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產業發展分析范文

時間:2023-11-16 17:28: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綠色產業發展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綠色產業發展分析

篇1

【關鍵詞】綠色;低碳;旅游產業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旅游產業的概念。旅游業,國際上稱之為TOURISM INDUSTRY,即旅游產業。它是憑借旅游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游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娛樂等六個環節的服務并獲取經濟收益的綜合性產業。但其支柱性產業只有三個,即旅行社業、交通運輸業和酒店餐飲業(住宿飯店)。

(二)綠色經濟的概念。國際維基大百科全書對綠色經濟學的定義是:為了整個人類與我們行星的共同利益,而倫理地、理智地和生態地對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做出可持續的創造和公平合理的分配。綠色經濟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高循環、高碳匯,強調發展過程中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自然生態資本總和的不減或持續增加。

(三)低碳經濟的概念。《經濟途徑研究》將低碳經濟界定為:一個新的經濟、技術和社會體系,與傳統經濟體系相比,在生產和消費中能夠節省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同時還能保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勢頭。低碳經濟特別強調降低碳排放,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創建清潔能源結構,核心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發展觀的轉變。

二、哈爾濱市綠色低碳旅游產業發展的現狀

經過多年的發展與調整,哈爾濱市旅游業已從過去單一的旅行社產業發展成為包括食、住、行、游、購、娛等門類較齊全的產業結構體系,初具產業規模形態。但總體看,由于哈爾濱市旅游產業發展起步較晚,還處于產業發展的成長階段,高速度、低效益仍然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征。

(一)旅游產業快速發展但未具規模。2009年,全市實現旅游總收入310.2億元,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的9.5%,高于全省1.7個百分點,高于全國5.7個百分點,旅游業已經成為哈爾濱市綜合性重要產業。在哈爾濱市旅游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看到,與國內同類城市相比,哈爾濱市旅游業整體規模還不大。以“十一五”前四年旅游發展情況為例,雖然哈爾濱市旅游業發展年均增速在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4位,但總量排名第12位,僅比2006年提高了一位。這也說明哈爾濱市旅游業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二)旅游業六大要素部門齊全但未能實現協調發展。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完善,哈爾濱市旅游業的六大要素部門――吃、住、行、游、購、娛種類齊全,這些部門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旅游業發展的基本需求。但從旅游業內部協調發展方面看,住宿、交通及旅游配套設施建設仍然存在較大問題。以住宿業為例,哈爾濱市中級賓館數量過多,而高低端的賓館數量偏少。此外,哈爾濱市住宿業多集中于市區,周邊旅游景區住宿條件差,星級賓館匱乏,旺季時難以滿足游客的需求。

(三)旅游產品以形成結構體系但缺乏深度開發。目前,哈爾濱市旅游產品已形成了一定的結構體系,傳統旅游產品發展比較成熟,觀光旅游、度假旅游、探親訪友旅游、生態旅游、體育健身旅游、農業旅游等一大批旅游項目己具備一定規模。但總體看,旅游資源開發深度還不夠,精品、名牌旅游項目還不多,尤其缺乏高品位、大規模、特色鮮明的休閑旅游產品、娛樂旅游產品,游客停留時間短。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文化內涵挖掘不夠,缺乏吸引力大、牽動力強的龍頭項目。旅游商品開發力度不夠,品種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旅游業的經濟效益。

(四)旅游企業數量較多但規模小效益差。哈爾濱市旅游企業數量較多。但從旅游企業規模看,普遍存在“散、小、弱”的問題,主體核心競爭力不強,管理相對粗放,旅游要素還沒有充分發揮。2009年抽樣調查結果顯示,130家旅行社共實現營業利潤率1.78%;48家飯店實現營業利潤率為-6%;14家較大規模旅游景區實現營業利潤率-3.1%(不含政府補貼)。從企業資金運營情況看,哈爾濱市住宿業舉債情況較為嚴重,餐飲及旅游景區情況略好。

三、哈爾濱市低碳旅游產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哈爾濱市在發展低碳旅游業方面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其存在的原因,我們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一)低碳旅游資源的粗放開發資源優勢發揮不夠。具體表現在開發旅游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論證與總體規劃的條件下,便盲目地進行探索式,粗放式的開發。開發中重開發、輕保護,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旅游資源的損害與浪費。哈爾濱市作為全省的旅游中心,并沒有將一些寶貴的低碳旅游資源綜合利用,而是一味的強調冰雪旅游!而冰雪旅游也只是一味強調冰燈、冰雕、雪雕等一般觀賞游,缺乏高端的消費性冰雪旅游。

(二)缺乏低碳旅游整體規劃和政策手段。哈爾濱市總體旅游規劃和專業旅游規劃還是沿襲傳統的旅游發展思路,指導思想還是傳統的發展思路。只注重短期的效益,忽視長期可持續利用考慮不夠。缺乏相應的政策規范和引導去引導低碳旅游發展,不善于運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手段去規劃旅游企業的經營行為,使旅游企業向低碳旅游經營模式轉變。

(三)旅游區和旅游產品缺乏差異化定位。哈爾濱低碳旅游資源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但是目前旅游區和旅游產品缺乏特色,大同小異,與南方很多人工制造的景點沒有什么區別,沒有突出原生態、低碳、綠色、環保的自然景觀特色。尤其是沒有根據自身特點開發出自己獨特的旅游產業,重復建設,趨同性比較嚴重。

(四)對公眾環保生態低碳意識的宣傳不足。由于我國人口眾多,旅游業發展迅速,而又缺乏規劃和管理,國民的生態環保意識較差,可以說游到哪里,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風景區內游客亂扔的垃圾廢渣、廢物劇增。一些著名的景點垃圾隨處可見,游客也留下了各種飲料袋、包裝袋等垃圾。而對這些垃圾的處理,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同時產生碳排放。國內公眾的環保意識、生態意識明顯不足。

(五)旅游業粗放式運營缺乏低碳配套設施。餐飲業、住宿業、娛樂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一些承包商為求利益最大化,使用一系列非環保產品。如賓館飯店的一次性牙刷、牙膏、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拖鞋等日用品,質量差、使用率低、浪費嚴重,而且生產過程中和使用后都會給環境造成很大壓力,導致風景區內垃圾廢渣、廢物劇增。

在主要景點缺乏生態停車場、電瓶車、新型能源車和低碳旅游路徑。也缺乏低碳環境衛生設施,包括:垃圾回收方式、生態衛生間、污水處理和回收利用設施,在自然景點不能使用可再生能源、建筑住宿、餐飲、購物、娛樂等。

參考文獻

[1]中國旅游信息網

[2]張輝,歷新建等.中國旅游產業轉型年度報告 2004.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24~30

篇2

[關鍵詞]灰色關聯分析;旅行社;旅游飯店;旅游交通

[中圖分類號]F592.9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6 — 0099 — 02

旅游產業被譽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龍頭產業,旅游產業的發展能快速促進經濟增長、緩解就業壓力,而且在優化區域產業結構、改善生活質量和環境、提升城市整體形象,擴大對外開放、加速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國外對旅游產業的發展問題始于20世紀70年代,學者們的研究主要著眼于旅游產業的基本發展狀態,旅游產業的關聯,旅游產業模式等方面。Burkart,A J.and S.Medlik, Brian Archer等提出對旅游產業的性質、特點、地位和影響力進行了分析〔1〕~〔4〕。Lanfant,M,De Kadt,E等對發展旅游的經濟效益和代價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旅游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研究〔5〕~〔9〕。國內學者對旅游產業的發展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學者們的研究主要著眼于運用定量的方法對旅游區域的旅游發展進行實證分析。谷新輝選取江西省為研究領域,對其旅游收入和經濟增長的動態關系進行實證分析〔10〕。

1 研究區概況

齊齊哈爾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擁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別稱龍城、龍沙、龍江、黑水等,皆取其黑龍江首府之意。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建齊齊哈爾城,1699年(清·康熙三十八年)黑龍江將軍衙門移駐齊齊哈爾城。直至清末,黑龍江將軍衙門與齊齊哈爾副都統衙門合署管轄齊齊哈爾,至此齊齊哈爾成為黑龍江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255年之久。近幾年,齊齊哈爾市的旅游文化建設進一步突顯,真正成為一座集文化、娛樂、旅游、運動、休閑為一體的旅游城市。全市旅游大項目建設情況進展順利,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旅游基礎設施項目、扎龍溫泉旅游名鎮項目、北大倉酒文化產業園項目、飛鶴乳業生態觀光牧場項目、雄鷹集團飛碟射擊運動靶場項目、昂昂溪羅西亞大街綜合旅游開發項目等均在逐步建設。因此,對齊齊哈爾市制定科學客觀的旅游產業發展策略對于促進區域經濟增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11〕

2 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

2.1研究方法

灰色關聯分析是定量的比較或描述系統之間或系統中各因素之間,在發展過程中隨時間而相對變化的情況,即分析時間序列的幾何形狀,用它們變化的大小、方向與幅度等的接近程度,來衡量他們之間關聯性大小。這種用于度量系統之間或因素之間隨時間變化關聯性大小的尺度稱為關聯度。本文對齊齊哈爾市旅游產業發展的研究,選取灰色關聯的方法更加的適用。依據空間理論這一數學基礎,按照規范性、偶對稱性、整體性和接近性這四條原則,設系統行為序列〔11〕:

2.2數據來源

為了達到關聯分析的準確性,本文選取近十年的數據,即從2002年—2011年的相關數據。其中,對旅游企業進行分析的因素包括旅游總收入、國際旅游收入從業人員、國際游客、國內游客數量;旅行社包括旅游總收入、旅游利潤、從業人員、旅行社數量;旅游星級飯店包括旅游總收入、從業人員、飯店數、客房數;旅游交通包括旅游總收入、旅游利潤、從業人員、載客總座位,數據來源于2003-2012年《齊齊哈爾市統計年鑒》與《黑龍江省統計年鑒》。

3 實證檢驗與結果分析

3.1齊齊哈爾市旅游產業關聯分析

旅游產業是旅游產業化經營體系的核心,在旅游產業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以旅游總收入X0、國際旅游收入X1為母因素,從業人員X2、國際游客X3、國內游客X4為子因素。可知子因素對母因素的關聯度,其數值越大,表明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越顯著,成為關鍵因素。子因素對齊齊哈爾市旅游總收入X0和國際旅游收入X1的關聯序均為X3>X4>X2,即:國際游客>國內游客>從業人員。這表明國際游客對旅游總收入、國際旅游收入的關聯度最大,國內人數的關聯性介于中間,從業人員的關聯性最小,就上述三個子因素來講,發展國際游客是影響旅游總收入和國際旅游收入的關鍵因素,是投資的方向和重點。旅行社、旅游飯店、旅游交通是現代旅游產業的三大支柱,是現代旅游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3.2齊齊哈爾市旅行社的灰色關聯分析

旅游社是為旅游提供服務的專門機構,為旅游業的三大支柱之一。旅行社具有旅游產品的設計,營銷功能,同時在各個部門中也起著很重的溝通作用,通過旅游客源的組織和旅游產品的生產,將旅游業務于部門之間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使旅游業內部形成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因此旅行社的規模和經營水平直接對旅游業發展起著很重要的影響。以旅游總收入X0、旅游利潤X1為母因素,從業人員X2、旅行社X3為子因素進行關聯分析。可知子因素對齊齊哈爾市旅行社旅游總收入X0的關聯為:X2>X3,即:從業人員>旅行社數量。而子因素對齊齊哈爾市旅行社利潤X1的關聯序為:X3>X2,即:旅行社數量>從業人員。從整個矩陣S來看,從業人員X2對旅游總收入X0的關聯度最大,因此,要提高盈利能力,從增加就業人數著手應是最有效的方法。結果表明,旅游總收入X0和利潤X1對子因素的關聯度都較大,說明對齊齊哈爾市旅行社增加各項投入可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3.3齊齊哈爾市旅游飯店的灰色關聯分析

旅游飯店是一個以向旅游者提供休息,住宿和餐飲服務為主的多功能場所,飯店是重要的旅游基礎設施。在旅游業的發展過程中,飯店起著極其基礎的作用,所以說,飯店是旅游業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設施。游客在進行旅游行為時,首先考慮的是住宿的環境及便利性,而星級飯店正好能夠符合游客的要求,因此本文以星級飯店為研究的方向。以旅游總收入X0、從業人員X1為母因素、飯店數X2、客房數X3為子因素進行關聯分析。可知子因素對齊齊哈爾市星級飯店旅游總收入X0的關聯為:X2>X3,即:飯店數>客房數。而各子因素對齊齊哈爾市星級飯店從業人員X1的關聯序為:X2>X3即:飯店數>客房數。從整個矩陣S來看,旅游總收入X0對飯店數X2的關聯度最大,因此,要提高盈利能力,從增加就業人數著手應是最有效的方法。結果表明,旅游總收入X0和利潤X1對各子因素的關聯度都較大,說明對齊齊哈爾市星級飯店增加各項投入可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3.4齊齊哈爾市旅游交通的灰色關聯分析

旅游交通是旅游者抵達目的地的手段,同時也在目的地內活動往來的手段〔5〕。旅游交通的關聯分析以旅游總收入X0、旅游利潤X1為母因素、從業人員X2、載客總座位X3為子因素進行關聯分析。可知子因素對齊齊哈爾市交通旅游總收入X0的關聯為:X3>X2,即: 載客總座位>從業人員。而各子因素對齊齊哈爾市星級飯店從業人員X1的關聯序為:X3>X2,即:載客總座位>從業人員。這表明載客總座位對于旅游交通中的旅游總收入和旅游收入都是最重要的,因此,要提高盈利能力,增加載客總座位是最有效的方法。

4.結論

齊齊哈爾市的經濟整體水平在全國范圍看,還處于比較落后的位置。經濟帶動旅游產業的發展,旅游產業也帶動經濟的發展,這是一種良性循環。只有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才能使旅游產業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才能使旅游產業為齊齊哈爾市的經濟做出更大的貢獻。因此齊齊哈爾市在發展旅游產業的過程中,要考慮到相對重要的方向投資,上文通過灰色關聯分析可知首先要考慮旅游飯店的發展,要不斷提高旅游飯店的從業人員自身素質和飯店數量;然后考慮旅行社的投資問題,旅游社的從業人員比較關鍵,應該從從業人員的自身素質入手,增加服務水平;最后考慮旅游交通的條件,載客座位數比較重要,然后是從業人員的素質問題。總之,要發展齊齊哈爾市的旅游產業,旅游飯店、旅行社和旅游交通都是很重要的,要有先后的進行投資發展,從而為齊齊哈爾市的旅游產業做出貢獻。

〔參 考 文 獻〕

〔1〕 Burkart A J S.Medlik.Tourism Past.Present and

Future.London:Cox and Wyman Ltd.1998:7-8.

