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輿情的傳播范文
時間:2023-11-02 17:37: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網絡輿情的傳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三維建模;網絡輿情傳播模擬;元胞自動機;網絡輿情傳播速度模型;計算機仿真
中圖分類號:TP393.02
網絡媒體是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網絡已成為反映社會輿情的主要載體之一,有關網絡輿情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目前在社會網絡或因特網概率統計模型[1]、元胞自動機模型[2]和隱馬爾科夫模型[3]三個方面研究較深入。由于元胞自動機模型能十分方便地復制出復雜的現象或動態演變過程的吸引子、自組織和混沌現象,從而引起了科學家的興趣,在很多領域得到了很大的應用。本文在針對網絡輿情傳播過程的因素方面,提出一種面向三維元胞自動機的輿情傳播基本模型,將三維元胞自動機與網絡傳播輿情模型相結合,經仿真證明,此算法運行高效,能夠在多種因素的約束下快速地模擬網絡輿情傳播趨勢。
1 網絡輿情傳播的三維元胞自動機模型
1.1 三維元胞自動機模型
3 結論
針對網絡輿情的傳播模型,本文基于元胞自動機理論對網絡輿情分析和仿真實驗。在提出的元胞自動機算法和模型下,對影響網絡輿情傳播趨勢因素進行了研究和分析。結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很好的分析了網絡輿情傳播的影響因素,且該模型更接近于實際網絡輿情傳播情況。由此,利用三維元胞自動機研究網絡輿情傳播具有較好的合理性。
參考文獻:
[1]陸題佳.因特網中危機信息傳播規律及應對模式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
[2]曾顯葵.基于多數規則和協同規則的元胞自動機輿論傳播模型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7.
[3]ZENG JIANPING,ZHANG SHIYONG,WU CHENGRONG,et al.Modelling topic propagation over the Internet[J].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 of Dynamic Systems,2009,15(1):83-93.
篇2
關鍵詞 移動互聯網;網絡輿情;大數據;輿情引導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5)145-0097-02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報告顯示,通過手機上網已經成為網民的主要上網方式。移動互聯網是互聯網技術發展的重要成果,它的出現不同于傳統的媒體,不僅豐富了互聯網信息內容,也對傳統傳播方式形成了較大的沖擊。通過自身獨特理念、價值、方式及渠道的構建,移動互聯網傳播對社會有了更加深刻的促進作用。
1 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輿情的新特點
2015年2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到2014年12月,我國網民數量已經有6.49億,2014年網民最主要的上網設備是智能手機,使用率為64.1%。其中,截至到2014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有43.8% 的網民表示喜歡在互聯網上發表評論,非常喜歡的占6.7%,比較喜歡的占37.1%。
1.1 終端平臺移動化
用戶上網從電腦向平板、手機轉移,尤其是4G時代的到來,移動設備的上網速度和觀看清晰度明顯增強,手機用戶的數量處于明顯迅速增長,移動互聯網為網絡信息傳播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
移動互聯網不同于之前互聯網的重要特點是終端移動化,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接入互聯網,人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對自己發現的新聞或者關心的話題事件通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進行或者評論,從而移動互聯網時代跨越了官方媒體的審查,提升了信息傳播速度,移動互聯網實現了傳播的跨時空。
移動互聯網在突發事件和公共議題的設置環節中以微信、客戶端等APP為代表成為新的信源。基于“去中心化”的基本屬性,互聯網成為新的公民表達各自意見的領域,網絡空間成為人們發表言論的重要場所,從而形成了網絡輿情的重要渠道。
1.2 輿情傳播強關系化
互聯網時代傳播呈網狀,傳播者與受眾之間多是陌生人之間建立起來的聯系。然而在移動互聯網中,網絡社交多是基于熟人之間建立起來的,我們把它稱之為傳播的強關系,如微信、騰訊QQ好友,一般移動社交是現實生活中的朋友、同學、同事或者親人,這種基于熟人信息的傳播模式降低了傳播過程中的信任成本,使得移動互聯網比之前的受眾之間有更強的關聯程度,傳播效果也會相對之前有更強更為迅速的影響力。
以微信為例,微信好友的添加主要以手機通訊錄和qq好友為主,朋友圈中“雷達加好友”“面對面群聊”也是半熟人的關系,基于雙方同意的熟人間傳播容易形成較高的信任度,轉發率、可信度以及到達率都明顯
增強。
隨著手機制造成本的下降,價格的降低,智能手機開始普及,3G和4G網絡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手機上網,手機用戶的年齡跨度增大,其中低收入低學歷的群體也可以使用手機上網來獲取信息。移動終端的傳播在社會輿論形成流變當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與傳統互聯網輿論傳播共同構建了不同于以往的媒體生態和輿論環境?!耙粚σ弧薄岸鄬Χ唷钡木珳蕚鞑ズ苋菀仔纬刹《臼絺鞑?,實現深層次的輿情滲透。
1.3 傳播形式碎片化
移動互聯網視聽化語言更好地增強用戶的體驗,信息內容與用戶的互動性增強,出現了文字、圖片、動畫、視頻短片等形式共存的網絡輿論場。人人都是傳播者,信息傳播的碎片化由此產生,其重要表現為信息來源多樣化、分析視角多角度化、文本信息零散性及信息要素缺失性。
信息傳播的碎片同時還帶來了意見性信息傳播的碎片化,及網絡意見的異質與分裂。在移動互聯網中,有相同情緒的受眾很容易形成聚集,這種情緒互相感染,形成同樣的輿論。同時“網絡水軍”的出現和推動,某種程度上也會混淆公共輿論和網絡輿論的視聽。另一角度來看,信息傳播的碎片化對受眾來說,反而不利于受眾對信息的判斷和客觀認識。
2 網絡輿情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挑戰
網絡輿情是“通過互聯網表達和傳播的各種不同情緒、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基于移動互聯網環境下輿論環境的特性,網絡輿論日益凸顯出其“雙刃劍”的作用。該現象為輿情工作的引導提出的巨大挑戰。
2.1 政府部門組織對網絡輿情的控制被減弱
網絡輿情的控制是當今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群眾行使各項重要權利的陣地與途徑,網絡為群眾的提供了越來越便利的訴求表達、溝通交流、建言獻策的途徑與方式。
但是,進入自媒體時代,媒體格局發生變化,人人都是傳播者,政府主導輿論的場面發生變化。移動互聯網時代更是強化這一點。網民可以第一時間用手機圖片、視頻信息。政府部門在移動輿論場中處于劣勢,特別是在網絡突發事件處置過程中,個別政府部門缺乏處理經驗及相關技巧,從而喪失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應對不及時導致失去輿論的引導地位而處于被動
局面。
2.2 線上線下聯動增大的發生
移動互聯網時代中通信工作使用的便捷,促進了具有相同或相似看法受眾的聚集,同時也便于同類受眾的相互影響,從而形成較為集中的輿論表達。
移動終端的位置服務大大提升了人們對現實活動的組織能力。通過“查找附近人”可以與一定距離的用戶連接溝通。當微信內容真假難辨信息安全性降低的時候,微信輿情就會在民眾恐慌中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如果監管部門在微信輿情形成擴散的短時間內認識不足應對遲緩風險評估不夠,就很有可能演變成為微信輿情危機,并進而轉化成為現實中的。
2.3 網絡輿情內容的碎片化為輿情研判帶來難題
