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范文

時間:2023-04-08 03:23: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篇1

1.對個人和家庭的影響

留守兒童主要依靠隔代親屬撫養,缺乏父母的關愛。在這種特殊的生活環境中,這些孩子往往會出現自卑內向、孤僻不合群等現象。類似的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的疏導,必然會影響了兒童們身心健康的發展。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想法偏激、行為失控甚至更嚴重的后果。一些留守兒童不能理解父母的艱辛,反而會認為受到父母的冷落或拋棄,導致了他們看待問題視角片面,心理傾向于憤恨世界,產生情緒波動、仇恨、嫉妒的消極情緒,給家庭帶來更多的問題和煩惱。

2.對社會的影響

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成長時期是需要人教育引導的時期,卻無法享受到父母在自己思想和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缺少親情的滋潤,極易導致留守兒童產生認知、價值觀的偏離。這種偏差作用到社會上,就是行為上的偏差,不利于社會的安全發展。決乏家庭管護、過度放任的留守兒童很容易因無人教導而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留守兒童因為心理問題違法犯罪的例子并不鮮見。

二、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建議

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家庭息息相關。兒童心理學認為,兒童進入青春期后,依然對父母有很強的依附性。孩子在和睦幸福的家庭環境下成長,更容易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兒童。作為留守兒童教育主陣地的學校在兒童心理成長中也擔負著十分主要的義務與責任。

1.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們身心的健康發展極其有益。所以,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加強與子女的親情聯系,通過書信、電話、網絡等方式與孩子多加交流,經常性溝通感情,及時為孩子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還要在精神、道德成長方面的加強引導,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讓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應通過臨時監護人及時了解、關心子女的學習和生話,及時地發現他們的不良行為,給予及時引導與糾正。

2.學校方面

留守兒童的教育主要依靠學校教育來完成。學校教育環境對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有巨大的影響。學校應擔負起更多的監督責任,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細致的照顧與關愛。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不斷加強德育教育的效果。建議有條件的學校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及時記錄留守兒童的個人情況、監護人情況和臨時監護人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好心理咨詢與輔導工作,及時發現、診治出現的心理問題。現在,心理輔導站已經在農村學校逐步扎根,學校要更加重視心理健康這門課程。班主任與任課教師平時要多關注留守兒童,及時發現他們的心理問題,與心理咨詢教師進行溝通與交流,幫助兒童們解決心理上的問題。開展有意義的趣味性的課外話動,讓學生們積極參與加深交流,培養學生們開朗樂觀、積極向上的心理。

3.社會方面

篇2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一、研究背景以及意義

(一)、浙江省留守兒童基本現狀

隨著近幾年浙江省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入城市,由此而產生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社會轉型期的一個獨特的社會問題。他們的生活、學習、教育、心理、品行、安全等方面狀況令人擔憂。據省婦聯調查統計,全省農村留守兒童約有25萬。留守兒童最多的溫州市達63700人,溫州、衢州和麗水三市就多達117785人,占了全省總數的47%。

(二)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少年健康成長具有顯著作用。

近年來,留守兒童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物質生活條件,包括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在內,都得到極大改善,但精神層面和心理領域的巨大問題仍然像一道高墻,堵在他們健康成長的道路上,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

二.調查結果

(一)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

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同時,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表現出對家庭完整和父母關懷的強烈需求,長期的家庭缺陷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其主要表現如下:

1、性格柔弱內向。留守兒童年齡幼小就離開父母,父母關愛嚴重缺失,盡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管,但畢竟是與父母親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煩就會感覺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性格內向。

2、自卑心理障礙。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強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不求上進。

3、寂寞無聊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進而產生心理騷動和抑郁等問題。

4、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兒童因為缺乏保護而總覺得別人會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會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是敵意。對老師,臨時監護人的管教有比較強的逆反心理。

5、怨恨父母心理。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家里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產生怨恨情緒,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遠父母,和父母產生情感隔膜。

當留守兒童面對煩惱與沖突時,他們需要暢通的傾訴渠道,更需要正確的引導。由于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長期下去就會引起留守兒童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缺乏自信、悲觀消極、抑郁、恐懼等心理問題。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進行糾正教育則比其形成過程更艱難。

(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成因分析

首先,監護的“盲區”;

留守兒童家庭大多為隔代教育,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隔代教育顯然力不從心。另外一個所占比重較大的類型為單親監護型家庭,其主要特點在于關愛不健全,缺乏父愛或母愛,造成父愛或母愛教育缺失。比如,父親外出的孩子表現出膽怯、缺乏自信;母親外出的孩子表現出不細心、缺乏友愛等。留守兒童處在一個需要關愛和監護的年齡,監護的缺失必然導致問題的出現。

其次,家庭和學校教育存在“誤區”;

父母由于長期在外,無法照顧孩子而產生負疚感,大多采取“物質(金錢)+放任”的方式來補償,偶爾打電話聯系大多只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而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法制教育關注較少,致使子女好逸惡勞、奢侈浪費、擺闊氣,產生“拜金主義”等思想。同時由于多數農村學校受我國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并沒有認真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再次,社會環境存在“雷區”;

對于環境適應能力較差、自制力較弱的孩子來說,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由于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教育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事無巨細,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護的意識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機,以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的事件時有發生。在全國各地,留守兒童溺水、觸電、打斗等意外傷亡事件屢見不鮮,甚至被拐賣、被侵犯的惡性案件也常常見諸報端。

三 對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的應對措施:

農村留守兒童群體是我國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過程中所帶來的附屬產物,親情關系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響,由于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社會保障不健全等客觀因素的存在,加上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及有效的教育、引導和管理,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正在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應從教育管理體制、政策法規方面解決,由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

一.家長:努力承擔起教子之責

家長應該樹立正確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班主任聯系,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了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于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

二.學校:加強管理,傾注關愛

學校和老師應給“留守兒童”以更多的關注、鼓勵、幫助,學校應把“留守兒童”的教育作為專項工作,常抓不懈。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和需要,建立專門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兒童”的校內外管理列入學校管理的目標,有專門的管理計劃方案等。對于一些留守學生出現的不良傾向和在校內外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要及時處理,耐心的進行說服和教育;將心理咨詢室引入農村中小學,對學生進行心理咨詢,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等。

三.地方政府: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農村人口進城務工會越來越多,過去那種穩定不變的家庭結構已經打破,經常性缺位的家庭結構開始形成。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建立并完善農村教育和監護體系,使之成為農村教育保障機制。(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劉佰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研究評述.繼續教育研究,2011(12):52—54

篇3

一、撫養人與兒童的關系與心理健康

農村留守兒童對撫養人的喜歡程度以及撫養人對兒童的監管力度都影響著兒童的心理發展。一般情況下,喜歡撫養人的留守兒童較能控制自己,做什么事都會有個度,脾氣比較溫和。相反,不喜歡撫養人的留守兒童容易失控,脾氣比較暴躁。面對父母在外長期打工得不到完整家庭的愛,就會讓孩子感覺到“親情的饑渴”,這種情況下再把孩子放在不喜歡的撫養人家里,勢必會讓他們情緒波動較大。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孩子會產生逆反心理,甚至由原來對撫養人的不喜歡變為反感、厭惡、犯錯,這些因素都會對孩子的心理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性格比較外向、隨和、開朗、喜歡交朋友的孩子大部分都得益于撫養人對孩子的監督負責,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在乎。反之,對孩子監督不力的撫養人讓孩子沒有感覺到被重視,內心就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二、同伴關系與心理健康