〔2〕Brian Archer.Director.Domestic Tourism as a Develo-pment Factor.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8,5(01):126-141.

〔3〕Pye.E.A..Lin.T.B.Tourism in Asia:the Economic Imp-act.Canada: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1983:4.

〔4〕Bruner.Edward M.‘Transformation of Self in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1,18(02):38-50.

〔5〕Lanfant.M.International Tourism Resists the Crisis.In

Leisure and Life-style. London:Sage.1989:178-193.

〔6〕Sargent J.R.et al.Report of the Tripartite Economic

Survey of the East Caribbean.London:H.M.S.1967.

〔7〕Bryden J..M.Faber.Multiplying the Tourist Multiplier.

Social and Economic Studies.1971,20:61-82.

〔8〕Bryden.J.Tourism and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the Common wealthCaribbean.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73.

〔9〕T.Hills and J.Lundgren.The Impact of Tourism in the

Caribbean:a Methodological Study.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7,4(05):248-267.

篇3

關鍵詞:陜南 特色產業 理路基礎 問題戰略措施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11-205-03

陜南包括漢中、安康、商洛3個地級市,下轄28個縣(區),面積70068km2,人口908.23萬人。長期以來,陜南地區經濟發展滯后,在全省經濟總量分額明顯偏低。陜西省“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陜南突破發展戰略”,這是省委、省政府繼“關中率先發展”和“陜北跨越式發展”后提出的促進全省三大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又一重大戰略部署。陜西塔委、省政府在布陣全省發展戰略時。為陵南確定了一務最具全球“前沿”意義的經濟路線――發展綠色產業。綠色產業就成為陜南特色產業發展的本質特征和主攻方向。所謂綠色產業,是指人類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符合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有利于優化人類生存環境的新興產業。簡言之,即為整個生產過程中不產生污染的產業。面對經濟結構戰略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刺不容緩的關鍵時刺,如何破解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難題,解決特色產業“長不大做不強”的“成長煩惱”,已成為陜南實現突破發展亟需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

一、陜南特色產業發展的理論基礎

國內外現有區域經濟理論研究中,比較優勢理論是陜南特色產業發展的“基本內核”,赤松的“雁行形態說”和弗農等人的“產品循環說”是其發展的“合理外殼”,產業協調發展理論與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發展是其根本的發展理念。產業集群發展理論是其發展方向。這些理論為陜南發展特色產業提供了基本的思路:

一是綜合運用區域優勢理論發展特色產業。區域的優勢分為絕對優勢和相對優勢、時序優勢和后發展優勢。對于陜南來說,在區域優勢分析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現代社會責源稟賦對經濟活動的空間影響力已經逐步減弱,而時序優勢、后發展優勢等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其中時序優勢是一個區域要率先發展新興產業。就會建立這一產業的相關標準,會形成與區情緊密聯系的產業發展模式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形成一種產業發展的勢能。而后發展優勢是我們在建立某種產業的過程中,不必經歷這一產業發展初期的各種痛苦的探索歷程,在發揮區域某方面的優勢基礎上,直接從一個高的起點上建立成熟和超前的技術工藝水準,促進產業的超常發展。要通過時各種優勢的綜合運用。特別是利用后發優勢和時序優勢的思路,培育發展陜南的特色產業。

二是明確區域特色產業的目標定位與發展理念。按照區域優勢分析的理論,陜南的優勢在于其獨特的青山綠水,人文歷史,生態資源和礦產資源。這些優勢是大自然和陜南獨特的歷史文化傳承所賦予的。是一種絕對優勢。基于這些優勢的產業會給區域帶來持久的活力,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恒久的市場開發價值。因而,陜南地區的特色產業必然要將重點放在綠色產業、生態旅游業、礦產資源開發上,要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植入發展的思路中,將首要的發展目標定位在可持續發展、循環發展上。同時,按照主導產業和輔助產業及基礎產業協調發展理論,要明確的問題是,區域特色產業培育的目標是將特色產業培育為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要注意特色產業與其它產業之間的密切聯系,要通過產業之間復雜的關聯,延長產業鏈,形成復雜的產業生態系統。

三是科學選擇產業發展模式。發展模式的選擇,決定著陜南特色產業能否快速發展壯大。如果我們按照赤松的“雁行形態說”和弗農等人的“產品循環說”建立發展模式,陜南特色產業發展必然要經歷艱難漫長的痛苦歷程,這與陜南突破發展極不適應;如果按照梯度推移理論承接高梯度發達地區產業轉移來發展,實踐已證明,低梯度地區只接受高梯度地區轉移出的產業幾乎不可能改變落后面貌;如果我們把時序優勢、后發優勢與“雁行形態說”和“產品循環說”結合起來,直接從一個高的起點上建立產業和技術業標準。依托資源優勢,引進大企業集團來研發新產品新工藝,從事“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深精加工。使產業發展和產品循環不必經過“從低級向高級、從粗加工到深加毀再到精細產品”的過程,直接是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高度化。即實行跨越式發展。一步到位達到“雁行形態說”和“產品循環說”的后發展形態。而且這樣的跨越式發展還必須借助政府力量強勢推動,對選好的戰略產業應大力扶持和重點發展。以帶動整個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優越化和高級化,進而就能使陜南趕超發達地區發展水平。這種由政府主導型與跨越式相結合的發展模式稱之為“后突破發展模式”。

四是遵循產業集群化、團區化的發展規律。產業集群已經成為重要的經濟社會現象和產業組織形式,國內外賓踐證明,產業集群能夠強化專業化分工,充分發揮產業關聯和協作效應,降低創新和交易成本,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工必然趨勢。是加快落后地區工業化進程和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建設獨具特色的產業集群有利于改善園區要素條件,有利于培育固區主導產業,有利于形成固區創新網絡。由于陜南特色主導產業的培育和規模化開發,正好與產業集群所需的社會網絡和規模經濟要求相似,特色產業內的農戶、企業、研究機構、金融機構、中介機構和政府相互協作、互通信息、傳播知識、轉化技術就能夠在地域集聚的同時取得集群化的效應。同時,產業集群化發展,需要良好的基礎配套實施和環境,而園區化建設有利于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有利于產業聚集形成循環式的鏈狀經濟,減少環境污染,提高資源循環高效利用。

二、陜南特色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特色產業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程度低。調查發現,陜南特色產業發展總體上還處在起步階段,資源優勢尚未轉化為產業優勢,特色產業還沒有真正發展壯大起來成為陜南經濟發展的基本形式。從組織形式和規模上看,陜南綠色產業以農戶為主體。生產經營以一家一戶為單位,大多農戶還處于各自為政、分散經營的小農經濟生產格局。種植面積小且分布零散,缺少相對集中連片、配套設施齊全的規模化、專業化開發。這種社會化程度極低的組織形式與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不相適應,嚴重地阻礙了農產品產業化進程。難以形成規模經濟。從質量和效益上看,產業化程度低,資源開發利用能力不強,產品附加值低,時改善優化當地工業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合理

化、高度化的作用不大。以特色產業發展迅速的商洛為例。2008年正在大力發展的五大特色產業中,現代中藥增加值僅占經濟總量的6%左右,特色食品不超過3%,生態旅游占5%左右,勞務輸出占6%左右。增加值最多的礦產建材業也只占到9%左右,沒有一合產業超過10%。工業化是產業化的基礎,陜南產業化程度較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工業化程度低。2008年,陜南生產總值達到760.32億元,經濟總量僅占到全省的11.1%,“陜南第二產業占總產值比重為36.81%,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9.29個百分點;第:產業增加值為279.90億元。僅占全省的7.28%。”

2.發展理念層次低,產業發展空間狹窄。從產業定位上看,目前的傾向是把綠色產業定位于大農業之中,實際上是耙綠色產業看成是農業中的一些特色產業或特色項目。從產業發展看,各地市都提出了“打響綠色品牌,發展特色產業”的口號,把發展綠色產業的方向基本上集中于荼、果、菜、藥、林特產品和生豬等領域,種植和養殖的品種都以傳統型居多,科技含量高的少。這樣低層次的認識和定位大大地限制了綠色產業的發展空間,更重要的是容易把植物的綠顏色和綠色產業等同起來,而忽視甚至丟掉無毒、無害、無污染的綠色產業內涵。導致產業缺乏綠色工業支撐、產業結構趨同、特色不鮮明的問題,形成長期以來制約陜南特色產業發展“品種一長串、產品幾汽車”的有特色品種,無特色產品和品牌效應的困境,使陜南特色產業發展陷入“長不大做不強”的“成長煩惱”之中。

3.產業鏈條短,資源配置能力差。盡管陜南各地市圍繞優勢生物資源和礦產資源開發,培育形成了一些特色產業,但產業發展水平總體上還停留在以初級產品加工為主、產品附加值較低的層面。從農產品加工上看,由于龍頭企業少,加工水平低,陜南特別是商洛的核桃、板栗,烤煙、蠶桑、生豬等特色產品,在市場銷售的只是原生產品或初級加工產品,還沒有一個產品能夠形成深加工的產業鏈條,農戶、市場、生產、加工分離,缺乏有效的產業組織形式,很少有大企業集團引領、大產業項目支撐。如漢中市農產品加工企業中,年產值達到30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僅占全省的3.8%,年產值過億元的不足全省的2%。而且多數企業小而散,帶動能力不夠,與農戶和生產基地的利益聯聯結機制還不健全。從礦產資源開發上看,開采裝備水平低,勞動生產率不高,采、選、冶的總回收利用率很低,浪費非常嚴重。如表1顯示:商洛市礦產資源總回收率只有29%,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1個百分點;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只有32%,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4個百分點;尾礦綜合利用率僅為2.7%,比發達國家落后54.3個百分點,比全國落后近4個百分點: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只有5.7%,比發達國家落后86.8個百分點,比全國落后57.1個百分點。較低的資源利用水平,已經成為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的重要障礙。

4產業配套能力差,支撐體系不健全。按照產業發展規律的要求,現代產業發展必須具有科學的產業規劃指導、健全的政策體系引導、先進的科技創新體系支撐、配套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銜接。就陜南地區來說,無論是基礎設施和生產配套,還是創業環境和生活配套,目前均不能適應特色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與關中及沿海地區具有較大的差距。從產業規劃指導上看,陜南區域特色產業發展規劃有待系統化制度化。盡管已頒布了《陜南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陜南中藥產業發展規劃》、《陜南生態旅游發展規劃》,但三地市還沒有建立陜南特色產業合作、協調發展聯席會制度,這就使得陜南特色產業發展處于各自為戰、自我發展的態勢,難免陷入急功近利、盲從模仿、重復建設的產業發展格局之中。從政策扶持上看,政策體系還很不完善。盡管省里每年拿出2.5億元專項資金,來扶持陜南特色產業的發展,但是,存在著投入量少面廣、重點不突出的問題,難以起到產業快速孵化、發展壯大效果。而且國家對陜南生態補償政策還處在試點階段。還沒有扶持陜南特色產業發展的國家政策和項目。從科技創新上看,科研單位與企業和地方結合還不夠緊密。據陜西科技統計,2006、2007年,陜南重大科技創新專項資金項目,“在82個承擔項目的第一單位中,企業75家,研究院所5家,大專院校1家。其他1家。”從社會服務上看。陜南發展綠色產業的服務方式以自我服務為主,社會組織與政府的服務少而且能力差。目前,整個陜南還沒有針對農戶生產的風險預測機制和風險轉移機制。盡管農村各類協會和經濟合作組織比以前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由于受到資金、人才、技術的制約,很難為綠色產業的發展提供切實有效的服務。

三、加快陜南特色產業發展的戰略措施

1.制定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加強區域產業布局引導。由于陜南各市地緣、資源等狀況極其相似,從而決定了區域產業發展具有趨同性。要避免這一區域走小而全、重復建設的產業發展模式。應從進一步加強產業布局規劃入手,制定嚴格的產業發展政策。加強宏觀調控,以引導支持陜南特色產業發展,實現陜南突破發展。為此。建議由陜南突破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聯合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農業廳、國土資源廳、商務廳、省旅游局等有關部門,著手共同編制《陜南地區特色產業發展規劃》,明確陜南特色產業的范圍、發展目標、基本思路、戰略重點和空間布局。提出國家支持陜南特色產業發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在此基礎上。有關部門還應定期《陜南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目錄》,以作為爭取國家相關政策支持的依據。

