,如變渾濁則說明有感染,如為液氣胸,引流液應每日逐漸減少,突然增多說明病情在變化或發生感染。

2.6.3每日更換水封瓶內液體,觀察穿刺部位的敷料,每日或隔日換藥。更換水封瓶前用雙鉗夾緊引流管近心端,更換完畢檢查無誤后再放開,以防氣體進入胸腔,水封瓶液面應低于胸腔出口60厘米左右。

2.6.4保持引流通暢,患者取半臥位,抬高床頭30°,指導患者床上更換,以利引流,對肺壓縮嚴重,置管后應分次夾住引流管分次引流,避免胸腔內壓力驟降產生復張后肺水腫。

2.6.5鼓勵患者輕咳,深呼吸從利肺復張。若引流效果不佳時可連接負壓引流裝置,注意保持負壓在-10~-20厘米水柱之間。

2.6.6疼痛的護理:術后疼痛可導致患者不能有效咳嗽咳痰,不利于肺的復張及痰的排除,易引起肺部并發癥[4],指導患者有效咳嗽,胸痛劇烈時可遵醫囑予止痛劑,以緩解疼痛減少耗氧量。

2.6.7拔管:經過負壓引流后水封瓶內無氣泡或水柱無波動,患者呼吸困難、紫紺等癥狀明顯緩解,表明肺已復張,可夾閉引流管,觀察24-48小時無異常,經胸片證實肺已復張即可拔除引流管。

2.7心理護理:

COPD患者常有焦慮、抑郁、悲觀失望等,突發氣胸時患者呼吸困難加重,往往出現焦慮和恐懼甚至瀕死感,因此必須重視心理護理,與患者溝通交流,鼓勵患者樹立信心,積極配合治療,消除顧慮。

2.8健康指導:

積極治療肺部基礎疾病對于預防氣胸的復發極為重要,不要進行劇烈運動,避免劇烈咳嗽、屏氣等誘發因素,加強營養,增強體質,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吸煙者指導戒煙,指導患者深呼吸和縮唇式呼吸以鍛練肺功能。

3 結果

88例COPD合并自發性氣胸的患者,除個別輕癥患者行保守治療外,多數患者行胸腔穿刺術或胸腔閉式引流排氣減壓,促進肺復張,88例經治療護理后,85例治療好轉出院,1例合并肺癌要求自動出院,1例由于病程長氣體沒有完全吸收要求轉上級醫院治療,1例患者癥狀減輕要求回當地治療。

4 體會

COPD并發氣胸患者體質差、病情長、病情重、變化快,護理人員要對患者有同情心和耐心,穩定其情緒,同時有效地護理及時的病情觀察對氣胸的發現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COPD本身就有咳嗽、呼吸困難、胸痛等癥狀,并發氣胸后體征不典型,容易誤診、漏診,若延誤氣胸的治療,將會發生嚴重后果。當COPD病人出現以下情況時應想到可能并發氣胸。a無其它原因可解釋的突然出現或進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難。b胸痛或刺激性咳嗽。有氣管移位或局限性呼吸音消失。d呼吸困難、喘息經常規治療無明顯緩解者,對可疑病例應通知醫生,及時攝胸片以確診。

參 考 文 獻

[1]陸再英,鐘南山 內科學﹝M﹞.第7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 0 0 9:6 2

篇7

方法:選取我院老年病科在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間收治的冠心病伴發慢性心力衰竭,并發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132例,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僅采用西藥治療;觀察組則使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與不良反應,進行統計學分析。

結果:病程中兩組患者均出現少例不良反應,經對癥治療均緩解;觀察組總有效率98.5%,對照組83.3%,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X2為13.965,P

結論: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比起單獨使用西藥治療冠心病伴發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更能有效地控制其發生心律失常,臨床上值得推廣與采納。

關鍵詞: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治療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4-0080-01

目前臨床上治療室性心律失常的方法常有西藥如胺碘酮,或參松養心膠囊、穩心顆粒等中成藥的聯合使用。雖然這些藥物能夠不同程度地改善患者的癥狀,但藥物的具體使用,聯合應用等的臨床療效不同,給患者的預后也帶來不同的影響[1]。本研究旨在觀察聯合應用中西藥以及單獨使用西藥治療冠心病伴發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療效及預后,現匯報如下。

