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德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5 12:18:5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和諧德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和諧德育

和諧社會德育思想探討

“義門鄭氏”德育思想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文化思想,是基于儒家學派與宗族觀念之下的“影響性理念”。并對我國和諧社會發展與幸福家園構建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將“義門鄭氏”德育思想的精髓與實質進行系統詮釋,結合和諧社會思想需求,以“發展提升、和諧搭建、仁愛忠義、同存同榮”的核心理念,為構建我國和諧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一、義門鄭氏德育思想概述

我國是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由于我國社會結構現狀與歷史發展影響,儒家思想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德育指導思想,更為影響人們的“衣、食、住、行”。其中,“義門鄭氏”中的“義門”所指為“同居、聚食、并存、幫活”的大家族觀念。這種觀念并不是憑空產生,而是經過長期的歲月洗禮與發展演變,故而形成必然性的文化產物,即“家族文化”。甚至現代還經常傳遞的理念,例如:中華民族大家庭、好大一個家、中華兒女是一家等。中國古代社會更是把宗族觀念的重要性提升到較高的實質地位。“義門鄭氏”中的“鄭氏”正是大家族、大宗族的歷史典范。盛唐時期浦江縣麟溪義門鄭氏歷經三朝,家族文化歷史悠久,經脈不斷影響綿長。該家族存在長達350年余久,素有“華夏文明、禮儀之家”之稱。并逐步形成一套相對完善的德育思想,并成為前世“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思想主要為“忠、信、仁、義、孝”,將“仁愛、忠孝”精神以更為文化、深邃的家族方式呈現出來。同時,將這種精神化作為人處世、溝通交流的行為方式,對小到鄰里之間、家族之間;大到社會交往、國家治理都造成相對的德育影響。

二、基于和諧社會思想的“義門鄭氏”德育思想關聯影響

(一)對和諧社會思想的穩定性鞏固。隨著與的重要講話,都將“和諧社會”作為我國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的重要保障。“和諧社會”重點強調“和諧”二字,“和”為融合互助、接納并存;“諧”為協同發展、穩定平衡。和諧社會的實質就是保持社會各個方面、因素的平衡共存,以“人”為核心、以“生存”為目的,構建安全穩定、和氣融融、協同發展、互助互存的完美社會結構與幸福氛圍。而“義門鄭氏”德育思想正是傳統儒家思想文化的詮釋,將“孝”的含義進行更為科學合理的細化與詮釋,以“孝”育德、以“孝”治家、以“孝”修身、以“孝”平天下。因此,“孝順父母”是“義門鄭氏”德育思想的核心實質。現今我國社會處于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當中,受到市場經濟觀念影響人們往往出現“沉迷金錢、權色、名利”的情況,進而導致了社會不良風氣的產生與發展,對和諧社會完善與構建造成極大的沖擊影響。所以,“義門鄭氏”德育思想可以對和諧社會完善構建與思想升華起到積極的穩定鞏固作用,使人們思想不再浮夸、盲從,將仁愛、忠孝作為個人行為準則,進而推動了我國和諧社會思想的進一步升華。(二)為和諧社會思想樹立廉潔觀。“義門鄭氏”德育思想中的“義”為秉公執事、仁愛百姓、尚廉奉公、恪守法律。與講話都將“依法治國、依法治黨、嚴懲貪污”作為治黨、治軍的重要核心理念,和諧社會思想中的“公平、公正”正符合與“義門鄭氏”德育思想中的“義”的含義。《鄭氏規范》中有規定:“子孫出仕,有以臟墨聞者,生則于《譜圖》上削去其名,死則不許人祠堂。”可想“義門鄭氏”德育思想中對貪污、不法者的唾棄與不相茍同,即“以廉為本”。因此,“義門鄭氏”德育思想中的廉政觀對現今和諧社會發展尤為重要。政府官員與執政者通過對“義門鄭氏”德育思想的學習領悟,可以不間斷的提升其自身綜合素質與思想理念,并將廉潔為民、秉公執政作為基本綱領與行為準則。

