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的描述教學評價意見范文

時間:2023-11-16 17:51: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運動的描述教學評價意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運動的描述教學評價意見

篇1

一、營造教學氛圍

要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首先教師要創造寬松和諧的課堂環境,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確保學生在學習和鍛煉過程中心情舒暢,思維敏捷,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在教法中,應讓學生各抒己見,坦誠直言,不挖苦諷刺,并隨時征求學生的意見,盡量創造寬松的學習環境。如在上課之初,改變以往那種過于強調課堂紀律,不允許學生質疑、發問,頑皮的做法,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從學生的質疑、發問、好動入手,培養他們敢作敢為,善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進行分組競賽

針對學生在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教師開展有效的人員分層與要求分類,如果還是讓學生在一起進行訓練,則無法營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氛圍,要采取分組進行訓練或是分組競賽等方式,開展體育項目的訓練活動。對于人數較少的層次組,直接開展訓練競賽活動,例如A級學生。人數較多的,可以按照男女分為幾個小組開展訓練,一般五人左右為適宜的標準,讓學生在互相能力接近的環境中開展訓練活動,營造你追我趕的良好競爭氛圍,同時有利于學生互相合作,交流心得,提高運動技巧,實現運動能力提高的目標。

三、挖掘學生潛能

素質教育背景下,高中體育教學方法的創新的核心內容是打破單一的陳舊的教學模式?,F代中學體育教學倡導課堂教學內容多元化,另外教師也要根據體育課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及人的活動變化規律,合理有效地安排體育課堂結構,切實拋棄傳統的教師教、學生練的陳舊模式,并在體育教學具體實踐操作中靈活掌握和運用,從而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以逐步提高高中體育教學質量。

四、培養創新思維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從問題、驚訝開始。”在體育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不斷給學生以思維的動機和空間,處處設疑、激疑,以不斷激活學生的思維機能,使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由過去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想象是思維活動中最見活力的一個方面,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離開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由于體育教學具有規范性和技術性的特點,學生在學習實踐中不可能一次性達到規定標準,因此,教師應借助準確優美的動作示范、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引導學生打破思維定勢,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如“魚躍滾翻”教學,用“蹬擺如兔躍,臂部比肩高,支撐作退讓,滾動緊束腰”的形象語言進行描述,同時結合優美的動作進行示范,通過直觀觀察和語言啟發使學生感悟動作的要領,了解動作的程序、結構,明確動作的時間與空間的關系,建立理念與實踐之間的聯系,便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此外,教師還可利用原型啟發,誘發思考,促進學生想象。如講“蹲距式”起跑的動作原理時,可用壓縮彈簧作類比,從類比中悟出動作的本質,從類似和類比中探求科學規律,深入淺出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逐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五、改變教學模式

為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現代中小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必須基礎牢、素質高、能力強,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改變過去單一的中小學體育教學模式,使學生變目前單純的“受教育者”為“培養者”,強調“自我觀念”“、自我教育”。體育內容要綜合多樣化,中小學體育課程內容增加了大量的休閑運動項目,如網球、射箭、飛標、保齡球等,使學生體會到運動的價值不僅在于提高運動技術水平,還要掌握健身運動的方法,為維持和增進健康服務。

六、改革評價體系

在對學生的評價中,改變以往那種只憑一套動作的優劣、完成數量的多少、運動成績的高低等給學生評定成績的單一的考核評價標準,而是采用多種形式的考試辦法,增加部分學生自己創新內容的考核成績,如果只完成固定的動作,而沒有創新,那么就只能達到及格中標準,進而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活動,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七、發展學生素質

發展素質就是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這三者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其中身體心理素質處于基礎地位,是硬件,沒有良好的健康狀況,大力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就將成為空話。中小學體育教學應該重視使學生懂得身心健康對社會發展和個人生活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以磨煉意志,培養自己的拼搏進取精神和公平競爭意識。通過體育實踐,學生體驗到尊重、理解、寬容、合作、責任等積極健康的情感,更自尊、自信、自強;通過體育教育的手段,學生對運動鍛煉的效果產生價值認同,并形成穩固而健康的生活方式。

八、利用多媒體教學

篇2

一、案例描述

前不久,在一節體育課中,在游戲階段――“跳進拍人”,同學們你追我跑、你拍我閃,十分多鐘里,游戲進行得好不熱鬧。突然,張同學一個箭步,單足跳進圈里,去拍王同學。王同學正背對著她,誰料到張同學這雙手一推,王同學一個前撲,撲倒在地,頓時成了淚人。我趕緊跑過去扶起王,問他傷到沒有,他邊哭,邊摸著左手,我接過他的左手,忙問:“能不能動,你試一下,”他動了幾下左手,我看了看,好像沒什么事。我讓他在旁邊休息,然后又批評了張幾句,讓她以后游戲時不要那么魯莽、動作輕點。游戲繼續進行。

很快下課了,這件事我也忘到了腦后。接下來的幾天,我又出差到外地培訓學習。一天,我突然接到校長的電話,問起王的胳膊骨裂是怎么傷的,為什么當時沒有向學校報告、向家長溝通?家長找到了學校,很是不樂意,埋怨學校、教師不負責任。當時弄得學校很是被動,我也受到了校長的批評。校長讓家長給學生好好醫治,不要耽誤孩子的病情,醫療費用可以協同解決,孩子落下的課學校負責給補。我內心十分忐忑,出差回來后買了些水果去看望王,向家長說明了當時的情況,并就當時太粗心,沒在第一時間通知家長表示歉意。王參加了醫保,費用可以報銷,家長安慰我不用擔心。雖然得到了王的家長諒解,但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二、反思與評價

體育課堂上學生運動時發生運動傷病是難以預料的。但是,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備好課、關注好學生、備好運動場地和運動器材,盡量提高學生運動的安全系數,把危險降到最低。課堂上即使學生發生了運動傷病,教師也要沉著、冷靜,主動與學生的班主任協調,與學生的家長溝通,讓學生的運動傷病及時地得到診療。事后教師要主動關心一下運動傷病學生的恢復情況,讓學生、家長感覺到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教師對體育課堂運動傷病的學生切不可淡然處之,如果那樣做,學生家長肯定會對學校、對教師有意見,得理不饒人的家長也許會讓我們很難堪。

篇3

一、放飛學生的思想,培養思維的廣闊性

語文閱讀教學過程就其自身而言,就是師生心靈的共同交流與溝通的過程,是開放的過程。教師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是與文章作者的心靈與情感的超時空交流,教師把自己的理解與感悟釋放到課堂教學中,是與學生一起對文章內容及作者豐富的情感世界的感悟和交流,這種交流需要通過充分地挖掘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沒有想象力,文章只能是文字符號的堆砌,談不上美,更談不上身臨其境、引發心靈與情感的共鳴。

二、注重效率,培養思維的敏捷性

思維的敏捷性,指思維流暢迅速,靈活多變,能在短時間內對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重視思維敏捷性訓練,不僅是學生自身客觀需要,也是時代對個體的特殊要求。閱讀中如何培養思維敏捷性?可從兩個方面進行:

1.加強快速閱讀訓練,切實提高閱讀速度和效率

快速閱讀能大大加快閱讀速度,它是利用視覺運動的規律,通過一定方法的訓練,達到變聲讀為視讀,以記憶快、理解快、閱讀快為標準進行閱讀的科學閱讀活動,對于中學生來說,可以達到每分鐘1000字左右?,F行教材大綱盡管沒有明確提出要求,但在相關的練習中也提到了快速閱讀,教師要認真閱讀并掌握有關快速閱讀的知識,把它用之于實踐。

2.創設情境,推進學生閱讀理解的速度,提高思維敏捷性

創設情境,就是教師運用語言描述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種情形、某種狀況、某種景象表現出來,使學生宛如身臨其境。在特定的情境之下,誰都比較容易地進入角色,思考問題就比較容易切入,這種思考是積極主動的,因而能推動閱讀理解的速度。創設情境的方式很多,有配樂法、重現法等。

三、注重質疑發現,培養思維的批判性

思維的批判性是個體對知識的過程、理論、方法、背景、論據和評價知識的標準等正確與否作出自我調節性判斷的一種個性品質,它能嚴格估計材料和檢查思維過程,對學習活動起評價、調整和矯正作用。具體在閱讀中,要求讀者對作品能做出評價和鑒別。對此的培養,可從增強學生的批判性精神著手,鼓勵學生質疑,為學生提供發表不同意見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習不但提高語言表達技巧,而且養成善于質疑、勇于否定、獨立思考、積極創新的治學方法和人生態度。批判性思維品質,可以三步走:認知評價——質疑發現——課外延伸。認知是基礎,要讓學生不迷信權威,大膽挑剔;不迷信教科書,敢于質疑;尊重老師,更尊重真理;不墨守僵化,敢于說“不”。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強化學生的這種思維。只有熟知了,才有可能質疑,提出不同見解。課堂的問題,不一定當堂解決,還需要將其延伸到課外,使學生在自主閱讀中解決問題,激發學習興趣。

篇4

關鍵詞:新課標 中學生 體育興趣 培養 終身體育

前 言:在以知識經濟占主導地位的今天,人們的社會競爭意識比以前任何一個時代都顯得越來越激烈,個人實力決定了人的生存質量的好壞, 面對21世紀教育的發展趨勢和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學校體育的教學指導思想,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片面的生物學評價向完整體育評價轉變、從“階段性體育”向“終身體育”轉變、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因此如何提高人的社會競爭力,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勢必成為學校體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本文在分析新課標帶來的教改要求的基礎上,結合中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特點,圍繞如何培養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提出個人觀點,以供同行在開展學校體育工作過程中加以參考和指正。