人們越來越習慣于在微博、微信、博客等社交平臺上表達訴求,分享觀點、意見,由此產生的幾百億甚至幾千億條的超大數據量構成了大數據的重要部分。這些數據在拓展人們視野、激增信息量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令人真假難辨的虛假信息,從而可能引發公眾恐慌并導致網絡謠言產生。
作為發表意見的渠道,網絡輿情常常為負面的,如情緒型言論、誠信危機、語言暴力和媚俗化。自媒體作為“節點共享”的即時信息網絡,體現出網上數據無限性和網民關注能力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它的即時交互性使得信息傳播更加便捷,每一個用戶都可以自行甄別、吸收、評價、傳播。同時,個性化的觀點更易找到認同的關注者,不斷被強化,導致輿論偏激情緒的加劇。
在自媒體社交平臺上,每一個用戶都既可以是信息者,又同時接受其他用戶的信息。他們的信息相互交錯,衍生出新的結論,使得突發事件輿情管理的難度越來越大。碎片化的信息在轉發的過程中被標題黨斷章取義,從而影響網絡輿情的研判
3 移動互聯網時代有效網絡輿情的有效引導
政府應將移動互聯網看作匯聚民意、推動政府工作的重要資源,正確客觀的應對移動互聯網輿情帶來的挑戰,充分發揮交流互動、提升自身的輿論研判能力,有效引導網絡輿情。
3.1 提升政府輿情的分析和研判能力
輿情分析能力和研判能力是引導網絡輿情的前提。政府要積極探索移動互聯網網絡輿情的研究方法。
輿情分析和研判是整個輿情工作的重點和難點,移動互聯網時代要在繼承傳統數據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利用大數據。碎片化的信息為網絡輿情資料的收集帶來更多的數據源。大數據時代,建立起以微信為代表的移動新媒體的立體化的輿情監測系統。政府可以聘請“第三方”專業數據分析機構為網絡輿情進行分析,比如最近幾年出現的人民網輿情檢測室、新華網輿情在線等信息研究機構。
由于網絡輿情的處置往往涉及多個部門,因此實現相關職能部門的聯動體系,有效應對輿情,首先應該提升政府人員的新媒體素質,將媒介素養尤其是移動媒體素養納入到人才建設中。最基本的是能夠會用、愛用、善用各類新媒體。
3.2 強化政府的輿論引導能力
議程設置是引導輿論的重要環節。議程設置和輿論引導之間存在信息的關聯。通過議程設置,政府的工作和政策成為人民關注的焦點,政府和媒體聯合引導輿論實現合力效應。
使用現代化的傳播手段進行輿論引導,需要重點打造開放和平民化的交流平臺。通過這些平臺與民眾直接溝通,有利于建立兩者之間的信任。
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形式中活動設置,積極組織群眾就社會熱點問題通過網絡開展討論、建議等活動,同時通過合理獎懲機制的運用,保持公民的參政議政熱情,優化政民關系。
3.3 建立突發事件預警和處理機制
危機管理是政府樹立良好形象,積極進行輿論導向的重要內容。互聯網,特別是新媒體時代,積極穩妥的突發事件預警與處理機制是掌握主動、正向引導輿論的關鍵。
網絡媒體危機事件中,病毒性傳播的危機信息特點會導致短期內的強輿論漩渦,并導致不可預知的結果。作為危機處理的主題,政府部門應積極主動的進行網絡輿論的議程設置工作,及時準確掌握輿情的前提下預測輿情走勢來適時設置議題引導輿論。
信息預警是通過搜集信息運用科學的方法對信息進行檢測,使組織能夠提前了解警示信號,在危機事件采取預防措施。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輿論傳播速度之快和后果之大不可預測,當網絡輿情出現不良或者不可控的情況是,輿情研判及引導部門應該避免與其對抗的行為及措施,而應該在危機中尋求合適的發力點進行形象修復,以緩解輿情危機,避免更大的不良影響。危機處理中的首要任務就是根據輿情研判的結果進行網絡輿情的議題設置,通過該項危機信息機制的舉措來逐步掌握網絡輿論的引導權。與不良信息的病毒式速度傳播的特點相同,危機處理機構進行有效的輿論引導信息如果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也會呈現出非常強的傳播速度及效果。在此基礎上,相關部門仍然需要注重在構建通常的信息傳播渠道的基礎上,危機相關機構、媒體及NGO等組織之間充分的信息溝通與交流。
篇3
關鍵詞:新媒體;涉稅;網絡輿情
中圖分類號:D630.9 文I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3-000-01
前言
在新媒體時代的涉稅網絡輿情中,稅務人員的稅收執法向來是涉稅網絡輿情的焦點,這就使得我國稅務機關在新媒體時代很容易受到涉稅網絡輿情的影響。為了避免涉稅網絡輿情引起的負面影響擴散,正是本文就新媒體時代涉稅網絡輿情應對進行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新媒體時代涉稅網絡輿情特點
1.載體多、傳播快、范圍廣
對于新媒體時代涉稅網絡輿情來說,涉稅網絡輿情的載體增多、傳播速度加快、傳播范圍擴大是其本身具備的特點,這一特點的出現主要是由于我國網民數量的不斷增多,更多的網民能夠參與到涉稅網絡輿情的討論、傳播中所致,這自然就對我國當下涉稅網絡輿情的應對造成了較大的麻煩。炒熱涉稅網絡輿情、傳統媒體介入、事件不斷關注度不斷提高、稅務機關公開表態已經成為我國當下涉稅網絡輿情發展的固有套路,而這自然就會對稅務機關公信力與形象造成較為負面的影響[1]。
2.突發性強、關注度高
對于新媒體時代的涉稅網絡輿情來說,突發性強、關注度高也是這一輿情具備的特點,不同于傳統的涉稅輿情,涉稅網絡輿情的傳播可以借助的網絡平臺數不勝數,而傳播者也能夠利用網絡較好的隱藏身份,這就使得只要涉稅網絡輿情足夠吸引眼球,我國網民就會為了自發的將其轉載,使這一涉稅網絡輿情很快充滿整個網絡,這時想要進行涉稅網絡輿情的應對,相關稅務部門往往需要付出較大的代價。
3.破壞力大
我國當下的網民總數已超7億,而如此數目龐大的網絡群體加上我國較為寬松的網絡環境,使得我國網絡監督可以稱得上是無時無處不在,而由于我國民眾整體素質還有待提高,這就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很容易通過自身的引導,將網民的視線集中在涉稅網絡輿情中,這一引導過程往往伴隨著虛假信息傳播、蒙蔽民眾的情況出現,這就很容易造成民眾情緒失控,質疑國家稅務機關的問題出現,由此可見涉稅網絡輿情的破壞力之大[2]。
4.存在聯動效應
除了上述幾方面特點外,我國當下的涉稅網絡輿情還存在著聯動效益特點,這一特點主要表現為涉稅網絡輿情通過各種媒體報道、網民的爭相傳播,很快形成強大的輿論風暴,而如果相關國家稅務機關不能在短時間內介入問題,這一輿論風暴就很有可能出現失控,最終在有心人的利用之下,對我國政府的形象與公信力造成巨大傷害[3]。
二、應對新媒體時代涉稅網絡輿情的策略
1.凝聚輿情共識
為了能夠較好的應對新時代涉稅網絡輿情,我國稅務機關必須凝聚關于涉稅網絡輿情的共識,將涉稅網絡輿情視作一把雙刃劍,避免將涉稅網絡輿情與地衣劃等號的情況出現,而稅務機關的每一名執法人員都應具備大局觀念、責任意識與風險意識,這樣才能有效的防范涉稅網絡輿情于未然。為了實現這一涉稅網絡輿情共識的凝聚,稅務機關需要在目標和績效中加入涉稅網絡輿情的工作考核,并明確涉稅網絡輿情歸口辦公室,這樣稅務機關才能夠較好的提高自身風險意識,解決各類利益糾紛,真正避免涉稅網絡輿情的出現。
2.完善危機管理機制
為了能夠進一步提高稅務機關應對涉稅網絡輿情的能力,除了凝聚關于涉稅網絡輿情的公式外,稅務機關還應完善自身的涉稅網絡輿情危機管理機制,這一危機管理機制的建設,需要保證稅務機關具備新聞發言人、網絡宣傳員、稅收評論員三支隊伍,這樣才能夠有效對涉稅網絡輿情風險進行評判,在涉稅網絡輿情發展初期進行較好應對。此外,稅務機關還可以通過組織局長接待日、開設公眾開放日、主動公布輿情與處理結果的方式,加強與公眾的溝通,這樣就能夠較好的降低涉稅網絡輿情的傷害力[4]。
3.講究方式方法
為了能夠進一步提高稅務機關應對涉稅網絡輿情的能力,稅務機關還必須掌握科學的涉稅網絡輿情處置方法,適當應用“冷處理”與“熱處理”,這樣才能夠有效降低涉稅網絡輿情對稅務機關公信力造成的威脅。具體來說,“冷處理”指的是設法降低涉稅網絡輿情的關注度,而“熱處理”指的是是積極解決涉稅網絡輿情反映的問題,或是給予其有力的回應,“熱處理”只有做到快速反應、本著實事求是原則、審慎信息、保證溝通渠道的暢通、亮明積極的應對態度,才能夠將涉稅網絡輿情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而如果能夠較好的處理涉稅網絡輿情,稅務機關的自身形象與知名度還能夠得到一定提升,這是我國當下處理涉稅網絡輿情的最好方法之一。
三、結論
本文就新媒體時代的涉稅網絡輿情應對進行了研究,詳細論述了新媒體時代涉稅網絡輿情特點與應對新媒體時代涉稅網絡輿情的策略,希望這一內容能夠為我國稅務機關涉稅網絡輿情的應對帶來一定幫助。
參考文獻:
[1]甘玉球,李育平,鄧永澤,廖晨,楊洋.涉稅輿情的發展特點及其應對策略[J].南方論刊,2013(2):63-65+32.
