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評估與生態修復方案范文
時間:2024-01-02 17:48: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評估與生態修復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生境修復和生物資源養護的基本原理與過程
1基本原理
生境修復與生物資源養護原理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生態系統結構、功能以及生態系統內在的生態學過程與相互作用機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多樣性、抗逆性、生產力與可持續、先鋒群落與頂級群落的發生、發展機理與群落演替規律,不同干擾條件下生態系統的受損過程及其響應機制,生態系統退化的診斷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生態系統退化過程的動態監測、模擬、預警及預測等。對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修復工程而言,生態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都需要在原位經過自然的生態過程,因此,事實上各生態學原理均可應用于生態恢復的實踐中。生態系統修復涉及的基本原理主要有限制因子原理、能量流動原理、種群密度制約及分布格局原理、生態適應性理論、生態位原理、演替原理、生物入侵理論、生物多樣性原理、功能群構建原理等。其中,干擾與演替原理、功能群構建原理是應用于海洋生態系統恢復中的重要原理。
2基本過程
修復行為實質上是對生態系統的一次新的干擾,很難保證所有修復行為均對目標系統的修復起到正效應。要想系統向預期方向發展,需要有科學的理論框架,制定合理的修復方案,并對方案進行可行性論證。Zedler以濕地生態系統的修復為例,將生態恢復的整個過程劃分為5個不同的階段,即目標設定—開發概念模型、恢復區域的選址優化、原地非生物環境的操控、原地生物區系的操控、生態系統維護等。
Clewell等將生態恢復的過程分為修復計劃準備、生態系統健康狀況評估、修復計劃制定論證、修復行動實施、修復后評估和管理等5個階段,并指出了生態修復過程中涉及的51條指導原則。
海洋生境修復和生物資源養護設施
1人工魚礁
人工魚礁(artificialreef)是人為放置在海底的一個或多個自然或者人工構造物,它能夠改變與海洋生物資源有關的物理、生物及社會經濟過程,并可改善海域生態環境,營造海洋生物棲息的良好環境,為魚類等提供繁殖、生長、索餌和庇敵的場所,達到保護、增殖和提高漁獲量的目的。用于建造人工魚礁的材料種類很多,礁體材料的選擇直接影響礁體的結構特征和礁區生物的增養殖效果。根據材料的來源不同,人工魚礁使用的材料可分為天然材料、廢棄材料和人造材料等3大類。礁體設計對人工魚礁效果的發揮至關重要,主要包括礁體材料、重量、形狀、幾何尺寸、內部結構等因素。礁體的材料、重量、尺寸、結構復雜性、表面粗糙度等應根據規劃要求與生物因素和水動力學特征相適應。根據投放的不同目的和用途,人工魚礁可以分為增殖型魚礁、漁獲型魚礁和游釣型魚礁等3種。
2增殖礁及增養殖設施
根據增殖對象生物不同,人工魚礁可分為藻礁、鮑礁、參礁等,而增殖海參、鮑等海珍品的礁體可統稱為海珍品增殖礁,又稱海珍礁,。由于礁體可以保護刺參、鮑等海珍品免受敵害侵擾,并可為增殖海珍品提供食物來源和遮蔽場所,因此,海珍礁廣泛應用于中國的海珍品增養殖中。在我國,很多種材料被用作刺參的人工附著基或礁體,例如石塊、瓦片、混凝土構件、扇貝養殖籠、編織布、塑料構件,甚至柞木枝等。
作者所在的研究團隊針對近岸泥沙質海灣、離岸開放海域和靜水圍堰等增養殖生境的受損現狀和刺參、鮑等海珍品的生態習性,發明了適用于近岸海灣的牡蠣殼海珍礁及其配套制作裝置、貝類排糞物再利用裝置,適用于離岸開放海域的大型藻類抗風浪沉繩式養殖設施、“海龍I型”底播式海水增養殖設施,以及適用于圍堰的多層板式立體海珍礁:這些設施設備實現了對不同類別生境的有效修復和高效生態增養殖,為海洋生境修復與海水增養殖產業高效健康發展提供了裝備支撐。
海洋生境修復和生物資源養護技術
1海洋生境修復與改良技術
1.1海草床修復技術
海草是單子葉草本植物,通常生長在淺海和河口水域。海草床對海域生境的修復和改良具有重要的生態作用,海草群落不僅是海洋初級生產者,具有高的生產力和固碳能力,還可起到穩定底泥沉積物、改善水體透明度及凈化海水的作用;同時,海草還是許多海洋動物重要的產卵場、棲息地、隱蔽場所及直接的食物來源,在全球C、N、P循環中具有重要作用。據《世界海草地圖集》顯示,1993年到2003年,全世界已經有約26000km2的海草床消失,達到總數的15%。海草床的衰退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許多國家都開展了海草床恢復方法的研究工作。海草床的恢復主要依靠海草的種子或者構件(根狀莖),主要的方法有生境恢復法、種子法和移植法。
生境恢復法投入少、代價低,但周期長。移植法恢復大葉藻海草床是較為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草皮法、草塊法和根狀莖法,草塊法成活率高,但對原海草床有破壞作用;根狀莖法節約種源,但固定困難。應用種子來實現低成本、高效率、大規模的恢復海草床也是當前研究的熱點,種子法破壞小,但種子難收集、易喪失、萌發率低。
1.2牡蠣礁修復技術
牡蠣礁(oysterreef)指目前正在生長及挽近剛停止生長的、于河口洼地中的牡蠣殼堆積體。牡蠣礁在凈化水體、提供棲息生境、促進漁業生產、保護生物多樣性和耦合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Bay)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而引起了生境的退化(富營養化和大葉藻藻床的破壞)及生物資源的衰退(美洲牡蠣數量大為減少)。近年來,弗吉尼亞海洋科學研究所(VirginiaInstituteofMarineScience)的科學家實施了牡蠣礁恢復計劃,對礁體生物學、群落發生和營養動態進行了系統研究,并對恢復情況進行了追蹤,如Harding研究了恢復的牡蠣礁區域浮游動物群落豐度和組成的水平分布和時間變化,作為切薩皮克灣牡蠣礁恢復進展的潛在標準。該系列研究對當地牡蠣礁的成功修復起到了重要作用。牡蠣礁的修復主要通過結合防浪堤設置專用礁體以及利用牡蠣殼礁體兩種方式實現。
1.3珊瑚礁修復技術
珊瑚礁(coralreef)是石珊瑚目的動物形成的一種結構,它們是成千上萬的由碳酸鈣組成的珊瑚蟲的骨骼在數百年至數千年的生長過程中形成的。珊瑚礁被稱作“熱帶海洋森林”,其生態系統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樣性和重要的生態功能,珊瑚礁為許多動植物提供了生活環境,其中包括蠕蟲、軟體動物、海綿、棘皮動物和甲殼動物,此外,珊瑚礁還是大洋帶的魚類的幼魚生長地。
由于全球氣候變暖、自然災害、海水消耗、過度捕撈、海水污染等原因,導致珊瑚礁的衰退現象嚴重。世界珊瑚礁現狀調查顯示,全世界19%的珊瑚礁已經消失,15%的珊瑚礁在10~20年內將有消失的危險,20%的珊瑚礁在20~40年內將面臨消失。珊瑚礁生態修復的主要方法包括有性生殖法(sexualreproduction)、珊瑚移植法(transplantation)、底質改良法等。有性生殖法是通過自然產卵產生的珊瑚幼蟲來培育珊瑚幼體,再將幼體進行移植;珊瑚移植是把珊瑚整體或者部分移植到退化區域,以改善退化區的生物多樣性,這是過去幾十年來修復珊瑚礁的主要手段;底質改良是通過穩固底質或在底質中增加化學物質,以吸引珊瑚幼蟲的附著和珊瑚的生長。
1.4人工魚礁構建技術
