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制作畢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7 21:46: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網站制作畢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開題報告

指導教師:王春平

論文題目:幼兒園網站設計

學生姓名:王凌宇 專 業:計算機 20xx年11月4日

幼兒園主題網站設計開題報告

1本課題的研究意義

可以說,從孩子一出生起,父母就一直在以理想的方向而塑造著他們。然而,這樣單純的教育模式是否就是完美的呢?我們究竟應該為幼兒建立一個怎樣的教育體系,如何為他們提供一個平等的發展機會?

一個由家庭、幼兒園和社會共同構成的完整的教育體系,才會為培養和諧發展的未來人才提供強大的推動力。教育是國家富裕強盛的根本,幼兒教育更是不能忽視,如今已是信息化普及,網絡也遍及到每家每戶。因此,我選擇了幼兒園主題網站設計來做我的畢業設計。這樣可以利用網絡進行工作學習以及品牌推廣,以便打造一個三方相互聯系,相互溝通的平臺:為幼兒園和家長溝通建立一座橋梁;提供了一種最低廉最有效的宣傳平臺;樹立幼兒園品牌,展示幼兒園風采。

2.本課題的基本內容

網站制作首要內容是對制作網站所要用到的技術的掌握。本網站要掌握的技術有dreamware+access2019平臺開發,ASP技術等

在服務器端運行ASP腳本語言,并連接到后臺數據庫,把動態查詢生成的網頁傳送到客戶端瀏覽器。ASP中通用設置變量可以實現對數據的存儲、檢索和操作。通過調用函數、定義過程執行特定的任務。Dreamware是一款高效率具有 網站管理功能和超強的管理功能是一個開發平臺,用起來更簡單方便!其內容有以下幾點:

(1)在功能上,網站要實現提高教師專業發展、指導家庭教育、增進家園互動等功能。充分發揮這些功能,會使網站具有鮮明的服務特色,也會增強網站的專業性。

(2)在欄目設置上,網站應該充分考慮教師和家長的需要,設計一些他們感興趣和針對性強的欄目,如教育活動展示、幼兒個案研究、幼兒成長記錄、家庭教育論壇、家園直通車等。這些欄目簡單明了,針對性強,能吸引教師和家長的注意,激發他們訪問網站的興趣和積極性,發揮網站的教育作用。

(3)在信息提供上,網站應多提供訪問者需要和感興趣的教育信息,如優秀的教育活動案例和評析,科研課題的研究成果,教師撰寫的優秀論文,各領域教育活動的文獻音像資料等。

3.本課題的重點和難點 :

重點在掌握運用dreamware+access2019平臺開發,ASP技術并設計構思網站的主體,難點在于綜合運用ASP技術和數據庫技術知識開發一個實用的網絡應用程序,并在網上運行。

4.本課題的進展計劃

1、第一階段:11月3日—11月8 閱讀參考資料并撰寫開題報告。 2、第二階段:11月8日—12月5日 完成作品的設計開發。

3、第三階段:12月5—12月22日 撰寫畢業論文并對設計作品進行完善修改。 4、第四階段:12月22日 準備畢業答辯。

參考文獻

[1] 何海霞,Dreamweaver8 完美網頁設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9 [2] 羅國慶 陳兩萍,網站建設案例精粹[J],重慶:電子工業出版社,2019

[3] 龍馬工作室編著,Dreamweaver MX 2019 完全自學手冊,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9

[4] 唐偉等編著,網站規劃與網頁設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

[5] 王璞編著,網頁制作三劍客(MX 2019版)入門與提高,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

[6] 林小芳,吳怡. ASP動態網頁設計教程[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 [7]金旭亮,吳彬.網站建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8]許衛林.VBScript+ASP動態網頁制作[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9

[9]陳建偉,李美軍,施建強. ASP動態網站開發教程[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

第二篇:幼兒園利用家庭資源進行科學教育 開題報告 400字

伊犁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系

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

開題報告

論 文 題 目: 幼兒園利用家庭資源進行科學教育的現狀研究

專 業: 學 前 教 育

學 生 姓 名: 顧 倩 雯

學 號: 08040102028

指 導 教 師:

開題報告時間: 年 月 日

伊犁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系制

填表說明和要求

1.開題報告作為畢業論文(設計)答辯小組對學生答辯資格審查的主要依據材料之一。此報告應在指導教師指導下,學生在畢業論文(設計)工作前期內完成,經指導教師簽署意見,同意后生效。

2.學生閱讀論文、資料的篇數一般不少于10篇,開題報告中應包括文獻綜述、選題依據、可行性分析及預期成果。字數不少于2000字。

此表一式兩份,隨同學生畢業論文(設計)一起由各系存檔。

篇2

[關鍵詞] 教育技術; 實踐能力; 校企合作; 聯合培養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志碼] A

[作者簡介] 王健(1967—),男,遼寧沈陽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和教學資源開發研究。E-mail:。

在過去的幾年,教育技術學專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全國在農、林、理工、軍事、綜合、師范類等不同性質的大學里,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達200多個。[1]教育技術學專業,出現了供大于求的現象,[2]就業形勢十分嚴峻。[3]從我國目前的高校師范生現狀看,教育技術學專業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創新能力還很差。[4]實踐能力是用人單位最看重的能力,現在大部分單位有需要才招錄員工,要求招之能來,來之能用,特別是在當前人才供大于求的狀況下,很少有人愿再去等你學會有關知識、掌握相關技能后才上崗。因此,切實根據社會需求,培養學生的崗位實踐能力是當前教育技術學專業發展中的重要問題。

一、教育技術學專業學生實踐

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教育技術學專業是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專業,[5][6]實踐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實踐教學不僅可以驗證理論知識,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應用理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探索進取的敬業精神,堅韌不拔的頑強毅力,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和敏銳的直覺能力。[7]從全國大部分院校的教育技術學專業培養方案來看,除去入學教育、軍訓、教育實習、畢業論文等環節外,與專業相關的實踐學時遠遠低于理論學時,學生用了很多時間去“打基礎”,而實際動手能力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訓練。從教學的諸多環節來看,實踐教學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理論外化為能力的橋梁,實踐教學體系的寬泛性和立體性,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實驗教學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環節,重視實驗教學,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技術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應成為教育技術學專業的辦學特色。[8]然而,通過調查和交流,筆者發現實驗教學環節存在許多問題,不能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實際崗位能力。

1. 培養目標特色不明顯,課程內容寬而不深

綜合分析我國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多以美國AECT’94定義為基礎改編而成,表述多類似“培養從事教學系統和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運用、管理和評價的教育技術學科專門人才”,頗有舶來之感,既缺乏本土特色,不同學校之間特色也不明顯。在課程內容上,多以教育部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確定的五大專業方向(教育技術學、信息技術教育、數字媒體技術、教育軟件工程和現代遠程教育)綜合設置課程,樣樣有,樣樣不深入,教學內容面面俱到,頗有拼湊之感,表現為寬而不深,事實上沒有達到培養“專門人才”的要求。實際情況是各類不同性質、不同水平、不同地域的學校拿著雷同的培養方案實施教學,既沒有需求導向下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也沒有根據培養目標在教學內容等方面有所側重,導致畢業生“雜而不專”,工作適應性差,且能力不足。[9]

2. 實踐教學活動多以驗證性為主,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培養

教育技術學專業是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專業,主要表現在學生需要能夠利用專業所學解決實踐問題。然而,許多實驗多以驗證性實驗為主,通常是講授一些內容,然后讓學生重復老師的過程或者練習一下個別技能,事實上學生很難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例如,學習網頁制作課程,首先從表格排版講起,然后是插入圖片、鏈接、導航等技術,這種單項技能式的訓練,缺乏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和對綜合復雜問題的處理能力的訓練,通過這種驗證性的實踐教學活動,即使學生學習得很好了,當真正接手一項網站開發任務,實際上也是很難完成的。有些課程老師也經常是安排一些大的任務,但也多由于課時少、缺乏老師的及時指導或設備環境條件,效果也大打折扣。

