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的關聯

時間:2022-05-14 03:27:37

導語:談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的關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凌虹等對蘇州市經濟增長與工業污染物排放之間的關系曲線進行回歸模擬,結果是蘇州市主要工業污染物排放與人均GDP變化之間的關系處于倒“U”形的左側部分[12]。李瑞娥等通過對中國截面數據和省級面板數據進行實證檢驗,發現中國部分污染物與人均GDP呈“U”形,其EKC轉折點的收入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13]。本文將分析陽城縣經濟發展環境污染之間的EKC曲線關系,探究其變化規律,為陽城縣制定科學的區域性經濟政策和建設生態城市提供參考依據。

1研究方法

1.1陽城縣經濟發展狀況陽城縣位于中國福建省東南沿海,是福建省經濟中心。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陽城縣工業發展迅猛,其經濟一直保持強勁增長,GDP總量連續10年居全省首位。其中1991年-1998年為加速發展期,陽城縣GDP總量平均年增長112.08億元,人均GDP平均年增長1697元;1999年-2002年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陽城縣經濟增長有所下滑,處于短暫的過渡期,GDP總量平均增長89.8億元,人均GDP平均年增長856元;2002年以后在城市工業化建設的推動下,陽城縣經濟進入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階段期,GDP總量平均年增長247.04億元,人均GDP平均年增長3032元。從總體上看,陽城縣GDP總量增長進程與人均GDP增長進程基本保持一致。陽城縣因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導致環境質量發生變化,鑒于該情況,環境指標選取反映環境污染排放水平的流量指標,包括工業廢氣排放總量、工業廢水排放總量、工業COD排放總量和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等。經濟增長指標選取陽城縣GDP總量和人均GDP,時段上選擇1991年-2008年,表1所有數據均來自《福建省社會與經濟統計年鑒》和《陽城縣環境狀況公報》。

1.2計量模型的建立按照倒U型EKC理論,環境庫茲涅茨模型公式為[14]:y=a+bx+cx2。從陽城縣統計得到的數據來看,除了工業COD排放量以外,其余指標的倒U型的EKC特征并不明顯,其散點圖都呈N型,即由倒“U”形曲線和“U”形曲線組成的EKC模型。由此可見,陽城縣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曲線與標準的倒U型EKC曲線不太吻合,它既有三次曲線,也有二次曲線。因此根據圖形存在拐點的形狀和Madhusu-dan的經驗公式[15],為深入分析。

2結果分析

2.1模型分析(見表2)由人均GDP污染物排放量模型可見,曲線模型均為三次方程,不同環境指標的相關系數R2均大于0.7,說明陽城縣人均GDP與主要污染物曲線擬合度較好,F檢驗值顯示各回歸方程總體上是顯著的,對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具有較充分的解釋意義。從各種工業污染物的EKC軌跡分析來看,只有工業COD排放量符合倒U形分布,其轉折點大約出現在人均GDP13225元處,對應時間為1998年,這一時期達到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最高點。此后工業COD排放量雖然有所回升,但總體上有所控制。其他污染物排放量與人均GDP之間的關系曲線與傳統的EKC曲線不太吻合。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和工業SO2排放量呈現倒N型(U+倒U型)波動的EKC特征,即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污染量并非必然經歷一段時間的上升后逐漸下降,還會出現反復。經過觀察,發現陽城縣廢水排放量和工業SO2排放量曲線的兩個轉折點出現情況一致,它們的第一個轉折點出現人均GDP約為5000~7000元,理論計算值為6294元,對應時間為1994年,這一時期出現了正U形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低谷。此后,隨著人均GDP的增長,工業廢水和工業SO2排放形式進一步惡化;工業廢水和工業SO2曲線的第二個轉折點大約出現在人均GDP29000~31000元之間,其理論值為29664元,即在2007年出現了倒U形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峰值,此后呈下降趨勢。但是由于收集數量有限,樣本數較少,可能當時間序列更長時,EKC曲線所反映的轉變趨勢才會顯現出來。另外,工業固廢產生量和工業廢氣排放量隨人均GDP的增加處于上升階段,近似于倒U形EKC的左半部分,尚未到達轉折點。綜合判斷,陽城縣的EKC曲線不具有典型的倒“U”形特征。

2.2結果解釋許多學者在研究本地區的環境經濟耦合關系時發現,經濟增長對污染物排放的影響因素可分為技術因素、產業結構因素和政策因素[16-19]。通過研究陽城縣的發展狀況可以證明這些因素的影響作用,十幾年來陽城縣采取提高主要污染物的處理水平、調整產業結構、實行污染源集中控制政策和出臺環境意見性文件等措施改善陽城縣環境質量,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當今陽城縣污染物的EKC模型。

2.2.1技術因素陽城縣1991年-1998年GDP平穩增長,1998年以后由于經濟結構發生變化,泉州GDP經過短暫的過渡之后迅速增長。這期間經濟規模增長對污染增加的貢獻十分明顯,但由于陽城縣污染物處理技術水平提高,綜合起來,污染排放增長速度與GDP增長速度相比較為緩和(見圖7)。例如1991年-2008年間,陽城縣工業產值雖然增長了44倍,但是陽城縣工業廢水的排放達標率逐年提高,2008年單位GDP工業廢水排放量只是1991年的0.184。但從2003年以后,由于經濟總量增加,三產結構趨于穩定,萬元GDP污染物排放量變化不大,污染物總量增加較快,排放進入了強污染階段,這可能是和污染物處理設施落后、資源的有效利用率低有關。