兒童同伴關系是由年齡相仿的兒童在共同的活動中互幫互助時產生的。兒童的心理發展也是一種趨于社會化的過程。在社會化的情況下,每個人才能慢慢獲得社會活動中所認知的品質魅力、價值、信仰以及社會承認的行為方式。兒童同伴之間的相互作用占據著兒童社會化重要過程的一席之地。兒童也有社交需要、獲得社會認可和安全感的需要,同伴關系恰恰是這三種需要的發源地。學校生活對兒童的影響很大,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取決于同伴對自己的評價高低。在這個重要的時期,同伴對自己的反應決定著兒童對自己的看法、定義或者改變,這是一種相互的作用,在獲得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相關信息的時候,他們就會在這個信息的基礎上認識并反省自己,讓自我意識得到延伸和發展。

三、兒童業余活動與心理健康

鑒于兒童可塑造性比較強,社會大眾以及媒體所宣傳的各種不同的人生美好的理想模型都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兒童在社會上的行為和同伴之間的關系。相對于成人,兒童在看到暴力鏡頭時會有更強的模仿沖動。這股模仿的沖動會讓兒童慢慢形成帶有攻擊傾向的行為方式,逐漸演變成較為頻繁的同伴沖突,這也是他們難以獲得與同伴交流互動的原因。而體育運動則對心理健康帶來了積極的作用。行為的協調能力、團結合作的精神、積極向上的思想都可以通過體育活動來培養。經常參加體育活動能增加兒童的自信心,讓自我價值得到實現,在體驗運動帶來快樂的同時學會保持平穩的心態,以上諸多好處都表明了經常進行體育運動能夠極大地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四、學習成績與心理健康

在教師、家長、同學三者價值取向共同的影響下,學習成績成為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在受到家長和其他撫養人的責罵下會產生恐慌、焦躁、容易激動等不良的情緒反應。教師往往也會忽略、冷漠那些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感受,而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表現出的是更多的關心照顧。影響學生對自我評價和體現的重要因素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習成績的好壞影響著同伴之間的接納程度,進而影響著青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

五、對兒童的期望與心理健康

篇4

【關鍵詞】 心理健康;留守兒童;橫斷面研究;留守類型

中圖分類號:B8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07)010-00669-03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Different Type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HUANG YanPing1 ,LI Ling2

1 Mental Health and Education Center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520

2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of leftbehind children. Methods: 813 children selected randomly from 6 county middle schools and 4 primary school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Mentally Healthy Test (MHT).Six types of children including 4 type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exleftbehind children and nonleftbehind children were classified for data analysis. Results: The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of leftbehind and exleftbehind children was poor,with remarkable difference between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the nonleftbehind children(51.8±10.0,55.4±9.2,54.7±9.8,F=9.087,P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Leftbehind children; cross sectional study; types of leftbehind

隨著農民工的大量離鄉進城,留守兒童的數量也愈來愈多,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留守兒童正處于心理發育的重要階段,他們本應得到父母合理的教育以掌握各種學習與生活技能等,但是,在這個最為關鍵的時候父母外出務工,造成了一種形式上的“孤兒”,這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是非常有害的[1]。許多研究表明,留守兒童的心理、人格以及學習等方面都比同齡兒童狀況差[2-4]。但是對于不同看護類型下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還鮮有報道,同時,對于一種特殊的兒童群體―曾留守兒童,曾經的留守經歷對他們是否有影響以往也未曾有研究。本文探討不同看護類型、留守經歷等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從江西省贛南、贛西、贛北、贛中四個地區各隨機抽取1個市,再從每個市中選擇外出務工現象較為典型的一個鄉鎮,從每個鄉鎮選1-2所學校,共抽取了6所農村中學和4所農村小學。調查學生共計1000人,范圍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年齡9-18.5歲,平均年齡13.4歲。男女學生各半。收回有效問卷共813份,有效回收率為81.3%。被試的構成見表1。

隔代看護:看護人是兒童的祖輩;父輩看護:看護人是父母的同輩人,即叔叔伯伯等;單親看護:父母只有一方外出打工,由父母中單方看護;同輩或自我看護:由兒童的兄弟姐妹看護或者沒有兄弟姐妹而由兒童自己看護;曾留守兒童:在16周歲以前曾經有過一年以上留守經歷,現在父母均回來一年以上的兒童;非留守兒童:從未有過留守經歷的兒童。

1.2工具

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5]:該量表主要適用于我國小學四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學生使用,較為適合于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共100道項目,分8個內容量表,分別為:學習焦慮傾向、對人焦慮傾向、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和沖動傾向。得分越高表示被試心理健康狀況越差。各分量表折半信度為0.84-0.88,總量表的折半信度為0.91;全量表和分量表的重測信度為0.67-0.86[5]。在施測時插入一些關于留守兒童的年級、性別以及看護人情況等項目。以班級為單位集體施測,要求被試在一節課時間內完成,當場收回。

1.3統計方法 進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較等。

2 結果

2.1 留守兒童、曾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差異比較

表2顯示三組兒童除了孤獨傾向和自責傾向的差異不顯著外(F=2.963,P>0.05;F=0.099,P>0.05),在焦慮總分和其他6個維度上的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P

2.2 4種不同留守類型兒童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得分差異比較

表3顯示4種不同留守兒童除自責傾向、過敏傾向、沖動傾向外各分量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得分差異均有統計學顯著性。進一步兩兩比較顯示單親看護組焦慮總分低于其他三組。同輩或無看護組焦慮總分高于單親看護組,孤獨傾向因子評分單親看護組低于隔代看護、父輩看護和同輩或無看護組,在對人焦慮因子上與其他三組均有顯著差異(P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3 討論

本研究中留守兒童比重達70.1%,比段成榮[6]等研究結果要高。原因可能是:本研究的取樣與以往取樣有所不同,被試來源于農民工外出比率較高的江西省,而且抽取的是外出務工比較多的一些鄉鎮農村中小學;另一原因可能是在本研究中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母中一方、其他監護人或兒童自己看護的16周歲以下的兒童,包括隔代看護、父輩看護、單親看護以及同輩和自我看護四種類型。而以往研究沒有將單親看護的兒童列入留守兒童范圍內 [7-9]。