1、體育教師要更新觀念

1.1指導思想的更新 :根據“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新課標確立了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標準和評價體系,將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性質定義為“以身體鍛煉為主要手段,以增進中小學學生的健康為主要目的”的一門課程,突出健康是唯一目標。

1.2體育意識的更新:新課標要求體育教師要從思想上更新體育意識:由職業型“教書匠”轉變成事業型“教育家”、由教師為本轉變成以學生為本、由學生的管理者轉化為學生發展的引導者、由知識技能的傳授者轉化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體育教師要了解學校體育不單純是學生在校期間體力的增強和運動能力的提高,而是終身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要了解興趣和習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堅持鍛煉前提。

1.3知識結構的更新:當今社會體育教師應具備的系統知識結構包括:“多媒體”知識是結構的綜合,它不僅是教師綜合能力的表現,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普通基礎知識是結構的基礎,它既是教師形成教學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的基礎,也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礎;學科專業知識是結構的重心,它制約著教學、訓練、科研、保健能力的高低;教育學科理論知識是熟練地駕馭教材,科學的組織課堂教學、科研工作,順利地完成學校體育任務的有力保障。有了這類知識,教師才能遵循教學規律和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使學生的興趣得以提高。

1.4體育能力的更新: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體育教師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也要隨之不斷提高和更新,要由過去側重掌握運動技術向知識結構合理化、并具備較高運動能力的“智能型”過渡。當前學校體育工作的重點是使學生學會鍛煉、學會評價、學會改進自我健身的能力,因此體育教師更應不斷學習和擴大本學科知識面及體育邊緣學科的知識面,融洽貫通國際現狀與發展趨勢,以獲得更先進的技術知識、方法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

1.5教師行為的更新:新時期體育教師不再只是知識技能的傳授者和管理者,而且是學生健康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因此要記住自己的職責是教育所有的學生,要堅信每個學生都有學習的潛能。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盡量地給每位學生同等的參與練習的機會,并經常檢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對待不同學生上有差別,盡量公開地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在實施獎勵時,要做到公平、公正、公開,不可有不同的對待。要常常了解學生的意見,看看他們是否認為教師在期望上有偏差,隨時審視,隨時修正。

2、了解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特點

2.1廣泛性:學生進入高中后,隨著學習的深入,知識范圍擴大,求知欲不斷增強,他們不但關心課內學習與鍛煉,而且對課外體育活動及班級、校際、校外之間的各種比賽很感興趣。

2.2選擇性:學生對各種運動項目有不同的興趣和選擇:如男生多喜歡活動量大,競賽性強的運動項目,像球類、武術等;女生則喜歡動作強度不大,姿勢優美、節奏韻律感強的運動項目,像藝術體操、舞蹈、跳繩等。

2.3深刻性:由于年齡的增長,知識水平及認識能力的提高,學生逐漸對一些較為復雜、具有一定技巧性動作產生興趣,學習時,他們不再滿足于掌握動作要領,更希望了解動作的原理。

2.4連續性:許多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在小學、初中階段便有了,到了高中階段,隨著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的改善,他們的興趣變得更加深刻而穩定,這種穩定正是培養學生體育興趣不可忽缺重要環節。

3、學生體育興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3.1傳統文化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國家,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廣泛流傳的是重文輕武的思想,這種思想的存在一直直接或間接地束縛著現代教育思想的傳播,再加上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大一部分家長、老師認為體育學好學壞無所謂,導致學生應有的體育鍛煉時間被剝奪,學生上體育課往往不思進取、好惡厭勞、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對完不成學習任務缺乏應有的恥辱感,更不要說培養起體育興趣了。

3.2學生主動參與性不高

其一由于學生自身的體育意識淡漠,可以說學生就沒有主動參與體育訓練的想法;其二由于應試教育一直占主導地位,學生平時絕大部分時間被占用,想玩不會玩;其三身體發展的性別差異大于智力發展的性別差異,男女學生在身體發育的不同時期,身體形態、機能水平、運動素質、運動功能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區別和各自的特點,而且男女學生在運動中的心理狀態也有很大的不同,往往受情緒影響而淡薄參加體育運動的興趣。

3.3教師因素

傳統教育是“師本教育”,其核心是以教師為本,過分突出教師的主體作用,重視由教師單向傳授知識,再加上教師業務水平不高、教學方法不科學不新穎、責任心不強等因素,對學生沒有吸引力。有些體育老師甚至不僅吝于給學生微笑,而且經常諷刺、挖苦、斥責學生,甚至侮辱、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于是,學生的對體育的學習興趣、信心、樂觀豁達的態度、創造力等等,往往就這樣被泯滅了,甚至造成師生公開對抗。

4、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學習新知識的一種方法、一種手段,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式,就是讓學生以積極主動、心情愉快的心情去接受教育,而不是以強制性的、命令的方式強迫學生必須去服從。

4.1正確對待學生的表現欲

由于學生年齡、性別、性格、氣質以及對事物的認識等不同,其表現欲的反映也就不同:男孩子經常表現為明顯外露、突出、毫無顧忌;女孩子則顯得平穩、有分寸,給人溫文爾雅的感覺。學生的表現欲往往直接關系到學生對體育教學的參與意識,作為教師如果不能對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反映出來的表現欲予以正確對待和引導,甚至有意無意地加以扼殺,這就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喪失學生的自信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影響學生個性發展。

4.2利用反饋信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心理學家們認為,學習動機是由學生受外部刺激而引起的一種對行為的沖動力量。新課標力求突破注重終結性評價而忽視過程性評價的狀況,淡化評價的甄別、選拔功能而強化其激勵、發展、創新功能,所以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適時適度的表揚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對學生做得好的方面在第一時間給予首肯,會激發起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

4.3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教育的生機與活力,就在于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也提出了“讓每個人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發展”的觀點,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學生發展的領路人,而學生本人才是成長的主人、發展的主體。高中學生對某項體育運動已經具有一定的認識和興趣,不需要教師啟發和誘導就能自覺地產生主動參與意識,因此體育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主自愿地參加自己喜愛的體育運動,讓他們通過自身體育運動的實踐,去體驗運動的樂趣和意義,培養體育運動的愛好和興趣,此時再加上教師適時的示范、講解從事終身體育運動所需要的體育知識和技能,會使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學會提高自我鍛煉能力的方法,從而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習慣。

4.4設計新穎的教學方法

備場地、器材是體育課堂教學的前奏,是上好一節體育課的前提,場地、器材安排適當與否是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建立快樂氛圍的前提,是學生完成技術動作、掌握技能的序曲。易受干擾是學生心理特征中影響課堂教學秩序和效果的主要因素,這就要求體育教師要緊緊抓住學生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場地、器材,運用無意注意的規律,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從而使他們產生參與練習的需要和興趣。

4.5創設情景,“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是指教師從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出發,通過各種有效的手段,不斷打破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水平的平衡,激發他們對新的認知的需要,以促進學生認知結構水平的不斷提高,完成教學任務。教學過程中經常有意識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和形象生動的具場面:以生活展現情境、以實物演示情境、以圖畫、錄像、多媒體再現情境、以音樂渲染情境、以表演體會情境、以語言描述情境。以迎合學生心理愛好的教學方法,激勵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素質和創新能力提高,在歡快的氣氛中完成練習,在樂趣中掌握運動技能和鍛煉身體,逐漸養成終身參加體育鍛煉的志向和習慣,達到培養興趣、培養能力和開拓創造力的目的。

4.6利用競賽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

競賽的方法特別能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應注意競賽的方式要使各類學生都有獲勝的機會,不然會使不善于此項目的學生常因失敗而喪失信心。比如說進行男生、女生的對抗賽,“強強”對抗賽,“弱中”追逐和“中強”追逐等競賽性質的訓練方法,都能有效的激起學生的興趣。

4.7讓學生得到成功的體驗

失敗是成功之母,而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俺晒Ω小币彩羌ぐl學生興趣的催化劑。“成功感”的增強會對其興趣而產生和保持起到促進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肯定學生的優點和成績,用欣賞的、肯定的目光對待學生是學生獲得自信心的源泉。

4.8鼓勵大膽創新,勇于實踐

創新正在成為民族進步的靈魂和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是人類頭腦中最敏感的機能,也是最容易受壓抑的機能,基礎教育階段,人的創造性思維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漸漸息滅。體育課堂是創新教育的重要陣地,教學過程中應盡力為學生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斷超越自我,超越某個群體,要善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養成。

篇5

關鍵詞:學位論文;研究生;選題;體育教育訓練學

中圖分類號:G8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612(2006)04―0519―03

研究生的畢業論文,是其在校學習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研究生教育的關鍵環節。論文的選題是研究的起點,其方向、研究領域、研究的深度和水平,對于是否具有應用性,能否指導實踐具有重大意義。自1960年我國開始自己培養研究生起發展到現在,研究生的培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人數不斷增多,研究領域不斷拓寬。但由于各高校對研究生論文題目沒有統一的分析,致使研究生在選題時重復選題不斷增多。本文對1982―2003年我國部分體育校、院系碩士研究生的996篇學位論文的選題進行了統計分析和研究,試圖從整體上對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情況、研究方法的運用和研究水平進行分析,從而較客觀地反映和總結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方向學位論文選題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以期為今后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方向研究生的培養和選題提供依據和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北京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等全國體育校、院(系)1982―2003年的體育教育訓練學的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996篇。