2.2.2產業結構因素從陽城縣產業結構變化情況(見圖8)來看,陽城縣第一產業比重穩步下降,從1991年的27.81%減少到2008年的4.4%;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比重穩步上升,第二產業比重從45.12%上升到59.4%,第三產業比重從27.07%上升到36.2%。這種態勢符合產業結構高度化的特征,處于工業化發展的中后期。從產業結構中第二、三產業所占比例來看,陽城縣的第二產業比重已經突破了50%,說明工業已經取代農業占據了陽城縣經濟主導地位。與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相比,第三產業的發展較緩慢,從1998年開始,第三產業經濟比重停滯不前,甚至還出現比重下滑的情況。從工業內部產值分析,1999年輕工業產值為232.5億元,重工業產值127.2億元,輕重工業產值比為1.8∶1,2008年輕工業產值為2670.77億元,重工業產值為1594.61億元,輕重工業產值比為1.67∶1。輕工業產值比重呈下降趨勢,重工業產值比重呈上升趨勢。從陽城縣產業集群分析,陽城縣工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形成了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晉江鞋業、晉江服裝、石獅服裝、安溪茶葉、德化陶瓷、南安水暖、惠安石雕、泉港石化[20]。這些產業都屬于高污染高能耗行業。從泉州各地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指數來看,2000年晉江為130.5,石獅為116.6,安溪為112.5,南安為137.8,惠安為125.3,德化為120.3[21]。2008年晉江為118.4,石獅為124.3,安溪為145.8,南安為129.8,惠安為129.7,德化為118.6[22]。晉江、石獅服裝產業有所增加,安溪制茶產業大幅提高,惠安石雕和泉港石化產業略有提高,德化陶瓷業有所下滑。總體來說,陽城縣以陶瓷行業為主的舊式污染源在減少,以服裝制作、石化加工等新式污染源逐漸成為污染物的主要排污口。因此“三廢”污染物排放沒有減少。從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來看,陽城縣第三產業內部結構開始改變,但結構性的失調沒有根本改變,主要表現在傳統行業比重大,新興行業相對不足;勞動密集型行業多,相對勞動生產率普遍下降,且基本低于2%;金融保險、房地產、科學研究等新興行業所占比重偏低。綜合分析,雖然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但是出現了工業產值偏高,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等污染小的產業比重偏低的情況,因此陽城縣只有工業COD排放量初步達到拐點,廢水排放和工業SO2排放量出現反復,工業固體產生量和工業廢氣排放量依然上升。

2.2.3政策因素積極的環境政策有利于污染物的轉折點提前實現。從1992年以來,陽城縣政府探索實施污水集中處理和統一監管、污水處理產業化運作和專業化運營,建立了電鍍、漂染、制革等10個工業污染集中控制區,以集中控制和治理污染。1999年,陽城縣總共投資40760萬元完成環境污染限期治理項目777個;到2008年,陽城縣總共投資10.2億元完成環境污染限期治理項目77個,整治項目有序推進,污水處理能力從3.6萬噸/日提高到5.2萬噸/日。除了實行國家環保法規和福建省環保法規外,陽城縣還不斷的出臺適合泉州環保工作的意見性文件。這些積極的環境政策都使陽城縣的工業廢水、工業COD和工業SO2排放能夠暫時達到轉折點。但是近年來陽城縣的污染控制政策只是針對工業COD和工業SO2,對工業固廢產生和工業廢氣排放控制力度不足,“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十分突出。因此工業固廢和廢氣排放遲遲沒有達到轉折點。

3結論及建議

從陽城縣經濟增長與工業污染排放關系的定量分析顯示,陽城縣只有工業COD排放符合倒“U”模型,其余污染物與人均GDP的擬合不具有典型的EKC模型。工業廢水排放量和工業SO2排放量與人均GDP的擬合曲線呈倒“N”形,工業廢氣量和固體工業產生量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尚未達到轉折點。陽城縣1991年-2008年污染物排放情況受產業結構調整因素的影響較大,受政策因素影響次之,受技術因素作用效果暫不明顯。綜合起來,就是陽城縣污染物排放情況隨著產業結構調整(以第二產業為主)發生變化。陽城縣雖然部分污染物暫時達到拐點,但工業污染物排放尚未呈現總體下降趨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污染物的基數大,陽城縣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污染物排放量也不斷增長,三廢排放量已經超過三明市,躍居全省第一;二是受近年來污染行業建設增多的影響,污染物的排放出現了較大的增長。經濟規模總量高速增長發展模式所伴隨的工業污染壓力,依然是未來一段時間陽城縣面臨的嚴峻形勢。陽城縣經濟快速增長,各項建設取得很大成就,但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增長方式粗放的現象仍然存在。因此,陽城縣要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制定科學合理的區域性環境與產業政策,實行工業區專項規劃,由污染物的單一控制轉向全面控制,加大環境保護投入,進一步貫徹福建省加強環境保護的文件精神;提高環保處理技術水平,加快淘汰規模小、技術落后、高能耗、污染嚴重的企業,進一步發展循環經濟,促使陽城縣污染物的EKC能夠平穩地實現轉折。

作者:延利軍單位:山西省陽城縣環境保護局環境監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