2.聯合構建區域性優勢產業集群與產業鏈。走產業集群化的發展道路,是加快資源市場化、促進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途徑。陜南地區應從有利于實現產業規模化,形成產業集聚和產業鏈的角度出發。打破行政區劃,以大型企業的戰略聯盟為依托。加強產業內的聯合和產業間的配合。加大重點優勢產業的協作力度,聯合構建區域性優勢產業集群與產業鏈,形成區域產業聯動發展的格局,實現陜南共性資源共同開發,優勢稀缺資源互補互給。應充分利用陜南水電資源和礦產資源富集的特點,建立電礦聯營,拉長循環產業鏈,做強現代材料循環工業;充分利用陜南旅游資源豐富且具有高度關聯的特點,共同打造陜南黃金旅游環線,做大旅游業的蛋糕:共同做大陜南農林產品、中草藥、綠色食品等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綠色農業。

3.提高陜南地區的產業配套能力。“提高產業配套能力就是要依托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推進產業積聚,延長產業鏈條,打造產業集群,形成相互關聯和支撐的產業配套優勢”。一是制定產業配套規劃。在調研的基礎上全面掌握產業配套現狀,以支柱產業和現有大企業為配套基礎,以中介服務組織為主要配套對象,以三地市的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作為提高產業配套能力的突破口和重要栽體,以推動園區產業

的適當集中和集群發展為目標,制定陜南地區產業配套的指導性意見。出臺產業配套目錄、規劃及實施方案,成立產業配套工作領導小組,加強時產業配套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指導。二是優選產業配套項目。項目是產業配套的栽體。產業配套項目要通過招商引資得到體現和落實。陵南應圍繞提高產業配套能力。優選產業配套項目,采用改招商引資為選商引資的方式,改變片面對外宣傳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政策優勢的傾向,把宣傳推介產業配套能力、吸引產業配套項目作為招商引資的主要方向。按照“龍頭項目一產業鏈一產業集群”的發展思路,突出產業特色,全力推進產業鏈招商。三是改善產業配套環境。轉變政府職能。創新體制機制,優化政務環境,做好產前、產中、產后各項服務;積極引進和培育相關配套服務業。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互動發展;創建布局緊湊、產業聚集、資源節約、功能優化、開放和諧的城鎮發展新模式,加快培育建設大關中城市群,提高大中城市經濟和人口的承栽能力,充分發揮城市對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升級和技術創新的聚集、輻射和示范效應。

4.多渠道籌措產業發展資金。要進一步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陜南各政府應加強產業發展規劃和布局規劃的制定,改善產業發展條件,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以市場為導向。引導區域內外的業主、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投入產業發展。省里也應加大對陜南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充分發揮政府資金投入“日兩撥千斤”的引導作用。與此同時,要在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改善的情況下,按照政府投入帶動社會投入、外商投入帶動域內投入的思路,突出抓好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加強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加大銀企協調力度,著力破解投入難題,加快特色產業發展。

5.建立健全互利共贏的合作機制。陜南三地市應緊緊抓住交通瓶頸解除以及“關中一天水經濟區”、“西三角”建設的良好機遇。在加強與陜西省關中、陜北地區經濟合作的同時,進一步建立多層次的合作機制,促進陜南與成渝、武漢經濟區在旅游資源開發利用、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市場銷售網絡、現代中醫藥產業、現代材料產業、裝備制造業、新能源及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合作與開發。在加快多邊貿易與投資的同時,為減少川陜渝、陜鄂各地區間的經濟摩擦,促進陜南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川陜渝鄂4省市應盡快建立一個有效的區際利益協調機制和對話協商平臺,促進“行政區劃經濟”向“經濟區劃經濟”轉變,實現跨區域的資源與要素整合、產業和企業的重組,實現“區城外部規模經濟”,為陜南區域經濟發展與協作提供寬廣的空間。

篇4

關鍵詞:廊坊市;綠色產業;綠色產業體系

收稿日期:2013-10-10

基金項目:2013年度廊坊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2013023),課題組成員:靳微微、霍建波、孟建鋒、趙斌

作者簡介:靳微微(1983-),女,廊坊師范學院組織部經濟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產業經濟。

廊坊市地處北京、天津兩大城市之間,被譽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要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優勢,實現有效與京津對接,構建“環首都綠色經濟圈”,以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贏”為理念。這體現了“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河北與北京”共同和諧發展的理念,對于北京建設“世界城市”、天津打造北方經濟中心均具有重要意義。但在建設環首都綠色經濟圈的同時,廊坊也面臨著資源約束、生態約束、人口增長約束、競爭力約束等一系列問題,如何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產業結構,構筑綠色產業體系,是廊坊市必須解決的問題。

一、廊坊市綠色產業發展的優勢分析

1.區位優勢

廊坊市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在首都北京政治中心和天津經濟中心兩個國際化大城市的中心位置上,距北京40公里,天津60公里,在世界上也很難找到這樣區位的新型中等城市,因此也成為京津冀都市圈的腹地。在環渤海經濟圈中,京津冀處于中心位置,其中從河北省的城市布局上看,從石家莊到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島一線的中心城市,構成一個坐標系,廊坊就在這個坐標系的原點上,因而廊坊同時也成為環渤海經濟帶的腹地。這是廊坊最突出、最優越的地理區位優勢。

2.交通優勢

廊坊市境內有京秦、京山、京九三條鐵路干線,京津塘等四條高速公路,五條國道,八條省道,四十多條省級以下公路。在軌道交通方面,廊坊市已經完成了市區、燕郊以及固安對接北京的初步規劃方案的編制工作,建議北京市修編《北京市軌道交通規劃》,將地鐵4號、5號、6號線延伸至廊坊界,可以使廊坊更好更快地融入北京,還可以進一步緩解北京和廊坊交通與環境的壓力。在高速鐵路方面,現已通車的京滬高速把廊坊貫穿其間,縮短了到北京、天津甚至上海的時間,改變了廊坊沒有城際鐵路的問題,使廊坊的區域經濟優勢更加明顯。

3.后發優勢

廊坊市由于設市較晚,發展相對遲緩,但也因此在后期受益,保留了較好的環境土地后備資源。廊坊市在改革開放初期沒有興建大型的、污染較重的工業或低水平的小企業,為現代高科技、低碳、環保產業的興起提供了絕佳的機會。而且廊坊市先后獲得了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先進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等一系列榮譽稱號。這成為構建廊坊綠色產業的城市品牌。

4.產業優勢

過去五年,廊坊市三大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由2007年的13.2︰56.6︰30.2調整到2012年的11︰54︰35。金字塔型現代產業體系框架初步形成。總部經濟、網絡經濟、創新經濟方興未艾,華為中國區域總部落戶廊坊,潤澤國際信息港、中國聯通華北基地、漢能全球研發中心等一批高端項目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富士康、中輕造紙裝備、南玻玻璃、航天振邦、燕達國際健康城、中商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亞太國際家居材料城等一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電子信息產業勢頭強勁,主營業務收入增長3.7倍,高端裝備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19.3%和16.7%。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新奧集團、匯福糧油、梅花集團等一批骨干企業轉型升級。節能減排成效明顯,以落實“雙三十”工程為重點,實施505項減排工程,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5.8%,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別削減19.8%和21.8%,圓滿完成河北省下達的任務。

二、廊坊市綠色產業發展劣勢分析

1.縣域發展不均衡制約經濟發展

廊坊市共10個縣區,隨著近年來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經濟結構、產業效益和投資等方面各縣都有所增強,但縣域之間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存在。在經濟發展水平上表現為“強縣愈強,弱縣愈弱”。在經濟布局上表現為發展落后的縣均集中在中部板塊,經濟在地域上呈“兩邊高,中間低”的特點。這種縣域經濟發展的差距,可表現出市場化程度、產業層次、經濟結構的差距,在GDP總量上的差距,也影射出人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差距。這些不均衡問題,影響著全市經濟的協調發展,如不妥善處理,還可能誘發社會矛盾。

2.資源短缺制約經濟發展

廊坊市轄區內沒有大型礦產資源,因此無法走開發資源之路;土地資源有限,在邊界上已經和京津兩市接壤,土地本身的價值增加,“寸土寸金”,在開發和利用時,也屬稀缺資源;在水資源上,廊坊市屬于嚴重缺水地區,隨著近年來人口增多,人多地少、人多水少的現狀更加突出;同時,在人力資源上,廊坊市處于京津兩市之間,在承接京津輻射的同時,也明顯受到兩大城市的“空吸”作用的影響,導致大量高科技人才、優秀管理人員流失。

三、廊坊市綠色產業發展機會分析

國家“十二五”戰略提出京津冀一體化和首都經濟圈,標志著京津冀和京津廊的區域合作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而河北省在2010年底提出“環首都綠色經濟圈”的戰略,即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在緊鄰北京、交通便利、基礎較好、潛力較大的縣(市、區),打造環首都經濟圈,簡稱“14縣1圈4區6基地”。其中,在14縣中離北京最近的廊坊占6個,這說明在環首都經濟圈中,廊坊是“領頭羊”,具有引擎作用,廊坊的產業集聚是全省最好地區。北京市在“十二五”規劃綱要推動京津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提出8個輻射:金融資本、生產業、科技、市場和流通、總部經濟、人才和教育資源、信息、高新技術和現代制造業。這些都會為廊坊的產業化升級、價值鏈分工、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各方面創造前所未有的良機。

四、廊坊綠色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1.京津的空吸作用制約其綠色產業的發展

北京所具有的優勢,必將在很短的時間內集聚大量的經濟要素,這對于廊坊來說,無疑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同時,廊坊市作為河北省的行政范圍,與北京之間巨大的政策反差是制約京廊統一市場形成的關鍵因素之一。多年來,由于行政區劃分隔和國家在許多方面實行區域差別政策,致使相鄰的行政區之間形成了很大的政策落差,這一點在京廊(冀)區域表現尤為明顯和突出。再加上京津對廊坊資源、要素的“空吸”作用,使廊坊的發展受到很大的制約。

2.區域一體化的步伐和政策的對接稍顯緩慢

京津廊的政策有待于進一步完善。京津廊一體化的步伐在不斷推進,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在一些領域中仍存在著政策缺失或不完善。由于綠色產業的高新技術性,決定了科技創新在發展綠色產業中的重要作用,但廊坊市目前還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對企業綠色科技創新的鼓勵政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方面還缺少有效性,發展綠色投資等方面還缺乏政策支持等。

五、廊坊市發展綠色產業的對策

1.加強政策引導,提高企業綠色意識

目前,對綠色產業本身的理解及其發展的理念和思路,政府、企業和民眾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或是認識不到位。這就需要進行廣泛的宣傳和引導。一方面,可建立各級綠色組織,對綠色產業的發展進行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鼓勵企業樹立綠色營銷觀念,承擔社會責任;另一方面,激勵企業投資綠色產業的信心,用科學的理念、長遠的目光看待綠色產業的發展潛力。事實上,聯合國的研究早已表明,在未來生態經濟政策導向條件下,投資于自然保護領域或所謂生態基礎設施等新興領域的經濟回報和勞動就業的收益應遠遠高于傳統的汽車制造、鋼鐵等傳統產業。因此,企業投身綠色產業,從長遠看不僅不會影響其經濟效益,而且將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長期收益。

2.加快推進綠色產業結構體系建設

堅持創新型引領、鏈條式集聚、集群化發展方向,加快構建富有競爭力的金字塔型現代綠色產業體系。一是加快綠色農業產業化建設。城郊都市型農業,以服務都市生活需求為導向,以建設首批現代農業試點縣為重點,加快推進三河匯福農產品加工園區、大廠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霸州達利食品生產基地等項目建設,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農莊型、基地型、訂單型農業。二是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以總部經濟、網絡經濟和創新經濟為重點,引龍頭、強配套、促聚集,加速推進高端產業集群化、規模化發展。加快國家電子政務外網災備中心等龍頭項目建設,以政府云、金融云、電子商務云等為重點,打造云服務基地,促進三河通航機場、華為總部基地、富力總部信息港、安邦保險后援服務中心等總部項目聚集發展,充分發揮新奧能源生態城、漢能全球研發中心等創新經濟項目的帶動作用。圍繞培育壯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加快建設中廣核新奧燃氣分布式能源站、潔能國際太陽能、霸州LNG等龍頭項目,支持有關縣(市)建設生物醫藥產業基地。三是提升現代服務業的綠色概念,重點抓好匯福國際健康中心、魯能生態城、香江全球家居CBD、華北油田地下儲氣庫等項目建設,加快壯大現代物流、金融服務、文化創意、休閑旅游產業的規模和實力。

3.加速綠色產業工業園創建

產業園區的綠色發展如果離開了政策扶持則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要充分利用排污費資金、財政資金或者環保專項資金對區內產業鏈條項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或污染物有明顯削減的項目提供資金。對園區的污水處理、熱電聯產、中水回用、新能源開發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給予政策傾斜,在貸款利率、還款方式、排污費征收、稅收等方面實行優惠政策,加快產業園區的綠色創建。按照體系化、規范化、高端化要求,大力推進各類園區提質升級。圍繞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的龍頭企業,以及管道、電梯、航天科技等優勢資源,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園區。全力推進空港新區建設,把空港新區建設作為廊坊未來新的戰略平臺和發展動力,加強與北京方面的溝通協調,積極爭取省里支持,高起點編制新區總規和產業、交通規劃,力求在征地拆遷、核心區啟動等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繼續推進廊坊開發區擴區,加快燕郊高新區、廊坊新興產業示范區、固安大清河經濟開發區等重點園區建設。

4.健全發展綠色產業的投融資機制

綠色產業發展投資大、周期長。目前,綠色產業的投資主要依靠國家財政撥款,企業投入很少。這種機制既不能滿足綠色產業發展的資金需求,也不能給企業以激勵和約束,必須建立新型的投融資機制。可以通過建立綠色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對綠色項目優先布局,并給予資金支持。同時金融部門可把環保因素作為銀行信貸的重要條件,對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耗能低、污染少的企業在信貸資金上優先支持,實行優先信貸、利率優惠等。此外,大力推行資本經營,組建綠色企業集團,增強綠色產業自我積累與自我發展的能力,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體制和風險投資機制,多方吸納商業資本、社會公眾和企事業單位等社會資本參與。

參考文獻:

[1] 嚴立冬,鄧遠建,張陳蕊.三峽庫區綠色農業產業發展

SWOT分析及對策探討[J].農業經濟問題,2010,(9).

