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與新媒體方向范文
時間:2024-01-03 17:41: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網絡與新媒體方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新媒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新機遇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網站、論壇日漸沒落的今天,高校需要積極創新宣傳思想工作方式方法,關注新技術的發展,緊跟新平臺的建設,利用新媒體開展宣傳思想工作,在重大形勢政策宣傳、輿論引導、輿情應對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在自媒體急速發展的今天,思想教育工作就要做到學生在哪,學校就在哪。現在,我們的學生都轉移到了社會媒體平臺上來了,學校就要跟上這個趨勢。我們在一些高校的班級中做過這樣一個統計,智能手機在學生中的普及率基本達到100%,學生大概百分之九十都在相關的網絡媒體上,包括騰訊的QQ空間、微博、微信,新浪微博、人人網等,還包括其他的一些網絡媒體。
從學校來講,能夠把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思想、做法,還有一些學生開展活動的事情向社會宣傳,新媒體給高校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高校要積極利用這樣的新興媒體,對學生的教育活動進行更多的展示,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現在新媒體出來以后給了我們很多機會,過去常用傳統媒體,報紙、雜志、電視等,都要取得媒體的許可,新媒體自媒體的時代,學校就在信息上有很大的主動權。
二、新媒體豐富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手段
面對移動化的趨勢,學校要不斷嘗試對現有網絡資源進行移動化改造,使學校官方媒體在移動互聯網上占據位置,發出自己的聲音。一是可以通過開通學校官方微信平臺,及時將學校的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校園生活以及青春勵志等方面的信息推送到師生員工和校友中,通過新技術在互動性方面提高學生參與度;二是通過技術改造,將學校現有網站進行移動平臺適配,從而實現學校網絡信息與移動終端的即時同步,以最小的工作量完成了學校資訊從電腦平臺向移動全平臺的轉換;三是可以開發學校的客戶端系統,使學生可以方便地進行成績、考勤、考試、課程、班級通訊錄等與學習相關的服務,教師可以獲取學生信息、教師信息、郵件信息、迎新查詢、干部通訊錄等相關常用信息,為用戶提供一個隨時隨地了解校園動態及個人信息的窗口,實現校園生活的移動化。
此外,學校還可以通過各級團學組織在校、院、班三個層面搭建起了以QQ群、微信群、飛信群為主要交流工具,以微博為主要信息平臺的信息化網絡,基本做到了“一個班一個固定QQ群”,確保了由各級團學組織掌握的信息網絡覆蓋到班級,形成書報、手機短信、QQ群、微信、飛信、校內網、視頻、微博、博客等多種傳媒全方位互動傳播模式。
處在媒體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站、微博、貼吧等平臺信息量十分巨大,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獲取輿情信息,通過人工檢索來發現相關的信息已經是不可能的任務了。為了解決信息獲取的問題,可以在百度和google兩大搜索引擎上都進行了與學校相關的關鍵詞的新聞訂閱。這樣,在搜索引擎獲取到指定關鍵詞信息時,就會將相應頁面內容發送到指定的電子郵件中,再通過手機的郵件實時推送功能,就能實現特定關鍵詞的全自動實時網絡監控,為進行網絡輿論監督提供了必要的信息保證。針對網絡中學生反映的問題及時回復,對熱點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打通現實教育與虛擬網絡環節,形成網上問題,現實工作中及時解決,網上熱點及時回復,網上網下良性互動,不斷營造青春向上的網絡生態環境。
這些新媒體的應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傳統的“單向說教”走向應用型“互動傳播”,宣傳陣地進一步擴容,覆蓋面不斷放大,工作實效得到切實增強。
三、新媒體時期開展好網絡思政教育的思考
從當前最火熱的網絡和手機應用上可以看出,自主、互動和交流是新媒體時代網站服務和手機應用的核心思想,這也就對高校當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出更加復雜和緊迫的要求。要么跟上網絡時代快速更替的技術和理念的變遷,去學習去發展,去改變自己適應時代和學生的需求,要么就在自說自話中,沉浸在自己的獨角戲中被時代被學生所拋棄。
篇2
傳播學三個方向的學習方向不同。
網絡傳播:是比較正統的傳播學,是研究網絡版的傳播學。
網絡經營與管理:更側重網站傳媒的管理與經營,是指研究網站的管理,會涉及到傳播學的知識。
網絡與新媒體:新媒體就是戶外廣告、移動媒體等,這屬于新媒體的傳播研究。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中國新聞代表團訪美考察報告
2012年5月6日至11日,以中國記協書記處書記祝壽臣為團長的中國新聞代表團一行5人訪問美國。代表團在美期間訪問了《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彭博新聞社和美國之音等媒體的新聞網站,參觀了雅虎、微軟等網絡公司,考察了美國新聞博物館,同美國傳統媒體、新興媒體以及有關機構進行了交流,深入了解了美國網絡媒體發展的特點和趨勢。
總體來看,美國網絡媒體發展迅速,點擊率不斷上升,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受眾。社交類媒體異軍突起,以臉譜和推特為主導的社交媒體引領了信息傳播的新風向。而傳統新聞媒體則通過與網絡媒體及其他新興媒體開展合作,力圖挽回頹勢。美國新聞媒體行業面臨著翻天覆地的變革,網絡媒體在其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一、美國網絡媒體發展特點和趨勢
