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范文

時間:2023-04-07 21:44: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SCL-90;結構方程模型;青少年;父母養育方式;社會支持

中圖分類號R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07)09-00650-04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and Social Support on Mental Health in Adolescent

HU Jun-Sheng1,2,TENG Lan-Fang1,WANG Deng-Feng1

1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2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Jinggangshan College,Ji'an 343009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social support and mental health, and to establish a structural model of them.Method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as based on the data from 504 adolescents, who were tested with the questionnaires of SCL-90,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and the Chinese version of EMBU.Results: A theoret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for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of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social support and mental health.Both SCL-90 score and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exhibited closely correlations with social support.The relations of objective support, subjective support and the usage of support with score of SCL-90 were -0.10, -0.29, -0.30 (P

【Key words】SCL-90;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adolescent;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social support

良好的社會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不良社會關系的存在則損害身心健康[1]。親密人際關系所提供的社會支持可以緩解壓力的不良后果、降低青少年的壓力感、提高個體適應各種壓力和生活變遷的能力[2],對社會支持的利用會顯著促進個體的心理承受和負荷能力,增加處理危機和沖突的水平[3]。有關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與早期的親子交往有關,如Moreira等[4]發現感受到的社會支持、特別是親密關系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戀模式的副產品,安全型依戀的個體比非安全型依戀的個體感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并且對自己的社會支持狀況更為滿意[5]。因此,作為反映親子交往實質的父母養育方式[6]必然會對個體的社會支持產生一定的影響。父母養育方式是父母的教養觀念、教養行為及其對兒童的情感表現的一種組合方式[7],具有相對穩定、不隨情境的改變而變化的特點[6],大量研究表明父母養育方式不僅會影響青少年的個性發展[8,9],還會影響到青少年焦慮水平、歸因方式和心理健康[10-14]。因此,本研究初步假設父母養育方式不僅會對個體心理健康產生直接的影響,還可能會通過社會支持間接對個體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即表現為圖1所示的關系模型。鑒于目前研究主要采用相關分析或回歸分析的方式來探討心理健康諸多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本研究采用結構方程來驗證本研究假設,以期引起心理健康教育人員對家庭教育的重視。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參加本研究的被試共504人,其中男女分別為267人和237人;年齡16-22歲,平均年齡18±1歲;中學生199人(其中高一、高二、高三分別為32、83、84人),大學生305人(其中文科147人、理科129人、藝術類29人)。

1.2 工具

1.2.1 癥狀自評量表(SCL-90)[15]采用1-5級記分,得分越高,癥狀越嚴重,本研究以總均分作為其指標。本研究所得到的α系數為0.97。

1.2.2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16] 含客觀支持(OBS)、主觀支持(SUBS)與對支持的利用度(USES)3個因子。測查前對量表適當修訂,使之適合青少年學生(如將“同事”改為“同學”、“夫妻”改為戀人)。修訂后44人樣本間隔2周重測,總分相關為0.88(P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1.2.3 父母養育方式評價量表(EMBU)[17] 含父親養育方式6個因子和母親養育方式5個因子。分別為:FSS1(父親情感溫暖與理解)、FSS2(父親懲罰、嚴厲)、FSS3(父親過分干涉)、FSS4(父親偏愛被試)、FSS5(父親拒絕、否認)、FSS6(父親過度保護)、MSS1(母親情感溫暖與理解)、MSS2(母親過度干涉、過度保護)、MSS3(母親拒絕、否認)、MSS4(母親懲罰、嚴厲)、MSS5(母親偏愛被試)。本研究FSS1至FSS6的α系數分別為0.87、0.86、0.52、0.82、0.68和0.46,MSS1至MSS5的α系數分別為0.90、0.70、0.80、0.85和0.82。

1.3 統計方法 t檢驗、相關分析等。

2結果

2.1 中學生與大學生各量表得分情況比較

中學生與大學生除FSS3、MSS2、MSS5得分無顯著差異外,其他各項指標得分差異均有顯著性(見表1)。

2.2父母養育方式、社會支持及心身癥狀的相關

EMBU的11個因子與SCL-90總均分的相關均有統計學意義,除FSS1和MSS1與SCL-90負相關外,其余因子均與SCL-90呈正相關,但r均

2.3 EMBU和社會支持與心身癥狀的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采用結構方程對假設模型(圖1)進行驗證,結果模型的擬合度指標為χ2 =374.26、df=60、P

3討論

本研究結果完全證實了假設,即父母養育方式不僅直接影響著個體的心理健康,同時還通過社會支持間接對心理健康造成影響(見圖2)。但在父母養育方式和心理健康的關系中,客觀支持并不起中介作用,父母養育方式只是通過主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間接對心身癥狀產生影響,可能是因父母養育方式會影響個體的人格[7],而人格不僅會影響個體對社會支持的感知[20],還會影響個體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再有Sarason等[21]認為個體對社會支持的感知和利用主要是根植于兒童時期與養育者交往所形成的社交觀念也說明了這一點。同時從圖2可看出,父親和母親的情感溫暖與理解以及父親的過分干涉可以正向預測個體的主觀支持,父親的懲罰與嚴厲則負向預測了個體的主觀支持;父親的情感溫暖與理解可以正向預測個體對支持的利用度,父親的過度保護則可以負向預測個體對支持的利用度。有意思的是,父親的過分干涉也對主觀支持有正向預測作用,可能是因為父親的經常干涉導致了其子女一旦有事情就直接求助于父親,使子女心中有了依靠,從而增加了對支持的主觀感受,但是父親的懲罰與嚴厲負向預測主觀支持以及父親的過度保護負向預測個體對支持的利用度卻說明過于嚴厲和過度保護的教養方式并不利于社會支持的提高,從父親的過分干涉負向預測了個體的客觀支持可以看出,因為父親的過分干涉可能會導致青少年的社會交往圈子較小以致于客觀支持較低。至于父親的懲罰與嚴厲正向預測個體的客觀支持卻負向預測主觀支持可能是因為父親過分嚴厲使青少年尋求外來的支持(如同伴、同學、老師等)以致客觀支持較高;但是有問題畢竟還主要依靠家庭來解決,過于懲罰與嚴厲的教養方式可能使得青少年不敢求助于家庭以致主觀支持較低。