1.2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邏輯推理、分類、歸納、演繹等方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研究生論文年代分布 從統計的歷年學位論文的數量可以看出,自1982年到2003年我國所培養的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分布和研究生培養規模的變化(表1)。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各方向的論文數量不均衡,田徑運動是體育運動中的大項,在我國開展的較為普及,其研究生論文數量居各專項的首位;籃球作為普及性、娛樂性較強的集體項目,學生論文研究也較多,數量居第二位;體操專業論文數量位居第三,其涵蓋了健美操、競技體操、藝術體操等研究方向,大眾健身運動的發展對于體操運動的普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對來說,我國的水上與冰雪運動的科研論文數量較少,研究生論文中涉及冰雪運動中的更是不多見。在近20年中,與冰雪運動相關的研究生論文選題僅有16篇,可能是由于該運動具有地域特點,對場地、氣候等有特殊的要求,在我國開展尚不普遍的原因。

從柱狀圖(圖2)顯示出,以每四年作為一個時間階段,其中以2001―2003年這一階段的研究生學位論文數量為最多,其次為1986―1989年時間段,以1998―2000年時間段為最少,2000―2003年三年時間培養的研究生數量超過了1998―2000年時間段,顯示出我國研究生培養力度的不斷增大。

近20年來,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不同研究方向學位論文的數量均呈現波浪式變化的發展趨勢,從總體上來看都呈上升趨勢(圖3)。說明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各個方向的研究數量均呈現上升勢態。

2.2 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研究生論文研究對象的選擇 研究生論文所選擇的研究對象,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研究成果的價值、可信程度和可推廣程度。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論文大部分著眼于競技體育,對運動員開展的研究題目數量遠遠高于普通人。所統計的近20年來的體育教育訓練學的學位論文,多以體育院校的運動員為研究對象,而以運動水平相對較高、具有更高應用價值的國內外優秀運動員的研究較少。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研究生的實驗條件有限,經費較少,很少有機會能直接接觸國內外的優秀運動員進行直接研究。相信隨著更多國際賽事在我國的舉行和我國更多地參與國際大賽,研究生論文研究對象的選擇將會逐漸具有更強的代表性。

在所統計分析的這些研究生論文中,針對普通人開展的研究較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人群也會愈加重視體育鍛煉的效果,群眾體育也將成為體育事業中的一大發展領域。如何適應全民健身計劃的要求,針對廣大群眾,大力推廣體育運動,也是我們未來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應納入具體的日程之中。

2.3 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論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特點

統計發現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論文中大部分研究中能夠做到選用兩種以上的研究方法。如上表所示,在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研究中,使用較多的方法為調查訪問、文獻資料等,多屬定性研究。

測量評價法在進行訓練、恢復和技術診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可以做到客觀、定量分析,但由于測試儀器的配備限制和實施過程中的一些難度,故在學生論文研究中采用定量研究相對較少。

值得一提的是:多數研究采用了數理統計法,這表明研究者在綜合研究中力圖更科學定量地描述研究成果,揭示各變量之間地數量關系,也反映了我國體育科研在方法學上的一大進步。一些專業統計學理論和方法在體育教育訓練學各領域研究中的應用可以為體育科學研究提供方法學的支持。

增加實驗法等實證性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體育科研成果的質量以及可靠性和準確性。雖然目前測量評價及高新技術的科研方法被利用的仍然比較少,但已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良好趨勢。

2.4 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務研究方向學位論文選題方向及其特點 在近20年的發展過程中,研究生論文選題領域逐步擴大,呈現出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等特點。從學位論文的選題分布來看,各專業的研究方向科研選題格局已趨于穩定。選取教學理論與方法、訓練與比賽及運動心理方面的課題占50%以上(表3)。表明大多數研究者在選題時會選取和自己專業特長貼近、接觸相對較多,相對具有較好研究條件,符合自身知識結構的課題。

在涉及到其他學科的研究中,經研究發現,與運動心理相結合的論文呈現增加趨勢。在運動訓練過程中,運動員要承受巨大的訓練量,承受疲勞、艱苦、單調、枯燥等方面的心理負擔,又要克服學習某種技術或動作時產生的恐懼、緊張情緒,還要克服心理素質方面不利因素,為比賽提供可靠的心理保證,更要在特定的時間和場地表現出其動作的高、新、難、和其流暢性和完整性,所有這些只有通過心理訓練才能實現。所以,在體育教育訓練學的碩士論文選題中對心理學的研究保持在10%左右。對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運動員個性特征的研究上,因為具有良好個性特征的運動員競技能力能保持在較高水平上。此外,對運動員智能、認知和反應也進行了一定數量的研究。

在體操和田徑運動中,與運動人體科學方向相結合的研究數量較多,且主要集中于運動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其百分

比達到40%左右。完成高質量的動作,必須對其動作技術進行深刻、全面的研究與分析。在現代競技體操動作技術分析中,結合運動生物力學等方面的理論和定律,運用多種先進的科學儀器,對動作作出有價值、精確的分析,能使運動員更快的掌握技術動作和進行技術動作的創新。此外,對于生理生化指標的應用及運動損傷等方面的研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這表明對運動技術的分析診斷,生理生化指標的測試等進行多學科綜合研究已成為研究的一中普遍趨勢。

在與冰雪運動相關的14篇研究生論文中,關于動作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有9篇,約占64.28%。這在體現了動作技術重要性的同時,也提示我們冰雪運動研究不僅數量較少,其研究涉及的領域也過于狹小,一些對于訓練監控至關重要的生理生化指標的應用研究較少,涉及到運動損傷的研究也顯不足,關于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在各項運動技術中對于深層次的理論、社會學問題、體育產業、后備人才的培養以及引進高科技探討運動規律的課題較少,這些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學位論文的質量。

2.5 存在的主要問題

2.5.1 選題方向 從總體上講,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研究生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科研選題格局,基本上能與教學和訓練時間緊密結合。但在研究的內容上、方法學的運用上、研究的視角等方面仍缺乏創新,對于一些急需的前瞻性理論研究相對薄弱。同時,選題中還存在題目過于寬泛,研究內容的內涵過大、研究重點不突出的現象。

2.5.2 研究水平 1)論文的研究水平不均衡。研究成果總體水平不高,參差不齊。主要體現在部分論文的研究結果實用性不強,研究結果難以轉化。

2)重復性研究較多。這一狀況,一方面反映出目前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的研究生知識面狹窄,掌握某些新學科知識不夠,難以深入去探索某些深層次問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研究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論脫離實際。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不敢涉足體育運動的訓練和比賽的前沿性問題研究。這一狀況也反映出我們研究生的培養工作中的不足。

3)一些論文在探究內容、方法上、觀點上沒有突破,“小題大做”者有之,“無病”者有之,對很簡單的問題“故弄玄虛”者也有之,缺乏創新性思維是難以達到更高水平的關鍵所在。

2.5.3 論文的研究方法 從學位論文所采用的科研方法分析中不難看出,目前所采用的方法主要集中于文獻資料法,調查統計法等,一些前沿的科研方法應用較少。

1)以調查訪問為主要研究方法的論文比重過大。運用這種方法的論文大都以對專家調查的意見作為科學依據。而在使用中往往忽略對專家的知識結構、研究方向與特長的了解,僅以對專家意見的統計分析作為科學論據,必然帶有許多主觀片面性。

2)采用調查法作為主要研究方法的課題,由于疏于對問卷信、效度的質量控制及填寫問卷調查對象的認真程度的控制,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材料的科學性、真實性和可靠性。

3)研究問題采用多學科、多層面、多角度、研究較為深入的選題較少;定量研究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選題較少;教學和訓練的實驗性研究少;方法學上有所創新的研究選題較少。

4)統計方法的應用有誤,在很多論文中,較普遍地運用統計方法進行定量分析,但有不少論文卻忽略了各種統計方法的適用條件,簡單套用,從而影響了結論的可靠性和科學性。同時,在對統計結果解釋時,往往又脫離專業知識經驗,使結論絕對化,甚至得出錯誤結論。

3 結論與建議

1)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研究生論文選題較廣泛,以體育院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居多,結合體育實踐,教學和訓練的實驗性研究較少。

2)從研究領域看,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研究生論文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科研選題格局,基本上集中在對體育教學與體育訓練的各種現象與矛盾的研究上,對國外的訓練、比賽、教學中的問題也有涉及。

3)在研究方法的選擇上,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普遍選用調查訪問、文獻資料、對比分析和數理統計等方法,但采用前沿科學技術、多學科、多角度的綜合性研究較少,研究方法尚需進一步創新。

篇6

關鍵詞: 合作學習 新教學模式 籃球教學模式

1.前言

籃球運動自1895年傳入中國,逐步得到普及和提高。學校籃球運動也是一樣,它寓文化、健身于一體,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和教育性。基于黨和政府在20世紀50年代初提出的“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們體質”和“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號召下,作為學校體育運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籃球運動也是倍受重視,學校籃球運動在正確的政策的指引下蓬勃發展起來。