1、融合速度逐漸加快。作為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網絡媒體已經不再僅僅是一種單一的新聞傳播形式,而是與傳統媒體、社交媒體及其它新興媒體加速融合,向“全媒體”方向發展。如雅虎公司已經開始與臉譜、推特等社交媒體進行合作,利用其優勢,找到受眾的關注點,從而為用戶提供更多感興趣的、有價值的信息。而谷歌公司也與《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傳統媒體的新聞網站攜手,利用主流媒體新聞內容的優勢,通過自己的技術平臺加以整合,為受眾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務。
2、新聞與信息服務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網絡媒體注重與受眾進行互動,除提供新聞之外,還提供快捷、有用的服務性信息,這與傳統媒體有很大不同。比如美國彭博新聞社匯集了全球各地的分析機構和預測機構的數據,建立了龐大的數據庫,為全球30多萬用戶提供終端信息服務。而這些終端信息既包含了宏觀、微觀經濟數據分析,相關產業、行業數據分析,還包括有關公司、企業的數據分析。從某種意義上說,彭博新聞社的記者也可被稱作信息搜集者。“用戶生產內容”是網絡媒體的一個重要特點,受眾的需求決定了網絡媒體的報道內容。
3、傳播技術不斷創新。無論哪一家網絡媒體,無論其推出了什么樣的產品與服務,歸根結底是技術創新在推動著網絡媒體向前發展。谷歌和雅虎的搜索引擎曾帶來網絡傳播的大變革,用戶通過搜索引擎可以輕松鏈接到各大新聞網站;同樣,近年來興起的臉譜、推特等社交網站可以說引起了網絡傳播領域的海嘯,美國超過90%的報紙允許讀者在臉譜和Digg等社交網站上分享內容,這與傳統報紙被傳閱的方式不可同日而語。互聯網已進入到Web 3.0時代,網絡傳播技術的創新決定著網絡媒體的發展方向。
4、對傳統媒體仍有依賴。美國的網絡媒體十分注重如何更好地傳播新聞內容,而在新聞內容的提供方面,傳統媒體仍占優勢。雖然美國絕大多數報紙的發行量在不斷下降,但是報業帝國的地位依然穩固。美國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重要議題的話語主導權仍牢牢地控制在報紙手中,報紙仍然是美國社會生活中的第一媒體,保持著巨大的影響力。尤其是在一些地方社區,傳統媒體通過提供詳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聞信息贏得了大部分受眾。美國學界、報界的普遍看法是,在今后20年內主流報紙對網絡媒體仍有較大的影響。
二、對我們的啟示
1、重視網絡媒體的巨大影響。據統計,美國國內最受歡迎的新聞網站包括雅虎新聞、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美國在線、福克斯新聞、紐約時報網站等,這些新聞網站對受眾有很大影響力。而臉譜、推特等社交網站也以開放的傳播方式和廣泛的傳播范圍也深刻影響著廣大受眾。從網絡媒體發展趨勢看,我們應高度重視網絡媒體發展,積極予以引導。
2、提高網絡媒體提供信息服務的能力,使媒體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網絡媒體本身也是一個龐大的數據庫,網絡媒體的記者、編輯就是這個數據庫的信息采集者和維護者。在信息時代,我們應該充分發揮網絡媒體生產信息的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
篇4
關鍵詞:網絡;通信技術;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TP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16-0000-01
Network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 Analysis
Su Hongde,Huang Jingbo
(Guilin Branch of Guangxi China Unicom,Guilin541000,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social progress has played a huge role in promoting,in addition to traditional multimedia technology,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s,optical communications and other existing development and breakthroughs,it also appeared in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nano-optical communications and other new trends.
Keywords:Network;Communication technology;Development;Trend
一、引言
計算機網絡技術與通信技術結合形成了網絡與通信技術,其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它是信息社會最根本的基礎設施,也是構建人類文明的首要科技條件。當前,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通信技術的奮起直追,以及人們對信息傳播和處理的快速化需求,都促使計算機網絡與通信技術迅猛發展。此外,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滲透及普及,極大地豐富了網絡與通信技術的內涵,其概念不僅包含過去的計算機網絡、通信網絡、互聯網絡、移動網絡,還增加了下一代網絡、家庭網絡、網格、語義網、傳感網絡、衛星網絡等一系列新的內容。
二、網絡與通信技術發展現狀
(一)多媒體技術。人們對于多媒體的要求不斷提高,這也促使了計算機網絡和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當前的多媒體技術除了包括常見的語音數字化技術和圖像數字化技術,還包含海量儲存技術及無線技術等高端科技成果。三重播放業務是應用最廣泛的多媒體技術之一,是一種集數據、語音、視頻于一體的綜合性業務,主要包括數據流、語音流和視頻流,具有高傳輸速率、強大的服務質量等特點。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促進計算機網絡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市場驅動力。網絡電視、網上音樂、網上廣播等多媒體應用已經越來越普及。