人工魚礁水動力學特征研究可以為人工魚礁的選址和設計的優化提供科學依據。了解人工魚礁水動力學性能需要首先研究人工魚礁受水流作用時受力的情況和人工魚礁內部及其周圍流場的實際分布情況,其研究方法主要有理論分析、模型實驗和數值模擬等。黑木敏郎與中村充在回流水槽中,觀察和測定了圓筒形、四角形魚礁模型周圍水流的變化。Fujihara等運用數值計算法對設置魚礁后的定常層流水域的流場變化進行研究,得到了魚礁流場的上升流范圍及分布特點。國外學者的研究表明:在魚礁的阻流作用下,魚礁下游的流場根據紊動程度可分為3個區域:紊流區、過渡區和未受擾動區。通透性礁體和非通透性礁體所產生的紊流區長度比和高度比均不同,通透性礁體的高度比小于1,長度比小于4,而非通透性礁體的高度比一般要大于1而略小于2,而長度比小于14。
合理的選址是人工魚礁規劃設計的基礎。人工魚礁投放區域的選擇是否合理關系到其功能能否正常發揮,投放區域不當會造成人力與財力的損失,并有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李文濤等認為人工魚礁的選址涉及地質科學、海洋科學、氣象科學、生物科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需要考慮海洋物理環境、生物環境和社會等多種因素,其中國家的海洋功能區劃以及海底底質類型、水深、水流等因素在人工魚礁的選址中是必須首先考慮的;王飛等根據水深、底質類型、地形坡度、生物密度、平均流速、離岸距離等影響人工魚礁選址的因素,并根據各影響因子的重要性程度確定其權重,建立了舟山海域人工魚礁選址的多因子綜合評價模式。
Tian對臺灣省老鼠嶼沿岸海區的五個預選礁區進行了綜合性的選址研究,研究內容包括了海底地形、地貌、底質特性以及海況,調查中使用了回聲測深儀、旁掃聲納、重力巖心提取器、地質測試儀、GPS、ADCP(多普勒流速剖面儀)和ROV(水下機器人)等先進的儀器設備。
2海洋生物資源養護技術
2.1人工增殖放流技術
增殖放流是恢復漁業資源、優化水生生物群落結構、提高漁業生產力的有效手段,其形式是通過向天然水域投放魚、蝦、蟹、貝類等各類漁業生物的苗種來達到恢復或增加漁業資源種群數量和資源量的一種方法。19世紀中期,美國、加拿大對紅點鮭進行了移植孵化實驗,后來又將一種溯河性鯡魚從北美大西洋沿岸移植到太平洋沿岸,并形成了有價值的自然種群。挪威、英國、丹麥和芬蘭也先后進行了鱈魚和鲆鰈類的資源增殖工作。日本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栽培漁業”概念,并在瀨戶內海進行了對蝦、真鯛、梭子蟹和盤鮑的放流增殖工作,至2002年,日本放流水產苗種已達83種。
長距離洄游的大麻哈魚類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最有成效的增殖種類,前蘇聯、日本、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先后進行了大麻哈魚的增殖放流,放流數量每年高達30余億尾,回捕率高達20%。目前世界上有94個國家開展了增殖放流工作,其中64個國家開展了海洋增殖放流工作。
我國近海漁業資源放流工作起步較晚,自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開展對蝦增殖放流以來,已經開展了海蜇、三疣梭子蟹、金烏賊、曼氏無針烏賊、梭魚、真鯛、黑鯛、大黃魚、牙鲆、黃蓋鰈、六線魚、許氏平鲉等游泳生物以及蝦夷扇貝、魁蚶、海參以及盤鮑等底棲生物增殖放流工作,其中中國對蝦的增殖和移植、海蜇的增殖、蝦夷扇貝的底播移植等工作已初具生產規模和顯著的經濟效益;但在增殖放流過程中,存在管理體制不夠健全、資金投入相對不足、科學研究相對薄弱,缺乏規范的增殖放流技術規程等問題。農業部下發了《全國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總體規劃(2011—2015年)》,規范和細化了各海域增殖放流任務,提出了渤、黃、東海及南海具體適宜增殖放流的種類,對45種經濟物種的適宜放流海域進行了規劃。
2.2多營養層次綜合增養殖技術
多營養級的綜合養殖模式(integratedmulti-trophicaquaculture,IMTA)是近年提出的一種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海水養殖理念。對于資源穩定、守恒的系統,營養物質的再循環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重要過程,由不同營養級生物,如投餌類動物、濾食性貝類、大型藻類和沉積食性動物等組成的綜合養殖系統中,系統中一些生物排泄到水體中的廢物成為另一些生物的營養物質來源。因此,這種方式能充分利用輸入到養殖系統中的營養物質和能量,可以把營養損耗及潛在的經濟損耗降到最低,從而使系統具有較高的容納量和經濟產出。近年來,作者所在的研究團隊針對淺海筏式、底播和島嶼的不同特點和增養殖對象的生態特征,研發了筏式貝-藻-參綜合養殖、藻-鮑-參生態底播增養殖和離岸島嶼生態增養殖等多營養層次的綜合增養殖新技術。
3海洋牧場建設技術
海洋牧場(oceanranching)是一個新型的增養殖漁業系統,即在某一海域內,建設適應水產資源生態的人工生息場,采用增殖放流和移植放流的方法,將生物種苗經過中間育成或人工馴化后放流入海,利用海洋自然生產力和微量投餌育成,并采用先進的魚群控制技術和環境監控技術對其進行科學管理,使其資源量持續增長,有計劃且高效率地進行漁獲。建設海洋牧場需要一整套系統化的漁業設施和管理體制,如人造上升流、人工種苗孵化、自動投餌機、氣泡幕、超聲波控制器、環境監測站、水下監視系統、資源管理系統等。海洋牧場的構想最早是由日本在1971年提出。
1978~1987年,日本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進“栽培漁業”計劃,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海洋牧場——日本黑潮牧場。韓國于1994~1996年進行了海洋牧場建設的可行性研究,并于1998年開始實施“海洋牧場計劃”,該計劃試圖通過海洋水產資源補充,形成牧場,通過牧場的利用和管理,實現海洋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增長和利用極大化。美國于1968年提出建造海洋牧場計劃,1972年付諸實施,1974年在加利福尼亞建立起海洋牧場,利用自然苗床,培育大型藻類,效益顯著。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曾提出開發建設海洋牧場的設想,90年代又有學者對南海水域發展海洋牧場提出建議,并對南海水域進行了多項綜合和專項調查,為開發建設海洋牧場提供了背景資料和技術儲備。目前中國海洋牧場的開發還僅限于投放人工漁礁和人工放流,并且由于規模較小,形成的魚礁漁場對沿岸漁業的影響甚微。
海洋生境修復和生物資源養護的監測與評價
1海洋生境修復和生物資源養護系統的監測
生態系統的監測是海洋生境修復和生物資源養護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監測信息的收集是決定恢復生態系統管理方式的重要環節,通過監測可以確定修復工程是否向既定目標發展。因此,制定監測實施標準和規程對于復雜的監測活動十分必要,如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區域海帶修復計劃中制定了海帶恢復和監測規程,規程為參與潛水的志愿者列出了詳細注意事項,以保證監測的一致性和精確性;全球海草監測計劃(SeagrassNet)也制定了有關海草恢復的監測規程、野外取樣和數據處理的注意事項、科學監測手冊等。
監測主要分修復前監測和修復的長期監測。通過修復前監測,可以了解生境和生物資源的受損程度,確定現存生態系統的特點,并有助于確定恢復的目標和恢復方式。修復的長期監測是自修復計劃正式實施以后對修復的全過程進行的監測,通過長期的系統監測可以對比修復系統與自然系統的特點,便于準確確定退化生態系統修復的生態變動過程及變動方向。
2海洋生境修復和生物資源養護效果的評價