綜上所述,“義門鄭氏”德育思想的實質性為我國傳統儒家思想文化,通過對“義門鄭氏”德育思想的研究分析,結合現階段我國“和諧社會”構建與“思想穩定”,對其影響性與作用性進行淺談,為構建更為和諧、繁榮、發展的社會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查看全文

獨家原創:幼兒園和諧德育的問題及實現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和諧社會是一個系統工程,政治、經濟、文化等等各個領域的和諧才能達到社會的和諧。德育屬于教育范疇,而教育又包含在文化之中。是否實現和諧德育,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個體和諧與社會和諧目標的實現。因此,本文將圍繞和諧德育,對于和諧社會的最重要組成分子——人的道德發展關鍵期——幼兒園的和諧德育的體系建構做一嘗試性探索。

一、何為和諧德育

“和諧德育”早在八五期間,由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德育學科組專家、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詹萬生教授首次提出。“八五”期間,詹萬生教授承擔了國家教委重點課題——我國各級各類學校德育現狀調查研究。在進行大量調研基礎上撰寫的總體研究報告中首次提出了整體構建大、中、小學和諧德育體系的建議。之后,他又在領銜九五、十五國家重點課題中,圍繞著整體構建和諧德育體系進行了歷時十年的深化研究與推廣經驗。逐漸建立起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縱向與學校、家庭、社會橫向結合的“和諧德育論”的理論體系。按照詹萬生教授的觀點,“和諧德育,是德育以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和受教育者個體發展需要的統一為出發點,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調控構成德育體系諸要素之間的關系,使之發生和諧共振效應,從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和諧發展的一種德育模式。”這種觀點得到大多數研究者的認同,是目前對和諧德育較為統一的看法。

具體到幼兒階段德育,它的內涵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德育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教師與幼兒關系的和諧;2.德育在學校、家庭、社會中的一致;3.認知、情感、意識道德過程的統一;4德育目標、內容、途徑、方法、管理、評價等德育要素的和諧。、

二、和諧德育的特征及意義

1.和諧德育的特征

查看全文

探討和諧德育研究與實驗論文

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和諧德育研究與實驗》已經在全國許多地區開展起來了。我區的實驗工作也已經在教師學校德育研究室的具體指導下啟動。為了更好的開展實驗,現將筆者的一點思考奉獻給大家,與各位同仁分享。

一、概念的界定

1、和諧德育。和諧德育的本質必然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以社會發展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為出發點,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的基礎上,通過調動德育內外部各要素的整體和諧互動,促進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質和諧發展的一種德育模式。

2、和諧德育研究。和諧德育研究,是以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從德育要素的整體聯系入手,深化多層面教育規律的研究與運用,構建德育過程諸要素之間的和諧關系,增強德育的合力,從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及整體素質和諧發展的一種研究模式。

3、研究的理論基礎。和諧德育研究以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事物普遍聯系和發展原理為理論基礎,傳承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整體和諧”、“和而()不同”的和諧思想,借鑒西方文化中“美德乃是一種和諧”、“公正即和諧”的思想,吸納教育學、社會學的和諧思想。

二、研究的意義

查看全文

和諧社會下德育教育分析論文

一、德育與社會的和諧共存

(一)德育角度下的和諧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在社會結構中以人為主體的各層面、各要素之間關系的相互通融、彼此協調的狀態;道德則是人類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者關系的倫理智慧與行為規范,是以一種非強制性的傳統習俗、社會輿論、內心信念、人類良知以及教育去調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從而保證整個社會有序運行的精神力量。無論社會多么進步,法制多么完善。和諧社會的首要前提無疑是一個具有高度道德感的社會。