本研究表明留守兒童總的心理健康狀況比曾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均差,主要表現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和沖動傾向方面。原因可能是處于中小學階段的兒童不管從心理還是行為上都沒有完全“斷乳”[10],在這個階段父母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這種留守的現狀對他們產生了負面影響。而且,對于看護人來說,要照顧好孩子總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隔代看護,孩子的祖輩們對他們的照顧雖然說是盡心盡力,但是總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因為農村老年人畢竟文化水平較低,觀念也比較落后,容易產生“重養輕教”、“重滿足輕管束”的傾向,對孩子的學習方面很少能有幫助[11];而父輩看護人以“物質+放任”的方式,甚至很多人都是一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來養護,這種養護方式容易讓孩子形成我行我素或者膽小怕事等心理特征[12];同輩或無看護組的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最差,因為他們缺乏這個年齡的孩子應有的父愛和母愛,甚至連一點父愛母愛的代替者―看護人都得不到,這對他們的心身狀態的影響無疑是雪上加霜,容易引起他們的敏感、孤僻等特征[13];單親看護的兒童也一樣,無論是父親不在身邊還是母親不在身邊,都會因缺乏一種必要的父愛或母愛而造成問題,單親在家里既要忙于農活又要照顧孩子,無疑增加了看護者的負擔,這種負擔和壓力很有可能轉化成煩躁和怒氣撒在孩子身上,對孩子造成身心傷害,這對孩子的個性培養等都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14]。曾留守的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差異達到顯著水平。主要表現在對人焦慮、過敏傾向和沖動傾向三個方面。也就是說,曾經的留守經歷影響了兒童今后的心理健康。雖然在以前還沒有關于曾留守兒童的研究,但是從本研究來看,曾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恰恰能更好地說明留守經歷是對留守兒童的影響的一種長期效應。

本研究顯示父母外出對子女的影響極大,而單親看護的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相對來說較好,它與隔代看護和父輩看護以及同輩與無看護其他三組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差異均達到了顯著水平。提示兒童時期父母作用的重要性,即使父母中一方留下來,對孩子而言,都要比其他看護人盡心盡力的照顧有著更大的心理慰藉,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成長有著不可替補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Mcloyd VC. Socioeconomic disadvantage and child development. Am Psychol,1998,53:185-204.

2 周宗奎,孫曉軍,等.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1:71-79.

3 四川省眉山市婦聯. 農村留守學生調查與思考. 中國婦運,2004,10:35-37.

4 林宏. 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現狀的調查.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3:132-135.

5 周步成.修訂. 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1991.5.

6 段成榮,周福林. 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 人口研究,2006,1(29):29-36.

7 張志英. “留守兒童”的孤僻心理. 健康心理學雜志,1998(6):1:39.

8 王東宇. 影響中學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 心理科學,2005,2:46.

9 林宏. 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現狀的調查.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 2003,3:32-34.

10 林崇德. 發展心理學.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

11 肖月英. 隔代教育的不良影響及應對措施.教育藝術, 2005,3:26-27.

12 李慶豐. 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子女”發展的影響―來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調查報告. 上海教育科研, 2002,9:46-47.

13 周宗奎, 孫曉軍,等.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1:71-79.

14 趙曉曼, 鮮章興.“民工潮”下農村家庭教育問題分析. 遵義師范學院學報, 2003(5),4:50-51.

2006-12-04收稿,2007-04-10修回

篇5

關鍵詞:留守兒童;家庭因素;心理健康

隨著中國工業化和經濟的高速發展,目前留守兒童的概念主要指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的兒童。當前我國勞動人口的流動方向主要是由農村流向城市,因此留守兒童主要也分布于農村區域。對于絕大多數的農村留守家庭來說,家中的孩子幾乎是他們全部的希望和寄托。

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部分,也是研究的重點:楊國才等人在2012年統計相關文獻時發現,關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獻占總量的59.27%。多數研究認為,與普通兒童相比,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處于較低水平,主要表現在同伴交往與親社會行為方面,其焦慮、抑郁和孤獨感水平較高。但同時也有不同觀點,認為留守兒童與普通兒童在總體心理健康水平上并無明顯差異,或僅在認知、情緒的維度上存在差異。

2家庭因素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是個體成長的重要環境,是兒童成長并走向社會的起始點。布朗芬倫娜的生態系統理論認為,兒童的心理與行為的發展是其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家庭不僅是兒童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平臺,更是對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具有關鍵影響的社會生態系統。家庭因素主要將分為內、外兩個部分。外部因素即家庭生活的外在背景,包括家庭經濟狀況、父母文化程度和工作單位、所在地、家庭結構等方面。內部因素則指家庭的心理環境,包括家庭功能、氣氛和環境、教養方式等。

2.1家庭結構

對父母外出影響的實證研究表明,父母外出導致兒童的內、外在心理健康狀況均發生惡化,且通過配對的實驗處理組發現,若父母不外出,則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將會有所改善。盡管父母不同的外出情況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的差異并不明顯,但其帶來的不同監護類型卻會對兒童的心理產生不同的影響。由于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留守兒童長期生活的家庭結構及由此形成的監護類型主要分為單親看護、隔代看護、同輩或自我看護及叔輩看護幾種。不同監護類型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之間的差異顯著。自我監護的留守兒童由于較少感受到來自長輩的支持力量,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監護類型,且主要表現在過敏和沖動傾向上;同輩監護的兒童在遇到困難時常處于“無人求助”的狀態,常體驗到較強烈的學習焦慮;兒童在家庭中的安全感很大部分來源于母親,因而母親看護的兒童體驗到的孤獨和恐怖感較少;隔代看護的兒童可能由于老人在教育時常采用恐嚇等方式,存在明顯的焦慮與恐怖感;叔輩看護的兒童體驗到的焦慮水平較低,但在過敏傾向上得分較高。與父母看護的普通兒童相比,隔代、母親看護的留守兒童的焦慮、抑郁水平和孤獨傾向較強。但王永娟等人的研究結論認為普通兒童的孤獨感體驗比留守兒童高,并由此得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與家庭中父母監護、關愛和社會支持等密切相關,而并非完全是由于他們與父母的溝通問題所致的結論。

2.2教養方式

教養方式是指家長教育、撫養孩子的方法類型,是其理念、行為及對兒童情感表達的綜合,具有相對穩定性。家庭系統中看護人的教養方式對各種監護類型的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都存在著影響,但不同的教養方式對不同看護方式的影響不同。通常情況下,父母親的溫暖理解對心理發展具有正向影響,而他們的拒絕則產生負向作用。具體而言,在隔代和父輩監護的兒童中,支持溫暖的教養方式會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但在留守家庭中常見的隔代監護較多地采取溺愛型的教養方式,容易導致兒童產生較多不良人格品質和不良行為習慣。與溺愛型完全相對的嚴厲拒絕的方式對兒童的影響也為負性。父親干涉在單親監護中具有消極作用,而父親懲罰、母親偏愛對父輩和單親監護的兒童具有積極作用。在同輩或自我看護中,家庭教養方式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如其他留守類型的兒童那么顯著,但母親拒絕和父親溫暖仍然有一定的影響。

2.3家庭功能

父母對兒童的關心程度是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關鍵原因,而兒童與父母的親密程度對留守兒童的影響程度約為對普通家庭兒童影響的兩倍。過往研究常從家庭親密度、適應性和溝通三個方面對家庭功能進行描述。留守兒童在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上的得分低于一般兒童。親子相聚的間隔時間越長,父母對孩子的照顧不周、監護不力,孩子與父母的親密程度下降,而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又可以共同反向預測留守兒童的孤獨感,且其中家庭親密度的解釋力更大。無論什么類型家庭中的留守兒童,其孤獨感和社交焦慮都是相伴而生的。通過兒童的孤獨感,能夠預測其社交焦慮的存在,反之亦然。

