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建設環境監管論文
時間:2022-07-24 02:48:42
導語:項目建設環境監管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9年重慶市環保局機構改革,將環評審批及監管職責從原建管處剝離出去,確定新建管處擔負建設項目環?!叭瑫r”管理職責。自此以來,通過建立機制制度,規范管理行為,強化過程監管,加大工作力度,促使市和區縣審批的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率分別由2009年的50%和30%左右提升至現在的90%和70%左右??梢哉f,全市建設項目環保“三同時”管理取得了長足進展,這歸結于我們始終致力于在管理機制、制度等方面進行不斷地探索和創新,并經過實踐的檢驗,是切合實際、行之有效的。但我們也應看到當前建設項目環境監管工作中還面臨一些問題和瓶頸:一是觀念落后。不少環保部門建設項目“重審批、輕監管”的觀點沒有根本改變,對建設項目環評一批了之,缺乏事后監管;即使日常監管也范圍小頻次少質量差,且缺乏主動發現問題的積極性和可能出現問題的預見性,存在“坐等辦事”的現象。二是機制欠缺。現在建設項目環?!叭瑫r”的日常監管的任務往往是由環保局的主管部門一肩獨挑,一方面造成主管部門任務繁重,不堪重負,同時也導致監管不到位,情況不出主管部門之門,造成環保系統相關部門配合不好,執行力差。三是能力不足。環保局主管部門人員數量不合理,其事多人少,與從事的工作不匹配;管理人員的能力參差不齊,人員素質與管理的要求存在差距,業務不熟悉的人員占較大比重;監管裝備水平普遍較差,信息化水平低的問題日益凸顯。為此,要突破目前建設項目環境監管的瓶頸,改變不適應發展要求的被動局面,迫切需要改革創新的觀念意識和身體力行的真抓實干?!敖ㄔO項目環境監管全覆蓋”要求必須創新管理機制,將執法關口前移,實現全方位全過程監管,變消極管理為積極管理,變被動管理為主動管理,即環保局各相關部門,在對轄區建設項目狀況說得清、道得明的基礎上,強化執法意識,找準監管重點和難點,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及時發現問題苗頭,積極指導、督促、處罰等,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二、加快實現建設項目環境監管全覆蓋的思路和舉措
切實轉變傳統觀念,樹立新型監管理念一是轉變重事前審批、輕事后監管的觀念,強化全過程監管的理念。增強建設項目環境監管的主動性、預見性和防范性,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中,提高建設項目環境監管執行力。二是轉變建設項目環保主管部門“單打獨斗”的觀念,推行聯動大執法的理念。加強建設項目環保主管部門與環境監察等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形成長效聯動機制,強化逆向執法及其對正向監管的反饋作用,努力構建環保各職能部門齊抓共管的大執法模式。三是轉變偏重工業項目、大型項目,忽視其他項目監管的觀念,樹立統籌兼顧的理念。加大對非工業項目和有環境風險隱患的中小項目的監管力度,適當增加這些項目的監管頻次,防止顧此失彼,出現監管盲區。
三、強化制度建設,增強監管執行力和有效性
第一,完善“環保告知”制度。完善現行的建設項目環?!叭瑫r”告知制度,補充有關環境風險應急預案備案及程序等內容,促使建設單位真正做到變“事后整改”為“事前知曉”,變被動接受監管為主動履責。
第二,深化現場檢查制度。準確把握輕重緩急,完善對建設項目分類監管的規定。對重點監管行業和企業加大執法力度,通過日常檢查督促其落實環保要求;對發現的問題提早介入,查得清楚,處罰到位,確保每一次檢查的成效;對未納入重點監管的一般項目,也要根據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檢查計劃并付諸實施。
第三,細化環保設計備案制度。結合實際,對現行的環保設計方案備案項目的名錄和設計方案編制技術規定進行修改,該強化的強化,簡化的應簡化,能豁免的就豁免,提高環保設計備案制度的可操作性。
第四,健全協調聯動機制。對已建立的協調機制的適用性進行評估分析,查找并解決不溝通、不配合、不協調的問題,增強與環評、監察等部門以及市和區縣及鎮街三級環保部門之間的合力,形成各自履責、相互協調、齊抓共管的局面。
第五,強化檢查督查機制。加強區縣建設項目環境監管工作的檢查頻次,有針對性地對區縣進行抽查,及時發現問題,加以指導和解決,不斷提升質量和水平。
四、積極探索管理創新,著力實現五大突破
第一,在立法建制上有所突破。抓住制定《重慶市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的時機,全面理順和規范管理行為,使其成為閉合完整的鏈,強化建設、監管及技術服務等單位的主體責任并真正落到實處,切實做到新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實施建設項目施工期排污許可證制度,將日常監督管理前移,給建設項目施工期發放排污許可證;把握重慶市環境監理全國試點的契機,探索環境監理的模式體系、制度機制和方式方法,制定環境監理的管理辦法并完善與之相配套的技術規定規范,將環境監理作為技術監督納入建設項目環境監管的全過程;推行全市環保系統建設項目行政管理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凡是從事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的行政管理人員,經考核合格方可持證上崗。
第二,在監管模式上有所突破。要探索監管職責到位,企業主體責任明確,社會監督充分的“三元一體”的監管體系,以此形成強大的監管合力。積極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網絡化管理模式,即市和區縣及鎮街環保部門要按照“聯動式執法,全方位覆蓋、網絡化定位、高標準績效”的要求把管轄區域范圍的建設項目劃分為若干網絡,按級分別將工作任務和具體責任要求分解到各相關部門,細化到每個崗位,量化到每個項目,使所監管的建設項目執行環保法律和要求的情況能夠隨時掌握,存在的環保問題能夠及時發現和有效解決,違法違規行為能夠得到應有懲處。
第三,在能力建設上有所突破。要加快推進建設項目環境管理能力標準化建設,通過兩、三年的努力,市和區縣及鎮街三級環保部門建設項目環境監管在機構設置、人員素質、機制制度及裝備水平等方面實現標準化和規范化,形成較為完善的全市建設項目環境管理標準化體系,打造一支人員素質高、業務技術強、監管績效好的監管隊伍。
第四,在評價標準體系機制上有所突破。將建設單位自覺守法意識、污染防治情況及對社會貢獻率和環保部門履行職責、環境監管水平及人民群眾的滿意度等方面作為評價考核指標,并進行量化,綜合評定建設項目環境監管工作取得的成效,發現存在的問題和差距,促使其持續改進。與此同時,將評價的結果作為考核及獎懲的依據。
第五,在技術手段上有所突破。要注重技術手段在建設項目環境監管全過程的應用,建立建設項目環境監管數據庫和動態網絡化管理系統,通過建立電子化的“一項目一檔”,并適時更新,實現建設項目的全過程監管。借助先進的監控手段和儀器設備,及時掌握建設項目變化和污染產排情況,降低違法開工建設、違規試生產及久試不驗等行為的發生概率,提高日常監管的質量和效率。借助技術單位和專家的力量,讓其參與建設項目環?!叭瑫r”及竣工驗收的全過程,發現和解決疑難問題、技術問題,把好技術審查和核查關。
作者:高曉渝工作單位:重慶市環境保護局總工程師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