(二)移動網絡通信技術。網絡與通信技術的發展最重要的產物之一便是移動網路通信技術。全球移動通信,從第一代模擬技術,第二代GSM和CDMA技術,最后到當前被人們廣為熟知的3G網絡通信,這不僅僅代表著電信行業的技術發展,更是網絡與通信技術的發展。移動網絡通信技術也稱之為個人化通信,是指任何人可以不受時間和地域的影響以各種方式進行實行通信。移動網絡通信系統是以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為前提的,并且通過個人通信號碼PTN來識別用戶,而不是通過通信設備。利用智能化的網絡體系時候,在網絡內進行任何主叫,此時,并不需要知道對方在何處,也可以實現自動跟蹤找尋地址,聯系上被叫,這種技術可以實現跨區域的不固定信息的傳輸。
(三)光通信技術。隨著人們對于數據處理及數據傳輸的更高要求,傳統的電纜傳輸已經不能滿足使用者的要求了,代表網絡與通信技術里程碑式飛躍發展的光通信技術面世了,它不僅滿足了用戶對于數據快速處理的需求,更是網絡通信技術在衛星系統、無線通信等領域的發展前提條件。光通信主要包括光纖、光節點、光纜、光傳輸系統及光接入技術等領域。常規單模光纖、色散位移光纖、非零色散位移光纖、高性能低成本多模光纖及塑料光纖技術逐步成熟。另外主用于航天航空領域的納米光纖技術的研究也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經有部分國家開始了生產試用階段。
三、網絡與通信技術發展趨勢
(一)移動通信。未來的移動通信技術仍然是是第三代通信技術(3G技術)為主流發展趨勢,增強型WCDMA技術HSDPA,CDMA2000lxEV-Do,TD-SCDMA上述三種主流3G標準技術的各種增強型技術將走向規模商用階段。
(二)無線通信。無線通信是網絡通信技術的變革方向,代表無線通信革新的WiFi受到廣大網絡用戶的好評,居于開拓性的市場,也將變革網線連接上網的傳統“有限”模式,真正實現“無限”模式。經過多年的發展,無線局域網技術已經日漸成熟,應用廣泛。無線局域網將從小范圍應用成為主流應用,未來無線局域網技術將更加成熟,產品性能愈發穩定,市場也會持續不斷地增長。同時,大型設備提供商將進入這個市場,大多數企業將采用無線局域網進行內部網絡建設。面對如此良好的發展前景,我們應該大力推動無線局域網技術的研究和實用化,抓住無線局域網發展的契機,不僅可極大地推動國家信息化的發展進程,還將為我國信息產業和通信市場步人國際市場提供大好機遇。
(三)網絡融合。為了更好地推動網路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得當前的三大相關網絡:電信網、廣播電視網、計算機通信網能夠充分發揮各自的功用,為廣大的用戶提供切實、高效的服務,三大網絡的融合已經發展成了一種必然的趨勢。通過對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計算機通信網進行相互滲透、兼容,并逐步整合成全世界通用的信息網絡。網絡融合不僅實現了網絡資源信息的共享,加強網絡的實用性,促進網絡的維護性能,同時降低費用,節約成本。
(四)衛星通信。衛星通信是指利用通信衛星作為中間站,在地面站之間轉發高速率通信業務,是寬帶業務需求與現代衛星通信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更是當前衛星通信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是網絡通信技術的發展新方向。衛星通信具有大覆蓋范圍、是以廣播和組播模式工作的特性,使得它能夠提供高速因特網連接和多媒體遠距離傳輸,但要充分發揮這些優勢除了人們所熟知的采用大型星載可展開式天線和多波束相控陣天線、增大衛星功率和帶寬、使用更高效的星上電源系統、采用更先進的高效調制和編碼技術等常規措施外還需要進一步晚上網絡通信技術。
作為衛星通信系統中間站的通信衛星,也叫多媒體衛星,一般具有較寬的帶寬,很高的EIRP等效全向輻射功率和G/T品質因數值,并且通常具備星上處理和交換能力,利用寬帶通信衛星可由USAT極小口徑終端,提供雙向高速因特網接入和多媒體業務。
參考文獻:
[1]高宗義.當前世界通信與網絡技術及發展之一瞥[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2:6
[2]曲陽.淺析無線通信網絡主要技術及發展前景[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12
篇5
關鍵詞:NGN(下一代網絡),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 軟交換
中圖分類號:TP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6(c)-0026-01
1 介紹
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是指下一代融合網。主要思想是在一個統一的網絡平臺上以統一管理的方式提供多媒體業務,整合現有的市內固定電話、移動電話的基礎上(統稱FMC),增加多媒體數據服務及其他增值型服務。其中話音的交換將采用軟交換技術,而平臺的主要實現方式為IP技術,逐步實現統一通信。
NGN是基于TDM的PSTN語音網絡和基于IP ATM的分組網絡融合的產物,它是一種業務驅動型網絡,采用綜合、開放、融合的網絡架構,通過業務與呼叫控制完全分離、呼叫控制與承載完全分離,從而實現相對獨立的業務體系,使業務獨立于網絡。從而有效地提高了網絡通信的質量。隨著通信事業的發展,人們對通信質量,業務種類要求逐漸增高,因此產生NGN。
目前,以軟交換和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技術為焦點的下一代網絡發展和部署關系到整個通信網絡的未來架構和發展方向,成為電信業界最關注的熱點。
2 NGN的核心技術
隨著下一代網絡的迅速發展,語音的IP話和移動化讓固網運營商陷入難題,不得不將原有網絡轉型為可管理的IP網,希望通過整網向IP化的漸進來穩固自身的語音通信收入,并希望通過各種增值業務來擴展自己的市場空間,在這種情況下,軟交換和IMS開始嶄露頭角。
2.1 軟交換及其特點