在復雜的環境條件作用下,恢復的目標和效果可能會偏離既定的恢復軌道,因此,對海洋生境修復和生物資源養護效果進行評價是十分必要的。當前對恢復和自然生態系統及其功能參數特征的變異性了解還不夠深入,因此,海洋生境修復和生物資源養護效果的評價方法與技術手段也相對復雜。生態修復效果評價的主要方法有直接對比法(directcomparison)、屬性分析法(attributeanalysis)和軌道分析法(trajectoryanalysis)。評價生態修復效果應用最廣泛的方法是直接對比法,即對比恢復的和自然的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參數,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環境參數;屬性分析法是將恢復的生態系統的屬性轉化為定量和半定量的數據,以確定生態系統中各屬性要素的恢復程度;軌道分析法是一種正處于研究過程中但比較有應用前景的方法,該方法通過定期收集恢復數據并繪制成趨勢圖,以確定恢復的趨勢是否沿預定的恢復軌道進行。
恢復的生態系統的評價標準較為復雜。從生態學角度,恢復的生態系統應包含充足的生物和非生物資源,其能夠在沒有外界協助的情況下維持自身結構和功能的持續正常運轉,且具備能夠應對正常環境壓力和干擾的抗性。國內外在采用系統模型評價修復效果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Madon等提出了用于規劃濕地恢復的生物能量學模型(bioenergeticsmodels),該模型可以用于評估不同環境條件下魚類的生長情況,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該模型評估了河口濕地系統恢復過程中鮭魚幼魚的生長情況。Pickering等運用成本效果分析(CEA)、成本效益分析(CBA)和條件價值評估(CVM)等方法從生態學角度評價了人工魚礁修復近海生態系統的潛力。
Pitcher等采用生態系統空間模擬技術(ECOSP-ACE)預測了香港禁捕保護區內人工魚礁的資源和漁業的效益。
海洋生境修復和生物資源養護的綜合管理
海洋生境修復和生物資源養護的管理是海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全面了解以及對生境修復和生物資源養護的監測與研究。海洋生境修復和生物資源養護的管理應該從規劃開始,一直持續到修復效果達到預定目標。管理的目標是保障修復行動和修復效果的有效性。近年來,基于生態系統的管理(ecosystem-basedanagement,EBM)理念得到充分重視與發展。基于生態系統的管理是一種較為先進的資源環境管理方式,其核心內容是維護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可持續,該理念強調從海洋生態系統整體出發制定漁業管理決策,并運用多學科知識,加強各部門合作,實現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相協調。適應性管理(adaptivemanagement)是海洋生境修復和資源養護中強調的另一種管理模式,該模式承認恢復計劃指定過程中無法預測某些不確定發生的事件,管理的目標是解決實施過程中出現的這些不確定事件。該模式涉及附加恢復計劃的實施,恢復系統中部分區域的實驗研究、不同環境條件下的并行研究計劃實施、評估整個過程有效性的實施等。適應性管理的模式廣泛應用于海洋生境修復和生物資源養護實踐中。
海洋生境修復和生物資源養護研究展望
海洋生境的退化與生物資源的衰退引起了國內外的高度重視,在典型生境的修復、關鍵物種的保護、修復效果的監測與評價、修復的綜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對緩解海洋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與生物資源的持續衰退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生境修復與生物資源養護原理、生態高效型設施設備、生境修復與生物資源養護新技術、監測評價與管理模型、標準和規范等方面開展的研究與實踐工作相對較少,也是制約海洋生境與生物資源持續利用的關鍵因素,這也必將成為未來研究工作的重點和熱點。
1生境修復和生物資源養護原理
生境修復與生物資源養護原理是開展生態系統恢復計劃的依據。不同環境條件下的演替規律、功能群結構與功能、不同干擾條件下生態系統的受損過程及其響應機制、生態系統退化的診斷及其評價指標體系依然是未來研究工作的重點。
2生態高效型生境修復和生物資源養護設施設備
生態高效型設施設備的研發是生境修復與生物資源養護工作的基礎。該領域未來工作的熱點將主要集中在生態高效型人工魚礁、藻礁與海珍品增殖礁的研發,資源與環境遠程監測設施設備的研制,水下攝像與測量儀器的研制等方面。
3環境友好型生境修復和生物資源養護新技術
生境修復與生物資源養護技術是實現預期修復效果的核心。未來研究的重點將集中在生境修復與生物資源養護關鍵物種的篩選與功能群構建技術、碳匯漁業新技術、海洋牧場構建技術、智能型遠程監測與預警預報技術等方面。
4海洋生境修復和生物資源養護監測、評價與管理模型
監測、評價與管理是修復行動有效實施的關鍵。未來研究工作的重點將集中在監測、評價與管理的智能一體化系統,監測、評價與管理的動態模型等方面。
篇2
關鍵詞: 水利工程; 工程建設; 生態環境;
0 、引言
傳統的水利工程建設會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為主導,這樣片面的水利工程建設價值觀顯然與當前生態文明體系建設政策號召是相互違背的,因此在實際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除了需要關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之外,還需要關注生態效益。在此之前,就需要正確看待水利工程建設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去提升水利工程建設的生態效益。
1 、水利工程建設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
水利工程建設的不同階段,其行為模式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是不一樣的,因此其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也會展現出差異性。也就是說,在實際的水利工程建設周期中,要關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就需要正確看待這兩者之間的關聯,由此才能夠樹立正確的水利工程建設生態效益提升價值觀。詳細來講述,兩者之間的關系可以從如下兩個層次來概述。
1.1、 水利工程建設過程與生態環境
在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不同的建設行為會對于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施工空間是有限的,此時為了達成對應的工程效益,就會大量破壞原有的植被,還有可能挖掉之前在此區域的房屋,堤壩,道路等,在挖掉之后還需要進行填筑工作,這樣的流程中很多植被生態系統會被破壞,由此使得區域內的植被條件發生巨變,可能在此之前這里是某些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此時就不得去遷移。因此在實際的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可以看到植物群落開始展現出萎縮的特點,動物遷徙的類比也不斷減少,也就是說如果在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對應的建設行為失當,就可能對于區域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負面影響。另外一方面,還可以從水生生物的角度來看,對于水生生物而言,其往往會在乎水深因素,水體形態特征參數,水體因素,底質理化性質等,在實際水利工程中,會進行山體爆破,這樣的施工行為,會使得實際的植被系統發生改變,棲息地會不斷減少,生存空間就不斷縮減。在水利工程施工的過程中,部分材料需要進行清洗,還需要進行廢水的排泄,這些如果沒有妥善處理,就可能對于區域內的水質造成污染,在不良的水質環境中,實際的生存和繁殖都可能受到威脅。