本研究表明學校心理工作人員應努力改善青少年的社會支持網絡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因大量研究[3,4]顯示個體的社會支持會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同時從圖2可看出,主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兩個因子對心身癥狀的作用路徑均達到顯著水平,表明應特別注意改善青少年學生對社會支持的主觀評價和提高其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因為感知到的社會支持比實際所獲得的支持更能有效預測個體的身心狀況[22],感受到的支持雖然不是客觀現實,但是“被感知到的現實卻是心理的現實,而正是心理的現實作為實際的變量影響人的行為和發展”[23]。另外本研究還提示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最好從中學階段開始,而不應該僅僅將重點放在大學生身上。從表1可看出,高中生不僅心身癥狀顯著高于大學生,而且無論是社會支持總分,抑或是客觀支持、主觀支持以及對支持的利用度均顯著低于大學生。

本研究同時還表明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父母所應承擔的巨大責任。父母養育方式不僅會通過社會支持間接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還會直接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由表2可見,EMBU的11個因子與SCL-90總分相關,與目前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14],但r值均

然而,本研究只是簡單考察了父母養育方式和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對于另外一些因素,如人格、應付方式、自尊、自我效能等沒有包括進來,在將來的研究中應盡量系統地考察父母養育方式、各種中介變量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這樣才可能更為準確地說明父母養育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以及父母養育方式對心理健康所產生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Kessler RC, Price RH, Wootman CB.Social factors in psychopathology: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process.Ann Rev Psychol, 1985, 36: 531-572.

2 Windle M.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tress buffering for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rs.Dev Psychol, 1992, 28: 522-530.

3 Vinokur AD, van Ryn M.Social support and undermining in close relationships: Their independent effects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unemployed persons.J Pers Soc Psychol,1993, 65(2): 350-359.

4 Moreira JM, Silva MDF, Moleiro C, et al.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s an offshoot of attachment style.Pers Individ Differ, 2003, 34: 485-501.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5 Priel B, Shamai D.Attachment style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effects on affect regulation.Pers Individ Differ, 1995,19(2): 235-241.

6 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98.

7 王麗,傅金芝.國內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發展研究.心理科學進展,2005,13(3): 298-304.

8 Brewin CR, Andrews B.Intergenerational links and positive self-cognitions: Parental correlates of optimism, learned resourcefulness, and self-evaluation.Cogn Ther Res, 1996, 20(3): 247-263.

9 錢銘怡,夏國華.青少年人格與父母養育方式相關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6,10(2): 58-59.

10 Parker G.Parental representation of patients with anxiety neurosis.Acta Psychiat Scand, 1981, 63: 33-66.

11 王欣,蘇曉巍,王巖,等.父母教養方式與子女焦慮水平的相關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14(5): 344-345.

12 李旭,錢銘怡.青少年歸因方式與家庭教養方式的關系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0,8(2): 83-85.

13 劉桂臻,錢銘怡,肖廣蘭.寧夏地區漢族與回族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及父母養育方式的比較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8,6(3): 156-158.

14 王秋英.家庭養育方式與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8,12(5): 276-277.

15 陳昌惠.癥狀自評量表.見: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著.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年增刊,31-35.

16 肖水源.社會支持評定量表.見: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著.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年增刊,127-131.

17 岳冬梅.父母養育方式評價量表.見: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著.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年增刊,31-35.

18 Steiger JH.Structure model evaluation and modification: An interval estimation approach.Multivariate Behav Res, 1990, 25: 173-180.

19 MacCallum RC, Browne M, Sugawara H.Power analysis and determination of sample size for covariance structure modeling.Psychol Methods, 1996, 1: 130-149.

20 宮宇軒.社會支持與健康的關系研究概述.心理學動態,1994,2(2): 34-39.

21 Sarason BR, Pierce GR, Shearin EN, et al.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working models of self and actual others.J Pers Soc Psychol, 1991, 60: 272-287.

22 Wethington E,Kessler RC.Perceived support, received support, and adjustment to stressful life events.J Health Soc Behav, 1986, 27: 78-89.

23 Thoits PA.Dimensions of life events that influence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 evaluation and synthesis of the literature.In: Kapplan H.eds.Psychological Stress.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83.33-103.

2006-03-27收稿,2006-12-13修回

篇2

從這些冰冷的數據可以看出,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學生自殺問題的嚴重性,導致這些問題的發生,固然有教育體制、學業壓力等許多客觀方面的原因,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也不容忽視,孩子在中小學這段時間心理成長非常關鍵,在大環境無法從根本改變的時候,我們更應該做好家長和老師的工作,從培養孩子陽光的心理著手,增強孩子心理韌性,減少悲劇的發生。

針對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結合實際,對下步工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推動形成服務體系。黨委政府應明確重青工作的主體牽頭單位,將預青考核繼續納入平安建設考核體系,明確各具體群體的工作兜底部門,督促各級各部門按照有關要求切實做好重點青少年群體的心理疏導和干預,并在人員和經費支持上相應予以傾斜,尤其在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平臺建設、設施建設、隊伍建設、專業培訓、宣傳推廣、項目服務等方面給予必要的經費支持。其次,要將心理服務體系融入社會治理體系,建立常態預防、重點篩查、心理輔導、觀察回訪的閉環工作格局,確保在校學生定期接受心理健康知識的科普宣傳,讓正確的心理健康理念,深入在校青少年的心中,讓有困惑的青少年能夠主動找心理老師進行心理咨詢、答疑釋惑和健康教育等服務。

二是不斷強化隊伍建設。教育行政部門應加大各級各類學校對于專職心理老師的配備,設計科學合理的專職心理老師考評辦法,以專職心理老師為主體,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室的作用,寓教于樂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的活動,確保專職心理老師招得來、用得好、留得住;加強對其他學科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及時調整、干預教師的心理狀態,確保教師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讓其他學科教師學習掌握基本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知識和方法,不在日常教學中無意識損害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加強社會觀護工作隊伍社會化、專業化、規范化建設,一方面廣泛招募具有專業背景的社會觀護工作志愿者,另一方面加強各類專業培訓和交流,細化工作規范,逐步滿足工作需求。未來探索向職業化道路邁進,爭取發展形成團干部+職業觀護員+專兼職青少年社工+社會觀護志愿者的工作格局,推動涉案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社會支持體系建設。