2.4家庭氣氛

現有研究比較一致地認為不良的家庭環境和氛圍會對兒童的心理發展產生負面作用,易產生孤獨感和不安全感,行為問題的檢出率提高。調查發現留守兒童家庭的矛盾性明顯高于常模,而高水平沖突家庭中的兒童表現出更多的悲傷、憤怒、焦慮和害怕。父母親外出后,家庭內部的教育和撫養環境發生了改變,兒童所獲得的父母關愛減少、家庭氣氛變得冷清,而冷清的家庭氣氛可正向預測留守兒童的孤獨感。

2.5其他因素

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與兒童抑郁水平負相關,對經濟狀況的自評為中等以下的兒童,其抑郁心理的檢出率最高。大量研究發現留守家庭中監護人的文化程度越高,兒童的身心健康狀態越好,恐怖感越輕,總焦慮水平越低。父親的文化程度與兒童的學習和人際焦慮、孤獨、過敏和恐怖傾向、身體癥狀以及總焦慮傾向得分之間呈負相關,而母親的文化程度與身體癥狀、恐怖和總焦慮傾向的得分之間負向相關。

3目前研究存在的局限

3.1研究內容和深度受限

目前對學齡前階段的留守幼兒的研究較少,而很多研究表明留守兒童與父母的分離時機對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響,親子分離時兒童的年齡越小,語言及認知功能發展尚不完善,在未來的成長中,他們的心理和行為受到的影響越大,出現問題的風險也更大。留守兒童的家庭功能因其親子分離的狀態而受到較大影響,但相關的研究尚不夠系統和深入。此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的推進,留守兒童已經不僅出現于經濟落后地區,而研究區域仍主要集中在農村及邊遠地區,較少涉及城鎮留守兒童。

3.2研究方法單一,縱向研究較少

現有的研究方法多采用量表或問卷,訪談法和其他的方式較少,間接限制了研究對象及范圍。如小學低年級兒童的閱讀及理解表達能力有限,在研究中就不能很充分地反映出留守后家庭對他們的影響。此外,評估因果關系的唯一方法是進行事件前后的縱向研究,而現有的研究多為一次性或橫斷比較研究,甚少有長期縱向研究,難以準確反映家庭因素對留守兒童的長期影響,以及其影響隨時間推移將產生怎樣的變化和發展趨勢。

3.3研究角度單一,應用研究少

留守兒童正處于不斷增長的心理健康問題風險之中,迫切需要更好的預防措施和更有效的管理戰略。現有研究對留守兒童心理狀態的特征、現狀、影響因素等的描述性研究成果較多,但對應如何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的研究較少,未來的研究應更具實際應用性,或嘗試考慮從其他角度加以研究,以期能為問題的解決提出實際可操作的建議和貢獻。

作者:王豐盛 張建人 凌輝 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薛靜,徐繼承.徐州市農村地區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6.2:375-377.

[4]袁宋云,陳鋒菊.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功能與心理適應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231-235.

[5]王井云.家庭因素對心理健康影響的實證研究綜述[J].社會心理科學,2010.7:125-128.

[6]凌輝,張建人,易艷.分離年齡和留守時間對留守兒童行為和情緒問題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5:674-678.

[7]袁博成,金春玉.農村不同類型留守兒童的孤獨感與社交焦慮[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10:1564-1566.

篇6

關鍵詞:留守兒童 心理健康 健康教育

隨著新農村改革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加,留守兒童――我國農村社會進入轉型過程中的一個產物。并呈現出逐年增加的態勢,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欠佳,嚴重影響著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形成社會問題。作為教育主要陣地的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應充分重視,采取有效措施。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

(1)缺少父母關愛養成孤僻性格,自卑、自閉。留守孩子因為感到父母保護的缺失而變得膽小、懦弱、內向、缺乏與同伴和監護人積極的交流和互動、缺乏自信。一些不懂事的孩子容易欺負一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使得他們認為可憐無助,低人一等,不愿與人交往。許多學生養成孤僻的性格。他們在行為上,常常表現出辦事獨來獨往,與別人格格不入,很難與身邊的人交往,人際關系極差,即便與教師交往也顯得拘謹,對教師的關懷不易接受,甚至抱懷疑的態度,很少和朋友、同學一起玩耍、游戲。甚至連回到家里也把自己關在屋子里。

(2)具有逆反心理,缺乏安全感。由于父母長期在外,無法監督管理孩子,而年邁的監護人又管不了,這就使孩子們幾乎在一種無約束的環境中生活,無形中助長了他們盲目反抗、粗暴野蠻的行為。同時,他們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懷疑,總是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為一件小事斤斤計較,甚至大打出手,喜歡與人對著干,對老師監護人的教育批評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他們看著其他同學有父母接送,與父母一起吃飯、過節,而自己卻得不到那種快樂,眼里充滿了期待和羨慕。這種親情的缺失造成的失落容易讓他們產生被遺棄的感覺,從而對父母產生怨恨的心理,進而更容易反叛。

(3)具有厭學心理,甚至怨恨父母。由于缺乏父母的監督,留守兒童學習時不能得到父母的幫助,學習比較被動,加之家里的老人文化水平低,根本沒有能力幫助他們,接管他們的親戚一般只管他們的生活不管學習,他們逐漸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最終產生學校恐怖癥、厭學癥等問題。少數留守兒童認為家里窮,父母無能,才會出去打工掙錢,對父母不理解,由此產生怨恨情緒,在父母回家后疏遠父母,產生情感隔膜。

(4)缺乏溝通,交際出現障礙。留守兒童處在身心迅速發展時期,在生理心理以及人際交往方面常遇到困擾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他們得不到及時的幫助和引導,內心的煩惱得不到及時排解,進而導致他們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護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研究顯示,留守兒童較為內向,具有冷談孤獨、自卑拘謹、少年老成、自我中心主義等個性心理。

二、留守兒童帶來的問題

(1)由于留守孩子父母的“缺席”影響其人格的正常成長。大部分農民外出打工,使小學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更缺少父母的關愛、指導和家庭的早期教育的支持,使小孩在人格成長上形成某種障礙,造成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日漸突出。小學階段是一個人人格成長的關鍵時期,這時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2)留守孩子的寄養多于寄宿,管護形成“空檔”。使他們養成很多不良習慣,比如到處亂跑,跟人打架,上網,吸煙喝酒等,不僅學習受到嚴重影響,身體、心理的發展也不夠健康,給學校管理帶來很大不便,也給社會造成安全隱患。

(3)留守孩子存在較大的人身安全隱患。從小的方面來說,不說這些小孩每天來回走讀影響學習,由于沒有專人接送,其人身安全更缺乏保障。

三、對留守兒童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建立完備的留守兒童心理檔案。心理檔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內容:留守兒童個人的愛好特長;身體狀況;家庭的經濟狀況,家庭氣氛,家長的教育方式與態度,與父母和監護人的關系;學習成績,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師生關系,同伴關系;性格類型及特征,氣質類型及特征,個性心理有哪些特征,個性心理留守兒童心理分析及教育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質等。這樣才能隨時了解兒童的心理狀況,有針對性的進行輔導。

(2)要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理解和尊重,以足夠的愛心和耐心去包容留守兒童的缺點和錯誤。留守兒童由于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都較差,在學校中他們不完成作業,紀律渙散,集體榮譽差,往往是學習和紀律的雙差生,如老師對他們失去耐心,施以責罵、挖苦、體罰等不當手段,致使他們對學校失去信任,他們就會逃學、輟學,過早地流向社會,因此對留守兒童的缺點、毛病,學校老師要以足夠的愛心、耐心去理解和包容。