1.2 、水利工程投入運行過程與生態環境
在水利工程投入使用之后,如果實際的管理和控制不到位,還是會對于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詳細來講述,在此方面其集中體現在:其一,水利工程在運行的歷程中,如果實際水域面積比較大,原來的陸地面積會減少,工程控制區域的空氣環境會更加濕潤,小氣候的形成,濕度和溫度參數也會改變,小氣候中出現降雨的可能性也會提升。其二,部分水利工程是在河道上進行的,興建攔河壩,會使得上游的河道不斷延展,流水速度會下降,水位會不斷提升,這樣會使得實際水體的自凈能力下降,需水量增加的背景下,水域環境的變化會更加明顯,原本的生態平衡很有可能因此被打破。其三,一些水利工程在運行的過程中,會對于土壤環境造成影響,可能對于其抵御紅旱災害的能力造成負面影響,此時就可能出現農田干旱或者被淹沒的風險,土壤的侵蝕作用會更加明顯,土壤的原來水分結構可能被改變,繼而影響到對應作物的生長環境[1]。
2 、水利工程建設中提升生態效益的策略
從上述兩個維度來看,水利工程建設無疑會對于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在實際工程設計規劃或者施工運行的過程中,就需要樹立生態效益價值觀,關注水利工程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由此確保實際的工程價值得到全面的發揮[2]。為了實現此目標,就需要積極主動的做好如下的工作。
2.1 、樹立綠色建筑價值觀,推動水利工程建設事業發展
綠色建筑價值觀,就是說秉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去進行建筑工程的開展。對于水利工程而言,作為人類社會實踐的重要類別之一,其也需要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積極將綠色建筑價值觀貫徹到實際的水利工程建設實踐中去。詳細來講述,為了實現上述的目標,就需要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其一,積極開展宣傳教育工作,將綠色建筑價值觀,生態文明體系構建等理論融入進去,確保實際的水利工程的參與者和施工者能夠正確看待實際綠色建筑的價值,并且知道如何依照對應的要求和規范去做好實際的施工工作[3]。比如施工人員了解到在實際施工中不要捕殺施工區域內的動物,懂得積極建立有效的環境保護方案,確保施工行為對于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其二,建立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的巡查制度,檢查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是否存在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如果有,就需要進行管理和控制,以確保對應施工行為可以得到迅速的矯正。其三,在水利工程施工任務完成之后,還需要對于植被系統進行調研,能夠修復的要盡可能的去進行修復,由此確保實際的施工行為與生態效益之間能夠朝著和諧的方向進展[4]。
2.2、 樹立精細化管理意識,將環境保護融入到各個環節中去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提升水利工程建設的生態效益,就需要樹立精細化管理的意識,就是將環境保護理念滲透到實際每個環節中去,這樣確保實際的環保效益朝著更加理想的方向發展和進步。在此歷程中需要做好的工作主要有:在水利工程設計規劃的時候,要對于區域生態環境,植被系統,水文系統,氣候系統進行充分的調研,以和諧發展為基準,處理好原來生態系統保護與施工行為之間的關系,確保給出的施工方案是生態破壞最小的方案;在實際水利工程材料選擇的時候,要盡可能的使用環保性的材料和設備[5],引入環保性的技術,這樣就不會對于動植物的生存空間造成干擾,也不會對于生態環境的完整性造成不良影響;在實際水利工程完成的時候,還需要積極建立完善的環境影響監測和反饋機制,確保可以對于區域生態環境進行有效的跟蹤,做好適當的評價,依照實際的評價找到不良影響節點,在此基礎上迅速采取措施去改善,這樣就可以將生態環境的破壞降低到一定范圍內。
2.3、 秉持生態保護原則,形成生態補償機制
毫無疑問,在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實際的施工行為會對于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此時就需要對于已經造成的影響,進行校正,為此就需要秉持生態保護的基本原則,積極主動的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在生態補償機制構建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細節主要有:其一,要堅持誰損害誰補償的基本原則,對于實際補償的主體,補償的范圍進行界定,這樣就可以確保實際的補償機制有著良好的運行基礎[6]。其二,確保水利工程建設資金配置中,有一部分專門適用于生態環境補償中去,這樣可以使得生態環境的還原有著充足的資金,繼而確保區域的生態平衡能夠迅速恢復。依靠上述生態補償機制的構建,當地的生態效益會不斷提升,水利工程對于實際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不斷減少,繼而使得水利工程的綜合效益得到全面提升。
2.4 、積極建立水利工程建設生態環境影響預測機制
需要注意的是,水利工程建設生態效益的提升,需要有前瞻性,為此就需要積極建立針對于水利工程建設的生態環境影響預測機制,依靠這樣的方式可以對于其影響程度進行界定,步入到綜合評價的狀態,在此過程中水利工程建設對于環境的改變程度是可以進行權衡的,依靠這樣的評價結果,積極選擇更加有效的保護和修復方案,這樣可以更好的處理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在此方面,需要積極主動的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其一,積極邀請此方面的權威專家,研究者參與其中,獲取區域水利工程建設的資料,對于工程進行模擬,使用數據化軟件來進行比對,由此選擇影響生態環境效益的參數,將其作為關注節點,這樣就可以為后續影響預測機制的構架奠定基礎;其二,依照實際影響預測機制得出的結果,應該成為水利工程建設方案選擇的重要基準,依照這樣的方式可以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實際水利工程生態效益的問題。
3 、結語
由此可見,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形成健全的生態環境影響評測機制,并且在準確把握對應影響因子之后,確保實際的水利工程建設規劃行為,水利工程建設施工行為,水利工程建設運行行為能夠與環境效益提升之間產生關聯,這樣就可以構建良好的水利工程建設環境和格局。
參考文獻
[1]宋具蘭,羅海波,吳琳娜,潘伯娟,陳遠云.喀斯特山區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發展趨勢——以貴州省為例[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6,18(01):112-119.
[2]黃賢金,高敏燕,李濤章.水利工程項目綜合效益貨幣化評估——以南京市長江河道二期整治工程項目為例[J].中國水利,2012(16):52-54.
[3]彭賢則,陳新.淺談水利建設的生態經濟效益[J].特區經濟,2018(12):57-59.
[4]王俊,宋健子,賀芳芳,李林.基于生態理念的水利工程施工設計[J].水利技術監督,2018,(06):104-106.