篇3

關鍵詞:心理健康 社區犯罪 心理矯正

中圖分類號:B84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3-0150-01

“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智則中國智”,對青少年的教育關系到家庭的幸福、國家的強盛、民族的復興。對青少年的教育,不僅僅是家庭的責任、學校的責任、教育主管部門的責任,也是社會的責任。而作為青少年居住和生活的社區,則是廣大青少年的“第二課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社區資源和優勢,積極為社區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服務,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為社區日常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 青少年社區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社會化,社會教育化。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加強了人們認識社區教育的重要性,需要各方面把加強未成年人教育的社會責任切實擔負起來,把青少年成人成材的問題真正重視起來,有效地整合包括社區教育在內的各種教育資源,把引導和教育未成年人的工作真正落實到實處。組織開展多種切實的思想教育、技能培訓,這對教育和引導社區內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社區要從實際出發,有效地利用現有資源,積極主動地開展教育工作,充分發揮社區教育在青少年中的作用,在教育部的一系列課程改革中都要求進一步提高社區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影響社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良好的社區學校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青少年正處在人生的黃金時期,身體和心理都在發生著質的變化,這個階段又是人生的危險時期,很容易走錯路,從而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不可預知的危害。因此需要社區學校在這個階段進行系統的、全面的、積極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們的身心素質和思想品德修養。在學校組織的各項公益活動中青少年可以得到更加直觀的體驗和感受,體會到奉獻和付出所產生的心里感知;在社區學校這樣的一個集體中學習和生活,青少年無時無刻都會受到來自方方面面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和睦的家庭關系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每個家庭中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他們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自己的子女,成為他們效仿的對象。因此每個人在很大程度上都會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青少年正處在人生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他們的可塑性很強,家庭氛圍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他們的身心健康。

(三)和諧的社區氛圍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社區文化不僅僅是一些簡單的社區娛樂活動,更多的是著眼于普世教育,重點在于培養居民良好的思想品質、高尚的道德情操、積極的進取精神。它既包括市民的行為模式、社會習俗、思維定向、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也包括能提高市民素質、滿足市民精神需求的社會性、公益性文化活動。社區根據客觀情況,在繼承傳統文化特色的基礎上,開展多項群眾性的文化娛樂活動,為社區青少年的成長營造良好的和諧氛圍,使青少年在健康、活潑、輕松、高雅的文化氣氛中健康成長。

三、社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一)開展身心健康教育

身心健康教育是青少年社區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既包括身體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社區在這方面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來加強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教育與宣傳,不定期舉辦心理健康知識展覽,關注青少年在這方面的發展。社區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的組織管理要科學化,不斷創造有利條件,逐步健全機制,把這部分資源充分地開發利用起來。結合家庭與學校教育,充分發揮社區的區位優勢,由點到面,全方位地加強對社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社區青少年犯罪心理矯正

青少年犯罪大多是由于處在敏感的年齡段,加上心理與生理發展的不同步,以及現實社會與心理預期的巨大落差所引起的。對于這樣的矛盾我們可以通過社區心理矯治的渠道來化解,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第一,積極開展多種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健康教育;定期舉辦心理健康咨詢活動;可以開設一些講座;浪子回頭的青少年,以自身的實例,給所有青少年深刻形象的展示,勿忘前車之鑒。第二,針對那些生活態度不積極、自我實現能力差、存在犯罪隱患的社區青少年,我們可以采取賞識加教育的方式。第三,對于那些存在一定心理問題并伴隨較大情緒波動的潛在問題社區青少年我們可以采取心理干預、行為矯正等方法。

參考文獻:

[1]T芳麗.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N].衡陽日報,2008-05-15.

[2]羅峰.志愿組織與社區公共治理的形成[J].探索與爭鳴,2005,5(2).

篇4

關鍵詞: 中學生 心理健康問題 成因 對策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1.學習壓力大。焦慮的心態在中學生中很普遍,引起焦慮的原因有很多,如:超大的學習量,大量的作業,頻繁的考試,無休止的補課,大量的重復學習;超高的學習難度;超長的學習時間,加班加點,夜以繼日,使學生窮于應付,疲于奔命,根本沒有休息,導致心理上的疲勞,情緒焦慮不安。

2.人際交往障礙。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而他們的父母因忙于事業,大多無暇顧及他們,有些孩子就會形成內向孤僻的性格,不愿與老師、同學談心里話,把自己的心理封閉起來。在日常的學業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順心的事,心中的苦悶沒辦法得到排解,就會處于焦慮、抑郁狀態。

3.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一是社會上滋長的唯經濟主義的影響,在學生中表現為“一切向錢看”的消極現象,不僅妨礙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且也助長了他們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思想。二是大眾傳媒中不健康的內容也是造成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的重要原因。一些文藝作品、網絡、影視廣播充滿“拳頭”加“枕頭”的內容,嚴重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

4.情感的困惑。中學時期是花的季節,這一階段人的第二性征漸漸凸顯,性意識也慢慢成熟。此時,情緒較為敏感,自控能力差,易沖動,對異性充滿了好奇與向往,當然也會伴隨著出現許多情感困感。如,初戀的興奮,失戀的沮喪,單戀的煩惱,等等。

5.教育方法不當。教師教學方法不當,且帶有懲罰性;行為方式帶有歧視、嘲諷意味。家長教育方法簡單粗暴,輕則埋怨重則打罵。這些都會給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永久性的傷害。

二、維護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對策

1.提高教師心理健康的知識與能力。教師自身有較豐富的心理健康知識,是順利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礎。現階段大多數學校沒有專職心理健康輔導老師,這就要求任課教師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因此,我們需要廣泛開展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的培訓,學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師繼續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使每一位教師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正確方法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指導。所以培養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學專業知識,掌握心理輔導技能和心理訓練方法的教師隊伍,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至關重要的一項措施。

2.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助于學生系統了解心理健康知識,掌握日常必要的心理、情緒調節技術、技能。課程應包含心理健康養護的理論部分和實踐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以心理健康知識為主,后一部分則以心理、情緒調節最有效的方法為主。實踐操作的內容應包含角色扮演、相互詢問、人際交往、情感交流等方面的訓練,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掌握一些轉移情緒、宣泄痛苦、發泄憤怒、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心的自我心理調節手段,以達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3.建立心理咨詢室,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在校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學校應建立心理咨詢室,配備專職的心理咨詢師。學生通過咨詢、傾吐和宣泄,釋放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學校心理咨詢師要給予咨詢學生溫暖,指導他們自我調控,還要詳細了解咨詢學生的各種情況,尊重、理解學生,保護學生的隱私,做到既是學生傾訴的忠實聽眾,又是學生的咨詢顧問,努力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