[2] 郝晉珉,趙明,牛靈安.區域綠色產業發展戰略與實踐

[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9.

[3] 馬林,王亮.安圖縣域綠色產業體系構建的思路與對策

[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1,(3).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Industry in Langfang City

JIN Wei-wei, HUO Jian-bo

篇5

關鍵詞:綠色物流;國家競爭優勢;回歸分析;鉆石模型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0)07-0074-06

一、問題的提出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對世界各行業造成巨大沖擊,我國的物流產業也不例外,尤其是給以外貿物流為主的企業帶來很大壓力,造成生產經營困難,業務量明顯下滑,物流產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目前,危機的影響逐漸消退,進入了后危機時代,那么,金融危機后的中國物流產業,應走怎么樣的科學之路?采取怎么樣的發展戰略?基于目前中國的基本國情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同時為了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抵抗危機能力,發展以減少物流成本以及增加產業增加值為目標的綠色物流無疑是最佳選擇之一。

我們看到,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世界各行業雖緊密聯系但實力各異。如管理學大師邁克爾?波特所指出的:“為什么有些國家的產能在某些領域里創造并保持競爭優勢?它們的企業長期具備國際競爭優勢?決定條件在于這些產業或企業所在的國家能否在特定領域創造和保持比較優勢,這也就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1]筆者認為,國家競爭優勢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是邁克?波特所論述的“國家競爭優勢鉆石理論”,其著重于從“鉆石理論”的角度來解釋產業的競爭力。第二是一般意義上所說的一個國家(地區)的產業競爭力,即產業的國家(際)競爭力,是該經濟實力和整體水平的體現。所以,研究金融危機后我國物流產業綠色化發展戰略,就應該從國家競爭優勢的層面進行深入的探討。

二、文獻綜述

物流――“Distribution”一詞最早出現于美國。1921年,阿奇?蕭在《市場流通中的若干問題》一書中提出物流是指“物資經過時間或空間的轉移。……”在20世紀80年代,歐美學術界及實業界又有了“第三方服務提供者”的說法,至此,物流與第三方物流成為人們研究的熱點,并且隨著世界經濟環境的變化,理論深度不斷地擴展與深化[2]。發達國家的工業經過長時期的發展,隨著環境問題逐漸突顯,環保、綠色經濟的理念隨之提出,西方研究流通的學者開始提出并著手研究“綠色物流”,很快就得到政府、企業和學術界的普遍重視。

關于物流產業發展戰略的研究,也是始于西方國家。20世紀中期以后,物流產業經歷了從傳統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向現代物流(Logistics)的轉變。其中的個人代表和團體如美國物流學家彼?特拉卡、美國物流管理學會、歐洲物流協會,等等。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供應鏈的物流管理思想處在主流地位。供應鏈的思想是在邁克?波特于20世紀90年代初(Michael E.Porter)提出“價值鏈”(Value Chain)思想的基礎上應運而生的。1998年,美國物流管理協會指出:“物流是供應鏈活動的一部分,是為了滿足顧客需要而對商品、服務以及相關信息從生產到消費進行低成本、高效率流動和儲存而進行的規劃、實施、控制過程”[2]。波特在1990年提出并系統論述“國家競爭優勢①”之后,其核心思想――鉆石理論被研究者用來對產業競爭力分析而不是戰略分析。也有學者用國家競爭優勢理論來研究物流產業的競爭力,但相對比較宏觀和籠統,缺乏應用數學模型等工具進行深入的探討。

我國對于物流和綠色物流的研究落后于西方國家,其研究是在改革開放后展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綠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②是一個新概念,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隨著綠色理念、循環經濟的提出,才有學者進行研究。國內在綠色物流領域的研究可以說是處于起步階段。很多文獻著重于介紹綠色物流的理念、基本原理,淺析其發展途徑等等,并著重于工業生態理論和系統工程理論研究。

雖然國內外對綠色物流產業的研究從多個方面展開,也為學術界提供了很多有意義的理論框架,但對物流產業發展戰略的研究主要是以微觀層面的供應鏈管理研究為主流。筆者對于綠色物流的發展戰略研究,是著眼于金融危機后,基于國家競爭優勢的視角。論文的獨創性體現在:對理解的國家競爭優勢與傳統理解有所不同,對定位的物流綠色化發展目標更加明確:低成本、高增加值并將它們緊密結合起來論述。主要思想體現在:其一,在物流成本、增加值等與國民經濟發展等變量之間進行線性回歸分析,體現了低成本高增加值的綠色物流對于國家產業競爭優勢的重要性。其二,運用鉆石模型對物流產業綠色化發展進行戰略分析,進而制定出金融危機后物流綠色化發展的戰略決策。所以,本論文力求創新,精益求精。

三、模型的建立

在本論文中,模型包括回歸分析模型和鉆石模型。建立回歸模型的目的是在論述物流成本、物流產業增加值與國民經濟線性相關的同時,求出它們之間變動的具體影響,以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建立物流產業“鉆石模型”的目的是基于此思路的合理發展戰略論述。

(一)建立回歸分析模型與時間趨勢推測

1. 指標的選取與設計。指標的選取與設計應該緊扣論文所表達的中心意思,因為筆者是基于國家競爭優勢的視角對物流產業的綠色化發展戰略進行探討。所以指標的設計理應與國家競爭優勢有關,基于這一層意義,應該先建立物流產業綠色化發展與國民經濟整體水平的相關性模型。由于物流的綠色化發展的兩大重要目標是減少產業成本和增加產業產出,同時這兩項指標與國民經濟、國家競爭優勢密切相關。所以相關性的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開展:社會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以及物流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這兩個比例關系是評價的核心[3]。所以選取GDP、物流成本③、物流產業增加值④這三個指標。

2. 回歸模型的建立。現在先建立回歸模型的一般形式。如果變量x1,x2,x3,……,xp與隨機變量之間存在著相關關系,那么就意味著當x1,x2,x3,……,xp的值取定之后,y便有相應的概率分布與之相對應。那么可以得出隨機變量與相關變量x1,x2,x3,……,xp之間的概率模型為:

y=(x1,x2,x3,……,xp)+?著

在上面的方程式中,y為被因變量或內生變量(被解釋變量);x1,x2,x3,……,xp為自變量或外生變量(解釋變量);y=x1,x2,x3,……,xp為一般變量x1,x2,x3,……,xp的確定性關系;?著為隨機誤差。然后建立相關性模型,根據前面選定的指標,建立GDP與物流成本、物流增加值的回歸模型。物流產業的綠色化發展,將會在降低高昂的物流費用的同時增加物流產業增加值。在開展專業化的第三方物流活動中推進綠色經營,減少中間消耗和環境生態污染,從而提升國家總體的經濟水平,增加產業的競爭優勢。為此需要通過建立GDP對物流成本與物流增加值的回歸方程來分析它們之間的關系。

設GDP對物流成本、物流增加值的回歸模型為:

■=f(x)=a+bx1+cx2

上式中,y為GDP,x1為物流成本、x2為產業增加值,a為常數,b、c為回歸系數。其中■、■=■

2. 時間趨勢推測的提出。首先是物流成本與GDP比例關系時間趨勢的推測。根據有關部門的測算,目前發達國家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約為10%,中等發達國家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約為15%(如韓國),我國的這一指標約為17%~20%。由于物流技術的進步和逐漸形成的規模經濟效應,這一比值應該是逐漸降低的。社會物流成本的下降速度越快,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國家競爭優勢越強。其次是物流產業增加值與GDP比例關系的時間趨勢推測。隨著以電子商務為基礎的各種物流信息化的迅速發展,尤其是網絡技術的普及為物流的網絡化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第三方物流專業化發展,物流產業成為國民經濟中增長性行業。但是,由于我國物流產業發展的專業性不強,同時物流產業綠色化發展水平低,和其他產業(如房地產業)相比,物流并不是暴利行業,物流產業在經濟中的先導性還不明顯。所以,可以預測,在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物流產業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并不會越來越大。

(二)物流產業鉆石模型的建立

1. 模型建立。波特的鉆石模型是對“國家競爭力”的規范解釋,其重要之處在于說明“國家競爭力”的微觀基礎就在于產業和廠商的競爭力,進而加強了整個國家或地區在國際的競爭優勢。現在模仿波特“鉆石模型”的基礎上,建立物流產業的“鉆石模型”(見圖1)。

2. 模型解釋。物流產業“鉆石模型”各個要素的具體涵義分別是:(1)物流生產要素――國家在物流產業競爭中有關生產方面的表現,包括硬件和軟件。生產要素有高級要素與低級要素之分,比如科技含量高的基礎設施和高級的物流人力資源就屬于高級生產要素。高級生產要素是綠色物流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2)物流需求條件――本國市場對物流產業所提供的綠色物流服務的需求如何。需求越旺,物流綠色化發展越有動力。(3)物流產業的相關產業與支持性產業――在物流綠色化發展過程中,其相關產業和上下游產業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綠色物流產業鏈的建造與完善,是物流綠色化發展的保障。(4)物流產業結構、企業戰略與同業競爭――在企業的微觀層面,綠色物流企業在一個國家的基礎、組織形式與管理形態、經營策略以及國內市場競爭對手的表現。(5)發展機遇――包括國內國際的機遇,作為一種機會,有著可遇不可求的特征。包括市場環境、技術發明等因素,比如市場環境不可預測的變化、某些具有偶然性的發明等。(6)政府行為――政府在產業發展中的角色是一種干預與放任的平衡。發展中國家的政府行為主要體現在產業政策方面,同時為物流綠色化發展提供有利環境尤為重要。

物流產業“鉆石模型”是一個雙向強化的系統,其中一項要素的效果必然影響到另一項狀態,所以以上的六大要素是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

四、回歸分析與實證檢驗

(一)數據采集

物流產業的統計涉及面廣、分組獨特。為了便于更好地了解物流產業的產業情況,需掌握時間跨度較長的統計數據,以利于科學地進行回歸分析和趨勢推算。因此筆者采用的數據主要來自《中國物流統計年鑒(1994-2008年)》,數據包括GDP、社會物流總額、物流業增加值等。

(二)物流成本與GDP的線性回歸分析

表1中給出1994-2008年我國GDP、物流成本(TLC)、物流增加值(LAV)的有關數據⑤。

根據表1中數據,可繪出1994-2008年物流成本、產業增加值與GDP的散點圖⑥(見圖2)。

從圖2可以看出,我國社會物流成本總成本、物流產業增加值隨著GDP的增加而增加,大多數散點圖都分布在一條直線附近,呈高度線性趨勢。通過建立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得出物流成本、物流增加值與GDP的線性回歸方程為:

y=11575.13+3.361225x1+6.718937x2

對該回歸方程進行檢驗,取其臨界值F0.01(1,8)遠小于經計算檢驗所得的F統計量的值12 519.27。這說明在顯著性水平為0.01下,所建立的線性回歸模型是合理的。從上面線性回歸分析結果看出,TLC的回歸系數為3.361225,LAV的回歸系數為6.718937。這就說明:這15年來,中國的物流成本每增加1億元,GDP增加3.361225億元;物流產業增加值每增加1億元,GDP就增加6.718937億元。因為物流成本是隨著經濟增長社會對物流的需求增加,物流規模的也就上升,所以社會物流成本也就自然增加。從方程中看出,物流產業增加值的權重很大,對經濟發展和增強產業的國家競爭優勢具有巨大的作用。

(三)時間趨勢推測的驗證

根據表1中的數據可以計算出物流成本與GDP以及物流增加值與GDP之間的比例關系,用曲線圖表示(見圖3)。圖3中TLCBI表示我國物流成本與GDP的比例關系,LAV表示我國物流增加值與GDP的比例關系,FATLCBC表示發達國家物流成本與GDP比例的平均水平。

1. 物流成本與GDP比例關系趨勢推測的驗證。從圖3可以看出,在1994-2008年這15年來,我國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總體來說是逐漸下降的,說明物流業的運行質量有所提高。但同時看到,這一比例下降幅度并不是很大,由于抵抗風險的能力不足,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下,比率還有所增加,說明物流產業經濟效率有所降低。同時,發達國家物流成本占GDP的比率約10%左右[4],與之相比,我國還有很大距離,物流成本高也是近些年來導致物流產業經營困難、缺乏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物流產業增加值與GDP比例關系趨勢推測的驗證。同樣由圖3可知,近15年來物流產業的增加值占GDP的比率不是提高,反而有下降趨勢。1994年最高,達7.6%,2004-2006年都是6.7%,由于受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下降到6.4%。雖然我國物流總額的增長率超過GDP的增長率,但物流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與發達國家相比還相差很遠。所以,要提高國家的整體運行水平和物流產業競爭優勢,就得在減少物流成本的同時增加物流增加值,所以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定位于低成本、高效益的綠色物流尤為重要。