篇3
關鍵詞 棕地開發;環境管理;工作程序;污染場地;老工業基地
文/鄧博 洪焰 胡俊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出現了大量的待開發棕地,而棕地開發往往存在環境風險,部分棕地需要進行環境修復,因此政府應強化棕地開發利用環境管理,通過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與土地開發流程,建立有效的管理體系,減少棕地開發后不良環境對人體與生態的危害。棕地開發應從企業搬遷時啟動,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并且對棕地進行環境現狀調查,發現存在嚴重污染的地塊應及時進行修復,以達到居住與商住的用地條件。環境主管部門應該發揮各自的技術特點,全程對棕地開發過程進行跟蹤管理。
結合我國實際,棕地定義:為市區內工業用地或者存在污染風險的商業用地(如加油站)搬遷后遺留下來的土地。本文以武漢市老工業基地的轉型發展為依托,結合土地資源管理、土地市場管理及環境管理多個方面,對我國的棕地開發再利用管理體系建立的一般程序進行研究與探索。棕地再利用開發環境管理體系
建立與執行棕地開發再利用管理體系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其目的是清除城市中污染因素,使棕地具有造血功能,恢復土地的經濟價值,體現土地節約與集約利用的原則,對政府管理水平、專業知識等因素具有較高要求。若管理體系不健全、技術水平落后、把關不嚴,將嚴重影響百姓身心健康和環境安全,為政府、企業、人民帶來重大經濟損失。
棕地再利用開發環境管理體系包括:企業搬遷前管理、企業搬遷過程管理、場地環境調查管理、場地污染修復管理以及棕地再利用開發管理。企業搬遷前管理是指在工廠停產前,環保主管部門建立搬遷企業檔案,收集詳細的企業生產歷史資料,并根據所收集的資料為下一步搬遷過程做好監管準備;企業搬遷過程管理主要針對企業停產后遺留的固體廢物,尤其是危險廢棄物處置的監管,以避免污染物轉移造成的二次污染及危險廢棄物引起的環境安全事故;場地環境調查管理主要任務是審核環境調查單位的資質及調查單位的調查方案設計是否合理,并結合場地環境調查的各個階段展開現場取樣、檢測數據管理;場地污染修復管理則根據場地調查結果,確定是否要修復,審核環境修復單位資質或能力,組織修復方案的可行性評審,在工程實施過程中進行環境監督性檢測,控制棕地在修復過程中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最終監督驗收單位對修復工程的驗收工作;棕地再利用開發管理指在棕地開發項目實施前,配合環境影響評價單位進行污染場地環境修復工作回顧,并提供環評所需的相關環境修復工作驗收結果。
棕地再利用開發工作的一般程序
基本情況調查階段
該階段停產后即可進行,包括搜集生產企業的生產歷史、生產工藝、生產產品及主要使用的化學原料等生產資料信息,并利用數碼設備對企業搬遷過程進行記錄,形成圖像、圖片資料,建立巡查檔案。
固體廢物處置工作階段
環保主管部門根據國家固體廢物處置相關法律規定及技術規范,要求搬遷企業完成場地拆除前原址固體廢物處置工作,并將處置結果報送環保局備案。按環保部門要求,企業對危險廢物進行清理及集中堆放,并協調有危險廢物處置資質企業進行處置。環保局進行現場監督指導,避免了土地二次污染及消除了發生環境安全事故的隱患。
場地環境調查階段
一般在企業拆遷完畢后,調查單位開始場地環境調查。此階段環保部門對調查單位資質進行審核,選擇具有環評資質與國家認可的計量認證資質的單位,并要求調查單位編制調查方案,在調查取樣工作前期,組織專家對調查方案進行評審。在調查取樣時,環保局監測部門對取樣、測試、數據分析進行監督。要求調查根據企業生產背景資料對場地進行環境調查,包括水文地質調查、土壤環境、地下水環境等,分為初步調查、詳細調查。
初步調查時,按照國家技術規范設置具有代表性的取樣點位,進行取樣,監測涉嫌污染物質,發現場地被污染,立即啟動詳細調查工作,場地未受污染,則可以直接進入土地開發階段。
詳細調查時監督調查單位結合企業生產背景、初步調查數據,進行場地取樣點位加密設置,對污染物質重點監測,確定污染強度、污染范圍,分析對人體及環境的危害程度,根據污染物質的危害級別制定修復目標。環保部門組織專家對詳查方案進行專家評審,經專家評審后報市環保局備案。
詳查報告編制階段
完成樣品分析以及相關地塊詳查報告的編制。環保部門組織專家對詳查報告進行論證后報市環保局備案。污染嚴重的,按照有關規定開展場地污染風險評估。
編制污染土壤修復方案階段
根據調查和風險評估確定的污染范圍、污染物種類、污染程度、驗收標準及用地規劃等確定污染土壤修復方案。并編制修復工程可研性報告,進行修復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環保部門組織專家評審,并進行備案,將處理意見進行通報。
實施污染土地修復階段
施工中要嚴格按照修復方案的時間和技術要求組織施工。污染場地使用權所有人委托具有資質的監理機構對修復工程實施情況進行全程環境監理,監理單位應選擇具有第三方檢測資質、環評資質機構和具有項目工程監理資質的單位。一般環境工程監理分為工程監理和環境技術監理兩部門,由環境技術監理主導工作。監理機構在治理和修復工程完工后,要提交環境、工程監理報告,環保部門全程監管。
武漢市老工業基地企業搬遷遺留場地環境管理
武漢是我國傳統的老工業基地之一,作為工業發展的重點區域,歷史上有大型工業企業上百家,為共和國的工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城市的發展與變遷,工業區面臨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挑戰,因此工業區內眾多不符合產業結構要求的企業需要轉產、搬遷等,遺留的土地將作為開發用地。
企業搬遷遺留場地環境管理工作程序
武漢市某大型制藥企業占地297畝,廠房占地面積130000平方米。其生產歷史悠久,于1949年秋進駐武漢。1956至今產品有腎上腺素、副腎素、安絡血、胃復康、二巰基丙醇、甲硝唑、氯霉素、安乃近等,產品涵蓋原料藥、原料及中間體、醫藥制劑、生物制藥、食品添加劑等多類別、多品種。
根據國家有關技術規范、環境保護部相關文件要求,環保局環境監察部門在該企業搬遷前期介入,并根據搬遷實際情況與出現的問題,下達針對性較強的工作聯系函,要求企業提供生產歷史資料、產品清單、生產原材料清單、建筑圖紙及地下供水供電管網資料,并嚴格監管企業固體廢物(含危險廢物)、廢水、廢氣的處置情況;在拆遷過程中也進行全程監督檢查,預防環境突發事件的發生,直至拆遷結束。目前,企業搬遷完畢,項目已經進入場地環境調查詳查報告編制階段。場地環境調查開始時,環保局政策法規科對調查單位的資質進行審核,并組織專家評審調查方案;在實施調查方案時,環保局監測站派專業人員監督取樣過程,并進行抽樣檢測,確保數據準確,防止調查單位數據造假;至調查結束,環保局政策法規科組織專家對調查報告及風險評估結論進行評審。如場地環境存在污染,則啟動土壤及地下水修復程序,環保局政策法規科組織專家對修復技術方案進行論證,將實施方案的環境影響評價報環評主管科室審核、備案。污染場地修復工程實施時,環保局監測站應對修復過程進行監督,包括場地周邊土壤及地下水環境監測、施工場地的水氣聲的監測、污染場地內的防塵措施等內容,如發現存在污染轉移,由環境監察部門進行處理。污染場地修復完畢,業主委托具有第三方檢測資質單位進行驗收,環保部門組織專家對驗收方案及結果進行驗收;污染場地通過驗收方可進入土地市場流轉,在建設項目報批環評文件時,環保部門應明確環評單位對場地原用途、修復過程、結果進行回顧。
企業搬遷遺留場地環境管理經驗與啟示
通過此案例,我們不僅可以清楚棕色地塊的開發再利用程序,還可以根據開發流程,清晰地了解地方環保部門關于棕色地塊開發再利用的職能與工作流程。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到以下幾點值得推廣的經驗:第一,在整個管理過程中,環保部門設置了場地環境調查單位準入標準,規范了場地環境調查市場,并且對取樣、檢測全程監管,通過抽樣檢查保證了調查檢測數據的真實性;第二,地方環保部門聘請專家,建設專家庫,實施專家評審制度,為各項方案的實施提供了保障,為政府的下一步工作計劃提供了技術支撐;第三,地方環保部門在企業搬遷前進入企業,收集資料,并對固廢的處置情況進行了監管,有效避免了因企業拆遷造成的污染;第四,企業拆遷與環境調查協同進行,互不干擾,確保了調查工作的進度,也保證了調查結果的準確。
以上幾點對于傳統的環保管理工作是一種創新,同時也是理解與結合國家相應的文件要求,由地方環保部門歸納而成,在現實工作中是極其可行的,是值得推廣的工作經驗。由于我國現有相關法律規范不完善,全國范圍內無統一管理標準,因此在本項目中一些管理構架有待優化,一些技術問題值得研究,如拆遷前進場調查取樣與拆遷后進場調查取樣的優劣比較、場地的取樣點位布設、樣點的取樣頻度如何確定等問題。
結論與展望
武漢市老工業區地方環保部門積極探索新型環境管理模式,為武漢的棕色地塊開發再利用提供技術服務、提速老工業區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規范了棕地開發流程與污染場地環境調查與修復市場。
我國政府針對污染場地土壤及地下水環境污染防治工作連續出臺相關文件,為老工業區棕色地塊的開發再利用的環境監管提供了政策依據,表明政府對此項工作的重視。但在法制建設方面,國家應該出臺適合房地產開發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或是根據各個省份土壤類型按區域編制房地產開發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為棕色地塊的開發再利用環境管理提供技術與政策保障。
主要
參考文獻
[1]段菁春,柴發合,譚吉華,等.鋼鐵行業氮氧化物控制技術及對策[J].環境污染與防治,2013,35(3):100-104.