[2]顧恩,顧慧武,鐘怡.網絡時代涉稅輿情的應對[J].群眾,2013,11:53-54.
篇4
關鍵詞:危機事件;微博;網絡輿情;社會網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F24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6)07-110 -03
一、引言
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普及的當代社會,各類手機app也應運而生。新浪微博也隨機成為了當下熱門應用,隨時隨地快速便捷獲取海量新資訊。2010年之后,幾乎所有的突發事件都是微博首發,微博直播。微博用戶的滲透率和規模在持續增大,漸漸成為了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新聞媒體對于事件的積極傳播以及微博用戶的“抽絲剝繭”對社會熱點問題起到了一個“深入挖掘”作用。在網絡新興媒體和傳統媒體相互配合下,影響著網絡輿情的形成和傳播。
6月1日,新華網在微博上一條有關“東方之星”客輪長江翻沉的消息迅速掀起了網絡圈的一陣巨浪。網民利用微博平臺,表達了自己對此次沉船事件的看法和態度評價,隨著事件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強大的網絡輿情。如果不及時、不合理應對或者是應對不夠到位,網絡輿情會在個別民眾的引導和利用下,迅速轉化為現實社會中的公共安全事件,危害社會的穩定。如何面對洶涌的輿情,減輕網絡輿情產生的負面影響也就成了政府所要做的重要功課。
二、文獻回顧
通過閱讀大量文獻發現,現有關于網絡輿情的文獻主要從概念、構成要素、形成過程等角度展開?!熬W絡輿情”一詞是由“輿情”衍生而來,所以“網絡輿情”的概念也可以由“輿情”的概念演化而來,因此首先要明確什么是“輿情”。王來華(2003)認為輿情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就有關社會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變化,各階層民眾對國家管理者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李小暉(2011)基于王來華的“輿情”概念認為輿情是指包括個人、集體和組織在內的參與主體通過相關媒介進行交流和交流活動有關的各種要素的總和。在網絡輿情的構成要素方面,陳力丹(1999)在研究輿論的一般形成過程時把“社會變動、較大事件的發生刺激意見的出現”作為第一個因素提出。李小暉(2011)指出,網絡輿情的形成要有網絡參與主體、網絡載體、傾向性言論、擴散和反饋。一是參與主體通過網絡媒介發表個人傾向性意見;二是現實社會對傾向性意見的發表、交流活動的支持程度。劉毅(2007)認為,網絡輿情的要素是網民、公共事務、時空因素、情緒、意愿、態度和意見、網絡輿情的強度、質和量。余亮(2013)指出,輿情包含民眾、國家管理者、社會事件。除此之外,他還指出,網絡輿情的產生和發展以互聯網為依托媒介,網絡作為載體,所以互聯網也是構成網絡輿情的要素之一。國外在網絡輿情研究方面大多與政治相關。Stromer-galley J(2003)研究發現這些用戶會受和自己觀念想法不同的人的影響,他們肯定和接受在網絡上其他人的觀念,不斷更新和改變自己的觀念。DC Mutz(2001)為網絡輿情影響民眾的觀念形成提供了理論依據,他提出了多種多樣的政治信息源是影響廣大民眾形成不同的政治觀點的關鍵要素。M E Wojcieszak(2009)研究了網絡輿情對民眾觀念的影響程度和主要影響的團體,民眾的觀念會受到網絡輿情的影響。也有很多學者對網絡輿情的應對提出了相應的策略。馬荔(2009)認為法律機制是最重要的治理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途徑。史波(2009)從管理運行、預警、處置和善后四個方面提出應對網絡輿情的措施。張玉強(2012)提出引導網絡輿情危機,要采取多渠道、多措施的引導策略,堅持一般引導和分類引導相結合。周鋒芒(2014)從體制建設、法制建設,應急機制等方面提出了應對網絡輿情公共安全方面的對策。
從現有文獻資料來看,網絡輿情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國外在網絡輿情研究方面大多與政治相關。我國在網絡輿情研究方面發展勢頭迅猛,對網絡輿情的概念、構成要素等方面的研究較多。但隨著互聯網和各種新興的信息媒介的產生和發展,網絡輿情勢態不斷增長。特別是,近年來人類旅游規模不斷增長,旅游危機事件也頻頻發生。結合我國國情,汲取國外網絡輿情研究的長處,探索出我國網絡輿情的發展規律,為政府應對網絡輿情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和建議。網絡輿情是一個融合交叉公共管理學、傳播學等的研究領域,所以,有必要對其進行多角度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是在研究社會結構的需要而興起的一種分析方法。簡單的來說,社會網絡是由無數的點和無數的點之間復雜的連線構成的一個網絡,“點”是代表社會中的行動者,“邊”是代表社會行動者之間的社會關系。社會網絡分析法主要是分析在一個特定空間范圍內,行動者互相間的關系狀況,尋找其中的特征來發現對組織的影響。社會網絡分析法不但能夠測量節點與節點間的相互關系,而且可以通過ucinet、pajek 等軟件工具來進行互動關系的測算。
(二)研究設計
本文主要是對整體網絡結構的測度,以“東方之星”沉船事件作為案例分析對象,收集統計網絡輿情數據,研究網絡中節點與其他節點之間的聯系。通過分析突發事件中網絡輿情各節點的不同的作用,來為正確高效引導控制網絡輿情提供依據。通過社會網絡的關系矩陣和網絡結構圖來構建突發型事件輿情的傳播模型。首先選取并確定要研究的節點,搜集和統計數據,運用UCINET軟件測算出該社會網絡結構的密度和度中心性。
篇5
關鍵詞:網絡輿情;表現形式;應對方法
隨著因特網在全球范圍內的飛速發展,網絡媒體已被公認為是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網絡成為反映社會輿情的主要載體之一。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6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8.8%,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94億,占比88.9%。網絡新聞用戶規模為5.55億。使用率為83.1%。
在新時期復雜的醫患關系環境下,醫院網絡輿情已經成為影響醫療機構形象和聲譽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何應對復雜多變的網絡輿情,已經成為醫院管理者的一項重要課題。
1.醫院網絡輿情的定義
1.1網絡輿情的定義。網絡輿情是指通過網絡傳播的公眾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熱點、焦點問題所持有的有著較強影響力和傾向性的言論觀點。這些觀點主要在新聞評論、論壇、聊天室、微博、微信、QQ群、博客、電子郵件、手機短信及對新聞的跟帖、轉帖實現并逐漸加強。隨著網絡的普及與應用,網絡中輿情的反應已經取代了傳統的輿情交互途徑,成為了社會大眾對現實社會的真實反應。
1.2 醫院網絡輿情的定義。醫院網絡輿情是指在網絡上形成、傳播,并已經或可能對醫院的正常醫療秩序及社會形象產生影響的涉及醫療安全和醫患關系的輿情。