3. 對實驗課重視不夠,影響實驗教學效果

教育技術學專業確實有很多實驗課,如平面設計、影像處理、數字音頻技術、電視教材編制、多媒體課件開發、網頁制作等,這些實驗課的開設一方面是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的保障,可以讓學生從實驗中掌握各種現代媒體的具體使用技巧和策略,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必不可少的環節。但目前,在教育技術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實驗課還處于一種附屬地位,學校和老師沒有給以足夠的重視,普遍存在著設備不足、學時不夠、學生實踐機會少的現象,實驗效果大打折扣。[10]教育技術學專業是一個特殊的專業,必須要有充足的實驗時間對學生進行操作技能的訓練,讓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但從現實情況來看,許多學校只重視理論知識的課程,而忽視實驗操作性的練習,許多師范院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計劃的理論課與實踐課課時數比例很不均衡,實踐課所占的比例明顯偏低,有關調查結果顯示:[11]學生認為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比例達到5∶5甚至4∶6為佳,這樣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實戰練習,鞏固理論知識的掌握。另外,一些高校對實驗課的“量”是有了,但是“質”卻很難保證,不太重視實踐效果,沒有從根本上意識到實踐課的重要作用,對其重視程度不夠,實際的實驗教學效果不好。

4. 實踐教學手段不夠豐富

應用教育技術就是最好的學習教育技術方式。然而,在許多教育技術實驗或實踐教學過程中,教育技術手段用得卻不充分,甚至一些依然采用傳統的實驗方式進行,并沒有配合一些類似虛擬仿真軟件來解決設備不足、效果不好的問題。有些實驗,如網絡管理、服務器配置,如果事先讓學生通過虛擬仿真軟件課前走一遍實驗過程,然后在真實的實驗中進行操作,學生就能更好地抓到實驗重點,及時發現問題,更好地提升實驗教學效果。

二、教育技術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需求

關于專業建設和教育的改革問題,首先需要考慮社會需求。那么,教育技術學專業培養的人才面臨著怎樣的社會需求?滿足這些需求又需要學生具備哪些專業核心能力呢?1989年,北京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接受原國家教委電教司、師范司的委托,對電教類專業人員應具備的能力素質進行了專門的調研。從應具有的基礎性知識和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兩個維度共109項問題,碩士、本科、專科3個層次組成問卷,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為期一年多的調查、研究后認為,對于本科層次的教育技術專業人員,應具有五種能力,即(1)以教學設計為中心的能力體系;(2)構造、維護物態教學系統的能力體系;(3)研究的能力體系;(4)媒體開發、應用的能力體系;(5)管理的能力體系。近十年后,該研究所再次接受原國家教委師范司的委托,對教育技術學專業人員能力素質的社會需求進行了調研。這次調研按照學科基礎知識和學科基本能力兩個維度共87個能力素質項組成問卷,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調研。按學科具備的能力體系和能力因素的累積比貢獻分別為:教學系統設計能力(20.214%);教學媒體應用與評價能力(5.596%);持續更新、補充和完善知識結構的能力(4.958%);現代化教學系統的使用、維護和管理能力(4.560%);媒體設計與開發能力(3.932%);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研究的初步能力(3.516%)六項。

從以上兩項研究成果來看,教學系統設計一直是我國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學生安身立命的核心能力。今天再一個十年過去了,社會對教育技術人員的能力需求是否發生了實質性變化呢?2006年,浙江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專業通過實地訪談、電話采訪和網絡調查等方式,對54名浙江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專業畢業生和15位用人單位的領導進行了訪談,作了一項有關“教育技術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調研,其結果是畢業生有四個方面的能力存在不足:[12](1)多媒體與網絡技術實踐開發能力不強(52%的人認為資源開發和應用能力是至關重要的);(2)科研能力未得到充分的重視(16%的人認為是教育技術基礎理論,僅次于網絡與多媒體的實踐開發能力);(3)信息技術教學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14%的人認為教學能力是最需要加強的能力);(4)學生信息素養能力普遍不高(教育技術學專業畢業的學生也并不一定具有很高的信息素養)。從這項調查來看,多媒體與網絡技術實踐開發能力代替教學設計成為教育技術學專業畢業生應具備的首要核心能力。另一項個案研究也證實這一點:[13]就畢業生去向調查情況來看,只有1/3的畢業生進入各類學校,從事與教學相關的工作,其余2/3在與教育關聯的信息技術行業、傳媒行業就職。2009年6月份,筆者單位以教育技術學專業往屆畢業生座談會的形式對專業學生實踐能力需求進行了調研,邀請了來自各級各類學校、事業單位、電視臺、企業、傳媒廣告公司等的20余位學生進行了交流。從這次座談的結果來看,學生普遍認為本專業學生通過四年的專業化培養和綜合訓練,一方面必須要具有良好的從師素質和職業道德,具有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另一方面,必須要掌握常用的多媒體、網絡資源開發技術和信息化教育系統理論,具備計算機課程教學、多媒體課件制作、網絡課程開發、仿真軟件開發、網站制作、校園網維護、影視節目制作以及企業培訓項目設計等方面的實踐能力。因此,在教育技術學專業學科發展過程中,“在盡量避免‘唯技術論’,但建立在教育學、傳播學、心理學基礎上的‘技術論’恰恰是教育技術學專業的不可替代性”。[14]