籃球教學模式和其它的教學模式一樣都是時代的產物,都受到時代教育、教學模式的局限,籃球教學模式必然會隨體育課程的變革作出相應的變革,這樣新籃球教學模式便登上教學舞臺。過去,教學過程基本上是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被動的教學模式,使整個教學過程缺乏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互動,在教學安排上強調共性,忽視個性,沒有體現出因材施教的理念,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學習的自主性,同時也制約了學生特長與潛力的發揮。近年來,隨著新的教育思潮的興起,學校體育在體育經費和場地器材等方面得到逐步增加和改善。但是由于教學模式相對落后的緣故,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喜歡上體育課的人非但沒有增加,反而明顯減少,相當大比重的學生喜歡“體育”而不喜歡“體育課”。因此籃球教學作為體育教學的一部分,如何提高體育課籃球教學水平,提高學生興趣,也就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籃球教學模式演變

2.1教師在體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過去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籃球運動教學模式,利用機械模仿、課堂紀律和集體行動來約束學生,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的積極性,忽視了對學生學習內容進行選擇的條件和機會,這種“傳習式”教育思想和方法,雖在組織教學規范化、傳授知識技能系統化方面起到過積極的作用,但同時也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忽略了籃球運動教學的多變性和復雜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體育效能的發揮。

“以教師為主導”的籃球教學模式,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教學改革,它的興起是對建國以來長期形成的“教師為中心”模式的改革,主導性教學模式的基本理念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它超越了“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在20世紀90年代,主導性教學模式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隨著體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特別是20世紀末新一輪體育課程改革的興起,主導性教學模式的一些弊端也顯露出來。首先,“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提法本身就存在著矛盾,教師主導,學生就只能跟著教師走,學生不是課堂的主人;其次,主導性教學不是為人格發展而教,且沒有體現學生的自身的意愿,很難體現教學的教育性和創新意識,很難適應和滿足學生多元化課堂需求和人格的發展;最后,在主導性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著是非的標準,而學生還是處于被動地位。

現在提出的新的籃球教學模式是,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而又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地位?;@球的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不再是學生知識的灌輸者,而是學生的幫助者、促進者。他們的教是為了不教。盡量能分組教學,根據學生自身的不同特點和特長分組,這樣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

2.2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所處地位的變革。

鑒于傳統籃球教學中過多地體現了教師的意向,學生的主動性受限,“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曾經成為教學領域的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著眼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著力形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不過這種做法也越來越暴露出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首先,學生的自學幾乎使課堂成為每個學生的個人行為,學生間缺乏交往和合作;其次,它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在學習中的被動地位,學生自學往往成為對教學內容的盲目摸索、理解和記憶的過程,無形中由“教師灌輸”變成學生的“自我灌輸”;最后,鑒于籃球運動項目本身的特點,學生如果沒有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動作概念,就自學的話,容易形成錯誤的動作表象。

2.3以課程為中心的籃球教學模式。

長期以來,籃球教學主要通過每周兩課時的教學來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體育課是按課時計劃授課,教學是按部就班的組織教學,使學生成為被動的接受者,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對籃球項目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再加上教學內容和時間的限制,就決定了傳統籃球運動教學模式難以達到提高學生健康水平和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目的,使學生缺乏發展能力,難以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

3.新籃球運動教學模式的指導思想

籃球教學模式應是健全和發展學生人格的教學,應非常關注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必須堅持以健康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在籃球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顯示有趣的知識,提供學習的策略,以活動帶動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生的能力,從而最終使學生學會并掌握一些鍛煉身體的方法、技能和知識,同時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更注重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具有適應社會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進一步健全和發展學生的人格。

4.新籃球教學模式的組成與分析

4.1制定趣味性籃球教學,以滿足實際需要。

要想在籃球教學過程中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體育教師必須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很強的教學能力,能使枯燥無味的技術動作教學變得有趣,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滑步的教學,可以配以持球練習,以增強學習的動力,增加練習的趣味性就會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4.2基于統一的籃球教學綱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模式。

各地各校的條件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要求所有的學校同時發展、同步發展,既不符合實際,也不科學、不合理。學生身心發展存在著差異,具有鮮明的階段性特征,這種階段性特征不應該以年級來劃分,而應以年齡來劃分,根據不同的年齡所能承受和勝任的能力要求而量體裁衣,以避免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不必要的問題。

4.3針對學生的學習差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目前絕大多數籃球教學往往是為了使學生達到掌握某一運動技術或某種標準而去教學,過分強調了教學的顯性指標,使相當多的學生喜歡“體育”而不喜歡“體育課”。過多地強調技能的掌握必然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形成負面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會使學生產生懼怕的心理,從而喪失對體育課的興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生理狀況,應盡可能多給他們參與的機會,以培養他們的興趣,啟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4.4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但不是放任學生。

在籃球教學過程中,學生同樣是學習的主人。這里首先要強調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不是放縱,不是讓教師實施“放羊式”的完全放出去的教學方式,而是將學習的主導權交給學生的同時,還要發揮自己的指導和輔助的作用。

4.5體育教師要注意進行角色轉換,保持學生的心理平衡。

使學生在自然狀態下學習和發展,教師以參與者、服務者和指導者等身份出現。首先,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努力構建自主學習的課堂氣氛和教學流程,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學習、獨立探究的的空間,引導學生而非塑造學生,這是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有效舉措。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但教師的角色也不容忽視,教師參與課堂的時機一定要把握好,并仔細觀察和傾聽,及時發現問題并糾正。如學習新技術動作時參與的時間應適量多點,反之,其他的時候就要少些,以便學生在自然狀態下學習和發展。

4.6建立多元化的籃球運動教學模式。

籃球運動的多元化的特點和體育游戲的趣味性相結合,把籃球運動的教學融于體育游戲中,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趣味性、健身性和競爭性,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7體育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在籃球教學中的應用。

在籃球教學中,同伴的交往互動是使學生主動獲得籃球的知識技能與發展的更為有效的途徑。合作學習符合青少年年齡、生理、心理特征與心理傾向,可以加強自我認識、自我確認、自我表現與合作創新等一系列群體活動;可以給學生更多的自由活動空間和更多的相互交流機會;可以使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會發現、學會探索、學會創新;可以培養學生理解不同意見、聽得進反對意見,使他們在籃球學習過程中相互信任、相互幫助;同時也可以提高他們的社交能力、自我評價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

4.8注重理論課的作用,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籃球運動教學模式。

成功的技術課只是一堂好課的一半,如果再配上生動而完美的理論課,穿插籃球運動的由來及發展史,或者介紹一下籃球明星的成長,這樣學生的興趣就會大增,從而促進籃球運動教學的進一步提高,當然,這些都要求體育教師在課前要有充分的準備。讓學生直觀地去領略一些難以用語言表達描述的動作、動作細節和動作難點等,這種教學不但可以調動學生的思維,而且更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5.結論

現代籃球教學應始終以“素質教育”和“終身體育”為教學理念,同時不能忽視籃球運動普及與娛樂性特征,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鍛煉能力和積極參與籃球運動的意識。新的籃球教學模式,教師不應該全程主導,而要讓學生感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得主體地位,以主人翁的態度投入到籃球教學過程中,不過不是放任學生,而是要幫助和協助他們很好地完成籃球的學習任務,并以學生伙伴的角色參與學生之中進行指導的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彌補了以往教學模式的缺陷和不足之處,而且體現了自身的優點和獨到之處,適應了時展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學生對籃球運動的學習興趣,促進了籃球教學順利開展,培養了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

參考文獻:

[1]葛永利.談體育教學中的合作學習[J].體育教學,2003,(1):26-27.

[2]劉軍利.體育游戲中運用體育游戲的探討[J].體育教學,2003,(1):27-28.

[3]鄒加生.談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J].遼寧教育,2000,(1-2):72-73.

[4]程傳銀,鮑志宏.關于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的課程論思考[J].體育與科學,2004,(4):75-77.摘要: 籃球教學模式自上世紀80年發展到今天,其存在的弊端通過實踐的檢驗逐步顯露出來。為了能夠構建與現代籃球教學相適應的教學模式,我國體育工作者在實踐探索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并且在探索中在不斷地發展和逐步完善。

關鍵詞: 合作學習新教學模式籃球教學模式

1.前言

籃球運動自1895年傳入中國,逐步得到普及和提高。學?;@球運動也是一樣,它寓文化、健身于一體,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和教育性。基于黨和政府在20世紀50年代初提出的“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們體質”和“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號召下,作為學校體育運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籃球運動也是倍受重視,學?;@球運動在正確的政策的指引下蓬勃發展起來。

籃球教學模式和其它的教學模式一樣都是時代的產物,都受到時代教育、教學模式的局限,籃球教學模式必然會隨體育課程的變革作出相應的變革,這樣新籃球教學模式便登上教學舞臺。過去,教學過程基本上是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被動的教學模式,使整個教學過程缺乏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互動,在教學安排上強調共性,忽視個性,沒有體現出因材施教的理念,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學習的自主性,同時也制約了學生特長與潛力的發揮。近年來,隨著新的教育思潮的興起,學校體育在體育經費和場地器材等方面得到逐步增加和改善。但是由于教學模式相對落后的緣故,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喜歡上體育課的人非但沒有增加,反而明顯減少,相當大比重的學生喜歡“體育”而不喜歡“體育課”。因此籃球教學作為體育教學的一部分,如何提高體育課籃球教學水平,提高學生興趣,也就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籃球教學模式演變

2.1教師在體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過去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籃球運動教學模式,利用機械模仿、課堂紀律和集體行動來約束學生,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的積極性,忽視了對學生學習內容進行選擇的條件和機會,這種“傳習式”教育思想和方法,雖在組織教學規范化、傳授知識技能系統化方面起到過積極的作用,但同時也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忽略了籃球運動教學的多變性和復雜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體育效能的發揮。