篇4
2005年,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總書記要求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議程,
總理在第六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上部署,后一個時期環境保護工作時明確要求積極開展土壤污染防治,
十屆人大四次會議批準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開展全國土壤污染現狀調查,綜合治理土壤污染”。
《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提出,“以防治土壤污染為重點,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并要求開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超標耕地綜合治理。
“十一五”規劃對全國的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作出了部署,國家已安排10億資金開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
2006年7月18日,國家環保部門召開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會議,宣布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正式啟動、
與土壤污染的較量正在中國廣袤的國土上拉開大幕。
就世界范圍而言,土壤污染尚是一個“新的問題”,在中國尤其如此,人們曾固執地以為可以高枕無-比,“眼不見為凈”,可為此付出了慘痛代價。
這讓人想起環保史上的經典著作《寂靜的春天》,它正是一本論及土壤污染的作品,書中關于農藥危害人類環境的預言,不僅受到與之利害攸關的經濟部九的抨擊,也震撼了社會上的廣大民眾,引發了人類既有思想的波濤激蕩
本書的作者蕾切爾?卡遜第一次對人類主宰世界意識的絕對正確性提出了質疑,最終在這場思想的斗爭中獲勝這之后,更多的環保法令和行動在全球實施,可人類的環境仍在持續惡化
嚴酷的現實逼問人類,如果失去了清潔的空氣、水、土壤、安全的食品和平衡的生態空間,經濟發展還有什么意義?
對此,有關媒體采訪了土壤污染的研究者、治理者,以及相關的民間環保人士與政府部門的管理人員,切身體會到土壤污染問題的復雜性與嚴重性。
對于人多地少的中國,每一寸安全而健康的國土都須加倍愛惜,治理土壤污染已是刻不容緩,好在戰車已經啟動――
北京:地鐵工人倒下之后
劉 巍
“北京污染場地的治理在全國是一個好的開端。北京的企業已經認識到,如果不控制土壤污染,土地的最終出讓價會因之下降。”
在北京短暫的土壤治污史中,2004年三名地鐵探井工人的故事,是一個鮮為人知的轉折點。
這一年的4月28日中午,北京市宋家莊地鐵工程建筑工地的探井工人正在挖掘施工。當31號坑的三位工人挖掘到地表以下3米處時,他們聞到一股強烈刺鼻的味道。
由于施工方早有預先準備,三位工人戴上了防毒面具。當土坑被掘至5米深處時,三人均出現不適癥狀,其中一人開始嘔吐。
其后,三位工人被送至鐵營醫院,其中癥狀最重的一人接受了高壓氧艙治療,至當日下午4時出院。另兩人癥狀較輕,簡單治療后回到工地。
出事地點原是北京一家農藥廠的廠址,這家農藥廠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北京紅獅涂料廠合并。
“這是北京市對場地(土壤)污染重視的開始,那是2004年。”北京市環保局固體廢物管理中心副主任李立新告訴記者,“2005年,北京市就開展了潛在污染場地調查工作。”
治污大棚
2月23日中午,李立新帶著記者前往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南口鎮的污染土儲存地。北京建工環境修復公司在此地修建了一個暫時存貯污染土壤的大棚。
記者乘車在北京市北郊一路行駛,驀然在公路邊,過早春稀疏的林木枝條,看到公路一側的圍墻內,有一枕形的巨大白色立方體,其體積可以達到一個室內運動場的規模。建工環境修復公司總經理高艷麗對記者說,這就是貯存污染土壤的大棚。
數分鐘后,經過一道大門,越野車停在大棚出入口的一側,大棚長150米,寬50米,高度25米,可以容納七八萬方的土壤,大棚底部由水泥鋪就,完全與大棚下的土壤隔絕。大棚本身采用了高分子阻燃材料充氣膜。
這座大棚建起還不到一個月。現在已裝填了7萬多噸被污染土壤,這些土壤是從原北京染料廠廠址運來的。
北京染料廠始建于1956年,以生產分散染料、還原染料和有機顏料為主。染料廠原址接受了環境評估,被確認主要污染物為重金屬、半揮發性有機物和部分染色染料污染,其污染物對環境和人體健康均有危害。
2008年11月,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和北京市環保局對該地塊污染修復工程進行了公開招標。北京建工環境修復公司中標。這是這家公司在北京參與土壤修復工程的第四個案例。
記者在大棚入口不遠處的平房內,換上了白色防護服,戴上防毒面具,與兩位工作人員進入大棚。大棚的入口分為兩層,類似船閘。進入外層門后,外層門關閉,內層門開啟,雙層門可以有效防止棚內空氣的外漏,以防止二次污染。
通過兩層卷簾門進入大棚后,記者發現自己處于一個廣大空間的白色霧氣中,無法看清大棚中的景象。工作人員說,霧氣中既有水蒸氣,也有土壤中的揮發性物質。
幾分鐘后,看清了棚內的景象,幾臺挖掘機正在開足馬力把土堆到更高處,工作人員說,土要堆到20米高,以利于更多的土裝入大棚。
高艷麗說,大棚內以萬噸計的污染土壤,將采用熱解析方法進行處置,該技術能滿足污染土壤修復標準,且不破壞土壤的成分。
事實上,原北京染料廠的一部分污染土壤已送至北京市金隅紅樹林環保技術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紅樹林公司)所屬的水泥焚燒窯處置。
焚燒窯
23日下午,記者來到同樣位于南口鎮的紅樹林公司。
這是北京第一家規模化安全處置污染土的單位,承擔過多起涉及污染土壤的環境應急搶險任務:
2004年,在地鐵5號線開挖工程遭遇被農藥污染土壤的事件中,這家公司共處置污染土壤2萬噸;2006年,處理化工三廠污染土壤1.4萬噸:2007年至今,處理紅獅涂料廠污染土壤23萬噸。
紅樹林公司市場部經理劉科告訴記者“處理污染土壤,先要對污染土壤的成分進行化驗分析,確定是否適宜利用水泥窯焚燒處置,適宜焚燒處置的污染土,需結合水泥生產的要求,確定單位時間的焚燒量,進入水泥窯內進行鍛燒。水泥的配料之一是粉煤灰,污染土壤替代了水泥的原料粉煤灰,最后鍛燒
為水泥的熟料。”
污染土主要成分仍然是土壤,其有害成分的含量一般不會超過其質量的1%。進入水泥窯內進行鍛燒后,有機污染物就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這就是有機物徹底焚毀的定義。
剩下的無機物,進入水泥熟料當中,將被進一步加工成水泥。最后成品還要經過檢測,成為符合標準的水泥。
“水泥回轉窯處理土壤類廢物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劉科說,為保證污染土埭處置全過程無二次污染,紅樹林公司委托科研機構對污染土存儲庫區的周邊空氣進行定期監測,對水泥窯尾氣的排放實行24小時在線監測,監測數據直接與北京市環保局聯網,監測結果表明,該公司在處置污染土期間,周邊環境及大氣排放低于國家允許排放標準。
李立新說“根據目前北京市的經驗,受有機污染物污染的土壤,采用焚燒的技術處理得徹底,對環境不產生二次污染,價格相對便宜,不失為一種適應中國國情的治理技術。”
針對不同的污染狀況,北京市采用阻隔填埋、焚燒等異位土壤治理技術,完成了北京化工三廠、北京紅獅涂料廠、北京輪胎廠,共3個廠區的原址污染土壤的治理,共清除治理受污染土壤約30萬噸。
北京建工環境修復公司、紅樹林公司都是首次參與處置大規模的被污染土壤。
李立新說“城市土壤污染問題這兩年才受到關注,以前也搞過土壤調查,但是,僅是從農產品安全與生態安全的角度。城市土壤污染問題,實際上是隨著污染企業搬遷提出來的。”
隨著城市的擴大,產業結構調整,北京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期起,一直有工廠停產、搬遷,相比其他城市,拆遷的規模較大,時間較早。這使城市不同區域的功能不斷發生變化。
為了興辦“綠色奧運”,首鋼漸次壓產、停產,2006年7月,北京焦化廠停產。隨即,北京市面對這些工廠停產后的廠址再利用問題。
2005至2006年,北京市環保局組織調查了18家已停產或即將停產的化工企業,其中在對6塊場地進行現場土壤和地下水采樣檢測中,確定了場地污染物。
李立新說:“空氣、水作為擾動的介質,在一定空間取樣,就可以判斷空氣和水的質量。而土壤不同,是固態的介質。土壤質量的監測,就涉及到合理布設采樣點以及污染的判斷標準問題。”
1995年國家頒布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主要是針對農用土壤的質量標準,標準值僅涉及部分重金屬和六六六、滴滴涕。這一標準,難以適用于城市用地的污染評價。
由于沒有統一的標準與方法,國內一些科學研究機構在作土壤評價時,參照了國外不同的方法與標準,有的是參照美國的,有的是荷蘭的,這就造成了評價結論的不一致與不可比性。
2007年1月,北京市環保局了《場地環境評價導則》,用于規范土壤評價的方法和程序。
2007年7月,北京市環保局《關于開展工業企業搬遷后原址土壤環境評價有關問題的通知》(京環發151號),要求工業用地原址在二次開發利用前必須進行場地環境評價,發現存在污染的場地要制訂土壤治理修復方案,由原污染企業負責污染場地的治理和修復,污染場地經治理修復合格后,方可進行其他用途的開發建設。