4.發揮家庭教育的功能。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只能在極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矯正和引導,社會環境和家庭影響也尤為重要。可以說,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礙都與其父母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取得家長的合作,幫助家長發揮教育功能,對于預防和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礙,幫助孩子成才極為重要。因此,學校要通過家長會、家長座談會等方式,讓家長懂得青少年心理發展規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齡特點,懂得教育學生的正確方法。使家長了解青少年處于一個特殊年齡階段,學生情緒反復,行為多變,對此要有心理準備,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們。對學生教育既要鼓勵,又要批評,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規律。對孩子的期望值不要過高,希望孩子成才,這是人之常情,但壓力過大,也會適得其反。

篇5

一、中學生心理現狀及成因

1.中學生心理現狀

生活環境的改變和學習方面的壓力,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大部分學生感到學業負擔重,學習壓力大,存在厭學、逃學現象;一部分學生心里感到自卑,焦慮,有不同程度的孤獨感,抑郁,情緒波動大;有的學生由于缺少家庭監管,沉迷網絡,這些學生人際關系緊張,較少參加課外活動。

2.心理成因

(1)社會因素。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網絡環境已極大地影響了我們生活。它給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都帶來了方便,也提高了效率,但是網絡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給部分中學生帶來了較多的煩惱。尤其是校園周邊環境的不協調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一些網吧、電游室經營者由于受經濟利益的驅使,不顧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變著法吸引青少年。他們沉浸于虛擬世界、網游中不能自拔。這些學生學習成績下降,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與行為障礙。

(2)學校因素。學生在進入中學后一直處于緊張的(應試)教育環境,很多學校心理健康課和素質教育課過于形式化,因此不能得到教師和學生的足夠重視。在我校,由于大班額情況,師生交流較少,過分重視成才教育,忽視了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培養。

(3)自身因素。初中階段是學生從幼稚到成熟的轉折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心理生理開始趨 向成熟。 青春期的他們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情緒情感,心理活動越發活躍,面臨學習壓力和生活困境時,容易沖動,逃避,自責,易喪失自信心。尤其是那些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監管,不良環境的影響使他們缺乏自制力,性格上更加叛逆。

(4)家庭問題。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對人的成長過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環境、教育模式、、家庭的不完整,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子女交給親人監管,父母與子女之間缺少正常的溝通,造成青少年自私、任性、孤僻專橫的性格,因此人際關系更緊張 。

二、優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優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可以多種多樣,我們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使用,注意發揮各種方式和途徑綜合作用,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利用校園網開設“心理健康知識”欄目

對初中生而言,心理健康知識較貧乏。有些學生對自己的心理問題及不良行為不能正確認識,這種盲目錯誤的認識就需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而信息技術具有及時性,靈活性,資源共享性和隱蔽性的優勢。避免了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因此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輔導更具意義。可以為不同的對象提供他們需要的信息. 例如:在線論壇、網絡課堂等都可為學生提供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識,包括中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常見的心理困擾及其解決方法等。學生對一些敏感問題如與父母溝通的問題,與教師之間的問題,對社會生活的困擾,都可與老師進行在線交流。

其次,加強教師專業成長

學校為教師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知識和最新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動態,培訓信息,為教師創造一個理論學習空間,這樣更有利于專業教師的成長,提高課堂效率。

2.加強家庭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僅僅由學校完成是不夠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家庭教育才是主要的。現在的家長大多對學生的學習成績,身體健康十分關注,卻忽視了對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之現在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因此,學校、家長應該合力重視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長學校,家長節假日等多種途徑,向家長多提建議,指導家長開展中學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另外在家庭教育中嚴格控制學生的上網時間,要求家長監督學生安全上網,屏蔽不良網站。努力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多讓子女參加一些有益的社會活動,干力所能及家務活,使其身心健康成長。

3.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

社會是一個大教育場地,其環境的改善對青少年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社會各方面應重視對青少年學生的教育,加強對其正確的引導,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學校、家庭可與公安、關工委、工商等部門進行密切聯系與配合,呼吁他們對不良的娛樂場所、設施,積極查處,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營業性網吧,一有發現及時舉報。嚴懲“傷風敗俗”的不良現象,為下一代的成長盡心盡力。

4.積極引導,樹立理想

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自信意志是他們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廣大教師特別是從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師,更應該加強對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可利用多媒體課件、板報、演講等多種方式和途徑,讓學生從古今中外,身邊周圍的許多鮮活的事件中感悟到人生的價值和信念的寶貴。這樣才能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樹立遠大理想。

總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給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優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環境,豐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策略,具有初步的實效性。“但路漫漫其修遠兮”,今后我們要持之心恒,讓教師在現代化信息技術課程中享受專業成長的幸福,讓我們的學生擁有良好的心理素養,實現全面發展。

篇6

一、初中生朋輩心理互助的現實意義

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 易被學生接納。人們通常愿意聽取年齡相仿,知識背景、興趣愛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見和建議,初中生尤其如此。特別在一些敏感問題上,他們往往能夠聽取或采納同伴的意見和建議。在碰到麻煩時,他們首先想到的是伙伴,因為家長、教師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現,居高臨下,學生的心靈很難敞開,也就很難溝通、理解。伙伴間則不同,他們的關系是平等的,雙方極易溝通、理解,從而取得統一的認識。因此同輩心理互助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 容易被學生接納。

彌補專業心理輔導力量的不足。盡管現在社會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目前,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專職心理教師嚴重短缺且力量不足,難以適應日益增長的中學生對心理援助的需求。而朋輩心理互助是一種實施方便、推廣性強、見效快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可以隨時利用學生共同擁有的生活空間進行心理互助活動,能夠起到預防和自我治療的作用,從而緩解專業心理援助供應不足的壓力,為解決我國當前心理教師缺乏的問題提供了有益的嘗試。

有利于加強基層心理援助與危機干預的力量。專業心理輔導過程首先需要輔導員與當事人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人際關系,并對當事人有一定了解,這需要較長時間。而朋輩心理互助,由于大家都是同學,共同生活和學習在一起,能及時了解對方的心理動態;發現個別學生有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時,能及時報告學校領導和老師,或轉介該學生到學校心理輔導室尋求幫助;能很好地配合學校預防和干預學生心理危機事件,加強基層心理援助與危機干預力量。

促進學生的自我成長。心理互助可使學生學會關心別人、接納別人;學會與人交往、共處;有利于看到自身的不足,培養自我調適的能力;可促使學生在課外積極閱讀有關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書籍,不斷汲取豐富的科學知識,不斷提高自我調適能力和耐挫能力,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