(3)加強對家長的指導和幫助。通過開家長會、家長座談會、與家長電話聯系、家長回家及時進行家訪等方式,建立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引導和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促進親子關系的建立,讓家長協同學校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

(4)加強對教師的心理教育培訓。各科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要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師必須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學校要請經過專門培訓的心理輔導教師對科任教師進行系統的培訓,介紹留守兒童易出現的心理問題,怎樣進行解決等等,這樣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學化。

(5)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活動課,建立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陣地。心理健康活動課應該融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和操作性為一體,通過游戲、情景創設、角色扮演、討論等方式幫助留守兒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質。側重點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識的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情緒的合理調控、挫折承受能力訓練指導等。

總之,農村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事關重大,不僅會危及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還會給農村教育乃至社會發展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應當引起社會的特別關注和高度重視。營造關愛留守兒童的社會環境對于家庭、學校和全社會,都是義不容辭的。

參考文獻:

[1]馬勤?淺談農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問題[J].教育與職業.2005.

篇7

1、要盡可能的保持和留守兒童的密切聯系和溝通

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走上犯罪的道路。作為老師要把學生看成朋友,主動接近他們,拿出更多的時間與他們聯系,創造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與他們談話溝通,對他們的道德發展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把他們的困難放在心上,想方設法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甚至給予特別的照顧,讓他們把你當作知心朋友,愿意跟你說心理話、說真話,將心中的苦惱、憤怒 、悲傷向你傾訴;平時多創造一些愉快融洽的場合,如和他們一起唱歌、游戲、勞動等,這也是與他們進行聯系和溝通的最好時機,真正做他們的良師益友。

2、尊重、理解、寬容與激勵教育

孩子畢竟還是未成年人,他們需要別人的尊重、理解和寬容。留守兒童更是如此。孩子是被教育者,而老師是教育者,每個教師都要認識到:教育學生是國家賦予教師的職責,教育好學生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1)教師只接受學生的優點和成績,對孩子的缺點和不足難以接受,采取粗暴、壓抑、禁錮的教育方式效果只能適得其反。缺少對學生人格的尊重,認為,打罵、懲罰是為了讓他有出息,舊的教育方式是錯誤的,與尊重、理解、寬容學生是背道而馳,是絕對不可取的。尊重、理解、寬容學生不僅僅因為他們年紀小,需要愛護、關心和培養,還在于他們從出生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他們天真爛漫,活潑、好動,無論誰都無法支配或限制他們的行為。學生對自己的名譽很看重,會更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因而教師不宜宣揚學生的過錯,若教師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使他們無地自容,他們越覺得自己的名譽受到打擊,維護自己名譽的心思也會越淡薄。事實證明,受到教師良好的尊重、理解、寬容的學生大多非常合作,他們待人友善,懂禮貌,同教師談話沒有一點局促感,自我獨立意識強。

(2)激勵教育,以其觸動心靈,讓留守兒童在跌倒后爬起。用催人向上的引導來激勵留守兒童,從人性的本質和原動力出發,以治心扶志為本,借助特殊的音樂和環境氛圍,用極具感染力和震動力的心聲心語,引導他們如夢境般回想過去,重溫往事,反思自己,遙掛父母,感念恩情,使他們迷失的自我重新被找回,又以情理交融、催人奮進,讓他們在落淚之余振作之后仍回味再三,點燃心中的激情,重樹成功的信念,重塑全新的自我。

3、以良好心理品質對留守兒童潛移默化感染

(1)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身教重于言教。一個成功的教師,應既有淵博的學識和優良的教學技能,還應有健全的人格,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地發展。如果老師自身教育素養不高,教育方法不當,就會傷害學生,甚至造成了學生的心理障礙。因此,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成為學生心理健康的表率。

(2)在孩子犯了錯誤后,有的老師方法不當,當著其他人的面前或諷刺,或挖苦,或嚴厲指責,甚至破口辱罵等,只能造成他們害怕老師,害怕學校。在心理壓力下,有的孩子變得焦慮、煩燥、緊張、暴怒、嫉妒、猜疑等,產生逆反心理,自尊心特別強的,就會不肯接受老師提出的任何意見,反正父母不在身邊了,老師你對我無可奈何,并學會了應付老師的,欺騙術,。常常會因為一點芝麻小事而憤怒,生活失去了色彩,學習變得枯燥無味,厭學的情緒與日俱增,給教育帶來更大的不利。總之,留守兒童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時期,我們教師應當高度重視,正確引導他們健康成長,防止他們因缺乏父母之愛和管教而誤入歧途。

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最先接觸的是父母,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和關愛滿足了子女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同時,兒童在與父母互動中相互之間的親情關系日趨加深,成了其他人際關系很難替代的一種親子關系,這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依戀。在整個兒童和青少年時期這種依戀關系使他們獲得一種心理的支撐力量,能夠很好地面對外部世界發生的各種情況,他們的內心始終是安全的、充實的。而對于每一個留守兒童來說,他們得不到滿足的恰恰是再正常不過的親情需要。以前教育專家曾經說過,沒有親情的教育是一種殘缺的教育.而父母的關愛是其他任何親情所無法替代的。面對父母外出務工的現實,他們之中絕大部分人充滿了無限的惆悵、思念和哀怨,同齡孩子和父母的親密關系是他們最羨慕的。事實告訴我們,越是和父母關系密切且感情交流豐富的孩子,父母外出后表現出的心理問題越是明顯。根據杜會比較理論,每個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與他人進行比較,尤其是與自己相仿的人比較,比較的結果則強化了原有的某種心態。留守兒童與其他兒童的比較使他們因缺乏親情而產生更多的失落感和心理失衡。留守兒童的種種情緒問題如抑郁、不安、惆悵、憤怒等,其根源更多地歸結到對于親情的需要。

篇8

一、問題的提出

留守兒童是社會轉型期出現的特殊群體之一。有觀點認為,留守兒童是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造就的產物,因為“二元體制”的存在,使得農村孩子進入城市要面臨教育、醫療等方面的福利障礙。為了減輕負擔,父母不得不忍痛將自己的孩子留在農村委托他人照看。這種照看是一種單純的生活上的照料,談不上輔助孩子教育和身心發展,對孩子的成長成才極為不利。也正因為如此,留守兒童問題越來越成為社會普遍關注卻一時難以徹底破除的社會難題之一。2015年6月9日,畢節市七星關區的4名留守兒童集體喝農藥自殺,這一悲劇的發生迅速引發了社會對留守兒童的再次集中關注。事實上,這次自殺事件的發生已經不是首例發生在留守兒童身上的悲劇。通過互聯網搜索“留守兒童”這一關鍵詞,我們可以發現早已有留守兒童的悲劇見諸報端。如早在2008年,安徽一名12歲的留守兒童因父母經常外出務工而上吊自殺;2012年11月,同是畢節市七星關區的5名流浪兒童在垃圾箱里生火取暖,一氧化碳中毒死亡;2014年1月,安徽省一名9歲留守兒童在自家廁所自縊身亡,同年,湖北省13歲的留守少女在家中割腕自殺未遂,等等。關于留守兒童的慘痛事件頻頻發生,僅2015年上半年就發生多起,有墜樓的、有溺水的、有被的。這些發生在留守兒童身上的悲劇社會早已承受不起,但為什么又總在發生并有惡化之勢?難道是因為他們吃不飽穿不暖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留守兒童悲劇事件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關愛而引發心理健康問題,進而釀成悲劇。解決留守兒童問題,雖非一朝一夕所能及,但并非無能為力。本文從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為切入點,簡要分析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及其消極影響,進而探討了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緩解之道。強調社會應該通過實實在在的行動關愛、呵護留守兒童,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杜絕悲劇的再發生。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及影響