“以教師為主導”的籃球教學模式,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教學改革,它的興起是對建國以來長期形成的“教師為中心”模式的改革,主導性教學模式的基本理念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它超越了“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在20世紀90年代,主導性教學模式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隨著體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特別是20世紀末新一輪體育課程改革的興起,主導性教學模式的一些弊端也顯露出來。首先,“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提法本身就存在著矛盾,教師主導,學生就只能跟著教師走,學生不是課堂的主人;其次,主導性教學不是為人格發展而教,且沒有體現學生的自身的意愿,很難體現教學的教育性和創新意識,很難適應和滿足學生多元化課堂需求和人格的發展;最后,在主導性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著是非的標準,而學生還是處于被動地位。

現在提出的新的籃球教學模式是,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而又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地位。籃球的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不再是學生知識的灌輸者,而是學生的幫助者、促進者。他們的教是為了不教。盡量能分組教學,根據學生自身的不同特點和特長分組,這樣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

2.2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所處地位的變革。

鑒于傳統籃球教學中過多地體現了教師的意向,學生的主動性受限,“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曾經成為教學領域的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著眼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著力形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不過這種做法也越來越暴露出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首先,學生的自學幾乎使課堂成為每個學生的個人行為,學生間缺乏交往和合作;其次,它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在學習中的被動地位,學生自學往往成為對教學內容的盲目摸索、理解和記憶的過程,無形中由“教師灌輸”變成學生的“自我灌輸”;最后,鑒于籃球運動項目本身的特點,學生如果沒有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動作概念,就自學的話,容易形成錯誤的動作表象。

2.3以課程為中心的籃球教學模式。

長期以來,籃球教學主要通過每周兩課時的教學來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體育課是按課時計劃授課,教學是按部就班的組織教學,使學生成為被動的接受者,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對籃球項目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再加上教學內容和時間的限制,就決定了傳統籃球運動教學模式難以達到提高學生健康水平和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目的,使學生缺乏發展能力,難以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

3.新籃球運動教學模式的指導思想

籃球教學模式應是健全和發展學生人格的教學,應非常關注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必須堅持以健康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在籃球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顯示有趣的知識,提供學習的策略,以活動帶動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生的能力,從而最終使學生學會并掌握一些鍛煉身體的方法、技能和知識,同時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更注重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具有適應社會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進一步健全和發展學生的人格。

4.新籃球教學模式的組成與分析

4.1制定趣味性籃球教學,以滿足實際需要。

要想在籃球教學過程中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體育教師必須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很強的教學能力,能使枯燥無味的技術動作教學變得有趣,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滑步的教學,可以配以持球練習,以增強學習的動力,增加練習的趣味性就會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4.2基于統一的籃球教學綱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模式。

各地各校的條件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要求所有的學校同時發展、同步發展,既不符合實際,也不科學、不合理。學生身心發展存在著差異,具有鮮明的階段性特征,這種階段性特征不應該以年級來劃分,而應以年齡來劃分,根據不同的年齡所能承受和勝任的能力要求而量體裁衣,以避免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不必要的問題。

4.3針對學生的學習差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目前絕大多數籃球教學往往是為了使學生達到掌握某一運動技術或某種標準而去教學,過分強調了教學的顯性指標,使相當多的學生喜歡“體育”而不喜歡“體育課”。過多地強調技能的掌握必然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形成負面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會使學生產生懼怕的心理,從而喪失對體育課的興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生理狀況,應盡可能多給他們參與的機會,以培養他們的興趣,啟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4.4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但不是放任學生。

在籃球教學過程中,學生同樣是學習的主人。這里首先要強調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不是放縱,不是讓教師實施“放羊式”的完全放出去的教學方式,而是將學習的主導權交給學生的同時,還要發揮自己的指導和輔助的作用。

4.5體育教師要注意進行角色轉換,保持學生的心理平衡。

使學生在自然狀態下學習和發展,教師以參與者、服務者和指導者等身份出現。首先,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努力構建自主學習的課堂氣氛和教學流程,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學習、獨立探究的的空間,引導學生而非塑造學生,這是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有效舉措。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但教師的角色也不容忽視,教師參與課堂的時機一定要把握好,并仔細觀察和傾聽,及時發現問題并糾正。如學習新技術動作時參與的時間應適量多點,反之,其他的時候就要少些,以便學生在自然狀態下學習和發展。

4.6建立多元化的籃球運動教學模式。

籃球運動的多元化的特點和體育游戲的趣味性相結合,把籃球運動的教學融于體育游戲中,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趣味性、健身性和競爭性,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7體育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在籃球教學中的應用。

在籃球教學中,同伴的交往互動是使學生主動獲得籃球的知識技能與發展的更為有效的途徑。合作學習符合青少年年齡、生理、心理特征與心理傾向,可以加強自我認識、自我確認、自我表現與合作創新等一系列群體活動;可以給學生更多的自由活動空間和更多的相互交流機會;可以使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會發現、學會探索、學會創新;可以培養學生理解不同意見、聽得進反對意見,使他們在籃球學習過程中相互信任、相互幫助;同時也可以提高他們的社交能力、自我評價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

4.8注重理論課的作用,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籃球運動教學模式。

成功的技術課只是一堂好課的一半,如果再配上生動而完美的理論課,穿插籃球運動的由來及發展史,或者介紹一下籃球明星的成長,這樣學生的興趣就會大增,從而促進籃球運動教學的進一步提高,當然,這些都要求體育教師在課前要有充分的準備。讓學生直觀地去領略一些難以用語言表達描述的動作、動作細節和動作難點等,這種教學不但可以調動學生的思維,而且更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5.結論

現代籃球教學應始終以“素質教育”和“終身體育”為教學理念,同時不能忽視籃球運動普及與娛樂性特征,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鍛煉能力和積極參與籃球運動的意識。新的籃球教學模式,教師不應該全程主導,而要讓學生感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得主體地位,以主人翁的態度投入到籃球教學過程中,不過不是放任學生,而是要幫助和協助他們很好地完成籃球的學習任務,并以學生伙伴的角色參與學生之中進行指導的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彌補了以往教學模式的缺陷和不足之處,而且體現了自身的優點和獨到之處,適應了時展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學生對籃球運動的學習興趣,促進了籃球教學順利開展,培養了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

參考文獻:

[1]葛永利.談體育教學中的合作學習[J].體育教學,2003,(1):26-27.

[2]劉軍利.體育游戲中運用體育游戲的探討[J].體育教學,2003,(1):27-28.

篇7

關鍵詞:初中生物;實驗教學

新課改對生物教學目標提出了明確的規定,即要培養學生的生物實驗能力、觀察能力以及獨特的生物思維能力。初中生對于生物教學缺乏一定的了解,使其難免會感覺到陌生,也給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是,生物實驗課程也給學生帶來了學科的轉機,通過實驗課程的學習,學生更加形象地了解了生命運動的流程,也使學生了解了生物學教學的基本思想,提高了學生對生物教學的認知能力,將學生帶入到了生物學習當中。所以,生物實驗課程教學被廣泛應用于實踐教學當中,對學生生物知識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課前預設,充分演練,是提升實驗教學有效性的定心丸

實驗教學不同于其他知識學習,是不能以說教來代替實驗的。在農村學校,一般沒有專門的實驗員,要做實驗,都要任課教師自己去準備。而且有些實驗器材還不完備,也需要任課教師自己創設或借用,因此,要提升實驗教學的有效性,課前就要充分做好預設準備:一是就地取材準備好實驗器材,借用實驗室資源,學校周邊環境資源,教師自己創設資源,化學實驗室資源,物理實驗室資源等等;二是教師要提前嘗試,實驗能否成功,會出現哪些不確定因素,還需要如何改進,教師都要提前做到心中有數,只有這樣,才能更多地考慮到學生實驗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才能提高課堂實驗成功率,也才能在課堂實驗教學中做到游刃有余。所以,課前準備器材,充分嘗試,是提升實驗教學有效性的定心丸。

二、自主探究,體驗樂趣,是提升實驗教學有效性的催化劑

課堂并不能滿足有些學生的實驗需求,他們對實驗有著強烈的濃厚興趣。他們喜歡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并有強烈的求知欲。他們渴望課外自主探究,獲取更多的實驗新知。所以,只要學生課外感興趣的實驗,我都會給予支持,不僅是在設計方案上給些建議,而且會提供實驗室器材等,課堂上也會安排時間,讓這些生物愛好者展示他們的實驗成果。比如:有一學生對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感興趣,他想觀察更多的植物和動物細胞,所以,放暑假時,特意到實驗室借用一臺顯微鏡,載玻片和蓋玻片等相應器材,讓他假期進行更多的實驗。下學期生物課讓他匯報假期的實驗心得以及成果。還有學生對葉片的正反兩面的氣孔數量產生興趣,自主借用燒杯、溫度計,親自實驗,課堂上再給予他們展示的舞臺。還有學生自主養花,進行種子萌發實驗,甚至有學生捉到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昆蟲,也會拿到學校讓更多的學生觀察等等。這樣,因為鼓勵,因為支持,因為重視,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究動手的興趣,也帶動了更多的學生參與,這就無形之中大大地促進了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三、開拓思路,合理進行實驗的替代和改進

