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圖書館的角度探究我國印刷史論文
時間:2022-12-21 03:33:00
導語:從圖書館的角度探究我國印刷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主要從文獻梳理與評述角度考察我國印刷史研究發展歷程、印刷史研究的認識觀和方法論、從事印刷史研究的專家學者群體特征等,概括建國以來我國印刷史研究領域的主要概貌特征,特別分析我國圖書館學領域的研究群體對印刷史研究的貢獻,并與印刷工業領域的專家倡導的“大印刷觀”進行比較分析,概述印刷史研究的發展現狀和態勢。
[關鍵詞]印刷史;出版史;圖書館學家;印刷工業;中國
伴隨著電子書媒介與“無紙閱讀”方式的盛行,基于紙質媒介的印刷書與紙本閱讀方式本身則成為了一種傳統的文化現象逐漸引起人們的研究興趣。作為造紙術和印刷術發明國的我國,對于印刷史的研究一直在不溫不火地進行著,其中,圖書館界的研究者和印刷界的研究者成為兩大學術主力。
1圖書館學界的“印書史”研究
圖書館學家們關注書籍的印制與形成是自然發生的研究緣起。以曾經在北京圖書館工作多年的張秀民(已故)老先生和錢存訓博士為代表的一些學養深厚的圖書館學者們,把對印書史的研究擴展到對印刷史的研究,分別著有傳世的關于印刷史研究的代表作。正如錢先生所說:“現代印刷并非單指印書,除用紙張印刷的紙幣、紙牌等以外,還包括在紡織品、金屬、塑料、皮革、木版、玻璃、陶瓷等表面上的各種印刷。但是一般學者對印刷術的研究,主要對象是書籍,因為文字和圖畫的復印乃是人類文化交流和知識傳播的一種重要媒體,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義和影響。”…所以,被譽為“文明之母”的印刷術的發展歷史在圖書館界的研究者們看來,就是一部書籍圖文的印刷史。
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初為中國印刷史研究的成長時期,這個時期的書史研究與教學開始興盛,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的圖書館學系都開設了中國書史課程,書史內容中融合了印刷史(主要是印書史)的內容,所以可稱之為以圖書出版印刷史為主流的研究階段。
1956年北京大學和武漢大學兩校圖書館學系都給新招收的一年級本科生開設中國書史課,并編出了新的書史講義,其中以北京大學劉國鈞先生的《中國書史簡編》影響最大。
武漢大學皮高品先生也于1956年推出《中國圖書史講義》油印本,書中提出按社會發展的五種形態對中國書史進行分期,故在材料和觀點上都有所創新和突破。1964年修訂增補后鉛印,1986年又以《中國圖書史綱》為題由吉林省圖書館學會出版發行。
專門研究印刷史的當數北京圖書館張秀民先生于1958年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影響》一書。作者在廣泛收集古今中外有關印刷術的文獻資料和實物例證的基礎上,提出雕版印刷發明于唐初貞觀年間之說,論述了印刷術對亞洲與非洲、歐洲的影響,編制了“世界印刷術發展年表”,“朝鮮金屬活字史料”等。
張靜廬先生(1898—1969)歷時20年苦心收集、精心整理、輯注,推出了七部專題出版史料,全書共250萬字,收錄了自1862年京師同文館創立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87年間出版事業的重要資料。
除上述有影響的學術著作和大型史料集之外,這一時期還出版了一批有關中國出版史的通俗性普及性讀物,如劉國鈞著的《可愛的中國書》(1952年)、《中國書的故事》(1955年)、《中國的印刷》(1960年)、《中國古代書籍史話》(1962年),陳國慶著《古書版本淺說》(1957年),阿英著《中國年畫發展史略》(1954年)、《中國連環畫史話》(1957年)等。
這個時期突出的特點是出版史、印刷史的研究互相交叉融合,由于研究者都來自圖書館界、出版界等文史領域,所以印刷史研究實際上是著眼于圖書文獻范圍,書史、出版史、印刷史研究融為一體。
20世紀60年代中至70年代是我國印刷史研究的蕭條時期。除劉國鈞、張秀民等又編寫出幾本有關書史、印刷史的通俗小冊子,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內部編印幾本“中國書史”講義外,幾乎沒有出版印刷史學術新著發表。尤其是1966年至1976年間大陸內地的出版印刷史研究基本陷入停滯狀態。
就在內地處于停滯狀態之時,港臺及海外學者沒有停止出版印刷史的研究工作,編輯出版了一批著作和論文集,這一時期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及圖書館學研究院的名譽教授、兼東亞圖書館館長錢存訓先生撰寫的《中國古代書史》一書。該書原名《書于竹帛》(WtittenonBambooandSilk)英文本完成于1957年底,1962年由美國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