2.醫院網絡輿情的特點與規律
2.1輿情的突發性強。網絡輿論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由于借助網絡平臺傳播信息簡單且身份隱蔽,網民能夠快速、大膽的發表意見,一個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種情緒化的意見,就可以成為點燃一片輿論的導火索。
2.2 輿情的難控性。醫療問題一直以來都是老百姓關心的熱點話題,一旦部分網民利用互聯網的匿名性、隱蔽性進行非理性輿情的“自由”傳播,甚至發酵、放大、變形,就會給醫院管理部門對輿情的控制和引導帶來一定的困難和挑戰,而此時想用技術手段進行控制是不太現實的。
2.3內容的偏差性。由于處于虛擬空間中,群體狀態下的公眾是情緒化的,此時人人都是新聞者,加之部分網民的理解能力、人生觀價值觀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對某些醫療問題會固執己見,加之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借機亂發虛假信息,制造與事實不相符的輿論給醫院施加壓力,這些虛假信息經過網絡傳播放大后,其后果均可能與存在的事實有較大出入,導致醫患關系更加緊張。
2.4后果的破壞性。網絡輿情危機爆發后,社會輿論往往會出現一邊倒現象,若處置不當,可能會影響到醫院正常的醫療秩序,甚至引發,對當事醫院、當事醫務人員乃至整個醫療行業都有著強烈而深遠的破壞性。
3.有效加強應對醫院網絡輿情的對策措施
3.1成立應對網絡輿情工作領導小組。由醫院黨委領導負責醫院網絡輿情的監測防控工作,建立高效的輿情監測和預警機制,設立專門的應對網絡輿情工作辦公室,并確定專人負責輿情監測工作,對相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增強他們應對輿情的處理能力。
3.2建立網絡輿情報告制度。指派專人每日瀏覽國內知名的各大網站等,及時掌握涉及本院的輿情信息,同時與縣委宣傳部網絡辦做好溝通聯系,一旦發現醫院相關輿情,立刻上報黨委領導批示處理。
3.3建立網絡輿情反饋機制。監測到有關涉及醫院網絡輿情后,黨委領導根據信息內容及分類及時拿出相關處理意見并明確相關科室限期辦理。辦理科室核實輿情反映的問題,調查了解后作出解釋與處理意見,后由宣傳部門統一在網上對網民意見和疑問進行及時有效的回復和答疑。
3.4主動與發帖者溝通聯系。對某些網民反映醫院個別工作人員因服務不規范或者溝通不到位,給病人帶來不便或導致患者及家屬不滿意而投訴的案例,一般通知當事人并由院部牽頭與發帖者主動溝通,當事人對工作中的不足主動道歉,以獲取病人及家屬的諒解并爭取撤帖。
3.5加強與媒體的溝通交流。對涉及醫院醫療糾紛、管理不規范、救治不及時等一些群眾關注度高的案例,一般采取主動與相關新聞媒體記者聯系來院采訪報道,真實的信息,正確引導網絡輿情走向。另外及時與宣傳部網信辦領導溝通,與相關論壇、網站版主取得聯系,把相關案例的真實情況及調查結果向他們反饋,盡可能獲得他們的理解和幫助。
3.6建立醫院新聞發言人制度。遇有突發事件和網民反映的熱點、難點等輿情,由新聞發言人代表醫院統一對外信息,新聞發言人一般由醫院黨委副書記和分管醫療的副院長擔任,如遇緊急特殊事件發生,由醫院主要領導指定事件處理的主要負責人擔當。新聞發言人的信息應經院領導班子集體決議后敲定,按照確定的口徑統一對外,確保的信息全面客觀,措辭嚴謹,表達準確。
3.7強化醫院正面宣傳力度。在本地電視、新聞媒體、網站、醫院報紙、醫院宣傳欄等主動反映醫院服務群眾、提高技能、改進工作的決策、舉措、成效、亮點和各類先進典型等方面信息,不斷強化正面宣傳力度,積極傳播正能量,促進醫患關系的和諧。
4.思考
雖然經過一系列的努力,我院在網絡輿情應對處理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醫院在管理和服務中亟待改進的方面還有許多,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提高醫療質量,改進服務態度,這樣才能防患未然,從源頭上遏制輿情危機。
4.1改進服務不斷修復醫院形象。對于網絡上出現的一些批評和指責,醫院應認真調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要從管理、制度、人員、服務等各方面進行危機后的形象修復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輿情給醫院各方面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每一個輿情事件的結束并不代表著醫院輿情工作的完結,而正是醫院形象修復工作的開始。
4.2善待媒體實現合作與雙贏。醫院要認識到與媒體打交道的重要性, 平時主動與媒體建立密切的溝通機制,接待媒體采訪要做到有理、有利、有節原則,不刻意躲避媒體,要借助媒體的力量來應對和化解各種輿論危機,及時消除不良影響,善用媒體,努力實現合作與雙贏。
4.3處理好網上與網下的關系。網絡輿情一旦發生后,進行應急處置的同時,網下要及時與患者、當事人取得聯系,加強溝通,化解矛盾、解決問題,一經查實嚴格按照醫院相關規定處罰,為醫院的發展爭取和諧的內外環境。
4.4做好專業人員培訓工作。加強單位網絡輿情工作隊伍專業化培訓工作,定期安排專業人員開展專業技術培訓,掌握醫療信息傳播、輿情發生和熱點聚焦的規律,提高捕捉、分析、應對不良輿論信息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曹文獻.積極應對網絡輿情 有效促進和諧醫療[J]. 醫院管理雜志,2012,19(10):901-903.
[2] 劉琰,張曉膺,周瑞玨.醫院網絡輿情的產生與應對[J]. 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13,3(24):89-91.
篇6
關鍵詞:軍隊醫院;網絡輿情;策略
Strategi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Military hospitals cope with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LI Jie,LI Zhi-jun,CHEN Jie
(The 113rd Hospital of PLA,Ningbo 315040,Zhejiang,China)
Abstract:Timely response to military medical network public opinion, correctly guide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to deal effectively with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crisis, is a new task for military hospitals to fa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way to deal with public opinion related to military medical activities,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n how to prevent it for military hospitals.