“這個法規非常重要,作為行政性規章,這在全國是第一個。”李立新說。
截至目前,北京市環保局已組織相關單位對近50個場地進行了場地環境評估,評估場地涉及鋼鐵、焦化、化工、染料、紡織印染、汽車制造、農藥等行業。
評估發現,7塊場地受到污染。必須修復,才可達到規劃用途的環境要求。其中部分場地污染嚴重,污染深度達到15米。
李立新坦言,最大苦惱在于,該法規的制約力有限,沒有相應處罰權。希望國家的土壤污染防治法能盡早出臺。
北京的土地資源緊張,尚未因土壤污染而出現廢棄土地的情況。原紅獅涂料廠廠址污染是比較重的,但其高達1億元的治理費用,最終都消化在土地流轉交易的費用之中。這是因為土地的利用價值遠遠大于治理價值。
篇5
關鍵詞: 雙語教學 環境科學導論 創新能力本位教育 教學改革
引言
教育部于2001年8月印發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鼓勵高校“積極推動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教學”,各高等學校各專業紛紛開設了雙語課程。經過十多年的努力與發展,我國高校雙語課的開課數量均有大幅度提高。雖然各個高校對雙語教學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但是受到教師、教材及學生英語水平等眾多因素的限制,我國高校雙語課的教學質量和效果仍然存在有待提高的空間。為了切實提高雙語課程的教學質量,讓學生以中文理念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從英文思維角度掌握同樣的專業知識,有必要從教師、教材、學生、教學模式等方面全方位開展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專業選修課)的雙語教學改革研究,從質和量的角度全面提高課程的雙語教學水平。鑒于此,我們對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專業的《環境科學導論》課程實行了雙語教學試點改革,將ICBE教學模式應用到《環境科學導論》雙語課程教學過程中,探索該模式如何應用到雙語教學中,構建最優的雙語教學模式,培養學生使用英文理解及表達相關專業知識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應用能力。
1.ICBE教學新模式
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即能力本位教育,是一種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強調學生“做中學“,并通過學生在相關技能或活動上的表現來評價教學和學習效果。依據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專業培養計劃的特點,以及當下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要求,將能力本位教育(CBE)和創新相融合,提出一種全新的教學新模式ICBE(Innovation and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將ICBE教學模式貫穿教學整個環節,從而探索出一套適合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專業學生學習“環境科學導論”(雙語)課程的教學體系。
2.厘清“環境科學導論”教學改革目標
作為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專業的入門學科,“環境科學導論”是引導學生接觸和認識本專業的指明燈,為學生的后期專業主干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課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專業旨在培養具有在海洋油氣資源勘探與開發、風能(兼顧海洋能)開發技術,以及在海洋資源開發過程中環境管理、保護與監測修復方面的技能,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及行政部門等從事科研、教學、海洋環境立體監測與生態修復、海洋環境保護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要運用地學、測繪科學與技術、物理海洋學、工程學、數學及環境學、地球物理學等多種學科的知識。“環境科學導論”作為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內容涉及面廣,因此教學改革需要結合整個專業的培養目標,厘清“環境科學導論”開展雙語教學的重要性,同時要明確雙語教學改革的目標是讓學生能從兩種語言角度掌握專業學科知識;達到增加學生專業詞匯量,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雙重目的。
3.基于ICBE教學模式的“環境科學導論”(雙語)教學改革實踐
3.1“環境科學導論”(雙語)教材改革
對現有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專業在校生的英語水平進行廣泛調查,結果表明: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專業的學生大多數都是第一志愿考進淮海工學院,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專業是他們的第一志愿專業。因此,他們的英語基礎較好,在第二學年四級通過率平均達到90%。而“環境科學導論”課程在培養計劃中安排在第四學期,絕大多數學生的英語水平完全能勝任該課程的雙語教學。經過兩年中文教材授課發現,第二語言在雙語教學過程中的體現度不夠,學生在了解當前國際前沿知識、提高專業詞匯量和英語口語水平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因此,2014年授課時,選用全英文教材“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該教材是國際上比較經典的環境科學導論英文書籍,書中各個章節語法較為簡單,容易理解;每章最后面還有小結,容易掌握每章重點。
3.2“環境科學導論”(雙語)教學內容改革
“環境科學導論”主要運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有關學科的理論、技術和方法來研究環境問題,形成與有關學科相互滲透、交叉的許多分支學科。在教學過程中,由于課程學時所限(32學時),不可能講授所有相關知識,因此就因材施教。根據海洋資源環境開發技術專業學生的關注點和培養方向,有針對性地進行詳略選擇,盡量做重要教學知識點的專題講授,突出海洋環境科學中的重點、熱點和難點。表1列出了2014年新修訂的環境科學導論教學大綱中的講授內容。這些內容在講解過程中主要側重海洋方面,尤其海洋在能量流和物質流中的重要作用,海洋生態系統與環境的變化、海岸帶人口的變化對海洋經濟的影響、海洋在水循環中的重要角色、溫室效應、大氣污染、廢物傾倒、瀕臨物種、海岸帶土地利用格局變化,以及如何保持海洋環境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當然,隨著科學與技術的進步與快速發展,原有教學內容章節中列舉的案例已無法匹配當前的環境科學發展,因此教學過程中,案例及最新發展趨勢均需要通過互聯網、期刊、書籍、微信等方式,將新的環境污染問題案例、新的應對海洋環境問題的理論和技術搬到課堂,從而吸收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培養學生對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專業的認識度,增強專業學習與研究的信心。
表1 “環境科學導論”所授內容一覽表
3.3“環境科學導論”(雙語)教學過程跟蹤檢測改革
《環境科學導論》自開課以來,課程考核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是平時成績,占總評的30%,二是期末考試成績,占總評的70%。平時成績主要依據課堂考勤和平時作業來評定,且平時作業一般都來自于教材,并無任何難度。因此,這樣的考核方式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僅僅強調了學生的學習結果。針對教學考核問題,在《環境科學導論》雙語教學過程中,為體現學生的學習過程,我們采用階段性測驗的手段跟蹤檢測學生平時學習情況和對已學內容的掌握程度。通過一學期的試驗,結果表明:絕大部分學生對《環境科學導論》這門課在思想上引起了足夠的重視;養成了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良好學習習慣;也更好地掌握了環境科學領域的常用專業詞匯和常用的語言表達方式。
3.4“環境科學導論”(雙語)教學方法改革
在《環境科學導論》雙語教學過程中,能否處理好教與學之間的關系對課程教學的成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作為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除了讓學生了解和掌握環境學基礎知識和理論之外,還需要讓學生側重了解海洋環境科學的基本知識理論;增強學生對日益嚴重的海洋環境問題的關注,以及對“藍色海洋”環境保護的參與和海洋環境立體監測的重要性。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讓同學們意識到海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激發其對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專業學習的動力,培養出全面、創新、有責任感的新型海洋環保人才。