20世紀80年代為復蘇壯大時期,五年內出版了三部以出版史、報刊史、印刷史為名的通史著作,各具特色,均有建樹,標志著這一階段的高起點,也預示出版印刷史研究經長期蓄積、準備,盛期將臨。這一時期國內也是以出版史研究為主流,但海外的錢存訓博士為印刷史研究做出了卓越貢獻。錢存訓的《紙和印刷》(PaperandPrinting)是英國學者李約瑟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第五卷“化學及相關技術”(ChemistryandChemicalTechnolo-gy)的第一分冊。該書出版后在海內外影響巨大。
1987年,北京大學和武漢大學在中國圖書史研究上又邁出新的步伐,鄭如斯、肖東發編著了成套的教材,即《中國書史》、《中國書史教學參考文選》、《中國書史教學指導書》由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這三本書為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圖書館專業教材,故發行量較大,被多次印刷,廣泛流傳。
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的教授謝灼華主編的《中國圖書和圖書館史》注意從廣泛的文化領域去說明圖書出版、編纂和圖書館發展軌跡及相互關系,分析中國圖書對世界文明發展史的貢獻,局部理順典籍發展的線索。
1989年最突出的成果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張秀民的又一鴻篇力作——64萬言的《中國印刷史》。該書詳細、全面、系統地論述了自唐初貞觀年間印刷術發明后,迄清末1300余年的印刷事業的源流演進。不僅廣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更有許多新鮮資料和獨到之處,被美國印刷史專家錢存訓稱為“劃時代的作品”。
20世紀90年代為中國出版印刷史研究的豐收時期。研究的深入還表現在一些學術專著視野開闊,角度新穎,富有論辯性。如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教授曹之先生的《中國印刷術的起源》一書是中國出版印刷史專題研究的新成果,開拓了研究印刷術起源的新思路,其方法是通過對各種文化現象的多角度掃描,全方位、多學科地論證“唐明說”。
220世紀后期“大印刷觀”的印刷史研究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印刷工業界的一些學者專家們在對印刷史文化積累與保護措施的關注、印刷史知識的教學普及方面也有新動向,如1982年6月王益、王仿子先生聯名提出《關于建立印刷技術博物館的建議》,經過各方面的長期努力,1993年底舉行了中國印刷博物館奠基典禮,1996年6月舉行了隆重的中國印刷博物館落成典禮。1985年9月,北京印刷學院首次開設《中國印刷史》課程,由張樹棟、張耀昆合編教材《中國印刷史(講義)》。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印刷科技界專家對印刷史研究領域的加入,倡導“大印刷觀”、從科技史角度研究印刷史問題的觀念逐漸彰顯,成為與傳統的圖書出版印刷史研究的觀念相并列的另一流派。
1976年后,王益、王仿子、范慕韓等先生倡導建立“中國印刷博物館”。在鼓勵學術研究之下,印刷史學研究成果迭出,先后出版了多種重要的印刷史書,1993—1999年舉辦了6次印刷史學術研討會(北京5次,臺北1次)、百余篇,出版5冊論文集等。
1991年6月南開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隋唐史方向博士研究生畢業論文《中國印刷術的起源》,趙永東著,作者從雕版印刷術的定義、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和物質條件、古代社會技術發明的一般機制和雕版印刷術發明的技術背景等方面全面探討了雕版印刷術的起源問題。1998年4月中國科技大學科技史方向方曉陽的博士畢業論文《中國古代特技印刷工藝研究》,從印刷工藝角度研究了古代的特技印刷。
1999年出版的張樹棟等印刷科技專家合著的《中華印刷通史》填補了印刷史上的大部分空白,贏得了業界同行專家的高度贊譽。如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的肖東發教授盛贊該書是用大印刷史觀、橫跨中華各民族、縱貫歷史五千年,視野開闊、有史有論、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該書后來又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簡明濃縮的版本。