軟交換(softswitching)是利用把呼叫控制功能與媒體網關分開的方法來溝通公用電話交換網(PSTN)與IP電話(VoIP)的一種交換技術。早在2001年,我國就已經開始基于軟交換的實驗,在歷經多年的實踐中得到了不斷的完善,在如今電話網向下一代網絡演進的過程中承擔了重要角色,已經成為運營商實現網絡演進的重要技術手段。
軟交換的技術定義可以描述為:它是一種針對與傳統電話業務和新型多媒體業務相關的網絡和業務問題的解決方案。除了能夠降低網絡初始成本和運營成本,使得網絡具有多種接入能力之外,還可實現開放、分布、簡化、扁平的網絡架構。
目前軟交換已經引入到各大運營商的電話網業務中,不同于一般的基于IP的業務,軟交換不但使傳統話音業務獲得新生,而且還能提供基于IP的增值服務,比如視頻通信、IP Centrex、個性化鈴聲、Web800、UC業務等等。
2.2 IMS及其特點
IMS即IP Multimedia Subsystem,中文意義為IP多媒體子系統,是由朗訊(Lucent)提出的下一代通信網實現大融合方案的網絡架構,IMS是IP多媒體系統,是一種全新的多媒體業務形式,它能夠滿足現在的終端客戶更新穎、更多樣化多媒體業務的需求。IMS是一個在PS域上的多媒體控制/呼叫平臺,支持會話類和非會話類多媒體業務,核心特點是采用SIP協議,具有分布式特點、接入無關的特性和標準開放的業務控制接口。
目前,IMS被認為是下一代網絡的核心技術,也是解決移動與固網融合,引入語音、數據、視頻三重融合等差異化業務的重要方式。
2.3 軟交換與IMS的對比
從采用的基礎技術上看,軟交換和IMS有很大相似性:都是基于IP分組網;都實現了控制與承載的分離;大部分協議都是相似或者完全相同;許多網關設備和終端設備可以通用。
而軟交換和IMS的區別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1)較軟交換而言,IMS更進一步的實現了呼叫控制層和業務控制層的分離。
(2)由于IMS起源于移動通信網絡,因此充分考慮了對移動性的支持。
(3)IMS全部采用會話初始協議SIP作為呼叫和業務控制的信令,而軟交換中的SIP只是可用于呼叫控制的多種協議的一種。更多的使用媒體網關協議(MGCP)和H.248協議。
總體來說,軟交換和IMS的區別主要在于網絡構架上。軟交換網絡體系基于主從控制的特點,使得其與具體的接入手段關系密切,而IMS體系由于終端與核心側采用基于IP承載的SIP協議,IP技術與承載媒體無關的特性使得IMS體系可以支持各類接入方式,從而使得IMS的應用范圍從最初始的移動網逐步擴大到固定領域。此外,由于IMS體系架構可以支持移動性管理并且具有一定的服務質量(QoS)保障機制,因此IMS技術相比于軟交換的優勢還體現在寬帶用戶的漫游管理和QoS保障方面。
2.4 軟交換與IMS的發展
軟交換技術從1998年就開始出現并且已經歷了實驗、商用等多個發展階段,目前已比較成熟。全球范圍早已有多家電信運營商開展了軟交換試驗,發展至今,軟交換技術已經具備了替代電路交換機的能力,并具備一定的寬帶多媒體業務能力。
而隨著IMS技術和產品的逐漸成熟,也已經有一些運營商開始了IMS的商用,還有一些運營商在進行相關的測試。從目前的商用和測試情況看,移動運營商已經開始商用,而固網運營商還主要處于試驗階段,這與其體系架構的特點是分不開的。
目前,中國移動已組織完成了CM-IMS現網的試點工作。驗證了CM-IMS跨省大規模組網、多媒體業務提供和接入能力、驗證了CM-IMS對多種接入和終端的控制能力、驗證了主要廠家IMS網絡設備、業務平臺和終端的成熟度以及不同廠家設備的兼容性、驗證了網管系統和計費系統對CM-IMS的支撐能力,并且已經開始全面推進CM-IMS網絡的部署和商用。
3 結語
綜上所述,雖然與軟交換比起來,IMS還不夠成熟,但由于IMS可以使應用和控制進一步分離,符合扁平化網絡的需求。另外,隨著網絡融合的不斷加深,互聯網的上的豐富業務也會逐漸演進到電信網絡上。這就要求下一代電信網絡應具有更強的開放接口和處理能力,在IMS的網絡架構上更容易發展這種開放接口和處理能力。
在現今行業轉型的大背景下,全業務運營成為中國各大運營商考慮得最多的問題,而全業務運營必然要求在網絡和業務層面全面實現固定移動融合。從網絡發展的趨勢看,固定移動融合(FMC)是網絡發展的目標和方向,FMC首先是業務層的融合,但FMC的最終演進方向必然是網絡層的融合。所以說,IMS也為NGN提供了方向,雖然現階段,IMS和軟交換還必須相輔相成共同發展,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用戶不斷增加的多媒體需求,IMS必然成為未來我國網絡發展的趨勢。
參考文獻
[1] 畢厚杰,李秀川.IMS與下一代網絡[EB/OL].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6.
篇6
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新事物涌現出來,在現今的媒體時代,傳統的媒體已經不容易滿足大眾的需求,所以很多新興的新聞傳播形式開始出現在大眾的眼前,網絡媒體也成為最廣泛最容易被人接受的一種新的媒體形式。所以本文就以新媒體中的網絡媒體為例,來研究新媒體下心為傳播模式的轉型。
網絡媒體的發展不僅僅是在中國,而是在全世界的范圍之內都是飛速的,而網絡媒體涉及的范圍也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等,對社會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所以研究網絡媒體能夠扎穩腳跟的原因和它本身的優缺點,加強網絡媒體的監管,保證社會的穩定,勢在必行。針對我國的網絡媒體的發展狀況及發展的前景,來進行新媒體下新聞傳播模式的轉型研究。
一、新媒體中的生力軍——網絡媒體
與傳統的媒體相比,網絡媒體的傳播方式是用超文本和超鏈接等完成的,這是一種新的傳播模式,所謂的超鏈接,就是點和點之間通過一種關系鏈進行連接,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想要表達的內容的一種信息網絡。信息的交換和存儲與原來的那種具有順序性和線性的限制不同,這種方式能夠通過交叉聯想的方式,從一個地方快速地到達另一個地方,這種方式比較方便快捷的檢索。而超文本超鏈接的方式能夠讓網絡媒體具有很大的特點,比如,在網絡中的信息結構都是網狀的,能夠按照查詢條件的不同來進行鏈接,這也是網絡媒體強大的檢索功能,另外,在網絡中能夠多個窗口進行編輯,能夠是網絡編輯具有強大的功能和各種各樣多種的元素。
綜合而言,網絡媒體就是依附網絡作為信息的載體,然后利用文本、視頻、音頻等形式來進行商業行為或者是公共行為的一種與傳統的媒體不同的信息傳播方式。
二、網絡媒體能夠建立并且發展的優勢