1一般資料

1.1臨床資料。選取我院老年病科在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間收治的冠心病伴發慢性心力衰竭,并發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13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6例。132例患者中男68例,女64例;年齡54~79歲,平均年齡為(63.8±4.6)歲。對比兩組患者的其他一般資料,P>0.05,無統計學意義。所有入選患者均按照葉任高、陸再英主編的《內科學》中的相關標準[2]診斷為冠心病,并有心力衰竭。此外,本次研究還排出了某些其他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包括高血壓、肺源性、甲狀腺因素等其他非冠心病引起的慢性心衰。

1.2研究方法。選取我院老年病科在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間收治的冠心病伴發慢性心力衰竭,并發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132例,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6例。對照組患者僅采用西藥治療;觀察組則使用中西醫結合,觀察兩組的臨床療效。

1.3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入院時均給予了抗心衰治療。且本次研究對象均經過心電圖檢查證實有室性心律失常。兩組患者均給予抗心衰的常規藥物治療與相關護理。治療3至4周后定期復查24小時的心電圖觀察臨床療效。

對照組:僅采用胺碘酮進行治療。具體給藥:第一天緩慢靜脈滴注胺碘酮,每日

觀察組:在胺碘酮用藥的基礎上添加中成藥穩心顆粒聯合治療,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具體作相應調整。

1.4療效標準。按照胡大一的《心血管內科學》中相關標準[3]進行判定。顯效:室性心律失常消失,或者平均每小時降低大于等于90%,且心功能為Ⅰ級或Ⅱ級。患者自覺癥狀減輕或消失。有效:VPC的減少要≥75%。無效:患者病情未改善,甚至惡化。

1.5統計學方法。本實驗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分析。用卡方檢驗來比較計數資料。檢驗標準設置為0.05,當P

2治療結果

3討論

冠心病伴發慢性心衰患者很容易出現室性心律失常,癥狀也較重,有關研究證實[4]其死亡率高于其他無心律失常的患者,占慢性心衰患者死亡總數的40%以上。臨床比較關注這類病人的治療和預后。有些藥物治療以后,可能會加重患者的心律失常,因此,如何選擇藥物,以及藥物的搭配,一直都是廣大同行關注的問題。

本次研究的統計學結果提示,66例觀察組患者在采用胺碘酮與穩心顆粒聯合治療后,顯效、有效例數,以及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這證明了該兩種藥物的聯合運用可明顯地提高臨床療效。聯合用藥可以增加患者的冠脈血流量,并使心律失常的情況得到及時而有效的控制,患者的心衰發生率也從而降低。這兩種藥物的聯用,還能夠改善患者的自主神經的生理功能,調節患者的心肌代謝,對于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心衰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幫助,促進患者的預后。此外,在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均不同程度出現了一些不良反應,但經過自身休息和對癥處理均緩解,提示兩種藥物聯合治療是相對安全、有效、可行的。

綜上所述,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比起單獨使用西藥治療冠心病伴發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更能有效地控制其發生心律失常,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臨床上值得推廣與采納。

參考文獻

[1]華月霞.1121例高血壓、冠心病及心律失常患者的相關性分析[J].甘肅醫藥,2013,32(2):94-96

[2]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19

篇8

【關鍵詞】 優質護理; 重癥; 乙型肝炎; 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13-0109-02