(二)德育的和諧價值

新的社會發展觀、發展模式賦予現代德育新的意義,它是通過對人的道德的、善的品質的塑造,賦予人以智慧和道德力量,使他們在一切生產的、生活的社會活動中,有可能按照道德的、人性的要求去做出價值的定向,使人不僅能按照物的尺度去認識世界,而且能按照符合人自身的善的尺度去改造世界;不僅懂得世界是怎樣的,而且懂得世界應該是怎樣的,從而使他所塑造的世界更具人性,更適合人自身的需要與發展,而不是背離人的需要與發展。從這種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出發。德育的價值也主要表現于人自身價值的提升、人的各方面素質的提高、人的全面發展、人的本質力量的展現與增強。因此。站在人的和諧發展的高度,我們有必要對德育的使命和功能進行再認識。要讓我們的社會成員具備和諧社會中的“和諧人”所應有的思想道德素質。同時在制約社會和諧的各種力量中,由道德價值觀凝聚起來的精神上的和諧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人們只有有了共同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追求,面對社會的諸多矛盾和利益沖突,才能達成諒解,形成共識,理順情緒,凝結意志,協調行動,步調一致。一個社會是不是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范,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

二、和諧德育-和諧社會視角下的德育教育

查看全文

和諧校園建設德育創新研究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面臨很多挑戰,需要高職院校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德育創新。本文對高職和諧校園建設中的德育創新進行了初步研究,首先,對德育工作在建設高職和諧校園中的作用進行了闡述。其次,對德育工作的現狀進行了分析。最后,對高職和諧校園建設中的德育創新進行了探索,認為德育工作的創新應從觀念、內容和途徑進行創新,從而全面推進和諧校園的建設。

關鍵詞:高職院校;和諧校園;德育工作;創新建設

和諧校園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推動社會的發展,且和諧校園是學校發展的必然要求。又因德育工作在和諧校園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學校要重視對德育工作的開展。對高職院校來說,隨著招生人數的逐漸增多,如何在有限的學期、教學環境下,增強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推動和諧校園的建設,是如今高職院校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德育工作在建設高職和諧校園中的作用

德育工作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不僅有利于高職和諧校園的建設,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多數學生認為學校開展德育工作,可以幫助他們學會為人處世的方法、提高思想覺悟水平和進行心理問題的解惑等。總的來說,德育工作在建設高職和諧校園中的作用,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德育工作起著宣傳的作用。高職院校開展的德育工作,有利于對學生宣傳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的思想,宣傳與同學和諧相處、積極向上的道德理念,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并且對校內的不和諧現象進行抨擊,促進和諧校園的發展。第二,德育工作起著調節的作用。德育工作不僅影響學生的思想,而且影響學生的心理素質。德育工作的開展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公平、公正、寬容、自信的心理素質,從而有效調動學生處理問題的積極性。同時學生在校期間肯定會面臨學習、就業等方面的壓力,所以學校開展的德育工作有利于幫助學生調節、疏導心理壓力,幫助學生將壓力變為動力,更好地學習。第三,德育工作起著育人的作用。育人作為德育工作的最基本作用,貫穿于學校開展其他教學活動的始終。德育工作可以教育學生誠實守信、努力學習、與同學和諧相處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進高職院校和諧校園的建設。

二、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現狀

查看全文

和諧社會視角下的德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和諧社會德育素質

[論文摘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成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的奮斗目標和偉大實踐。德育教育對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對全民族素質的提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為社會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合格人才,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和重要體現。德育工作如何順應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承擔起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是擺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和緊迫任務。

一、德育與社會的和諧共存

(一)德育角度下的和諧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在社會結構中以人為主體的各層面、各要素之間關系的相互通融、彼此協調的狀態;道德則是人類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者關系的倫理智慧與行為規范,是以一種非強制性的傳統習俗、社會輿論、內心信念、人類良知以及教育去調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從而保證整個社會有序運行的精神力量。無論社會多么進步,法制多么完善。和諧社會的首要前提無疑是一個具有高度道德感的社會。