對一些不易完成的生物實驗,要對其原因進行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如觀察“桃花的結構”,按教材進度基本在11月中旬,因此在花的材料來源上可根據季節,用月季花、白菜花等代替。還可將實驗材料相同的實驗合并,如“光對蚯蚓生活的影響”與觀察“蚯蚓的運動”兩個實驗,雖然分別安排在七、八年級,但一次實驗完全可以達到目的,既節省了時間,又節省了材料。再次,改革教學手段和方式。生物實驗的材料、用具很多需要師生自己準備,有些生物實驗所需時間長,且不易在實驗室進行,可以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將一些實驗改成課外實驗。如“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探究動物的學習行為”等,讓學生自己選擇實驗材料,自己設計簡易的裝置和實驗步驟。整個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布置內容的合理性、指導方法的科學性。為避免實驗落空,可以讓學生把主要過程拍照或攝像,這樣既檢查了實驗過程又積累了可供分析借鑒的過程性材料。多數學校目前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及網絡設施,可以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用虛擬實驗彌補一些無法開展的探究實驗。對一些在短時間里不能完成的,因變化太快或太慢而不易觀察的實驗,也可采用視頻完成,如“觀察酒精對水蚤心率的影響”等。最后,建議替換或刪去教材中不易操作的實驗。

四、注重生物實驗過程,結果只是參考

初中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培養的是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并不需要學生去研究科學性的問題。目前,生物實驗教學普遍存在重視對結果的描述,而忽略過程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學生生物學習能力的提高。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關注每一個實驗環節的變化,將實驗結果列為參考性意見,帶領學生不斷發揮自身才能,這樣才能實現加強學生實驗性的目的。另外,培養學生關注實驗過程的習慣,也有助于對學生良好實驗習慣的培養,比如,保持實驗過程的整潔、干凈等。

五、建立健全的生物實驗教學評價體系

篇8

(一)教學課型:綜合技能課

該課型基于教材文本,又超越文本信息重構新的文本。教學過程從信息輸入到信息加工處理,最后到信息輸出,真正著眼于“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注重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保ń逃?,2003)

把教材的第二部分調整到第一步分之前處理,在復習環節引導學生綜合、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在自主與合作學習過程中了解異國文化,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根據Learning English 教材的課程理念,本課準備以任務型教學模式為主,融匯話題、交際功能和語言結構,使整個教學過程循序漸進,并使交際內容生活化。

(二)教材內容分析:

Fun in the Sun是初中英語冀教版(Learning English) 八年級下Unit 1 Spring is Coming! 的第五課。

通過本單元學習學生將復習學過的有關天氣、日期和季節的詞匯,并通過故事和話題進一步擴展描述天氣的詞匯,學習有關戶外娛樂的詞匯。通過比較中國和加拿大的戶外娛樂活動,使學生能夠把語言學習和個人經驗、觀點表述聯系起來。

本課圍繞“建議”展開話題,以學習新的體育運動詞匯,用英語提建議,以及發表個人見解為重點,為“使學生能夠把語言學習和個人經驗、觀點表述聯系起來”,做好語言積累和知識鋪墊。在復習有關天氣的詞匯同時,在對比中加入不同的戶外娛樂活動,讓學生了解文化差異,培養學生熱愛運動、熱愛生活的情趣。

二、學情分析

(一)知識基礎:

學生對于有關季節、天氣和運動的詞匯已經有一些了解和積累,基本掌握用“I like to do…/ I like doing…”表達個人意愿。

(二)心理及技能特點:

50%左右的學生基礎較差,沒有良好的英語語言表達習慣,這部分學生比較依賴教師講解,習慣于被動接收信息。約20%的學生能夠聽懂并樂于參與教學活動,善于發現問題并能夠積極解決問題。還有大約30%的學生能夠參與課堂活動,但是由于畏難情緒常常不敢嘗試。

(三)學習需要: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為了能夠真實準確的表達個人意愿,學生有了解更多戶外娛樂項目的愿望?;谝延兄R,學生需要了解和學習更多有關戶外娛樂或活動的詞匯,以及更加豐富的語言表達方式來滿足其表達需要。

三、教學目標

(一)語言知識目標

1. 學習詞匯:baseball, skiing, hit, rather, kick

2. 學習句型: 建議用語―― Let's (go cycling.) {Let’s …, shall we?}

Shall we (play basketball?)

How / What about (playing soccer?)

3.識別詞匯:degree, cycling, soccer ball

4.了解詞匯:Baseball 棒球

Badminton 羽毛球

Tennis 網球

Table tennis 乒乓球

Softball 壘球

Golf 高爾夫球

Billiards 臺球

Setting-up exercise 健身操

Yoga 瑜伽

Roller skating\ Blading 滑旱冰

Tug-of-war 拔河

Trapeze 秋千……

(二)語言技能目標

1.通過聽說訓練,使學生學會有目的的獲取所需關鍵信息。

2.學生基本能夠運用所學語言項目準確表達個人見解,與他人交流。

3.訓練學生與他人溝通信息,合作學習的能力。所有學生能夠就簡單話題提供的信息表達自己的觀點,參與討論。

(三)情感態度目標

1.鍛煉學生在學習中敢于用英語表達個人意見和見解,培養學生的合作與競爭意識。

2.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運動的品質。

3.讓學生樂于接觸并了解異國文化。

4.在學習中逐步樹立用英語表達個人觀點的自信心。

(四)文化意識目標

了解加拿大的天氣情況和戶外娛樂活動。

四、教材處理及設計思路

第一,考慮到學生整體水平以及教材的難度,本節課分為“詞-句-篇”三個步驟。只有做好單詞和句型的操練,鋪墊到位,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把握才會水到渠成。因此本節課訓練重點是前兩個步驟,使學生在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逐步建構語言能力,提高合作學習效率。對于“篇”的要求作為難點,力爭80%的學生達成目標。

第二,利用多媒體,通過聲音、圖片等各種形式的輔助,結合聽、讀、說、寫的訓練將生詞和重點句型整合、歸納、提煉進行足夠量的語言輸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第三,學生運用前面幾個環節積累的詞匯和句型進行對話,發表個人見解。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合作學習,自制出游計劃并在全班展示。

五、教學過程

Step1.

Warming-up: Listen and sing.

營造氣氛活躍課堂,使學生盡快進入英語學習狀態。

Step2.

Class opening. / To have a review.

(一)預設學生活動

Free Talk:

What do you like to do in spring (in China)?

Exercise the patterns of discussion likes or dislikes.

(二)教師活動

Leading-in & Presentation:

Tell them spring is a season for sports. And lead in sports like this:

T: May I know what sports you like in spring?

S: Yes, I like (doing). Yes, I like (to do).

Let the patterns be the guide: like to do… / like doing…

(三)設計意圖

復習有關運動和天氣、季節的詞匯,復習表達意愿的句型,導入新授課。

Step3.

Part 1: Let's….

(一)預設學生活動

1. Discussion:

What can we do in spring in Canada?

Work into pairs to finish Part 2 of this lesson.

2. Practice:

Use the sentence “Let′s…” to ask and answer one by one.

(二)教師活動

1. Teaching new words:

Lead in, ask and answer.

Use the slides to show pictures of cycling and skiing.

T: Let's look at the… (建議用語的實際應用,為后面教學埋下伏筆)

2. New words:

Go cycling

Let’s go cycling.

(三)設計意圖

1. 拓展詞匯豐富語言了解中西文化差異。

2. 由圖片引入單詞,詞組和句型,由簡到難。

Part 2:Shall we…?

(一)預設學生活動

1.Practice:

Students try to give advice by using “Shall we …?”

Ask and answer one by one.

They practise the dialogue in pairs:

?Let's go fishing.

?No, let's not.

/ (Sorry, I don’t like it)

?Shall we fly kites?

?OK.(Good idea)

2. Group work:

What do you usually do after school?

Look at some pictures of sports on the screen, talk about them by way of asking and answering.

(二)教師活動

Leading- in:

From the answer “No, let's not.” lead to “shall we―?”

Create situations and help Students use the sentences.

Help them answer

Good idea/ OK/ Wonderful or No, I don’t like it/ No, let’s not/ Shall we fly a kite? …

(三)設計意圖

1. 學習運用多種建議句型。

2. 注重過程評價,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英語學習的樂趣。同時不失時機的訓練學生發散思維和創新意識。

Part 3:

How\What about doing …?

(一)預設學生活動

Conversation:

?Let's go cycling.

?No, Let's not.

?Shall we play basketball?

?I don't like basketball.

?How about playing soccer?

?OK.

(二)教師活動

Use the PPT to help teach new words――“soccer” “play soccer”

Help the students to use “How/What about――?”

Use the PPT to show the grammar: What/How about doing――?

(三)設計意圖

1. 充分利用PPT的效果,通過調動各種感官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引起注意。將語法學習滲透到語言學習中,以練代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2. 借助認知規律,學習新語言知識。以情激趣,以趣導學。通過大量的語言輸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3. 提供多種建議用語,進一步了解提建議的表達方式,豐富學生英語語言,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Step4

Part 1:

Watch and talk(簡筆畫圖片附文后)

(一)預設學生活動

Guessing:

What are they talking to each other?

(二)教師活動

Give students some pictures, ask them to discuss in groups of four. Then write down the dialogue they have made.

(三)設計意圖

使學生將新知識納入自己的已有知識結構內,通過思考記憶深刻。

Part 2:

Role-play

(一)預設學生活動

Practise the dialogue and act it out in groups of three.

(二)教師活動

Give them much encouragement and prizes.