五、基于“鉆石模型”視角的物流綠色化戰略思考

金融危機后,為了提高物流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必須發展低成本、高效益的綠色物流,基于“鉆石模型”的角度,戰略對策有以下五點:

1. 從物流生產要素層面看,要發展綠色物流良好的基礎設施、設備,培養高級物流管理人才。我國物流產業的費用可以概括為運輸費用、管理費用與保管費用,其中運輸費用占的比例最大,達一半以上。所以,發展綠色物流,就得先在物流運輸設備綠色化上大做文章。其策略有:通過技術進步切實降低各種運輸設備與基礎設施費用;做好運輸線路的運籌規劃,選擇環境友好的運輸路線。另外,注重培養高級人才,尤其是有遠見的管理者和物流運籌技術人才等。總的來說,綠色物流的發展,需要良好的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知識資源、資本資源等支撐,要發揮包括企業、政府、行業協會、個人等在內的共同作用,才能創造出有競爭優勢的生產要素。

2. 在物流需求條件方面,要盡量提供有利的條件。需求條件是產業發展的動力,國內需求市場也是產業競爭優勢的一大關鍵要素,客戶需求的形態和特征能夠反映該行業的產業競爭優勢[5]。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物流需求近年來逐漸增加,表2是我國2000年來每單位GDP的物流需求系數。

由表2可以看出,21世紀以來我國的物流需求不斷增加,2008年由于金融危機影響有所回落,但危機過后還會保持上升趨勢。綠色物流要得到很好發展,需求條件同樣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不僅要擴大綠色物流內需,還得擴大外部需求。其發展戰略關鍵在:(1)從宏觀角度,金融危機后,政府在繼續實行擴大內需的宏觀調控手段時,應注重擴大綠色物流的內部需求。比如政策鼓勵、引導,為企業創造良好條件,加強信息服務等。(2)從物流企業發展的微觀角度看,致力于發展綠色物流的企業,首先得做好市場需求結構的細分。同時,要有遠見地預測到未來不久的需求情況。

3. 從企業結構與同行業競爭層面看,應根據不同階段鼓勵良性競爭。國家的產業競爭優勢與新形態的經濟關系密切,綠色經濟作為新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的綠色物流產業必定在未來成為高增長值的行業。所以,首先提倡物流企業具有綠色經營的企業目標,進而促使綠色物流一體化管理的實施。對于中國的綠色物流行業的同行業競爭,目前只是一些條件具備的企業才實行這一戰略,還沒有形成擴散效應。但隨著產業發展階段的不同,應鼓勵同行業進行良性競爭而不是壟斷。

4. 從綠色物流產業相關產業和支持性行業的層面來看,應逐步完善綠色物流產業鏈,促進物流產業鏈的一體化發展。金融危機對中國企業,尤其是出口導向型的中小企業的沖擊巨大,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的產業缺乏完整的產業價值鏈。以美國著名的芭比娃娃產品為例,廣東東莞制造芭比娃娃的玩具廠,出廠價是1美元,而出口到美國的終端零售價格是10美元。其中9美元的利潤,滲透在“產品設計+大物流+終端零售”中,這個大物流環節,包括“倉儲運輸、原料采購、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等。這就是所謂的“6+1”產業價值鏈[6]。中國的一些制造企業正因為不能打造完善的大物流產業價值鏈,利潤微薄,缺乏核心競爭力,所以在危機中經不起考驗,經營困難。所以,對于綠色物流產業來說,要打造完善的產業鏈,逐步建立完整的上下游物流業支撐要素,這是降低物流成本增加效益的可行策略之一。同時,鼓勵物流企業之間的良性競爭與合作,開展與加強第三方物流企業與物流需求企業之間長期有效的合作。

5. 從政府行為層面看,應充分認識到發展現代化的綠色物流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的關鍵作用。從國家層面來看,“競爭力”唯一的意義就是國家生產力,國家與產業競爭力的關系,也正是國家如何刺激產業改善和創新的關系。所以政府在考慮和制定經濟與產業發展規劃時,一定要把現代化物流作為重點環節納入規劃和政策范圍[7]。政府的政策性支持可以包括:一是加快形成統一的物流業政策體系,推行綠色物流發展的政策激勵,實行“綠色補貼”政策并落到實處。

六、結語和展望

綜上所述,在金融危機后,以減少物流成本、提高物流增加值為目標的物流綠色化發展,是提高物流產業競爭優勢與風險抵御能力的可行之路,也是提高我國產業國家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物流綠色化的發展,從“鉆石模型”的角度可以得出科學合理的戰略決策。對于物流綠色化發展戰略這一新課題,還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間,既有微觀角度,也有宏觀角度。筆者認為,從微觀層面,運用運籌學、博弈論等方法實證研究綠色物流產業組織的統籌規劃、合作創新等具備很大意義;從宏觀層面,綠色物流產業的產業政策、產業布局等的研究有待于進一步展開與深化。

注釋:

①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又稱“國家競爭優勢鉆石理論”、“鉆石理論”,其核心思想體現在鉆石模型當中。

②綠色物流的學術解釋:也稱環保物流,是指實現物流綠色化,通過在物流過程中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同時,實現對物流環境的凈化,使物流資源得到最充分利用。

③物流成本是物流過程中消耗各種勞動的貨幣表現,能直接體現物流產業的效益,也是綠色物流首要目標。

④物流產業增加值反映了報告期間物流產業新創造的價值,是GDP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物流綠色化發展的目標之一。

⑤數據來源于各年《經濟統計年鑒》與《物流年鑒》。

⑥此散點圖運用Eviews軟件繪制而得,回歸方程的計算與檢驗也是通過運用Eviews操作。

⑦數據來源于《2008年中國物流年鑒》。

參考文獻:

[1]邁克爾?波特著.國家競爭優勢[M].李明軒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2]日本綜合研究所.供應鏈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3]李莉,張建華,周海燕.物流產業發展與國家整體水平提升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機械工程,2003,(10).

[4]帥斌.物流產業經濟[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5]Staffan Lander.“The role of home demand characteristics in trad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J].Volume89,2008:18-19.

[6]郎咸平.產業鏈的陰謀I[M].中國香港:東方出版社,2008.

[7]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物流學會.中國物流發展報告(2007-2008)[R].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8.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c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Logistics Industry after the Finance Crisis

Deng Liang

(Economics School,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0070, China)

篇6

隨著現代工業和農業的飛速發展,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嚴重,人們對綠色食品的關注也越來越多,綠色食品在人們日常消費中的比重逐步提高。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對整個農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健康發展以及環境保護等諸多問題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農業大省,河南省關注綠色食品的發展,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綠色食品企業的經營效率,對促進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意義重大[1]。

1 河南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現狀

從20世紀90年代初起,河南省就開始培育綠色食品產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總體而言,河南省的綠色食品產業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幾個態勢。

1.1 產業增長迅速

河南省綠色食品產業起步較早,但初期發展較慢,到2003年整個產業的發展才有了新的突破,呈現較快的增長勢頭。根據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的報告,2003年河南省綠色食品企業10家,產品數量21個;到2008年,河南省的綠色食品企業已有83家,產品數量達296個;2013年,河南省擁有143家綠色食品企業,產品總數高達386個[2]。短短10年間,企業數量和產品數量都有超過10倍的增長,且產品的產量和品種也取得了大幅突破。由此可見,河南省的綠色食品市場供需不斷增長,整個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已成為河南省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

1.2 產業結構逐步完善

經過20多年的探索,河南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逐步成熟,產業結構逐步完善,從整個產業構架來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基地與農戶為企業提供原材料,企業進行加工生產,這構成了整個產業集群的第一層,也是主體層次;第二層次指前端和后端產業,前端產業主要指提供種子、化肥、機器設備等的企業,后端產業主要指進行廣告宣傳、物流運輸等的企業;第三層次主要指提供輔助服務的相關產業,包括政府機構、相關的行業協會以及其他中介機構[3]。河南省綠色食品產業結構如圖1所示。整個綠色食品工作系統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農業部的領導和地方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總體部署,扎實地開展各項工作,綠色食品繼續呈現速度、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為提升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擴大農產品出口,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持續發揮積極作用[4]。

1.3 競爭優勢不強

河南省綠色食品產業有很大程度的發展,但是相較全國而言,其競爭優勢并不明顯,還處于一定程度的弱勢地位。作為農業大省,河南省的綠色食品產業具有先天優勢,但后天發展并不理想。從產量角度來說,根據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的最新數據,2013年度,全國的綠色食品總產量為21 233 612.14 t,河南省的綠色食品產量為309 879.80 t,僅占全國總產量的1.46%。從企業和產品數量來說,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國共有7 696家綠色食品企業,產品數高達19 076個;而河南省綠色食品企業有143家,產品數為386個,企業數和產品數分別占全國的1.86%和2.02%。由此可見,與全國整體相比,河南省綠色食品產在產量、數量、品種方面都處于弱勢地位,競爭優勢不強,亟待進一步發展。

從表1可以看出,近5年河南省的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形勢并不樂觀。就企業數量來說,河南省的綠色食品企業數量雖逐年增長,但增長速度極其緩慢,在全國的比重不到2%;產品數量的比重較企業數量來說稍高,但也僅為2%左右。河南省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不僅落后于廣東、江蘇等經濟發達的省份,甚至也落后于河北、黑龍江等經濟發展較緩的省份,其競爭優勢還有待加強。

2 河南省綠色食品企業效率實證分析

龍頭企業在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龍頭企業的發展不僅對中小企業有引導作用,在整個行業的技術研發、創新中也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本研究擬運用數據包絡分析的方法對河南省綠色食品企業的效率進行研究,通過分析比較不同企業的生產效率提出改進措施,以期對企業的生產效率提高有所裨益,從而促進整個行業的共同發展,改善河南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較落后、競爭力不足的弱勢。

2.1 模型構建

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簡稱DEA模型)方法是1978年由著名運籌學家A?Charnes等首先提出的,通常被用于評價相同部門間的相對有效性(稱為DEA有效),其第一個模型被命名為C2R模型。從生產函數的角度看,從生產函數的角度看,這一模型主要用來研究具有多個輸入和多個輸出的“生產部門”的“規模效率”與“技術效率”問題,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5]。

假設DEA模型中有n個待比較的項目,即模型的決策單元(DMU)數等于n,為了符合DEA模型研究的需要,并假設這n個DMU是同類型的,具有可比性。同時假設每個DMU有m種投入指標和p種產出指標。每個決策單元的效率評價指數為:

hj=■,(j=1,2,…,n)

其中,xij表示輸入數據,如企業投入的資金、人員等;yrj表示輸出數據,如投資回報率、年收益等;而vi、ur則分別表示xij和yrj對應的權重;hj為效率評價指數。

同時DEA模型還能對低效率的決策進行改進,如對第j0個決策單元的相對效率可以建立如下優化評價模型:

目標函數:maxhj■=■

s.t.■≤1,j=1,2,…,nvi,ur≥0,i=1,2,…m;r=1,2,…p

其中,xij、yrj為已知數(可由歷史資料或預測數據得到),vi、ur為變量。權重系數vi、ur作為模型的變量,決策單元的效率指標值hj作為約束條件,因而效率評價指標值始終不超過1,同時把第j0個決策單元的效率指數作為求解的目標函數,即在考慮其他可比決策單元的基礎上評價某一決策單元的生產效率是否有效[6]。

本研究擬運用DEA方法中的C2R模型來分析比較不同企業的生產效率,并對生產效率低的企業進行改善,從而提高企業的效率[7]。同時,通過多個企業的輸入、輸出數據比較,建立生產前沿面,為企業的資源配置提供決策依據,進而促進整個產業的發展。

2.2 樣本和數據選取

2.2.1 樣本選取 龍頭企業在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中極具代表性,因此從2014年河南省綠色食品產業龍頭企業名單中選取了8家具有典型特點、產品覆蓋較廣且數據可得的企業,收集這些企業的投入產出相關數據進行相應的處理分析。8家企業分別為:雛鷹農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固始縣豫申糧油工貿有限公司、河南誠實人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河南蓮花味精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大程糧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新鄉市長遠實業集團綠色食品發展有限公司、鄭州博大面業有限公司以及鄭州毛莊綠園實業有限公司。

2.2.2 指標選取 選取適當的輸入輸出指標體系是運用DEA模型進行生產效率分析的基礎,指標選擇的合理性對DEA分析的有效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過去對綠色食品行業分析多屬于定性分析,較少運用DEA方法進行生產經營效率研究。本研究主要借鑒一般性生產型企業和服務型企業關于運用DEA方法來評價企業生產效率的文獻,并結合一定的指標選取原則,選取輸入輸出指標。一般性生產型企業和服務型企業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時存在共性,通常把資產投入和人力資源投入作為主要考慮的輸入指標,把總產出和增加額作為主要輸出指標。因此選取投入指標:①職工人數。現有的大多數綠色食品企業多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力資源投入是其重要的成本投入;②技術人員的數量。綠色食品較傳統食品對技術的要求較高,雖然現有的綠色食品還多以初加工為主,但是其對生產環境、加工方式的要求更高;③投資額。資本的投入是最直接的成本投入方式,以較少的資本投入形成較高的產出才能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產出指標:①綠色食品批準產量。由于綠色食品需要經過國家認證,其產量也需要經過國家批準,因此可以把綠色食品批準產量作為衡量企業綠色食品的產出指標;②綠色食品種類。很多企業不只生產一種綠色食品,企業綠色食品生產的種類也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企業對綠色有機產品的生產能力;③年收益。考慮到很多企業的資本、人力投入不單只生產綠色食品,因此也引入了年收益這個指標對企業的整體收益進行衡量。