二、初中生朋輩心理互助的實施途徑

1.組建心理社團,普及心理知識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形成階段,由于生理成熟和心理發展滯后的矛盾,給他們帶來了一系列心理壓力和困惑,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但他們又不愿與家長和老師主動溝通,常常陷入苦惱中而不能自拔。組建心理社團是開展朋輩心理互助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有效途徑。

心理社團可以向學生傳播和普及心理學知識,積極開展心理互助活動,幫助學生們解決學習、生活、處理與異性的關系等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煩惱。由于朋輩心理互助的特殊性,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社團成員,特別是擔當朋輩心理互助工作的骨干進行準心理咨詢員的培訓,如進行談話技巧、自我解剖等方面的訓練等,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提高其助人技巧,更好地自助、助人。

2.以心理劇的形式,開展朋輩心理互助

校園心理劇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對話等方式呈現問題,學生通過不同角色的扮演體驗各種角色的內心感受,達到了與別人換位思考的效果,對于解決師生、生生、親子人際關系等方面的矛盾效果顯著,也易于為學生所接受。從劇本撰寫、排練劇本、匯報表演到最后的分享階段,這一過程本身就是朋輩心理互助的過程。

篇7

論文摘要:大學生網絡被害學校教育對策的優化和完善可以從加強校園網絡資源環境建設、提高教師素質、改善校園文化建設和加強青少年在網絡中面臨的心理問題的應對四個方面展開。

雖然處于信息時代的學校不再是獲取知識與信息的唯一渠道和權威渠道,但學校教育有著其固有的優勢與特色。學校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進步的一種象征,它在人類文明史上一直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杜威(John Dewey)曾經認為,學校具有“簡化”、“凈化”和“平衡”人類文化資源的功能,在他看來,沒有正規的教育,不可能傳遞一個復雜社會的一切資源和成就。 目前學校教育需要做的是對新問題、新情況做出回應,在新的背景下做出抉擇。為了培養適應網絡時代要求的網絡主體,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網絡意識、選擇適宜的網絡行為,避免網絡中消極、負面因素的影響,針對我們調查問卷中發現當前學校教育對策所存在的現實問題,學校教育應該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整和優化:

一、加強校園網絡資源環境建設

校園網絡資源環境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支撐,其目的在于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對現行教學體系進行全方位升級,創造一個全新的教育時空,培養學生在信息的海洋中創造性學習的能力,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與效益。[1]校園網絡資源環境建設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受資金、應用水平、網絡設備與技術的價格、更新換代等因素的制約,也是一個逐步擴展、提升的過程。在當前的校園網絡資源環境建設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整體規劃,合理定位

為有效投資、避免浪費,校園網絡資源環境建設應采取“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簡單夠用、便于升級、方便上網、便于管理”的方針。因為學校用于網絡建設方面的資金畢竟有限,我們不可能期望學校一下投入巨額資金,建成超一流的校園網絡資源環境,而只能根據學校經費情況逐年投入。所以應從學校建設的全局和全面工作需要出發,考慮綜合條件,整體規劃網絡建設方案,對網絡系統的目標、總體結構、服務功能、經費預算、建設步驟等重大問題做出規定。要從校園網絡環境需要實現的功能,到網絡的帶寬、速度,再到設備的選擇如品牌、型號、擴展性、兼容性及售后服務,最后到設備在校網中的分布、施工等各個方面都進行綜合考慮,優化各個環節,制定詳細施工方案,奠定良好的基礎。[2]

(二)軟硬并舉, 資源共享。

在校園網絡資源環境建設中,應堅持1:1:1原則。即在網絡應用系統建設中,硬件建設費用,軟件建設費用和管理、維護、培訓費用投入比例大致是1:1:1。[3]若違背這一原則,就很難保證充分發揮網絡應用系統的效益。很多學校在校園網絡資源環境建設中往往只注重網絡硬件建設,輕視軟件建設和管理、維護、培訓,這種狀況是必須糾正的。應當重視軟件投資、重視網絡管理。[4]

二、提高教師素質

網絡時代要求教師從過去的課堂知識傳授者轉變為校內外學生生存和學習的指導者、引導者、輔導者、疏導者和咨詢者;教育教學改革和教育管理的積極參與者、探索者、開拓者和實踐者;學校、家長與社會的溝通者、維系者與協調者。[5]網絡時代對教師的挑戰說到底是對教師素質的挑戰,為了適應時代要求,實現角色轉變,廣大教師需從以下幾方面提高自身素質:

(一)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網絡時代,知識更新速度加快,信息可以便捷地獲得和使用,社會發展也進入了空前的加速期,必須用現代化的教育理念替代傳統的教育觀念,把為未來社會培養人才作為重要的教育目標。首先教師要明確教育能推動科技進步和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觀念,這種觀念是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教師高層次活動的心理需要。其次,教師要對創新教育有全面的認識。現今教育所提出來的創新教育是通過創新的教育和教學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而實現新發現創造新發明、產生新思想和新理念、形成新學說與掌握新技術以及新方法的教育。它不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內容的增減,而且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帶有全面性、結構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發展的價值追求。[6]廣大教師應對此蘊涵予以充分的理解。

(二)具備完善的知識結構

網絡時代的教育發展呈現出開放、創新、終身化的趨勢,知識的發展也趨于一體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在高度化的基礎上走向高度統一,因此,一個高素質的教師不僅需要堅實的本專業知識、而且需要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廣博知識,需要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不斷地充實和完善自己,現代教師只有堅持終身學習,不斷進取,才能跟上時代的要求與步伐,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創造條件。在這個過程中,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尤其值得關注。因為在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信息素養已經是教師適應網絡社會的基本素養和走進網絡社會的“通行證”。

(三)提高教育創新能力

“教育即創造”是人們公認的原理。教師的工作是高度的創造性勞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墨守陳規,禁閉于個人經驗之中,應敢于借鑒,勇于開拓、不斷尋求適合教育對象的方案、教法和手段,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更科學、更完善。[7]

三、改善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為空間,以師生員工尤其是學生為主體,以多學科、多領域的廣泛交流為特征,以教學、科研、生產、生活等各個領域的相互作用為基本形態,以各種文化活動為主要運作方式,以積淀、凝聚、內控為優化機制的具有學校特色的一種組織文化。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化解學校教育在網絡時代危機的一個重要舉措。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優化校園環境

