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保險創新策略
時間:2022-10-01 09:29:32
導語:農業保險創新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作者:周愛玲單位:廊坊師范學院經濟學院
低碳經濟是進入21世紀以后提出的一種經濟發展新型模式,它的核心是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對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從而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農業保險在抗災減災、恢復生產和促進農業發展、保障糧食供給以及提高農民收入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據統計,至2010年農業保險覆蓋農戶數達1.29億戶次,提供風險保障3794.5億元,農業保險主要險種基本已經覆蓋了我國所有省區,農業賠款近5年來以年均144%的速度增長,2010年農業保險賠款達100.7億元,其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發展農業保險,強化其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保障功能,有助于國家糧食安全,對于實現國家農業產業化目標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農業保險存在的主要障礙及其原因
首先,農業保險發展水平偏低,地域發展不均衡。農業保險在我國至今沒有實現全覆蓋,其對于農村、農業強大的保障功能還沒有充分顯現出來,特別是與我國蓬勃發展的商業保險相比,農業保險的發展水平明顯偏低,不管是保險密度還是保險深度方面,農業保險與全國保險的差距非常明顯,尤其是在保險密度方面的差距更大。在2010年全國保險密度已經達到106.02元/人的時候,而農業保險的保險密度僅僅為14.13元/人。此外,我國農業保險發展水平區域性差距也非常大。
其次,農業保險經營主體少,有效供給嚴重不足。從理論上來講,農業總產值需要等值的農業保險來提供保障,事實上我國的農業總產值與農業保險費收入之間差距甚遠。在2010年農業生產總值達到了40534億元,這都需要購買農業保險,但當年的保費收入僅僅為135.68億元。這一方面說明隨著我國農業生產總值不斷提高,農業保險市場發展潛力越來越大;同時也表明我國目前農業保險的有效供給嚴重不足。從供給主體方面分析,我國的保險公司雖然很多,但是專門經營農業保險的保險公司只有4個,其業務覆蓋范圍僅僅包括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目前全國絕大多數區域仍然由人保等商業保險公司來經營農險業務,其中人保占據市場總份額的50%以上。
由于農業保險的政策性特點與商業保險公司的經營目標不一致,同時我國又尚未建立有關農業保險損失數據的積累,加上農業保險的高賠付性,使得商業保險公司內部缺乏對農業保險的服務支持和產品創新的動力。而在專業農業保險公司的經營業務中,除了傳統的農險業務之外,還有普通的財產保險、機動車輛保險等。在強大的競爭壓力面前,難免會出現本末倒置的情況,所以我國的農業保險從總量上來看雖然穩步增長,但是相對于快速發展的農村經濟來說,目前農業保險的有效供給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農業保險市場的需求。
第三,農業保險產品保障較窄,賠付率較低。我國現有的農業保險產品都是傳統的種植業保險和養殖業保險,目前中央財政補貼的保險產品只有14種,在承保范圍上以自然災害為主,而類似農藥污染、有毒化學物質泄露等這些意外事故造成的損失,未列入保險責任范圍之內;同時有關社會政治方面的風險也屬于除外責任。隨著農業產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越來越多的集團化發展的“大農戶”會產生不同于以往傳統分散農戶的保險需求,而現有保險產品的保障范圍根本不能滿足這些“大農戶”的需求。對于已經參加了農業保險的農戶來說,并不代表著已經獲得了足夠的保障,農險的賠償款相對于農民的損失來說,往往都是“杯水車薪”。農業保險的低賠付率,使得廣大的被保險人并不能真正享受到雪中送炭的保險賠付。