1.國家政策的支持。隨著傳統傳媒方式弊端的顯現,政府也急于尋找新的傳媒方式,而網絡正是最好的對象,所以國家制定了相關的政策大力支持網絡媒體的出現使得國家網絡媒體有了強大的支持力量;
2.傳播對象的小眾化。無論是傳統的媒體還是新興的媒體,其目的都有一個,那就是吸引對象,傳播信息,網絡媒體依靠強大的網絡資源,豐富了信息的多樣化,增加了信息的趣味性,進而吸引了大量的觀眾;
3.網絡媒體的互動性和參與性比較強。和傳統媒體單向性的信息傳播不同,網絡媒體有選擇性和參與性,并且可以與參與者進行網絡互動,增強了網絡媒體的個性化,豐富了網絡媒體的內容,更能滿足受眾的需要;
4.先進的技術支持。有了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又具有強大的技術水平,網絡媒體在傳播信息的方式上更加得如魚得水,游刃有余,也能做出更加滿足受眾的信息,吸引受眾的眼球。
三、網絡媒體這一新興的媒體在傳統的媒體對比下的優缺點
(一)網絡媒體這一新興的媒體在傳統的媒體對比下的優點
1.節約經費。與傳統的媒體形式相比,網絡傳媒既不需要發射塔也不需要建立轉播站,更不需要什么特別的設備,消耗的能源特別的少,只是簡單的升級和維護就可以保障基本的運營,這樣大大地節省了經費,緩解了經濟的緊張。
2.有利于人才的分配。看傳統的傳播方式不難發現,很多節目的制作大多采編播用的是同一個人,這樣雖然效率提高了,但是這樣會造成人才的富余。而網絡傳媒則可以更好的處理人才,比如可以讓有采編能力的人擔任網站的編輯,讓精力充沛的年輕人加入到編輯的隊伍中,時刻保持整個媒體的創作活力。
3.豐富的信息資源。現在的網絡媒體可以及時地把優秀的作品和比較重要的新聞很及時的轉化成文字到網頁上,做到信息資源的即時共享,滿足不同人的需求。
(二)網絡媒體這一新興的媒體在傳統的媒體對比下的缺點
1.信息的復雜性,難以辨別性。與傳統的媒體相比,網絡是一個新興的事物,還沒有更多的法律法規去規范它,這就造成了現在我國的網絡充斥著很多不實的報道和虛假的新聞,給不法分子創造了機會;
2.受眾的人數比較小。我國有著13億人口,雖然人口眾多,可是由于傳統的媒體,比如電視,在人們的心中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網絡時代還一下子難以被接受,所以網絡媒體只是在一小部分人中發展起來;
3.受眾的知識水平達不到網絡媒體發展的標準。由于網絡媒體發展的時間段,技術先進,所以網絡媒體只是在以下部分具有一定文化的人身上還有學生的身上得到有效的利用。現在雖然網絡發展比較迅速,但是不會使用網絡媒體的人還是很多的。
四、對網絡媒體這一新興事物的建議
隨著科技的發展,很多新型的科技也迅猛發展,有了互聯網,網絡上出現了很多新型的媒體,比如人人網、微博等等,人們通過互聯網獲取知識和信息,交流經驗和思想,表達自己的看法,引領者社會的輿論走向,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影響。
篇7
“騰訊社會化營銷平臺的上線,是騰訊社會化變革最主要的動作,是廣告產品全面向社交化升級的最重要環節。”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網絡媒體業務系統總裁劉勝義接受采訪時說到,“整個騰訊的社交變革,包括有網絡媒體、廣告產品、和騰訊營銷方法論三大塊的全面升級。”
據了解,騰訊網絡媒體變革戰略已全面啟動,騰訊社會化媒體和社交網絡的內部融合也隨之展開,通過對旗下騰訊網、騰訊視頻、騰訊微博、QQ空間等平臺的社交化改造以及平臺融合,進而增強了騰訊的社交價值,提升了騰訊網絡媒體在社會化營銷領域的實效。
目前,騰訊微博與QQ空間已經開始了全面的融合,完成后將形成全網最大最活躍的社交網絡。各媒體產品也將在戰略指導下進行升級,比如:騰訊網將著力于向社交集成、產品智能、資訊交互三個方向發展,騰訊微博將朝著展現智能化、內容簡約化等方向發展,騰訊視頻則將朝著移動化和社會化發展。
第二步是推出社會化營銷平臺,這是廣告產品全面向社交化升級后的聚合平臺。目前已有精準廣告系統投入了使用,初步在多個社交平臺展開投放,更多的社會化營銷廣告產品會在后續推出。
最后,騰訊網絡媒體變革將帶來營銷方法論的提升,新的方法論是基于社交化、人性化和便攜化的思考,將會在4月下旬出爐。升級后的騰訊智慧營銷方法論將以影響人的內心和價值觀為核心的營銷3.0時代為背景,體現了互聯網眼球經濟向互動經濟演進。
數據顯示,2011年Facebook營收達37.1億美元,凈利潤達10億美元。其中80%的營收來自于廣告。而騰訊目前90%的營收來自于用戶的付費,從Facebook在全球取得的成功,可以預見騰訊歷經社會化變革后的光明前景。(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文:董瀟)
篇8
關鍵詞:融合;NGN;IMS;目標網;PON;模型
中圖分類號:F287.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16-0000-02
Talking on Communications Network Integration Evolution Direction of Telecommunications Operators
Guo Lei1,Xia Yurong2,Li Xianling2
(1.Jining Branch of China Unicom,Jining272000,China;2.Jining Polytechnic,Jining272000,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mmunication network fusion tendency of telecom operators,through the elaboration of the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core level,the transport layer and the access layer fusion way,expands the goal structural model of the network fusion.Connect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has given an effective way to the network evolution.After The function of the future network,the fusion superiority and the significance have carried on the forecast.