在我國,留守兒童的規模應用龐大來形容。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樣本數據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37.7%,占全國兒童21.88%。與2005年全國1%抽樣調查估算數據相比,五年間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增加約242萬。①另據國家衛計委的《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顯示:農村留守兒童占比超過1/3,留守老人接近1/4,留守家庭成為常態家庭模式。貴州省地處祖國大西南,經濟社會發展處于欠發達態勢,人口基數大,外出務工人員規模也大,留守兒童問題突出。2014年,由貴州省社科院的《貴州社會發展報告(2014)》顯示:2013年貴州省在校中小學生為658萬人,農村留守兒童約為240萬人,在校生留守兒童為98萬人,學齡前留守兒童約150萬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60%(詳見表1)。②一系列的數據均反映出貴州省留守兒童問題較為嚴峻。留守兒

童問題的嚴峻性不僅僅是數據上的反映,更多的問題是這個特殊的弱勢群體在學習、生活、精神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障礙,尤其是心理健康問題更是各項問題之首。曾有調查表明,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檢出率高達57.14%。相對于同齡的非留守兒童而言,留守兒童因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其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在多方面,并且容易產生消極影響,這種影響輕則在性格上叛逆或孤僻,重則造成人生悲劇。

(一)性格孤僻且叛逆

留守兒童因父母外出務工而使他們的童年生活里缺少最重要的“營養”補充,導致成長環境“營養不良”。盡管有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監護人的照顧,但由于代際原因,這些親人的關愛始終替代不了父母的關愛。相關研究表明:43.8%的留守兒童和監護人之間很少或者幾乎沒有情感交流,37%的留守兒童表示經常不想跟任何人說話,30%的留守兒童經常感到孤獨。③因此,留守兒童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不喜歡說話,也不愛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獨來獨往,久而久之形成內向的性格。同時,由于自我意識和自尊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強,他們不愿意接受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親人的管教,逐漸產生叛逆心理,常常因小事而容易暴跳如雷,和他人頂撞,即使是無理的也要鬧一鬧,甚至是唯吾獨尊。這些行為習慣或性格的形成,不利于留守兒童長大后快速、順利融入社會。在講求團隊合作精神的當今社會,這部分性格孤僻而叛逆的人將與社會格格不入,個人價值或人生目標難以實現,長期的壓抑情緒將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對社會的仇恨心理,這種心理一旦爆發將會對社會和他人產生嚴重的危害。

(二)自卑心理明顯

自卑心理是大部分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尤其是農村的孩子本來在機會上就與城市同齡兒童存在差異,長期與父母的聚少離多容易導致孩子內心封閉,缺乏自信。在別人談論爸爸媽媽或爸爸媽媽接送其他小朋友上下學、逛街購物的時候,這些留守兒童會在第一時間想起自己的爸爸媽媽在哪里?為什么不能陪伴在自己身邊?自己是不是被遺棄等想法。同時,由于代際原因,現有監護人無法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進行輔導或滿足不了學習需要,他們除了照顧孩子的起居飲食外,無法對孩子的其他需求進行滿足。此外,在學校召開運動會或家長會的時候,這些留守兒童也會因為自己的父母不能到場而憂心忡忡,更加封閉。留守兒童缺乏自信心或自卑心理強烈是長期缺乏和諧親子關系的結果,這種心理狀態的產生極不利于還在今后的全面發展,可謂是在起跑線上輸給了同齡人。

(三)思想道德狀況堪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思想道德素養的形成。然而,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長期與孩子處于分離狀態,父母除了能夠在物質方面盡可能的滿足孩子外,在教育方面應盡的義務微忽甚微,更談不上通過父母的言行舉止來影響和培育孩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在留守兒童的日常教育中,很多家長甚至認為只要孩子不淘氣,每天多給點零花錢也愿意。事實上,很多時候正是這種想法苦了或害了孩子。孩子一旦手里有充裕的錢,他就能做很多學習外的事情,養成不好的習慣,最常見的就是抽煙和上網。實踐證明:農村留守兒童因父母外出打工而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監管,部分留守兒童容易做出偷盜、打架斗毆、上網、吸煙等不良舉動,嚴重者還會拉幫結派,危害他人。這些表現在思想道德建設方面的負面影響如不加以制止,將會直接影響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即使父母期望再大,也難以如愿。

(四)對學習產生排斥

父母外出打工是希望能夠創造一個優裕的家庭環境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好好學習,將來能夠出人頭地,所以將孩子留在農村而選擇進城務工。但是,由于父母與子女長期分離,父母沒有時間對孩子進行教育和管教,而孩子的現有監護人又由于年長或忙于農活而不能承擔起所監護對象的教育職能。這樣的生活和教育環境,幾乎是完全自由無約束的。童年時代玩的天性,加上弱小的自制能力,留守兒童對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沒有認識。于是乎,這些農村留守兒童在課堂上不認真聽課,偶爾還會出現擾亂課堂紀律的情況,課后作業無法完成,嚴重者還會出現逃課、逃學現象,最終對學習產生排斥,出現厭學心理,失去上進心,與父母的初衷背道而馳。曾有一項針對貴州、重慶、河南等勞務輸出大省的調研顯示:43.8%的留守兒童對學習不感興趣,49.4%經常沒完成作業。④可見,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好壞與父母外出務工所產生的長期分離有很大的直接性關系。

三、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由貧困而導致的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龐大的弱勢群體,這個龐大群體身上承受著的痛苦,正由一次次的悲劇傳遞給社會。盡管學界、政府及各類社會組織早已關注留守兒童現象并努力改變這個群體的學習、生活環境,但時至今日,所有的工作似乎都沒有阻止留守兒童群體悲劇的發生。在未來,如何緩解或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家庭、學校、政府和社會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

(一)家庭方面

為了讓孩子能夠有親情的哺育,父母選擇外出務工一定要因時、因勢、因地進行,即根據家庭生活條件和孩子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時間最近務工。一方面,如果家庭生活條件已能自給,那么可留下一方在家照顧、教育孩子,切不可因想外出感受繁華的現代都市生活而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另一方面,如家庭條件確實艱苦,為了維持生存不得不外出務工,那么,對于留守在家的子女,父母至少需要做到“三個保證”。第一,保證每天晚上給孩子通電話或視頻聊天,詢問孩子學習情況,鼓勵孩子認真學習,讓孩子時刻感受到父母就在身邊,能夠像非留守孩子一樣用心學習,正常成長。暑假時還應該將子女接到工作地近距離進行親情培養和溝通;第二,保證三天以內給現有監護人通電話,詢問子女的學生生活情況,對存在的困難要及時協調監護人進行解決;第三,保證一個星期給學校班主任老師通電話,實時了解和把握自己的子女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及其他方面的表現,支持學校教育工作。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家庭環境最重要,而父母的陪伴則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