Key words:Military hospital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Strategies
近年來,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特別是一些醫療糾紛、醫患矛盾的信息逐漸成為網上熱議的焦點。軍隊醫院作為軍隊單位的特殊性,如果對網絡輿情不加以及時引導,采取有效應對措施,在網絡媒體的炒作下,極有可能給醫院工作帶來被動,甚至對軍隊形象聲譽造成影響[1]。因此,如何適應網絡化、信息化的挑戰,不斷提升快速應對網絡輿情、正確引導網上輿論的能力,是當前軍隊醫院面臨的一項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新任務。
1網絡輿情的含義
網絡輿情是指在互連網空間中,網民針對某一焦點熱點問題公開表達具有一定影響力和傾向性的意見。涉軍醫療網絡輿情就是患者和民眾通過互聯網傳遞對軍隊醫院醫療行為和管理工作的態度、意見和情緒。
2涉軍醫療網絡輿情的主要特點
目前涉軍醫療網絡輿情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特點:
2.1突發性強 在醫患關系日益緊張的背景下,醫患矛盾熱點事件一旦發生,網友就會很快將自己所看到的記錄下來,然后通過手機短信、微博、論壇,網絡聊天等形式傳播出去。在網絡世界中,傳者與受者的身份比較模糊,這種特點就造成了網絡傳播的傳受同時性,加速了網絡傳播速度。在官方消息不確切、語焉不詳的情況下,更促使網民傳播自己的揣測。
2.2涉及面廣 因互聯網具有虛擬、開放、互動等特點和優勢,網絡信息可以跨越時空、地域的界限,深入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已經成為人民群眾了解信息,溝通交流的重要平臺,網民人數巨大,方式互動,網絡輿情表達快捷,熱點信息迅速得以大范圍廣泛傳播。
2.3控制難度大 互聯網為網民提供了論壇、博客、聊天等交流平臺,網民可以利用互聯網的匿名性、隱蔽性特點進行無限制的自由傳播,甚至發酵、放大、變形,而這種傳播往往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
3應對涉軍醫療網絡輿情主要策略
當涉軍醫療網絡輿情發生時,要能夠迅速查找與輿情相關的醫療救治信息,仔細研判醫院在醫療救治過程中是否存在輿情所反映的問題,及時對所涉及的事件予以解釋澄清,快速妥當處理輿情事件,以維護軍隊醫院的形象。
3.1反應要迅速及時 面對涉軍醫療網絡輿情,醫院主管部門要立即采取措施,快速、準確獲取相關信息,全面了解情況,掌控事態發展[2],及時正面澄清事實,引導網絡輿情朝著正面的方向發展,縮短影響時間,控制影響范圍,避免事件進一步擴大化、復雜化。
3.2措施要得當有力 一旦發現網絡輿情,監管人員應及時向各級領導和相關部門匯報情況,醫院需立即找到涉事科室和人員全面了解情況,及時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處理相關意見,化解矛盾糾紛。同時加強與地方媒體和網站的聯系溝通,借助媒體渠道,對損害軍隊醫院形象的虛假報道進行辟謠,正面維護醫院良好形象。也可根據網站的流程,通過正規途徑進行刪除申訴,或者聯系發帖人,進行有效溝通,請發帖人主動刪帖。
3.3方法要講究靈活 在處置網絡輿情時,醫院要換位思考,從患者的角度出發,傾聽患者的網絡訴求,要尊重事實,講究客觀。對患者或家屬過激的言論,要從醫學專業的角度,耐心予以解釋,闡明醫療過程中所采取救治方法的正確性和合理性,在相互溝通中求得理解。
4預防涉軍醫療網絡輿情的幾點建議
4.1建立網絡輿情監管機制 針對涉軍醫療網絡輿情的特點,醫院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成立網絡輿情處置領導小組,成員涵蓋醫院領導、醫務部門、宣傳部門、臨床科室、輔診科室和信息科,明確職責和分工,同時加強與上級保衛部門、地方公安部門、網監部門的溝通,多種渠道推動工作高效開展[3]。
4.2建立信息機制 要嚴格規范醫院對外宣傳和公共信息審批流程,依托醫院門戶網站正面宣傳服務政策和醫療技術,正確引導輿情方向。
4.3建立輿情監控機制 制定網絡輿情監控實施辦法,指定專人負責對主流門戶網站以及本地網站的新聞信息和互動類網絡社區、論壇實施動態監控,及時掌握了解網絡輿情動態并上報主管部門。
4.4建立應急處置機制 制定醫院網絡輿情應急處置預案,明確處理原則、工作方法、上報流程等內容,把責任落實到人。輿情熱點出現后,按照準確、及時、透明的原則,根據網絡輿情類別和等級,及時啟動應對預案。
4.5抓好網絡輿論主流陣地建設 大力加強醫院門戶網站建設,打造醫院網絡輿論主流陣地,切實加大醫院網站對網民的宣傳力度,確保在網絡宣傳上占據優勢地位。并加強和媒體的溝通。主動與主要網絡媒體建立溝通渠道,確保正面的、權威的信息始終占有主導權。
4.6建立網絡輿情應對骨干力量 醫院成立基于各醫學??频木W評隊伍,負責醫療信息工作,并在網絡輿情熱點事件出現時,負責網上發帖、跟帖和撰寫發表網評文章等,利用專業知識及時開展正面引導。并加強對醫護人員的網絡輿情應對方法培訓,開設網絡知識、網絡公共危機應對技巧與策略等課程,切實提高醫院廣大醫護人員應對處置網絡輿情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楊曉蘭,夏錫儀,卞曉星,等.醫療機構應對網絡輿情的策略[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11,22(1):80~81.
篇7
關鍵詞:網絡輿情 網絡輿情分析與監測
當前,網絡已成為反映社會輿情的重要途徑。網絡輿情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成為了一股強大的、不容忽視的輿論力量。因此,如何識別和分析網絡輿情信息,如何對輿情進行監測和有效引導,對于維護當今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我國網絡輿情現狀
由于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變革和轉型的關鍵時期,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凸現,各種社會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們愿意通過各類信息渠道表達自己的個人觀點和想法。隨著移動互聯時代到來,借助移動終端和各種網絡互動軟件,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的發表觀點,報道事件,尤其在突發公共事件中,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對事件進行現場報道,社會輿論的生成機制發生了深刻的變革。
當前我國網絡輿論場的強度,在世界居首。2011年,我國網絡輿論力度驟然增強,上網發聲的階層越來越廣泛,網民高度警覺和關注著現實社會的各種熱點事件。特別是“7?23”動車追尾事故和郭美美事件等敏感事件,造成網上網下人聲鼎沸,成為當時最大的網絡熱點。
因此,在當前復雜的社會環境下,加強輿情信息工作,及時掌握輿情動態,積極引導社會輿論,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的重要舉措。而研究和分析網絡輿情信息,明確輿情信息的來源是前提和基礎。目前,微博、微信、即時通訊軟件、博客、跟帖與網絡留言、網絡社群和網絡社區等是傳播網絡輿情信息的最主要途徑。
2 網絡輿情信息主要包含的內容
2.1 重大事件。所有的重大事件的發生都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在網絡上傳播開來,與事件發生有關的各個報道,新聞,各方面的消息和熱點都會在各個網站上鋪天而來,在短時間內就會出現大量的評論,跟貼和發帖等等。
2.2 突發事件。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突發事件產生的一個重要階段,例如“日本大地震后我國的搶鹽事件”,在發生初期,并沒有引起太多人的關注,只是在民間出現了許多的“謠言”,但其迅速擴散,就會影響到廣大群眾,并有可能造成整個社會的恐慌。
2.3 國家的經濟工作和重點工作。網絡上的主流的意識形態還是需要各個新聞媒體來傳播,需要政府和組織來引導,繼而形成被大眾所接受的健康向上的主流輿論,政府部門要引導人民群眾,最大限度地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形成共識,來統一不同領域,不同階級中的意識和信念,形成了社會的主流言論。
2.4 一些關系國際民生的重大政策的改革更容易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形成網絡輿情熱點事件。
2.5 和大多數人民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事件。因為輿情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人民群眾對自身利益的訴求表達的一個重要渠道。在群眾利益受到傷害時,他自然需要一個平臺來尋求幫助和進行訴求,網絡就是這樣一個很好的輿情平臺。
3 網絡輿情監測系統的設計
網絡輿情監測系統包含三個層次,自下而上分別為信息采集層、信息挖掘層、信息服務層。每一層為其上一層提供基礎數據,以及為進一步分析奠定基礎。其系統結構如下圖所示:
■
網絡輿情監測系統結構圖
3.1 輿情信息采集層。信息采集層的基本任務是從數據格式多種多樣的網頁中采集出其蘊含的豐富的、各種各樣的輿情信息。采集層的最下層為信息采集的目標網站,如新浪、網易、搜狐、新華網、人民網、鳳凰網、貓撲、天涯社區等;中間層包含爬蟲管理模塊、預處理模塊、分類存儲模塊,爬蟲管理模塊主要采用網絡爬蟲技術獲取互聯網上的輿情信息;最上層將采集的文本信息分為Web內容信息、Web結構和使用記錄信息兩部分內容。
3.2 輿情信息挖掘層。開展輿情信息深度挖掘,發現的熱點問題、分析其態度傾向、處置構成危害的敏感信息是互聯網輿情信息挖掘層的主要任務。它通過分析輿情信息采集層提供的數據,能夠檢測網絡話題、分析民眾的態度傾向、監測網絡敏感信息、評估輿情態勢等,為輿情信息服務層服務相關部門提供客觀依據,是輿情信息處理的核心內容。主要包含文本信息預處理模塊、網絡話題檢測模塊、輿情傾向性分析模塊、敏感信息監控模塊。
3.3 輿情信息服務層。輿情信息服務層是輿情信息挖掘的目標,其輔助相關部門把握輿情動態、關注民情民意、做出正確決策。它一方面提供輿情信息摘要,為相關部門快速了解輿情動態、掌握輿情事件的來龍去脈提供便利,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綜合考慮話題熱度、傳播擴散度、態度傾向程度、內容敏感度、者影響力等輿情評價指標,并做出輿情評測、適時輿情預警信號,為相關部門及時做出反應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王磊.公安網絡輿情分析系統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8(06).