Encourage them to use more forms of sentences

(三)設計意圖

練習語言,并運用語言做事情,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探究語言。

Part 3:

Target language

(一)預設學生活動

Find the rules:

“How to give some advice and how to answer?”

Work in groups and try to find the rules of the advice sentences.

(二)教師活動

Give some help.

Tell them some faster and better skills of finishing the job in a group.

1. Shall we…? /

2. Let′s do…/

3. What\How about doing...?

4.Good idea/ Wonderful / OK / Agreed or No, let′s not. / Sorry, I don′t like it.

(三)設計意圖

1. 對學生進行學習策略指導,訓練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為發展學生終身學習能力服務。

2. 培養學生合作意識,使每一位學生在合作中有事可做,樹立自信心,鍛煉學生合作學習能力。

Step5

Part 1:

Assessment

Exercise and play a game

(一)預設學生活動

Follow and fill.

1. Competition:

Every group tries to make a plan for this Sunday.

2. Post-task:

Every group asks two students to present their plan in front of class.

They can use their favorites form to show. Students choose the best group.

(二)教師活動

Walk around and give students some help if they need.

Make a Task.

Divide students in groups of four.

A prompt: He \ She likes to do… \ likes doing…

Summary:

Students talk about benefits of sports. Tell them: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 jack a dull boy; every student should do some sports each day.

(三)設計意圖

1. 將課文作為一個閱讀復述材料,由學生自我檢測是否掌握了基礎知識。

2. 將目標語言生活化,激發學生主動表達的欲望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發展個性化思維方式,在合作學習中培養友情,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運動的品質。

Step2:

Class closing

(一)教師活動

Homework:

1. Activity Book-Ex4.

2. Have a survey “What do you like to do on usual days?”

To survey your families and share their ideas.

(二)設計意圖

鞏固所學單詞和句型,讓學生從實際出發,練習、運用語言。

六、板書設計

七、教學反思

(一)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整個教學過程還算完整、清晰。教學環節清楚簡練,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導入――呈現新知――操練新知――遷移運用――鞏固評價,環環相扣,過渡自然。

活動的設計形式多樣,首先體現在活動的組織形式上,如二、三人一組和四、五人一組的活動;還體現在活動本身的設計上,如預測、復述、表演、調查、報告等。

教學過程的目標意識體現突出,每一個環節和步驟都配有簡潔明確的意圖闡述。媒體資源的運用也比較合理,基本能有效拓寬學與用的渠道。

教學設計中注重學生能力培養,注重英語的交際功能,體現了英語作為一種語言的工具性。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在用中學,學而用,不斷鞏固和提升英語語言知識及綜合運用能力。

教學設計中情景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GOOD ENGLISH。在情境中學生感知、體驗英語語言的真實性,更有利于學生掌握和恰當運用所學英語語言知識以及語言技能。

二、對教學理念的反思:

篇9

一、實現教師角色與教學觀念的轉變

體育教育本身是一種鮮活的實踐性與創造性的勞動。新課程標準指出,體育教師要成為發展學生身體,促進心理健康,指導技術技能,培養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質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必須塑造與新課程環境相適應的教師角色。首先,教師要有熾熱的“愛”。富有愛心的教師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并且善于忍耐,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以自己積極而飽滿的情緒來感染學生,引導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其次,要保護學生的自尊、自信。體育運動能促使學生取得成功,獲得承認,但也會使學生產生自卑和自負心理。這就要求體育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尊重學生意見,正確全面地評價學生,特別要注意多發現每個學生的閃亮點,并及時給予他們展示自己優勢的機會,以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傳統的體育教學過于強調運動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能力,使運動技術教學成為體育課程關注的中心。忽視除運動以外的其他學習內容,體育課程目標和任務就難以全部實現。新課程下的體育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新思想、新理念,掌握新信息,不斷改善和發展自己的知識結構,形成新的教育觀、教學觀,體現平等、自主、互動的教育思想。首先要意識到新課程改革的全局性,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和方法,牢固樹立《新課程標準》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把握新課程的內容、教學目標,適應課程改革的形勢。其次,要領會新課程的四個基本理念,按照課程標準的精神,根據實際情況特別是學生的體育經驗,建設體育課程。教師要成為獨立設計、施工的工程師。最后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始終把學生的主動發展放在重要地位,以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興趣愛好為出發點,采用多種教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主動學習的動機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教學的情意性。

二、積極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

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學習,體育教師要創設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特別是應善于運用策略,營造有利于學生健康發展的和諧的課堂氛圍。首先,體育教師應注重塑造自我形象,從上課開始,就必須保持積極的情緒,以真誠的態度、飽滿的精神和熱情去感染影響學生。其次,在教學中,多用描述性語言,以生動、形象、簡潔、有趣、幽默的講解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要重視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使學生在愉悅興奮的良好狀態下接受學習。最后,要講求民主,充分信任尊重每一個學生,對學生多些熱情,積極發展平等的、友善的、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

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程標準下的體育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淡化技能教學,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因此,教師無論教什么內容,采用什么教學方式,都應關注、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處處以學生為中心,從而使學生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成為課堂的主人,并充分給予他們表現與展示的機會。

1.抓住學生好奇心理,創設體驗情境。

好奇心是學生的特點之一。客觀世界的豐富多彩、千姿百態,使學生感到陌生、新鮮、好奇。體育教學環境是一種情緒場景,它能給學生以情緒感染的體驗,進而產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動機。因此,體育老師要特別注意創設合理的、和諧的、溫暖的、富有挑戰性的教學環境,能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體驗。如根據課的內容,在課前精心布局場地,合理安置各種鍛煉活動的器材,讓學生產生新、奇、異的心理,積極誘導學生參與活動的強烈欲望。

2.抓住學生好表現的心理,讓學生享受體育樂趣。

高中生在生理上出現質的轉變,他們精力充沛、充滿活力,求知欲旺盛、好勝心強。《新課標》要求教師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及不同需求,確保每個學生受益。因此,當學生反映出表現欲望時,教師要保護學生的表現欲,給予理解、關懷和適當的鼓勵,絕不能對學生的表現欲置之不理、視而不見,或者用“你不行”等話給學生潑冷水,打擊學生的熱情。

四、以生為本,全面關心學生身心健康

以人為本,是新時代教育的人文精神,它是以鼓勵人自主發展為宗旨,以教育和愛為核心,是正確認識人、尊重人、信任人、開發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道德的指南。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是體育課堂的主旋律。學生是主體,教師在思想理念上要重視學生,多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初步掌握運動技能技術,了解體育衛生常識,在活動中發展興趣和能力。

《新課程標準》提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要始終把學生主動發展放在主體地位。核心問題是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要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采用多種教法和手段激活興趣,培養主動學習的動機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體現以學生為本,教師要成為學生的服務者,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學到體育方面的知識與技術,情操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華。關心全體學生的身心健康,結合本校特點和學生的興趣愛好,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案,提供相應的學習條件。在實施過程中發展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實踐性,使學生提高對身體健康的認識,掌握有關身體健康的知識和科學的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識。

篇10

關鍵詞:數學課程標準;研制

文[l]提出了"關于我國數學課程標準研制的初步設想"(以下簡稱《設想》)之后,引起數學教育界各方人士的關注,對此問題的研究也日漸成為熱點。經各方努力,《義務教育階段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已于2000年3月份問世,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的研制工作也已啟動。從l999年7月開始的這段時間,筆者曾多次參加過關于標準研制的有關會議,接觸到從數學家、數學教育家到一線中小學數學教師對此工作的種種觀點,深感研制的過程確如文[1]所希望的"應成為數學教育思想大討論的過程",這樣一個過程為世紀之交的

1 關于課程標準研制的基本理念和指導思想

在討論中,不少觀點的爭論實際上都可上溯到這個層面上來,它涉及到為什么要制定標準?以什么制定標準?所制定標準需要體現的核心思想或觀念是什么?這些問題實際上關系到標準研制的基礎,也是需要在研制過程中不斷深入研討以形成共識的。

1.1 應首先以時代性要求作為標準研制的依據

作為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一項重要工作,當然應該從更廣闊的時代背景出發,反映出數學課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變化和應達到的目標,誠為g.豪森在《數學課程發展》一書中所指出的:應該將數學課程發展放在歷史的,以及更普遍的社今的、教育的背景中去加以考察。"從這一角度出發,至少如以下幾個方面是應該考慮的:

(1)未來社會發展的新特征(如社會的信息化、數字化、學習化)對教育及數學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數學學科本身的發展變化(如技術性特征的凸現、應用環境的拓展、以數學理性精神及數學語言、思想、方法為核心的數學文化與人的生存更緊密的聯系等);

(3)數學教育觀的新發展(如數學教育功能、價值的變化;對數學教育過程、本質的新認識等);

(4)數學教育改革的國際、國內時代背景(如怎樣適應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中心的素質教育總要求以及國際數學教育改革的新趨勢等)。