Keywords:Fusion;NGN;IMS;Target net;PON;Model
2008年電信重組后,形成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三大全業務運營商,形成了三足鼎力的局勢。自重組三年來,如何降低網絡的建設維護成本,打造自身的競爭優勢,大力發展FMC業務,是各運營商現階段考慮的首要問題,促進通信網絡融合和演進是必然選擇。FMC業務即指Fixed Mobile Convergence,它通過固定和無線技術相結合的方式提供通信業務。
隨著FTTX建設工作的加速,網絡從核心到接入越來越IP化,這為當今的網絡在同一架構下融合創造了條件。將來網絡融合演進的方向為“下一代網絡”,即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它將在一個統一的網絡平臺上,采取統一管理的方式提供多媒體業務,將現有的固定電話、移動電話網絡進行整合,并增加多媒體數據服務及其他增值型服務。
廣義的NGN包括,下一代交換網、下一代傳送網、下一代接入網、下一代移動網等多個方面。本文將結合運營商通信網的實際情況和網絡發展趨勢,從這多個方面探討當前通信網向NGN演進融合的途徑。
網絡融合一般經過四個階段,目前的電信運營商處于第三個階段,正向第四個階段即網絡融合邁進。融合的最終目的就是固定網、移動網完全融合成一張網,與接入無關,也就是以IMS為網絡架構的下一代網。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即為IP多媒體子系統,它是一種全新的多媒體業務形式,它能夠滿足現在的終端客戶更新穎、更多樣化多媒體業務的需求。
固定網、移動網的融合方向應是統一IMS,我們建設的網絡目標應是IMS網絡架構下的下一代網NGN。IMS 作為下一代多媒體業務網絡架構已經在3GPP/3GPP2中規范,并且TISPAN被采納作為FMC的網絡架構。3GPP和TISPAN緊密合作,以統一的IMS核心為目標。(1)3GPP側重于從移動的角度對IMS進行研究,負責接入無關的統一IMS核心。(2)TISPAN側重于從固定的角度提出對IMS的需求,開發針對固定接入的擴展。TISPAN=電信和互聯網融合業務及高級網絡協議,是ETSI(歐洲電信標準協會)從事下一代網絡(NGN)研究的標準化組織。
一、核心層融合的兩個關鍵
(一)控制平面的融合:建設統一的IP多媒體子系統IMS,代替各網的控制平面。只有實現統一的IMS,網絡才能完全融合,才能真正實現接入的無關性,無論用戶在何種網絡下、何種位置都能使用相同的業務。
(二)用戶數據中心的融合:建設統一的用戶歸屬服務器HSS,代替各網的用戶數據中心。2/3G網、固話網和寬帶網的用戶數據、業務屬性全部統一到HSS。HSS可以提供統一的認證,集中的用戶和業務數據庫,支持漫游和互通;提供統一的賬戶,統一的賬單,統一的用戶ID,統一的業務,為開展融合型的業務提供基礎。
下一階段核心層網絡融合的IMS目標網有三個:不再有各網的軟交換平臺;不再有各網的HLR平臺;固網不再有多個匯接中心。
核心層融合需要做的基本工作:(1)將現有固網軟交換平臺升級成IMS。(2)新建一臺或兩臺IMS平臺,形成雙IMS平面,實現核心網雙歸屬。(3)移動網不再通過省級軟交換平臺,割接到IMS平臺。(4)本地電話網不再通過本地交換網匯接局,直接割接到IMS平臺。(5)升級現有SDC或新建雙HSS,融合各網的HLR。
通過上述工作實現徹底的網絡融合,從而能夠大力發展FMC業務,在融合的過程中,最有意義的一步,就是3G網和寬帶用戶網的融合,融合后用戶定制的寬帶業務(話音、文字、圖像、視頻、上網),無論通過電腦終端還是手機終端,對用戶都是一樣,并且可以在不同的網絡中漫游,擁有統一賬號、ID和計費。
二、傳送層的融合方向
作為全業務電信運營商,G網和固網的傳送均向IP化、寬帶化發展,并且在不同的網絡層次,IP化對傳送網提出了不同的需求。
(一)在骨干層主要是為T級別的骨干路由器提供海量帶寬;基于DWDM密集波分的OTN(光傳送網),提供海量帶寬
(二)在城域層則要求傳送網能夠傳送更多的業務形式,并提供靈活的業務調度能力、智能管理和電信級的可靠保護;
(三)在接入層則要解決大量寬帶上網業務和移動數據業務高效匯聚。CWDM(粗波分),提供AG、DSLAM、EPON/GPON上行匯聚
(四)移動網傳送層的演進方向―PTN;下一步移動網對傳送層的要求:以分組內核為架構;面向連接的IP承載技術;能繼承電信級的管理和運維機制;滿足全網時間同步等電信網絡的技術要求。
PTN是新一代分組傳送技術,一方面為現網向IP化、寬帶化演進提供電信級技術支持,另一方面有效地降低了全網IP化、寬帶化的建設和運維成本。由于PTN支持時間同步,隨著國內3G漸入佳境,PTN將得到更廣泛的部署。PTN可以看作分組化的SDH網絡,PTN借鑒了SDH技術中完善的保護倒換、豐富的OAM、良好的同步性能、多層網絡架構、強大的網絡管理等特性,PTN還從MPLS/Ethernet借鑒QoS管理、偽線技術等思想,PTN的產生為運營商建設可管理、可運維的統一融合的承載網提供了一個良好解決思路。
三、接入層的融合
(一)接入層的現狀。一般來說,當前接入層上的設備較為復雜,語音網上有模塊局、V5接入網、AG、EPON;數據網上有IP交換機、DSLAM、DDN;傳輸網上有SDH、PDH等。接入層上的復雜性,肯定對設備管理、設備監控、運行維護、人員配備等造成很大的困難。接入層處于網絡的最底層,但是在整個網絡中的比重最大,并且和客戶直接相聯,優化、整合接入層是提高服務質量,降低維護成本非常重要的一環。
(二)固網和3G的內核向IP方向演進,傳送層也向基于IP化WDM和PTN方向演進,接入層的趨勢必然將向基于IP的FTTX方向演進。在FTTX技術中,PON(EPON/GPON)作為主流接入技術,得到了業界的公認,PON承載固網的業務,大家已經很熟悉,XPON同樣能夠承載WI-FI、3G基站等無線業務,特別是局部熱點區域的WIFI、室內分布系統、femtocell等室內基站。PON承載基站需要升級支持IEEE1588協議(精準時鐘協議)。因此PON技術在接入層作為主流技術推動融合,承載話音、高速上網、視頻監控、IPTV、互動游戲、無線基站等電信業務。PON上行組網,比較經濟和理想的是通過OLT通過CWDM(粗波分)組網,可以分為兩種組網模式:
1.OLT組網模式一:分散設置。如在主要端局、模塊局設置CWDM和OLT節點,OLT通過CWDM上行組網。示意圖:
2.OLT組網模式二:集中設置。如本地集中設置兩個高架集中式OLT節點,通過城域CWDM網中各節點的粗波分設備直接下PON口,匯聚各節點的ONU設備。集中設置的優勢:集中設置便于設備的集中管理;集中設置節約上聯傳輸資源;大芯數光纜和小芯數光纜的建設成本差距越來越不明顯;集中設置大大減少接入點的投資;集中維護可降低維護成本。
網絡融合后的結構層次包含一個核心層IMS;一個用戶數據層;HSS;兩個主流的骨干傳送層OTN/PTN;兩個主流的城域傳送層CWDM/PTN;一個主流的接入層PON。
融合后的網絡可實現三專、三性、三集中。三專:專業化的管理;專業化的維護;專業化的隊伍。三性:先進性;統一性;完整性。三集中:集中管理;集中維護;集中調度。
總之,新一代的通信網為了承載電信業務,引入新的網絡技術解決新業務承載的問題,實現多種傳統和新業務承載、固網和移動業務融合,提供IPTV、VOIP、3G等業務承載。但是短時間內固定NGN和移動NGN設備還是獨立建設,固網將向固定軟交換網演進,而移動則以3G建設為目標。但固網和移動網絡融合是必然趨勢。隨著移動寬帶網建設,移動多媒體業務越來越多,接入方式增多,IMS將承擔固網和移動網絡融合的任務,逐步實現固網移動在核心網絡和業務應用設備上的共享。
參考文獻:
[1]波克申科.IMS多媒體概念和服務[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7
[2]常佳然.新一代互聯網原理,技術及應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3]原榮.寬帶光接入技術[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9
[4]周賢偉等.光纖通信網絡與安全[M].國防工業出版,2007,10:1
[5].cn/.通信世界網
篇9
論文摘要:本文在對公眾輿論、新聞輿論等概念界定的基礎上,對網絡輿論形成及特點進行了分析,以此提出了網絡時代中傳播媒體應如何傳播與引導公眾輿論。
一、公眾輿論、新聞輿論及‘輿論滾雪球’效應
(一)公眾輿論
又稱輿論。中國古代稱之為“輿人之論”,即眾人的議論,如《晉書·王沉傳》:“自古賢圣樂聞誹謗之言,聽輿人之論。”英文public opmion的意思即公共的意見。喻國明老師認為:“輿論是社會或社會群體中對近期發生的、為人們普遍關心的某一爭議的社會問題的共同意見”:而劉建明老師認為“輿論,是顯示社會整體知覺和集合意識、具有權威性的多數人共同意見”。筆者認為,公眾輿論是指相當數量的公民對某一問題具有共同傾向性的看法或意見,并通過言談或文字等形式表現出來;它是社會意識形態的特殊表現形式,往往反映一定階級、階層、社會集團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二)新聞輿論
新聞輿論的定義學界頗多,如“通過新聞活動表達出來的輿論”:“通過新聞媒介所傳播的新聞信息而形成的輿論”。筆者認為,新聞輿論是指新聞傳播者模擬公眾對新聞事實的評價及體現的一致性意見。新聞輿論的主體應該歸于新聞媒體,而非普通的社會公眾。新聞輿論更多是記者及媒體部門的意見而非社會公眾意見,用媒體的宣傳意圖去構造的一個輿論環境。
(三)“輿論滾雪球”效應
公眾所欲認識的世界來源于媒體的呈現,公眾所認知的世界是媒體為其構造的“擬態世界”。筆者認為,媒體在信息傳播中不僅決定公眾的視野內容,同時亦左右公眾對于事物及問題所持的態度,媒體的輿論引導不僅體現在認知層面,同時還影響到公眾輿論的態度層面,例如對“日本國的問題”,媒體通過對日本國信息報道與不報道、報道得多與報道得少的問題來主導人們對日本國家的關注,同時通過去日本國負面報道和正面報道來決定公眾對于日本國的態度。誠然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媒體影響公眾輿論態度情況與公眾對于議題的相關聯程度有一定關系,顯然上述情況是針對超出公眾親身感知以外的事情,若對曾經受日本帝國主義迫害的公眾群體,新聞媒體這種影響的情況可能不太明顯。
由于在網絡媒體出現之前,公眾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取源于傳統新聞媒體,而新聞媒體力圖將公眾的關注點引入到媒體所構建成的“擬態輿論環境”上。媒體無論是構建“擬態環境”去左右公眾輿論方向,還是以媒體本身意圖去控制公眾態度方面的力量都是巨大的,所以經由新聞媒體傳播的輿論在媒體不斷重復傳播過程中,輿論力度及規模將會越來越大,出現“輿論滾雪球”效應。
二、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F的公眾輿論特點
(一)新聞媒體不再主導輿論
網絡新媒體時代,公眾的主體意識空前高漲,表達欲望得到充分激發,特別是對于公共事務,網民的參與意識極高;另外,網民群體呈現多元化“細眾”特點。所以,傳統新聞媒體在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新聞輿論的主導作用不再那么絕對與強大,由新聞媒體所產生的巨大的輿論雪球亦不太可能出現,更不會出現雪球越滾動越強大的情況,所以,在新媒體時代,傳統新聞媒體不再主導輿論。
(二)輿論環境趨于復雜化
語言暴力、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等現象在網絡中時有發生,錯誤網絡輿論也將引起不良的后果。由網絡主導形成的輿論雪球,即便是信息傳播的源頭也很難保證網絡輿論雪球的發展方向及規模,這樣的案例并不少見。所以,網絡在給普通民眾提供了表達真實想法或尋找共同語言的平臺的同時,也給不當行為及輿論提供了發展的機會。所以,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發展讓公眾輿論的環境更加復雜化。
三、在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新聞媒體如何傳播與引導公眾輿論
進入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的情況下,新聞輿論不再主導公眾輿論,在傳統環境中的輿論滾動雪球效應亦能發生,那么新聞媒體將如何面對新媒體中的公眾輿論?媒體又將如何發揮其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并受到公眾認可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充分認識新媒體時代下的輿論特點
由“抵制家樂福”事件可以看出其輿論主體主動利用新技術的動機極強,熟悉網絡技術,消息源不再局限于國內媒體,不再是傳統上“單向式宣傳”中被動接受灌輸的一方等。所以,在網絡中,個體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數,不再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信息傳播的積極參與者,他們利用網絡等新媒體制造輿論并力求個體意見能夠得到共鳴產生實際的影響。
(二)堅持信息透明公開化,還公眾一個更加客觀的世界
無論是“抵制家樂福”事件,還是其他由網絡等新媒體引發的輿論風暴都有一共同點,就是更多的公眾信息接受渠道受到限制而變得狹窄導致輿論升級。所以,我們的新聞媒體應該堅持和完善信息的公開化、透明化,還公眾一個更加客觀的世界。壓制輿論不能解決輿論問題,反而進一步惡化事態、導致輿論矛頭轉向的危險。
(三)積極呼應輿論,實現與輿論的互動
對于突如其來的輿論風暴。媒體不僅要直面輿論,而且要積極呼應輿論、引導輿論,搶占輿論的主動權。新聞媒體及時報道,引導輿論的發展,所以在汶川地震中,新聞節目主持人在播報新聞時留下淚水時公眾給予更多的理解、共鳴與贊美,我們也給予媒體一種崇高的敬意,這正表明了媒體積極引導輿論,積極呼應輿論,積極與公眾輿論進行互動,能夠完美地實現媒體引導輿論的功能與責任。
篇10
認為,人的思想是在后天的外部教育環境影響下逐漸形成的。新媒體時代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是極其復雜的。大學生駕馭新媒體的能力更強,占有的信息更豐富,從而提升了他們的主體地位,而這種提升也增加了施教的難度。由于多樣化的信息手段,大學生在知、情、意、行等環節上所需要的知識基本上都可以在網絡空間中自行獲得而加以自我內化。這就要求教育主體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需要,將教育的重點放在他們自行所無法解決的問題上,這樣就增強了教育的針對性。與此同時,各類信息的豐富性和獲取便捷性,使大學生思想認識的波動性和思想觀念的實踐檢驗周期增加,這使得思想政治過程教育的長期性和反復性增強。新媒體的出現,不但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方向性帶來了影響,同時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論性和滲透性的難度。