查看全文

和諧社會下德育教育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和諧社會德育素質

[論文摘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成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的奮斗目標和偉大實踐。德育教育對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對全民族素質的提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為社會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合格人才,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和重要體現。德育工作如何順應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承擔起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是擺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和緊迫任務。

一、德育與社會的和諧共存

(一)德育角度下的和諧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在社會結構中以人為主體的各層面、各要素之間關系的相互通融、彼此協調的狀態;道德則是人類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者關系的倫理智慧與行為規范,是以一種非強制性的傳統習俗、社會輿論、內心信念、人類良知以及教育去調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從而保證整個社會有序運行的精神力量。無論社會多么進步,法制多么完善。和諧社會的首要前提無疑是一個具有高度道德感的社會。

查看全文

“和諧之聲”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和諧之聲”作為音樂教育的一種方式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組成部分,具有內隱性、滲透性、感染性等特點,可以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塑造人格。高職院校德育教育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德育效力的不足和德育系統的鏈接缺阻。筆者以“和諧之聲”工作室為平臺,建立“和諧之聲俱樂部”,通過積極健康的校園音樂文化熏陶,高品位校園音樂文化環境的創設,健康向上的校園音樂文化活動,增強師生凝聚力,激發學生潛能,達到規范學生言行,陶冶學生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操的德育創新效果。通過此項目建設,創新德育教育,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提高學生工作者德育創新能力,促進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思想道德的升華,使之成為產、學、研相結合的德才兼備的卓越大學生人才。

〔關鍵詞〕音樂教育;和諧之聲;德育教育;深化;創新

新時期正確認識和把握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新的內涵,是進一步加強和創新學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前提。高職院校的不斷增加,擴招學生的不斷增多,對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德育教育顯得越來越重要。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有關文件精神,努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實用型人才。音樂教育作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組成部分,具有內隱性、滲透性、感染性等特點,可以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塑造人格,達到人的心靈溝通與融匯。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對于促進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思想道德的升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德育教育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德育效力的不足和德育系統的鏈接缺阻。要通過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激活學生的道德需要、重塑合理的道德理念、開辟多樣的德育途徑等措施,來解決和提高高職院校的德育效力。音樂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最大特點是將音樂課的思想教育與音樂藝術的美感巧妙地融匯在一起,來啟迪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新的歷史時期如何通過音樂教育推動并發展職業教育,已經成為我們社會關注的問題。“和諧之聲”工作室作為音樂教育的重要創新手段對音樂教育和德育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有益于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德育教育是用共產主義思想、愛國主義思想和道德規范教育學生。運用“和諧之聲”的這種音樂教育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優于任何說教形式。“和諧之聲”讓音樂具有寓教于樂的特點,它將教育的內容形象生動地表現在優美的旋律之中,深入淺出,讓人易記易懂并能起到很好的滲透作用。教育是培養人的工作,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素質發展,“和諧之聲”用音樂作為教育手段對促進人和社會和諧發展有著積極作用,是培養“和諧的人”的有力手段,符合我國科學發展觀。培養“和諧的人”是指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音樂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會目的以外,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探究,把人教育成真和善的”。通過不同的教育手段和音樂特殊的表達方式,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永遠追求真善美的人。首先,一部優秀的音樂作品必須是“和諧”的,哲學上說“美就是和諧”,音樂之美就表現為和諧之美。其次,人們在欣賞優秀的音樂作品時,可以使自己的德性、心靈和行為變得更為完美和高尚,人們可以由心地按照高尚的審美去審度自己和他人的心靈和行為,同時根據真善美的標準和尺度去判斷事物的丑美,使整個社會審美心理的普遍形成,由此形成一個人和社會和自然和諧發展的良性循環的環境。再次,音樂表演是培養合作能力的適當的并有效途徑之一。個人表演可以展現個性和創造性;群體表演則能培養學生互相協作、彼此尊重,共同創造整體美的團隊精神,培養互相競爭和相互激勵的良好意識,使學生具有全面的駕馭和組織能力,這是學生今后做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能力。開展“和諧之聲”工作室,設立“和諧之聲”俱樂部,作為音樂教育的一種重要的可實施的創新方式,能夠有效的開發音樂教育在高職院校的德育教育的滲透功能,更是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深化和發展。開展“和諧之聲”工作室,創新音樂教育的滲透方式,可從多方面展開音樂教育工作,使高職院校德育功能得到更好的開發。