2.3 結果分析

使用Deap 2.1軟件包進行數據的輸入-輸出,進行結果比較,得到了8家綠色食品龍頭企業的生產效率指標值,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8家綠色食品龍頭企業的生產效率相差較大,蓮花味精、大程糧油以及毛莊綠園實業的技術效率較高,排序為并列第一。作為8家企業中惟一在主板上市的企業,蓮花味精的各項產出數據均較高,根據蓮花味精最新的年報數據,其品牌價值高達44.62億元,品牌效應為其帶來了巨大的附加價值。值得一提的是鄭州毛莊綠園實業有限公司,它的各項投入均處于低水平,但是收益巨大。根據2014年河南省公布的各企業綠色食品批準表,該公司綠色食品種類為28種,遠高于其他企業。鄭州毛莊綠園實業有限公司實行“基地+農戶”的模式,通過電商渠道建立網上生鮮超市實現產品的直營,通過減少中間環節保證了產品質量,同時也實現了低投入高產出的高生產效率。這些行業中的標桿企業的生產模式、管理方法、營銷手段等各方面都處于領先水平,為生產效率較低的企業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河南省的綠色食品產業整體發展水平較好,8家企業的平均生產效率為0.766;但也有少部分企業的生產效率較低,如博大面業的生產效率最低,僅為0.228,不到平均值的1/3。企業可以通過調整部分要素投入數量,改進要素生產方式、管理水平等手段來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運用Deap 2.1軟件包得到的博大面業各項資源投入的調整值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博大面業的職工人數、技術人員數量、投資額均存在冗余,因而導致生產效率較低,要想提高生產效率,需要精簡各項投入;職工人數和技術人員數量兩個指標的投入相較投資額來說冗余程度更大,說明該企業的人力資本投入產出比較低,應該進一步精簡,才能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

3 河南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3.1 加大政府的扶持與管理

綠色食品產業在我國發展的歷史并不長,有關的認證及監管體系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規。由于食品安全事件的屢次發生,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需求大幅增加,但同時卻缺乏對現行綠色食品認證的信賴,嚴重制約了綠色食品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政府對綠色食品行業的后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政府應大力扶持綠色食品產業,幫助相關企業更好地成長;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強監管,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和綠色性[8]。政府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第一,制定行業的發展戰略及政策。政府應根據產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制定相應的戰略計劃,并輔以相應的政策,為全省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第二,為相關企業提供政策扶持。河南省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較全國來說并不理想,政策性的發展基金也較少,不利于行業的持續發展。綠色食品企業多為中小企業,各方面競爭力較差,政府可以為企業提供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扶持政策。第三,優化完善行業管理體系。食品安全是關乎民生的首要問題,綠色食品的生產環境、產品認證、加工運輸、市場推廣等各方面都應該實施全程監控管理,建立一套從研發到生產再到銷售的完善體系,有效、穩健及安全地推動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

3.2 建立科學合理的經營模式,打造強勢品牌

河南省的綠色食品產業在生產實踐發展中已形成了某些穩定的經營模式:政策導向型、科技示范園區型、樹立龍頭企業型等。這些經營模式一定程度上都促進了整個行業的發展,單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足。綠色食品的新鮮度是極其重要的,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現代市場,綠色食品企業選擇何種經營模式和銷售渠道,最大限度地保障產業的質量,形成核心競爭力才是成功的關鍵。企業應當結合自身的生產經營條件,尋找合適的合作伙伴,通過供應鏈的梳理達到降低成本、擴大收益的目的,形成雙贏模式[9]。現行的綠色食品企業多為中小型企業,產品多為初加工產品,缺乏品牌知名度和技術含量,極容易被復制。要想促進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的發展,實施品牌戰略提高產品競爭力勢在必行。

3.3 增加研發投入

目前國內綠色食品主要是初加工產品,深加工的產品較少,產品技術含量也較低,且整個產業存在著嚴重的產-學-研各自為政的狀況[10]。綠色食品產業對生態環境、原材料以及生產加工技術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為了促進綠色食品產業的健康長久發展,企業和相關研究部門應該加大研發投入,建立完善的技術研發體系。增加研發投入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第一,研發生產新型健康無害的肥料及殺蟲劑的先進技術,從原材料層面來控制食品的綠色化;第二,研發對原材料進行后續加工的先進技術,利用高新技術提供更加健康綠色的有機食品。同時,必須建立完整的產學研體系,促進研究成果轉化為實用技術進而形成具體產品,提高生產效率并降低生產成本。

篇7

關鍵詞:綠色產業 山區經濟 梅州市 區域發展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7-206-03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區的總面積大約占到國土面積的2/3,其經濟社會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對于發展山區經濟,我國政府給予了高度重視,實施了很多促進山區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但總的來說,仍缺乏從總體上對山區進行戰略性規劃和發展的措施。特別是如何在保護山區生態環境的同時發展山區經濟,沒有一個比較好的辦法,要么將保護環境與經濟發展對立起來,要么就是強調經濟發展而忽視環境保護。由于山區的貧困落后、經濟欠發達與生態環境惡化之間存在著因果循環關系,要協調好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就必須探索出一條能夠發揮山區資源稟賦優勢的綠色產業發展之路。

本文以廣東省梅州市為研究樣本,該市地處粵、贛、閩三省交界處,廣東省東北部,全市土地總面積1.58萬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約占土地面積的86.7%,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2008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477.88億元,梅州人口、土地分別占廣東的6.11%、8.9%,但GDP總量僅占廣東省的1.34%,人均GDP只有11600元,僅及廣東全省人均GDP的30.86%,是一個人多地少,經濟欠發達的山區市。梅州市正面臨著廣東區域協調發展趨勢和新一輪產業分工調整、加快經濟發展的歷史機遇和挑戰。作為廣東省重要生態屏障的梅州,面臨山區發展戰略抉擇,探索一條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的“綠色產業”發展之路,對梅州乃至廣東省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同時,對于全國山區和欠發達地區的產業發展戰略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綠色產業的概念界定

對于綠色產業的概念在理論界展有不同的看法,最具代表性的觀點有以下幾種:陳飛翔、石興梅認為,從狹義的角度看,綠色產業指直接與環境保護相關的一些產業,隨著環境保護意識被廣泛接受,派生出直接從事環境保護活動來獲得經濟效益的企業和產業,如,在美國,許多州把資源再生利用一類的產業稱為綠色產業;從廣義的角度看,綠色產業指各種對環境友好的產業,既包括狹義的綠色產業,還包括其它對環境友好的產業,即在產品的生產過程和消費中對環境友好的產業。胡援東、揭益壽認為,狹義的綠色產業包括糧食作物、畜牧、水產、果品、食品深加工、飲料、食品包裝、無公害農業生產資料和人類其它生活用品等,由于與生態環境有關的事物在國際上都冠以“綠色”,為更加突出綠色產品來源于最佳生態環境。因此,又稱“綠色產業工程”,它是一項融科研、環保、農業、林業、水利、食品加工、食品包裝及有關行業為一體的宏大系統工程,屬于高科技產業。劉小清認為,綠色產業也稱環保產業,是國民經濟結構中以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為目的所進行的技術開發、產品生產、商品流通、資源利用、信息服務、工程承包、自然生態保護等一系列活動的總稱。綠色產業旨在防治環境污染,保護自然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是一個非常有前途又有實用價值的新興產業。曾建民認為,所謂綠色產業是以綠色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以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滿足人們對綠色產品消費日益增長的需求為目標,從事綠色產品生產、經營及提供綠色服務活動并能獲取較高經濟與社會效益的綜合性產業群體。它應包括環境保護產業、綠色食品產業、綠色技術產業、綠色旅游產業、綠色農業產業、綠色服務產業和綠色貿易產業等多個產業部門。

盡管學術界迄今為止尚未形成綠色產業的統一概念,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綠色產業與環境密切相關。所謂“綠色”,是“環境保護”或“無公害、無污染”的代名詞,是生命的象征,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解釋,“綠色(Green)”意味著自然的、無污染的狀態。所謂“產業”,是指具有某種同一屬性的企業的集合,在市場上表現為這些企業的相同或相近的經濟活動,表現為需求指向相同或相近、技術特征相近、生產對象相近。

由此,本文將綠色產業定義為:是指在綠色經濟發展中,應用綠色技術生產綠色產品,提供綠色服務,有利于生態資源的保護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有利于增進人類健康,有利于人類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從一般意義上講,一切傳統產業中,凡實施綠色技術改造、采用綠色科技創新、其生產經營過程和產品有益于環境和人類健康的產業,都可以進入綠色產業之列,其外延包括綠色交通、綠色能源、綠色材料、綠色旅游、綠色醫藥及環保工業等等。從特定意義上講,所謂綠色產業是指一切依托于生物體的自然再生產過程,而且其產出物是不破壞環境、不危害人類健康的產業。

二、梅州市發展綠色產業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分析

1.產業發展定位不清,綠色產業結構不合理。首先,產業發展定位不清,招商引資急功近利。欠發達山區由于經濟發展滯后,迫切希望通過發展大工業來拉動區域經濟發展,普遍存在著強烈的招商引資沖動,而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往往出現“饑不擇食”的現象。當前,廣東省正在實施“雙轉移戰略”,政府在引導珠三角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西兩翼、粵北山區轉移,而在這些勞動密集型產業中,有很多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而不少縣區政府在招商引資時并沒有加以甄別,有急功近利發展經濟的傾向,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其次,在當前梅州市綠色產業中,綠色農業所占份額較大,綠色旅游業發展勢頭較好,但綠色工業則發展緩慢。由于梅州市是傳統的農業大市,第一產業在GDP的比重較大,2008年,第一產業產值104.75億元,占比為21.9%,其中的大部分可以歸為綠色農業范疇;綠色服務業中的主體是綠色旅游業,2008年旅游總收入為46.4億元,主要來自于綠色生態觀光旅游項目的貢獻;而綠色工業的貢獻值卻不到GDP總量的5%,綠色工業的發展嚴重滯后。

2.經營者對“綠色”意識淡薄,尚未擺脫對傳統觀念的束博。其一,企業對“綠色”意識、環保意識淡薄,對綠色品牌優勢缺乏認識。主要表現在:對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采取消極應付的態度;認為綠色生產和綠色營銷只是一種口號和宣傳,花了錢,但不會帶來多少實際好處。目前,梅州市的綠色產品生產者和生產企業的品牌意識不強,且缺乏比較成熟的品牌運作方式。除少數企業實施了品牌戰略外,大量的綠色產品由于沒有注冊品牌或者缺乏品牌優勢,雖然產品的品質優良,但產品的知名度有限,市場占有率低,造成綠色產品附加值不高,沒有形成市場競爭優勢和價格優勢。

其二,農民、專業戶對綠色生產和品牌意識不強。農民、專業戶進行生產時,仍然是重量而不重質,農業生產對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對依賴性很大。所以當發展綠色產品生產與施用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發生沖突時,農民為提高產量仍然施用它們,卻放棄生產綠色產品應遵守的規程,例如梅州市的主導農產品――梅州金柚的生產,在90年代后期就凸顯這一問題,從而直接導致了持續多年的金柚銷售市場萎靡不振。

3.綠色投入機制不健全。一方面,綠色投入欠缺。從經濟學角度講,綠色產業具有正的外部性,非綠色產業具有負的外部性。綠色產業對產業本身及他人有益但與非綠色產業相比,其生產成本要高得多,如要求對綠色品種、綠色資源、綠色環境、綠色管理、綠色生產、綠色營銷等進行投資。因此,客觀上需要政府給予一定的價格補貼、優惠等政策,而目前梅州市在資金傾斜、科技投入、價格保護方面沒有出臺專門的政策和扶持措施,沒有投入專項資金支持綠色產業發展。政策促進作用力小,措施乏力,從而制約了綠色產業的發展使綠色產品開發者的生產熱情沒有充分發揮,各地的綠色資源優勢沒有變成經濟優勢,綠色產業對當地經濟的帶動作用沒得到充分體現,難以適應新形勢的客觀要求。

另一方面,綠色投資渠道單一。從梅州市綠色產業的目前投資渠道來看,主要以政府投資為主,企業和私人投資所占比例較少,還未形成多渠道的投資方式。這種單純依靠政府投資的狹窄資金來源渠道,既無法滿足綠色產業發展的巨額的資金需求,又不能給企業以激勵和約束,難以體現“污染者付費”原則。目前,梅州市綠色投資大部分投向環境污染治理,而且基本上用于末端污染治理,經濟效益比較低下。

4.缺乏綠色龍頭企業和品牌產品,綠色市場開發相對滯后。綠色產品品牌化和綠色龍頭企業規模化是綠色產業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的必經之路。但從梅州市綠色產品和綠色生產企業的現狀來看,缺乏拉動性強、輻射范圍廣的綠色龍頭企業和綠色品牌產品。還達不到“保護一片水土,振興一批企業,富裕一方百姓,拉動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目前, 梅州市除少數企業和地區實施了品牌戰略外,大量的綠色產品由于沒有注冊品牌或者缺乏品牌優勢,雖然產品的品質優良,但產品的知名度有限,市場占有率低,造成綠色產品附加值不高,沒有形成市場競爭優勢和價格優勢。在這種局面下,綠色企業市場開拓能力弱,綠色產品專業流通渠道、營銷網絡的建設滯后。一般而言,綠色消費以綠色營銷為前提, 綠色營銷反過來又會帶動綠色消費。而目前,梅州市還未建立一家綠色產品市場和銷售網絡,主流零售業還未加入到綠色產品的銷售體系中來,還未建立一個從生產到消費的暢通渠道,大多數綠色產品只能通過普通流通渠道進入市場,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也影響綠色產品的價格,進而影響綠色產品生產者的積極性。