三、以就業為導向,以真實項目拉動,

學校與行業、企業、科研院所聯

合培養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

教育技術的出路在于走出象牙塔,針對未來教室、未來學校、未來教師和未來教育對人才的需求,充分融入社會經濟建設主戰場,參與到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的競爭、服務和創新之中,完善多樣化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機制,加快高水平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構建行業互動多贏、校企長期穩定、產學研應用好的合作聯盟,形成小而美、差異化、開放性的教育技術人才培養模式。

1. 以就業為導向,強化專業課程,改進教學目標,加強過程監控

學科帶頭人和整個學術團隊要像重視科研一樣重視課程體系建設,要在全面系統的課程體系建設中,具體設計不同年級、不同階段、不同類型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手段等,使課程體系建設成為學科建設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15]對教育認知目標設計應更多關注分析、綜合、判斷、運用等高級思維技能的訓練,而不僅局限于知識的記憶,深度的科學思維方法和專注的學習態度是大學培養的重點。課程多樣化不是隨意化,不能沒有基本的質量標準。新生代具備了獨立利用網絡獲取大量知識和信息的能力,進入大學后他們需要的是學科前沿的、具有深度的、不可替代的、花費大量時間訓練的知識和技能,而不是寬泛的、多樣的、低水平的、容易獲取的課程內容。大學應注重課程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關注學生個體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設計出讓學生頭腦和雙手真正動起來的自主學習模式,伴隨著學習過程以“學周”為期限去要求學生利用網絡提交作業,避免在期中或期末通過突擊方式獲得知識與技能。全面修訂教學計劃,加強專業必修課的學時和深度,為學生提供一種難度更大、標準更高、要求更嚴、挑戰性更強的教育,使學生掌握扎實的教育技術基本功;增加實踐類課程比例,強調實驗課堂活躍、師生互動交流,將批判性思考、解決復雜問題能力和多媒體交流融入實踐課當中,通過課程內容的“綜合”與“運用”達到創新教育的目標。

2. 以真實項目拉動,擁有一技之長,導師全程跟進,強化實踐技能

大學是師生共同追求真理、探究學問的場所,師生只有面對真實的項目才能將理論、技術和藝術有效地融合。結合新媒體發展和教育技術專業特點,建立了以網絡視頻、手機視頻和交互動畫為主體的數字媒體平臺,提供多種媒體的創作、編輯、存儲、管理、分發和傳送的工作流程,設置《直播教室》、《校園節目》、《原創影片》、《攝影作品》、《班級主頁》、《圖書商城》和《互動社區》七個欄目,為學生提供了學以致用、以用促學的機會。在這個國際媒體工廠,學生按照iPad風格進行美工設計,根據時尚和潮流構建學習、展示、交流和娛樂的空間,可以將多個錄播教室上課的內容進行直播,將院系文藝晚會、才藝表演、原創音樂、宣傳片和學術報告等內容每天排序循環播出,將學生創作的紀錄片、藝術片、動畫片和影視教程集合一起進行個性化展示,平臺支持廣告插播、電子交易和互動論壇等用戶體驗,方便校園內網上求助、腳本征集、實習招聘和院系合作。