“環境育人,空間育人”已是教育界盡人皆知的教育信條。校園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和精神環境,物理環境指的是學校的建筑、設施、布局、綠化、文化布置、主題雕塑等,是學校精神風尚的物質反映。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正向隱性教育效果。一所學校應認真設計構思校園的環境,通過校園環境物化存在的形式表現主觀的教育意圖,使設計者的意識形態與構成具體環境的物質形態有機結合,從而對教育對象發揮有效的影響,讓學生在潔凈優美的環境中,感受美的氣氛,接受美的熏陶,引導美的行為。

(二)加強校園文化的制度建設

校園精神需要制度建設來反映,學校的文化準則需要制度來規范。只有通過對學生的道德、行為、價值標準進行導向、調控和紀律訓導,才能使校園內的群體及每一個成員在同一規范中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管理和控制。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事實證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使其思想感情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變化,鍛煉學生的表達、思維、應變、承受挫折等各種能力,培養他們的組織紀律觀念和團隊精神,而且能有效利用學生可自由支配的課余時間,分散他們對網絡的注意力,減少他們上網的時間,把他們從虛擬的網絡世界中拉回到現實中來。[8]

(四)建設好校園主流網站

當今時代,網絡已成為青少年了解社會獲得信息的主要來源,也成為他們娛樂、交友、闡發觀點、發表意見的主要場所。所以,各級各類學校要根據自身特點,加強校園網的建設,以積極的姿態迎接網絡時代的挑戰。在這一過程中,應重點做好高校BBS的監控工作。

四、加強青少年在網絡中面臨的心理問題的應對

當前,網絡心理素質教育可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加以實現:

其一,在各級學校建立由專業心理咨詢教師組成的心理咨詢機構,為網絡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服務,以確保針對網絡青少年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

其二,在網上開辟心理知識學習園地,將有關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上網,為青少年獲取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識,掌握成功心理素質的訓練方法開辟新途徑。具體來講,網絡心理知識學習園地可以設計以下內容:心理書屋和心理百科;心理調適的方法和技巧介紹;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心理健康服務有關網站介紹。[9]

其三,開展網絡心理咨詢服務。網絡心理咨詢是一種全新的心理咨詢方式,它是對傳統的心理咨詢方式的補充與擴展。具體是指在網絡上主持網站的心理學專家通過聊天室、電子郵件或新聞組的線上互動功能,向來訪者介紹心理學知識,提供治療心理障礙的新服務。如針對當前青少年心理問題比較突出的狀況,可以開通網上心理咨詢熱線。通過網上心貼心的思想交流、情感溝通,幫助他們處理好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引導他們走出“心靈沼澤地”,疏通心理淤積,預防和排除心理障礙,學會心理保健和自我調試,促進其全面發展。

注釋:

[1] 王敦寶等:《信息素養:學校在e時代面臨的新課題》,載《職教通訊》2001年第6期。

[2] 李魯:《淺談校園網的建設及應用》,載《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3] 范益志:《談中小學校園網建設與管理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5年第6期。

[4] 張志杰:《當前校園網建設的幾個誤區》,載《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5] 王立新等:《大學生素質教育簡論》,西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頁。

[6] 王月明:《談現代教師的素質結構》,載《長沙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7] 王健:《淺談素質教育與教師素質》,載《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06年第6 期。

篇8

【關鍵詞】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探索

【中圖分類號】G441

未成年人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升學就業和自我意識等方面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不少未成年人出現了任性、偏激、冷漠、孤獨、自私、嫉妒、自卑等各種不健康心理與行為,嚴重者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嚴重危害了社會、家庭和學校。因此,應高度關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近年來,教育部門在開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較好效果,鑒于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不平衡,為使更多未成年人得到心理健康教育服務,我們與團市委聯合建立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以下簡稱輔導站),目的在于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形成合力,為未成年人開展心理健康服務。實施兩年來,取得較好效果,現闡述如下:

1實施方法

1.1組建領導機構建立由市教育局、團市委領導組成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團市委宣傳部,其屬下的市義工聯負責日常管理,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負責業務指導。

1.2制定實施意見包括建立輔導站運作機制、人才保障機制、專家督導機制,建全檔案管理,明確輔導內容及值班接訪安排等。

1.3建設心理健康輔導站建設一個多功能的輔導站,以心理輔導熱線為主,面談為輔。在團市委12355青少年維權熱線服務的基礎上,增加心理輔導內容,免費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熱線咨詢,同時為有需要的未成年人提供面談輔導,搭建起維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服務平臺。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與家庭密切相關,輔導站還將服務定位于家庭及社區。

1.3.1硬件建設建立起集熱線電話咨詢室、個體輔導室、沙盤游戲室和團體輔導室為一體的多功能輔導站,配置了專用電腦、購置了專業的心理測試系統和相關心理健康雜志,并完善各種規章制度。

1.3.2軟件建設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未成年人心理輔導員隊伍,建立心理輔導員人才庫,主要由心理學專業教師、心理醫生、國家心理咨詢師等構成,確保了心理輔導的專業性和科學性。總結輔導站運作和管理的成功經驗,逐步向其他縣市推廣,并與其他縣市共建輔導分站,形成輔導網絡。

1.4保障機制

1.4.1業務培訓派出管理人員參加全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工作培訓班,學習先進管理經驗;舉辦心理熱線電話咨詢培訓班,提升輔導員的服務能力,規范咨詢要求;舉辦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輔導員們在釋放壓力的同時,親身體驗了團體心理輔導技術的精髓,學習到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操作技巧;組織同類個案的專題"沙龍"活動,輔導員們深入交流了輔導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商討解決的方法。

1.4.2熱線宣傳制作12355熱線的公益廣告,在報社、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反復播放,宣傳12355熱線;通過LED屏幕或戶外廣告等在人流密集,特別是青少年聚集的地方進行宣傳;制作12355熱線宣傳單張、書簽等,在學校、社區派發;聯合本地主流報刊雜志,加大咨詢案例的報道力度,引起社會關注;教育行政部門向全市各中小學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各學校以短信或致家長一封信的形式在師生、家長中廣泛宣傳,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并使用熱線,學會尋求幫助。通過以上多種方式對12355心理熱線進行推廣,使"熱線"真正地"熱"起來,讓越來越多人認識并使用熱線。