(二)學校方面

學校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擔負著直接的重要責任。因此,為適應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需要,學校需要進行傳統教育模式的革新。第一,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九年義務教育課程體系,加強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積極的和向上的價值觀;第二,完善教師專業結構,實時引進社會工作專業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相關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到農村中小學任教,加強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介入,彌補現有教師專業結構不能滿足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第三,通過開展團隊游戲、感恩教育、道德教堂等活動,讓留守兒童在活動中培養自信、團結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陶冶道德情操;第四,加強校園法制宣傳教育,引導學生刻苦學習,遵紀守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第五,加強農村小學教師家訪力度和頻率,建立留守兒童教育聯動機制,營造良好的留守兒童生活、學習環境。

(三)政府方面

政府職能部門在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后勤保障功能,政府需要多舉措做好后勤保障部長的職能。第一,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尤其是鄉鎮政府需要根據上一級職能部門頒發的社會保障制度,結合轄區內實際,制定有針對性的農村留守兒童社會保障制度,并負責落實和監督。第二,縣級以上政府預算專項財政資金加強對寄宿制學校的基礎設施投入,通過完善的學校生活環境讓農村留守兒童感受學校關懷,培養留守兒童自理能力、群體意識及團隊精神,學會感恩;第三,聯合教育、婦聯、民政等職能部門對轄區內留守兒童進行全面、詳細排查,對留守兒童個人及家庭信息登記造冊,建立健全的農村留守兒童動態管理機制,便于開展結對幫扶工作。第四,加強學校周邊的環境整治和監管,依法取締有礙學生學習的網吧、酒吧、游戲廳等場所,為學校教育營造良好社會空間。第五,建立健全的農村留守兒童法制保障體系,依法對侵害留守兒童的行為進行懲罰,切實保障留守兒童權益。

(四)社會方面

留守兒童作為弱勢群體之一,需要全社會的關注、關心和關懷。例如,作為企業,應該讓常規管理制度更加人性化,可以允許留守兒童父母定期帶薪返鄉看望子女,建立留守兒童關愛基金,免費組織留守兒童進城、進廠見父母,等等;作為街坊鄰居,應該主動關心留守兒童,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給予留守兒童關懷,讓留守兒童感受家的溫情;作為村委會,要通過建立農村留守兒童臺賬制度全面把握留守兒童個人及家庭情況,建立一對一的幫扶制度,不定期對留守兒童家庭進行走訪,在政策上給予照顧。社會的力量是無窮的,企業、街坊鄰居、村委會等組織的加入將會為農村留守兒童創造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和氛圍,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能夠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注釋:

①全國婦聯課題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2013年5月10日。

②貴州省社科院.《貴州社會發展報告(2014)》,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3月27日。

篇9

【關鍵詞】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對策分析

近年來,我國市場經濟迅猛發展,城市化步伐加快,我國農民工就業規模持續擴大。據統計,2012年我國農民工總量達2.63億人,比上年增加983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63億人,比上年增加473萬人。特別是西部偏遠山區,由于地理位置和經濟條件等方面比較差,造成當地大部分農民外出打工。有關資料顯示,貴州農民工總量已有800多萬人。由于戶籍、高昂的借讀費用和父母工作不穩定無法照顧孩子等原因,打工農民的孩子們只能留在農村,由長輩或其他人照看,最終形成了父母雙方或一方與孩子兩地分隔的局面,產生了大量留守兒童。以遵義市余慶縣為例,全縣共有30萬人口,其中農業人口22.68萬人,外出務工人員每年大概有6.3萬人,外出務工人員占農業人口的27.8%,留守兒童大約有13000多名。

一、問題和原因分析

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社會轉型期出現的特殊弱勢群體,他們由于缺少親情關愛,因此在思想上、行為上和心理的成長中易偏離正常軌道,最終造成孤僻的性格和消沉的意志。

1.學習注意力不集中,動機不科學,成績差

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動機不科學,不是因為喜歡學習而學習,而是為了父母來學習,導致其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注意力不集中。還有一部分留守兒童聽了父母及親人對外面精彩世界的描述,想通過認真學習“跳龍門”考上大學,以實現跨入城市的愿望,是為走出家鄉而學習。因此,不同的學習動機直接影響著留守兒童的學習效果和未來的發展后勁。

2.個性心理特征發育異常,性格孤僻、冷漠

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孩子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常常會感到孤獨無助,久而久之就會對心理和身體成長造成一些后遺癥。當前,大多數山區農村留守兒童都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來撫養,彼此之間有代溝,孩子同祖輩不能有效溝通,慢慢就會形成孤僻、敏感、暴躁的性格。他們生活在狹小的自我空間里,對外界發生的一切都漠不關心,對他人和集體的情感冷漠。也有一些留守兒童為了吸引老師和別人注意自己,故意做出一些特別和怪異的舉動。另外,不少留守兒童還出現過早與異朋友,以及同性之間結拜姐妹、兄弟的現象。

3.焦慮心理突出,精神壓力大

農村留守兒童耳濡目染許多殘酷的現實,知道農村的艱辛和父母在外打工的困難,種種原因無形中給自己增加了生活和學習的壓力。他們認為自己肩負的責任很重,認為自己不讀好書就對不起在外辛苦打工的父母和親人。因此,很容易引起他們內心的焦慮,導致心理和精神壓力大,進而影響到學習成績。

4.依賴心理較強,生活自理能力差

留守兒童多由祖輩撫養,祖輩們由于思想觀念陳舊、教育觀念落后等因素影響,常對孩子過分地照顧與保護。他們都將其監護責任理解為讓孩子吃飽穿暖,不發生安全事故。個別老人對孩子可以說是百依百順,百事包辦,除了學習,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另外,父母由于常年在外,總覺得對孩子照顧不周,因此經常給孩子錢以補償,盡量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祖輩和父母對孩子過分溺愛,導致孩子形成較強的依賴心理,生活自理能力差。

5.逆反心理強,違法現象嚴重

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環境的不完整和情感教育的弱化,對其心理和精神狀況都會產生負面影響,這些影響在外在環境條件的影響下,有時會產生一些極端的后果。一些孩子喜歡逃學、曠課,甚至參與社會不良青年團體,沾染上抽煙、打架、賭博和酗酒等不良習氣;還有的孩子因得不到家庭溫暖而離家出走,四處流浪。調查資料顯示,父母均在外的留守家庭青少年犯罪率比一般家庭高70%。由于祖輩本身種種原因無力對孩子進行行為的控制和心理的教育,加上孩子的逆反心理較強,因此一些留守兒童極可能被社會上違法人員勾引,走上病態社會化的道路。

二、對策分析

農村留守兒童的種種不正常表現已經成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和社會安全穩定工作的一大難題,引起教育工作者和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如何解決好留守兒童的學習和心理等問題,使其身心健康成長,促進學校工作和諧發展,促進社會穩定進步,是值得高度重視的教育新課題。