篇8
關鍵詞:自組織理論;高校網絡輿情;網絡輿情引導;對策
《2014年中國網絡輿論生態環境分析報告》指出,信息由傳統PC端流向移動端,互聯網已經進入了移動互聯時代,而以微信、微博、(微)視頻、客戶端為代表的“三微一端”已成為移動輿論場的新重心。隨著互聯網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普及,高校校園信息化建設水平不斷提升,“三微一端”的新媒體技術使大學生能夠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熱點和焦點問題,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通過網絡新媒體來表達和傳播各種觀點、意見和態度。高校網絡輿情由此而生。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是高校網絡輿情的高發期,充分認識網絡輿情對高校學生思想觀念、心理狀況和行為方式的重要影響,具有重要意義。深入研究高校網絡輿情的發展規律,引導和化解輿情危機,營造積極健康的網絡環境,是高校亟需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自組織理論是揭示復雜系統如何從無序到有序,由低級有序走向高級有序的演化規律,從而研究事物自發、自主形成的一種理論。高校網絡輿情的傳播并非是高校或組織有意識組織產生的,而是完全由學生自由地表達不同意見,相互影響,快速聚集才最終形成的。因此,高校網絡輿情的生成和演化過程具備自組織系統的基本條件和特性。自組織理論為進一步研究高校網絡輿情演化規律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
1 高校網絡輿情的組成要素
高校網絡輿情的組成要素從主體要素、客體要素、本體要素和載體要素四部分進行分析。
1.1 主體要素
學生是高校網絡輿情的重要主體,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個性張揚、樂于表現,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尚未成熟,易受到社會網絡輿論的影響,尤其是對涉及自身利益的話題比較關心,表現出了極高敏感性,甚至有時缺乏理性。因此,他們對此類問題的意見、看法和態度對網絡輿情的發生發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教職工也是高校網絡輿情主體的組成部分,雖然教職工大部分思想成熟且學歷較高,但他們對某些事件的關注和看法往往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1.2 客體要素
高校網絡輿情的客體是與教育教學和師生利益相關的事件或話題。這些事件或話題可以是來自于現實社會中,也可以來自于高校相關的網絡虛擬社會中。例如,“獎學金和助學金的發放”,“罷餐”、“教師職稱評聘”、“教職工住房分配”等。
1.3 本體要素
高校網絡輿情的本體同樣是基于網絡輿情本體,是各種情緒、意見、態度和觀點的總和。由于高校網絡輿情的主體個性差異較大,對教育教學和師生利益相關事件的看法不易統一。即使是同一個人,隨著時間的推移,看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因而,高校網絡輿情具有復雜多變的特性。
1.4 載體要素
廣義而言,互聯網是高校網絡輿情的當然載體。隨著高校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校園網逐漸成為高校網絡輿情的主陣地,主要包括了學校官方新聞網站、校園BBS、學?;蛐俑鞑块T組建的微博、微信群、學生或老師組建的QQ群、飛信群等。這些都為高校網絡輿情的產生提供了交流的場所。
2 網絡輿情的自組織特性
自組織系統是一個由無序到有序、由低級有序走向高級有序的開放系統。自組織系統具有明顯的開放性、非線性、遠離平衡態和漲落等特性,也是形成自組織系統的重要條件。網絡輿情的自組織特性表現如下:
2.1 網絡輿情的開放性
互聯網就是在自由開放基礎之上建立的,這也意味著任何人能在網絡上發表自己對人或事的觀點、看法和態度,同時意味著任何個人或組織均不能完全控制互聯網。因此,基于互聯網產生的網絡輿情也必然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可以不斷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流,從而獲取自身發展的必要條件。網絡本身的虛擬性和匿名性也使得大學生在互聯網中的交流具有了一定的隱匿性,擺脫了現實的束縛,減少了現實社會中的顧慮。因此,在交流中不受制約,平等、自由地發表自己對教育的看法、對高校教育相關事件的態度,這樣更易形成高校網絡輿情。
2.2 網絡輿情的遠離平衡態
系統要進行自組織演化,就必須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換,這就要求系統必須是開放且非平衡的。封閉、孤立的系統無法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換,因此也無法通過自組織演化達到有序狀態。網絡輿情的形成要求,信息的變化不能停留在穩定的平衡態。網絡輿情形成就是通過互聯網或校園網的開放,隨著信息關注度的高低變化,在平衡態上下波動,從而不斷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換,網絡輿情也不斷調整,使內部各子系統及組成部分處于連續的變動之中。就本質而言,網絡輿情是一個發展變化的系統。
2.3 網絡輿情的非線性
非線性是網絡輿情系統內部信息之間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競爭、協調同步,從而實現網絡輿情系統自我調節,隨著主流信息的不斷增強,從無序走向有序。與傳統媒體單向傳播不同,網絡信息本身是通過人機交互多向傳播的。因此,網絡輿情的發展并非是線性且向唯一方向發展的,而是在網絡輿情主體的參與下,非線性且向多維方向螺旋式發展的。通過網絡輿情系統內信息之間的彼此影響,在競爭與協同作用下,一種或幾種觀點從無序到有序地逐漸占據主導地位,甚至出現“一邊倒”的輿論傾向。由此可見,網絡輿情系統內部信息之間的非線性競爭與協同,是推動和加強網絡輿情消漲演化的內在動力。
2.4 網絡輿情的漲落性
自組織理論認為,漲落是系統進化到更有序狀態的誘因,漲落驅動了系統中各個子系統在獲取物質、能量和信息方面的非平衡過程。由于網絡的匿名性,使網絡輿情的參與者可以不使用自己的真實信息而用虛擬符號代替,如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觀點和態度。隨著對同一事件的各種觀點和看法相互碰撞或不同事件關注度的更替,從而遠離平衡態時,便會產生網絡輿情不同程度的漲落現象。由此可見,漲落性是網絡輿情變化的內在誘因。
3 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的意義
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是指深刻理解黨和國家政策方針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大學生網絡輿情的現狀及成因、動態和趨勢,綜合運用教育學、傳播學、心理學等相關理論,使大學生群體整體思想認識、情感態度等趨于理性并與學校教育目標相一致。
3.1 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是保持高校安全穩定的重要保障
《第36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顯示,截至2015年6月,互聯網普及率為48.8%,較2014年年底提升了0.9個百分點,其中學生群體是網民中規模最大的群體,所占比例為24.6%。另據統計,手機網民占網民總數的88.9%。互聯網日益成為普通民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尤其隨著“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出臺,在云計算、物聯網及大數據的帶動下,互聯網必將成為人們進行信息交流的新常態?;ヂ摼W也逐漸成為高校師生意見表達的重要方式。一方面,互聯網不僅擴大了師生獲取信息的接受力,還增強了師生對信息的力;另一方面,大學生群體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其識別力和控制力尚不能辨別網絡信息的真偽和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蝕,極易在網絡中發表與事實不符的言論,加之網絡本身的開放性、虛擬性,使得高校對網絡中存在信息難以監控,極易形成網絡輿論危機,引發為現實社會中的突發事件,破壞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此外,網絡輿情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如果教育者不適時對網絡中傳播的信息加以監控,等到各種小道信息蔓延時才予以關注,往往會使群體認為是故意隱瞞或心虛所致。此時,若不法分子鼓吹和煽動網絡輿論,則可能激發師生群體的非理性猜疑和情緒化反抗,導致事態惡化,造成嚴重后果。因此,加強高校網絡輿情監控,積極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輿論觀,提高思維辨別力,是高校安全穩定的重要保障。
3.2 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延伸