1.4.3輔導活動向家庭、學校、社區延伸通過深入社區、學校舉辦各種咨詢活動,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向社區和家庭延伸。比如在某中學舉辦"青春路上,你我同行"心理健康主題宣傳活動;在青少年宮舉辦家庭教育與青少年心理健康論壇及現場心理咨詢活動;舉辦"萬名義工獻愛心進社區"系列活動;深入學校舉辦高考、中考前心理輔導講座;在六?一兒童節舉辦關注留守兒童及殘疾兒童心理健康團體輔導活動;與團市委義工聯合總隊合作,舉辦為期一年的單親家庭孩子"護苗行動",每周由受過心理輔導專業培訓的大學生志愿者上門義教和心理輔導;并舉辦單親家庭兒童的戶外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家長家庭教育經驗交流座談會等。逐步建立家、校、社會聯動的工作機制。

2效果

2.1成功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經過兩年的努力實踐和探索,逐步完善了我市未成年人心理輔導站的硬件設施,除了原有的青少年綜合服務熱線外,還設有個體輔導室和沙盤游戲室,并購置了專業的心理測試系統和沙盤設備,打造了一支高素質的未成年人心理輔導員隊伍,擁有49位專業心理輔導員,建立了一個實用性強、影響面廣的心理輔導站。

2.2成功樹立青少年和家長的求助意識。未成年人輔導站建立兩年以來,撥打12355熱線的人數不斷增多,目前已成功為3373個個案提供了咨詢服務。主要包括學習問題、人際關系問題、個性問題、行為問題、性心理問題等困惑,其中學習問題占45%,人際關系問題占30%,個性問題、行為問題及性心理問題占25%。在來電者中,青少年占52%,父母占30%,其他約占18%,說明青少年及家長的求助意識日漸增強。

2.3成功構建家、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目前輔導站的服務功能包括面向全市未成年人及其家長提供心理熱線咨詢、面談輔導、心理測試、沙盤游戲輔導、特殊人群(殘疾人、單親家庭兒童、農村留守兒童)輔導,同時送課到學校、到社區,開展家庭教育講座、社區大型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和現場心理咨詢服務等。比如2011年10月,在某學校舉辦主題為"承擔共同責任促進精神健康"的"青春路上,你我同行"心理健康宣傳活動,通過經典的案例分析、家長與青少年間的真情互動,形象、生動地介紹了如何識別常見的心理障礙,如何把好早戀關,幫助青少年解決成長過程中性與生殖健康問題的困惑,保持健康的心態。250多名學生及部分家長參加了活動,學校領導、老師對本次活動給予了很高評價;同年10月在市青少年宮舉辦家庭教育與青少年心理健康論壇及現場心理咨詢活動,有200多名學生及家長參與了本次咨詢活動;2012年舉辦學生與殘疾人聯誼活動,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和殘疾人代表感人的成長事例鼓勵殘疾人好好珍惜生命,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命中的每一天,活出自己的價值,100多名殘疾人參加了活動,效果良好。此外,還舉辦"萬名義工獻愛心進社區"系列活動,為1300多人次提供咨詢服務。通過多種形式的輔導活動,將學校、家庭、社區緊密結合起來,成功構建起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

2.4成功推廣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運作模式。通過對我市未成年人心理輔導站運作模式的實踐探索,發揮未成年人心理輔導站在全市的輻射作用,將研究積累和總結的經驗推廣到各個縣區,四個地區相繼建立了縣區級未成年人心理輔導站,部分地區還成立了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示范點、陽光天使愛心協會等,從而建立起全市的心理輔導站網絡。

3體會

3.1有效的心理輔導能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通過對咨詢個案進行分析,深入探索未成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其形成原因,對影響我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進行評價,提出應對心理危機的干預措施,逐步建立家、校、社會聯動的工作機制,可以有效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3.2政府層面的支持有利于工作開展。借著我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契機,在教育部門和團市委等相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下,逐步完善了未成年人心理輔導站的各項硬件設施,建立了一個多功能的心理輔導站,輔導人員基本由心理老師、心理醫生及國家咨詢師組成,有著扎實專業知識以及豐富輔導經驗,有利于輔導站良性發展。

3.3不穩定的輔導員隊伍影響輔導效果。由于輔導站服務原則是公益性,所有輔導員是志愿服務,基本上一個月才輪值班一次,對需要跟蹤的個案可能要由幾個輔導員來跟進,這樣就令個案輔導工作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影響輔導的效果。所以對需要跟蹤的個案輔導記錄要求更加完整、詳細,以便于不同的輔導員可以有針對性地跟進輔導和回訪,對有較嚴重問題的個案盡量專人負責跟進服務。

篇9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4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12)07-0141-02

作者簡介:薛靜華(1969-),女,山東菏澤人,講師,碩士,從事青少年心理和道德心理研究。一段時間以來,學生由于精神障礙、心理疾病等原因作出傷害自己及他人的事件常有發生,而且呈上升的趨勢,在各個高校乃至整個社會上都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也引起了社會各界極大的關注和深刻的反思。在《世界衛生組織》中明確地指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病態,而且是一種個體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適應上健全安好的狀態。”這就表明,人的健康不應該只重視生理健康,而且還要重視心理健康。扎實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然成為擺在高校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 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心理健康已成為社會衡量人才的需要標準之一。個性心理和心理過程都屬于人的心理活動。個性心理包含個性傾向,心理過程包括認知、情緒情感和意志三個過程。人一生中,心理過程會隨著年齡的發展而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大學生是處在特殊年齡段、生活在特殊環境下的社會群體,心理過程自然就具有特殊性,尤其表現在思維、想象、記憶等方面。怎樣根據這些特點來關注和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目前擺在高校教師眼前的重要任務。大學生的心理發展尚未完全成熟,因而心理健康也不僅關系著大學生個體正常的學習、生活和成才,而且還關系著人才群體總體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的實現。在我國社會中,大學生屬于文化層面較高的群體,單從身體健康的角度出發,因為他們處于青春發育期,本身患有各種軀體疾病的幾率很小,所以一直被人們公認為是最健康的群體之一。但是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處在這個時期的大學生心理發展尚未成熟,情緒也不是很穩定,比較容易產生心理沖突,比如現實與理想的沖突、情感與理智的沖突、依賴與獨立的沖突、自卑與自尊的沖突、求職與競爭的沖突等。國內資料顯示,全國存在各種心理問題的青少年約有3000萬,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也不容樂觀。