以上約10年之間,印刷史學之研究成果遠勝往昔。呈現如下突破:①由書史、印書史向印刷文化史轉進;②由印刷文化史向印刷科技史轉移;③由傳統印刷史觀向大印刷史觀轉移;④由爭論“發明”年代向探討“起源”時間轉進;⑤由唐初向上延伸至隋代、南北朝、新石器時代;⑥由清末向下延伸至當代;⑦填補歷史空白的《中國印刷近代史》及《中華印刷通史》問世;⑧中國印刷史由1300年往上延伸5000年,往下延伸百年。由雕刻凸版延伸到雕刻孔板、由漢民族延伸到各少數民族、由印紙延伸到印織物;⑨確認了與韓國的雕版紙上印刷品的發明先后之爭,及多項模糊不清的史實結論。
3印刷史研究的認識觀和方法論
如前所述,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出版印刷史研究的學者大都來自圖書館界、文化學術界,對印刷史的研究其實是關于印書史的研究。錢存訓《紙與印刷》、《書于竹帛》,從書名就可顯示圖書館界的學者將印刷史視為印書史。張秀民、曹之等先生的研究也關注的是印書史。研究者們在歷史唯物論認識觀與方法論指導下,注重實物考證與史料查證,這也是出版印刷史學領域通用的研究方法。90年代后,隨著“大印刷觀”的推行,研究界開始擴展史料考證范圍,并進行了工藝史、專題史研究。
1993年在全國第一次印刷史研討會上,鄭如斯教授《書史研究與印刷史研究的聯系與區別》一文辨析了兩門獨立學科的相互聯系與區別。她認為,書史與印刷史是交叉學科,兩者研究的內容都涉及到圖書的印刷。當然,兩者研究的角度和側重點是不相同的:在書史研究中,圖書是主體。對印刷的研究是第二位的。在印刷史研究中,印刷術本身的發展變化是主體,圖書只是印刷品成果之一種,對圖書的研究是第二位的,透過圖書探索印刷技術發展的成就和水平。
印刷的起源,歷來是中外學者研究的重點。諸多論斷,大都根據文獻上的記載加以解釋。大部分意見分歧,只是由于對早期文獻中鐫刻或印刷的關鍵名詞解釋不同。研究的方法在突破了印書史的套路后,強調探討“起源”。中國是世界上發明印刷術最早的國家,但無法確切知道中國的印刷術是何時由何人發明的。它是一種經驗的長期累積,是一種源流的演進發展。從橫的方向看,是相互重疊、綜合應用的工藝。所以,探討中國印刷史的源流演變,可將其看作一條光譜的譜帶,李興才先生更確切地比喻為一條調子豐富的連續調灰色尺,它可以概分為暗部、中間調、光部三大部分,但無法截然地明確分界。張樹棟先生在《試論中國印刷史的歷史分期問題》中,主張將中國印刷史分為四個時期:準備與發明時期;手工刷印的發展與繁榮時期(古代史);近代印刷術的傳人與發展時期(近代史);現代印刷術的興起時期(現代史)。
印刷史研究中觀點的歧義,往往源自技術分析的差異。由流溯源,使得近年來的印刷史研究更加傾向于技術的分析。如周廣學、宋青梅整體勾勒出活字印刷的技術演進過程及變化的原因,并首次對不同階段泥活字印刷技術進行了類型分析;而楊玲通過對宋代雕版印刷的基本要素紙、墨與基本工藝的考察,結合文獻與考古資料,揭示宋代雕版印刷業繁榮背后的物質技術原因。
在實證研究方面上,北京印刷學院尹鐵虎先生對畢升泥活字的仿真復原研究,是近年來我國在印刷史實證研究方面的一次方法創新。
從大印刷史觀研究中國印刷史,即從整體的、全面的、全程的、全方位的角度來研究。
1996年6月1日中國印刷博物館落成典禮之時,召開了第二屆中國印刷史學術研討會。落實論文49篇。論題進一步深化、細化、方位更廣闊。會上延續了對印刷史研究的歷史觀、方法論的探討。自然地顯現出圖書館界與印刷科技界專家學者們研究的著眼點差異。
武漢大學圖書情報學院的曹之教授《關于印刷史研究的幾個問題》探討了印刷史研究的關于“印刷術”的概念問題。曹教授列舉古今中外的例子說明,認為印刷術不是印染術,適宜采用約定俗成的“印字術”、“印書術”。錢博士也認為,一般學者對印刷術的研究,主要對象是書籍,因為文字和圖畫的復印乃是人類文化交流和知識傳播的一種重要媒體,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義和影響。
關于印刷術的起源問題,曹先生認為其發明時限范圍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不可能有千年之久。不能把印刷術的發明時間同應用時間混為一談。印刷術就是印書術,但在研究印刷術起源的時候,就不能從研究印刷圖書開始。
對于“大印刷史觀”,曹先生認為要從造紙史、制墨史、制筆史、藏書史、目錄學史、教育史、抄書史、書業貿易史、圖書亡佚史、佛教史、石刻史、外交史、篆刻史、拓印史、文字演變史、印染史、貨幣史等多方研究,全面考察。印刷史研究是一個巨大的綜合工程,需要由一支考古工作者、印刷工作者、文獻工作者等組成的一支“大”的隊伍,要努力改變各自為戰,信息閉塞的研究現狀。