面對這種狀況,大部分保險公司表現出來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商業化運作的保險公司經濟上獨立核算,農業保險的業務風險大,加上我國農險的低覆蓋高賠付,使得保險公司經營成本很高,同時由于農業保險風險的特殊性,部分險種沒有再保險公司愿意接受分保,這就大大降低了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我國參保險種主要集中在有中央補貼的農險品種中,個別高效、高產值的保險品種不能推廣,農業保險業務發展緩慢,導致農險保費收入很少;另外,由于我國農業保險專業人才和專業技術機構的缺失,極大地制約了農業保險精算、承保、理賠等各環節的發展,同時也不利于處理理賠中出現的糾紛,對于推廣農業保險形成技術性障礙,從而進一步減少了農業保險防災防損基金,加劇了理賠難的境況。
低碳經濟背景下發展農業保險的策略
首先,積極發揮地方政府的作用。在發展農業保險的過程中,政府的推動作用非常重要,中央的政策支持和財政補貼非常關鍵。長期以來我國中央政府對于農業保險補貼力度很大,同時在優惠政策上也一直堅持向農業保險傾斜,但是由于我國地方經濟發展的不均衡,農業保險發展水平的地區差異性很大,特別是部分農業保險發達的地區,其發展水平與地方政府的積極支持密不可分。
其次,進行營銷創新,提高服務水平。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產業化、社會化程度的提高,農業保險作為一項新的服務于三農的公共事業,必須采取低碳的發展策略,積極利用快捷有效的電子手段及其他渠道發展農村業務,提高農業保險服務農業的水平,研究針對農村市場的新型營銷方式和營銷渠道。
第一,重視在農村地區開展風險管理工作。以風險管理工作為切入點,宣傳防災防損工作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積極作用,鼓勵保險公司與氣象、農業、防疫等部門的合作,積極開展防災防損工作,通過氣象預報、人工降雨、動物防疫等多種方式,為農民提供防災防損增值型服務,一方面切實提高了農業抵御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的各項工作。
第二,利用現有的資源,在農村地區廣泛發展保險完善農業保險中介體系。積極運用村干部等農村基層管理人員進行宣傳,并對其進行必要的保險知識的培訓,爭取把這些人員培養成為保險公司的人。在完善農業保險中介制度的基礎上,形成投保、核保、承保、理賠全方位的一條龍服務體系。第三,積極發展網絡銷售,培養農業保險網銷專員服務農業保險。在有條件的鄉村培養農業保險的網絡服務人員,同時充分利用農業保險信息平臺,加強農業保險檔案電子化管理,積極推進保單標準化和通俗化,簡化承保理賠手續,以便民為基本出發點,有效利用農民已經具有的銀行卡等電子支付手段,實現網上支付保費和保險賠償等各項資金。第四,在著重開展對大型農戶的營銷的同時,不能忽視農村散戶經營主體的保險需求,積極開展小額農業保險的產品服務工作,形成以大型農戶為主、小型農戶.為輔、散戶為補充的多種保障對象的保險服務體系。
第三,進行產品創新,提高保險保障。開發新型保險產品,并增加保險保障責任范圍,具體來說可以因地制宜,先采用試點的方式,利用當地已有的資源和優勢,開設部分地方特色的險種,并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在低碳經濟背景下,農業生產在氣候、環境等因素不斷變化過程中所面臨的新型風險,不斷拓寬農業保險產品保障范圍,增加一部分類似環境污染等方面的風險保障,以應對日趨復雜的農業經營環境。同時,經營農業保險業務的公司必須要有效利用農業生產、氣象、自然災害等方面的數據積累并運用精算理論合理計算保險費率,同時加強業內合作,積極運用再保險的方式有效化解農業巨災風險。
第四,培養新型農業保險人才。目前從事農業保險業務的人員中,既懂保險有掌握農業知識的人寥寥無幾,在低碳經濟背景下,發展農業保險更是需要新型人才以適應新時期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發展的需求。而對于新型農業保險人才的培養,可以在當前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采取以下幾種模式:第一,在具備條件的高等院校增設農業保險專業,培養大量農業保險專業畢業生,以有效緩解人才不足以農業保險快速發展的矛盾;第二,成立專門的農業保險學校。這需要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進行。第三,培訓現有人員。可以是針對保險公司內部具備保險知識的員工培訓農業知識,或者對現有的掌握農業知識的員工培訓保險知識,以充分有效利用現有的人力資源,滿足市場對低碳農業保險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