慢性重癥乙型病毒性肝炎并發癥較多,病死率極高,會導致患者肝細胞大量壞死和患者自身機體免疫功能發生變化。現如今,對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還沒有一套有效的治療措施,當患者患上此病后生活質量大大降低[1]。只有通過一套良好的護理措施,才能有效幫助患者得到較好的治療效果,進一步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2]。筆者所在醫院對28例肝炎患者給予優質護理,取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56例慢性重癥乙型病毒肝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病毒肝炎防治方案》中關于慢性重癥乙型病毒肝炎的診斷標準。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8例。觀察組男16例,女12例,年齡27~65歲,平均(40.4±11.3)歲。對照組男14例,女14例,年齡29~67歲,平均(43.1±10.3)歲。在所有患者臨床表現均為:乏力、惡心、食欲缺乏、尿黃等。其中凝血酶原活動度明顯降低12例,不同程度的出現了腹腔積液。入選標準:(1)患者乙肝表面抗原呈現陽性,表面抗體與e抗體6個月內呈陽性;(2)脫氧核糖核酸以及乙肝病毒水平≥105 copies/ml;(3)總膽紅素明顯升高且伴有丙氨酸轉氨酶;(4)患者治療前均未接受過干擾素抗病毒以及核苷類似物治療;(5)患者肝炎為中期或早期。排除失代償肝病、人類免疫缺陷病病毒感染以及合并丙型肝炎病毒、血小板計數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觀察患者病情,對患者進行飲食護理以及皮膚護理。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患者基礎上采用優質護理。優質護理方法為:(1)為患者創造一個干凈、舒適、溫馨的病區環境;為充分體現出人性關懷,應當使患者的病房區域保持整潔、干凈、舒適,同時保證病房內空氣流通良好,每天當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護理的同時,應當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讓每一位患者都能感受到家的感覺,幫助患者緩解肝炎帶來的不安情緒,在合適的情況下對患者進行肝炎的健康教育知識宣傳,說話語氣和藹可親,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2)盡可能使醫療流程得到簡化:在患者病房外安排素質較高且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進行導診,幫助患者指導就診路線,節約患者的時間。在節假日中實行24 h制各部門正常運轉,便于患者在休假期間可以正常辦理各種手續。(3)將護理工作模式進行全面改革:在醫院內部采用新的排班模式,盡可能減少護理人員交接班次數,并且使用連續上班制度。讓醫院內的護士長以及院主任對所有護理人員進行綜合能力評定。根據護士的學歷、職稱、年資、工作經驗、業務技術掌握度等各個方面選出組長,在此基礎上實行責任分配制度。(4)完善醫院中的各項規章制度:在醫院內部樹立“全員參與、以質量為中心”的管理體系,將各項關鍵控制點的質量要求進行明確,在日常護理中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辦事,除此之外還需要在醫院內部建立督導管理機構,將護理人員的考評細則進行量化,不斷加強檢查和監督工作,選拔那些專業素質較硬且產科能力較強的護士,使經過層層選拔的護士都參與到患者的優質護理中,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將各項規范流程進行完善。(5)加強肝炎患者的宣傳教育:護理人員在日常的工作過程中,一定要注重自己的儀容儀表,不斷提升自己的親和力,不斷加深醫患之間的關系,根據患者性格、家庭背景、習慣以及職業的不同有針對性的進行全面護理,不斷對他們進行肝炎方面的健康教育知識宣傳。由于肝炎的傳播性很強,因此當家屬來進行探視時,一定要注意減少陪護和探視時間,從根本上做到避免患者與家屬之間出現交叉感染。當患者家屬來進行探視時,護理人員應當對患者病情、用藥情況、醫囑等進行全面介紹,定期由專人進行指導。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改善情況。

1.4 評價標準

治療效果評定標準,痊愈:肝炎患者所有臨床癥狀均已全部消失或有明顯好轉,ALT、PT、AST、TB等全部正常;有效:患者各項臨床癥狀穩定不變或有明顯好轉,ALT、PT、AST、TB≤30%,PT時間≥5 s;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并未得到顯著改善,甚至有病情加重或死亡等情況發生。

1.5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組別 治愈(例) 有效(例) 無效(例) 總有效率(%)

觀察組(n=28) 20 6 2 92.9

對照組(n=28) 15 4 9 67.9

表2 兩組患者滿意率對比

組別 滿意(例) 一般(例) 不滿意(例) 總滿意率(%)

觀察組(n=28) 20 6 2 92.9

對照組(n=28) 15 3 10 64.3

3 討論

慢性重癥乙型病毒性肝炎屬于世界性的傳染疾病,患者發病早期無癥狀,且起病緩慢,重癥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攜帶者人數較多,長期潛伏在患者體內,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該病在我國具有極高的發病率,肝炎患者人數也相對較多,而且傳播途徑非常廣泛,患者若是攜帶此肝炎病毒,則很有可能引發遷延性、慢性、急性以及活動性肝炎,對于我國而言,患有慢性重癥乙型肝病的患者約有150萬人,該病同時也是病毒性肝炎中最為嚴重的疾病,患者患上肝病后病情危重,進展迅速,在所有臨床上都是重點護理對象[3-4]。

筆者所在醫院對肝炎患者展開優質護理,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盡可能為患者創造一個舒適、干凈、整潔的病區環境,不斷簡化院內的醫療流程,對護理工作模式進行全面改革,完善了院內的各項規章制度,注重醫患之間的關系,對肝炎患者展開健康知識教育。