一、校園鈴聲的美化

很多校園的鈴聲已經做出了很成功的實例,不再以刺耳的“叮鈴鈴”的古老作為上下課的提醒方式了,代之以優美的旋律或者和聲。通過“和諧之聲”工作室,我們也不妨可做以下嘗試和更新:上課的信號音樂采用較舒緩一些的,以安定學生情緒,有利于快速穩定上課秩序;下課的信號音樂采用較快速些的如《藍精靈》等,以調動學生活潑的情緒,讓他們擁有快樂的課間時空;放學的音樂用《回家》等,播送通知的音樂用較雄壯的音樂等,這些都值得去探索。在這些鈴聲的改造中,再不會看到學生聽到鈴聲就有緊張的情緒現象了,用和諧之聲取代噪音,讓優美的聲音占領學生的耳朵,減低他們煩躁的想發泄的欲望,也有利于校園的秩序管理。

二、課外音樂的播送

查看全文

和諧社會德育教育論文

【摘要】本文以中職教育為研究對象,深入探討中職教育下德育教育的現狀及其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德育中存在的缺陷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有效提高中職教育中德育教育成效。

【關鍵詞】和諧社會;中職;德育教育;對策;研究

一、引言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農業部、國務院扶貧辦組織編制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中明確指出職業教育的目標在于學生的技能化、職業化與社會化,其所強調的不僅僅是理論知識與專業實踐技能的教學,更是指對價值觀、行為規范、思想道德等的全面健康型人格的培養[1]。中職教育的對象通常為15歲左右的初中畢業生,在這個青春期年齡段的學生通常具有非常敏感而細膩的情感,其行為習慣與思維方式較以往更為跳脫,若是在這一階段不對其思想、行為等加以正確引導與教育,則青少年學生極易因為小事而走上偏激、悲觀、自卑的道路,不利于其家庭的團結穩定,其將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發展的不穩定性因素,危及個人發展前途與社會安定[2]。

二、中職教育中德育教育存在問題分析

重慶市醫藥學校是重慶市微型企業創業培訓機構、家庭服務從業人員定點培訓機構、衛生局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站;是長壽區職業技能定點培訓學校、農村轉移勞動力培訓基地、移民培訓學校、“陽光工程”培訓定點學校、特種作業人員培訓考試考點、職業技能鑒定培訓考核基地。重慶市醫藥學校的教學質量在全市衛生類學校中名列前茅,例如近5年來學校護理專業畢業生參加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過關率為87%左右,今年衛生專業“3+2”畢業生轉段考試升學率達97.7%,對口高職上線率100%,上述數據無一不表征著重慶市醫藥學校在職業教育方面所取得的傲人成效。但是由于學校在中職教育方面的關注點主要落在學生的就業率與升學率層次上,普遍認為學生只要學好學精相應的專業技能就能在職業招聘中找到好工作,獲得良好的經濟回報,未曾深入關切到學生的道德層面,更未曾將道德教育上升到與職業教育同等層次上,這種對于道德教育的忽視使得中職教育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師隊伍組成均缺乏德育相關的內容,即使學校安排了德育相關課程,也大多流于形式,浮于課堂表面的德育教學未能真正落到實處,更未能獲得其應有的教學成效[3]。加之中職教育的學生大多是由中考失利的學生構成,這些學生或是存在學習態度不正、行為習慣不規范等主觀隨意性顯著的性格特征,或是由于中考失利而產生強烈的自卑與迷茫情緒,總體而言其在性格、思想、價值觀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偏差,需要道德教育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對其心理與情緒加以剖析與疏導,通過理論教學與心理疏導活動引導學生從原先生活與學習的霧霾中走出來,以更為樂觀、積極的心態應對中職課程學習與未來職業發展。但是現階段的中職院校缺乏健全的德育教育機構與德育教育專業型人才,導致其開設的有限的德育教育課程無論是在教學方法還是在教學內容上均無法真正走入學生的內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德育教育。