筆者所在學院搬遷到新校區后,專門為學生安排了三年六個輪換的實訓實驗室(攝影技術與藝術、攝錄像技術、非線性編輯技術、網站開發與網絡維護、動畫制作技術和演播室電視節目制作),讓所有學生在課內外都有參與式的學習體驗,由專業實驗教師跟蹤四年指導,充分發揮實驗技術人員的主動性和能動性。高年級同學負責實驗室的管理,低年級同學可以方便使用設備,創造了良好的傳、幫、帶學習氛圍。師生可以自由組合承包數字媒體平臺的欄目,也可以跨系組成創作團隊,教師支持學生創作并及時反饋意見,使學生少走彎路快速成長,學術和情感互動交流更多,關系更融洽,分享他人的經驗和創意,把精力花在最想干的事情上,在玩中學、做中學,避免空虛和乏味,也保證數字媒體平臺內容的連續更新。

3. 通過校內創新實踐基地,實現學校與行業、企業、科研院所聯合培養

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發展要充分利用行業名企的資訊、技術、師資、設備、項目和資金優勢,鼓勵企業通過加大對專業的投入,通過合理的工作流程和有效的約束機制,建立由企業參加的利益共同體,形成一個系統完整的、績效跟蹤評估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實現高校、行業、企業和科研院所四者交集中的優勢互補、多方受益。筆者單位與香港鳳凰衛視、電影電視工程師協會香港分會、香港科訊交流有限公司、中央電視臺、深圳廣播電視技術研究會、上海捷圖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美國Avid公司、Intel公司、大連元眾創意營銷策劃有限公司等十幾家企業進行合作,創建多媒體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對方出資金、設備和管理人員,在校內成立創新人才與技術培訓基地,進行各種行業培訓、國內外會議視頻拍攝、網絡視頻教程制作、電子周刊設計、網站信息更新與維護、全國院校影視媒體技術論壇和設備巡展等一系列活動。

還與中國傳媒大學、華南師范大學、上海大學等13所高校創立了開放式網絡評選的“科訊杯”國際大學生影視作品大賽,有260所院校、31家電視臺和36家媒體支持,激勵并挖掘學生內在的發展潛力,形成平臺支撐、人才集聚和互動交流的大舞臺。在舉辦過的七屆“科訊杯”國際大學生影視作品大賽中,學生作品獲得了9個特等獎、5個一等獎、6個二等獎和2個優秀獎;獲四川電影節“金熊貓”獎國際大學生影視作品評委特別獎1項、入圍獎3項和提名獎1項。學生在真實的環境里完成一項真實的工作,提升人際交往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達到了企業精益求精的要求,使學生的學習志趣和學習行為得到有益的引導。

通過學校與行業、企業、科研院所項目合作和校內實訓,有效地彌補了上述調研中出現的教育技術學專業五種能力和四方面存在的不足,這種建立在教育學、傳播學、心理學基礎上的新型實踐教學手段,激活了學生的專業興趣和學習熱情,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手段和評價方式,促進了學生個性能力的發展和自信心的提高,緩和了學校師資薄弱、特色不明顯、課程缺乏時效性、實踐機會少和實驗效果差的局面,改善了社會對教育技術學科的認可度和重視度,真正把學生的個體發展和人生進益作為大學教育的核心目標,實現了大學教育的使命和價值取向。

[參考文獻]

[1] [3] [12] 周躍良,舒慧東等.以工作能力為導向的教育技術專業教學改革——浙江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專業教學改革的調查與思考[J].現代教育技術,2007,(12):39~42.

[2] 楊改學.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發展——路在何方[J].中國電化教育,2006,(7):8~11.

[4] [5] 史宙亮.教育技術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11):173~175.

[6] [8] [10] 王潤蘭,李孟建,王蘭爽. 實踐·能力·創新——對教育技術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6,(11):24~26.

[7] 李莎,李芒.對我國綜合實踐活動課題實施現狀的反思[J].課程·教材·教法,2004,(9):13~17.

[9] [13] [14] 潘慶紅.地方院校教育技術專業媒體類課程整合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