應該說,我國數學教育工作者在近幾年的研究中已敏銳地關注著上述時展要求所賦予的數學教育新的時代特征。如在icme-8上,我國學者提出了"中國數學教育的范式革命",引起國際數學教育界的關注。之后,文[2]進一步從數學教育價值觀、認識論觀、數學觀3個維度組成的框架來描述這種觀念的變革。文[3]從"數學素質教育的建設是一項深刻的教育思想改革"的角度對上述觀點予以支持。20世紀末連續兩年·。在上海舉行的"數學教育高級研討班",不僅對20年來我國數學教育的成就和特點進行了總結和國際比較,還對改革的目標和未來10年中國數學教育的發展作了展望,作為參與者,深感數學教育的新觀念、新思維已成為問題研討的基礎;而在北京舉行的全國高師數學教育年會上,主題報告《數學教育如何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鮮明反映出在知識經濟理念之下對數學及數學教育的新認識。這里還要提及的是以青年學者為主體的"21世紀中國數學教育展望課題組"圍繞"大眾數學的理論與實踐"進行了長達6年的實驗研究,專家鑒定意見指出:該課題"在數學教育觀和數學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思路和原則、理論依據方面提出了一套較為系統的新思路"。其主旨報告從重新認識數學、重新認識學生、重新估價我國數學教育現狀、把握國際數學教育新方向等方面論述了其研究在未來義務教育中"代表著一種新的數學思想和實踐體系"。

上述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研究活動集中地反映出這樣一種共識,即:應該以一種基于時展要求之下的全新的理念來推進數學教育改革,而這也就成了標準研制的一個重要的思想基礎。

1.2 關于《設想》所提出的改革的基本理念

它主要涉及到如下層面:(l)數學觀,從數學是模式與秩序的科學,是普遍適用的。技術,是一種充滿探索與創造的過程等方面去反映對數學發展的新認識。(2)突出"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數學教育觀,從中體現出數學教育與國民素質、人的理性思維、自我情感發展、解決問題能力的新關系,體現出平等教育、終身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的新觀點。(3)圍繞"學習的建構",從數學學習的本質、方式、教師作用等方面形成一種新的學習認識論觀念。(4)基于以上觀念變化,提出新的教育評價觀,即建立一種注重過程的、動態的、多樣化的數學教學評價機制。

應該說,上述理念基本反映了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共識,反映了未來發展的時代要求,為前期研制奠定了必要的思想認識基礎。隨著研制進程的推進和討論的深入,研制者對上述理念也作了一些調整和補充,我們不難從文[5]及《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中發現一些變化。

1.3 關于標準研制的核心思想

文[6]認為"一個好的數學課程標準還應其有明確的指導思擔",它應該有一個核心的思想予以表述,它"事實上構成了新的改革運動的主要特征,或者說,是次之改革運動成敗的關鍵因素"。筆者贊同這樣的成點,只是認為這種核心理念的形成需要經歷一個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本身也是研制的一個成果),它需要對諸多層面的理念予以梳理、貫通、整合及提煉,需要以深入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為基礎,它也不僅僅是一種理性思考的產物,更應該能通過課程載體落在實處。

綜合研制過程中所接觸到的種種觀點,比較趨于共識的是:新課程標準應注重在素質教育的目標下實現"人的發展",有鑒于此,就必須實現如下轉變,即:從面向少數學生轉變為面向全體學生;從強調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從數學接受性學習轉變為數學活動中的建構性學習;從僅于數學內部學數學轉變到更多地聯系數學外部(社會、生活、其它學科等)學數學;從追求特定時限學習目標的實現轉變到著眼于學生終身學習及可持續發展基礎的養成。

2 課程標準研制需要注意的幾個策略

由于"標準"的研制在我國尚屬首次,加之涉及面廣,需解決的問題多,且要經歷一個較長的研制實驗過程,可以說是一項數學教育改革的系統工程,為有效地實施這項工程,應該注意方法、策略問題。筆者曾在1999年10月份召開的北京會議上就此問題發表過意見,現在本文著重就幾個問題再談點個人意見。

2.1 需處理好幾個關系

首先要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建國以來,我國數學教育經過若干歷史發展階段,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形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厚重的歷史底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數學教育改革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績,這是應該充分肯定的。但也應該看到,基于應試教育的大背景,數學教育也出現了許多值得認真研究、加以解決的問題。而如果從前述時展的要求看,數學教育在某些方面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更應該加快改革進程。正是基于這樣一種分析,決定了"標準"研制的基本態度應是揚棄加變革,即采取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態度對數學教育的過去和現狀作實事求是的分析,既要肯定成績,也要正視問題,更要以改革的姿態,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應該說,研制者所采取的態度是嚴肅而科學的,除了注意歷史總結,現狀剖析和未來需求設計這三者的貫通外,其著力點放在了適應未來發展需要上,這也表現了"標準"是一個適應未來的向前看的標準目前有人對標準研制是否充分肯定了我國數學教育的成績以及目前改革步伐是否邁得過大所表現的憂慮是沒有必要的。

另一個需要處理好的是堅持自我特色與借鑒國際經驗的關系。數學教育研究歷來具有國際協作的傳統,而數字化社會的到來,使"地球村"更加成為現實,全球一體化的大趨勢使得各國的數學教育更加走向開放和交流。值此世紀之交,各國數學教育研究異常活躍,反思過去、調整現在、思考未來已成為共同的主題。數學教育在這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也呈現出更多帶普遍規律性的特征,這無疑為我們提供了進行國際研究的大好時機。中國作為世界上學習數學人口最多的國家,其研究應該更多地融入國際數學教育改革的主潮流,一方面吸取別國之長;另一方面也為國際教育界提供自己的經驗。正是從局這雙向目的出發,在標準研制中,加強國際比較研究就顯得極其重要。研制組除了進行"國際數學課程改革的最新進展"的專題研究外,還廣泛收集了各國第一手資料,有針對性地進行了國別研究和其它方面的專題研究。事實證明,這種比較研究對于認清自己國的長處和不足,把握數學教育改革的趨勢是有效的,值得進一步深入下去。

在研討中,還涉及到正確處理好需要與可能的關系問題。比如,關于計算機(器)的普遍使用能否實現,某些現代內容(如概率統計)的增加是否會造成地區間新的水平差異,在義務教育階段,創新精神的培養是否能落到實處,師資水平能否保證標準的實現,等等。筆者認為,在標準研制中,注意我國國情和現實可能性固然重要,但這種現實可能性一定是放在21世紀發展的背景下加以考慮的,一定是以時代需要為前提的。所謂目標既定,行動使然,課程標準應該在這個意義上體現它的先導性。

2.2 吸納各方力量參與,增強研制工作的開放性

應該說研制工作一開始就注意到了這一點。除就《設想》在全國普遍征求意見外,還先后召開了華東、華南、西南、西北、華北地區的座談會,并通過多種形式,分別聽取了數學家、數學教育家、高師研究者、教研員、一線中小學教師及其他各方人士的意見,并調動國內、境外有關學者的力量,進行了5個方面專題的調研,研制工作及有關會議也考慮到了地區性和各個層面的代表性??紤]到標準研制及具體實施、實驗還將持續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更需要各方參與、通力合作才能收到實效,因此在研制的開放性上還需加強。應鼓勵針對研制及實驗有關各層面課題的立項研究,更提倡多方聯合對重點問題進行攻關研究。

2.3 提倡學術論爭,增強研制過程的活力

圍繞著標準研制,一段時間以來,在各種期刊上出現了不少文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中多有觀點碰撞。事實上,數學教育研究的多元化格局已是當前發展的趨勢,更何況我們是在做過去從未做過的事,如果眾口一詞,循之一徑那才是不正常的事。學術論爭必然帶來學術繁榮。筆者參加的幾次會議,盡管時時感到"火藥味",但同時更感到言者的坦誠和成就這一事業的高度責任感。因標準研制所引發的學術論爭是一件大好事,它必然為這一工作灌注強勁的動力。

3 關于課程標準的設計

3.l 標準水平的定位

此問題曾引起人們的關注(并引發出應是高水平還是低水平的爭論),這里要解決好4個方面的問題:(1)要以反映基礎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基本要求(即普及性、基礎性、發展性)為定位的依據;(2)從上述依據出發,標準應首先是對全體學生的基本標準,但正如它是致力于"人的發展"的標準,所以這一標準又不應理解為基于當前現狀的低標準,而是著眼于21世紀發展要求的高標準;(3)標準在確立規范性要求的同時,應體現一定的彈性,這種彈性能為標準的實施(教材編制、教學實施、教學評價手段及地區實際情況差異)提供必要的發展空間;(4)3學段(9年級)之間的水平劃分也應體現科學性和學段水平之間的遞進發展關系,即通過階段性與發展性的有機結合,來刻畫標準的完整水平定位,而這些又是需要一定的研究來予以確定的。

3.2 標準的內容與結構

《設想》對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標準提供了一個基本框架,反映出如下特點:(1)以基本理念闡釋標準制定的時代背景與指導思想;(2)將目標體系分為發展性領域與知識性領域,"虛"實結合、內容與活動結合、知識與素養(能力、態度等)結合、認知與情感結合,通過兩個領域的交融、互動,來實現課程的總目標;(3)進一步對實施課程目標從課程設計和教學過程兩個方面提出了思路,按此思路可對教材編寫、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方面形成指導性意見。這樣。目標體系、教材編寫、教學實施、教學評價就形成了一個相互貫通,有機結合的體系,應該說這是值得肯定的有一定特點的結構。

這之中,目標體系的設計特別是知識領域內容的設計是重點,也曾引發出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如關于平面幾何的改革,關于小學是否引入方程,關于計算機(器)的進入?關于四則運算的要求以及一些具體內容的增、舍等等。此外,關于如何看待數學能力;如何貫穿數學思想方法;如何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關于"證明"限制的程度怎樣才合適;在3部分內容(數與式、空間與圖形、概率統計)之外如何反映數學的聯系(內部及外部聯系);發展性目標對知識性目標的導向如何落在實處;如何處理好課程標準與教材編寫與呈現之間的關系等也是引起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