查看全文

建構和諧班級推進德育管理

班級組織是一葉扁舟,它承載著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絕大多數功能,這葉扁舟內部構架的完善與否、扁舟舟長的指揮水平、扁舟內各位水手的團結協作程度、乘客是否遵守交規等都影響著這葉扁舟的航行安全與否,只有這葉扁舟內的各個組織部件完善、成員各安其職,這葉扁舟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同樣,在一個班級中,同學間互相友愛幫助,師生間能暢所欲言,集體榮譽累累,那這樣的班級肯定是同學們心馳神往的班級,在這樣的班級中開展的德育工作一定是充滿氣息和活力的;而這些都有賴于班級組織的和諧,所以構建一個和諧的班級組織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基礎,那如何構建一個和諧的班級組織呢?結合自己多年擔任班主任的成長歷程,談談幾點心得體會:

1構建一個“民選”的組織架構

一個班級組織的管理水平,不僅取決于班主任管理水平,而且取決于班級常設機構———班委會的管理水平;而班委會管理水平的高低不僅取決于班委會成員管理水平的高低,更取決于該班委會是否有充分的民意基礎;一個有充分民意基礎的班委會成員,他才會有良好的為班級服務的意識;同樣,一個代表民意的班委會,才會被“選民”接納,同學們也更愿意配合班委會的工作;那怎樣才能使組織架構更能代表民意呢?我想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眼:

1.1班委會成員必須由同學們民主選舉產生,而不是由班主任指定。

1.2班委會成員的選擇標準要事先充分的遵從民意,選擇的標準要多樣化,應根據具體崗位而設置相應的要求,要避免選擇標準的單一化,更要避免“唯學習成績論”。曾記得一位女生在周記中這樣寫到:“老師又選小晶當班長,我們都看不慣她那高傲的眼神,她就學習成績好一點,又沒有班級的管理能力、組織能力,更沒有為同學服務的意識!”是的,班主任選拔班委會時常受到自己個人喜好等主觀條件的限制,往往選出的班委會成員不具有代表性和廣泛性;而同學們和班委會成員是朝夕相處的,他們了解班委會成員的程度會比老師更具體、更全面,避免了片面性。

1.3成員選舉前要開展充分的競爭,比如可采用“假如我是值日班干部,我會……”的競選主題演講;并且選上的班干部要在同學們面前進行公開承諾。在現在任教的班上,小航同學曾是諸多老師心目中的“雙差生”,學習成績差、道德品質也壞,搗亂課堂,臟話連篇,時而曠課逃學,時而打架斗毆,連連受到學校的處分。本以為這樣的學生人際關系極差,但我觀察了兩個星期,也問了很多同學,竟然發現同學們對他的印象還蠻好的,他為人夠義氣、有責任感、說到就能做到!是同學們心目中班委會成員合適的人選,作為班主任的也不能帶著有色眼鏡,而應刮目相看。于是,我特意給他布置了一個舞臺,幫他寫了一份漂亮的競選稿,和他共同擬定了一份公開承諾書,沒想到,小舞臺,大成就,往昔的搗蛋鬼成了同學們仰慕的大明星。真是“浪子回頭金不換!”看來,幾十雙眼睛要比一雙眼睛更雪亮,看得更正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