良好的服務態度可以有效拉近患者與護理人員之間的距離[5-6]。因為慢性乙型肝炎屬于一種較為嚴重的傳染性疾病,當患者患上此病后,通常會出現焦慮、自卑、緊張的心理,護理人員在和患者溝通時,應當要有耐心,親切、熱情的服務會幫助患者消除這些心理,從而在醫院內部建立一套良好的醫患關系,使患者能夠得到有效治療[7-8]。除此之外,醫護人員還應當保護好患者的個人隱私,與患者多溝通、多交流,了解患者的內心想法,根據患者的意愿或是個人習慣進行有針對性護理[9-10]。

對于肝炎而言,保肝降酶、調節患者自身免疫、使患者進行適當休息以及調養情志等都是肝炎的最佳治療手段。當患者肝炎逐漸出現好轉后,很多患者便會放棄藥物治療,出現不按醫生要求用藥等行為,最終導致病情反復發生惡化。觀察組患者使用優質護理,根據患者的年齡、經濟狀況以及病情不同,展開具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患者加強肝炎疾病的認識,有效控制患者肝炎復發。除此之外,筆者所在醫院以患者為中心,不斷強化對患者的基礎護理,對基礎護理質量的考核力度不斷進行加強[11-12]。通過本次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經過優質護理后生活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對于肝炎患者而言,使用優質護理效果明顯優于常規護理,能夠幫助患者提升治療效果以及生活質量,在臨床護理中值得廣泛使用。

參考文獻

[1]劉小容.優質護理在慢性重癥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31):345-346.

[2]付.優質護理提升幸福指數對高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影響[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541-543.

[3]陳明紅.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對肝炎后肝硬化并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護理效果[J].臨床醫學工程,2012,19(9):146-148.

[4]王芳.整體護理在肝炎門診應用體會[J].福建醫藥雜志,2012,23(1):135-138.

[5]申春喜.全程優質護理服務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療的影響[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2,37(3):255-258.

[6]陳銳貞.優質護理對防治肝性腦病發生的作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2(10):228-230.

[7]黃文奮.重癥肝炎患者的臨床觀察與護理[J].當代護士,2010,6(3):101-102.

[8]李學英.45例重癥肝炎患者的觀察與護理[J].西南軍醫,2011,6(11):1156-1157.

[9]鄧艷瓊,唐月嫦.重癥肝炎患者的臨床觀察與護理[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2(7):187-188.

[10]鄭可珊.120例重型肝炎患者的臨床觀察及護理體會[J].汕頭大學醫學院學報,1999,1(12):63.

[11]楊彩霞.重型肝炎的臨床觀察與健康教育[J].當代醫學,2012,20(18):139-140.

篇9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宣白承氣湯; 通腑法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以氣流受限為特征的肺部疾病,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進行性發展。COPD主要累及肺部,但也可引起肺外各器官的損害[1]。本病患病人數多,死亡率高[2],社會經濟負擔重,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胺闻c大腸相表里”理論源于《黃帝內經》,經過后世醫家發展,該理論已廣泛運用到臨床指導臟病治腑、腑病治臟等病[3]。筆者以通腑法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2月-2012年7月本院ICU住院部收治的COPD并發呼吸衰竭患者共計80例,診斷標準符合2002年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組制定的COPD診治指南[1]。按隨機法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49~76歲,平均(55.28±4.76)歲;病程3~14年,平均(7.28±2.45)年。對照組男29例,女11例;年齡50~77歲,平均(57.12±3.79)歲;病程2~15年,平均(7.65±2.05)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西醫常規治療,包括解痙平喘、抗炎、運用呼吸興奮劑、祛痰、持續低流量吸氧、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機械通氣。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宣白承氣湯加味治療,方藥:生石膏30 g(先煎30 min)、生大黃6 g(后下)、杏仁12 g、瓜萎12 g、桃仁9 g、

蘇子20 g、枳實12 g、甘草6 g。上述諸藥加水500 ml,煎取300 ml,100 ml/次口服,3次/d。兩組2周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進行療效判斷。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血氣變化情況。