三、構建梅州市綠色產業體系的思路

從綠色產業所涉及的領域和區域看,各類綠色產業發展的基礎、生產水平、技術條件、資源狀況、經濟效益及需求程度的差異很大。作為經濟欠發達山區市的梅州市,應該重點發展那些具有資源稟賦優勢、市場需求大、經濟效益較高的綠色產品和技術。

1.大力發展現代綠色農業。梅州山區山清水秀,空氣、土壤、水源等自然條件較好,水土污染程度低,對于發展環保型綠色農業有較好的天然環境。同時,梅州市是農業大市,部分主要農作物生產在生產規模和生產技術上在全省乃至全國占有一定的優勢。如梅縣金柚種植面積28.6萬畝,總產量達29.7萬噸,種植規模和產量上位居全國同類品種第一位;梅州茶葉種植面積16.84萬畝,總產量1.08萬噸,占廣東省1/5,位居全省首位,梅州市發展綠色農業具有顯著的比較優勢。根據區域資源狀況,應重點發展壯大水果、茶葉、油茶、南藥、優質稻、蔬菜、烤煙、畜牧水產養殖等主導產品,打造廣東省重要的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加工供應中心。

在鞏固和繼續推廣小莊園模式、“豬――沼――果”生態農業模式的基礎上,必須按生態農業發展的需要,大膽試驗,創出各具特色、多種形式的生態農業模式。根據目前的實踐基礎條件,今后應重點發展六種模式:(1)運用立體種養技術的多層利用型模式;(2)實施林業持續發展的自凈型模式;(3)以建設生態村為主的循環利用模式;(4)以建設生態果、油、茶園為重點的綜合增值利用型模式;(5)以完善小流域綜合治理為目標的復合經營型模式;(6)以實現開發與保護并舉的綠色旅游型生態模式。

2.著力打造綠色高新技術工業。當前,梅州市的綠色農業發展勢頭良好,但由于農業是屬于弱勢產業,產品附加值低,對當地的經濟拉動力小,要根本改變山區經濟的落后狀況,沒有高附加值的工業發展是難于實現的。筆者認為,梅州經濟的崛起,關鍵在于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綠色高新工業。根據梅州市的資源稟賦狀況,可以選擇生物醫藥業和綠色食品加工業等兩個子行業作為綠色工業的龍頭。兩者的共同特點是利用具有區域比較優勢的綠色農產品作為原材料,產業鏈條比較長,產品附加值比較高。這類綠色工業的發展反過來又能夠拉動綠色農業的大發展,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的綠色產業鏈。

目前,梅州市的綠色食品加工業已經有所發展,但除了廣東新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少數幾家規模化企業以外,大多數食品加工企業規模偏小,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不顯著,難以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筆者認為,生物醫藥業應該作為梅州市主導產業的首選,依據是:(1)生物醫藥屬于新興朝陽產業,市場前景廣闊、產品附加價值高。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情況下,我國醫藥工業總產值逆市突破萬億元大關,達10440億元,同比增長21.18%。近8年來,我國醫藥行業復合平均增長率為20.45%,比全球藥品增長率高出12個百分點。生物醫藥產業是我國近期重點發展的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2)生物醫藥產業鏈條長,容易形成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拉動作用大。(3)梅州市具有良好的南藥種植基礎,區內擁有藥用植物785種,蘊藏量較多且分布較廣的主要種類有50多種,農民有種植南藥的傳統,同時,區域內已經有華銀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嘉應制藥股份公司、新南方青嵩藥業有限公司等多家有實力的生物醫藥公司進駐,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下一步的工作重心,應該是吸引國內、國際知名醫藥生產巨頭進駐,以帶動產業集群的形成。

3.發展以綠色生態環境和綠色農業為基礎的綠色生態旅游業。梅州山地丘陵面積廣闊,森林覆蓋率達70.6%,境內有48個自然保護區和60個森林公園,不但景色優美,而且綠色農業發展良好,特別是小莊園和三高農業發展規模大、水平高,享有“金柚之鄉、單叢茶之鄉”的美譽。梅州市具有豐富的自然人文生態景觀資源,即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蘊。既有以陰那山、天柱山、七目嶂、王壽山代表的花崗巖、變質巖山地旅游景觀,又有以五指石、南臺山為代表的丹霞山地景觀等,還有古樸、獨特的客家民俗風情、客家文化。優越的綠色生態環境、優美的山地資源和獨特的歷史人文景觀成為梅州市開發綠色生態旅游業的良好資源。

開發策略方面,應該遵循綠色生態旅游發展的空間演化規律,以旅游需求市場為導向、以特色生態農業和地域文化為基礎,對生態旅游開發進行科學的區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態定位。在農業觀光旅游、鄉村生活體驗游、鄉村民俗風情游等旅游農業產品開發中,注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和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的提升挖掘,突出農村生活風貌和豐富的鄉土文化內涵,保持鄉村旅游的原真性,打造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綠色生態旅游景區。

四、梅州市發展綠色產業的對策建議

針對梅州市綠色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問題,筆者認為目前應采取以下措施推進梅州市綠色產業的發展:

1.加強生態建設,營造綠色環境。綠色生態環境是發展綠色產業的根本和基礎。沒有綠色環境,不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綠色產業就是失去了立足之地。千萬不能一味強調發展經濟去“征服自然”、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掠奪性開采開發自然資源。作為欠發達的山區市,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梅州市重要的比較優勢,無論是發展以生物醫藥業為龍頭的綠色工業,還是發展以生態旅游為先導的綠色服務業,都必須以優良的生態環境為基礎。因此,我們必須保護好現有綠色環境資源,禁止亂采濫挖行為。要大力推廣生態農業模式,使農民自身的經濟目標與生態建設統一起來,提高生態建設的長期性和持續性。施行水土流失治理、退耕還林等工作,同時要控制和減少水、空氣的污染,制定有關環保法律法規,執行“誰污染、誰付費,誰治理、誰受益”制度,為綠色產業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2.更新觀念,樹立“綠色”意識。目前在我國,整個綠色產業的創建和開發,還只是處于初始階段。政府部門應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讓廣大人民群眾、生產者、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的領導了解發展綠色產業的重要性,并把提高環保意識、生存意識、生命健康意識上升到民族意識、發展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的高度,并促使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積極創造條件把綠色產業列入優先發展地位,引導綠色產業的健康發展。

首先,針對廣大公眾對綠色產品的消費意識淡薄的現象,加強對綠色產品的“綠色”品質的宣傳,傳播綠色消費知識,及時將企業提供的綠色產品或綠色服務的信息迅速傳遞給消費者,以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和重視,提高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認知程度和進行綠色消費的自覺性,并產生購買欲望。加強對消費者進行綠色消費知識的宣傳,讓他們知道綠色消費對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從而形成健康的、對環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培養綠色消費的社會風尚,為啟動和加速梅州市的綠色產業發展創造必要的社會環境。

其次,提高企業對發展綠色產品重要性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通過政府建立有效的約束機制,推動和普及綠色生產的意識,誘導企業敢于投資開發綠色產品,對綠色生產企業給予必要的優惠政策,對非綠色生產企業提高稅收和排污費,從而促進企業進行綠色生產和綠色營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提高政府的綠色發展意識也不容忽視。要建立環保教育和宣傳制度,將環保知識引入教科書,對各級干部實施環保知識輪訓。還要建立領導干部環境考核制度,自上而下層層簽訂環境目標責任制,并作為政績加以考核。以便于指導生產者和消費者,樹立和強化他們的綠色意識。

3.創新綠色產業發展機制。加快梅州市經濟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推動梅州綠色產業發展的機制創新,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健康發展,積極探索綠色產業的投入產出機制、科技激勵機制和人力資源開發機制,進一步擴大對國內外的開發,廣開籌資和引進先進技術的渠道,支持綠色產業的綠色經濟。同時各級政府應打破所有制、行政區域、行業界限,通過制定和實施工商、稅收、財政、土地等優惠政策,以及實行“一條龍”服務,營造有利于綠色產業發展的良好市場競爭環境,為企業開發生產優質高效的綠色產品創造廣闊的空間。

發揮高新技術是綠色產業生產、加工中的主導力量,而具有先進科學技術的科技人才和具有現代化管理知識與能力的管理人才是第一生產力的開拓者和推動者。要把綠色產業的發展引導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為此,一是創造條件,積極引進發展綠色產業所需的各類專業人才;二是在有關的高等院校增設專業和課程,加快培養高層次的專門人才;三是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職業培訓和教育,不斷提高企業職工的業務水平和文化素質。

4.培育綠色龍頭企業,推進綠色產品名牌戰略。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的規模化和產品的品牌化決定了市場競爭優勢和價格優勢。因此,要打造梅州綠色產業的競爭優勢,就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通過政府推進和市場引導促進綠色產業集團的形成,鼓勵企業以資金為紐帶進行跨地區、跨行業和跨所有制的兼并和聯合,培育綠色龍頭企業,增強綠色產業的競爭能力。同時,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行業促進”的品牌推進模式,進一步完善品牌扶持、獎勵、培育機制,引導企業積極爭創名牌產品、著名商標和馳名商標等,以品牌促進企業做強做大。推進“綠色名牌產品――綠色龍頭企業――綠色產業”聯袂互動的經營模式。

參考文獻:

1.馬曉紅,陳新川.中國綠色產業發展問題研究觀點綜述[J].經濟縱橫,2005(12)

2.梅州市統計局.梅州市統計年鑒.2009

篇8

關鍵詞:戰略性新興產品;四川省;分析;研究

中圖分類號:F06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409(2012)09—0099—03

Study on the Cultivating and Development of Sichuan Strategic Emerging Products

MO Xiao—mei1, WANG Nan2, LIU Ke—ran1, LIN Dan1

(1.Sichuan Technology Exchange Center, Chengdu 610041;

2.Sich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Chengdu 610041)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developing style, selection standards and advantages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products, analyzes the problems that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Sichuan strategic emerging products,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strategic emerging products; Sichuan Province;analysis; study

一、引言

國內專家學者對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產品做了深入研究,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的專家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際經驗與中國對策》中談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推進技術創新,并且要將政策重心放在產品的市場推廣上,加強市場培育。”同時也有專家認為,“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要重視產業的發展規律,并且要有正確的政策措施”。如今國內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情況不盡相同, 歐盟把發展重點放在本土已有的優勢產業上,全力打造具有國際水平和全球競爭力的“綠色產業”,初步形成“綠色能源”、“綠色電器”、“綠色建筑”、“綠色交通”和“綠色城市”等產業的系統化和集約化。美國以新能源為驅動力尋找經濟新契機,把可再生能源及節能項目、醫療信息化、環境保護等產業均作為投資重點行業。日本以長期需求為目標加強產業政策引導,將信息通訊、節能和新能源開發、環保、生物工程等產業作為重點產業進行扶持,并提出“環境能源基礎創新計劃”、“低碳社會行動計劃”,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鑒于我國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現實復雜性,需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并借鑒國外培育和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發展的正確經驗、理念,引導和推進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產品。

2010年,國務院了《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重點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和新材料產業等7大產業,這被看作是振興經濟的又一重大舉措,是繼“4萬億”后國家啟動的最大規模的產業計劃。

二、戰略性新興產品的定義和遴選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及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是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1]。戰略性新興產品是構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是有關鍵技術突破和長遠發展需求為支撐,具有高速成長性、對產業發展具有發展先導作用,而且可形成重大關鍵技術和市場突破的標志性產品,具有技術、市場、效益、資源等方面的戰略性和先導性意義。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首先要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品,對于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轉變發展方式,搶占技術經濟制高點、提升四川省建設西部創新高地和西部經濟發展高地,提升未來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2]。

2011年4月,四川省出臺了《四川省戰略性新興產品“十二五”培育發展規劃》,提出“攻克技術、培育產品、引導產業、加快發展”的基本思路,在省內具有基礎、優勢和特色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等領域首批遴選確定了233個戰略性新興產品。據四川省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及聯系會議辦公室不完全統計,至2011年末,233個戰略性新興產品已實現產值704.31億元,利稅80.84億元,與2010年相比產值同比增長50.7%,利稅增長46.7%。實現產值創匯3億美元,新增就業人員20676人。年產值達到10億元以上的產品有9個,1~10億元以上的產品46個。因此,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品對于四川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加快四川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戰略性新興產品的特點

戰略性新興產品具有以下特點:

篇9

自上世紀中葉開始,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對低碳農業進行研究,“環保型”低碳農業逐步成為人們推崇的傳統“工業型”農業最重要的替代方式之一。傳統“工業型”農業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為核心,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為典型特征,由此帶來了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成為農業環境污染的最重要原因之一(SLJohnsonetal.;JSShortle,2001)。隨著時代變遷,國外學者對農業碳排放進行研究,指出農業碳排放源于農業利用方式、農業廢棄物的隨意處置、畜禽腸道發酵與糞便管理、農業能源利用、水稻生長以及生物燃燒(Woomeretal,2004;ohnsonetal,2007;ACILTasmanPtyLtd,2009),雖然在農業碳源來源上具有一定的爭議性,但對低碳農業存在的巨大意義和低碳農業對于傳統“工業型”農業改造升級上達成了共識。對低碳農業生產率的研究,國外學者也較早做出了研究,McMillan(1989)、Lin(1992)、Wen(1993)等學者首先對低碳農業全要素生產率(TFP)進行了測算,此時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以Griliches生產函數為代表的平均生產函數。而后,Mao(1997)、LambertandParker(1998)、Locatelli(2004)、Ernesto(2008)、Hugh(2009)等對碳匯、碳測算和低碳農業生產率進行了再探索,以隨機前沿生產函數(stochasticfrontieranalysis,SPA)和數據包絡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為代表的生產前沿面方法在生產率測算中得到廣泛應用。而傳統農業對環境的影響可歸納為:傳統施肥方式無法滿足農業生產規模擴大條件下的效率要求,農民為提高生產效率和單位產量,大量施用化肥、農藥,導致農用化學品污染加劇;規模化養殖造成的種養業分離,導致大量的禽畜糞便直接排入河水中形成水體污染;多樣化種植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被單一品種的專業化生產所取代,局部地區農作物品種的單一會導致農田生態失衡和土壤肥力的下降。低碳農業對環境的提升方式歸納為:減少有害投入品,減少面源污染;發展綠色循環農業,推行無公害生產;推行綠色農業,提高農產品食用安全性;推行清潔能源模式;國內,王昀(2008)首次提出低碳農業概念,認為“低排放、高收益”就是低碳農業概念的最早雛形。而后王松良等(2010)、羅吉文等(2010)、劉靜暖等(2012)等對低碳農業再次認識,將低碳農業認識提升到理論高度。而后,眾多學者均對低碳農業發展進行了探索,均對低碳農業發展持支持態度(周誠,1995;楊素群,1998;衛新,2003;李國忠,2005;黃初枝、黃賢金,2007;李谷成等,2007),認為低碳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是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型農業的替代模式,能夠實現農業各生產要素的活力充分調動的基礎上實現環境保護,維護環境保護與農業發展的協調統籌。在農業碳排放研究方面,李迎春等(2007)董紅敏等(2008)、譚秋成(2011)、閔繼勝等(2012)、田云等(2012)、李波等(2012)、王才軍等(2012)比較了農業與工業碳排放的區別,對我國農業溫室氣體和農業碳排放量進行了再測算,并對其時序演變規律及空間分布特征進行了分析。在農業碳匯研究方面,呂勁文等(2010)、馬曉哲等(2011)、張大東等(2012)、陳秋紅(2012)、李長青等(2012)、肖玲等(2013)利用CO2FIX等模型對湖北、重慶、山東等省級碳匯量進行測算。在低碳農業生產率方面,錢麗等(2013)分析了碳排放約束下農業生產效率,強調純技術效率是制約其提升的關鍵因素;曾大林(2013)通過DEA評價方法對各省區市低碳農業效率進行評價,表明發達地區低碳農業效率高,農業大省較緩慢,吳賢榮(2014)分析了東中西部碳排放約束下農業效率貢獻因素,東部憑借技術發展提升生產率,中、西部波動性較強且主要依靠技術效率。

2浙江省低碳農業發展問題

浙江省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走在全國前列,鄉村綠色發展、資源可持續利用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依然在政策體系、創新體系、產業發展、宣傳監管等方面存在漏洞,需要我們聚焦重點、以點帶面,全面發力,推動低碳農業高質量發展。第一,政策扶持體系不健全。浙江省制定了農業綠色發展試點先行區三年行動計劃,印發省綠色農業行動計劃,出臺“一攬子”計劃,定位“六個綠色”,構建“六大體系”,推進“三調三治理”,落實“六個引領”,形成低碳綠色農業新格局。但是在政策扶持體系上依然不健全:一是主體扶持政策體系不健全。農業中小微企業資本薄弱,融資難、融資貴,從粗放型到綠色創新發展需要大量投入,但是政府扶持體系尚待完善,需要加大投入;農民、農業合作社等主體資金傾斜、政策傾斜、人才扶持等政策體系需要進一步加強,特別是農民、農業合作社等主體在市場準入、稅收優惠等方面的需要加強。二是管理政策體系不健全。低碳農業發展的規范化標準體系尚未完全建立,監督管理機制未能有效建立,違反低碳農業行為的糾偏制度、懲罰機制未能有效建立。第二、創新研發體系存短板。浙江省在創新發展上形成了政府主導、企業主攻、科研院所主研、跨級科研合作跨越式推進的方向發展,但是存在諸多不足,主要包括:一是“硬聯通”存在短板,科技基礎設施創新體系存在短板,特別是在浙江西南方向,在交通基礎設施、冷鏈物流、綠色防治體系、現代農業機械等方面存在嚴重的不足。二是人才隊伍引進存在短板,雖然在杭州、寧波等大中型城市人才引進量巨大,引進了很多高層次人才,但是對于偏居一偶的鄉村還是存在吸引力不足、發展平臺優勢不明顯、企業實力不強、創新創業環境不夠佳等突出問題,人才問題成為鄉村低碳農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三是科技“軟聯通”存在短板,在城鄉科技創新制度融通方面存在不足,鄉村與城市相比在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存在很多劣勢,特別是創新組織體系、科研體系等。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缺活力。產業發展是低碳農業的核心目標,也是低碳農業發展的最重要動力之一。浙江省農業與二、三產業進行了深度融合發展,在鄉村產業發展上打造了“浙江樣板”。但是依然缺乏活力:一是產業集聚效益不明顯。浙江省鄉村農業產業以中小微企業為主,缺乏農業龍頭企業,而且農業龍頭企業的數量和質量上也有待進一步提高;缺乏全省域的統一產業發展科學規劃,雖然形成了具有積極作用的競爭產業新格局,但是也致使行業規范化建設進一步受阻。二是全產業鏈條體系有待建立。雖然探索建立衣食住用行于一體的鄉村農業發展體系,打造生產、加工、儲存、銷售、服務于一體的產業體系,但是在基礎產業和高層次產業鏈之間未能形成互相耦合的產業體系,產業鏈存在斷層的現場,上下游產業鏈進一步開發的潛力和空間巨大。三是產業主體缺乏參與積極性。農業作為基礎產業,市場需求相對穩定,主體創新投入主動性差,對科技創新短期利益效益敏感性較差,難以在科研創新投入上形成政府參與、企業主導、社會協同的共治共享格局。第四、宣傳監管機制有漏洞。浙江省鄉村綠色農業、低碳農業發展成就享譽全國,成為全國各地學習的典范,依然存在宣傳和監管方面的一些問題:一是存在外熱內冷的現象。雖然全國各地紛至沓來,學習先進經驗,但是本地許多鄉村宣傳力度不夠,對向低碳農業發展方式重要性認識不足、發展思路不清晰、發展舉措不力,成效不顯著。二是以點帶面效應不強。目前,浙江形成了安吉等一批低碳現代農業發展先進地區,形成了點狀分布格局,但是面上推廣力度有待加強,很多鄉村現代低碳農業發展水平不高。三是監督依據和方法不多。浙江農業發展,很多發展污染、排放、資源消耗指標都在在先行規范標準之內,但是對于高質量低碳農業發展,遠遠不夠,需要對先行低碳農業標準體系進行再構建、組建機構和人員體系,建立處罰查處機制,確保標準高、措施實、有成效。

篇10

關鍵詞:油橄欖產業;問題;對策;麗江市

中圖分類號:S56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7018502

1 引言

油橄欖原產地是小亞細亞,并且在世界木本油料樹種當中十分著名,其栽培的歷史長達3000年。其中,將油橄欖果實榨油可以得到橄欖油,它的營養十分豐富,并且具有極強的抗氧化性,保健的功能也相當全面,所以被人們稱為液體黃金。

2 油橄欖產業項目區概況

麗江市油橄欖的產業發展適生區為金沙江的沿岸,該區是亞熱帶干熱河谷和亞高山切割地區,海拔1720 m,年降雨量600~900 mm,年日照2600~2700 h,年均氣溫13~21 ℃,最冷月1月均溫6.2 ℃,極端最低氣溫-4 ℃,最高氣溫33.7 ℃,10 ℃的活動積溫5900~7500 ℃。

該區域的光熱條件相當好,土壤肥沃,出產豐富,比較適合種植油橄欖、石榴、葡萄、桃等經濟林木。

因為該項目區處于雪山冰川和金沙江的干熱河谷區,所以,其積溫較高,晝夜的溫差相對較大,更加適合油橄欖的生長,是油橄欖一級適生區[1]。

3 麗江油橄欖產業發展有利條件分析

3.1 自然條件優越

經過油橄欖專家與相關學者對其栽培試驗區的土壤以及氣候條件進行分析過后,通過觀察在上述條件下油橄欖的栽培效果,并同油橄欖的生產國產量標準進行對比,比較我國的油橄欖引種區,可以把種植油橄欖的適宜區劃分成兩級[2]。而麗江市處于金沙江的干暖河谷涼冬區域,可以作為油橄欖種植的一級適生區,具備優越的自然條件。

3.2 土地與水利資源豐富

麗江市的土地面積十分廣闊,并且具備大量森林資源,所以,在發展林業方面具有十分優越的條件,其實際的林業用地在麗江市國土面積中已經占據將近80%,而適宜油橄欖種植的一級適生區的面積已經超過了80萬畝。此外,麗江市的水資源十分豐富,油橄欖在麗江市的種植就有了可靠的水源保障。

3.3 市場優勢明顯

在人們生活質量與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其自身的保健意識也不斷增強,對于綠色食品所含有的營養價值與保健的功效亦更加重視。油橄欖是綠色保健食品中的一種,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與喜愛,其實際的消費量也快速上升,成為了目前最暢銷的健康食品[3]。麗江屬于旅游城市,游客數量很多,進而為油橄欖的消費與銷售市場提供了便利。因此,麗江市可以充分利用上述優勢積極地開發油橄欖的產品,進而走進國際市場。

3.4 種植與管理經驗相對科學

麗江市在種植油橄欖期間,將國內外的油橄欖栽培技術當作重要基礎,并且積極地開展良種收集、水肥管理、病蟲害的防治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工作。在此基礎上,篩選出了優良的油橄欖區域性良種,研發了適應其種植和管理的先進技術。麗江市油橄欖種植產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也積極地總結經驗與教訓,為油橄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 制約麗江市油橄欖產業發展因素

麗江市在種植并發展油橄欖產業的過程中,雖然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但是同樣也存在較多的制約因素。最明顯的就是油橄欖產業在發展的初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并且種植的成本極高,見效益的時間較長。此外,因為油橄欖產業屬于新興的產業,沒有強大的產業基礎,即便是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僅憑基礎性的條件來推動整個產業的長遠發展是不夠的[4]。目前麗江市在發展油橄欖的過程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形成完整產業格局,導致產業的效益很難實現。鑒于此,油橄欖產業在麗江市的發展中,一定要具有實力的龍頭企業當作重要載體,并形成完整產業體系才能夠有效地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

5 麗江市油橄欖產業的發展對策

5.1 強化組織領導

要想積極地推動油橄欖產業的發展,就一定要積極地貫徹并落實林業發展的思路以及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同時,還需要政府部門的重視,將油橄欖產業的發展當作帶動麗江市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在此基礎上,還應該積極地明確各級政府的職責,并制定出優惠的政策,為產業的發展營造相對公平的市場環境和提供全面的服務,進而積極地推動油橄欖產業的長久發展[5]。此外,需要構建專門的機構,并安排專業人員來負責,嚴格監督并管理專業技術、經費,產業體系等,積極完善監督管理的手段與方法,進而保證該產業的發展。

5.2 增強扶持力度

要想積極地推動油橄欖產業的發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滿足其發展的需要,創建專項資金。同時,優惠政策的出臺還能夠更好地增強適生區種植農戶的決心,更好地吸引具有實力的企業進行投資,保證該產業的穩定發展。此外,需要為油橄欖產業的發展營造相應的區域環境,并強化對于該產業扶持的力度,積極培養龍頭企業,不斷貫徹并落實產業的獎勵制度,形成品牌產品,推動產業發展。

5.3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積極地完善并創新資金投入機制,進而為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同時,針對油橄欖產業發展過程中相對重要的建設項目、關鍵性的技術開發以及具有發展前景的研發項目都應該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

5.4 技術創新與推廣

應積極貫徹并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科技興林戰略的實施,重視油橄欖產業發展過程中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麗江市政府需要對油橄欖的專項科研經費進行合理地安排,并保證產業規劃的科學性,重視研發產業發展相關技術,進而積極地提升科技成果的轉化率[6]。

5.5 建立健全質量保證體系

應科學合理地制定出油橄欖的苗木供應管理方法,對苗木進行嚴格管理,進而在種源方面提高油橄欖產業的發展水平。還應該積極地制定出詳細的油橄欖生產、加工以及流通標準,保證油橄欖的生產更加標準與規范。此外,還需要積極建立健全質量監測體系與病蟲害的防治體系,盡可能地減少對油橄欖產業造成的經濟損失。油橄欖產業的發展還需要積極地創建自己的知名品牌。

6 結語

麗江市發展油橄欖產業,不僅在自然條件以及諸多因素方面具備明顯優勢,同時,在科技以及市場資源等方面也同樣具備積極的作用。然而在發展油橄欖產業的同時,也同樣存在較多的制約因素。針對麗江市油橄欖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制約因素,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進而積極地推動該產業的穩定可持續發展。正是因為油橄欖本身所具備的極大價值,使得油橄欖產業在麗江市的發展中受到了政府及各領域的重視,進而為油橄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張東升,黃 易,夏自謙,等.論我國油橄欖產業發展規劃[J].林產工業,2010,37(2):50~55.

[2]寧德魯,陸 斌,杜春花,等.云南省油橄欖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經濟林研究,2010,28(3):146~149.

[3]李俊霞,黃 易,徐驍巍,等.我國及世界油橄欖產業分析[J].消費導刊,2010(1):43~44.

[4]李慶華,丁德品,子桂才,等.麗江市油橄欖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J].綠色科技,2015(4):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