網絡不僅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戰,更是新機遇,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互聯網空間的延伸。網絡中的海量信息能有效彌補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息陳舊和匱乏等缺陷,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大學生接受教育。關鍵在于如何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輿論觀、信息觀。互聯網所呈現出的多樣性和交互性,意味著學生不僅是輿論信息的被動接受者,更是一個參與者,他們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對某事件或話題的看法和想法,甚至推動網絡輿論由低級向高級、由無序向有序、由不合理向合理方向變化。當然,自身參與也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因此,通過網絡輿情引導,可以增強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開闊學生的眼界,使他們在討論互動中接受知識、增長見識和增加積累,從而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有效延伸。
3.3 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是提高高校教育服務水平的重要體現
高校網絡輿情的產生主要是由學生、教職工和管理服務部門之間引發的。在網絡中,學生和教職工可以使用虛擬身份自由發表對某事件或話題的看法和態度,從而引起教育管理服務部門的重視,了解事態發展,最終使事件得以解決。通過對高校網絡輿情的動態監控和正向引導,能指導大學生清醒認識到負面信息存在的原因和本質,避免大學生受到不良信息的誤導,以積極健康、正面陽光的心態,學會自主思考,推動正能量的傳播,主動接受正確的價值引導。因此,加強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有助于提高高校教育服務水平。
4 構建“時、度、效”的三維高校網絡輿情的自組織引導策略
2014年2月,在中央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中指出,做好網上輿論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這是對新形勢下輿論引導工作精髓和核心的高度提煉,也為做好輿論引導工作提供了方法論。
4.1 重視高校網絡輿情自組織引導的時間維度
在高校網絡輿情自組織演變過程中,隨時會產生正向或負向的“信息突變”,從而產生新的網絡輿情。首先,要對網絡輿情及時和適時進行引導。應準確把握網絡輿情引導的最佳時機,適時開展高校輿情引導的各項工作。如果信息突變向有利于事件解決的方向發展,則應及時引導并創造條件強化其影響;反之,則應盡量淡化或避免突變對輿情的影響。其次,要對網絡輿情進行主動引導。在高校網絡輿情監控中,不應被動、消極地觀望、等待,而應看準時機,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引導,積極作為。主動利用網絡輿情的“信息漲落”及時干預,揚長避短,加強和推動良性信息的發展,淡化和降低負性信息的關注度,直至消失,以此達到高校網絡輿情積極引導、理性發展的目的。
4.2 把握高校網絡輿情自組織引導的程度維度
自組織和他組織都是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的方式。高校網絡輿情的他組織引導是外界強行干預網絡輿情信息,采用“圍堵”、“攔截”、“刪除”等權力手段進行信息封殺。這樣不僅不利于輿情的控制和監管,反而可能會使輿情信息迅速膨脹,造成嚴重后果。網絡輿情的自組織要求,在遵循網絡輿情的自組織特性的前提下,直面網絡輿情中所包含的矛盾和問題,采用符合網絡輿情自組織特性的方法,正確把握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的尺度,協調好各方關系,正面引導網絡輿情消融在自然漲落之中,從而避免網絡輿情危機事件的發生。
4.3 加強高校網絡輿情自組織引導的效果維度
高校網絡輿情的自組織演化過程,不是封閉、孤立的,而是開放、聯動的,需要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換的。要想強化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的效果,首先,建立一支素質過硬的網絡輿情引導隊伍。這支隊伍應包括政治素質高、大局意識強、網絡技術好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心理咨詢師、網絡管理人員以及學生骨干等。這些成員應不斷提高自身的網絡輿情引導經驗,且善于運用“網言網語”進行交流,從而有效化解網絡輿情危機。其次,建立高校網絡輿情的健康環境。在高校師生中,應大力宣傳普及與網絡安全、信息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從法治角度,營造和諧、健康、合法的網絡輿論環境。高校網絡輿情環境建設一定要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同時加強網絡信息的制度建設,強化網絡輿論監督與管理。最后,加強信息透明度。在高校網絡輿情監控中,不宜強行控制信息動向,而應及時公布與網絡輿情相關的正確信息,減少高校師生群體對信息的肆意猜忌,以避免網絡輿情向極端化或不可控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竇玲.構建“四位一體”的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機制[J].人力資源管理,2014(4):153-154.
[2]張治國,羅建華.基于自組織理論的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3):72-74.
基金項目:
西安理工大學人文社科基金:高校網絡輿論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與方法研究(2013FZ003)。
篇9
關鍵詞: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研判
新媒介生態環境為高職院校的管理和創建平安和諧校園帶來了很多挑戰,這些挑戰甚至會引發。因此,研究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研判和預警機制,減少網絡輿情的負面影響,是當前高職院校宣傳工作的題中之義。
一、當前高職院校校園網絡輿情的現狀及特點
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的內容復雜多樣,涉及高職院校學生生活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學生既是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的制造者又是傳播者,使得高職院校校園網絡輿情具有如下特點:
(1) 話題多元,但討論不夠深入
目前,高職院校網絡輿情從內容上多元且分散,大多涉及校園生活、關注師生權益、對焦學校大事、同步于社會熱點,如對學業上的問題、就業面試、學校工作及對社會問題的一些咨詢求教、提出改進方法和建議等,在平等交流的前提下,以滿足生活的精神需求為主要目的,形成輿論中心主題。
由于大學階段正處在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階段,對事物的認識還不夠成熟,對事件發生的深層次原因分析較少,易被事物表面現象所蒙蔽;對學校、社會的不滿意見等內容,有時比較容易激起同學共鳴,造成單向性的“一邊倒”輿論趨勢,處理不當會造成學校工作的被動和形象的受損。
(2) 參與主體和參與方式的特殊
由于高職院校學生在心理、思維上都還未發育成熟,在網絡環境下易受到各種錯誤資訊、輿論思潮的影響,高職院校校園網絡輿情交織著大學生們還涉世未深,對待事物容易形成一種帶有情緒化的非理性認識;大多數同學只是瀏覽微博、貼吧上的一些相關信息,以過客身份出現。他們把高職院校百度貼吧作為網絡信息的消息集散地和交往休閑的場所。
(3) 輿情形成與傳播迅速
網絡的便捷性、較為寬松的環境和匿名性為大學生率真的思考、無拘束的情感表達和便捷的溝通交流提供了良好空間。網絡輿論行為越來越受到大學生群體的青睞,一些涉及到具有大學生普遍性特點的議題在網絡論壇上發表,很快就能吸引很多大學生的關注在同學當中快速傳播。
二、新媒介生態環境下高職院校網絡輿情應對存在的問題
(1)網絡輿論主體匿名性,導致責任與權利不對等
由于在虛擬空間中,隱匿性的“電子人”的身份使得不少師生脫離了社會身份意識的自我約束和社會監督,更加自由、自主、真實、大膽地表達自身的觀點,這是網絡話語權保障的關鍵,但“電子人”這種新的身份維度恰恰成為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保障了網民的自由表達權利,另一方面卻使得享受自由所必須承擔的責任與義務無從追溯。
(2)網絡言論隨意自由,容易引發輿情危機
高職院校網絡輿論空間的開放性,使得以往在傳統傳媒上無法實現的個人表達自由和言論自由得到空前展現,任何人只要進入網絡便暢所欲言,網絡輿論空間已經成為網民表達意見、發表見解的“自由廣場”。網絡輿論空間中各種言論泥沙俱下,既有參與者的理性成分,但也存在著許多非理性的言論。網絡輿論中許多真知灼見淹沒在無聊的口水戰中,人數的多寡往往被簡單地等同于正確與否,聲勢取代了分析與探討。
三、新媒介生態環境下高職院校輿情研判預警機制的構建
要實現高職院校校園網絡輿情的正確把握和引導,需要構建新媒介生態環境下高職院校輿情研判預警機制,即:
(1)構建靈敏高的輿情信息收集網絡
根據國家關于互聯網管理的有關法規,切實做好校園網站和網絡用戶的登記、備案工作,實行用戶實名登記制度,規范管理,準確掌握信息源;按照IP地址管理辦法,建立IP地址使用信息數據庫和IP地址分配使用逐級責任制。對于常規信息,堅持每天采集,并進行網絡引導、教育;對于重大突發事件,做到隨時報送,跟蹤事件進展,建立預警信息制度,防患于未然。
如建立輿情工作考核機制,定期進行評比。要加強學校輿情信息網絡的宏觀管理和考核,每個季度通報一次各單位上報信息和采用信息的數量,每年對輿情信息工作進行一次考核,并納入到各單位年末績效考評年度考核工作中。學??擅磕陮θ5妮浨樾畔⒐ぷ鬟M行檢查評比,對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對工作起色不大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批評督促,以保障輿情研究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
(2)開展輿情研判,深入研究輿情信息傳播規律
組建一支由思想政治工作者、一線工作者、相關職能部門管理者、學生常任代表、教師、專家學者、相關職能處室負責人等專、兼職的研判人員組成的研判隊伍,成立校領導直接負責的網絡輿情研判領導小組和輿情研判辦公室。
此外,還需要根據輿情研判的內容,建立高職院校校園輿情預警機制。并通過網絡輿情信息監控與鑒別分析,對健康的、理性的輿情信息予以發表或傳播,對于非理性的輿情偏差可以借助新聞、言論等形式予以解釋或引導。
(3) 及時了解高職院校輿情信息并積極開展好研判預警
及時對輿情的發展進行監測分析和正確引導,避免事件向消極的方向發展。在學校綜合管理的過程中,通盤考慮,注重協調,使有關組織機構在輿情預警這一共同的目標任務下展開工作,形成上下聯動、信息暢通、運行有效的機制,對構建和諧校園,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趙蕓,姚鯤鵬. 高校網絡輿情動態監控與危機管理[J]. 教育探索. 2013(12)
[2] 閆育周,宋強,蒲傳新,樊林. 我國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機制研究[J].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04)
篇10
關鍵字:大學生 網絡 輿情
一、 網絡輿情的含義及特點
1、網絡輿情的含義
在我國,對輿情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王來華(2003)指出:輿情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圍繞中介性社會事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作為主體的民眾對作為客體的國家管理者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這個定義揭示了輿情內涵的核心內容,因此被學界稱為"狹義輿情"。張克生(2004)指出:輿情是國家決策主體在決策活動中必然涉及的、關乎民眾利益的民眾活動(民情)、社會生產(民力)和民眾中蘊含的知識和智力(民智)等社會客觀情況,以及民眾在認知、情感和意志基礎上,對社會客觀情況及國家決策產生的主觀社會政治態度。簡單地講就是社會客觀情況與民眾主觀意愿,即社會民意。因而不少學者把它稱為"廣義輿情"。筆者認為網絡輿情就是指通過網絡媒介,社會民眾表達關乎自己切身利益和特別關注的公共事件所持有的態度、意見和要求的總和。
2、網絡輿情的特征
(1)多樣性
隨著90后大學生進入高校,他們的思維活躍、個性張揚、樂于表現,也勇于對現實進行批判。隨著我國信息時代的日新月異,他們利用新媒體進行超乎人們想象的交流溝通,在網上發表自己的想法。
(2)廣泛性
網絡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它使高校學生不用再按照我們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育,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獲取所需的任何知識。
(3)迅捷性
網絡傳播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一旦有重大的新聞事件發生,尤其是一些突發性事件或重大新聞,網絡媒體都會在第一時間追蹤、滾動報道,捕捉最新動態,吸引人們的視線。
二、 高校網絡輿情的傳播載體
1、BBS
一般各大高校論壇是大學生們進行思想、學習、生活、社交等方面的最廣泛的途徑。大學論壇主要面對大學生群體,內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校園生活;二是我的大學;三是社會生活。不同論壇區展示不同討論的問題以及話題,,展現現代大學生思想火花摩擦,促進學習交流。
2、微信
由于微信現已發展成為一種社區類的應用軟件,自身的功能有很多。傳統的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采用的方式都是老師和學生面對面的交流,而微信的出現給師生間的交流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交流方式。
3、 微博
微博作為新興的網絡傳播媒介,具備思想政治教育的條件,且具有承載思想政治教育的獨特優勢,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機遇,同時也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挑戰。
4、 QQ
當前QQ和QQ群的功能和運轉機制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個可行便捷的平臺。在這里每個人不僅能夠自由、獨立表達自己的觀點,且在一定意義上加深了對自我的重新認識和定位。同時在一對一私聊模式下,具有較強私密性。
三、 高校網絡輿情存在的主要問題
1、非理性的網絡輿情
在當代大學生網絡輿論中,出現了不少受蠱惑的言行,這種缺少理性的社會情緒主要表現為肆意妄為、盲目從眾、匿名辱罵他人、惡意語言攻擊、在偶發事件中煽風點火等,因而,在這種行為下形成的網絡輿情是非理性網絡輿情,會嚴重誤導學生導致大學生的認知偏差。
2、不可控性的網絡輿情
高校網絡輿情監控與預警能力相對不足,并且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機制不完善。在我國各大高校,很少有建立專門的輿情管理與監控分析機構,其管理大多依靠思政老師兼職,依賴大學生網民的道德自律,形成高校網絡輿情監控不到位,引起反應不及時和應急措施不得力的局面,導致網絡輿情不可控。
3、虛假性的網絡輿情
在我國當前網絡宣傳報道并傳播的事件有些并不真實,有些甚至是謠言和謊言。有些大學生政治立場不堅定,在虛擬世界肆無忌憚地傷害別人,被虛假信息誤導,難以客觀的看待事物的發展與走向,虛假性的網絡輿情使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被歪曲,最終必將導致道德人格扭曲。
四、 完善高校網絡輿情的對策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通過運用網絡媒體進行交流,使交流雙方地位平等,沒有直接面對同學和老師時的畏懼和排斥情緒,個人想法就會真實地呈現。在網絡環境下,平時很多因害羞、內向而難以傾訴的情感、生活等問題可以借助虛擬的身份在網絡上提出。我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這些更全面、真切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有的放矢地進行思想引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網絡載體把系統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內容融入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借助各種社交網絡平臺的信息交流,讓大學生切身體會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時刻環繞在他們生活的周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潤物無聲中默默地滋養大學生們的心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大學生人格的完善。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APP及時獲取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將黨和國家的政策及制度最大限度地傳播,始終把宣傳黨的創新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放在第一位,把大學生的注意力和社會關注點聚焦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上來,把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和主流意識形態,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何陽、葉柯柯,基于"北郵人論壇"的北京郵電大學校園網絡輿情分析報告[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