1.4 療效判定標準 參考相關文獻制定[4]。臨床控制:主要癥狀完全或基本緩解,體征完全或基本消失,客觀指標恢復正常,積分改善率≥90%者;顯效:主要癥狀、體征明顯緩解,客觀指標接近正常,70%≤積分改善率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4.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0%,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動脈血氣治療前后比較 兩組治療后PaO2、PaCO2較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COPD多因感染而誘發呼吸衰竭,近年來,由于COPD患病率明顯增高,呼吸衰竭的發病率也不斷增加。因此臨床對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應予以高度重視。西醫治療主要采用抗感染、平喘解痙、持續低流量吸氧、呼吸興奮劑、機械通氣、糾正水電解質失衡等措施。但呼吸興奮劑反復使用,能誘發呼吸肌疲勞;機械通氣因其各種損傷和并發癥影響其在臨床運用[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屬于中醫學“肺脹”、“喘證”、“咳嗽”、“痰飲”等范疇,臨床表現為咳、痰、喘、胸部脹悶等。由于患者長期慢性咳喘氣逆,反復發作,導致五臟生理功能降低,肺之宣發肅降失常,腑氣不通。其病因病機與病變首先在肺,繼則影響脾、肝、腎,后期病及于心。中醫認為肺與大腸通過經脈的絡屬而構成表里相合關系。生理上大腸以通為用,肺氣以降為和,兩者通降相互聯系,互為因果。病理上,兩者相互影響,即肺病及腸,腸病亦可及肺。正是基于肺與大腸具有相關性,臨床分別以臟病治腑、臟腑同腑來治療肺系疾病,取得確切療效[6-9]。

本次研究中,治療組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以宣白承氣湯加味治療。宣白承氣湯由生石膏、生大黃、杏仁、瓜萎四味藥組成。功用在于清宣太陰,通泄陽明,主治肺熱氣壅便結之癥。方中石膏入肺胃氣分,清熱于上中,透邪出肌表;杏仁宣肺氣之痹,二藥合用可清肺熱,平喘促:瓜萎潤肺化痰。大黃大苦大寒,瀉蓄熱,通腑滯,治陽明實熱,有釜底抽薪之效。杏仁、瓜萎和大黃兼具潤腸通便之功效,其三味藥合用可潤腸泄熱通便,泄肺熱,平喘促,另佐桃仁、蘇子、枳實、甘草,以桃仁活血化瘀、蘇子配以枳實以增強化痰平喘,再佐以甘草以調和諸藥,全方配伍,共奏通腑泄熱,宣肺平喘之功效。藥理研究表明本方能改善氣道阻塞及減少病原菌定植,這可能是本方“通利大腸”,改善COPD大鼠肺功能的效應機制之一[10-11]。臨床研究亦顯示以本方加減治療COPD療效確切[12-13]。

從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宣白承氣湯加味治療,其臨床療效及動脈血氣改善程度較對照組明顯改善,提示臨床以通腑法治療COPD合并呼吸衰竭療效確切,值得進一步研究和運用。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8-17.

[2]李明生,盧友明,史利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8水平及其與吸煙的關系[J].中國基層醫藥,2012,19(1):102-103.

[3]苗裕,楊進.“肺與大腸相表里”理論論述及臨床應用淺析[J].中醫藥導報,2009,15(12):7-9.

[4]彭素嵐,敖素華,王俊峰,等.承氣灌腸液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40例總結[J].湖南中醫雜志,2011,27(2):4-6.

[5]申玉敏,王新杰,申素琴,等.注射用益氣復脈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的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2012,34(2):261-263.

[6]李雪苓.通下法治療肺源性心臟病急性發作期呼吸衰竭36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1999,6(11):498.

[7]劉剛.通因通用法治療重癥肺氣腫[J].四川中醫,1995,13(6):23.

[8]張元兵,洪廣祥.“肺與大腸相表里”理論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期的應用[J].江西中醫藥,2000,31(3):15.

[9]關瑞鋒.從肺與大腸相表里談痰熱壅肺型肺心病的辨證施護[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03,24(6):49.

[10]鐘相根,李宇航,賈旭,等.“通利大腸”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氣道黏液高分泌的影響[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33(12):809-812.

[11]孟繁甦,郭應軍,侯杰,等.宣白承氣湯對膿毒癥大鼠腸屏障功能保護的實驗研究[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1,24(2):151-152.

[12]郭文新,張鳳宇.宣白承氣湯加味聯合沐舒坦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祛痰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2008,30(5):502-503.