印刷工藝界人士與圖書館界人士的認識觀與方法論各有特點。海外與內地的觀點也略有不同。范慕韓先生的“大印刷觀”和李興才、張樹棟先生的“大印刷史觀”大同小異。“以印刷為伍,著眼點自然是印刷”,“對中國印刷歷史的研究,理應、也只有沿著印刷工藝技術的發生、發展這條主線,順藤摸瓜,才能逐步接近歷史的真實,再現中國印刷術的發展過程。”印刷工業出版社的黃浮云、張子謙在《用大印刷史觀研究印刷史勢在必行》一文中指出,“印刷雖是以新聞出版為中心的文化事業的組成部分,但從根本上講,它是工藝技術,是工業,它的起源和發展,是沿著印刷工藝技術發展這條主線進行的。”
印刷工藝界人士認為,印刷術的導源和歷程,織物印刷的起源,套印術的肇始和發展,近代印刷術的傳人和發展,以及印刷設備、器材、科研、教育等一系列與印刷相關的領域的研究和考證,都是印刷史研究的內容和對象,一個全面、系統、全方位多視角的研究中國印刷史的局面將會展現在世人面前。公務員之家
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圖書館學界“大印刷觀”的重點是強調方法論體系的博大,印刷工業界“大印刷觀”的重點是強調研究對象范圍的擴大延展。
4印刷史研究的現狀和未來態勢
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出現了“盛世修史”的繁榮氣象,印刷史研究也得到新的發展。筆者曾在2005年通過對國家圖書館的文獻資料檢索,得知館藏現有關于印刷史方面的各類圖書資料近30種,其中部分在2000年以后出版的專著舉例如下:①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錢存訓著,鄭如斯編訂.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②簡明中華印刷通史/張樹棟、龐多益、鄭如斯著.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8;③插圖本中國圖書史/蕭東發、楊虎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④近代西歐印刷媒介研究——從古騰堡到啟蒙運動/項翔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⑤古代版印通論/李致忠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11;⑥中國版本文化叢書/任繼愈主編.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12。
近年來的研究成果頻出。由北京方志編撰委員會撰寫、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印刷志》(2001年),該書史料詳實,生動準確地反映了北京印刷業漸進的演變過程,從而也折射出中國印刷業的發展脈絡,為后人研究北京乃至中國的印刷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史料。國家設立了多項印刷史研究的項目來鼓勵開展印刷通史的深入系統研究。以中國印刷博物館為基地的印刷史研究活動也在我國印刷工業界的一些老專家的堅韌努力中得到持續進行并發揚光大。
作為我國唯一的一所印刷出版行業的大型高等院校——北京印刷學院充分利用在出版印刷方面的知識資源加強了對印刷文化、出版文化的研究,由學校領導掛帥立項研究印刷史,并成立了印刷史研究室、出版印刷文獻研究中心來開展出版印刷歷史與文化方面的文獻建設與學科研究,學校先后完成了北京社科規劃項目“北京印刷史”和國家社科規劃項目“中國印刷史”的研究與撰述工作。2009年北京印刷學院又申請成功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我國印刷文化遺產保護對策研究”。2010年8月上旬將在北京召開由中國印協印刷史研究會、北京印刷學院、中國印刷博物館聯合舉辦的第七屆中國印刷史學術研討會。印刷史研究的官方支持、民間氛圍、學術隊伍、研究成果等方面都在不斷加強和壯大。
我們可以預測:隨著出版印刷媒介的越來越多元化發展態勢,我國經濟文化進一步發達與豐富,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越來越深入,對印刷文化和印刷歷史的研究將會逐步走向繁榮,其中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從不同學科領域進行交叉研究的特征將會越來越突出。而圖書館學領域里圖書史、閱讀史、圖書館史、版本學、文獻學、目錄學等學科分支也將繼續對印刷史與印刷文化研究做出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的學術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