1.建立留守兒童學生動態檔案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配合各學校對山區留守學生進行綜合調查,走訪留守學生,及時了解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給每一個留守學生建立個人檔案,詳細記錄留守學生的思想、品行、學習和生活情況,進行分類教育管理,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班主任根據具體情況及時補充檔案內容,為留守學生的動態管理提供了依據。班主任定期與留守學生監護人或委托監護人進行聯系,并做好聯系記錄,為留守學生的教育管理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2.培養留守兒童科學的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原因,是激勵、指引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活動是兒童的天性,活動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兒童的興趣與動機。美國教育家彼得克萊恩提到:“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他把實際參與看成學習的最高水平。在活動中,培養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端正他們的學習動機。學校、班主任及科任教師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孩子自覺去學習。留守兒童在正確回答老師的提問后,老師要及時的表揚和肯定,增強其自信心,讓他們產生的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進而不斷規范自己的學習行為,提高學習成績。

3.建立家校愛心橋梁

班主任定期與留守兒童父母和監護人聯系和溝通,及時通報留守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提出相應建議,督促家長更多關注孩子的全面成長,指導家長或監護人關心愛護孩子。另外,可以利用各種節假日時家長返鄉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充分交流溝通,形成合力效應,共同關愛孩子的成長。

4.更新教育理念,培養留守兒童全面發展能力

學校應該承擔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雙重責任,班主任應該既當教師又當家長。全體教職員工樹立“留守兒童不等同問題兒童”教育理念,從單純追求教與學轉向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上來,提高教學內涵質量,培養孩子的全面發展能力。營造尊重、關心留守學生的氛圍,讓留守兒童更多參與校園活動中來,多舉辦一些能增加孩子動手能力的活動,鼓勵留守兒童積極參與其中,全面提高他們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既要學會學習,也要學會做人和做事,實現學生認知和個性的和諧發展,使每個留守兒童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全面發展。

5.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預防犯罪

心理健康問題不是病,但是如果不重視可能造成比生病更嚴重的后果。對待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不能一蹴而就,不能粗暴急躁,不能諷剌打擊,要像朋友式地談心,針對性地梳理,耐心啟發、正確引導。學校應該成立心理咨詢室,配備受過專業培訓和指導的心理老師,定期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幫助他們坦然面對成長的煩惱。大力開展青少年預防犯罪教育活動,組織留守兒童參觀勞教所,安排失足少年報告會,讓他們對犯罪的后果有一個直觀的認識,讓他們珍惜生活,珍惜現在,預防犯罪。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農村勞動力會繼續流向城市,留守兒童的隊伍必將進一步擴大。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問題不只是教育部門的問題,也是當前中國農村社會轉型期一個獨特的社會問題,不僅需要教育部門和教師的積極參,更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參與。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也將發生較大變化。我們要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不斷更新專業知識掌握新興的與教育教學密切相關的科技知識,來適應留守學生更具挑戰性的學校教育。

【參考文獻】

[1]張帆,劉琴,趙勇等.我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的系統評價[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1,11(8).

篇10

關鍵詞:情商;留守兒童;類型;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1-021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140情商即情緒智商,是一種自我調控和管理情緒的能力,它包括認識自身情緒、妥善管理情緒、自我激勵、認識他人情緒、人際關系的管理等內容。情商是與智商相對而言的。智商是外顯的,容易被測試的;而情商則是內在的,不容易被測試的。一個人的情商雖然不能給予明確的鑒定,但對其人生的成敗卻至關重要。

目前,農村留守兒童很多,他們因親情的缺乏造成了情感障礙,嚴重影響著他們的健康發育與成長。由于嬌生慣養、親情缺失、情緒波動、意志力薄弱、耐挫力不強、不良社會風氣等非智力因素影響而導致的懶惰散漫、基礎知識差、學習困難、興趣低落、自信心喪失的一類學生,占全體學生人數的20―30%。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很復雜,教師要找準癥結,對癥下藥,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以下是我給這一類學生的定性與分類,以及針對具體對象所采取的具體措施。

一、因嬌生慣養而導致的懶惰散漫型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養尊處優,加上爺爺奶奶的偏袒和嬌慣,形成了很多不良習氣,吃飯兒戲,心不在焉,一碗飯能吃半個小時;干活拖拖拉拉,漫不經心,愛干不干,吊兒郎當。這種不良習性帶到學校之后,上課不集中精力,東張西望,小動作百出;做作業沒有緊迫感,看似在做,實則在玩,心思一點兒也沒有放在作業上。俗話說:性相近,習相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于這種學生,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寄宿在學校里,過半軍事化的集體生活,在老師和其他同學的監督影響之下去掉惰性,改變不良習氣。

二、因個性太強而導致的偏科型

一般來說,個性太強的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他們心里只有自己,沒有別人。對別人的批評,不但不能正確對待,而且還會產生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

比如六年級學生李紅,其他課程學習成績都很好,但唯獨數學成績太差。究其原因,是由于四年級時與數學老師有過節,不投緣,上課時不愿意聽他的課,或偷看小說,或做其他課的作業,老師雖然給予了提醒,但他就是不聽勸告,長期下來造成了數學成績嚴重下降的狀況。對此,我在給他做了大量思想工作的同時,請數學課老師對他給予了特別的關注,為他補習了所缺知識,讓他的數學成績迅速趕了上來。

三、因家庭變故而導致的情緒失落型

人在不如意的時候,往往比剎那間的快樂更令人刻骨銘心、意志消沉。教育者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情緒與情感問題,讓他們在失意和挫折面前能夠盡快從消極情緒中走出來。

比如錢小梅同學,平時性格開朗,興趣廣泛,學習成績也不錯,可是近來卻突然情緒低落,學習成績也下降了,并且上課和課外活動時也常有心緒不定和精力不集中的表現。經過多次詢問和個別交談,才知道是最近一段時間她的爸爸和媽媽在鬧離婚,她不但遭遇到了家庭不和所造成的生活上的不順心,而且面臨著親人離異所造成的何去何從的窘況。知道了這種情況,我們及時地進行了家訪,與她的父母進行了溝通。后來她的父母想開了,態度發生了轉變,決定不離婚了。錢小梅也走出了低谷。

四、因養尊處優而導致的思想墮落型

李明,五年級二班學生,因他爸爸是一個大老板,很有錢,上學回家都有小車接送,可學習很差,不用心,而且還有故意騷擾影響其他同學正常學習的不良行為。一次我們在家長會上請來了他的老板爸爸,在問到他應該如何配合學校教育好孩子,如何關心孩子的學習時,他竟然說出了這樣的一番話:“噢,我的兒子么,學習差點沒關系,他只要不殺人放火就行,老子掙下的錢他三輩子也花不完,愁苦個什么哩!”這番話惹得其他家長大笑了起來,我們老師只有無可奈何地搖頭嘆息而已。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老師集體商議,對李明同學實施恩威并用的心理調理戰術,一方面對他的不良行為進行正面批評教育,另一方面利用課堂和班會對他采取心理戰術,讓他明白一個道理:人不單單是為了金錢而活著的,一個人再有錢,如果他僅僅活在那種維持軀體快樂的動物性本能層面,人們也是瞧不起他的。通過講故事的辦法讓他認識了解那些沒有一點兒文化與道德修養的暴發戶突然暴富,又突然變窮的可悲可笑的狀況。通過一段時期的啟發教育,李明同學終于認識到了自己的幼稚和膚淺,公開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把精力用在了學習上。

五、因社會不良風氣而導致的邪門歪才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