篇10

[關鍵詞] 維持性血液透析;慢性心力衰竭;左卡尼汀

[中圖分類號] R541.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1(a)-078-02

Observation of curative effect on L-carnitine in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LI Yuanchun, ZHAO Dongxu

Department of Renal Medicine,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Yaojie Coal Electricity Group Co., Ltd., Gansu Province, Lanzhou 73008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L-carnitine on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Methods: 60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 (n=30, dialysis treatment) and group B (n=30, dialysis therapy with L-carnitine treatment),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cardiac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laboratory indicators chang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In the dialysis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application after L-carnitine, the effect of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group A (P<0.05), and cardiac function in group B was more better than that of group A (P<0.05). Laboratory indexes in group B were improved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those in group A after treatment (P<0.05). Conclusion: L-carnitine on hemodialysis is effectiv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cardiac function, thereby should be promoted and applied.

[Key words] Hemodialysis; Chronic heart failure; L-carnitine

臨床實踐及研究發現,進行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較高,常伴隨左心室肥大和心肌收縮力降低及心功能衰竭[1-2]。左卡尼汀在心肌氧化代謝和產生能量中起關鍵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在行血液透析治療的基礎上應用左卡尼汀治療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進行血液透析患者60例作為觀察對象,年齡18~70歲,平均(47.1±4.5)歲。無頑固性高血壓、嚴重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排除失血、溶血、感染及妊娠,治療前2周未接受輸血治療,前4周未使用促紅細胞生成素(EPO)。將全部入選對象隨機分為A組(n=30,透析治療)和B組(n=30,透析治療聯合左卡尼汀治療)兩組,每組各3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NYHA心功能分級、原發病等臨床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臨床資料比較見表1。

1.2 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均行血液透析3個月以上,每周透析2~3次,每次4 h。A組每次透析后靜脈注射生理鹽水10 ml,B組每次血液透析后靜脈注射左卡尼汀2 g,總療程12周。

1.3 療效判定標準[3]

顯效:癥狀及體征消失或心功能提高2級以上。有效:癥狀及體征緩解或心功能提高1級以上。無效:癥狀及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或心功能提高不足1級??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療效、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變化[(左心室舒張末內徑(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觀察指標(總蛋白、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變化。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件SPSS 1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通過t檢驗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兩組治療后,B組的療效明顯優于A組,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423,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比較[n(%)]

注:與A組比較,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變化

兩組治療后心功能指標均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治療后的LVEDD與治療前相比明顯降低,治療后LVEF與治療前比較明顯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5)。且治療后B組各項指標改善程度優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變化(x±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A組治療后比較,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觀察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后總蛋白、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均與治療前相比明顯升高,且B組治療后各項指標改善程度明顯優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因攝入和內源性合成減少以及透析清除等原因導致肉毒堿缺乏,導致心肌細胞功能紊亂,心肌收縮及舒張功能下降,引發并加劇慢性心力衰竭[4]。

左卡尼汀亦稱左旋肉堿,是機體進行脂肪酸代謝的必需輔助因子,能促進脂類代謝,轉運長鏈脂肪酸經β氧化進入三羧酸循環,產生ATP供給能量,改善心肌代謝和左室功能,防止和減輕心肌細胞重構,減緩心臟擴大,減少缺血期長鏈脂酰肉堿的堆積,降低對心肌的毒性作用[5]。另外,左卡尼汀還可以加速糖氧化,降低糖酵解的速率,進而降低細胞內H+的濃度,從而抑制細胞內鈣超載,具有保護缺血心肌再灌注損傷的作用[6]。

本研究顯示,在透析治療的基礎上應用左卡尼汀后,B組的療效明顯優于A組(P<0.05),且B組心功能指標改善較A組更明顯(P<0.05)。B組的實驗室檢查指標治療后改善較A組更明顯(P<0.05)。

綜上所述,左卡尼汀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療效確切,可明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盛霞,宋曉冬,趙東太.左卡尼汀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治療作用[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3):94-95.

[2] 余堂宏,胡宏,劉金洪.左卡尼汀對慢性腎衰竭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臟結構和功能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學,2007,10(15):1241-1242.

[3] Calo LA, Davis PA, Pagnin E, et al. Carnitine-mediated improved response to erythropoietin involves induction of haem oxygenase-1: studies in humans and in an animal model [J]. 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08,23:890-895.

[4] 田軍,劉楠梅,高晶,等.左卡尼汀對血液透析患者腎性貧血和左心功能的影響[J].臨床腎臟病雜志,2009,9(10):263-264.

[5] 超員祥,董麗.對血液透析患者臨床上使用左卡尼汀的體會[J].中華醫學實踐雜志,2007,6(5):41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