1.生活不適應、學習壓力大而產生心理困惑

由于從高中進入大學,生活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遠離家鄉和親人,實行住宿制,相當多的沒有獨立生活經驗的學生,面對社會化的大學生活,往往感到陌生和困惑,遇到困難往往難以適應。在進入大學后,學習的壓力,考試的壓力,學習難度的壓力,考試掛科的緊張,使其心理上難以承受。新生入學時,由于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態度不夠端正等,加之管理老師相對中學較少,一學期下來,部分學生成績不理想,有的甚至有三四門課掛科。個別學生的學習目的不明確,未來想做什么工作,人生規劃不清晰,也會產生較大的心理波動,若沒有教師合適的引導,也容易誘發學生的心理障礙。

2.就業壓力導致大學生的心理焦慮

大學生是從眾多中學生中挑選出來,他們在心理上有著較強的自豪感和優越感,同時他們也承受著更多的挑戰和壓力。就業競爭壓力的加劇以及相關的高強度的心理付出,讓大學生的心理壓力進一步加大,就有可能出現一系列的心理障礙甚至一些精神疾病。就業競爭的激烈,讓大學生更加重視自己的學業,同時也讓大學生感到了對未來前途的焦慮。反映在日常學習生活上,有的學生自律性較差,進入大學后管理人員缺乏,他們就放縱自己;如果學習成績不好或者考試亮“紅燈”后,就會選擇逃避考試、逃學逃課,甚至出現厭學的情緒,以至于留降級、退學,不能正常完成學業。這些事情的出現都會導致他們出現心理焦慮。3.生活上的困難和挫折導致自卑心理

大學期間,一些學生由于家庭變故、失戀、身體疫病、經濟困難,常常產生自卑心理和不良情緒。研究表明,不良情緒會使人的下丘腦、腦垂體及植物神經受到刺激,使身體和心理承受力減弱。特別是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因無法溝通,自卑心理會更為加重,甚至產生意想不到的悲劇。

4.人際交往能力差而產生心理孤僻

現在的大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他們一直被父母捧在手心上,有的在上大學前基本沒有離開過父母,其獨立生活能力及人際交往能力較差;有的學生在交往過程中個性太強,說話不注意分寸,也不顧及別人的感受,時間久了,朋友就變得少了;還有的學生性格內向,不善于表達,寡言少語,冷漠孤僻,這樣一來,他們交往上的障礙就接踵而至了,心理問題就隨之產生了。

二、應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讓大學生快速適應大學生活

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要緊緊圍繞培養大學生的實際,可以開設與心理健康相關的一些選修課,比如“感恩誠信教育課程”、“職業規劃教育”課程、“勵志教育”課程等;還可以開展“挫折教育”等活動,以培養學生的挫折應對力。在學生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中也可以開展挫折教育。這就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學校、學院組織的各種活動、各種社會實踐以及各種團隊訓練活動,促使學生在大學的學習中以及今后的工作中,遇到挫敗時可以快速找到平衡點,自我調節情緒。在開輔修課的同時,開展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講座也有助于學生進行自我調節。為了使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有正確的認識和態度,加大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力度,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也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在優化學生心理素質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自我調節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

篇10

一、繼續深入開好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高課堂心理教育效果。

本學期繼續由班主任作教班級心理健康課。輔導課活動主題的選擇要扎根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主要來源于班主任、任課教師和學生反映的焦點問題。因為人員相對集中,便于教師間互通有無,搞好集體備課。星期二為心理健康教研時間,主要任務就是商討、選擇緊貼學生心理實際的主題,確定相對科學的活動方案,確保每節課的教育質量。

二、在學生和教師中發動心理健康志愿者,共同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吸收實驗中學班級心理健康聯絡員的經驗做法,本學期我們也打算在教師和學生中招募一批心理健康志愿者,擴大學校中關注心理健康的人群,便隨時把握學生及教師的心理健康動向,對師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或不良傾向進行及時了解,及時疏導,及時解決。志愿者的主要職責是發現身邊的心理健康問題和有心理健康問題傾向的學生,并與政教處取得聯系,及時解除學生的心理健康隱患。

三、充分發揮心理咨詢的作用,做好學生的個別心理咨詢工作。

由于條件所限,我校還只能采用心理熱線和心理信箱的方式。為此要做到以下幾點:1、發揮輿論導向的作用,讓學生認識到教師對學生的真情關懷。2、擴大咨詢范圍,將問題具體化,一般化。讓學生感到心理熱線是幫助同學解決問題的地方,而是單純看心理疾病的地方,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3、充分發揮心理健康志愿者的作用,將有問題或困難的伙伴引領到咨詢室,提高熱線和信箱的使用率。4、熱線和信箱隨時向學生敞開。5、班主任教師要做好輔導記錄,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做好與家長、老師、同學等的溝通,使之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功效。6、發揮“心靈之約”信箱的作用,隨時解決學生生活中的困惑和問題。

四、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心育意識。

1、利用周五的學習培訓時間,定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訓。每月至少一次。

2、鼓勵教師參加各級組織的相關培訓。大力支持領導干部及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各種形式的心理健康培訓,并做好學習的傳幫帶作用。

3、支持骨干教師參加區組織的心理健康培訓學習班,不斷提高骨干教師的專業素質和輔導水平,并充分發揮其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帶動作用,全面提高學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五、進一步完善學生心理檔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性。

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關注外籍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重點關懷那些特別需要關懷的少數學生的健康成長。檔案由班主任老師負責填寫,定期更新。如發現嚴重問題及時與學校領導聯系。

六、針對學生家長進行家庭心理健康輔導

心理學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人格素養,父母的和睦與否是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心理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沒有家庭的積極配合是行不通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須做好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長學校、家長會等途徑宣傳有關心理健康知識,促進親子對話,加深家長對孩子心理健康的了解,使他們掌握青少年心理發展的規律,增進與子女的情感交流,促進家庭內部良好氛圍的形成。

七、營造良好的校園心理氛圍,是拓展學校心理健康范圍的重要途徑。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良好的環境熏染。第

一、通過校廣播、宣傳欄、黑板報等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工作,傳播心理健康知識,加深學生對心理健康的了解。第

二、通過教師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營造良好的群體氛圍,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使學生在和諧向上的校園文化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陶冶心理品質。

八、積極籌劃校園網網上心理咨詢,努力開辟新的教育途徑。

網上心理教育咨詢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但目前還是一個缺項,本學期要加大管理力度,把心理健康網上活動開展起來,帶動教師的全員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