3.4.1合理布局多媒體和板書教學比例
當前,高等學校的課堂已經進入多媒體教學時代。很多老師已經徹底遺忘傳統的“板書”教學,而有些青年教師由于缺乏“板書”練習,黑板字不堪入眼。絕對的多媒體和絕對的“板書”教學都讓學生生厭,如何合理布局多媒體和板書教學之間的比例,對教學效果有很大的推動作用。《環境科學導論》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在介紹一些通過數學模型和圖形來表述的理論知識,我們可以采用多媒體手段,用聲音和動態的圖像演示理論知識形成的整個過程,形象又直觀,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環境科學導論》雙語教學過程中,專業環境科學詞匯選擇“板書”形式使學生加深對這些詞匯的認識和拼寫。
3.4.2互動式教學
在《環境科學導論》雙語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內容組織、最新研究專題報告、案例分析等方式,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利用課余時間查閱文獻、制作PPT,并在討論課上由每個小組講解,營造一種師生平等交流、無縫溝通的學習氛圍。討論課上,每個小組上臺雙語演講,其他同學雙語提問,教師適當點評,為學生提供創新型的學習空間和環境。實踐表明,這種教學方法深受學生點贊,增強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生查閱文獻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制作PPT的水平,還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口語水平。
3.4.3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
課堂教學對于“環境科學導論(雙語)”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課堂教學外,該課程教學還引入一些野外參與和環境行動、環境競賽參與等方式,促進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緊密結合,進一步展示“環境科學導論(雙語)”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成效。在授課期間,我帶學生參觀連云港市環境監測中心和資源環境保護處,了解這兩單位在海洋環境保護、資源開發和環境監測方面的在研項目和日常工作,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專業學習的信心。課堂之外,我經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海洋環境保護的社會實踐活動,海資121學生組織的2015年暑期社會實踐“藍色海洋,保護環境”活動被評為省級優秀實踐活動。海資131學生積極參加江蘇省環境保護大賽,也取得了較好的名次。一些學生在參與這些與海洋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充分認識環境問題的存在性、實際解決途徑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性,深刻實現了實踐和理論的有效結合,為今后學習海洋環境監測與保護方向技能打下了堅實基礎。
3.5“環境科學導論”(雙語)教學的共享平臺構建
受課題經費的限制,課題組成員主要利用QQ群構建《環境科學導論》雙語教學的共享平臺,在該群的共享文件中,主要包含“環境科學導論”(雙語)教學的基本材料如教學大綱,課程進程表及考核說明等;“環境科學導論”(雙語)教學的授課材料如教學PPT(以PDF格式上傳)、全英文教材的掃描電子版、課外閱讀材料等;“環境科學導論”(雙語)教學的互動教學材料如分組情況、專題研究報告或國內外網站、制作PPT技巧、國內外環境科學導論相關開放或精品課程視頻等材料。學生可隨時下載群共享中的文件資料;也可以針對某一問題,隨時與我溝通、交流,開展網絡互動教學。基于QQ群構建的“環境科學導論”雙語教學的共享平臺為師生在課余時間進行網絡零距離互動學習提供了一種很好的交流平臺。在這種網絡平臺中,老師與學生之間、組員與組員之間的交流變得十分方便,加快了學生學習速度,也增強了學生之間的友誼。
4.“環境科學導論”雙語教學改革效果評估
以上提出的《環境科學導論》雙語教學的教學改革方案自2014年教學大綱開始修訂之日起實施,將全英文教材選用和教學內容的設計在修訂的教學大綱中完全體現;此外,考核方式還體現了教學過程檢測的重要性。在2014-2015學年第二學期,對于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專業2013級學生開設“環境科學導論(雙語)”課程,在有限的課時中,通過多媒體與板書相結合、互動式教學、階段性測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參觀實習、暑期社會實踐和競賽等活動)的教學改革實施,效果顯著,成績斐然。期末總評統計結果表明:本班學生成績在80分以上的比例占到了82.15%。此外,針對“環境科學導論(雙語)”教學改革,我做了一份詳細的調查問卷,讓每位學生參與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班級有71.4%的學生已過英語四級,35.7%的學生已過英語六級,89.3%的學生都認為“環境科學導論”這門課有必要開設雙語課;82.14%的學生認為“環境科學導論”(雙語)選用的教材合適,71.43%的學生同意“環境科學導論(雙語)”設置階段性測驗,71.43%的學生認為教師在“環境科學導論(雙語)”教學過程中合理設計板書與多媒體教學的比例;64.3%的學生喜歡教師設計的學生分組、查閱文獻、PPT制作、雙語演講等教學改革環節;100%的學生都喜歡教師為這門課設置的參觀實習;82.14%的學生很滿意教師對該課程期末考試試卷的考核方式改革;17.86%的學生參加過環境類的社會實踐或競賽。以上數據表明:這些教學改革措施產生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綜合分析學生對“環境科學導論(雙語)”教學改革的建議,結果顯示:教學改革建議共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師資英語水平能力有待提高;第二類是關于“環境科學導論(雙語)”課程課時增加問題;第三類是關于“環境科學導論(雙語)”全英文教材中的專業詞匯問題。雙語教師不僅要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能夠用外語流利講解雙語課程,還需掌握環境科學方面的專業知識。擔任“環境科學導論(雙語)”教學的專業課教師往往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有待加強。“環境科學導論(雙語)”課程課時為32,一般8周就結課;學生在短短8周時間里需要掌握課內的理論知識和教材中的環境專業詞匯量,課后完成的工作量非常大,占用學生太多課余時間。
結語
“環境科學導論”雙語教學在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專業培養計劃中是唯一的一門雙語教學課程,一切都在不斷的探索和摸索中,還有待更多的教育者進行實踐和探討。實施雙語教學是實現高等教育國際化,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復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徑。在淮海工學院這樣一個普通高校實施《環境科學導論》雙語教學過程中,需通過更多教育者的教學研究與實踐,以期建立一套規范的雙語教學模式,從教學大綱的編寫、原版教材的引進、雙語教師的培養,到教學方法的更新完善、考核方式的認定。
參考文獻:
[1]張媛媛,宋艷群.“環境科學導論“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大眾科技,2015,17(189):115-117.
[2]黃云鳳.《環境科學概論》雙語教學研究與實踐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10(14):212-214.
[3]黃月華.環境科學導論雙語教學的設計與探討[J].高等理科教育,2012(2):129-132.
[4]林靜雯,季穎,董怡華,陳志英.《環境學導論》課程雙語教學實踐探析[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5):82-84.
[5]趙兵濤,張忠孝,金晶.關于《環境工程與科學導論》雙語教學的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08(17):102-104.
[6]艾凌艷,劉冬,田麗媛.高校雙語教學的改革與研究[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11(2):8-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