二、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適應性發展
在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實現適應性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認真對待新媒體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特點,從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內容、拓展教育渠道、創新教育模式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立德樹人”,與之相適應,在價值多元的現代社會,青年學生自然是各種思想文化觀念爭奪的主要對象。在當前社會轉型、利益多元的條件下,要完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任務,從根本上說還要依靠具有知識的大學生。因此,在新媒體時代,面對虛擬網路的無情感狀態,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重大學生的情感和情緒狀態,使積極的情感因素向著有助于的健康方向發展。而如何確定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問題。也特別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這就明確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務和方向。新媒體條件下創設有利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需要從多方面進行努力。正如同志所強調的:“……宣傳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是努力的重點,而新時期高校文化建設需要將新媒體文化建設與校園文化建設緊密結合,充分發揮新媒體的教育功能,把網絡文化、手機文化等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格局,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建設,形成一個“現實”與“虛擬”相結合的文化空間,使思想政治教育與新媒體優勢相互交融,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在我們的任務和目標確定后,必須要有解決問題的方法。面對新情況、新問題,強調,宣傳思想工作創新,重點要抓好理念創新和手段創新。這為我們在新媒體條件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論指導。因此,面對新的媒體環境,不斷探索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的多樣化,實現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適應性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多媒體條件下仍應堅持并改善“灌輸”方法。列寧強調:“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課教師只有首先學會自我“灌輸”才能“灌輸”別人,形成有時代特色的有效的“灌輸理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做到理念上的與時俱進和實踐上的實事求是。在延安開展學習運動時就指出:“本領恐慌。”認為“開鋪子”,就要不斷進貨,否則就易倒閉,所以自覺地學習的基本理論是根本。當然,理論的有效傳播離不開先進的方法,這就是要實現“灌輸”內容與新媒體的有機結合,將教育的基本內容有機地融入新媒體的形式之中,讓形式服務于內容,實現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要改變傳統的簡單說教方式,引導學生運用網絡讀經典著作,給學生以思考空間,讓他們自己去和思想大師對話。始終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針對新媒體時代的特點以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規律與要求,借助新媒體采取師生互動的多種形式共同探討、研究、回答和解決時代、社會、人生所提出的難點和熱點問題,實現師生之間雙向互動交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其次,教學手段與方法的探索和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除傳統的多媒體教學PPT之外,還可以加進各種與教學相關的視頻鏈接、論壇、微博、博客、微信等新媒體工具,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主流價值觀的交流與溝通,及時化解互聯網上大量的不良信息給學生思想上造成的困惑,做好相應的引導工作。而在開設網絡課堂和網絡談心等這些活動之外,還要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園網絡平臺建設,通過這個平臺將最新的優質資源轉化為視頻等音像資源,實現共享。要注重對新媒體的研究,探索新媒體環境下高質量的新媒體教學軟件、數據庫,加快數字化教材體系建設,并以此構筑新媒體教育陣地,逐步建立起立體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體系。
最后,在實踐中,應注重利用新媒體開展有關已發事件的調研和測評,掌握一些重大的政治和社會事件發生之后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狀況,以便使其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及時有效。積極向上的娛樂活動,特色鮮明的思想政治主題教育活動,各種理論聯系實際的研究會如“研究會”、“三農研究會”等社會團體等都具有積極的育人功能,讓對人的教育與對社會的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提升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感。黨的十報告提出:“加強和改進網絡內容建設,唱響網上主旋律。加強網絡社會管理,推進網絡依法規范有序運行。”這為我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面對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趨勢,我們要積極利用新媒體“雙刃劍”功能中積極的一面,重視網絡、關注網絡并做好網絡管理和網絡控制工作,及時關注網絡技術新進展,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依法加強對新媒體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