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科技論文:區域科技發展的對策選擇概述

時間:2022-02-17 09:52:11

導語:區域科技論文:區域科技發展的對策選擇概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科技論文:區域科技發展的對策選擇概述

本文作者:張仁開工作單位: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區域創新研究室

創新型區域:基于戰略預見的長三角區域科技發展戰略定位

依據長三角區域科技發展現狀和經濟社會需求,結合國家對長三角區域的戰略定位,我們認為,加速建成創新型區域是長三角區域科技發展的核心戰略。事實上,2008年7月,國務院的《關于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08〕30號),就要求長三角地區“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加速建成創新型區域”。這是對長三角區域科技在全國科技發展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和帶動作用的高度肯定,也是對長三角區域科技進一步支撐、引領、服務長三角區域乃至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更高要求。加速建成創新型區域,既是長三角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長三角服務全國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歷史使命。長三角建設創新型區域,就是要通過戰略實施,使區域創新體系更加健全,合作機制更加靈活,創新能力更加強大,真正成為我國重要的科技創新中心區、科技資源共享區、生態和諧宜居區和科技產業創造區。1.科技創新中心區。圍繞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發揮三地優勢,精心組織在基礎科學、戰略高技術、產業共性技術等方面的聯合攻關,力爭攻克一批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獲得自主知識產權,在一些重要領域實現自主創新能力的跨越式發展,成為全國技術創新綜合實力和知識競爭力最強、區域創新體系運轉最高效的區域,在全國科技創新發展中起到引領示范作用和龍頭帶動作用。2.科技資源共享區。突破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中的行政壁壘,為區域科技創新提供體制支撐和機制保障。加快建設三地科技研發服務平臺、科技專業服務中介機構,促進基地、平臺、人才、項目一體化發展,實現區域科技資源自由流動與共享,把長三角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科技資源最密集、共享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3.生態和諧宜居區。應對區域人口、資源、環境、能源等方面的嚴峻挑戰,以替代、節約、修復、再利用和循環等特點和功能為方向,促進生態良性循環、資源高效利用、污染全面控制,促進自然生態、人居生態和產業生態和諧,聯合開發和利用2010年世博會帶來的無形資源,提高生活質量,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率先在全社會形成低碳、綠色的科學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在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4.科技產業創造區。面向區域產業發展需求,集合三地科技研發實力,立足于支撐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與示范應用為重點,結合重大工程建設和重大項目研發,加強高新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開發具有高度技術關聯性和產業帶動性的重大戰略產品,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發展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主攻自己具有潛在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盡快培育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由“長三角制造”向“長三角創造”轉變,力爭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高技術產業發展水平最高、科技創新創業最適宜的地區之一。

協同創新:從戰略預見看長三角區域科技發展戰略取向

當前長三角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已邁入由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的關鍵時期,加快推進長三角創新型區域建設,就必須把科技創新作為結構調整的中心環節,盡快使經濟社會發展轉到主要依靠科技創新的軌道上來。換言之,長三角建設創新型區域,必須把“協同創新”作為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取向:以增強長三角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獲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原始創新的科技成果,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優勢和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及產業化基地,在協同培育區域優勢集群產業、有效整合區域科技資源、建立區域一體化創新體系、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上體現“提升、融合、率先、帶動”,共同推進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型,實現長三角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一體化發展。1.戰略理念:從一般合作向協同創新轉變。區域協同創新(RegionalCooperationInnovation)是指不同區域投入各自的優勢資源和能力,在企業、大學、科研院所、政府、科技服務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等科技創新相關組織的協同支持下,共同進行技術開發和科技創新的活動和行為,是區域之間科技合作的最高級形態。上海、浙江和江蘇兩省一市,地緣相近、產業互補,具有區域協同的良好基礎。創新型區域的建設,關系到兩省一市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關系到兩省一市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際競爭力的增強,是兩省一市共同利益所系。因此,必須徹底改變目前兩省一市各自為政、重復建設、惡性競爭的格局,實現科技合作由臨時性、對話性向制度性、戰略性轉變,由點對點向系統對接、戰略協同轉變,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協同創新,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整合和優化配置科技資源。2.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長三角作為我國經濟社會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資源環境消耗過大、經濟持續發展已面臨空前嚴峻的資源、能源和環境“三大制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已經是當務之急,一刻也松懈不得。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點,就是要采用新的生產方式、運用新的節能降耗技術,把過高的能耗、物耗降下來,就是要大力發展新能源和低碳技術,實現經濟發展的綠色化、低碳化。兩省一市應圍繞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聚焦生態環境保護、資源開發利用、公共安全、防災減災、城鎮規劃及建設、生物醫藥、文化體育等民生科技重點領域,加強聯合攻關和關鍵技術示范,協同探索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創新型經濟模式,真正實現區域發展方式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3.創新模式:從跟蹤模仿向自主創新轉變。跟蹤模仿毫無疑問是促進科技進步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是在全球化的環境下,以跟蹤模仿為主的發展路徑表現出了明顯的局限性,長三角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橋頭堡,30年來通過大規模引進外資和技術,在許多領域快速與國際市場接軌,技術水平有了極大提高,但整體上處于國際競爭的較低層次,核心技術和關鍵價值環節受制于人,對外技術依賴嚴重。目前,長三角的自主創新主要活躍在傳統產業,工業專利的70%集中在傳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專利的80%又集中在產業鏈的中低端,位居高端的重大產品幾乎沒有自主專利和核心技術,體現產業國際化水準的PCT專利不足1%,核心技術的掌控能力不強,區域內80%以上的企業從事OEM(貼牌加工),只有18.3%的企業做ODM(即具備一定的設計能力),產業對外技術依存度達70%以上,制造層次和效益都有待提高。因而,加快建設創新型區域,兩省一市應根據國家創新戰略的總體安排,盡快實現創新模式由跟著模仿向自主創新轉變,力爭在國際競爭中掌握更多的主動權。4.創新體制:從單向突破向系統集成轉變。近20年來,我國以科研院所改革為突破口的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當前,科技體制改革已進入到一個在國家層面上進行整體設計和系統地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新階段。長三角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先鋒隊,理應順應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大趨勢,加強科技合作與交流,實施創新體制機制安排由以科研院所改革為突破口向整體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轉變,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目標來解決影響全局的、結構性的、機制性的問題,建立一個既能夠發揮系統作用,又能夠根據國家戰略有效動員和組織區域創新資源,既能激發創新行為的主體自主活力,又能夠實現系統各部分有效整合的現代化、開放型、一體化的區域協同創新網絡體系。